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作业】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题干中的时间为汉初,故A项错误;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B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解析:“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是对皇权的神化,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A3.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

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 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1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11一、选择题1.(2021·河南开封高考模拟)陈独秀认为:“三纲之名词,虽不见经,其学说实质是孔教之本意”;有学者认为“虽不见经”,但见于“子”,在《韩非子·忠孝》一篇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这说明( ) A.“三纲”之说来源于法家学派B.陈独秀对孔教理解偏颇C.汉代儒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D.儒家与法家同源解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正式提出“三纲”一词,而据材料可知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法家代表作《韩非子·忠孝》,说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家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故选C项。

答案:C2.(2020·湖北宜昌二模)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解析:据材料“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可知,“木胜土”即为民胜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故选B项;“五行”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非道家,排除A项;周代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而董仲舒“木胜土”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二者并不相同,排除C项;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的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而材料中的论述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与建立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

答案:B3.(2020·河南郑州二模)《后汉书·顺帝纪》记载的一道诏书中说:“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皇帝勤政重视吏治C.天人观念影响政治D.九品中正制的混乱解析:“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第33讲汉代儒学课件(59张)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第33讲汉代儒学课件(59张)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汉武帝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儒学的 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 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 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因此,武帝之崇儒并非以 儒学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 的功能。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3 讲 汉代儒学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 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史料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 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 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 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0: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 A『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2.(2017·潍坊二模,2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答案』 A『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高三调研,25)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答案』 B『解析』丞相为百官之长,是中央官员,并非地方豪强,故A项错误;齐鲁地区儒学昌盛,丞相中齐鲁人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故D项错误。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练习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练习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 A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2.(2017·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25)《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 )A.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题目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时间,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得出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是在处理相应的政治事件时,并非处理日常行为时,故D项错误。

3.(2017·泉州二模,2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答案 D解析材料内容未体现道家“无为”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未体现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三纲,未强调“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反映了“三纲”的人伦观念,故D项正确。

4.(2017·潍坊二模,2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湛江调研)董仲舒提出,“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

这表明董仲舒主张( B )A.以纲常名教为指导思想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性D.延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解析:材料信息“尊卑之分”“强干弱枝”等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故选B项。

2.(2020·四川广元调研)“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上述主张( D ) A.再现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有利于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适应了君主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展为“君为臣纲”等“三纲”。

董仲舒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政治伦理关系纳入了“阳尊阴卑”的思想构架,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王道之纲”,故选D项。

3.(2020·广东惠州调研)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可知西汉时期( A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B.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C.太学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D.法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说明太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也没有法家、墨家等学派的相关信息,故B、C、D三项错误。

4.(2020·湖北荆州调研)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

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该材料说明( C )A.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不符B.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解析:孔子的画像与真实情况的比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可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孔子生平,没有涉及其言论,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课时规范练33_宋明理学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课时规范练33_宋明理学_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33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北京海淀期中,13)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是指宋代的儒学,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道教和佛教礼仪,说明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东城二模,13)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是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 项错误。

3.(2018安徽淮南二模,27)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没有正确揭示宇宙的本原,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可得出理学里有自然科学的理念存在,故C项正确;理学为唯心主义哲学,与西方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推荐-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2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

推荐-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2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岳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 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选B。

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解析:选B。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新探究一轮课件(含2019新题):专题十二 第33讲汉代儒学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新探究一轮课件(含2019新题):专题十二 第33讲汉代儒学

儒学 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_____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大一统 ”局面得到巩固。 (1)政治上: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
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君权神授 的理论。 (1)提出天人感应和__________ 独尊 地位。 (2)主张确立儒学的______
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但 最早源于孔子。(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 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 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 后, 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 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3 讲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 经过: 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 “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数字助记】 “一、二、一”归纳秦汉儒学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大思想: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一个目的:文化统一是为政治统一服务的。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作业】.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作业】.doc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 B解析外儒内法和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2019·蚌埠模拟)“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

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答案 B解析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检讨反思的依据,故A项错误;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衡作用,故B项正确;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项错误;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

这反映了(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答案 A解析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削弱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人民版20220607196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解析人民版20220607196

课时作业33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2021·天津市高三模拟]“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假设的这一说法( ) A.指出了百家争鸣的消极后果B.批判了“焚书坑儒〞的恶劣影响C.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影响D.否认了汉武帝的文化专制政策2.[2021·萍乡市高三联考]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公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 ) A.儒道思想逐渐融合B.德治、慎刑思想开始形成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3.[2021·聊城市高三模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共82篇(包括3篇阙文),其中约22篇引用?诗经?局部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或引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对阴阳灾异观点进行阐释。

董仲舒的这一做法意在( )A.宣扬?诗经?的思想文化价值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D.论证其儒学思想的合理性4.[2021·荆门市高三模拟]董仲舒说“性者,天质之朴也〞,性乃天生“自然之资〞,有善质,却不可谓善;“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由此可知,董仲舒特别强调( ) A.王者承当教化百姓的责任B.人类的本性是恶的C.事物的对立面可相互转换D.善是人类共有的天性5.[2021·烟台市高三联考]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按天意行事,否那么“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该思想( )A.有利于标准君主的行为B.是三教融合的具体表现C.杜绝了暴政现象的出现D.背离了传统的儒学思想6.[2021·淄博市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主张锋利对立。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含解析人民版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3宋明理学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33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24吉林三模)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化的探讨。

这一变更( )A.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B.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C.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D.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2024广东惠州模拟)在君臣关系上,北宋程颐、程颢主见君臣一体,应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共治天下;南宋朱熹提倡君臣共享治权,臣子应“格君心之非”,主动参加治理天下。

二者的思想( )A.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B.体现了剧烈的社会责任感C.减弱了君主专制统治D.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3.(2024广东二模)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宁宗即位初科举取士“稍涉义理者悉皆黜落”,后期却追谥朱熹曰“文”,周敦颐曰“元”,程颢曰“纯”,程颐曰“正”,张载曰“明”。

这一变更说明宋宁宗后期( )A.理学迎合了统治须要B.科举制逐步走向僵化C.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D.理学有重大理论创新4.(2024云南一模)两宋时期新建的书院分布状况表(单位:所)由上表可见,两宋相比( )A.经济实力旗鼓相当B.文化发展各有特色C.教化制度差异明显D.书院性质根本变更5.(2024河北唐山一模)朱熹同吕祖谦、湖湘学派的张栻、陆九渊商榷、辩论;特殊是淳熙二年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辩论。

这些活动( )A.促成理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B.沉重打击了心学思想的发展C.说明当时民族冲突异样尖锐D.促进了朱子理学体系的发展6.陆九渊家族每日早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食后饮茶时也要击磬唱训词,教化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

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

材料反映出当时( )A.家训借助艺术方式传播B.科举制度促进家风改进C.儒家道德观念影响广泛D.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腐化7.(2024安徽蚌埠三模)宋元以来的理学思想形态中,从人到天,从家到国,从圣到王,即从人文到自然,从伦理到政治,从修养到行为,都有四平八稳的支配,而这些支配都是由“理”所主宰的结果。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4: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4: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北名校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评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答案』 C『解析』材料不涉及汉代教育与秦代的关联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强调仁和礼,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不体现法家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体现了儒家的教化特色,故C项正确;同理,材料突出教育的教化作用,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 D『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比重高于儒家或儒者的比重,而宣帝末年则儒家或儒者的比重高于法家或法吏的比重,联系史实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汉代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选官制度也以儒学为考查内容和标准,因而材料中变化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故选D项。

3.(2019·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

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

这说明()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后期丞相“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和丞相中以齐、鲁、东海人居多,说明当时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汉代统治者轻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儒士,不是打击权贵,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当时受儒学影响较大的地区担任丞相者较多,不是说明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8·黑龙江哈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 B解析外儒内法和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2019·蚌埠模拟)“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面对灾异发生或政治失误等情况下,所下的自责悔过反省文书。

正式的“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较多。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A.皇帝善于检讨反省B.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君相矛盾趋于尖锐D.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答案 B解析罪己诏是汉朝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汉代所有皇帝善于检讨反思的依据,故A项错误;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天人感应思想一定程度上对皇帝作为有制衡作用,故B项正确;汉代通过设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增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项错误;罪己诏一定程度上反映封建迷信思想在汉代传播,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

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

这反映了()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答案 A解析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从材料“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削弱不符,故C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故D项错误。

4.(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

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答案 D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统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5.(2018·大同、阳泉模拟)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重用文臣贬抑武将B.兼顾德才两重标准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D.利用中朝牵制外朝答案 C解析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而不能说明贬抑武将,故A项错误;据材料“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都无法说明兼顾德才标准,故B项错误;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历代受到重用,表明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出身,丞相属于外朝,材料并未反映中朝情况,故D项错误。

6.(2019·莆田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

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提出天人感应B.改革教育制度C.提倡忠君爱国D.推崇君权神授答案 B解析“天人感应”强调对君权的神化,不涉及“引导人们崇尚孝德”,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把“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从教育层面入手,让孝德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忠君爱国”不能取代“‘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理论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7.(2018·商丘模拟)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答案 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8.(2019·泉州模拟)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

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答案 A解析根据“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佛学冲击儒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学缺乏思辨,利用《孟子》对抗佛教是因为其较强的思辨性,故A项正确。

9.(2018·怀化模拟)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在此强调()A.回归儒学本原B.儒释道三合一C.儒学传承断绝D.儒学传统久远答案 A解析据材料可得出作者以儒学传承人自居,回归古代儒学的本原,故A项正确。

10.(2018·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11.(2018·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27)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由此可推知朱熹()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答案 A解析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材料中“理有善恶”,因此要扬善抑恶,故A项正确;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非善与恶难以调和,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未涉及纲常理论,故C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重建理学理论任务,故D项错误。

12.(2018·钦州模拟)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答案 B解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统治,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黑龙江省六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

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

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

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

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任答3点即可) (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

影响:考据学兴起;思想呈现活跃局面;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任答3点即可)关系:社会发展决定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14.(2018·河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

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

“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

“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粮丰衣足。

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

“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

(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