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 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 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 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 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殷墟文字”。
隶变叫是“汉隶字定发”展、史“上隶最古大定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 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 的书写符号。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 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
2、省并。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 省并、简化。
程邈 徒隶 隶人
晋代卫恒《四书体式》:“秦即 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 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特点 1、用笔:左波右磔(波势和挑法)“蚕头雁尾”
掠
波磔
东汉《史晨碑》(局部)
2.体态扁平,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 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 隶”。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昏
①傍晚、黄昏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婚 “男女有昏。”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
带之。”
取
①战场上取左耳
《诗·齐风·南山》:
②娶亲
娶 “取妻如之何?”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然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燃 《孟子》:“若火之
汉字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体演变规律是研究汉字起源、发展的重要内容。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 1. 图形演变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面逐渐发展而来的。
在演变中,许多字形逐渐简化,如“马”字从“馬”到“马”,“鱼”字从“魚”到“鱼”,“云”字从“雲”到“云”等。
而有些字形则逐渐繁复,如“龙”字从“”到“龍”,“霸”字从“”到“霸”。
## 2. 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包括会意、形声、转注等。
在字的演变中,不同的造字方法互相影响,如“亲”字从“親”到“亲”,是从会意到形声的转变;而“航”字从“艎”到“航”,则是从注音到形声的转变。
## 3. 区别形体
汉字的区别形体是指在字形上进行区分,如“夕”字和“多”字,虽然音同字形不同,但“夕”字只有一点,而“多”字有两点,这是通过形体来区分的。
## 4. 化音形体
汉字的化音形体是指在字形上进行变化,以表示不同的音韵,如“玉”字可化为“豫”字,表示“预”的音韵。
化音形体为古代汉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总之,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意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汉字起源及形体演变
第一節
幾種漢字起源說
一、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奚仲作車, 蒼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 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昔者倉頡作 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實物記事的方法。 用結繩輔助記憶,或計數、計 日,或記事。 許多民族使用,如秘魯印加人, 我國藏族、高山族、獨龍族、 傈僳族、瑤族、哈尼族等。
馬王堆帛書(局部) 居延漢簡(八分書)
東漢《史晨碑》(局部)
2.隸變的意義
隸變之前的漢字被稱為“古文字”,隸變之後的漢 字被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 嶺,是古漢字的徹底變革。它使漢字完全擺脫了原始 漢字的圖畫色彩,變成了表意的書寫符號,漢字從此 進入今文字時代。
楚
鄭
平
朝
王
右
阿
謌
孫
庫
右
右
漁
戈
戈
庫
之
工
用
師
戈
戈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1.有地域色彩
戰國文字
秦系文字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點。
六國文字
思想解放,大膽創新。
2.有正俗之分
正體:官方使用的文字形體, 由古文字演變而來, 書寫端莊、形象、規 範。
采自詹鄞鑫《漢字說略》
俗體:用字大眾日常使用的文字形體,由正體省改而來, 書寫簡捷、抽象。
三、八卦說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犧 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 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類萬物之情。”
《易緯·幹·鑿度》:幹卦,天字 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 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 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 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 兌卦,澤字的古文。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规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规律,包括形体演变、字义演变和发音演变等方面。
一、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演变是指汉字的外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以分为古代汉字、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等不同阶段。
古代汉字的形体较为简单,形状直观,多以实物的形态为基础,例如“人”字就是用人体的形状来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复杂起来,浮现了更多的笔划和结构。
篆书是古代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汉字演变的一个分水岭。
篆书的字形较为繁复,笔划结构严谨,给人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感觉。
隶书是篆书的衍生体,字形更加规整,笔划更加简化。
楷书是汉字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
楷书的字形规范,笔划工整,易于识别和书写。
楷书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字形更加潦草,笔划更加简化,但仍然保留了楷书的基本结构。
行书的字体流畅而有韵味,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字义演变汉字的字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字义演变可以分为典型意义演变和引伸意义演变两种类型。
典型意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原本的字义发生了变化。
例如,“车”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交通工具,后来引伸为一种用于运输货物的工具。
引伸意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原本的字义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人”字最初的意思是指人类,后来引伸为表示人的数量的单位。
字义演变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
三、发音演变汉字的发音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读音发生了变化。
发音演变可以分为声母演变和韵母演变两种类型。
声母演变是指汉字在发音过程中,声母的发音发生了变化。
例如,“知”字在古代的发音是“di”,后来演变为现代的“zhi”。
韵母演变是指汉字在发音过程中,韵母的发音发生了变化。
例如,“夜”字在古代的发音是“ye”,后来演变为现代的“ye”。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一)汉字的产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
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一)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
狂草产生于唐代。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商)(周)(秦)(汉)(汉末)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
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
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汉字字体演变的原因
汉字字体演变的原因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被用来记录和传承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
汉字字体的演变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
1. 受书法艺术影响:汉字字体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书法艺术的影响。
自
古以来,中国历代的书法家通过创作和书写不同的字体,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和笔画结构。
这些书法家们的作品被广泛传承和模仿,对汉字字体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形象表意需要:汉字的字形最初是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形象相对应的。
随着时
代的变化,一些形象特征逐渐丢失或简化,字形则随之改变。
比如,“木”字最初的字形是一个树木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样子。
这种演变是因为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事物的表达需要也在不断变化。
3. 社会文化的影响:字体演变还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汉字字体的演变
反映了历史上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理区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对字体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古代,汉字的字体多样性较大,但随着统一文字标准的制定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一些字体被规范化和固定化。
4. 印刷技术的进步: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汉字的字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早期的印刷技术对于复杂字体的印刷效果不好,于是一些繁体字被简化为简体字,以便印刷。
此外,印刷技术的改进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字体设计和创新。
总之,汉字字体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受到书法艺术、形象表意需求、社会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的影响,汉字字体出现了不同的变迁和演变。
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体现了人类认知和文化发展的历程。
汉字形态演变的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1.汉字书写方式
汉字书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汉字的社会应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个人变体和错别字等不规范现象。
2.汉字使用频率
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笔画数相对少,反之,不经常使用的字笔画数就多。
经常使用的汉字简化程度高。
3.汉字普及程度
记录常用词或者通用词汇的汉字普及程度高;普及度高的汉字规范化程度也高。
4.文字材料的改变
不同的材料,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
汉字历史上使用过各种材料。
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龟甲兽骨、钟鼎陶器:篆书、金文、碑石简牍、丝绸布帛,这些材料的成本、刻写的难易程度、需要的工具等也各不相同。
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特殊需要外,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
现在进入信息划时代,使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键盘和屏幕、磁盘等作为载体材料实现汉字的“书写”。
5.文字工具的改变
同的工具,同样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
笔的演变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机笔”几种类型。
现在,传统的工具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毛笔作为书法艺术的工具,仍然被许多人学习和使用;刀笔在许多地方仍是作为篆刻工具使用着;但是另外也应当看到,这些特殊工具也在逐渐被电脑技术所取代,例如现在的电脑刻字,可以小到名章、公章,大到碑文、壁画,各种材料包括大理石、铜铝板材,都可以顺利地刻写。
只要字库中有的字体就可以刻出来。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
(一)甲骨文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汉字演变趋势的原因
汉字演变趋势的原因
汉字演变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变迁: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受到历史变迁的影响,汉字的形态和读音都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变化。
例如,随着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汉字的形态和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变化。
2.语音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也在不断演变,而语音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汉字的发音和书写。
例如,现代普通话中的“zh、ch、sh”音,都是在明清时期演变而来的。
3.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是影响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使了汉字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热潮,促进了汉字与外国文字的交流和交融。
4.书法艺术:汉字书法艺术是汉字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书法的发展,不同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对汉字的书写和形态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又进一步影响了汉字的演变趋势。
5.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汉字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
例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汉字的书写和输入方式也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这也促使了汉字形态和书写方式的不断演变。
第四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2
• 隶书的产生,使汉字发生了巨大变化,标 志着古文字阶段的结束,今文字阶段的开 始。 • 隶变——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 隶变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1、对汉字偏旁作了大量简化 • 2、由于追求简省,又造成一些字的偏旁乃 至整个字形发生讹变。
• 总结:隶书的出现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次 进步,它简化了字形,改变了笔法,提高 了汉字的书写速度。 • 缺陷:降低了汉字形体的
金文「人」字-側立
金文「人」字-跪姿
金文的主要特点
• 从字体风格来看,金 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 线条化、平直化
• 异体字相对减少,偏 旁逐渐趋于稳定。如 甲骨文的“逆”字, 有从彳,从止、从辵 三种偏旁,而西周金 文已经基本定为从辵
•
• •
合文大为减少。 行款渐趋固定。基本 定为从右到左直行书 写。
草书
• 草书指草率的字体。 •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隶书的快 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
章草
• 章草是隶书的快写, • 实际上是由秦隶中的 草书因素发展起来的, 以隶书发展为依据, 与隶书体势同步前进。 • 特点:字形扁平、气 势有波磔,而且字字 独立书写。 • 现存最早的章草作品: 西汉 史游 《急就章》
B、东方六国文字
东方六国文字
• • • • 即《说文》中所说的古文。 专指战国时期东土地区国家的汉字。 战国时期是文字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应用范围急剧扩大、书写形式多样,刻写 材料丰富。
文字材料类型: 简牍、帛书
•
货币、玺印
•
• 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 • 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 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 几乎已经面目全非。 • A、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 体的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 例如:
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趋势
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趋势
汉字的形体演变有以下趋势:
1. 复杂变简:古代的汉字往往非常复杂繁琐,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简化、规范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2. 平衡稳定:现代汉字的形态往往比古代汉字更加平衡、稳定,字的构造更加合理,笔画的长度、厚度和弯曲度都更加协调。
3. 通用规范:随着汉字的广泛应用,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标准下的汉字形态正在趋同,形成一个通用的规范汉字。
4. 借鉴外来: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不断增加,汉字的形态也开始受到外来文字的影响,外来文字的一些构造方式和风格逐渐被汉字吸收并融入其中。
5. 简化字:简化字是现代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化字的形态更加简单明了,笔画的数量也减少了许多,使得汉字更加方便易读、易写。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
具体如下: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汉字的形体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
按照下面这几个部分给您总结了一下:一、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篆书大篆:战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汉隶(今隶):汉代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章草:东汉章帝今草:东汉末年狂草:唐代行书:东汉末年二、演变趋势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
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
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
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
4-5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第5-6课时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说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笔势(笔画的形态),一是结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其变化主要是一种笔势的变化,即笔画的姿态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我们分析造字结构、探求本义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汉字形体的演变。
在介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汉字的起源。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族先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传说,现代学者在其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古老的八卦和结绳记事都与汉字起源有着某种联系,但是它们都不能直接产生文字,因此,都不是汉字的源头。
汉字的源头有两个:一是刻画记号,一是原始绘画。
1、刻画记号与汉字的起源刻画记号是指古代刻画在某些器物上用以记事的符号。
它是汉字的来源之一。
主要有两种:一是书契,有是xx。
书契,是指刻在一些作为凭证的竹木片或甲骨等物上的符号,也指刻有记事或记数符号的实物凭证。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郑玄注“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此处“书契”即指刻画符号。
书契,是先民用以记事、记数的工具。
其中的一些符号,后来有了读音和语义,成为早期的文字。
例如:一、二、三等字就是这样。
陶符是远古先民刻在陶器上的具有某中标志意义的符号。
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也是汉字的源头之一。
郭沫若在研究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符时指出:“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陶器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的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此外,一些学者还援引人类学、民俗学的知识,来证明刻划记号是汉字的起源。
2、原始绘画与汉字的起源汉字起于多源,但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
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演化,其规律主要体现为:
1. 同义字或近义字汉字的形体演变趋于统一。
比如,早期的“学”字与“學”字都被认为是正确的写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學”字逐渐被统一作为标准写法。
2. 汉字形体演变中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汉字的形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演化,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3. 对称美和平衡美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规律。
古代汉字在构造上注重对称美和平衡美,比如“人”字、“大”字、“口”字等都是对称的形体。
4.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书写形式可能存在差异。
总之,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自身形体结构以及书写习惯的影响。
汉字自古至今的形体演变历程,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发展,更是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历程。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三)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 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yì)山刻石》
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规律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 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 记事。
Company Logo
-、汉字的起源
仓颉 (cāng jié)造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 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 ,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 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 造字圣人"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二)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 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 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 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 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 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 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秦始皇
Company Logo
(三)小篆
二、汉字的演变
艺术特征: 古朴典雅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四)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 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 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到了汉代,隶书发 展到了成熟阶段, 使汉字的易读性和 书写速度都大大提 高。隶书把小篆弯 曲的线条改为平直 的笔画,字体进一 步简化,书写变的 简便但同时使古汉 字的象形程度大为 降低.形体扁方而规 整。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字形体态的演变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
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
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一)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
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广义的大篆。
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许慎《说文解字》重文里。
(可参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
)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
十个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诗,是歌颂君主田猎生活的四言诗。
原来有600多个字,由于年代久远,辗转搬迁,几乎剥蚀殆尽,现在只剩下300多个字了。
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
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
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第一篇:汉字起源演变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
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
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
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
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
汉字源流及演变
起源目前还难以确定最早的时代,但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是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汉字,故最晚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殷商晚期汉字已经成熟。
甲骨文一、形体特点:1.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以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 形体往往是以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字可以占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二、字形特点:1. 笔势纤细,一般为瘦笔;2. 笔画走势自然,随体诘屈;3. 字体原始,图画色彩浓;4. 字形简捷,多省略笔画;5. 字形未定,异体繁多;6. 存在大量合文金文刻在古代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因古代称青铜为“金”;金文的发展存在时间较长,最早开始有殷金文、到后来西周金文、东周金文、一直到秦汉金文。
殷周金文特点1、具有浓重的原始图画色彩。
2、字形不固定,异体字较多,有个别合文现象。
3、笔画多圆润浑实,有大量肥笔。
4、字形开始出现讹变现象5、后期金文书写逐渐整齐,笔画趋于平直,字形大小一致。
6、形声字大量增加甲骨文和金文的比较1.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
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毛笔字的笔法。
2.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
3.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
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战国文字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又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别开来,他把春秋时代秦国的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俗体的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
(一)甲骨文
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
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
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
“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
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
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
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繁化和简化。
1、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
如骨头的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
又如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
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
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
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
尉字,根据许慎的解释就是熨的意思。
由于借为古代军队职官名用字,于是又加个火,成为熨字。
且字的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了。
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始终。
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
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
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
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
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
又如更字,小篆的写法从攴丙声,本义"改也",简化以后就分析不出它的形体结构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
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
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
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
再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都有个装饰性的部分,到西周中期以后就简省为于了。
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
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简省为雷。
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
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
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
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
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
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
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二)分化与同化。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
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
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
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
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
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
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
(三)讹变。
讹变是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
例
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
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
再如舜字,小篆从匚炎,从舛,本是一种开白花的蔓地草,隶变后讹作舜了。
以上就是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书写工具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
甲骨文基本上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版上,刀硬版实,容易刻成线条,圆笔与方笔相间而以方笔为多,体态瘦长。
金文上的文字通常是先制成模子然后再浇铸而成,笔画布局齐整均匀,比甲骨文丰硕粗壮而又有肥瘦之别。
小篆笔画圆转,隶书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楷书则有了撇捺等变化,这些都是因主要的使用毛笔并不断改进毛笔的缘故。
书写工具的革新,给汉字形体演变提供了条件。
不同的材料,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
汉字历史上使用过各种材料。
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龟甲兽骨、钟鼎陶器:篆书、金文、碑石简牍、丝绸布帛,这些材料的成本、刻写的难易程度、需要的工具等也各不相同。
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特殊需要外,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
现在进入信息划时代,使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键盘和屏幕、磁盘等作为载体材料实现汉字的“书写”。
汉字形体演变跟提高汉字书写效率以便于应用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巨变,文字使用日益频繁,而诸侯割据,各国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
由于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在省繁就简调整部首之时,把字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笔画,写起来也就既快又便利了。
隶书便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
但隶书藏锋翻笔,讲究蚕头燕尾,运用起来仍不方便。
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切合实用,便加以扬弃而向楷书过度。
又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以适应交际需要,就产生了行书与草书。
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其所使用的色料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
汉字形体演变跟书写色料有很大的关系,用漆书写,因为漆腻,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
用墨书写,因为墨匀,写出的字,笔画粗细易控,形体匀称。
汉字普及的需要。
要想使更多人掌握汉字,就必须在不破坏汉字构形理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汉字的形体构造。
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往往笔画数相对少,便于人们掌握。
解放后,我国政府对汉字进行了比较合理的简化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普及和推广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