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经第八章 课后习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8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劳动效率(efficiency of labor)答:劳动效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水平,反映了社会对生产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当可获得的技术改进时,劳动效率会提高。
当劳动力的健康、教育或技能得到改善时,劳动效率也会提高。
在索洛模型中,劳动效率(E)是表示技术进步的变量,反映了索洛模型劳动扩张型技术进步的思想: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就像增加了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一样,所以在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数量上乘以一个劳动效率变量,形成了有效工人概念,这使得索洛模型在稳态分析中纳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
2.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labor-augmen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答: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就像增加了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一样,所以在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数量上乘以一个劳动效率变量,以反映外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实际上认为技术进步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而影响经济增长的。
它的引入形成了有效工人的概念,从而使得索洛模型能够以单位有效工人的资本和产量来进行稳定状态研究。
3.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答:内生增长理论是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的一种经济理论,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
根据其依赖的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习题精编详解(第8章 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第章 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如果MPK n g δ-=+,则该式所对应的资本存量是资本存量黄金律。
( ) 【答案】【解析】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 值。
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人均消费可写为:()()c f k n g k ***=-++δ,根据人均消费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MPK n g δ-=+。
.根据索洛增长模型,一国的增长率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技术进步率。
( ) 【答案】【解析】根据索洛增长模型,一国的增长率取决于劳动、资本投入以及技术进步。
.在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稳态意味着()()sf k n g k δ=++。
( ) 【答案】【解析】稳态意味着持平投资等于储蓄,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sf k n g k δ=++。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投资可以导致一国的长期增长。
( ) 【答案】【解析】投资使得一国的资本存量增加,而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边际收益是非递减的,因此投资可以导致一国的长期增长。
.内生增长模型可以写作Y AK =,其中,A 为常数。
( ) 【答案】 【解析】不存在资本边际递减是该公式的主要特征,因此符合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设条件,可以作为内生增长模型的一种特例。
.内生增长模型与索洛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假定一个总资本的边际报酬不递减。
( )【答案】【解析】内生增长理论将资本这一要素广义化,不但用来指物质资本,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本,它通过生产者“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的“外部利益”的作用,使得投资收益递增,从而避免了资本积累收益递减的倾向,从而使得资本边际报酬不递减。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1.试解释宏观经济政策时滞的分类和不同政策时滞效应的区别。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策产生影响的每一阶段,都会存在时滞效应。
经济学家将这些政策的时滞效应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区分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关键,在于政策实施的时点,前者发生于政策实施之前,而后者则是政策实施后的滞后影响。
①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冲击发生到相应的经济政策实施所花费的时间。
决策者确认冲击已发生,而后才能够实施适当的政策,这是内部时滞产生的原因。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果断性。
一般意义上,由于时滞产生的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内部时滞又可分为三种: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认识时滞是在冲击出现到决策者确认必须实施适当的宏观政策之间的那段时间。
认识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决策者获取信息的敏捷程度、预测能力。
决策时滞是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政策确定之间的时间间隔。
决策时滞一般取决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决策体制的结构和效率等因素。
行动时滞是政策确定和政策开始实施之间的间隔。
决策者作出决策以后,动员各种可控资源,并采用各种调控手段使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式、全面实施,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政策实施到政策行为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
政策实施后不能对支出、收入和就业在瞬间产生影响,是导致外部时滞的原因。
外部时滞的长短与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有关市场主体的敏感度、与决策者的决策力度、与有关市场主体的预期相关。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①一般来说,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时滞效应。
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难题在于内部时滞过长,各国财政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经过国会或政府机构的表决、批准,有时甚至需要立法,复杂而缓慢的审核与批复程序往往延缓财政政策的实施。
此外,对应于不同的财政政策,政策时滞也不相同。
政府购买政策(主要是政府采购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较长(政府购买需要调动的资源庞大,而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税收政策的决策时滞长而外部时滞短(税率的变化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和国会的批准,但税率一经改变就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第9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第8章经济周期8.1复习笔记一、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是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波动,而这些经济活动总量主要由工商企业的活动构成。
一个周期包括扩张期(经济扩张在许多经济部门同时发生)和接下来的整体衰退与收缩,在这之后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下个经济周期的扩张期。
这一系列变化周而复始,但持续时间不确定,有的经济周期持续1年多,而有的经济周期则长达10或12年。
1.经济活动总量经济周期被定义为“经济活动总量”的普遍波动,而不是像实际GDP这样单一的、特定的经济变量的波动。
2.扩张与收缩如图8-1所示,虚线表示平均或正常的经济活动总量增长轨迹,实线表示实际经济活动的起伏。
经济活动总量下降的那段时间为收缩期(contraction)或衰退期(recession)。
非常严重的衰退则被称为萧条(depression)。
当达到收缩的最低点——谷底(trough,T)后,经济活动总量开始增加,此时的经济进入了扩张期(expansion)或繁荣期(boom)。
当达到扩张的最高点谷峰(peak,P)后,经济活动总量又开始下降。
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之间交替出现的一个完整回合(从一个谷峰到下一个谷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下一个谷底)被称为一个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图8-1经济周期图8-1表明经济周期是对正常增长路径的暂时性偏离,然而,产出在经济周期中减少或增加的那部分却是永久性的。
经济周期的谷峰和谷底被统称为拐点(turning points),研究经济周期的目标之一就是确定拐点何时出现。
3.协动性经济周期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的扩张或收缩几乎同时发生。
因此,尽管不同行业对经济周期敏感度有所差别,但大部分行业的产出和就业还是趋向于在衰退期下降,而在扩张期上升。
许多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中同步运动,这种趋势被称为协动性。
4.周而复始但不定期发生经济周期并无周期性可言,换言之,经济周期发生的间隔并不具有规律性和可预见性,而且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也不固定。
宏观经济学第8章习题及答案
第8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1.减少法定退休年龄会使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升。
()2.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自然失业率为零。
()3.由于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4.由于采用新技术导致一部分人失业的情况称为结构性失业。
()5.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提高3个百分点,实际国民收入就会减少1个百分点。
()6.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不能相融,只要经济中存在失业者,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
()7.物价稳定是指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保持固定不变。
()8.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中,价格与实际收入是同步增长的。
()9.由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10.滞胀现象指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正方向变化。
()11.在劳动力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还会出现的失业有结构性失业和实际工资失业等。
()12.摩擦性失业的存在是自然失业率不为零的原因之一。
()13.当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货币增长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价格水平将会上升。
()14.政府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5.通货膨胀肯定会使国民收入提高到超过其平常水平。
()16.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主要指收入普遍下降。
()17.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所以通货膨胀率越高,意味着经济增长越快。
()18.由于自然失业率是等于零的失业率,所以达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就意味着实现了最大可能的就业水平。
()19.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20.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呈负相关。
()三、单项选择1.如果某人因为纺织行业不景气而失去了工作,这种失业应属于()。
A.结构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2.天气寒冷,游客大大减少,海滨旅游区部分人失业,应属于()。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第八单元经济增长理论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增长的含义、特征与源泉;2.哈罗德(Harrod)-多马(Domar)经济增长模型;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5.新经济增长理论;6.经济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单项选择1.下列选项中,()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a.贫穷;b.稳定的资本存量;c.发展工业基础;d.商业欠发达。
2.产油富国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点是()。
a.收入分配较为公平;b.有大量资本设备;c.人均收入高;d.出口制成品为主。
3.下列选项中,()不是人均生产函数的特征。
a.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人均产量也增加;b.对于每一个既定的人均生产函数来说,技术状态是不变的;c.随着资本存量增加,人均生产函数向上移动;d.收益递减规律适用于人均生产函数。
4.下列选项中,()是提高增长率的最好方法。
a.发现新的自然资源供给;b.发展新技术;c.提高人口增长率;d.增加出口。
5.下列选项中,()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a.人口增长;b.跨国公司的存在;c.工业基础差;d.国际债务。
6.下列选项中,()属于资本深化。
a.人口增长2%,资本存量增加5%;b.人口增长2%,资本存量增加2%;c.人口增加2%,资本存量增加1%;d.人口没有增长,资本存量也没有增加7.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
a.经济增长的余量;b.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c.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d.引起经济增长的次要因素。
8.当储蓄水平既定时,()。
a.政府预算赤字越大,经常账户赤字越大,投资就越多;b.政府预算赤字越大,经常账户赤字越小,投资就越多;c.政府预算赤字越小,经常账户赤字越大,投资就越多;d.政府预算赤字越小,经常账户赤字越小,投资就越多。
9.当一国陷入低收入水平不断增强的状况时就被称为处于()。
a.不发达陷阱;b.流动性陷阱;c.非工业化陷阱;d.低资本化陷阱。
《宏观经济学》习题与解答8
《宏观经济学》习题8第八章总需求函数(曲线)和总供给函数(曲线)一、基本概念总需求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曲线宏观生产函数潜在就业量(充分就业量)潜在产量充分就业均衡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的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二、判断题(F,T)1.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相应移动。
()2.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可由费雪方程推出。
3.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时,价格水平的变动将引起总需求的变动。
()4.由IS-LM模型推出的总需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
5.IS曲线的利率弹性越大,AD曲线越陡峭。
()6.货币乘数越大,AD曲线越平坦。
()7.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AD倾斜越陡峭。
(8.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AD曲线越平坦。
“()9.当IS-LM模型出现古典理论的极端情况时,AD曲线为一垂线。
()10.当IS-LM模型出现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时,AD曲线为一垂线。
()11.财政政策通过对LM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AD曲线。
12.货币政策通过对IS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AD曲线。
13.当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对应每一价格水平的总需求水平都有提高。
()14.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同比例的移动。
15.总供给曲线同时反映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状态。
16.当产出水平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时,意味着全部可用的生产资源均已得到充分利用。
()17.当劳动的边际产品一定时,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18.劳动需求曲线由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所决定.的点组成。
()19.根据新古典总供给模型,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处既不存在失业,也不存在工作岗位的闲置。
()20.短期总供给曲线即古典理论的总供给曲线。
()21.新古典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均认为就业量决定产量()。
22.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意味着长期而言经济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23.长期总供给曲线即潜在产量线。
()24.在短期生产函数中,由于时间与其他因素的限制,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均不能改变。
(NEW)帕金《宏观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什么是经济学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附录 经济学中的图形第2章 经济问题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二编 市场如何运行第3章 需求与供给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三编 宏观经济学总览第4章 宏观经济学概览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5章 GDP和经济增长的测量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6章 就业与价格水平的监控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四编 长期经济第7章 充分就业:古典模型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8章 经济增长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9章 货币、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10章 汇率和国际收支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五编 短期经济第11章 总供给和总需求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12章 支出乘数:凯恩斯模型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13章 美国的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六编 宏观经济政策第14章 财政政策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15章 货币政策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七编 经济全球化第16章 国际贸易一、概念题二、计算与分析题三、思考题第1章 什么是经济学一、概念题1.稀缺答: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等)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
《宏观经济学》习题9
《宏观经济学》习题9第八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一、基本概念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资本输出资本输入汇率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官方汇率自由汇率管理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顺差逆差净出口BP曲线资本净流出外部均衡内部均衡贸易大国贸易小国非关税贸易壁垒关税进口配额消费者剩余损失二、判断题(F、T)1.利率的上升会引起国际资本的输入。
()2.所谓开放经济是指政府不干预对外贸易。
()3.本国居民购买国外的公司股票,应记人资本帐户的借方。
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被分为无形项目和有形项目(如服务)等。
;()5.由于存在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并不总是平衡的c()6.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
()7.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汇率都采用间接标价法()8.间接标价法条件下,汇率的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和外值,。
()9.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其他国货币的汇率固定不变c10.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越高,进口的额度就越大。
()11.开放经济中IS曲线比封闭经济中的IS曲线更为平缓。
()12.开放经济的均衡并不要求商品劳务的进口和出口相等()13.在浮动汇率制度下,LM曲线的位置对汇率水平无影响。
()14.在固定汇率下,LM曲线可根据国际间收支状况自动地调节。
()15.关税有助于世界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16.所谓贸易大国是指该国是国际贸易价格的接受者。
17.关税可以起到限制本国进口,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作用。
()18.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总处于劣势。
()19.在浮动汇率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对国际收支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20.若一国生产所有产品的效率都非常高,那么该国应出口商品而不进口商品。
()21.BP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较高的利率对应较低的收入水平c()22.如果失业和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贬值。
宏观经济学 第8章 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和通货膨胀[完成]
(m z ) u
e
当涉及特定年份的通胀、预期通胀或失业,以 上等式需包含时间下标,如下所示
(m z ) u
e t t
t
变量t 、et, 和ut 指的是第t年的通胀、预期通 胀和失业,因为将m和z假设为常数,所以没有 时间下标。
2007-2008
高增长高通胀时期,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 为过热,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胀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6章 8
通货膨胀税(北大,厦大,武大,中山)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来源有限,增加税收会触动有关的利 益集团。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融资,中央银行增发钞票 导致通货膨胀,实际是向所有人普遍征收了一种税收, 即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是对货币余额征税。指 inflation 引起的一部分货币购买力由资产所有者向货币发行者转 移的现象,这种转移犹如一种赋税,所以叫通货膨胀税 假设通货膨胀率 p=15% ,则政府收入增长了现有货币总 量的13%,这从以下公式中可以计算出来:
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 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P t P t 1 t P t 1
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社会价格总 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 总水平不断普遍下降。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 相对应的经济过程,往 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 制之后发生的。
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 流通的需要, 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 不良,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 经济持续萎缩,资产严重缩 水。
通货膨胀税率 =
1 该税率表示每一单位货 币所丧失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税T= M, (M 为一年中平均货币余额 ) 1
西方经济学(下)第八章宏观经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的是(C )。
A.收取并保管银行存款准备金B.为财政部开设财政收支账户C.为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贷款D.在债券市场上购进国债2、如果政府在某年支出大于其税收收入,收支间的这种差别被称为(B )。
A.预算短缺B.预算赤字C.预算债务D.预算盈余3、狭义货币供给量的M1是指(C )。
A.活期存款B.现钞C.通货+活期存款D.货币市场共同基金4、以下哪一项不是自动稳定器(C )。
A.收入税B.失业保险C.国防开支D.社会保障福利5、在下列项目中,(B )不属于政府购买。
A.地方政府办一所中学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C.政府订购一批军火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6、下列第(D )项不属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C.红利D.养老金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8、财政部向(D )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B.企业C.商业银行D.中央银行9、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B )。
A.法定准备率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10、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D )。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11、在下述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挤出效应(C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支出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C.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12、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B )。
A.不变B.增加C.减少D.不相关1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A)。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14、如果中央银行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 C )。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圣才出品
第3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8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资本积累★★★★★1.产品的供给和需求(1)产品的供给产品的供给是基于生产函数的,总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F(K,L)。
根据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对于任意z>0有:zF(K,L)=F(zK,zL)。
则当z=1/L时,有Y/L=F(K/L,1)。
这意味着,经济的规模并不影响人均产出与人均资本量之间的关系。
令y=Y/L,表示人均产出;k=K/L,表示人均资本量。
因此生产函数简化为:y=f(k)。
如图8-1所示,生产函数的斜率是资本的边际产量,表示当给定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的额外产出是多少,即:MPK=f(k+1)-f(k)。
随着k的增加,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平坦,这表明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
图8-1生产函数(2)产品的需求产品的需求来自消费和投资,也就是说人均产出y被划分为人均消费c和人均投资i,有y=c+i。
这个方程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的人均形式(不考虑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假设储蓄率为s并固定:有c=(1-s)y。
则:y=(1-s)y+i,i=sy=sf(k)。
这个方程表明,投资等于储蓄。
因此,储蓄率s也是用于投资的产出比例。
2.资本存量的增长和稳定状态(1)资本存量的增长投资和折旧是影响资本存量的两种力量,投资使资本存量增加,折旧使资本存量减少。
人均资本折旧=折旧率(δ)×人均资本水平(k)。
因此资本存量变动等于同期的投资减折旧:Δk=i-δk=sf(k)-δk,这就是索洛模型的核心方程。
该方程描述了资本随时间的运动情况;同时也决定了其他内生变量,因为所有的内生变量都依赖于k。
(2)稳定状态如图8-2所示,存在单一的资本存量k*使得投资量等于折旧量。
如果经济发现自身正处于这一资本存量水平时,由于Δk=sf(k)-δk=0,人均资本存量保持不变,记为k*,称之为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8章 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 消费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答: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D C a bY =+(0a >,01b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D Y 的函数,其中,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
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D Y ,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 :D DC a APC b Y Y ==+ 上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D a Y 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2.什么是消费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各种消费理论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1)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47.60.73D C Y =+但根据美国1948~1988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0.917D C Y =上述结论并不一致,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另一个证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习题解答-第八章-陈正伟
第八章通货膨胀统计分析习题八解答1.简述西方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实用主义的通货膨胀定义。
-简答答:西方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实用主义的通货膨胀定义表述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这个定义的具体内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2)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只有当价格持续地上升,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之为通货膨胀。
2.简述通货膨胀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的区别。
-简答答:通货膨胀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的主要区别是:(1)传统理论解释价格水平变化,现代理论注重通货膨胀过程本身的研究;(2)传统理论没有引入通货膨胀预期的讨论,现代理论则视通货膨胀预期为通货膨胀过程的核心。
3.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主要有三大学派,即货币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结构学派。
-填空4.现代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学派有()。
-多选A 货币学派B 新凯恩斯学派C 结构学派D 凯恩斯学派E 重商学派5.现代通货膨胀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都是依据各自的命题创立的假说。
-填空6.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体系假设是货币学派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填空7.新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通货膨胀的源泉,并导出通货膨胀与失业存在一个稳定的替代关系的结论。
-填空8.新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是在非均衡经济前提下,从实际需求因素和实际供给因素出发阐述通货膨胀过程的理论。
-填空9.结构学派模型的假设是,经济活动可以总括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先进”部门(工业),一个是“保守”部门(服务)。
-填空10.西方关于通货膨胀的统计测定方法有:缺口测度方法和物价指数测度方法。
-填空11.我国关于通货膨胀的测度方法有()。
-多选A社会货币流通量测度法 B 货币购买力测度法 C 货币供求比较测度法。
《宏观4》第8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P724~725.1、解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产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t t t t Y A f L K =式中,,,t t t Y L K 顺序为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代表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Y A L K G G G G αβ=++式中,D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归结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解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k n sy k )(δ+-=∆其中k 为人均资本,y 为人均产量,s 为储蓄率,n 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长等于人均储蓄sy 减去()n k δ+项。
宏观经济学第8章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本章知识脉络图失业失业的定义失业的类型失业的影响失业的衡量——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奥肯定律自然失业率自愿失业率——充分就业非自愿失业——需求不足的就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率:PPPttt111---=π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总供给解释——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经济结构变动——结构性通货膨胀再分配效应产出效应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关键:各自的政策定义衡量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局限于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W 表示工资率,N 表示劳动数量,N E 表示充分就业的劳动数量)。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存在着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
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在实际统计中,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的表示自然失业率。
提示:在宏观经济学中,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并不等于零,它相当于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之和,这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因此,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总产量等概念通常被看作不同经济状态的分水岭,所以自然失业率对于理解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有重要意义,在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8
复习题:
2.物价稳定,就业充分,长期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稳定。
为实现经济目标,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
4.公开市场中,美联储买进国债,使得现实中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因此货币市场中的均衡利率下降。
6.利率上升后,贷款消费利息增加而储蓄增多因此消费减少,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因此投资减少,本币升值因此进口增多,净出口下降,而利率变化不会影响政府购买,综上总需求是减少的。
8.关键区别是前一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起到拉动总需求的效果,而后一种情况是在总需求已经增加的情况下,为使其达到长期经济均衡而进一步拉动需求。
10.货币增长法则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长有一个不变的速度。
他认为货币增长率应与实际GDP的长期增长率保持同步即3.5%。
因为从1980年开始,之前存在的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GDP和价格水平的变化之间的紧密关联已大大减弱。
12.抵押贷款就是贷款人向银行提供一定的抵押物品作为保证而因此取得的贷款。
1970年后最重要的变化是创造的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
应用题:
2.物价稳定是经济目标中的一个,因此也是为实现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而且稳定的物价有利于经济的良好运行。
高通货膨胀率不利于保持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4.稳定资产价格关系到人们对所持有财产的价格预期,因此对消费影响较大,因而是关系到总需求方面,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注重整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宏观的。
我认为不会,因为价格的波动始终是受价值约束的,波动的原因是短期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应取决于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美联储不会纳入政策目标。
6.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后,银行间隔夜拆解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因此有利于银行准备金的增加,更多的准备金促进更多的贷款发放,因此现实中的货币供给以银行存款的方式增加。
“倾倒货币”意味着借款成本的大大降低,银行可以获得大量的货币而为此付出很少的成本。
8.此举符合当时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试图降低均衡实际利率,以此拉动需求,实现GDP的增长。
10.“资本支出”指投资。
资本支出减少意味着投资减少,导致总需求降低,而减少的资本投入会减少潜在工作岗位的数量,因此失业会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所以经济未达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增长变得缓慢。
如果大公司的总裁对未来感到悲观,即使再低的利率也无法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投资,因此货币政策起到的效果会不明显,会降低货币政策结束衰退的效果。
12.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需求减少。
不断提高短期利率是希望增加储蓄,而储蓄可以为投资提供可能。
价格水平下降意味着经济出现衰退,物价下跌,失业严重,经济出现问题。
14.美联储的任务是通过其实行的货币政策来调解经济运行,以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
16.同意,因为美联储在预测经济方面也存在滞后的问题,在实行中也无法起到很及时缓解问题的效果,对于很多诸如战争和经济突破等因素很难被纳入考虑,因此是不会准确预测经济走势的,但也不能否认其缓解问题的作用。
18.由于政策影响,供给减少因此价格上涨。
可以了解买房者购买住房的意图,是用于居住还是转手卖出赚取差价。
20.意思就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无法使经济完全摆脱深度衰退,其效果有时不是非常明显的,甚至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22.a.14.6和114.4
b.紧缩性货币政策,卖出政府债券
c.通货膨胀率是4%,采用货币政策后的通货膨胀率为3%
24.根据泰勒法则和所给数据,已知
当期通货膨胀率为4%
实际均衡联邦基金率为2%
通货膨胀率缺口为2%
产出缺口约为3%
所以目标联邦基金利率为4%+2%+1/2*2%+1/2*3%=8.5%
26.因为转向通货膨胀目标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率降低而进行的,势必导致货币供给减少,这就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幅度降低,这会使实际GDP降低从而低于其潜在水平,因而出现闲置劳动力,失业率也会暂时提高了。
28.
30.是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的出现,在这里抵押贷款可以被二次打包出售,作为二次贷款被借出。
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期还款,资金链就会断掉,很多当事人因此承受更大的损失。
32.次级抵押贷款是发放给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人的贷款。
更深的资本池就是指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
证券化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将抵押贷款卖给投资者,以此获得资金发放更多的抵押贷款,因此使得借款来源增多,借款也变得容易了。
因为这取决于借款人拥有的资产的未来实际价格。
当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都对抵押品的未来价值增值期望很高的话,放贷人愿意贷款给信用记录差的人。
34.投资收益为50%
投资收益为200%
程宇清 1142225 5分
唐圣楠 1142226 5分
蒋雪 1142227 5分
张雨季 1142228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