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教案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

2. 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2.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展示一些与刘邦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今天的课题《高祖本纪》。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背景,重点介绍他对历史的态度和写作风格。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描写了刘邦的哪些事迹?
作者通过这些事迹想表达什么?
4. 深入研读
分析《高祖本纪》中刘邦的人物形象:从他的出身、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他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刘邦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

5.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

我们应该学习他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的精神。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高祖本纪》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I. 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2. 理解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及其导致的战争;3. 理解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及其建立的功绩;4. 理解汉族建立万世帝业的过程和意义;5. 提高学生对汉族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了解。

II. 教学内容:《史记选读》中《高祖本纪》。

III. 教学过程:1. 教学引导:教师通过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秦朝的灭亡,进而讲解汉朝建立的背景。

2. 批判性思维: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文本,讨论以下问题:(1)古代王朝建立的过程;(2)刘邦如何成为汉朝的建立者;(3)汉朝建立的意义。

3. 议论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订单展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为发言人,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现场提问。

4. 个性化讲解: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质疑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5. 辩证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教师展示汉朝建立的辩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6.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简要复述采访过程。

并与这次学习进行比较,发现自己所需提高之处。

IV. 课堂练习:1. 请你简要介绍项羽和刘邦的前途和背景。

2. “赵高”对刘邦对抗秦朝的作用有何评价?3. 以问答的形式,描述汉族建立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

4. 你如何评价刘邦在战争中的胜利和建立功绩?V.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汉朝建立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融入中国历史文化往事的学习中。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VI.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分析历史事件中,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提高思维水平。

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本次汉朝建立的历史课程中,通过小组讨论、个性化讲解和辩证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祖本纪》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解决学生的文言知识疑问,疏通文意理解的障碍。

2、通过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司马迁《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预习准备: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结合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要有观点概括,有文本分析,做到有理有据)3、你怎样看待司马迁给人物作传“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写)一、导入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其文直,其事核”,就是说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

我们的选修课本就把“不虚美,不隐恶”定位为了《史记》的史家传统,并且作为本单元板块的主题,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来探讨这一主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文章《高祖本纪》,借以感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指导选修教材学习选修教材,目的在于拓展大家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精神,从而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

因而,选修课本的学习,就不能像原先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一样由老师领着大家逐字逐句地精讲精析了,老师仅仅帮大家克服阅读中不理解的字词句障碍,主要是大家读,大家谈,大家讨论分析。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第一篇:《史记》选读教案高祖本纪二.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二)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四)虚词积累 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五.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高祖本纪》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刘邦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地位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刘邦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联系历史背景。

(2)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高祖本纪》中的经典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字词、句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刘邦的成功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刘邦成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邦的人物特点和历史意义。

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语文教材。

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高祖本纪》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言行等方面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重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的用法,“此天子气也”的判断句式等。

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包括他的政治智慧、用人策略、领导才能等方面。

122 难点文中所反映的秦汉之际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高祖本纪》教案4课时

《高祖本纪》教案4课时

《高祖本纪》教案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认识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史记》的语言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审视刘邦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刘邦的生平事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时安排本教案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解读课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1)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和《高祖本纪》。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析刘邦的生平事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3)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评价刘邦的功过。

第三课时:欣赏《史记》的语言特色(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史记》的语言风格。

(2)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史记》的语言特色。

(3)学生模仿《史记》的语言风格,进行课堂练笔。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感受。

第四课时:拓展与提高(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刘邦的认识和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刘邦与项羽的异同。

(3)课堂练习: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刘邦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3.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默写《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刘邦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能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能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难点:《史记》的古文表述和文学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刘邦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刘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包括刘邦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解读。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邦及其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研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祖本纪家世:刘邦的出生和家世背景起兵反秦:刘邦参与反秦起义的过程和贡献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的战争过程和结果建立汉朝: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和政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高祖本纪》的内容,绘制刘邦生平事迹的时间轴。

公元前256年出生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2. 请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并结合《高祖本纪》进行具体阐述。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史记》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描写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

(3)分析《高祖本纪》的文学特色,体会其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色。

2. 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常识。

2. 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评价其是非功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作者、人物关系等基本知识。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4.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古代文化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一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如楚汉争霸、白登之围等,深入剖析刘邦的性格特点。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刘邦的生平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高祖本纪》,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3)搜集有关《史记》的其他篇目,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历史素养,激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及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3. 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实与典故的解读。

2. 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及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高祖本纪》,了解文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 《高祖本纪》是谁写的?2. 刘邦是如何成为汉高祖的?3. 文中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3. 合作探讨1. 《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 《高祖本纪》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4. 教师讲解讲解《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实与典故,解析文本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阅读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等,比较它们与《高祖本纪》的异同。

2. 探讨《史记》在历史学和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文学成就。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高祖本纪》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评价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方法,全面理解刘邦的一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刘邦的生平事迹和其建立汉朝的过程。

(2)《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和典故。

(3)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刘邦起义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2)《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4. 文本分析法:分析《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和典故。

5. 历史比较法:比较刘邦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刘邦生平事迹的短文。

3. 深入研究《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了解其用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1.1.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翻译并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1.2.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2.2 教学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起义反秦、建立汉朝的过程。

2.3 教学难点:《高祖本纪》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史记》和司马迁,引起学生对《高祖本纪》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3 课堂讲解:对《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子。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高祖本纪》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4.2 文言文翻译: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中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高祖本纪》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史记·高祖本纪》。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和学术论文。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祖本纪》。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6.2 教学启发: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6.3 互动环节: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6.4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高祖本纪 优秀教案

高祖本纪 优秀教案

高祖本纪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高祖本纪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高祖本纪的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 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文献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高祖本纪的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高祖本纪的原文文本。

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出高祖本纪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简要介绍高祖本纪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析:分析高祖本纪的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高祖本纪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

5. 总结:对于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高祖本纪中的某个事件或人物,并进行汇报和分享。

2.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历史遗迹和文物,加深对于历史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 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程度如何。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高祖本纪》中的经典片段;(2)能够分析并概括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3)能够解读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背景等方法,全面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2)学习刘邦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经典片段及其背后的意义;2. 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3. 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3. 将对刘邦的评价与现实生活中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经典片段、难点词汇和句子;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影响;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刘邦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邦的历史地位和《高祖本纪》的内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难点;3. 讲解难点:针对学生标记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4. 分析刘邦: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政治、军事的影响;5.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刘邦的用人之道、治国理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经典片段,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背诵经典片段的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对政治、军事的影响等方面;4. 期中期末考试评价:结合考试内容,评估学生对《高祖本纪》的学习效果。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刘邦的人格魅力,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读学习《高祖本纪》一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分析其人格特点。

2.2 知识点梳理介绍《史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高祖本纪》中的经典语句。

3.2 教学难点分析刘邦的人格特点,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4.2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史记》相关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高祖本纪》。

4.3 课堂讲解分析《高祖本纪》的结构,讲解刘邦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刘邦的认识和看法。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邦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5.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6.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6.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刘邦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7.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勇敢、仁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祖本纪》中的典型事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史记》和《高祖本纪》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1)分析《高祖本纪》中的典型事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选修(二)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世家传统)课题《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帝王形象。

3.了解《史记》如何通过“互见法”来组织叙事和表现人物。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思考】诵读文章,为文章分层。

(提示问题:本文侧重写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如果以此为线,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分三部分:(一)介绍刘邦的个人情况(二)写刘邦是如何打败项羽及建立帝业的过程(三)写刘邦称帝后的情况三、研读文本1.诵读、理解词语——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思考1】本部分塑造了刘邦的哪些形象?出身不凡;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志向远大;貌相奇贵。

好酒及色;市井无赖相。

【思考2】对文章中刘邦形象的评价如何理解?(感知刘邦的形象,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文中先说其性格中好的一面,再说性格中的缺点,这是作者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修《春秋》褒善惩恶、评判历史的传统,文中正是一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写法,所以才有了对刘邦的这种评价。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具体研习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

2、分析刘邦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体会采取这些措施的好处。

3、体会本部分关于项羽的简短叙述的深意。

一、导入整体感知——理清第二部分的内部层次(5~17)(5~7)刘邦入关灭秦的经过(8~14)刘邦与项羽的斗争(楚汉相争)①(8~12)刘项斗争初期②(13~14)刘项的决胜之战(15~17)建立帝业二 1.诵读、理解词语——刘邦入关灭秦三、合作探究(一)概括刘邦入关灭秦经过【提示】⑴本文侧重写刘邦和项羽的斗争,而刘入关时还没有与项相遇,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段落?(5~7)礼贤纳士——节节取胜——入关约法(二)分析刘邦入关后采取的措施【思考】刘邦入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刘邦有何影响?⑴不杀秦王子婴⑵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⑶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入关后,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从“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本部分对项羽的简短叙述【思考】找出叙述项羽的句子与刘邦的有何不同。

作者这样叙述有何深意?“诸将归属”“破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等内容侧重叙述项羽军事上的成功,与刘邦的叙述不同,这是因为作者另有深意。

沛公的知人善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性格特点恰是项羽所缺乏的,这也是项羽日后败给刘邦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入关灭秦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为他即将为王奠定了群众基础,而刘邦入关前与诸侯及怀王的约定,在灭秦后也已提上了日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三课时1、具体研习刘邦与项羽的斗争部分,即8~14段。

2、体会文中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

3、体会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写史的效果。

一、导入二、合作探究1.诵读、理解词语——刘项斗争初期的内容(8-12)(一)概括刘项斗争初期的内容鸿门谢罪——项羽入关——称霸分封——决策东进(二)分析本部分的主要艺术手法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⑴沛公与项羽入关后不同举动不同任用人才的方式的对比,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他们斗争的结局。

⑵秦人对刘邦和项羽不同态度的对比,从侧面印证了二人性格特点的不同。

(三)关于“互见法”的理解与探讨(结合课后练习)1、引出:第8段划线句子的注解2、什么是“互见法”?(见书本P50)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

这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

如“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其详细的记载。

3、具体例子(课后练习P51)⑴反映出刘邦见危忘义,损人利己的性格特点。

⑵反映出刘邦沉稳奸诈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为了表现刘邦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作者把有损于高祖形象的事放在《项羽本纪》中去写,这不仅避免了重复,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4、总结“互见法”的好处。

(避免重复、利于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2.诵读、理解词语——研习刘项的决胜之战(13~14)(一)理清决战的经过⑴对峙(进军项羽):汉王引兵追项羽(用留侯、陈平计);与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用张良计);随刘贾、齐梁诸侯会师垓下;⑵垓下决战:淮阴侯韩信首先进攻,不利;孔、费将军左右攻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攻,楚军大败与垓下;项羽士兵听到楚歌;骑将灌婴追杀项羽;鲁地降,葬项羽于谷城;定陶夺韩信军权。

(二)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体会本部分中刘邦两次用张良计的目的?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虚怀纳谏3.诵读、理解词语——刘邦称帝(15~17)(一)概括刘邦称帝的经过⑴即帝位于氾水之阳⑵宴会上谈论取得天下的原因⑶定都关中,确立帝位【思考】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三、课堂小结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负约”于诸侯及怀王,然而刘邦在韩信、张良的计策下的绝地反击证明了赢人心者赢天下的真理。

刘邦的知人善用、安抚民心的智慧举动最终使项羽大败垓下,至此刘邦的强大对手消失了,即汉帝位指日可待了。

作业:简述刘邦与项羽斗争的经过,谈谈自己的看法。

(500字左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四课时1、了解刘邦称帝及称帝后的情况。

2、结合前文,整理第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

3、纵览全文,分析刘邦的形象。

4、小结本文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二、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词语——刘邦称帝(一)概括刘邦称帝后的情况⑴未央宫举杯噱父。

⑵高祖还乡⑶高祖之死(二)分析人物形象【思考1】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思考2】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

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三、总结【思考1】描绘高祖是怎样一个人?归纳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仁厚爱人,喜施豁达与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与秦军大战争蓝田——“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破秦入关——不杀秦王,属之于吏;封闭府库,还军霸上;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告谕百姓,不受酒食。

赴封地汉中——烧绝栈道,示无东意;决策东向,争权天下。

楚汉相争——追击项羽;调韩信、彭越之兵;决胜垓下;四面楚歌。

随机应变,百折不挠鸿门宴——“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这则本纪中,司马迁既写了汉高祖“美”的一面,也写了他“恶”的一面。

好逸恶劳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自私狠毒、心胸狭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韩信)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思考2】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

1.“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

2.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1、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围绕“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500字左右,以史实为根据。

补充一:郦食其家境贫寒,但嗜酒如命,人称高阳酒徒。

他喜读书,性豁达,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他对残暴的秦王朝非常痛恨,对奋起抗秦的陈胜、项梁寄予很大希望,但郦食其发现这些人心胸狭窄,不足为交,因此一直隐居未出。

当刘邦攻打陈留时,郦食其得知刘邦抱负大,胸襟宽,智谋广,喜结交,就前去投奔他。

谁知刘邦虽喜结交,但却看不起读书人,以往有些儒生戴着帽子来见他,他就把人家的帽子摘下当便壶用。

郦食其见到刘邦,便拿话来激他。

郦食其说,“你是打算帮助暴秦攻打诸侯呢,还是打算率领诸侯攻打暴秦?”刘邦一听大怒,“你这个书呆子,真是岂有此理!全国百姓不堪忍受暴秦的残酷统治,早就想推翻它,你怎么敢胡说我想帮助暴秦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既然你想推翻暴秦,夺取天下,就不应该这样对待长者和有学问的人。

”刘邦一听这话,赶紧起身让座,并虚心向郦食其请教。

郦食其首先献计招降陈留县令,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陈留,后又屡献计策,为刘邦一统天下做出了贡献。

但可惜的是,郦食其在领刘邦之命与齐国和平谈判成功后,因与大将韩信关系处理不当,韩信率军攻打齐国,郦食其被齐国王烹杀。

补充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高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