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8b72ed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a.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介绍
本文档旨在规定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以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方法
1.化学指示剂监测:
使用化学指示剂对消毒操作进行监测。
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消毒效果,确保达到预定的消毒水平。
2.生物指示剂监测:
采用生物指示剂对消毒操作进行监测。
将生物指示剂暴露于消毒环境中,根据指示剂的生长情况判断消毒效果。
必要时,进行培养和检测以确认消毒效果。
3.物理监测:
使用物理监测设备对消毒操作进行监测。
如温度计、压力计等,确保消毒操作中的物理参数符合标准要求。
监测标准
1.化学指示剂监测标准:
指示剂变色范围和时间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变色结果应清晰可见,且与标准色标一致。
2.生物指示剂监测标准:
生物指示剂的生长情况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生长情况的判断应基于定量评价方法。
3.物理监测标准:
物理参数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符合相关要求。
结论
本文档规定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包括化学指示剂监测、生物指示剂监测和物理监测三种方法。
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0a340c67ec102de2bd898a.png)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
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99.9%。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指南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18cdcd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6.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指南
1. 简介
本指南旨在提供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消毒
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监测方法
2.1 参考标准
选择合适的参考标准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如国家卫生健
康委员会制定的《医院消毒准则》。
2.2 监测工具和设备
准备适当的监测工具和设备,包括消毒测试纸、指示剂、生物
指示剂等。
2.3 监测方法步骤
以下是一般性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步骤:
1. 根据消毒操作的要求和清洁程度,在适当的时间点收集样本。
2. 使用合适的监测工具进行样本采集。
例如,可使用消毒测试纸测试表面的消毒剂浓度。
3. 根据标准操作步骤,将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或分析。
4. 根据检测结果评估消毒操作的效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3. 注意事项
3.1 安全措施
在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时,需遵循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防止交叉感染等。
3.2 数据保密
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时,务必遵守相关的数据保密规定,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指导,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正确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
消毒灭菌操作的有效性对于预防和控制病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技术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0f5fc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8.png)
5 商品菌片每个纸袋1片,每包50片。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使用方法
1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 (1)将菌片连同纸包放入环 氧乙烷灭菌包内,一式2份,放在灭菌器内适当部位;(2) 按环氧乙烷灭菌程序处理后,在洁净度100级条件下,取 出菌片将其接种到营养肉汤管内;(3)于37℃培养48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营 养 琼 脂 表 面 枯 黑 杆 菌 菌 落 形 态 及 色 素
营养琼脂表面枯黑杆菌菌落形态及色素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繁殖体革兰染色菌体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孔雀绿染色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孔雀绿染色
化学指示卡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1.如何看待标准色:标准色是最低合格线。
2.布放正确和足够数量:包中心,双标本。
第2组:以121 Ċ饱和蒸汽作用10min,132 Ċ作用1min, 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20% ;
第3组:以117 Ċ饱和蒸汽作用20min,128 Ċ作用3min, 指示色块与标准色块符合率<20% ;
菌管结构 透气孔 管盖
外管 培养基管
菌片
有菌生长
自含式生物指示剂管使用方法
1 将生物指示剂管2支直接置于标准试验包内,放 于灭菌器下层排气口附近(规范指排气口上方)。 2 按正常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处理。 3 将试验包取出,取出指示管, 于管尖部夹碎套管内安瓿。 4 将其置于56℃培养48h。
把关检查:灭菌包装是否符合要求;灭菌包只小不能 大;灭菌包摆放是否正确;装载不过量;放常规监测器 材;
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
![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3a2f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2.png)
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1.引言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是确保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环节。
正确评估消毒器械的灭菌效果,可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消毒器械灭菌效果评估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2.微生物负荷测试微生物负荷测试是评估消毒器械灭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在器械表面涂布一定数量的模拟微生物,再进行消毒处理,最后测试处理后是否有残留的活菌。
常用的微生物负荷测试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和生物指示器法。
2.1 菌落计数法菌落计数法是通过采集处理前后的器械表面菌落,进行培养和计数来评估灭菌效果的方法。
它可以对细菌、真菌和病毒进行检测。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但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培养和计数,对专业实验室要求较高。
2.2 生物指示器法生物指示器法使用含有标准数量的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如肉毒杆菌孢子或芽孢杆菌,来评估灭菌效果。
利用这些生物指示器在消毒过程中生存或灭活的情况,可以判断消毒器械是否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生物指示器法结果准确可靠,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化学指标检测除了微生物负荷测试,还可以通过检测器械消毒过程中的化学指标,如消毒剂浓度和pH值等来评估灭菌效果。
3.1 消毒剂浓度检测消毒剂浓度对消毒器械的灭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检测消毒剂的浓度,可以确保消毒剂在达到一定浓度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检测方法有比色法、电化学法和光谱法等。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快速,但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支持。
3.2 pH值检测pH值也是评估灭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消毒剂对应不同的pH值范围,只有在特定的pH条件下,消毒剂的灭菌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通过检测消毒过程中的pH值,可以判断消毒器械是否处于合适的灭菌环境中。
pH值检测方法简单易行,可用通用pH试纸进行测试。
4.灭菌效果验证灭菌效果验证是评估消毒器械灭菌效果非常重要的一环。
消毒灭菌效果评估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评估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4ce064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2.png)
消毒灭菌效果评估制度1. 简介本文档旨在说明消毒灭菌效果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案。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消毒灭菌措施的有效性,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2. 制度内容2.1 消毒灭菌标准制定统一的消毒灭菌标准是评估制度的第一步。
针对不同场所和设施,应根据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确定相应的消毒灭菌标准。
2.2 评估方法确定适用的评估方法对于准确评估消毒灭菌效果至关重要。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浸渍法、生物指示物法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
2.3 评估周期为了保证评估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建议制定评估周期。
评估周期的长度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不宜超过一个月。
对于特殊场所或设施,可以根据需要缩短评估周期。
2.4 评估记录和报告建立健全的评估记录和报告机制是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记录应包括评估时间、地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信息。
评估报告应详细记录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2.5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是评估制度的核心要求。
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持续改进消毒灭菌工作。
3. 实施流程3.1 制定制度由相关部门或机构制定消毒灭菌效果评估制度,并进行内部审批和公示。
3.2 培训和宣传制度颁布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制度的要求和实施细则。
同时,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消毒灭菌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3.3 实施评估按照评估周期和评估方法,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工作。
确保评估的客观准确性和持续性。
3.4 分析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落实改进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3.5 监督和检查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
4. 结论通过建立消毒灭菌效果评估制度,可以确保消毒灭菌措施的有效性,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按照该制度的要求进行评估工作,并及时改进和完善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678fe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3.png)
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消毒供应中心应对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
不合格产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二、灭菌效果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温度、压力、灭菌维持时间、灭菌物品、效果和操作人签名)。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化学监测。
每包要有化学指示胶带及化学指示卡。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试验一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3.生物监测:每周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
并设有阳性对照。
新灭菌器使用前和维修后,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等改变时,必须进行生物监测,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凡监测不合格,应立即停用灭菌器,查找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灭菌器。
(二)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温度、压力、
灭菌维持时间、效果和操作人签名)。
2.化学监测:每个灭菌包应进行化学监测。
包外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物。
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每锅进行,有阳性对照。
若有组织植入物灭菌时,必须有生物监测;培养结果详细记录,并长期存档,妥善保管。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fcb5e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c.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基本方法。
消毒灭菌是确保环境和物品卫生的重要措施,对于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可以评估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方法一:物理监测物理监测方法主要通过测量温度和时间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常见的物理监测方法包括:1.温度计监测:使用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消毒过程中的温度,确保温度达到杀菌要求。
2.时间监测:记录消毒过程中的持续时间,确保达到所需的时间要求。
物理监测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评估外部如热量分布或物体形状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方法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方法通过使用生物指示物质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1.生物指示器法:使用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指示器,如脱氢酶、芽孢等,将其置于消毒过程中进行监测。
监测完成后,对指示器进行培养和检测,判断是否有生物生长,以评估灭菌效果。
2.菌落计数法:通过培养并计数消毒前后的菌落数来评估灭菌效果。
消毒后菌落数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即可认为消毒灭菌效果良好。
生物监测方法能够直接评估杀菌的效果,但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实验操作,并需更长时间进行结果分析。
方法三:化学监测化学监测方法通过测量化学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消毒灭菌过程的有效性。
常见的化学监测方法包括:1.酶监测法:通过测量消毒剂残留物的酶活性来判断消毒过程中杀菌剂的效果。
2.指示剂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剂,如指示纸或试纸,来测定消毒结果。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可以间接反映杀菌效果。
化学监测方法简便易行,并能够快速获得结果,但只能提供相对的指数,无法直接评估消毒灭菌的效果。
结论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确保消毒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综合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在实施消毒灭菌过程中,还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消毒设备的正确运行和消毒剂的正确使用,以提高消毒灭菌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12ab0f176eeaeaad1f330fc.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及管理部门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监测方法见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1、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化学监测。
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进行有效浓度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2、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包括各种消毒后的外科器械及其他物品)用消毒灭菌指示条或指示带监测。
3、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遵循《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4、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照射强度或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和新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90µW/cm2,使用中灯管的强度不低于
70µW/cm2。
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5、污水监测:总余氯每日至少检测2次,粪大肠菌群每月检测不得少于1次,致病菌每年检测不得少于2次,监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
重庆市永川区宝峰镇卫生院。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b9646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d.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是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进行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的监测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全面的监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监测目标和内容监测目标主要包括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体监测内容包括: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监测消毒剂的配制是否正确,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灭菌指标的达标情况。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区域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的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监测由操作人员进行的消毒操作是否符合规范。
二、监测方法和频次监测方法和频次应根据监测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来确定。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每批次消毒剂配制完成后,需进行定量分析,确保浓度的准确性。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设备每次使用前后都应进行监测,以保证消毒效果达标;器械在清洗和消毒完成后进行监测,确保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区域每日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定期进行表面菌落总数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通过实际操作监测其操作规范性。
三、监测结果与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如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配制消毒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清洗和消毒。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不符合要求,应加强消毒措施,及时清洁和消毒。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于不能按规范操作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整改,并进行培训。
四、监测记录和报告所有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便于随时追溯和查询。
监测报告应定期进行,包括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及处理情况等,以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评估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评估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e5215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d.png)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评估标准背景为了保护医疗器械、设备和环境安全,清洗消毒和灭菌是必要的过程。
清洗消毒可以去除表面污物和可见胶体物质,但无法去除微生物。
因此,灭菌是必要的,以防止传播病原体。
为了确保清洗消毒和灭菌有效,需要建立评估标准。
清洗消毒评估标准清洗消毒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清洗效果和消毒效果。
清洗效果清洗效果应至少达到视觉上明显的表面干净,而且在清洗完成后应该进行检查。
常用的指标包括:- 物理清洗指标:使用红色或蓝色胶片进行检查,以确定清洗剂是否覆盖到整个表面,并将污染物清除;- 化学清洗指标:测量清洗水中的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等指标,以判断清洗剂浓度是否正确。
消毒效果为了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需要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和浓度,并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
使用包含菌液的器械或装置进行消毒测试。
测试时应采用完全杀灭菌液内的菌落的方法。
通常用以下方法进行:- 预筛选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和菌液浓度下测试细菌杀死率。
- 活菌计数法:将试验结果与菌落计数器进行比较,以计算消毒剂的杀菌率。
灭菌效果评估标准灭菌效果评估标准是确定对微生物产生杀菌作用的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灭菌过程。
灭菌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因素来评估:- 灭菌剂的清洁和浓度。
- 温度和时间,主要受灭菌方法的影响。
- 微生物负荷:包括空气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的类型、数量和存储情况。
- 灭菌性能:这取决于观察灭菌剂对细菌杀死的效果。
结论清洗、消毒和灭菌是保护医疗器械和设备以及患者安全的基本措施之一。
建立清洗消毒和灭菌效果评估标准是确保这些措施有效的关键。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29906d0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3.png)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消毒与灭菌的过程中,大家确定会有疑问?如何才能更好的消毒或灭菌呢?其实消毒与灭菌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握有关规律,实行措施避开干扰因素的作用,才能有助于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项。
一、处理剂量消毒处理剂量包括强度和时间。
强度泛指作用因子的量,在热力消毒中是指温度,在紫外消毒中指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在化学消毒中是指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时间是指所使用的处理方法对被处理物品作用的时间。
一般强度越高微生物越易杀灭,但醇类则例外,70%~75%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效果最好,提高浓度杀菌力反而低。
时间越长微生物被杀灭的机率也越大。
消毒处理的剂量是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条件。
在实际消毒工作中,必需明确并充分保证所需的强度与时间,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如苯扎溴铵、氯己定对革兰阳性菌的杀灭作用要大于阴性细菌,对芽胞只有抑制作用。
70%的乙醇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细菌芽胞。
老龄菌比幼龄菌反抗力强。
因此必需依据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程度越高,消毒就越困难,由于微生物的数量多,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爱护作用;微生物的数量多,反抗力强的个体也随之增多。
因此,消毒污染严峻的物品,需提高能量(或药物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方能达到消毒合格要求。
三、温度热力消毒完全依靠高温的作用杀灭微生物,温度对其影响不言而喻。
其他消毒方法也受温度的影响,无论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一般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如含氯消毒剂温度每提高10℃,杀芽胞时间可减半。
5%的甲醛溶液,20℃杀灭炭疽杆菌芽胞需要32h,但37℃仅需要 1.5h。
不同的消毒剂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如过氧乙酸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3%的过氧乙酸在-30℃的条件下作用1h仍可达到灭菌,乙醇稀释过氧乙酸可防冻,适于0℃以下消毒。
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臭氧水消毒,低温有利于臭氧溶于水,从而增加其杀菌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要求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6f4db7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7.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要求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消毒灭菌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确保医疗设施和器械的安全性。
背景消毒灭菌是一种关键的措施,用于杀灭或去除医疗设施和器械上的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操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要求以下是消毒灭菌操作的监测要求:1. 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根据医疗设施和器械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物化指标监测、生物指标监测和化学指标监测。
2. 设定监测频率:根据消毒灭菌操作的特点和重要性,设定合适的监测频率。
对于高风险的器械和关键区域,应增加监测频率。
3. 使用正确的监测工具:确保使用正确的监测工具进行监测。
监测工具应经过校准和验证,并且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4. 记录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记录下来,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监测结果应包括操作时间、监测数值、监测方法和监测人员的签名等信息。
5. 分析监测结果: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任何不符合要求的监测结果都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6. 建立监测记录和报告:建立有效的监测记录和报告机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查性。
监测记录和报告应保存一定的时间,并按照规定进行归档。
7. 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消毒灭菌操作的效果和质量,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员的培训和反馈等。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通过遵循这些要求,可以确保消毒灭菌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医疗设施和器械的安全性。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90362d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a.png)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
1.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按要求定期进行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必须每日或使用前监测)。
2.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5.压力蒸汽灭菌器: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要进行BD试验,并有详细记录。
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6.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对新的灯管和使用中的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新灯管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的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7.各种消毒后的内镜(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活检钳、异物钳、切开刀)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8.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胸腔镜等)及附件: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9.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数总数必须≤20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细则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b44e6b5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b.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细则一、空气、物表监测:(各科室采样)I类环境监测频次:一次/季;Ⅱ类环境监测频次:一次/季;Ⅲ类环境的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净化室的透析治疗区等监测频次:一次/季;其他Ⅲ类环境在遇感控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监测;(I类环境科室包括:洁净手术部及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科室包括:各非洁净手术部、各类1CU、血液病房、新生儿室、无菌腔镜诊疗室、人流手术室、分娩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等)卫生标准:I类环境卫生标准:见表I和表ⅡⅡ类环境卫生标准:空气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I类、Ⅱ类环境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5cfu/cm²Ⅲ类环境卫生标准:空气细菌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Ⅲ类环境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10cfu/cm²注:1、浮游法的细菌最大平均浓度采用括号内数值。
细菌浓度是直接所测的结果,不是沉降法和浮游法互相换算的结果。
2、眼科专用手术室周边区比手术区可低2级。
表Ⅱ洁净辅助用房的等级标准(空态或静态)注:浮游法的细菌最大平均浓度采用括号内数值。
细菌浓度是直接所测的结果,不是沉降法和浮游法互相换算的结果。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浓度和染菌量监测(各使用科室采样)。
(一)染菌量监测:1、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频次:1次/季度卫生标准: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2、使用中的灭菌剂监测频次:一次/月卫生标准: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3、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剂:监测频次:1次/季度卫生标准:细菌菌落总数≤1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4、使用中消毒液有效浓度监测:(各使用科室监测)。
使用中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每日监测卫生标准:≥规定的有效浓度三、消毒后物品质量监测(消毒科室采样):监测频次:1次/季度。
(一)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每次检测3—5件有代表性物品(消毒供应中心采样)应每季度进行监测。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894610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4.png)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的重要手段,而评价其效果的方法与标准则是确保消毒与灭菌工作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微生物浓度检测法。
微生物浓度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消毒与灭菌效果的方法。
通过取样检测被消毒或灭菌的物品或场所中的微生物浓度,可以客观地评价消毒与灭菌的效果。
通常采用培养基培养法或PCR法进行微生物浓度检测,其中培养基培养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而PCR法则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微生物的D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生物指示剂法。
生物指示剂法是一种直接评价灭菌效果的方法。
通过将含有高浓度孢子的生物指示剂置于被灭菌物品或场所中,再进行灭菌处理,最后检测生物指示剂的存活情况,可以评价灭菌效果。
生物指示剂法具有直接、准确的特点,能够客观地评价灭菌效果,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效果评价方法。
三、化学指标法。
化学指标法是一种通过检测消毒剂残留量评价消毒效果的方法。
通过检测消毒剂在被消毒物品或场所中的残留量,可以客观地评价消毒效果。
常用的消毒剂残留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各种消毒剂的残留量,为评价消毒效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的标准,具有普适性和权威性;行业标准是指某个行业制定的关于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的标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标准是指某个企业制定的关于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的标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这些评价标准为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有助于保障消毒与灭菌工作的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被消毒或灭菌物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并严格执行,以确保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应定期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消毒与灭菌措施,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88e90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c.png)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合格后才能采用。
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标》规定。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d0491a25647d27284b7351ca.png)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1)化学检测法1)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二、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1)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 后,将测定波长为25.7nm 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 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所显示数据为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2)结果判定:普通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 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90 W/cm2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辐照强度≥180 W/cm2为合格。
三、无菌物品效果监测(1)无菌检验前准备:无菌洗脱液的制备,需-厌氧培养基和霉菌培养基。
(2)无菌操作(3)结果判定:应无菌生长。
(4)注意事项四、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 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2)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出,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3)结果判定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五、手部消毒效果监测(1) 手部采样:(2)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cm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板,再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C±1°C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 洪 伟
内
二、评价(合格)标准
三、监测时限 四、采样及检查方法
容
一、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五、洁净(层流)静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净化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有效评价我院(科室)消毒设备是否正常;
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 毒效果是否达标。并使监测工作由普遍到突 出重点、由重视结果到注重过程的目的、合 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 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 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望各科室自觉 遵守、严格执行:
Ⅲ类
内镜室、口腔科、儿科病房、妇 ≤500 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 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 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00
≤10
≤ 10
Ⅳ类
≤15
≤15
•
•
2、致病性微生物及结果判定: ⑴室内空气: Ⅰ、Ⅱ、Ⅲ、Ⅳ类区域:未检出金黄色葡萄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⑵物体表面: Ⅰ、Ⅱ、Ⅲ、Ⅳ类区域:未检出致病菌;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 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
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我院 《消毒灭菌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监测手册》。 九、执行时间:2009年3月
感染管理科
2009年2月25日
评 价(合 格)标 准
一、医疗用品
1、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进 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 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消毒物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 1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接触皮 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
四、紫外线强度(消毒)
•
•
1、日常监测: 包括消毒时间、累计照射时间 和使用人签名。有记录。 2、强度监测: ⑴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应≥9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辐照强度应 ≥70μW/cm2。 ⑵30W高强度紫外线灯:新灯的辐照强度 ≥170 μW/cm2。 3、生物监测: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 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 达到 99.90%。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如:手术室、眼科(手术室)、医学美容科(手 术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普外科(ICU)、心 内科(CCU)、神内科(ICU)、供应室(无菌 间)、导管室、血透室、儿科(新生儿室)、产 科(分娩室、母婴同室)、妇科(人流室)、药 剂科(制剂室)、检验科(血库)、腔镜治疗室、 口腔科、感染疾病科等。 ⑵监测时间:每月一次。(6*、12*)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 (22cm×13cm×6cm) 代替标准试验包,盒 内盛满中试管,指示剂放于中心部位,将贮 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将生物指示剂取出后需 在室温下放10min左右,用镊子夹住指示管下 端尖部,将管内安瓿夹碎送检。检测时必须 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 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 果。 六、感染管理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 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 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 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 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六、压力蒸汽灭菌采样及检查方法
•
•
1、化学监测法: ①化学指示胶带:将其粘贴于每一个待灭菌 物品包外。 ②化学指示卡(管):放入待灭菌的手术包 (高危包)中央。
•
2、生物监测法 ① 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ATCC7953或 SSIK31 株)生物指示剂。
•
② 检测方法: 将生物指示剂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预真空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 准测试包(由16全棉手术巾,每条 41cm×66cm,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 3 层,短边折成 2 层然后叠放,作成 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 下排气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 准试验包(由 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 块小 手术巾、2 块中手术巾、1 块大手术巾,30 块 10cm×10cm 8 层纱布敷料包裹成 25cm×30cm×30cm大小);
七、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1、重点科室(部门):每月进行。 如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 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 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导管室、 口腔科、内镜室、传染科等。 2、普通科室:每季度进行。 3、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 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 应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 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 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 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
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 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 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
五、消毒、灭菌内镜
1、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 2、灭菌内镜:每月进行。
六、压力蒸汽灭菌器
1、工艺监法:每锅进行。 2、化学监法:每包进行,包外用化学指 示胶带贴封。手术包(高危包)还需进行 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
3、生物监法:每月进行,对新灭菌器使用前 或拟采用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 及特殊灭菌工艺,都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 格后才能采用。灭菌植入型器械、特殊感染 时每锅进行。 小型快速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快速内 镜灭菌器、等离子体灭菌器均应进行(工艺、 生物、化学)监测。 4、B-D试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 菌前进行。
五、消毒、灭菌内镜
1、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 道镜、脑室镜、膀胱镜、胸腔镜等):不得 检出任何微生物。 2、消毒后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 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 等):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件,不得检 出致病菌。
六、压力蒸汽灭菌器
1、工艺法: 压力、温度、时间等符合标准,有详细记录。 2、化学法: 所放置的指示卡(管)、化学指示胶带的性 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有记录。 3、生物法: 指示剂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不变色, 判定为灭菌合格; 指示剂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 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不合格。对照组相同。
3、B-D试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 菌前按说明进行。
七、室内空气采样方法
•
•
1、采样时间:在消毒后与医疗活动前之间采 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 1.5m,距墙 1m。 3、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 点, 即中心一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 的布点部位距墙 1m。
七、 环境卫生学
包括各类环境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 员手
1、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 类别
Ⅰ类 Ⅱ类
标 准 范 围 室内空气 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 cfu/m3 cfu/cm2 cfu/cm2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 儿(早产 ≤200 )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 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输血科、血透室、 介入中心、导管室等 ≤5 ≤5
采样及检查方法
一、 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必须采取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送检 时间不得超过 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 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 24h。
二、医疗用品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在灭菌、消毒处理后,存放有 效期内采样。 2、无菌检验:是指检查经灭菌的敷料、缝线、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无菌器械以及适合 于无菌间的其它物品。 注意: 无菌检验应在洁净度为100 级单向流 空气区域内进行,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 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 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 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 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 (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 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 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 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
•
•
3、采样面积及采样方法: ⑴灭菌物品:直接送细菌室在无菌台内采样, 被采表面<100cm2, 取全部表面; 被采表面 ≥100cm2,取 100cm2。 ⑵消毒物品:根据情况直接送细菌室在无菌 台内采样或就地按灭菌物品采样。若消毒因 子为化学消毒剂时,应注明消毒剂名称。细 菌室加入相应的中和剂。
三、血液净化系统
1、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每月进行。 2、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 及时进行监测,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 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
四、紫外线强度(消毒)
1、日常监测:每日。 2、强度监测:新换灯管应随时;使用中 每半年一次。 3、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三、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无菌器械保存
液)、透析液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灭 菌剂(无菌器械保存液)、透析液。 2、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 吸管(一次性注射器)吸取 ﹥1ml 被检样液, 应注明消毒剂名称。细菌室接种1ml并根据不 同种类消毒剂加入相应的中和剂,以中和被 检样液的残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