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ppt课件

·26
请同学们自读本首小令,根据工具书和注释了 解作者及相关知识,然后与同学分享。
走近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光匆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抒情
淡淡的思乡愁绪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 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
时序交替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品味探究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思考颌联描写了 一幅怎样的图景? "风正”能否改为“风 顺”?
(1)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 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观景之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 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身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 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 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 涛拍岸的声音。
闻
王龙 昌标 龄遥 左有 迁此
寄
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独有的瑰丽绚烂的 色彩,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品有《将进酒》
《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 》 《月下独酌》等。有《李太白全集》。写作此诗的缘由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其中,左迁,即降职之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使,把苏武被流放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讲:“汉 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 的信,上面写着苏武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 照常惠的话来责问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讶,再也无法抵赖,只 好将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 而“鸿雁传书”亦被传为美谈。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
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
【难点探究】《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 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 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指 行客前进的路,即 驿道,驿道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 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 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 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 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颈联既写景
一 读一读字音
jié 碣石
二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东临碣石 古义:到达;今义:靠近。
(二)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 名词作状语,向东。
(三)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 来,连词 歌以咏志 用来,介词 水何澹澹 多么,副词 乡以何处达 什么,疑问代词
(四)文言句式 省略句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注释: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 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ppt

观沧海
“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 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观沧海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 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 雄心壮志。
•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 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 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 效果。
观
沧
曹海
操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
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 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 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 句。
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 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 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 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子规 叙事——左迁 抒情——愁心
同情 关切
次 北 固 王山 湾下
走近作者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 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 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 登终南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秋思》教案

2.加强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四首具体的诗歌案例。这些诗歌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时光的感慨。
2.教学难点
(1)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如张籍《秋思》中的“意万重”,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举例:通过图片、故事、生活实际等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意万重”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人的表达技巧,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四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掌握诗人的表达技巧。
-通过对张籍《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等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诗句,体会诗人对秋夜清凉的描绘和感慨。
-举例: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明白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古代诗歌韵律、格式的学习: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举例: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部编版七上古诗文一部分:古诗词01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⑴临:到达,登上。
⑵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
⑷星汉:银河。
⑸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
【名家点评】1.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转就日月星汉,凭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写沧海,正自写也。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2.有吞吐宇宙气象。
(清·沈德潜《古诗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⑴左迁:降职。
⑵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⑶随君:一作“随风”。
⑷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化无形为有形,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
人格化的写法,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
【名家点评】1.梅禹金曰:曹植“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齐浣“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此诗兼裁其意,撰成奇语。
(《唐诗广选》)2.趣。
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
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有吞吐宇宙气象。
(《唐诗摘钞》)3.“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唐诗笺注》)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体诗一:《登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体诗二:《赵客缦胡缨》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楚体诗一:《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晴明小院闲窈窕,新蘸斗染又画桥。
天也妒嫉白了日,月也舒懒腰藏钩。
唐体诗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歌,并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学生能通过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意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能通过诗歌对比分析,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1.理解和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句,包括古体诗和楚体诗。
2.掌握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的方法。
3.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楚体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比较难以理解。
2.理解和演读唐体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学生先预习教材中的四首古代诗歌。
2.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字典,查询不认识的单词,包括生僻字。
新课讲解1.教师重新通过课本投影和黑板,展示《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让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
2.在讲解通过字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以及“飒沓如流星”的意义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3.通过上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不常见的词汇,如:“缦(màn)”和“胡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体裁的诗歌,如楚体诗和唐体诗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
课后作业1.学生需要准确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所有诗句,并能就语言和意境返思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
2024秋季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观沧海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
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诗歌,有 《步出夏门行》《蒿里状行元成才路 》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状抱元成才路 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 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 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 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
“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
状元成才路
语言夸张,并惯于借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
状元成才路
情。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
留别》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壮
实景 山岛:竦峙(:丛生
象
沧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海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博 大 胸 襟
次北固山下
旅途奔波之意 恢弘阔大之景
哲理之思 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学习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这节课将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继续学习本课 的后两首诗歌。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 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 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85张PPT)

灿烂:光彩耀眼的样子。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以:用。
咏:表达,抒发。
精读细研
4 古代诗歌四首 /
反复朗读诗歌,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 到的景象有哪些?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碣石”点明地点,“观沧海”点明事件。 这两句写出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显示了诗人的 壮阔胸怀。“观”字统领全诗。
合作探究
4 古代诗歌四首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奋发昂扬的精 神,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 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
这首乐府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 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 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 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 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4 古代诗歌四首 /
这首诗通过描写暮春的景象,表达
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
情和关心。
写作特色
4 古代诗歌四首 /
❶想象丰富,笔势灵动。
第三、四句发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 够寄愁心的载体,托明月以达情,气势超逸,笔 势灵动,使全诗创设的意境更加悠远,一时之间 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为李白的 化身,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前往贬谪之地。诗 人通过想象将明月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思想 情感和行为动作,这正是诗歌的独特之处。
博大胸襟 建功立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断肠人”三个字总结全诗,直
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
理解性默写: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 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___枯__藤___老__树__昏__鸦______、 ___古__道__西___风__瘦__马______、__夕___阳__西__下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 之情的名句是:____夕__阳__西___下_____, ___断___肠__人__在__天___涯_____。
二 1
4
、古巴比伦王国:、时间:公元前18世纪2、人物:汉谟拉比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法 典 内 容 :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原 文 刻 在 一 段 高 2.25米 , 上 周 长 1.65米 , 底 部 周 长 1.90米 的 黑 色 玄 武 岩 石 柱 上 , 故 又 名 “ 石 柱 法 ” 。 282条 , 现 存 于 巴 黎 卢 浮 宫 博 物 馆 亚 洲 展 览 馆 。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由 序 言 、 正 文 和 结 语 三 部 分 组 成 , 序 言 和 结 语 约 占 全 部 篇 幅 的 五 分 之 一 , 语 言 丰 富 , 词 藻 华 丽 , 充 满 神 化 、 美 化 汉 谟 拉 比 的 言 辞 , 是 一 篇 对 国 王 的 赞 美 诗 。 正 文 包 括 282条 法 律 , 对 刑 事 、 民 事 、 贸 易 、 婚 姻 、 继 承 、 审 判 等 制 度 都 作 了 详 细 的 规 定 。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古诗词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学生版+解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点01 了解诗歌体裁和诗歌诵读的知识。
【即学即练1】(一)、了解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参考示例: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
《诗经》集四言诗之大成。
也属于乐府诗,即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们都要遵循格律。
《次北固山下》的四联:(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领联)潮平两岸间,风正一祝悬。
(对偶联)(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前”“基”“年”“边”是押韵的字,都是平声韵。
目标导航《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篇作品的具体名称。
散曲的不同曲牌,对于句式、字数、平仄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诗那样严苛,允许添衬字,有的曲牌还可以增句,押韵也稍灵活,平仄韵通押。
下面以《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为例,简单说明相关的格律问题。
《天净沙·秋思》的平仄(“△”为可平可仄,曲中仄声常区分上、去二声)△平△仄平平,△平Δ反平平,仄仄平平去上Δ平平去,△平△仄平平。
(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75张ppt)

全景、动静结合、
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近景、静态
实
写
动态,展现了大海的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互文、夸张
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虚 写
3.诗人写“树木”“百草”有什么作用?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 用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来点染、 烘托大海,衬托大海的生机勃勃、欣欣 向荣。
相同之处。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
天末怀李白
的心境怎么样呢?
杜甫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
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 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 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 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见 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便借“鸿雁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全诗 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 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 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
夕照秋景图
渲染萧瑟凄凉的 气氛,衬托旅人 的悲哀。
马致远
意境苍凉
枯藤/老树/昏鸦, 正面衬托
小桥/流水/人家, 反面衬托 以乐写哀
写景
古道/西风/瘦马。 正面衬托
烘
托
夕阳/西下,
卒 主旨句 直抒胸 章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 臆,道出天涯游 显
(“夕阳”照应上文的“昏”)
子思乡之悲。
志
对比映衬
凄楚的气氛, 叙事 闻道/龙标/过/五溪。地僻路远,同情关心
奠定全诗伤感
的基调,烘托 了诗人悲痛的 心情,寓情于
抒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拟人
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情明月, 托月送友 想象新奇
景。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
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 交融;
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 (2)浪漫主义写法,客观事物人
主旨:这首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
借景抒情,
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托物言志。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虚实结合,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动静结合。
拓展延伸
曹操故事
误杀吕伯奢 望梅止渴 煮酒论英雄 割发代首 ……
拓展延伸
曹操名言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解题
次北固山下
“次”为“停泊”之意。 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次北固山下, 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 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 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 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疏通文意
诗歌大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 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 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 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 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元曲
2019/12/5
标题解说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秋天的思念,曲的题目。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 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 曲四大家”。他的杂剧代表作 是《汉宫秋》,后人将其散曲 辑为《东篱乐府》,其中《天 净沙.秋思》和《夜行船.秋思》 尤为著名。
曹操
意 叙事
境
开
诗 如 其 人
阔 , 气 势 雄
写景
实景
虚景 想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博大胸怀
建博 功大 立胸 业怀
浑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表现手法
拓展延伸
王昌龄诗歌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 湾
2019/12/5
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唐代 诗人,洛阳人。开元五年(7 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 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 名为《群书四部录》。《全 唐诗》存诗十首。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 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 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 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 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 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疏通文意
诗歌大意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 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 抱中涌现出来的。
疏通文意
诗歌大意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 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诗歌赏析
观沧海
标题解说
闻: 听到,听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遥: 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 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疏通文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
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停地哀啼,
题目释义
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 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沧,是暗绿色(指水)。“沧海” 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写景 抒情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对偶
景色秀丽 羁旅漂泊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恢弘阔大 潮平为下联
对偶
江春做铺垫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拟人
新旧交替 时序变迁
积极向上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思乡,淡淡乡愁
设问
(乡书、归雁与客路、行舟遥相呼应)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诗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绝
意象:杨花,飘零; 子规,落尽/子规/啼,
韵脚 押“ i ”韵
疏通文意
诗歌大意
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一叶扁舟行 于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时,两岸江面无比宽阔,春风 和煦,正吹在高高悬挂的一白帆之上。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 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家信如何送达亲人?北归的鸿雁啊,请 你们把它捎到洛阳那边。
诗歌赏析
五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韵脚 押 “an ”韵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 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 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 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 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 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碣石( jié ) 澹澹( dàn ) 竦峙(sǒnɡ)zhì 萧瑟( sè ) 洪波( bō ) 至哉( zāi )
背景资料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 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 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 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 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文体知识
元曲
“曲”分类
杂剧(戏剧)
散曲
散套:由若干曲子相联而 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2019/12/5
四言体乐府诗
2019/12/5
作者简介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 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 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 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 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 曹植合称“三曹”。
主旨:抒发羁旅之思,惆怅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 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 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 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 寞的心情。
哲理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
景中含理
拓展延伸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课堂检测
1、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 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 宽阔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3、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 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4、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课堂检测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 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 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 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 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 夜郎西。(寄情明月,托月送友)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 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 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