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C.受暖湿旳东南季风影响明显
D.晴朗旳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逆温现象
1、逆温旳含义:
因为对流层大气旳热源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而言,对流 层气温随高度增长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气温 垂直递减率)。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长而递增,或 海拔上升1 000m气温下降幅度不大于 6 ℃旳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 为逆温。如平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A 作物旳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减弱了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旳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旳吸收
C 2. 山东胶东旳某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长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长地温
3.逆温旳利与弊
利:因为逆温旳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旳发展,所以逆温
旳好处有: ①能够克制沙尘暴旳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旳条件是大风、 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目前高空,对飞机旳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 行中不会有大旳颠簸,飞行平稳。同步,万里晴空提升了能 见度,使飞行愈加安全。
逆温及其影响
3.逆温旳利与弊 弊:不论是何种原因形成旳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旳扩
1.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轻易出目前 A.多云旳夜晚 B.晴朗旳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旳白天 D.多云旳白天至日落前后 2.下列哪一现象旳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霪雨霏霏,连日不开”
逆温及其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旳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旳影响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

2比海洋增温快,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
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 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 形成
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海风
形成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 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
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考点一线串]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 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指点迷津] (1)图中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因而图
中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 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 的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2)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响时
夹角 压;南半球反之
图示
[技法一招鲜]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 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bpa):

一轮复习: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2课时)

一轮复习:大气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共2课时)
实战高考 (2017·浙江4月选考,11)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
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考试要求
a b b c
c b b
知识整理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气温特点
与人类关系
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 对流 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
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天气复杂多变
以 平流 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平流层中的 臭氧
纬度向两极高纬度递减。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一般而言, 新雪 的反射率高,而海洋的反射率较低。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的地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 就越 少 ,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 多 。
考点分析


考点一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受
一轮复习:大气环境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考试要求
节次 大气环境
考试内容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2)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形成过程
方法规律 昼夜温差大小分析的角度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 度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下垫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 差一般小于陆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7.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7.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编辑ppt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 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图中C)将部分热量还给 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 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编辑ppt
一、知识判断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于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相对 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收了大部分的 太阳辐射。(×)
编辑ppt
4.春末秋初,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 夜0时。(×)
编辑ppt
二、规范用语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水平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编辑ppt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编辑ppt
讲基础·整合知识01 抓重点·掌握规律02 做考题·打造能 01
编辑ppt
编辑ppt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图中A)。 (2)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图中B)。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 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编辑ppt
(3)分析太阳能的分布 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 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原、西北地区。
编辑ppt
【典例1】 (2014·安徽文综)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 辐射、蒸发和传导。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 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答案生成路径: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0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0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1.组成及比例2.将大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连线3.以二氧化碳和臭氧为例,指出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人类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释放大量的氯氟碳化合物等物质,消耗臭氧,导致臭氧浓度降低。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在下图中填出对流层和平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思考】神舟十六号返回舱返回地球时穿过大气层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提示:温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

2.将大气层各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选填在相应的位置。

大气层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②③平流层①⑤⑥高层大气④⑧⑦①空气水平运动②空气对流运动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④天气晴朗⑤臭氧吸收紫外线⑥利于飞机飞行⑦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⑧大气密度很小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在下图中填出三种辐射的名称。

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1)地面增温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吸收、反射和散射(合称削弱作用),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热增温。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有补偿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1)。

图2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在图1中,符合图2示意时刻所释放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A.CO2量减少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D.人类干扰越小第(1)题:第(2)题:(1)A(2)C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轮复习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1.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其中固体杂质可以充当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厚度: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2)平流运动为主;(3)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2)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针对性练习1:读地球的大气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中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C.高纬度的平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2.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对流层大气有利于飞机飞行答案:1.B 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大气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为平流层,图中平流层底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2千米,为中纬度的平流层,故选B。

第2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正确;对流层空气上冷下热,B错误;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来自地面,C错误;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

故选A。

针对性练习2: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共28页文档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共28页文档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8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பைடு நூலகம்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一轮复习)

【图文助记】 1.逆温现象
对流层温度一般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 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妨 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扩散,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 度降低,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 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 第5题。
【考题精研】
(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 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 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 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视点1 题干文字信息:逆温概念;图示内容。 视点2 两种逆温层的发展过程,两个最高点的对应时间。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5.与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的自然现象 (1)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 (3)冬季多云的夜晚气温相对较高—— 保温作用 。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原卷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6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受热过程(练习)(原卷版)
(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大气中水汽和云量增加与北极升温的关系。
(3)简述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北极海冰和积雪变化对北极升温的放大作用。
22.(23-24高三下·江西·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在日出、日落时分,便有可能会出现“日照金山”的现象,金黄的阳光洒向山体,山体金光灿灿、蔚为壮观。每年到此徒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尤其9月份左右为徒步的最佳时间。下图示意冈仁波齐峰及其周边区域地形。
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影响,北极地区近地表气温正在以全球平均水平两倍以上的速度急剧升高,北极的快速升温导致北极地表与大气相关因素(如海冰、水汽、云量以及温度梯度等)发生变化,造成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相互反馈作用增强。下图示意北极地区升温过程的主要驱动机制。
(1)说明北极近地面大气易形成逆温的原因,并指出逆温对北极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2024·安徽卷)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3.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B.云雾较少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4.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1)说明西藏某地晴朗的夏季6时左右(地方时)阴棚热量收入高于阳棚的原因。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精讲点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①大小②应用举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具有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真题感悟[典例] [2020·全国Ⅱ卷]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辐射电磁波波长越短。

第(2)题:第(3)题:[答案] (1) (2) (3)变式演练[2024·云南大理模拟]2023年11月26日我国某城市的天气状况为: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4℃和21℃,天气晴朗。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当日该城市气温特点的原因是( )A.①减弱,④增强B.②减弱,③减弱C.①增强,③减弱D.④增强,③增强2.当夜该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与下列古诗词描写景象相近的是( )A.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B.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C.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D.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雾凇”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字林》:“寒气结冰,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与大气受热过程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共36张PPT)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与大气受热过程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共36张PPT)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
大气上界
吸收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削弱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光线
作用特点
吸收
臭氧(平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紫外线;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
反射
云层、尘埃
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
云层越厚反射能力越强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③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思考:我国果树种植过程中,经常会覆盖一层沙石,分析其合理性?
覆盖沙石,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提高地温,晚上热量丧失快,使得温差扩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同时,能够较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知识拓展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利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 高三一轮复习 ——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区域认知: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的差异,不同区域气温差异 综合思维:说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温室效应”原理 地理实践力: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例,知晓其蕴含的大气热力状况原理。 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知识拓展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温室效应
温室的玻璃顶和玻璃窗,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中。人们把玻璃温室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讲义)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讲义)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太阳辐射概念:1、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3、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越小,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②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淡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越小,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③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④大气透亮度或污染状况:大气透亮度高那么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⑤白昼时间的长短;(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热量是通过辐射的形式在物体间传递的;2、用图示的方法展现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深化熟悉:地面热量平衡〔以地面为主体,熟悉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表的热源,地面因汲取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不断释放出热辐射,即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通过接收地面辐射而増温,同时又向外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局部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它也是地面热量的一个来源。

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γ)。

因此,地面的辐射收入主要包括太阳直接辐射(S) 和散射辐射(S’)以及大气逆辐射(Ea),支出局部包括地面辐射(Ee)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S+S’)α。

在白天晴朗天气条件下,地面热量平衡(R)公式为R=(S+S'+Ea)[(S+S')α+Ee]R=S+S'(S+S')α(EeEa)R=(S+S')(1α)γ地面热量平衡的应用:早晨,当太阳升起时,地表开头接收辐射能,当地表接收到的辐射能大于地面有效辐射时,即R为正值时,温度开头上升,直到13:00左右,温度到达最高值。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案(2023年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 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B)
A. 降水多 B. 受海洋影响强 C. 风力强 D. 受山地影响强
纬度和季节: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①热量收入: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土壤温
太阳辐射能
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织 答
度的影
②支:地面
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响因素
辐射、蒸发;
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等
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
③调
人类活动:覆盖黑膜、透明膜等和 塑料大棚等,使地温升高或者降低
综合思维: ①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②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 温的高低等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气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③综合分析逆温的成因及其影响。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 区域认知: 大气受热过程, 并 根据区域的纬度、海陆位置等信息,分析该地和对比其他区域的气 解释相关现象。 温高低、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人地协调观: 结合温室效应的作用原理,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 影响,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 结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地 理现象。
吸收
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 收放的黑色尼龙网
学案(2022年浙江1月卷)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 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模块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模块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近地面受摩擦力、气压梯 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 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垂直方向上对流和湍流运动
对流运动
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 受热上升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水汽易凝结 成云致雨;受冷下沉的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水汽不易凝结。
湍流运动
当空气流经地面时,由于各种地形地物的影响,空气流速会 发生变化,形成湍流运动。湍流运动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气压系统和天气变化关系
高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空气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形成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例如副热带高气压 和极地高气压。
低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形成上升气流,多阴雨、湿润天气。例如热带低气压和 锋面气旋。
影响
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空气污染;同时也 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因为逆温现象会使飞机在飞行时遭遇不稳定的气流。
04
大气运动基本形式与原理
水平方向上风形成机制
01
02
03
气压梯度力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使北半球 运动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 右侧偏,南半球向其运动 方向的左侧偏。
对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
对流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人类活 动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对流层
内。
人类活动对对流层环境产生影响,如城 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
对流层内的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 重要影响,如降水、气温变化等。
对流层内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题精研】
(2015· 浙江文综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 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 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 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 (1)~ (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
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 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 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 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 完成6~7题。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 否 (1)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
(3)四川盆地:
4.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 →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盲点辨析】 1.大气逆辐射只有晚上存在吗? 提示: 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 最高时,即午后 2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早晨和傍晚照射到地面的阳光多呈红色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早晨和傍晚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穿过的大气层路程 长,阳光被大气散射的多,而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最 不容易被散射,所以到达地面的红色光多。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5.与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的自然现象 (1)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
反射作用 。
(3)冬季多云的夜晚气温相对较高—— 保温作用 。 (4)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沉的天空呈灰白色—— 散射作用 。 (5)日出之前天已亮,日落之后天不黑—— 散射作用 。 (6)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处仍然明亮—— 散射作用 。
3.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波长较短,最容易 被大气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02 核心能力达标
[重点内容悟透]
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气温升高, 温室气体 → 地面辐射 → 增强,保温 → 全球气候 排放增多 增多 作用增强 变暖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视点 1 视点 2
题干文字信息:逆温概念;图示内容。 两种逆温层的发展过程,两个最高点的对应时间。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 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 第5题。
5.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2.阳伞效应原理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 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同时烟尘作为凝结核,加 速了水汽的凝结,使低云、雾增多。类似于遮阳伞,故称 “阳伞效应”。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 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图文助记】 1.逆温现象
对流层温度一般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 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妨 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扩散,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 度降低,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 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 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
(1)A
(2)C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第(1)题,根据图示,强 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 是午夜, B错;逆温现象 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 C错;强 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 A。第 (2)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 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 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 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 相关。综上所述, A、 B、 D项错误, C项正确。
大气的受热过知识通读]
【主干研读】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 太阳辐射能 (图中 A)。 (2)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图中B)。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增温 。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使 大气增温 。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 阳辐射的
吸收、反射和散射
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图中 C)将部分热量还 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影响 :影响着 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 ,制约 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