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失血休克补血补液的一些观点

合集下载

产科失血性休克范文

产科失血性休克范文

产科失血性休克范文一、产科失血性休克救治流程(REACT)产后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多观察、早发现、早行动,恢复血管内容量是关键!二失血性休克的分级休克指数(SI)=脉搏率/收缩压正常=0.5SI=1.0,失血量占血容量的20~30%,1000~1500ml;不论患者血压是否正常,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扩充血容量,动态观察心率和血压。

SI=1.5~2.0,失血量占血容量的30~50%,1500~2000ml;SI等于1.5时失血量则达到2000ml左右;若SI为2.0以上时失血量则已达到3000ml以上。

(一)失血I级判断指标①失血量500-700ml,失血量<血容量的20%②HR ≤100次/分,血压正常③呼吸14-20次/分,尿量>30ml/h,轻度焦虑1.复苏 (Resuscitation):气道呼吸循环(ABC):①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利于呼吸道通畅及回心血量增加,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②吸氧;③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输入晶体液如乳酸盐林格氏液及生理盐水1000-2000ml,如果出血停止,血压稳定,一般情况好,无需其他治疗;④注意保暖。

2.评估 (Evaluation)血压及脉搏每10分钟评估一次,体温、脉压差、尿量并记录出血量。

监测血、尿常规及凝血功能。

3.止血(Arrest hemorrage)针对出血原因,积极行止血治疗。

4.人员组织(Consult)各级值班医生包括1-3线均要到位。

预防性抗生素,增加营养,纠正贫血。

(二)失血II级判断指标①失血量1000-1500ml,失血量为血容量的20-30%②HR >100次/分,血压下降③呼吸>20-30次/分,尿量>20-30ml/h,中度焦虑1.复苏(Resuscitation):气道呼吸循环(ABC)①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利于呼吸道通畅及回心血量增加,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②吸氧;③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道,先输入晶体液如乳酸盐林格氏液1000ml,20分钟内输入,1小时内输入2000ml(乳酸盐林格氏液及生理盐水);然后根据血常规情况酌情成份输血(如输入RBC悬液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及胶体液;④注意保暖2.评估(Evaluation)①血压、脉率、体温、脉压差、出血量、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监测;②监测: 血及尿常规、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无条件者可用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室温静止6分钟以上不凝,则纤维蛋白原<1.5克,30分钟不凝,纤维蛋白原<1.0克);③动脉血气分析;④留置尿管,观察尿量,了解肾血流量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常导致供氧和养分无法顺畅到达组织器官,严重危及生命。

因此,对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非常重要。

以下是休克病人补液的一般原则。

1.迅速复苏:休克病人需要首先进行迅速的复苏。

复苏的目标主要是纠正低血压和低灌注状态。

在复苏初期,建议选择晶体液进行快速输液,如盐水等。

2. 补充有效容量:对于休克病人,需要补充有效容量。

有效容量是指血液循环中的有效血容量。

一般来说,可根据休克类型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补液量。

常用的补液量计算公式有Parkland公式、Baxter公式等。

3.个体化治疗:休克病人的治疗原则需要个体化。

不同类型的休克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和治疗需求。

例如,感染性休克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源,心源性休克可能需要纠正心功能不全等。

4.药物辅助治疗:对于一些需要药物辅助的休克病人,可以考虑给予一些药物来改善血液循环。

例如,血管活性药物如升压药或血管扩张药物可以用于纠正低血压。

5.监测与调整:监测休克病人的生命体征以及液体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防止液体过负荷:尽管补充液体对于休克病人非常重要,但过量的液体输注也会引起液体过负荷。

过负荷可能导致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因此需要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

总之,对休克病人的补液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早期的迅速复苏以及有效容量的补充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液体过负荷。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是基于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器官灌注和功能的目标。

根据不同类型的休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补液原则:
1. 危重休克病人的早期补液:在休克早期,迅速补充液体以扩容是至关重要的。

晶体液(如晶体胶体溶液或盐水)通常被优先选择,建议以输注20ml/kg的速度开始,并可根据患者的响应进行调整。

补液时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尿量和临床表现。

2. 补液类型的选择:晶体胶体溶液可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有效血容量。

晶体溶液(如盐水或平衡盐溶液)则更容易扩展细胞外液体,并在休克早期起到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选择补液类型时需根据休克的类型、伴随病因和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评估。

3. 目标指导的补液: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监测指标,通过补液调整来达到目标灌注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有效的灌注压也是保证器官灌注、功能的关键。

4. 避免过度补液:过度补液可能导致心功能负荷过重,肺水肿等副作用。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等指标,以避免过度补液。

5. 注意电解负荷平衡:在进行液体复苏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负荷平衡,特别是钠、钾、钙和镁等电解质的水平。

根据电解质的变化,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评估和调整。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响应及时调整补液策略。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1.快速补充液体:在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迅速补充液体是恢复循环功能的关键。

通常采用快速输液的方式,以尽快补充血容量。

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和尿量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2.使用血浆代血浆液:血浆代血浆液是一种含有丰富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液体,可以有效地补充失血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

血浆代血浆液通常与晶体液或胶体液联合使用,以避免过度补充盐分和引起液体负荷过多。

3.使用胶体液:胶体液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可以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提供持续的血容量扩容效果。

常见的胶体液有血浆代血浆液、白蛋白溶液和羟乙基淀粉等。

在选择胶体液时,需要考虑其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容量、副作用和成本等因素。

4.个体化补液策略:补液的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包括失血程度、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妊娠期间的水电解负荷和全身状况等。

同时,还需考虑到患者的心脏、肺、肾功能等器官的状况,避免出现液体负荷过高和心脏负担过重的情况。

5.准确衡量失血量:准确估计失血量对于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至关重要。

尽早记录分娩或手术期间的血液损失量,同时还需注意产后继续出血的情况。

相关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结果也可以为估计失血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6.密切监测液体平衡和尿量: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和尿量。

以维持体液平衡和肾功能为目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和输液速度。

高度关注尿量减少或停止、周围水肿、肺水肿等体征,防止液体过多引起并发症。

7.早期改善凝血功能: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凝血异常,因此早期改善凝血功能也是补液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可以通过输注血浆、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和红细胞悬液等来改善凝血功能。

同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防止凝血功能进一步受损。

总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补液原则是迅速补充液体,使用血浆代血浆液和胶体液联合,个体化补液策略,准确估计失血量,密切监测液体平衡和尿量,早期改善凝血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

不同液体的选择意义
1. 等渗晶体液
2.7.5% 高渗氯化钠
3.胶体液
补液种类
4. 晶体液与胶体液组合输注
(1)等渗晶体液
(1) 乳酸林格液:①临床常用;②可跨血管半透膜自动分布;③主要作用是细胞外间隙扩容,血管内扩容有限;④达到血管
内扩容目的,常需补充失血量的3-4倍;⑤在体内和血管内停留时间较短⑥ 乳酸林格液可引起低钠、酸中毒和肝功 能不全造成的乳酸负荷增加;⑦大量输入乳酸林格液可能出现水肿、血液稀释、低蛋白血症、钠过多并发症。 (2) 生理盐水:①0.9%的氯化钠5.6,不含其它电解质;②氯离子高于血浆,输入过多可致高钠和高氯血症;③已被乳酸钠林 格液取代。
输注1000ml高分 子羟乙基淀粉提高 血管内容量约 750ml
输注1000ml白 蛋白提高血管内 容量约500ml
6. 组织间液的流动及细胞间液扩张的必然结果,为积聚液体向细胞外液和血浆 流动与返回,即所谓的“反复苏”。对大多数病人,这种流动大约发生在术后 第三天。如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无法有效地转运和排除流动液体,则可能发生低 血压和肺水肿。 总之,失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根据病人的损伤程度,
4. 尽快有效的恢复血管内容量,此时的补充量和速 度比选择何种液体更重要。因机体对贫血的耐受 要比低血容量好得多;
5. 在失血性休克早期,机体即有细胞外液转移,以 细胞外液为代价维持血容量,所以细胞外液的明 显减少,通常补液量比失血量多出25-30%;
6. 输晶体液与输胶体液比单输晶体液好;
7. 对严重失血性休克,最初的补液速度至关重要,开始以25-30(·h)速度 输注,严重大出血可更快,当心率开始减慢,便可减至20-25(·h)心率 ≤100次,血压回升可再减至10-15 (·h)或5-10(·h)维持;

术中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护理

术中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护理

术中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护理【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术中;补液手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术创伤大、范围广,失血过多以致有效循血量不足,造成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功能障碍,因此需要及时迅速和足量的输液或输血。

故本文仅就输液问题进行讨论。

1 对穿刺针头与血管的选择手术患者一般选用9-12号针头,注意针尖要锐利,以免针尖过钝不易刺入血管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除下肢手术外,穿刺部位以大隐静脉为最佳,因为大隐静脉较粗,大针头不易刺破血管。

大隐静脉位置固定且表浅,即使有些水肿或循环较差的患者,血管看不清,也可根据其解剖位置顺利刺入,而且踝关节活动范围小,易于固定。

另外用大隐静脉切开术,必要时也可作颈外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如患者出现早期休克症状就应立即另加一路静脉通道,使一路进行扩容治疗,另一路用于静脉用药维持血压。

2 护容剂的选择以往常常凭经验缺什么补什么的,认为患者术中出现失血性体克,是因为失血过多而引起血容量不足。

为了迅速补充血容量,往往迅速地输入大量的全血或胶体溶液。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血细胞易于聚集、血液黏度增强、周围循环阻力增加。

当输入全血时,血容量虽可得到暂时补充,但由于血浆易涌漏至血管外而使血液浓缩,加重微循环障碍。

因此我们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时首选乳酸钠林格液,在循环改善后继续补充葡萄糖液,对失血过多的患者适当补充全血。

3 输液的用量与速度一般输入估计失血量的2.5~3倍液体,晶体∶胶体液为2.5∶1。

休克早期或中、轻型休克,收缩压在60 mm Hg以上,失血量为血容易20%以下时,一般情况良好,可不输血,而是快速足量地输入乳酸钠林格液,两路静脉同时开放扩容。

成人争取在1 h内输入2 000 ml左右液体,这样才能改善循环功能,有效地控制了休克。

等患者情况好转后再把一路液体控制在100滴/min左右,继续输扩容剂,另一路停止扩容,按所加药物的需要控制滴速。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产妇分娩过程中因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血液供氧不足、组织灌注不良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进行补液治疗对于改善患者体循环状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的原则。

1.快速补液:快速补液是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的首要步骤。

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失血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快速补液的途径,包括静脉输液、血浆置换等,以迅速补充失血所导致的血容量减少。

2.定量评估:补液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定量评估,并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

根据补液后心率降低、尿量增多、中心静脉血容量增大等指标的改善来判断补液效果。

3.注意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产科失血性休克时,血细胞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都是常见情况。

因此,补液的同时需要注意红细胞和凝血因子的补充。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贫血和凝血功能异常,可以考虑进行输血或给予血浆制剂。

4.适当使用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一种高分子量的液体,可以增加血液胶体渗透压,从而增加血容量。

适当使用胶体溶液可以有效改善组织灌注,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5.避免过度补液:尽管补液对于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度补液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如心功能过度负荷、肺水肿等。

因此,在补液过程中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避免过度补液。

综上所述,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的原则包括快速补液、定量评估、注意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适当使用胶体溶液以及避免过度补液。

正确的补液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体循环状态,保证组织正常灌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生存率。

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补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助产技术技能考核试题
试述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预防
答:
分值考核结果得分
内容及标准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1)补充足够血容量,输液量应为出血量的2
—3倍。

(2)晶体液:
包括生理盐水,一般≤1000ml;
乳酸林格氏液(平衡盐液)1000ml林格氏
液+11.2%A,乳酸钠100ml;
碳酸氢钠林格氏液1000ml林格氏液+5%
碳酸氢钠100ml。

最初15—20分内快速输液1000ml,第一
小时内2L。

(2)胶体液:
一般先输1—2L晶体液,再补充0.5—1L
胶体液,包括低分子右旋糖苷、706代血浆、
贺斯、白蛋白。

(3)血液:丢失的是全血补充的也应是全血。

失血<10%,仅输晶体液补充;
失血10~30%,血液+胶体=晶体液;
失血>30%,(血液+胶体):晶体液=3:2;
失血≥2000ml补血70%=1400ml;
失血≥3000ml补血80%=2400ml;
产科失血性休克预防:
1、产前预防
(1)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

(2)积极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及各种妊娠合
并症。

2、产时预防
(1)第一产程消除产妇紧张情绪,防止产程延长。

(2)第二产程正确使用腹压,防止胎儿娩出过快,掌握会阴侧切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3)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

3、产后预防:重视第四产程。

休克病人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补液原则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是机体全身灌注不足的表现,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出血、感染、损伤等。

休克的主要特征是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威胁生命。

及时补液是休克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改善循环状态,恢复组织灌注。

在进行休克病人补液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提供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休克病人由于血管扩张、血液回流障碍等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补液时需要迅速提供足够的液体,以恢复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改善心输出量。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等。

2.个体化的补液策略:休克病人的补液需求因人而异,应根据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补液策略。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年龄、体重、休克原因、合并症等。

在不同的情况下,补液的方式、速度和剂量都可能有所不同。

3.优先选择理想液体:理想液体是指与血浆相似的液体,它能够提供足够的血容量,并且与血浆有相似的渗透压。

晶体液和胶体液都可以被用作理想液体,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

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容量,但由于较高的渗透压可能导致水分向细胞外移动,增加组织水肿的风险。

胶体液具有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可以保持血容量,并减少水分移动风险。

4.注意补充维持性液体:休克病人除了需要迅速补液以改善循环状态外,还需要维持性液体来保持有效循环血量。

维持性液体通常是指每天所需的基础代谢水平和液体损失的总和。

根据病情和病因,可以适当调整补液速度和剂量,以维持正常的水电解负荷平衡。

5.密切监测补液效果:补液后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尿量、呼吸等指标,以评估补液效果。

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顿压等指标来评估。

如果补液后没有明显的改善,可能需要调整补液策略,进一步评估休克的原因。

总之,休克病人补液是一项复杂的治疗措施,需要充分了解病情和病因,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补液策略。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指标,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

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原则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大量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缺氧甚至心脏骤停的严重情况。

处理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是迅速止血,恢复血容量以保证供应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组织细胞。

补液是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一个重要处理方法,下面将介绍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快速补液:产妇在失血性休克时需要迅速补充液体来恢复血容量,常用的补液方法有快速静脉滴注、快速输液和快速输血等。

快速静脉滴注是最常见的补液方法,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将液体直接注入产妇的血管中。

快速输液和快速输血可以使产妇快速恢复血容量,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过多的补液导致心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补液种类的选择:在选择补液种类时,需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一般来说,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和人乳铁蛋白均可以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补液治疗。

生理盐水含有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可以快速补充体液和电解质的损失。

葡萄糖盐水则能提供能量和调节血糖水平,对产妇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人乳铁蛋白是一种血液稀释剂,可以补充血红蛋白和铁离子,有助于提高血氧运输能力。

具体选择哪种补液种类需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3.补液剂量的控制:在补液治疗中,剂量的控制很重要。

补液剂量过大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加重肺水肿;补液剂量过小则不能有效恢复血容量,不能满足产妇的需要。

补液剂量的控制需要综合考虑产妇失血的程度、血容量的待补充量以及产妇的基础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尿量和静脉压等指标,以及时调整补液剂量。

4.补液速度的控制:产科失血性休克补液时应控制补液速度,以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一般补液速度不宜超过1000毫升/小时,对于心功能不全等高风险患者,补液速度应更低。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产妇的血压和心率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减慢补液速度或者暂停补液。

5.补液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在进行补液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并进行适时的评估。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

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休克是一种危重病症,常见于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情况下。

其特点是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缺氧、酸中毒等严重的代谢紊乱。

及时的补液是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保证器官功能。

1.快速补液:休克病人往往存在血容量不足的情况,需要迅速补充液体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

常用的补液途径包括静脉输液和逆行动脉血氧合(ECMO)。

静脉输液可以通过大容量输液、快速输液和血浆代补等方式进行。

ECMO是一种通过外部设备将血液氧合并返流回体循环的方法,可以在休克病人中提供足够的氧合和循环支持。

2.目标导向补液:在快速补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休克的类型和程度制定合理的目标导向。

例如,在出血性休克中,需坚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原则,既要补足失血的液体,又要保持血压的稳定;在感染性休克中,需注重纠正感染源,如抗生素治疗,并针对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进行抗炎处理。

3.使用理想补液:在选择补液时,应考虑到休克病人的病情和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理想补液。

理想补液应具备与血浆相似的渗透压和离子浓度,防止细胞内外渗透刺激,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和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都可用于补液,但胶体溶液的维持时间较晶体溶液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效血容量。

4.个体化补液:休克病人的补液治疗应个体化,根据病情和监测指标,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常规的监测指标包括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纠正电解负平衡、酸碱紊乱和循环血容量不足等问题,以达到维持循环的目的。

5.避免过度补液:休克病人的补液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度补液。

过度补液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和液体平衡的变化,避免过度补液的发生。

总之,休克病人的补液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因和监测指标等因素。

快速补液、目标导向、使用理想补液、个体化补液和避免过度补液是休克补液治疗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循环功能,提高生存率。

限制性补给液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限制性补给液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限制性补给液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大大促进了医疗水平的发展。

其中,限制性补给液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分娩或流产后大量出血引起的休克,是产妇生命威胁较大的疾病之一。

采用限制性补给液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和应用。

限制性补给液是指对失血严重的患者进行一定限制的补液方式。

传统的扩容补液方式,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和肺水肿的发生率,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而限制性补给液则在补液量和速率上进行了控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循环功能,减轻了对心脏的负担。

在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中,限制性补给液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心血管稳定,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容量,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补给液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远高于传统的扩容补液方式。

同时,由于限制性补给液不会增加心脏负担,不会引起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限制性补给液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补液量和速率的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其次,对于一些严重失血的患者,仍需要采用扩容补液方式进行治疗,以防止低血容量引起的休克。

综上所述,限制性补给液在产后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和血容量,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但同时需要注意术中操作技术的掌握和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的达到最佳状态。

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补液问题

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补液问题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失血性休克是指由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意外等)引起的血液或血浆急性大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征之一。

失血性休克时组织细胞氧合障碍,可引起急性应激状态、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抢救失血性休克最主要的措施包括有效止血,合理的液体治疗以及积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本质的认识加深,强调控制病因是治疗的根本措施,早期液体治疗是重点。

只有恢复血容量才能提高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一、临床上失血量的判断1. 视觉判断:即靠肉眼观察出血量的多少。

2. 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判断:(1)动脉压(ABP)降至80mmHg以下,或高血压较原水平下降20%以上,或脉压低于20mmHg。

(2)正压通气ABP下降超过10mmHg,常提示血容量减少10%,这项指标较CVP更敏感。

3. 低血容量程度:估计失血量(%)收缩压kPa(mmHg)脉率(次/min)15-20 10.6-12.0(80-90) 100-12020-40 8.0-10.6(60-80) >120>40 <8.0(60)速、弱(1)70kg成人每丢失100ml血液,CVP下降0.7cmH2O。

4. 中心静脉压(CVP):(2)健康人出血500-800ml,ABP无变化而CVP下降至7cmH2O。

5. 血细胞比容(HCT):HCT下降4%出血量500ml。

6. 骨折部位(单侧)闭合性损伤失血量:骨盆骨折1500-2000ml;髂骨骨折500-1000ml;股骨骨折800-1200ml;胫骨骨折350-500ml;肱骨骨折200-500ml;尺桡骨骨折300ml;单根肋骨骨折100-150ml。

7. X线片估计失血量:一侧肋膈角消失500ml;一侧上界达肺门水平500-1000ml;一侧胸腔顶部1500-2000ml。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导语: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的情况最有效的护理措施就是保证呼吸通畅止血有效,才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大量的血液流失给我们自身带来供血不平衡的问题,危
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的情况最有效的护理措施就是保证呼吸通畅止血有效,才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大量的血液流失给我们自身带来供血不平衡的问题,危害到我们自身的生命健康,还可以多喝一些红枣枸杞粥达到补血的效果,来熟悉一下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吧。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1.专人护理休克病人,病情严重者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

3.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
4.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2.使用抗休克裤,使血液回流入心脏,组织灌流。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 .使用时注意监测血压,调整输液速度。

(三)增强心肌功能
心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并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以上介绍的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可以去尝试使用一下,食疗的方法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后大出血导致的休克状态。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妇科急症,是指因分娩或分娩后直接引起产妇体内血容量急性减少,循环血量不足,致使组织灌注常性下降,机体各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严重后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指在严格掌控液体输入数量的基础上,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组织灌注和避免整体灌流不足的治疗策略。

产科失血性休克时,足够的循环血量对快速恢复心脏产生有效射血、维持血管平衡以及防止晚期组织灌注不足非常重要,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因具有较为理想的效应而被广泛使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输入液体的量,从而避免了过度补液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减少液体输入量可以有效预防胎盘早剥、库氏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降低淤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肺水肿的发生。

由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时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缺氧、酸中毒和血流动力学紊乱,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肺水肿的发生。

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降低液体输入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减少肺水肿的发生。

限制性液体复苏还可以避免局部或全身的组织水肿。

大量液体输入可能引起组织间隙水肿,进而影响血管通透性和细胞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避免这种不良影响,有助于维持组织间隙内的正常状态。

限制性液体复苏还可以减少损伤性因子的释放。

过度补液可能导致器官灌注不足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损伤性因子的释放。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补液对器官的负荷,从而减少损伤性因子的释放,保护器官的功能和结构。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失血实在是太常见了,也是我们妇产科医生的共同敌人,但实际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对休克救治和输血很清楚的医师真得不多,只能是一知半解或纯经验性治疗,正如所说我们国家的医生重视经验,国外的医师重视标准化训练,其实只要按照标准化的流程科学的处理病号时绝大多数的病人是不会发展到休克期的,更不要说DIC和产后出血死亡了,产后出血死亡的病人无非是发现的晚、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得当,我也一直不断的在自己努力总结和学习(我们主任的水平实在是~~~~唉,只能靠自己),就今天我对休克的救治看法也已经同前2、3个月前不同了,下面随便写了一些,呵呵,请各位前辈指教:1.概念问题:产后出血的概念是产后24小时失血超过500ml,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刚工作的时候还是很不理解的,为什么是500ml?500ml对产妇来说不多啊?我去献血还献400ml 呢,产妇就算失血1000ml也没什么事啊。

为什么不定义在1000ml或1500ml?在之后的工作中才渐渐体会到下这个定义前辈们的用心良苦。

这个产后出血定义的出处是威廉姆斯产科学,似乎在100年以前就有这个定义了,具体不是很清楚,当时产科的大牛们就注意到由于出血量估计不足,以及时有发生的延误治疗的情况,所以就把产后出血的失血量定的很低,500ml,超过500ml我们产科医师就可以下这个诊断,有了这个诊断我们就可以合理的干预和治疗,把病情控制在最初阶段,早发现早治疗乃产后失血治疗之根本!但现实工作中很少医师能体会这一点,感觉出血似乎是多了那么一点点,无所谓,等等再说,等到病号意识呼吸都没有了这才手忙脚乱去治疗!2.休克及失血程度的简单判断:意识清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脸色或睑结膜苍白,四肢皮温湿冷为休克Ⅰ期;意识淡漠,甚至昏迷,脸色青紫,则为休克Ⅱ期;深昏迷则为休克Ⅲ期,重点强调意识状态(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不借助任何设备既做到病情初步评估,因为意识状态异常时即说明代偿机制已不足以维持大脑血供了,病情即将进入失代偿或衰竭期,也即是说意识开始异常时失血至少20%以上了,我们抢救时就按30%-50%的失血量做抢救准备(产科出血一般休克的同时还在继续失血,更让人郁闷的是一般这个血一时还止不住,所以多做准备有备无患吧)3.急性失血时有两个指标不能参考,一是收缩压,这个大家都懂,代偿期是可以正常的;二是血常规,这个很多医师就忽略了,急性期血红蛋白几乎是不下降的,因为存在生理上的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机制,加上血管收缩,血液总量是减少的,但浓度是不变的,看似90g/L 以上的血红蛋白也许实际60g/L都不到4.代偿机制的问题:失血量20%以内身体还是能够承受的,特别是孕妇,孕妇的血容量是体重的10%,而常人是8%,别小看这2%的差距,对一个体重60kg的孕妇就意味着多出1200ml 的血液,这就是生命的杰作,这多出1200ml血就是为分娩失血做代偿的,孕妇2000ml以内的出血是完全可以耐受的,但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代偿,我们医师还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如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25%代偿机制将逐渐失效,这时继续的少量失血可使临床情况急剧恶化,注意,是急剧恶化,病理讨论时经常听到主管医师说刚刚还好好的,突然生命体征不稳定了,病情进展太快,其实不是病情进展太快,只是你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唉!5.休克抢救看什么指标?病人失血休克了,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估计现在什么情况,大该出了多少血,其次再考虑什么原因造成的出血,怎么止血。

正确的估计了休克程度和出血量我们才大体上有个输血输液量及输血输液的速度,只有在充分补血补液的前提下我们才有时间进一步的去查找出血原因,对症或手术治疗,这样我们治疗才有头绪,才不盲目。

我认为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1)心率/收缩压:也就是休克指数,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并不好把握,因为产妇吗,刚刚生完孩子身体还处在兴奋期,心率100次/分以上很常见,这样就不太好判断,但心率很少有超过140次/分以上的,比如心率140次/分,收缩压110mmHg,时就很可能伴有非常严重的失血,休克处于失代偿或衰竭期的边缘,这个作为休克判断的一个指标,需结合其他指标一起判断2)脉压差:病理生理学上讲的很清楚,诊断早期休克意义很大,但比较郁闷的是在临床上见不到几个休克期脉压小于20mmHg,比如诊断很明确的失血休克,代偿期的时候脉压也多是正常的,可能外周测量不准确有关系吧,个人认为临床工作参考脉压诊断早期休克意义不大,至少假阴性太多3)体位性低血压:很多产妇产后在产床上一切正常,如果助产士对产后2小时出血量估计不足,产妇回病房下床时突然一过性晕厥,这就是体位性低血压很典型的表现,一般出血超过20%,如不再出血补液即可纠正,或根据情况输浓红,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尿量:只要有尿,一切都好说,至少说明血容量是充足的,但也有个问题不要忽视,大量补液时血液也是稀释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后面还要讲),一般尿量大于50ml/小时即表明血容量充足5)乳酸:代表微循环的情况,务必控制在4mmol/L以下,据报道10mmol/L以上死亡率超过80%,实际工作中我碰到了5个超过10mmol/L的,结局是全部死亡了6)意识状态:上面也提到了,实际工作中也很简单,就是和患者多说话,患者能和你正常交流说明病情还不严重,当她“懒得理你”的时候~~~~~说明什么?7)纤维蛋白原:务必控制在1.5g/L以上,因为当低于1g/L时你就会发现血液就已经开始不凝固了,怎么控制?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8)血小板:尽量控制在100*109/L以上,虽然理论上20*109/L以上就不会出现广泛渗血,但是能控制还是尽早吧,真得到了DIC血小板下降的速度可是超乎你想象的,到了50*109/L以下再准备输血小板,血库说没有,需从血站现送,大概要等1小时,你就哭去吧。

有些医师嫌血小板太贵不良反应多,说能不用就不用,无稽之谈!50%以上的出血你不用血小板用什么!说什么热乎的鲜血最好,是啊,当然好了,问题是现在谁允许你这么用!再说你也没有啊!6.输液输血和用药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复杂,可能在100多年前出现休克这个概念后就一直纠结至今,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吧。

1)输晶体的问题:前段时间在咱们论坛看到“2008”前辈谈产后出血的救治《也谈产科急性大出血的实战与经验》一帖子,受益匪浅,而且同麻醉科的前辈xsyyzzq1972有激烈的讨论,非常精彩,大家可以去看看。

我认为晶体液是必须要输的,而且要短期快速输入,首选乳酸林格,对于失血量估计30%以上的患者,2000-3000ml的乳酸林格20-30分钟内输入是很有必要的,一时扩充血容量,二是等血啊,血从血库融化好到病房怎么也要半小时吧。

还有个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失血时丢失的不仅仅是血液,还有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不补充充分的晶体这部分失液是不能纠正的。

21版的威廉姆斯产科学上也提到输晶体的量应是失血量的3倍,当时我理解错了,认为如果失血2000ml我们1小时以内输上6000ml晶体?!那血液不全稀释了!?其实人家的本意是整个治疗疗程的用量,先快速输入2000ml,然后根据情况输血,病情控制住以后剩余的3000-4000ml晶体再缓慢输入,这正是先快后慢的精髓之处,既能充分补液,又不至于血液稀释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液体多输一点,只要没肾衰,多于的交给肾去处理就可以了。

临床中我们怕的是液体补的不足,大家说是吧。

但是麻醉科的前辈xsyyzzq1972说的也有道理,“积极以晶体液为基础的复苏策略会导致心脏和肺部并发症,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凝血障碍,免疫失衡和炎症介质释放增加”从而增加死亡率,但我认为xsyyzzq1972前辈严禁输晶体的观点还是过激了一些,我认为晶体还是要输的,但确实不能输太多,失血量的2-3倍应该是个不错的范围,而且掌握好先快后慢的原则应该还是很安全的。

2)输人工胶体的问题:这我同大部分战友的观点一致,尽量不用。

大分子人工合成物确实有不少副作用,炎性因子影响血凝等等,输还是尽早输新鲜血浆吧,既能维持渗透压又有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输适量白蛋白也是不错的选择,实在应急需要用建议706代血浆之类的淀粉制剂,不要超过1000ml3)升压药和强心药的问题:失血休克不用升压药和强心药!至少现在我还很坚持这一点!失血休克的重点是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就应积极输血输液,机体已经在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应激了,血管已经收缩到极限了,心脏已经开足马力不堪重负了,你不是充分补液用升压药和强心药干什么!让人费解的是我身边的麻醉科、心内科的大主任们一来协助抢救产后出血就用升压强心药,用量还很大,多巴胺100mg+5%GS500ml里猛灌,难以理解!我和麻醉科的还讨论过,他们的观点是保证充足的心脏和大脑血供,有道理,但在血容量没有补足之前能起多大的作用呢?休克治疗完毕后留在血液里那些大量的血管收缩药物怎么代谢?想过这些问题吗?4)输血的问题:输血是个大学问,现在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在此我仅仅想提一个按比例输血的问题,工作中很多同事不清楚这一点,盲目输血不按比例输血问题很严重,比如前段时间一个失血量估计3000ml的产妇,主管医师只输8U浓红+1000ml盐水,这样能行吗,病人迅速进入DIC期,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挽救了产妇的性命(之后输了多少血多少液大家可以想象,非常多),问题在哪?没有充分估计失血量!没有按比例输血!很多老主任怀念以前的日子,一个产后出血的大家排队献血,病人转危为安,把今天产后出血死亡的病人推到不能输新鲜全血的原因上!愚昧!你不懂得成分输血不要怪成分输血不好,就算不好在今天只有成分血的前提下也必须学会怎么输血!我的观点是合理的按比例输血,例如估计失血3000ml,我们可以先积极的补充2000ml左右的血量,怎么搭配呢,浓红10U+新鲜冰冻血浆1200ml+机采血小板2U+冷沉淀10U+白蛋白40g。

大家发现这样补充其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用量是偏大的,但我认为一个失血在50%左右的患者差不多或已经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了,多补点促凝血的有备无患。

5)大量输血之后的问题:众所周知输血的不良反应是很多的,特别是大量输血,怎么叫大量呢,一般认为血容量的20%以上即为大量。

适当的补钙以及合理的应用激素是不错的选择,中华妇产科学上有个观点休克早期短期大量应用激素可减少死亡率和应激,推荐用量高达地塞米松1-3mg/kg体重,60kg的产妇可以用到100mg以上,我倒是没这么用过,最多的一次用量40mg地塞米松。

再就是碳酸氢钠的问题,失血休克,特别是重度休克大量输血的患者,或多或少的有酸中毒,虽说是宁酸误碱,但也不能一点也不纠正,一般5%的碳酸氢钠以5ml/kg体重可提高4-5mmol/L碳酸氢根,首次输入可用1/2量,其余可根据情况应用6)输血输液温度的问题:很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护士抱来一大堆10℃的乳酸林格,你不到20分钟给病号输进2000ml去,然后又来了10U 刚解冻的浓红,又输进去!什么概念,病号会被你冻死!呵呵,夸张了一些,但低体温可是凝血异常很重要的因素,不能不考虑,有恒温箱的科室最好,没有的至少要用温水加热,这个问题不能忽略!7)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这个问题很多医师也忽略,经常见到的情况是产科医师正在手术台上“浴血奋战”,台下麻醉师2-3路非常流畅的静脉通道一个劲的猛灌液体,还有个静脉泵在泵着多巴胺维持血压,或者是仅有的一路通道只输浓红,而没有血浆和血小板,可怜的那点血管里仅存的血液被你们又稀释上大半!这个血能凝住才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