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实验改进
“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分析及改进
“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分析及改进作者:申立丽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5年第08期摘要:熔化和凝固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体验探究过程、领会探究方法。
本文在传统探究的基础上,对实验探究方案提出改进,使现象更加明显,使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科学探究;熔化;凝固;改进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8-0031-31 “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简述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动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及相互协作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突破方法: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较为直观地分析并得出熔化的特点)。
1.3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突破方法:实验观察要细致认真,用冰的实验代替海波,用冰盐水使水凝固,观察凝固过程,再使冰熔化观察熔化过程)。
以下是笔者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以上是教学过程的缩略,在本节教学前后,笔者认真回想和反思了原来的教学环节,同时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以下是改进内容及思考。
2 对教学过程的改进2.1 实验方面的改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验中观察晶体熔化时的现象,我们用的晶体是萘和海波,难点就在于萘和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存在实验器材繁杂,不好清理等诸多弊端。
“熔化和凝固”演示实验改进一例
“熔化和凝固”演示实验改进一例
王爱美;梁冬梅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8
【摘要】现行物理教材“熔化和凝固”一节的演示实验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一、实验现象不明显教材中考虑到萘有毒,对身体有害,改用海波代替萘来做晶体熔化实验,用以说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并且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但是用海波做晶体熔化实验现象很不明显。
因为海波温度升到40℃时就开始变潮湿,温度继续升高,海波由粉末状变为粘稠状,此时温度计示数会在某一点停止2-3分钟(很多参考书都说明海波的熔点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范围;【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王爱美;梁冬梅
【作者单位】滨州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基于实验改进的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探索r——以"熔化和凝固"一课为例[J], 孙方军
2.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改进一例 [J], 陈家惠;
3.《熔化和凝固》的重难点突破——怎样探究固体的熔化 [J], 高秀娟
4.探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改进 [J], 吴爱华
5.《熔化和凝固》的重难点突破——怎样探究固体的熔化 [J], 高秀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重要的探究实验.但由于影响该实验的因素较多,又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所以实验常常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实验中采用的晶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加热过程中试管不同部位的晶体温差较大.靠近试管壁的晶体已经熔化,而试管中部的晶体其温度还低于熔点.若温度计插在这个位置,当然指示的温度也低于熔点.而一旦试管中的晶体开始熔化,变成液态后,由于液态晶体产生了对流,热传递的速率大大加强,使得剩余的晶体很快就熔化,结果得不到理想的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也就很难得出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结论.另外,晶体纯度不高,过冷现象等也是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平时教学中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主要作了如下的改进:
1)为了便于控制晶体热传递的速度,选用大的试管(装晶体的量大并便于搅拌)和烧杯(水的比热容大热源较稳定).
2)为了改善晶体的导热状况,必须充分搅拌,故需要改进搅拌器.
3)为防止试管内热量的耗散和便于固定温度计与搅拌器,试管口加封橡皮塞,塞上钻2个孔,分别插温度计和搅拌器,并选定适宜的测温点.
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做熔化和凝固实验时分别在烧杯中加入一定温度的水.
5)为了克服海波在凝固过程中的过冷现象,可在凝固前(如海波温度降到49℃)加入少许粉状海波,以增加凝聚核,即能诱发结晶.
6)选用高纯度的晶体做实验.。
改进“熔化与凝固”实验的体会
改进“熔化与凝固”实验的体会王晓春【期刊名称】《甘肃教育》【年(卷),期】2003(000)0S2【摘要】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熔化与凝固”一节中将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安排为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得到的图4-8、图4-9的熔化与凝固图象,得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体会到:1.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低,学生看不清,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
原因是实验室所用温度计的液柱、刻度很细,只有坐在第一排的少数学生可以看到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装海波的试管很细,海波是否熔化难以看清,实验的时间长,大部分学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注意力很难集中。
2.演示效果不明显,数据测量随机性较大,易造成演示失败。
原因是海波的熔点较低,用水浴法加热时,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难以掌握。
初始温度低,演示加热时间就长;初始温度高,演示加热时间就短,熔化现象不清晰,易造成演示实验失败。
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倒置,演示实验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1课时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学生没有绘制熔化图象的时间。
特别是演示实验失败后,所绘图象的直观作用难以发挥,易造成知识结构上的夹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总页数】1页(P)【作者】王晓春【作者单位】靖远煤业公司第三中学;甘肃靖远【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7【相关文献】1.用DISlab改进传统实验的探索--以“熔化和凝固”实验为例2.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实验的改进3.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述评及改进4.小改进,解决大问题——《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5.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改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熔化与凝固实验一些改进方法
关于冰熔化与水凝固实验的一些改进方法
一.实验装置的改进
很多晶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各处温度不均匀,以致不能准确测温,常温下可在试管中放置辐射铝框,再注入适量的水,先做凝固实验,后做熔化实验,因为铝材的良好导热性和辐射状的特殊结构,能够使冰(水)受热均匀。
也可在碎冰中插入金属螺旋搅拌器,使碎冰充分交换位置,以实现均匀受热。
二.加热方式的改变
用冰做熔化实验时,常温下水浴加热易解冻,试管内外温差小,增加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测温点数,可使实验曲线更准确,该方法比用手握住试管底部加热或用50℃的温水水浴加热效果好。
在做的凝固实验时,可选用经济实惠、使用适量的冷冻剂,如冰和食盐混合溶解或水和硝酸铵混合溶解,以获得实验所需的温度。
三.实验时间的控制
作为演示或课堂学生分组实验,应尽量使熔化和凝固的全过程在15∽20min内完成,控制办法为:
①对冰凝固后温度不宜降得太低(-5℃左右),熔化后温度不应升得太高(5℃左右)。
②突出熔点(凝固点)。
熔化(凝固)时间控制在3∽4min,固体(液体)升温(降温)时间一般控制在2min左右。
③为了增加实验曲线的描点数,可以每隔0.5min读取1次温度值,观察1次物质的状态。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与反思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重、难点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三、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器材准备温度计、试管、冰盐水、温水、食用油、烧杯、坐标纸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二)进行新课1、学习温度计的原理、结构、使用规则。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假设与猜想:(1)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分析及改进
“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分析及改进一、教学案例分析熔化和凝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节关于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案例分析:主题:科学探究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固体物质熔化和液体物质凝固的现象,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
教学内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实验现象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特性,引出熔化和凝固的问题。
2.展示实验:教师展示用烛台烛蜡做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的现象,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3.学生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类似的实验,利用烛蜡或其他物质进行观察和记录。
4.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全班讨论熔化和凝固的原理。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关于熔化和凝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行更多实验和观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通过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但是在讨论和总结环节,部分学生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仍不够清晰。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原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入的理解。
二、改进方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可以有以下改进方案:1.强化理论知识讲解: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简单易懂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更多解释和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起更牢固的概念框架。
2.提倡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同时,老师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对于熔化和凝固的理解深度。
3.添加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融入一些轻松活泼的互动环节,例如游戏、竞赛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熔化和凝固”实验改进初探
“熔化和凝固”实验改进初探摘要:对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
利用空气、水浴法克服受热不均;利用萘代替海波克服海波熔化过快及海波的不稳定性;利用冰盐水法使实验操作更简便、更安全。
关键词:实验;熔化;凝固;改进1. 引言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直观表现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原有部分教材要求的教学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待我们这些教师去探索改进。
在浙江版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特性”中,熔化和凝固对于学生来说相当的熟悉。
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通过“熔化和凝固”这一实验教学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晶体在熔化或者凝固过程中的规律。
2. 原实验2.1 过程:在教材中使用硫代硫酸钠(海波)来进行探究实验。
如图,将装有硫代硫酸钠的试管放到盛水的烧杯内,缓慢加热,观察硫代硫酸钠状态的变化,从温度为40℃时开始,每隔一分钟读一次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再过3分钟,统计数据分析。
2.2 存在的问题:①实验过程中温度尚未达到熔点,管壁处已开始熔化;②温度高于熔点后才熔化完;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而不是一个恒定的温度(熔点);④偶尔出现温度计的示数在48℃的这个位置保持不变, 但时间很短;⑤只有熔化没有凝固。
1.3原因分析水浴时升温过快,试管内与烧杯间温差过大,海波熔化过快;受热不均;海波稳定性差。
3. 改进实验3.1 萘的熔化和凝固3.1.1 取萘粉末装入试管,插入温度计,温度计不得接触试管壁。
将试管放入加有水的烧杯内,水浴加热。
在烧杯内插入另一试管测量水温。
待萘温从室温升到比水温约低3℃时,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使水逐步升温。
同时将搅拌器放入试管,轻轻搅动萘粉,使萘的各部分受热均匀。
随时调节火焰的大小和高低,控制水温比萘温高出3~5℃。
当试管内温度计的示数达到70℃左右时,每隔30s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到萘全部熔化后温度升高到约85℃为止。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是八年级上册实验中较为复杂的实验,不但操作过程复杂,而且对于初中的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性。
很多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甚至有的人都不会用火柴,唉,真是一帮温室里的幼苗,爸爸妈妈的乖宝宝。
除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小组探究的时候,分工不明确,导致最后有的组做完了实验,却没有数据,无法找到规律和作图。
总来说之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要想完成的漂亮还是需要注意好多问题的。
我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熔化和凝固的实验中,那些地方能够改进。
一、明确实验目标1、知道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通过实验理解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3、通过实验知道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二、做好实验准备1、知识回顾要让学生在课前就完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________,但不要碰到________ 或________ 。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待稳定再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________。
(2)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把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
(2)冰在熔化过程中要,温度_______;石蜡在熔化过程中要,温度_______。
(3)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___________。
(4)固体有两类,一类像冰那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__________;另一类像石蜡那样,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__________。
2、老师在实验前实行实验提示(1)冰块和石蜡尽量碎小,碎冰最好选用蒸馏水结成的冰块。
(2)将冰和石蜡碾成粉末,用下小上大的的金属圈旋转搅拌,这样使冰和石蜡受热均匀,便于观察。
(3)实验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注意观察冰与石蜡状态的变化,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观察3min。
(4)在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听取了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反馈,觉得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为了使这节课的实践真正发挥出它的促进作用,笔者对这节课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也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可取之处
1.课前准备充分,上课环节紧紧相扣。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一节物理课,课前的准备必须是充分的。
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而且这个实验探究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多用海波与松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一是因为材料好找,实验室都有,另外就是材料不需要进行加工,所以本次探究原来也准备用海波和松香进行演示。
在试验准备之前,我把自己的设计给指导老师胡老师看,胡老师看后认为教材中设计的是冰和蜡烛的熔化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冰也不难制取,建议用冰和蜡烛进行实验,后来就决定用冰和蜡烛试试。
实验室管理员王老师把在家里制好的冰块装在保温桶里拿到实验室,冰熔化的实验一共进行了3次,结果均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是实验室当时的室温是20左右,冰块经过适当粉碎后一装入试管就开始熔化,用。
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
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现行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教材在引入熔化和凝固两个概念后,通过让学生完成“冰和松香的熔化”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得出晶体与非晶体不同的熔化特点。
该实验如果按照课本图3-28所示方案进行操作,即把碎冰和碾碎的松香分别放入烧杯和易拉罐中,在冰块和松香中插入温度计,记下它们的初始温度,然后用酒精灯对它们进行加热观察其温度与状态变化情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探究松香的熔化与凝固特点,学生一般能顺利完成,得出正确的结论: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但冰的熔化实验,学生则很难做好。
出现的问题是:一、学生难以观察到冰在熔化前吸热升温但状态保持不变这一物理过程,原因是秋季外界气温仍然很高,教师必须当堂把冰箱中取出的冰块逐份分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迅速安装好实验装置开始实验。
虽然这样处理,但此时冰的温度仍然不断升高,达到-2℃到-1℃已经快接近0℃,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熔化了。
二、用酒精灯加热学生很难控制火候,在熔化过程,烧杯中的冰块尚未全部熔化,而此时冰水混合物温度并不保持在0℃不变,其温度已达到4-5℃,由于实验误差较大,学生对晶体的熔化特点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
因为做好这个实验的难度较大,因此有些老师干脆不开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方便操作,确保实验的成功率,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冰盐水作为速冻剂对这个实验作了多方面的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制作冰盐水非常简单,只要将浓盐水装在水槽里,放到电冰箱的冷冻室里进行冷冻,一夜过后,在水面就会结有一层松软的碎冰,其温度可达到-22℃。
此时,如果我们把装有少量水的玻璃试管插入其中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能使试管里的水迅速结成冰。
课前我们教师必须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为:一、用D15╳150mm的小试管代替烧杯,在试管中注入适量的水(水量不宜太多,实践证明也不需要太多,只要能将温度计的液泡浸没即可),把装有橡皮塞食用油在冰盐水中冷冻水和把温度计安装在装水的试管中的温度计插入试管水中,并调整其液泡在水中的深度使液泡稍稍低于水面且不能碰到试管的底和壁。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一、实验简述1、实验器材温度计(100℃)、烧杯(400~500ml)、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支架、秒表、晶体(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等2、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水浴法”观察并测量海波在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绘制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并用曲线确定其熔点。
1左右。
(1)、在试管内放入温度计和海波,海波约占试管3(2)、在烧杯中倒入预先加热温度为40℃的热水,水量以能浸没试管中的海波为准。
(3)、按图1所示装置仪器,点燃酒精灯待海波的温度稳定上升43℃时开始记录,每隔20秒记录一次温度直至55℃为止。
(4)、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变化,读到40℃左右。
(5)、当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尤其在其凝固过程中当看到有闪闪发光的海波晶体析出时更需不断搅拌直到海波全部凝固。
(6)、整理仪器用品,根据记录数据在方格坐标纸上绘图1 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的曲线,并从中确定海波的熔点。
3、实验数据(1)、熔化(2)、凝固(3)、硫代硫酸钠熔化和凝固曲线如图2所示图2二、实验现象分析1、熔化过程从硫代硫酸钠熔化曲线可以看出,在水浴加热过程中,晶体温度升高,晶体熔化过程继续加热但是晶体温度保持不变。
2、凝固过程从硫代硫酸钠凝固曲线可以看出,在冷却过程中,晶体温度降低,晶体凝固过程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三、误差分析1、测量硫代硫酸钠熔点为48.1℃,其标准熔点为48℃。
原因分析如下:(1)、由于误差较小,可能是温度计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平齐,导致读数不准。
(2)、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硫代硫酸钠样品中掺入了杂质,导致熔点升高。
2、凝固过程曲线,在冷却过程中,温度下降后却在第一个47℃时出现升温现象。
在过凝固点之后,曲线下降过快,原因是,在晶体凝固过程中没有搅拌充分,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没有插入晶体中而是暴露在空气中,因此测得的是空气的温度而不是晶体的温度。
冰的熔化实验的反思与改进
温度往往不是0℃,但只要能够保证冰熔化时的温
度不变,实验就是成功的。 4.实验所用的冰屑最好是由纯净水所制的冰经 由碎冰机粉碎而成,实验室如果没有碎冰机,可去学 校附近的奶茶店借用,最好在上课前的l~2 d将冰粉 碎后冷藏备用。
・25・
mL的大烧杯和厚
万方数据
冰的熔化实验的反思与改进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孙龙周 江苏省东海县实验中学 222300 实验教学与仪器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Apparatus 2013,30(3)
此外,较重的玻璃杯底增加了玻璃杯自身的稳定性。
三、注意事项 1.玻璃杯内装的冰屑不要太多,以免实验时熔 化的时间过长。 2.该实验成功与否和搅拌有关,必须不停地、快 速地搅动,以保证玻璃杯内各部分物体温度一致,达 到瞬间温度平衡,否则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只是玻璃
泡附近一薄层晶体的温度,不是整个系统的温度。
务,往往出现拖堂现象。
2.冰熔化时的温度不能稳定在0℃。这主要是 因为试管的内部空间太小,实验时无法用玻璃棒进 行搅拌,从而导致受热不均匀。 基于上述原因,很多教师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 生分组实验,有的教师甚至改用学生不熟悉的海波 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 主探究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实验改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了缩短
图2改进实验装置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 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直到冰 全部熔化后2 min为止。 一、实验不足
该实验方法的弊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变化情况,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 min为止。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缩短了实验时间,而且能够保
证冰熔化时温度的稳定性。反思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熔化和凝固的课后反思与评价[精选合集]
熔化和凝固的课后反思与评价[精选合集]第一篇:熔化和凝固的课后反思与评价熔化和凝固的课后反思与评价一、“熔化凝固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完整的热学实验,初二学生没有热学实验基础,如果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若全是教师演示,则无法达到为以后实验教学铺垫的作用。
所以该实验设计成教师与学生共同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教师作为组长统筹安排,选取几名助手完成计时等工作。
这种安排渗透了小组的合作分工,也就为以后的小组合作分工打下基础。
但是作为这种实验设计,下面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任务,会使他们出现无事可做现象,所以活动前需要做好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允许学生到实验台附近观察,但一定要强调观察要仔细,要能汇报出观察到的现象,并保持安静不影响其他学生的记录等。
二、课堂上在同一个课桌放置两个实验装置太密,在记录员报数时容易弄混,应该使两个实验装置有一定距离,这样学生容易区分,同时也给上来观察的学生更多的空间,而不会全聚在一球,反倒使学生看不见实验装置了。
三、海波熔化实验一定要缓慢加热,选取的海波要研成粉末,水浴法的水温控制在56-60摄氏度。
由于实验试管较小所以不宜搅拌,因此观察状态时要指导观察的同学观察温度计玻璃泡周围的物质状态,因为试管内物质受热不均,温度计只反映周围温度特点。
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有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实际数据进行修改后再记录。
本课教学中再发现数据出现问题时应先引导学生记录,然后迅速查找原因改正,方便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同时出现的问题也可以作为评估内容在评估环节解决。
五、本课教学课时计划安排一课时,但实际授课中用了两课时。
若一课时完成则只能用视频代替实验操作,可是视频实验太完美,无法反映出学生实际知识上存在的不足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今后教学中还需要更细的研究教材、研究实验,怎样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第二篇:《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的培养,将原来作为演示实验的“固体熔化过程”改成了学生实验。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中优化和改进的一点见解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中优化和改进的一点见解一.“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中的困惑本人在教学物态变化的“熔化和凝固”时,会产生疑惑,熔化和凝固实验到底要不要做?实际上该实验无论用冰或用海波来做,从准备到操作都比较麻烦,而且实验不容易做,“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做起来难以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萘本身的导热性不强,且萘粉颗粒之间充满空气,而空气也是热的不良导体,致使真实的熔化过程是从外到内实行的.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当外层萘熔化完成,温度高于80℃时,内层萘尚处于固态,温度低于80℃.凝固过程也类似;二.“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力。
但去年八年级的一次探究活动,自我感觉很有心得。
在上八年级上册《熔化和凝固》这个节课时,我讲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后开始演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因为考虑到上课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没有演示凝固过程,直接讲述硫代硫酸钠凝固的特点。
课后,我和学生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放在烧杯中试管里的硫代硫酸钠并没有凝固,还处于液态,试管倾斜时液体还在流动,而放在试管内的温度计却显示为180C,大大低于硫代硫酸钠的熔点480C。
为什么晶体的温度降到凝固点以下仍然不会凝固呢?是温度计的读数有误还是硫代硫酸钠有问题?在此同时我振动试管,忽然发现试管内壁的硫代硫酸钠出现了凝固现象而温度计的示数快速上升,一直到480C后保持不变,试着用手触摸试管壁觉得原来冰冷的试管壁变得有点烫手了。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硫代硫酸钠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同的?一大群学生围着我一个劲问我为什么,我一下子也答不出原因,所以告诉学生我回去寻找答案后再给他们解释。
课后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然后决定与学生们一起实行科学实验探究,用实验来解释这个现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利用中午管理时间我对全班学生描述了上节课的情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考虑到实验室的器材不足),每组由3个4人讨论小组组成,设立小组长和大组长。
《第5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观点,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能够识别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能够诠释其原理。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能够诠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包括烧杯、热水、金属块、温度计等,用于模拟熔化和凝固过程。
2.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自我检测和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生活现象。
提问:熔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应用吗?请举例说明。
2. 揭示课题。
展示图片及介绍熔化的观点,引出课题:熔化与凝固(第一课时)。
(二)探究活动1. 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
(1)准备实验器械:铁架台、铁圈、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海波晶体。
(2)进行实验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
(3)记录数据,分析总结海波的熔化过程及特点。
(4)讨论其他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并举例。
2. 固体熔化时的状态变化。
(1)准备实验器械:铁架台、铁圈、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松香块。
(2)进行实验并观察松香块的变化。
(3)记录数据,分析总结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及特点。
3.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和状态的规律。
讨论分析,得出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及状态变化规律。
(三)互动环节1. 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体会和感受。
2. 师生互动提问与解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讨。
(四)作业安置1.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2. 搜集有关固体熔化的生活实例,准备分享。
通过预习,我发现固体熔化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冰的融化、雪的融化等。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雪会因为温度升高而融化,这有助于保持道路的清洁和安全。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
“熔化和凝固”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生活中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进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假设与猜想:(1)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也可能是不变的。
进行实验:(1)如图所示搭好实验装置。
(2)八个同学为一组,每组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
报时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
(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食用油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2℃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30秒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实验的改进
JIAO HAI TAN HANG/教海探航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实验的改进高传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熔化和凝固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出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以及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原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中设计,用冰做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
但实验中存在几点不足:1.冰的制取、保存、运输困难。
2.实验效果不理想,冰稍有杂质,熔点就不是0℃,而且熔化过程中由于冰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温度仍在缓慢上升。
3.做凝固实验不方便。
而用镓做实验可以避免这些缺点,因为:①镓是金属导热性好;②镓的熔点30摄氏度左右比较适合。
③实验装置可多年重复使用。
一、为什么要进行实验改进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态变化》是8年级上册的重点章节之一,其中的熔化和凝固是六种物态变化中的最重要的两种变化。
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又是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教材中为了攻克此难点,设计了利用冰和石蜡两种物质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晶体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此实验在操作上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1.冰虽然容易保存和制取,但把冰拿到教室进行学生分组实验非常麻烦,等学生做实验时冰已经开始熔化了。
2.冰是热的不良导体,熔化均时受热不匀,实验数据偏差比较大,很难得出理想的实验数据,不能很好的说明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这个特点,即使用碎冰或霜效果也不理想,做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与预期的差别很大。
3.探究完冰熔化实验后,再探究晶体凝固实验,非常困难。
一般教学过程的处理都是由熔化直接进行推导得出晶体凝固是温度也是不变的,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这个知识点。
但这样处理说服力不强,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也不透彻。
针对上述现象,本人用金属镓代替冰进行探究晶体熔化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镓和猪油的性质镓在巴黎由布瓦博得朗于1875年发现。
纯镓是银白色的,可以浸润玻璃,熔点为29.76℃,沸点是2403℃,密度是5.904g/ cm3, 在大约1500℃时有很低的蒸汽压.单质镓无毒(目前已知重金属中唯一无毒的, 医药研究也会用的镓: 枸橼酸镓注射液), 但如果你要把玩单质镓, 建议带手套。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2020-09-11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较好
第一课时:讲解熔化、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的特征:温度变化情况,吸放热情况,物质状态变化情况。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估的探究过程。
教师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水浴法加热的目的-缓慢均匀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灯帽盖灭,外焰加热等。
最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第一课时完(时间基本上够)
第二课时讲解凝固特点,熔化和凝固图线及特点。
尤其是晶体熔化过程的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讲解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和晶体物质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指导学生看常见的物质的熔点(冰的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熔化和凝固”实验改进初探
摘要:对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
利用空气、水浴法克服受热不均;利用萘代替海波克服海波熔化过快及海波的不稳定性;利用冰盐水法使实验操作更简便、更安全。
关键词:实验;熔化;凝固;改进
1. 引言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直观表现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原有部分教材要求的教学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待我们这些教师去探索改进。
在浙江版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特性”中,熔化和凝固对于学生来说相当的熟悉。
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通过“熔化和凝固”这一实验教学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晶体在熔化或者凝固过程中的规律。
2. 原实验
2.1 过程:
在教材中使用硫代硫酸钠(海波)来进行探究实验。
如图,将装有硫代硫酸钠的试管放到盛水的烧杯内,缓慢加热,观察硫代硫酸钠状态的变化,从温度为40℃时开始,每隔一分钟读一次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再过3分钟,统计数据分析。
2.2 存在的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温度尚未达到熔点,管壁处已开始熔化;②温度高
于熔点后才熔化完;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而不是一个恒定的温度(熔点);④偶尔出现温度计的示数在48℃的这个位置保持不变, 但时间很短;⑤只有熔化没有凝固。
1.3原因分析
水浴时升温过快,试管内与烧杯间温差过大,海波熔化过快;受热不均;海波稳定性差。
3. 改进实验
3.1 萘的熔化和凝固
3.1.1 取萘粉末装入试管,插入温度计,温度计不得接触试管壁。
将试管放入加有水的烧杯内,水浴加热。
在烧杯内插入另一试管测量水温。
待萘温从室温升到比水温约低3℃时,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使水逐步升温。
同时将搅拌器放入试管,轻轻搅动萘粉,使萘的各部分受热均匀。
随时调节火焰的大小和高低,控制水温比萘温高出3~5℃。
当试管内温度计的示数达到70℃左右时,每隔30s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到萘全部熔化后温度升高到约85℃为止。
停止加热,向烧杯内滴入冷水,并用玻璃棒适当搅拌,维持水温比萘温低3~5℃,让液态萘渐渐冷却,继续如前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到萘全部凝固后再降温到约70℃为止。
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
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与
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2.1.2 优点分析
该改进由于在熔化初期进行搅拌,克服了在水浴加热过程中萘的受热不均现象,使其受热均与,可使学生在观察时确认熔化的开始。
萘的熔化时间较海波熔化时间长,克服了时间过短学生不易观察、记录这一缺点。
同时该改进还附带萘的凝固的过程,对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全面了解很有帮助。
3.2 水的凝固和熔化
3.2.1冰盐水的配制:配制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将其置于冰箱冷藏室内待用。
因在水中融入了溶质,其熔点远低于水原凝固点可达零下10℃而不凝固。
在一试管内加入少量蒸馏水,将温度计插入水中,温度计不得接触试管壁,将试管放入盛有冰盐水的烧杯内,开始计时,每隔30
秒读取一次温度,直到蒸馏水全部凝固后3分钟。
取出试管,将试管装入加有热水的烧杯内,开始计时,每隔30秒读取一次温度,直到蒸馏水全部熔化后3分钟。
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水的熔化、凝固图象。
3.2.2 优点分析
该改进操作简便,不需要酒精灯加热,可避免受热不均现象;现象及熔化凝固特征明显;实验时间短,易于控制;设备简单,可手持装置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观察凝固过程。
3.3 水浴、空气浴法
3.3.1 在原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在装海波的试管口外,用宽10mm 的医用胶布条缠绕恰当圈数,套入一个较大口径的试管中,使大小试管间有一层5mm的空气隔离层,此后再用水浴法进行实验。
3.3.2 优点分析
其优点在于利用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特点,克服了水与海波间温差过大、熔化时间过短的问题。
海波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时间可达5min左右。
4.小结与讨论
对这一实验的改进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几种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几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材料将会不断的涌现,为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提供更多更好实验条件、方法;使学生们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动手去操作。
参考文献
[1] 黎浩, 刘汉明. 晶体熔化实验的探讨和改进 [j]. 物理教师, 2005, 26(2): 13.
[2] 童永翔. “观察海波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j]. 物理教师, 2002, 23(4): 32-33.
[3] 高亚儒. 关于“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j]. 物理教师, 2005, 26(3): 28.
[4] 蔡启仙. 海波熔化实验的两点改进 [j]. 物理教师, 2007, 28(10): 31.
[5] 邵生贵. 关于用海波做熔化凝固实验的困惑与探讨 [j]. 物理教师, 2007, 28(10): 32.
[6] 何华. 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改进 [j]. educat ional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 2006, 22(4): 36.
[7] 张之麒,董秀成. 晶体熔化实验的一种新设计 [j]. 物理实验, 1998, 18(3): 1.
[8] 李安生. 晶体熔解实验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改进方法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8-40.
[9] 张明前. 萘的熔解和凝固实验的几种改进方法 [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0, 20(2):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