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合集下载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 向城市 中国 转 变 。城镇 常住 人 口超 过农 村 人 口, 不 仅 标 志 着 中 国 的城 镇 化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我 国经 济 社 会 进 入 新 的 发 展 阶段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进 入 新 阶 段 至 少 有 五 个
重要标 志 :

是 我 国 已 经 进 入 上 中等 收 入 国 家 行 列 , 面
我们需 要重 新认识 新 时期城镇 化 的 战略 意义 , 明
产 业结 构能否 顺利调 整 和升级 , 经济 发 展方 式能 否 转变 , 城镇 化 加速 时期会 不会 出现 “ 超 常 城市
化” 问题 , 以及 城 乡 差 别 、 就业、 金 融发展 、 公 共服
确新 时期城 镇化 发展 的重点任 务 , 建 立和 完善 体 制机 制 , 妥 善 解 决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各 种 问 题, 促 进城镇 化 和经济社 会 的健康发 展 。
认 识 。所 有 这 些 新 的 变 化 必 将 引 起 整 个 中 国 发
入” 经 济体转 变 为 “ 上 中 等 收入 ” 经 济 体 。 在 中 等收入 阶段 , 是 否 会 陷 入 中 等 收入 陷 阱 , 并 不 是 单 一 原 因导 致 的 , 很 可 能 是 多种 因素 相 互 交 织 、 相 互作 用 的结果 。就经 济方 面而 言 , 在 我 国比较 优 势减 少 、 国 际 竞 争 力 减 弱 的 情 况 下 能 否 发 现 和
生深 刻 的变革 。 三是 我 国劳动力 供求关 系发 生重 大 变化 , 人
伍衙 研宪考 考2 0 1 3 年第1 期( 总第2 4 8 9 期)
口红 利 逐 渐 减 少 。在 经 济 高 速 增 长 期 间 , 我 国整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三高四新战略是指高质量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端人才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产业、新型城镇化四个新发展理念的集合。

这个战略被提出是为了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效率、高水平、高竞争力的中国现代化国家。

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低成本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出口。

这种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需要中国经济实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升级。

三高四新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和品牌创造,加强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2. 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在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今的环境。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中国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保护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得到发展。

新型城镇化及其相关产业也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将有利于缓解一些生态问题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3. 提高国际竞争力三高四新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其市场潜力无与伦比。

但是,中国需要开展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往来,扩大对外开放并促进自由贸易。

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自己的品牌建设,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 推动人口与社会发展三高四新战略的推进还将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这个战略将助力中国推进城镇化,减少人口流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这个战略也将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促进民众的发展和实现更高的福利和收入。

总的来说,三高四新战略的提出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民族,这个战略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需要不断推进和落实。

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

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

作 者简介 : 许复新 , 副 区长 , 高级农 艺师 , 主 要从 事农业 经 济管 理、 农 业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 s h z g 2 0 0 4 @1 6 3 . c o n r
1 9 9 6年正式提 出, 2 镕 基 总 理 写 信 提 出 “ 农 民 真 苦, 农村 真穷 , 农 业 真危 险 ” 引 发社 会 广 泛 关 注 , 2 0 0 1 年“ 三农 ” 问 题 的提 法 写 入 文 件 , 2 0 0 3年 中央
的人 口向城市集 中 的过 程 。也 就 是说 , 城 镇化 是 由 农 业人 口 占较大 比重 的传 统 农 业 社会 , 向非 农 业 人 口占多数 的现代 文 明社 会转 变 的历史 过程 。经 济学
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 国的高科 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 2 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 。
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将大量周边农村划为是目前尚有许多制度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其中最市区同时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扩张也将大主要的是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这些被划归为市区的农村主要有住房劳动用工人事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制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实现城镇化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正是基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
“ 三农 ” 问题 是 中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重 大 问题 。2 0 0 2年 中 共 十 六 大 报 告 首 次 提 出要统 筹 城 乡关 系 , 实施 工业 反 哺农 业 、 城市 带动 乡 村 的战略 , 中共 十八 大 上 , 再 次 明确解 决 好农业 农 村
社会 发展 的大 问题 。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新阶段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新阶段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 新阶段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与意义 • 2024年新型城镇化全新阶段特征 •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创新 • 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机会拓展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举措 • 总结与展望:迈向更高水平新型城镇化
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节能门窗 、绿色建材等,降低建筑能耗。
3
促进绿色出行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推广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 尾气排放。
06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举措
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深化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提高政 府服务效能。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城镇化强调社会公平和包容 性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01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 量发展。
02
0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发 展差距和实现全面小康。
04
02
2024年新型城镇化全新阶段特征
人口集聚与产业优化升级
1
人口集聚效应显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将不断向 城市集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这 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促 进城市产业的繁荣。
2
产业优化升级明显
在人口集聚的推动下,城市产业将不断 进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 务业等高端产业将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推动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政策建议及路径选择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布局应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区域内中心与边缘的差距。

“十四五”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从四大方面着力:都市圈与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应通过结构优化提高支撑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破除“一市独大”提高都市圈支撑力和带动力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被称为都市,超过500万可称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一般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00公里。

按此标准,我国达到都市标准的城市大约有30座,也就是说,我国已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应对现有的都市圈进行规划,促进都市圈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出发点是提高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都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获得发展机遇,周边的农村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周边地区得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都市圈与相邻的都市圈会发生耦合,也就是彼此连接起来,甚至发生重合。

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经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极大地加快了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一、战略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扩大内需的需求力。

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需求,同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能够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载体。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其他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

到工业化中期,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提高,对城市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社会经济环境围绕城市进行重新构造。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原有产业,强化质量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此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重要举措1.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

(2)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力,精简材料,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不断强化教育公平。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 (题库与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 (题库与答案)

声明:对错题这里查找没有的说明题是对的单选题----------------------------------------------------------------------------------------------------2.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中,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正确答案:D.以上答案皆是7.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正确答案:C.公平竞争多选题----------------------------------------------------------------------------------------------------1.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包括以下环节()。

正确答案:A.收集 B.存储 C.加工 D.运输 E.销售2.城乡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表现是()。

正确答案:A.空间蔓延 B.功能混乱 C.城乡不协调3.以下属于农业“四补贴”的是()。

正确答案:A.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B.农资综合补贴 C.取消农业税 D.农业机械购置补贴4.以下属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是()。

正确答案:A.农业风险高 B.收入低 C.劳动强度大5.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属于要重点强化五大要素市场建设的是()。

正确答案:A.劳动力市场 B.农超对接市场 C.科技市场 D.农产品期货市场 E.农产品批发市场6.城乡一体化以下属于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的表述是()。

正确答案:A.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B.有利于“三化”协调发展 C.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D.有利于拉动内需判断题----------------------------------------------------------------------------------------------------1.家庭养老功能得到加强。

正确答案:错7.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故 C 项正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格局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项错误。]
8.1979 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 41 万人, 1988 年约 120.14 万人,2012 年约 1 054.74
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D [图表反映的是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末,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在 3%-8%,在 21 世纪初消费比重增加到 8%-13%,2012-2013 年有一个直线上升,之后稍有回落,但比重仍在 18%以上,这反映了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比重在增加,应该是住房商品化的趋势在加强, 故选 D 项。] 6.(2019·苏州一模)常州地方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 1974—1988 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 20 世纪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A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与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
即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故选 A 项。]
9.(2019·武汉调研)1986 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 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 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 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集聚趋势明显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中小城 市和特色小城镇也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智能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将成为新 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城乡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将加速推 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及教训。
案例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 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启示,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借鉴。
04
CATALOGUE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保障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路径选择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市功能 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理念 ,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02
CATALOGUE
2024年新型城镇化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中应用
1 2
资源节约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推 广节能、节水、节地等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友好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3
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治 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推动区域一体发展研讨发言稿

推动区域一体发展研讨发言稿

推动区域一体发展研讨发言稿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由于国土辽阔、不同区域条件差别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些方面或领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速度重要文章中,对我国区域发展形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等正是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构成了我们谋划“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基本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是通过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补齐创新短板、生态短板、民生短板等,创造出高质量的发展业绩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新时代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正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要紧紧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发挥好“补短板”效应经济发展的“短板”,就是影响阻碍经济发展进步的,带有全局性、深层性、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催生着经济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正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给出的破解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短板”,对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区域重大战略日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仍存在不平衡等情况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继续深入支持特色地区发展,弹好区域发展“协奏曲”区域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区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完善“四大板块”政策,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从2013年到2021年,中西部的平均发展速度已高于中部地区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大动力源地区和两大流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的“3+2”区域重大战略格局,旨在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空间布局优化,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而言,我国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性不断增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6万亿元、27.6万亿元、12.6万亿元有鉴于此,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区域重大战略日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也要看到,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分化,东北、西北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待发挥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缩小区域、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但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对此,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注重空间精准化和政策连续性,久久为功,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弹好区域发展“协奏曲”要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动力源地区国际竞争力,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城市群,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基础雄厚、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级,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不同地区产业开展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很强,为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根底,为相对滞后地区的经济开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沿海地区在经济开展中资本、技术和管理经历的积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本钱的上升,沿海地区的产业构造调整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已经呈现加速的态势,沿海与内地经济合作具有宏大潜力,产业梯度转移在今后的经济开展中会成为新亮点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协调开展,是促进各方的共赢,如何在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做出更多奉献、分享更多的成果,这是合作各方都在研究考虑的问题为使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化,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成员方需在进一步进步参与合作的才能各方政府应充当好合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合作本质上是经济要素的互动,通过地区间要素互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商品和效劳、投资和贸易,以及各种消费要素自由流动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根据WTO原那么,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尤其要加快开展要素市场,构建开放协调的市场体系,形成沿海与内地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技术与信息等方面要素的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法律法规,打破地方保护和垄断,形成良好市场秩序,为区域合作提供良好制度环境要继续深入支持一些特色地区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通过推进东西、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四大改革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四大改革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四大改革沈建光专栏腾讯财经2013-07-04导读]新型城镇化只有在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大重点改革上有所突破,才能与以往城镇化过程区分开来,体现出新意城镇化无疑是本届政府的核心词汇,也是最受国人期待的部分。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国内外面临双重挑战,即国内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尚未平息的背景之下,劳动力工资趋势性上涨以及外需疲软都使得依靠出口导向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城镇化战略被寄予了扩大内需,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厚望。

然而,新政府的城镇化战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要知道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其实并不算低。

笔者认为,李克强城镇化战略之所以被称之为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有望突破利益群体束缚,涉及以下四大重要改革,即户籍改革、土地流转政策、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改革。

值得肯定的是,从近一个阶段决策层为城镇化勾勒的蓝图来看,上述几大改革都有所提及,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

尽管当前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但这是基于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能够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仍是以户籍为口径,这一意义下的城镇化水平要远低于这一数值。

换言之,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日前,国务院在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城镇化报告首次明晰了未来中国各类城市的户籍改革路线,是个重大突破。

具体包括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等。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对各类农村土地进行确权,进而实现流转,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

可以看到,上述内容也有积极突破,包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便已经提出,五年内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已经达到86%。

另外,为确保耕地保有量18亿亩不减少,将进一步完善以规划计划管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为手段的土地利用管控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1 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热点背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儿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_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_张占斌

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
2010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 4260 美元,首 次由 “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转变为 “上中等收入” 经济体。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1. 27% ,城镇 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两个 “首次” 意义 重大,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 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 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 求。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 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 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经济发展与改革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张占斌
(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
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
综上,我们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 ( Urbanization) 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 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 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 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 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 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 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实现 “中国梦”,需要 对 我 国 的 城 镇 化 战 略 进 行、 调 整 和 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

一章是是是是否是是是是是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

工业城市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恩格斯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国家英国广东省城镇化的重心应转移至()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远古时代“城镇化”的主导形式是()。

城邦国家2002年度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将全世界的城镇化分为()三种类型。

A.发达国家城市化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C.转型国家城市化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A.贸易 C.市民 D.市政府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

交通经济文化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BCD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ABCD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

” 是最早的“城镇化”是远古时代城市的产生。

是埃比尼泽·霍华德是“田园城市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可以不必考虑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

否“退二进三”和“退二还一”是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双重再集聚的关键。

是二章否是是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留守人员主要包括()。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通二模)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这一思想()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选A。

材料中刘少奇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为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好四方面关系,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的工作重心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A项。

2.(2020·南京、盐城调研)1949年和1950年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公私贸易机构还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陆续订立了各种贸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

但到1950年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苏联的大力援助B.优先发展重工业C.帝国主义的封锁D.国民经济的调整解析:选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帝国主义之间贸易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加剧,因此C项正确。

3.(2020·常州一模)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解析:选B。

题干中的“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实行工业化的宣传用语,这表明我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B项。

4.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四三二一

四三二一

四大战略所谓“四”是指“实施新型工业强市、城镇化主导、商文旅引领、东接南融…。

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要有的放矢,突破重点。

一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要大力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要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四要支持发展产业集群。

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要做大中心城区,重视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大力扶持促进小城镇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商文旅引领”战略,是指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地位,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领先优势,保持旅游业旺盛发展的良好势头。

“东接”,就是要发挥东临大海、近海临港的优势,加强与港口的对接,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接,与海外市场的对接。

“南融”,就是要发挥我市南靠长三角、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融入江浙沪,对接大上海,实现借势发展。

“临沂区位优势明显,南接长三角,北靠环渤海经济区,东临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临沂的发展振兴,必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实施东接南融战略,拓展发展空间。

三大亮点”要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招商引资“,
两大主题突出做好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
“一大目标”: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中共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纲要还对城镇化作出了具体安排:“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并列。

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至此,城镇化战略的总体框架已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权威解释,城镇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比较效益、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动力。

比较效益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农业比较效益低于二、三产业,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比较效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规模效益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力量,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建共享,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

企业、人口的空间集中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洽谈等交易费用,而且可以产生诸如道路、排水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经济社会活动的成本。

如果说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那么聚集效益则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扩张的根本力量。

众多具有不同偏好的居民的存在,会减少需求波动给生产者造成的损失,众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给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的居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地域上的聚集会产生互补利益,人口、企业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便利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也刺激着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

正是由于上述集聚效益,人口、企业不断地趋于空间上的集中,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扩大。

城镇化进程不只是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它还是社会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的过程,它将带来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

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构成一个比例更为协调的城市体系。

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意味着城市的分布将更合理地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

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将使中国经济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推动经济更快地增长,并有利于产业布局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一些人主张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基本理由。

由于长期忽视城镇化的意义与作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畸形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严重被忽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欠账严重,中小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设施多数不能满足需要。

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面子”工程居多,地下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大批小城镇中无供水设施或者缺乏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地铁是现代城市快速公交的最有效手段,但我国只有少数城市拥有地铁。

在工业制成品普遍出现相对剩余时,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处于“短缺”状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承载体,也是城市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水源与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系统,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如此种种,与城市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加大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适合他们做的比较稳定的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大,市场主体参与度高,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迅速取得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效果。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进程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

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二、三产业,摆脱目前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

其次,城镇化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

城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效的资源利用有利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最后,城镇化有利于减轻生态脆弱地区的压力,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造成生态退化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在中国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对土地、草原、林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和过度利用,加剧了生态退化。

在生态脆弱区减少居住人口,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方式。

考虑到中国因众多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所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大压力,以及遍地开花的农村工业企业所造成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城镇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数量会不断减少,农民人均收入会不断提高,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也随之降低,为生态退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实践表明,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增加1%,就可拉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2%。

由此可见,城镇化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不加快城镇化进程,就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就难以跃上一个新台阶。

新型城镇化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必须依赖城镇化。

按我们的调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农民的有效工作日的长短和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农民的有效工作日又决定于农民的专业化程度和农民的经营规模。

归根结底,我们要靠农村大量人口转移来解决农民的专业化问题和经营规模扩大问题。

按我们的测算,在目前已经有2.5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基础上,我国农村的隐形失业率仍然接近30%。

农民收入总量低,但日工资单价并不是很低。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的日报酬单价仅仅比城市平均工资低30%左右,还略高于城市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

这个道理说明,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就必须让农民忙起来,必须让农民参与市场分工体系。

只有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这个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