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人物。
(1) 青年个人奋斗典型:①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②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③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勤奋学习,从木匠之子到家庭教师到神学院教师再到侯爵秘书,努力谋求个人幸福。
(二)主体世界的对立与冲撞(矛盾性格):《红与黑》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这5年也是他人格中两种自我的相互压制与抗争的过程。
①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短暂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的一生。
他反抗命运,但在谋求个人幸福时多次妥协:勤奋研习神学,向贵族阶级低头。
而法庭上的演说,拒绝乞求赦免,是回归反抗性的体现。
②既自尊又自卑:初出茅庐的于连胆怯、敏感、腼腆,却怀着要出人头地的雄心。
如: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抓住德·瑞那夫人的手臂,战胜了“自卑”心理;他有才,对《圣经》倒背如流,常以此来获得优越感,自尊和高傲压制了他的自卑心理。
③既真诚又虚伪: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是“心坎里的爱”,在狱中想的还是德·瑞那夫人,在谢朗神父的慷慨大度面前哭泣等,可以看出他的真诚。
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心里只有拿破仑却勤奋地研究神学,不接受好友富凯的发财方式只为证明自己的才干等,又体现出他虚伪的一面。
④既勇敢又怯懦:他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德·瑞那夫人,法庭演说等都是他勇敢的表现。
但他崇拜拿破仑是偷偷的,与夫人的感情败露便逃避进入神学院,在此,他又是怯懦的。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情节、场景的对照1、 情节的对照:①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青年于连为了追求爱情和社会地位而不断抛弃自我,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于连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是这部小说中的一大特点,其曲折的心路历程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本文将从于连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成长经历三个方面,分析他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于连的家庭背景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于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乡村家庭,父母虽然勤劳善良,但生活十分艰难。
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环境的恶劣,于连从小就有很强的反叛心理和求生欲望。
他对贫苦的生活十分憎恶,渴望摆脱现状,并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于连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封建社会下,贫富悬殊十分明显,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成为人们互相评价的标准。
于连面对这个社会,感到无力和无望,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境遇,同时也在尝试适应这个社会,以获取其带来的好处。
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于连时而充满自信,时而失落沮丧。
最后,于连的成长经历也是形成其矛盾性格的原因之一。
于连在长期的追求爱情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地抛弃自己的本性和信仰,逐渐失去了自我认同。
他曾经是一位对社会充满执着和信仰的青年,但在现实面前,他的理想和信念开始动摇,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因此,可以看出,于连的矛盾性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他的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推动他不断向前。
但与此同时,他的强烈适应社会的欲望和对自身命运的渴求,再加上他曲折的心路历程,使得他的性格更加复杂和矛盾。
这种矛盾性格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也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红与黑》中于连自由人格的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自由人格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于连精神内部极端的个人野心与自尊心的分析,说明野心与自尊心相互助长。
若两者相若背离,个人主义的自由欲望将原则的膨胀。
他不断地想要改变自己想要摆脱他所厌恶的生活,在当时社会现实一次次的打击中他的自尊心和野心越发强烈,从这种个人奋斗式的矛盾性格中发现这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的两种心理与主人公自由人格的关系。
关键词:双重人格;自尊心;野心;自由人格1 时代背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叫《1830年纪事》,但这部作品反映的却并不是1830年的记事,而是整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现实,当时等级观念又重新开始生长,封建势力也开始卷土重来,那些平民知识分子若想要晋升就必然被封建贵族得森严等级制度所阻挡。
我认为“红”与“黑”更多的是暗示一种双重的矛盾中无法摆脱的压抑,更多的是暗示于连他自己双重的人格倾向,也是两个对立时代交替过程中产生的劳动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于连他不想过下层贫苦的生活,但是人的社会属性使他无法孤立于大的社会背景而存在,他必然遭受社会背景中的不良因素的制约。
更重要的是,他在如此恶劣的社会情况下并没有被环境给同化。
反而表现出一种越挫越勇的人格特征,自尊心更有一个强大的野心。
在这种自尊、自尊心和野心的相互作用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这个人遇到某件事的最终决定因素。
于连他生来就与身边的人和事显得格格不入,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使他越发坚定这颗不甘平凡的心。
纵观于连整个生长历程可以清晰的看出他有着系统的“本我”、“自我”、“超我”健全人格的人,其中那种强大的“超我”使他在精神层面上不断的摆脱精神上的压抑、摆脱外社会生活中的奴役,从而获得真真内在自由[1]。
真真自由的人能够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去发掘创造,在创造性的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 于连的自由人格特征主人公于连的一生是短暂的,从十八九岁的开场到23岁死亡,有着短短四五年的悲剧命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深层辨析
口山东艺术学院肖光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它冰冷的真实叙述、富有激情的哲学性表达以及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作者也因此而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红与黑》的时代早已随着大革命的硝烟飘向历史的深处。
但《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现。
于连复杂、矛盾、无法截然界定的多重性格。
他在事业、爱情的拼杀中表现出的令人难以言说的情感纠缠和心理动机以及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骤起骤落的生命选择都让他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启迪性,让他成了<红与黑)当中最溢彩流光也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
从最原始的定位来说.于连.索雷尔是个平民出身的外省青年;而同时,他又苍白、漂亮、有头脑,好学深思、厌恶体力劳动,不甘居人下。
决心出人头地。
于连生逢的年代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代.这是一个一切荣誉和优雅只由两种东西——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
于连的出身决定他除了平庸、木然的生活之外。
他不能够生来就享有任何被称其为精神层面的品质。
但是.自小接触到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滋养着于连.使于连在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中野心勃勃.拥有着顽强的反抗意志。
这注定了于连性格中个人奋斗的虚伪性和平民出身所决定的理想化的双重性。
但是于连的性格又决非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双重性。
于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个人奋斗者和野心家形象。
个人主义者是于连的表面形象.理想主义者是他的深度形象.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在于连身上悖谬地结合一体。
于连在小说中的表现.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同时发生、压抑、转折、高扬的过程。
可以说,在这个曲折起伏的过程中,于连所有的个人奋斗行为.都为他理想主义的最终爆发做铺垫.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极端性的尖锐表现。
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所受的卢梭和伏尔泰的影响。
使他的生命展其次,瑞恰兹还论述了细读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瑞恰兹在《实用批评》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学语言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分别是“字面意义(S ense)”、“情感意义(Fe el i ng)”、“语气(Tone)”和“目的(I nt ent i on)”。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教解析JIAO JIE XI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经历了整个法国大革命,其《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通过了解于连的性格特征、分析其复杂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接下来,笔者就作简要分析。
一、于连的性格特征于连的性格非常复杂。
他既热情,又虚伪;既强横,又柔弱;既高傲,又自卑。
在小说中,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于连勇敢而大胆。
他很早就形成了反抗和仇恨权贵阶层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他既敢想,又敢做。
然而,封建等级制度令他的希望逐渐破灭。
当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便投靠了教会,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走上奋斗的道路。
但是,他的反抗又是那么的荒唐和消极,他贪婪地攫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的反抗是盲目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走向成功。
于连腼腆且害羞。
他曾经是“汝拉山区的穷乡下人”,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家里的人也都看不起他。
礼拜天在广场上玩耍时,他总是挨打。
他爱读书,也因此常常被父亲打得晕头转向,满脸是血。
“他的眼里含着泪,肉体的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心爱的书”。
从小就生活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具有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
于连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要努力进入上层社会。
极强的自尊心使得他与贵族阶层格格不入,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也让上层社会的人发现于连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于是他们便恶狠狠地把他抛弃并置于死地。
虽然成为了侯爵的亲信,但是在这个以金钱和门第为重的社会,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凉。
周围人对他的蔑视激起了他的仇恨,他于是开始疯狂地报复,决心要征服上层社会的玛蒂尔德小姐。
于连的悲剧人生_红与黑_中的于连形象
118《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有人在于连的身上看到的是心灵的诗意和社会的平庸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对个人的戕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即将灭亡的社会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有人则断言于连的悲剧是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文/ 冀慧颖《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概要
迷途中复归的羔羊——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摘要】: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一书,震烁古今,饮誉中外。
从于连曲折坎坷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状况。
于连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性格在双重抉择中最终实现了它的光辉性。
【关键词】:于连性格双重性冲突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正如胡塞尔所说,“世界既是心里领域又是物理领域,人类社会生活是外部世界(物理领域)与内部世界(心里领域)的双重组合。
”①震烁古今、饮誉中外的《红与黑》同样具备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纵观全书,从于连生活的维里业、贝藏松神学院、德·拉摩尔府、监狱几个时期,可见故事的主人公于连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一八三零年”法国的社会状况。
狄德罗有一句名言,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这种说法触及了人的心灵对立因素的心理冲突,但不可否定,心灵内部的冲突同时也是人与环境冲突的内化。
可以说,于连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正是时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和反射,是复杂的典型环境造就了他复杂的典型性格。
一﹑性格双重性的原理阐释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
”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二是行为的动机和方式。
前者更多地表现为人的实践,后者更多地表现为人的心理。
那么,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因此,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性格是一种追求体系。
但是,性格除了受心理因素之外,还受环境的作用,所以心理特征并不完全就是性格特征。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他们的性格世界也不是纯粹的单一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
1827年10月,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③的对照原则。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中文概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一艺术典型,分析这一形象,了解其性格,探究其命运的根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小说的主题。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
他孤独、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而又妥协,有野心有雄心,虚伪又正直。
这既是家庭的影响,更是社会的影响。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于连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性格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根源于连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隶,父亲是农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视。
自小就身体瘦弱,脸色苍白,不适于劳动。
西朗神父和拿破仑的老外科军医从相反的两方面为他指引了两条道路:参军或当神父。
拿破仑的骑兵远征意大利的雄姿“使他发狂”“热血沸腾”,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凭借才干做将军的美梦破灭。
与此同时教会显示了它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急急忙忙念拉丁文。
从此他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
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了孤独、内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的复杂性性格。
于连的多元化性格是从自幼生活时就埋下种子的,随着他在复杂社会中的淬炼,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复杂。
于连十九岁西朗神父介绍他做了市长的家庭教师,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一节。
他感到周围都是敌人,甚至恨夫人生得太美。
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傲慢态度,他不择手段地占有夫人。
最初,他的欣赏、羡慕、性爱与仇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第一次吻她的手时,并不是爱,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妒、仇恨、报复的心理,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当雷纳尔夫人近乎寻求保护的不顾一切的爱回报了他的时候,于连却感到了实现拿破仑英雄行为后的欢欣、欣赏和胜利。
在这一阶梯上暴发户的发迹,新贵族的丑恶嘴脸,保皇党的倾轧,正教间的争斗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法则为他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动因。
市长夫人的爱使他熟悉了上流社会的礼仪,为他以后踏入上流社会准备了条件。
于连性格艺术分析
于连性格艺术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艺术形象分析摘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典型的人物必须是行动于典型的环境之中。
真实的反映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真实和虚伪的矛盾、反抗和妥协的矛盾、头脑和心灵的矛盾、行为和性格的矛盾……几条线索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于连在典型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既反抗又妥协、虚伪的典型双重矛盾性格,分析了于连悲剧人生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阐述小说的成功之处是紧扣时代的本质特征。
总之,于连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于连妥协性虚伪性双重人格悲剧性《红与黑》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他是一个集中了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不能简单的把他定型为某一种类型。
一、性格的形成于连出生在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文弱、清秀、聪明,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儿童时代正是拿破仑时期,他在一位老外科军医的熏陶下,对拿破仑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二十岁被提升为将军,三十岁就征服了“欧洲”的这一壮举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把他当成自己的榜样,幻想步其后尘,实现其有一天“做世界主人”的野心。
可是,当他进入少年时代,却是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使他想穿上“红”军装、建功立功勋于战场的迷梦破灭了,这“几乎使他变成了疯子”。
在社会上,他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在家庭中他因体弱而不能干活,经常受父兄的虐待与辱骂,但由此却培养了他自尊、倔强和反抗的性格。
他勤奋好学,如饥似渴的阅读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忏悔录》和有关拿破仑的著作——《出征公报节略》、《圣赫拿岛回忆录》。
这些曾是“建筑他的理想世界”,“作为他行为的唯一准则,使之怦然心动的书”。
(1)受这些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他仇视贵族上流社会,但偏又不满意于自己的平庸处境,决心“宁愿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也要飞黄腾达”,以此侧身上流社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个人魅力不在于其道德思想,而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反抗精神,对人格尊严的关注,在于他即使伪装也不能熄灭的内心的激情,不能压制的真实自我。与雷纳尔夫人相爱,他虽然出于非爱情的动机,但感受到雷纳尔夫人的真心后自己也坦率真诚的爱上了雷纳尔夫人,在神学院里,他始终不迎合更有势力的一方,在院长要离去时愿意供出自己的钱财援助院长,在发现拉莫尔小姐不爱他以后,激愤之下几乎要把拉莫尔小姐杀死,也正是这样刚烈的血性,人性唤起了拉莫尔小姐的真爱。
尽管于连身上集中了人性的善与恶,高尚和卑劣,在他向雷纳尔夫人开枪面临审判以后,他的良心和正义感战胜了对权势名利的欲望,他坚持守卫自我的人格尊严,拒绝为了活下去归顺讨好贵族阶级,而选择成为斗士。他坚持内心火热的红色的对拿破仑式勇武征战的英雄崇拜,鄙夷黑色的尔虞我诈耍阴谋诡计的教会和贵族,最终成就了自己为阶级斗争而死亡的悲剧性英雄形象。
与上流社会妇女恋爱是于连对高等社会地位野心的目标之一,恋爱对于他来说首先不是出于个人感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为了"有朝一日我发迹了,万一有人责备我干过家庭教师这个低贱的职业,我可以告诉他,是爱情迫使我从事这项工作的。" 他依据拿破仑对女人的看法进行他的恋爱战斗,像履行必须完成的职责,与雷纳尔夫人单纯的,毫无心机的爱恋形成鲜明对比。于连在恋爱中还有一些不择手段的低劣做法,例如用给德·费尔瓦克夫人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德·拉莫尔小姐。这些都体现出于连个性的缺陷,他并不是一个道德完善,高尚纯洁的理想型英雄,而是真实的不完善的人。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历史展现出广阔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面貌,以现实主义的客观叙事描绘出激烈的政治斗争阶级矛盾,揭露教会和贵族阶级的黑暗腐败,塑造了充满矛盾,复杂多元的主人公形象。
《红与黑》于连性格二重性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性格二重性的分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对其形象分析,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阴谋家野心家。
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
他幼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遭父兄打骂和奚落。
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
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
然而,在他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代过去了。
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
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院的讲师。
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
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
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
得知女儿已经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
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
此时的于连又开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
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
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致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
从红与黑解读于连形象《红与黑》是19 世界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创作于1830年的作品。
生活在拿破仑时代刚刚结束的特殊年代的于连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他的身上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人格特征,犹如小说标题红与黑的交织。
一、黑,欲望驱使下的野心与虚伪1、主体意识膨胀下的狂热野心。
在没有关怀的家庭中长大的于连,父亲没给他的人生指明一条光明的路,成为他人生航线的灯塔的是他童年便接触到的拿破仑,从参过军的老军医那里了解到,从他最喜爱的书《拿破仑回忆录》中了解到。
通过个人才智去创造伟业成为了于连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拿破仑所代表的是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精神,以自我成就为中心,是对自我主体的强烈肯定。
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容易使人走向极端,而于连的一生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
在拿破仑的刺激下,于连从小就有狂烈的野心,在这种野心下自己的生命也显得无关轻重。
文中这样说道“谁能猜到这样的外貌下竟藏着百折不饶的决心,哪怕九死一生,也要活出个名堂来,求个飞黄腾达”①。
文本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如果不能实现追求,他宁愿去死。
而后来他冒死为伯爵送信也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
于连就是这样把自我实现当做高于一切的追求,而在这种极度自我张扬的精神下,于连没有了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把世界当成了客体,人在于连的眼中或是成了征服对象,或是成了可以利用的工具,哪怕在爱情中也是这样。
认识到神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力,于连立即努力去讨谢郎神父的喜爱,励志要投身于宗教事业。
“热爱”宗教只是手段而无关信仰。
在神圣的爱情中,瑞纳夫人一开始只是于连征服的对象,而没有爱慕。
对于瑞纳夫人的深情,于连“丝毫谈不上感激,美丽,高雅,娇嫩,也几乎不能是他动心”。
他把征服瑞纳夫人看作反抗瑞纳市长,体现自己自尊的事情,而从未想过瑞纳夫人的感受,以及他对瑞纳夫人的伤害。
这种狂热追求实现自我的主体意识蒙蔽了于连的心灵,忘了去感受他人,把人与人可能的主体间性关系变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使得他的自我实现建立在他对他人的伤害和利用基础上。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内容摘要:无数读者对司汤达笔下《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有着深刻印象,他有雄心,但书中更多强调野心;他有反抗意识,但在具体环境中他又必须妥协来自立;他真诚正直,却又得表现虚伪去融入环境;他自卑,却用自尊来掩饰。
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一体,充分体现了“人”这一天使与魔鬼的两面性。
于连不仅代表了在复辟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代表了整个人类,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奋斗与生命体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矛盾人性魅力邓轶嘉》中于连形象浅析司汤达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以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敏锐的政治头脑以及娴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文学遗产———《红与黑》,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人类生存与奋斗的深沉思考。
作品《红与黑》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索海尔这一艺术典型,通过这一人物的经历揭示了法国大革命过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命运。
而对于连形象的界定与研究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对他的解读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于连·索海尔”。
谭鼎莎2010年在《文学教育》上发表《试论〈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一文,作者认为“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
[1]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与看法。
于连出身于木匠家庭,地位地下,常受人歧视,即使在家里也经常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
但由于他从小就跟随一位外科医生,在他那里,于连学到很多知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智慧,同时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
而他生活的年代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是一个一切都由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
因此社会地位低下的他决心出人头地,跻身上流038All Rights Reserved.2012.05学教育社会。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果出身高贵,则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别人所敬仰;如果才智一般,则可以庸碌的度过一生,不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享受到平凡人的幸福。
这一反差并不是致命的,而是由这一反差所激起的向上攀爬的野心,而这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阶级所必须扼杀的。
也就是说于连的悲剧早已注定,只不过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我认为于连是值得同情的。
也许有人觉得于连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充满虚伪和狡诈,而这些在真正的阴谋家和野心家看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于连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出其本性纯良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也是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反而有这种看法的人不是过于单纯,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目的也不能被否定。
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于连,而是将于连当作一面镜子。
由于于连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向上爬,最初他认为对他来说爱情是无用的,所以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
他只是将女人看作男人成功后的战利品,和对上层社会的报复,直到后来于连发现可以通过女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顺理成章的追求德瑞那夫人和德拉穆尔,而且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发展。
但是在两者身上的体现并不相同,于连在初见德瑞那夫人时就对她的漂亮与温柔,流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对德拉穆尔却没什么好印象,也不觉得她漂亮。
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中,表现了于连羞涩和自卑的一面,而且也可以说是初恋;而面对德拉穆尔小姐于连已成熟了很多,而且更多的是贪图她的家世,是一种互不相让的较量。
可以这么说于连追求德拉穆尔小姐是理所当然符合需要的,而与德瑞那夫人的恋爱则是错误的致命的,正是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抚慰了于连,使于连得到了爱情的滋润。
《红与黑》形象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简析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于连出生平民阶层,但他不满于现状,也不满于自己所在的阶级。
于是他刻苦研习各种知识,各种语言。
终于被市长看中,被聘为家庭教师。
他是有野心的,有自尊的。
他身上体现出的来自平民阶层的纯朴和高傲,还有作为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正是这样错综复杂的双重性格: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才导致了他以后命运的多舛。
面对自己的良知,他不能抛弃野心;面对两位女性的热情,他不能揭下面具;面对真诚,他不能以诚相待。
于连是波旁王朝时期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他崇尚拿破仑,也梦想像拿破仑那样拥有辉煌的人生,然后名垂千古。
于是,他不断奋斗。
他有理想,识时务,有意志,有骨气,为了理想生活的实现而奋斗不息。
但是,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于连,性格复杂,既有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的一面,又有投靠的一面。
他的矛盾性格决定了他对生活一切的不满和满足都取决于自身的利益。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反抗性、妥协性。
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的异样性格是他不断走运的主要动力,但同时也被利用成为失败的直接原因。
他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命运。
他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他的反抗性产生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
他所以追念大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时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在公共事务的广大场合大显身手,可是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他蔑视贵族阶级“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产”。
他对社会进行了绝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
总之,从他奋斗的一生来看,“悲剧英雄”的称号或许更适合他。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分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分析《红与黑》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1828年初《法庭公报》报道的一桩刑事案件《安托万.贝尔得案件》启示的故事框架创作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容入了作品中,成功创造了于连这个主人公。
这部小说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烂熟于胸,我就无须赘言了,我就直接进入对于连性格的分析。
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他的矛盾是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与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和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于连身上的凝聚和反射,是复杂的典型环境造就了他复杂的典型性格。
全书中于连矛盾的性格表现的十分突出。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
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刻刺激着他,他惟恐自己出身贫民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蔑。
于连18岁时,西朗神父介绍他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的待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意当佣人。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格研究《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于连的人生经历,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他身上具有既叛逆又渴望成功的特点,同时他又深深地憎恨社会的不公和丑恶。
这些特点交织在一起,使得于连的性格充满压抑和挣扎。
首先,于连的叛逆性格是十分突出的。
他生来是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而他却憧憬着高贵的生活。
这个绝望的现实使得于连变得不安分,他开始追求改变命运的机会,想从现实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于连的叛逆不仅仅是对贫穷生活的反抗,也包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屑。
于连认为这个社会既残酷又丑陋,他憎恨那些虚伪和愚昧的人。
这种叛逆性格使得于连的性格变得志得意满,喜欢冒险,但同时也注定了他和这个社会永远无法融合。
其次,于连的渴望成功的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他眼中,成功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唯一途径。
这种渴望成功的欲望造成了于连的自我意识极度强烈。
他不想依赖家庭、天生、幸运,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
他深知自己的天赋和聪明才智,认为只有通过付出和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望求的成功。
但由于社会地位和出身的限制,事实却一直与他的憧憬完全不符。
这种现实社会的压抑和自身的不满又使得于连成为内心矛盾极大的人物。
再次,于连对社会的不公和丑陋表现得深深地憎恨。
他身世贫苦,亲身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这种感受让他认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道德都是虚伪的,人人的道德都是在掩饰自身的欲望。
他总是在思考和探索真理和道德的本质,试图寻找一个适合他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社会。
他憎恨政治家和权贵,认为他们不过是带着自私的欲望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种憎恨和反叛的情绪让于连成为一个不屈不挠的鲜明人物,但是也让他处于社会叛逆者的地位。
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
他既想从贫穷的生活中走出,又渴望成为社会的精英,同时痛恨社会的不公和丑陋。
他充满决心,觉得自己一定能够从这一切的矛盾中获得胜利。
于连 二重性 自尊 自卑 真诚 妥协
于连二重性自尊自卑真诚妥协《红与黑》是司汤达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最成功实践,作者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索海尔这一艺术典型,通过这一人物的经历揭示了法国大革命过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命运。
小说讲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底层木匠的儿子于连在阶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如何跨越阶层一步步走进上流社会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于连的个人奋斗史。
于连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地位低下,幼时丧母,常遭人排挤嘲弄,即使在家中也因为不爱劳动而常年遭到父亲和哥哥的打骂,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缺乏关爱,特别是母爱。
于连从小跟随一个外科医生,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启蒙思想,确立了自己的平民反抗意识与平等意识,他最爱看的只有三本书《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法国启蒙家卢梭的《忏悔录》以及拿破仑军队的《公报汇编》。
在这三本书的影响下,他确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出人头地,挤入上流社会。
为了进入教会,他勤读《圣经》,研究神学。
这是他的雄心壮志、他的追求。
在这个奴性的社会里,他的努力与追求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虽然他有时候过分强调自己的雄心壮志,显得整个人野心勃勃的,这也是他性格矛盾的一个方面。
于连注定是生不逢时的,若是在拿破仑时期,他拿起剑便可是立功于战场的将军,但偏偏是王朝复辟时期,所以他只能妥协地换取神甫的黑袍。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于连想要凭借自身的才学抵达成功难于登天。
但是他凭借着自身的意志与聪明,最重要是他利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女人,找到了路径。
《红与黑》的主线是于连与整个上流社会的作战,基本是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结合在一起的。
于连初到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受到了市长夫人德·瑞纳夫人的礼遇,片刻的受宠若惊后,他又被仇恨填满胸腔。
他嫉恨整个贵族社会,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市长和市长夫人身上。
他在心底认为征服德·瑞纳夫人就等同于征服了整个阶级,包括后来遇到侯爵小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想法。
于连与德·瑞纳夫人的感情纠葛典型地揭示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虚伪与真诚、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
学校:题目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教学系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目录一、于连性格中郁结于心的热情及自卑 (1)(一)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 (1)(二)于连由没安全感而引起的自卑 (2)二、于连性格中的口是心非和善良 (4)(一)于连的口是心非 (4)(二)于连打心底的善良 (5)三、于连的冷酷及大胆、勇敢 (6)四、总结 (7)参考文献 (8)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一、于连性格中郁结于心的热情及自卑(一)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二)于连由没安全感而引起的自卑二、于连性格中的口是心非和善良(一)于连的口是心非(二)于连打心底的善良三、于连的冷酷及大胆、勇敢四、总结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摘要: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集热情、冷酷、自卑、口是心非、善良和大胆、勇敢为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要时时表现出依附。
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庸人,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渣滓,他是有理想、有抱负、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
关键词:于连;性格;自卑一、于连性格中郁结于心的热情及自卑(一)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于连郁结于心的热情,即他发迹的计划。
于连在他的朋友老军医去世后,突然改变努力的方向,“他心里明明没有上帝而只有拿破仑,却以惊人的勤奋苦苦研究神学,当众背诵《圣经》和辱骂拿破仑。
”声称自己要当教士,于连的发迹计划一路上一直有谢朗神父的帮助,于连在神父面前表现得十分虔诚,善良的神父经常花费整夜的时间教他神学,但谁也不会想到,于连为了出人头地,再难堪的事情他都能忍受,何况他已经研究神学两年,并且萌生了一种虔诚的情感。
在德·瑞那先生家,于连为了得到他盼望得到的书,他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安排,后来才得以实现。
于连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一系列小小的计划,而在这些计划中于连看中的是胜利,所关心的也只有胜利,至于德·瑞那夫人对他的亲睐,他根本无暇顾及,也不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途中复归的羔羊——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双重性【摘要】: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一书,震烁古今,饮誉中外。
从于连曲折坎坷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状况。
于连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性格在双重抉择中最终实现了它的光辉性。
【关键词】:于连性格双重性冲突司汤达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正如胡塞尔所说,“世界既是心里领域又是物理领域,人类社会生活是外部世界(物理领域)与内部世界(心里领域)的双重组合。
”①震烁古今、饮誉中外的《红与黑》同样具备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纵观全书,从于连生活的维里业、贝藏松神学院、德·拉摩尔府、监狱几个时期,可见故事的主人公于连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一八三零年”法国的社会状况。
狄德罗有一句名言,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这种说法触及了人的心灵对立因素的心理冲突,但不可否定,心灵内部的冲突同时也是人与环境冲突的内化。
可以说,于连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正是时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和反射,是复杂的典型环境造就了他复杂的典型性格。
一﹑性格双重性的原理阐释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
”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二是行为的动机和方式。
前者更多地表现为人的实践,后者更多地表现为人的心理。
那么,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因此,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性格是一种追求体系。
但是,性格除了受心理因素之外,还受环境的作用,所以心理特征并不完全就是性格特征。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他们的性格世界也不是纯粹的单一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
1827年10月,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③的对照原则。
他认为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人,本身就带着二重性。
马克思①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344页。
主义指出: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①因此,“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既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性格世界就不可能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投影。
正如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
这种矛盾构成个人性格世界的张力场,都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的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因素。
两种力的相互冲突、联结、转化,便形成人的真实性格。
人的性格没有绝对的纯一性,它总是分化成一种相互对立的力量,而性格运动又恰恰是克服这种对立、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
这种胜利也就是统一,这就是性格的二重组合,即自我分化、自我克服、自我统一的运动过程。
这里所指的性格二重性,即常态的二重性,是经过自我分化和自我克服而有机组合成的一个完整人格,即整一性的全人格,因此它是一元的。
这种一元二重的性格并不是优点与缺点的简单组合,它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出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
它不是静态的善恶相加,而是一个动态的辩证运动过程。
就一个人来说,每个人的性格又都是在性格核心规定下的两种性格可能性的统一。
在典型塑造上,“必然性就是人物性格的共性,偶然性则是人物性格的个性。
必然性就是抽象的存在,偶然性才是具体的存在;必然性总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
③“事物的必然性表现为无限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朝着同一逻辑方向运动,而是双向逆反运动。
只有这种双向的可能性才是真正的偶然性。
”④双向的可能性,既可能这样,又可能那样,既可能是善的,又可能是恶的,既可能是美的,又可能是丑的,既可能是圣洁的,又可能是鄙俗的。
偶然性表现在人的性格的情感领域,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捉摸性,它随时都可能这样,随时都可能那样。
“用哲学的语言说,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该事物自身质的规定性,而偶然性则是事物在异质环境中的非平衡态,这种非平衡态总是拉回到平衡态,这便构成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⑤而人物的性格运动正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运动。
性格的深邃也就在于揭示灵魂深处这种不断的突破自己(不像自己)又不断的回复自身(像自己)的双向逆反运动过程。
典型人物塑造于典型环境之中,而人物性格与环境又存在着依赖与超越的关系。
可以说,环境的随机性是性格运动的内部动力,这一层含义也是属于偶然性范畴内的。
环境的变异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着性格矛盾运动,构成性格双向可能性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背叛自己,又回归自己的过程。
人之所以处于时而忠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84页。
②同上书,第一卷第18页。
③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④同上书,第343页。
于自己时而背叛自己的矛盾中,是因为人随时都在展开一种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转化为调动自身的各种内驱力去进行自我实现。
二、性格双重性的表现(一)、反抗与妥协于连是一个不甘心于现状的痛苦进取者的典型,具有执着向前追求的理想,但总是不能实现的悲剧者的性格。
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他人生的本体,性格核心(强烈自尊)在他身上的外化,即摆脱屈辱和贫困带来的附属地位的执着的、倔强的进取精神。
这股强大的进取精神围绕着强烈的自尊展开了双向的可能性。
当他自尊受到伤害时就反抗,自尊得到满足时就妥协。
因此,在他的一生中,反抗性与妥协性总是矛盾纠合在一起。
出身的贫穷,给于连造成不幸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性格。
在市长家担任家庭教师时,自己是以一个异己力量存在的,难免要受到别人的蔑视。
强烈的自尊让他难以承受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在与市长的周旋中表现了极其强烈的反抗性。
于连在去市长家之前,最关心的是自己在那个家庭的地位。
“那我和什么人一道吃饭?”①他不愿意做他们的奴仆,以至于为了不同仆人吃饭,可以放弃这份工作,甚至不惜用逃跑来反抗。
在市长眼里,于连只不过是一个炫耀品,一个为讲究排场而雇来的奴仆,稍有闪失,便会表现出极度的不满。
于连因整个上午不管孩子便遭到了市长先生粗暴的呵斥。
强烈的自尊心被外在强大的刺激所激起,不但没有在沉默中死亡,而且粗暴的推开了德·雷纳夫人,怒不可遏,“没有您我也能活,先生。
”②后来,于连因怒气难消,便突然跑到市长面前,质问他有何理由敢责备自己耽误孩子们的功课,并且巧妙利用德·雷纳市长的虚荣心,在他与华勒诺之间因聘请拉丁文家庭教师问题上展开明争暗斗中周旋的得心应手,不但拒绝签约,并迫使市长为他加薪,于连乘胜追击,又获得了假期。
于连因枪杀德·雷纳夫人而入狱。
在狱中,因为野心的幻灭,同时也看清了上层社会的本质,不惜以生命作为反抗上层社会的代价,控诉、揭露出上流社会的黑暗。
于连用年轻的生命在社会恶浪旋流中以弄潮儿的姿态对复辟社会进行了巨大的反抗。
于连清楚自己势单力薄、孤军奋战,况且反抗的又是整个上流社会。
随着他生活阅历的加深,他发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平民青年,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同整个社会作战,在战略上暂时的退缩忍让和妥协是必要的。
当于连与德·雷纳夫人之间的关系败露时,选择寻求妥协。
在谢朗神父的介绍下,于连去了贝藏松神学院。
在神学院学习期间得到了彼拉尔院长的赏识。
当他的目光射入现实世界,鄙视现实世界中的不正之风,在那个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在那些利欲熏心伪善无耻的神父们之间,他竭力和不正之风保持感情上的距离。
①司汤达:《红与黑》,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但在教士们相互猜忌、告密、谄媚、倾轧的环境中受到腐蚀,为了自我保存,自己又凭借不正之风开拓前去的道路,使不正之风成为自身世界的一部分内容。
在德·拉摩尔侯爵府,于连不时地暗示自己的阶级出身,他明白妥协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在于反抗上流社会对自己的压迫。
在侯爵府,于连继续寻求以妥协来达到往上爬的机会,他试图依附德·拉摩尔侯爵为代表的旧贵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野心的驱使下,利用职权之便挤走了正直的格罗先生,只为了替极端无耻的“老笨蛋”谋取美差,此时的他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甚至不惜给自己一向痛恨仇视的贵族阶级充当密使。
当侯爵赏他一枚十字勋章时,于连感激涕零,发誓:“我必须感恩图报,为政府办事。
”①他不再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手段不在服从于目的。
因为他看到侯爵能让他改变平民的命运,甚至准备接受自己是一个被可怕的拿破仑放逐到山里来的某个大贵族的私生子的身份来改变自己的地位。
究其原因,在于侯爵无限可能的满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便甘心为其效劳,不再反抗。
于连时时都在自我扩张,又时时都在自我克服。
为了自我扩张,他走向软弱的一面,于是寻求妥协;为了自我克服,他走向顽强的一面,于是寻求反抗。
种种行为,貌似偶然,但实质上有它必然的趋向。
在复辟王朝的统治下,复辟时期封建的等级制度得到恢复,恢复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特权,门第和金钱主宰了社会。
而平民出身的于连没有财富,没有高贵的出身,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妥协这种貌似偶然的行为,其实有其实现的可能性,现实的土壤孕育了这个蓓蕾,存在着一定的历史积淀性。
反抗意识一直埋藏于这个平民青年的思想深处,一旦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各种外界因素触犯了地心深处的岩浆(自尊),这种反抗意识就会被唤醒。
(二)﹑虚伪与正直席勒曾说过,“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
”②一个人可能在善的行为中包含有恶的动因,在恶的行为中包含着曾产生过制止恶的善的力量。
一个人究竟是善的性格因素还是恶的性格因素,其性质常常决定于它们处于怎样的价值系统中。
于连身在污浊的社会里很难保持清白的自身。
以虚伪为武器对付虚伪,以不道德的方式对待不道德的社会,以恶抗恶,是以“恶”的形式表现出美。
在这种社会里,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人不得不扭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与自己在社会中的外部表现相矛盾,人的内在世界便产生了分裂,在理智上越走越远,在心灵上越受外部力量的控制。
当时的法国早就经历了大革命,拿破仑时期的年轻人是可以通过参军打仗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
而王朝复辟时期的倒行逆施却断送了年轻人的这个梦想。
于连生不逢时,十四岁那年王朝复辟了,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想身佩长剑摆脱卑①司汤达:《红与黑》,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