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间接理论起源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a05d1cd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5.png)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含义及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完应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价值规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问题加答案
![马克思问题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88b39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0.png)
导论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做出哪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理论来源?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是什么?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哲学有几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怎样的?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根本属性:运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什么是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起源)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本质)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毛概完全版
![马克思毛概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ec8e32eefdc8d376ee32d5.png)
马克思含义3个组成部分和3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哲学问题和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意识的起源本质及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的起源证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实践为基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运动观时空观: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形式: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指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其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其直接理论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803f44682f60ddccda38a0bc.png)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古代朴素辩证法: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 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b863a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三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内容。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
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6、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1845《关于费尔巴哈的批判》,1844-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问世:1847《哲学的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彻底的批判性;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39c11a03d8ce2f006623cd.png)
绪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其理论来源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吸收其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和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5.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最鲜明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48f60f02d276a201292e0c.png)
期末复习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a、科学技术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b、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与圣西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把握存在的是可知论,否则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后命题和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后命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3e0270b9d528ea80c7796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知道工人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是去了存在的意义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源、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如何答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有重要的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主义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他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990de319e8b8f67c1cb92d.png)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一特点所决定的。
具体地说:①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它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惟一标准②这个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这个问题也是人们一切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07ae05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广义: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直接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二)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
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2月,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发表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1.概念: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无条件的绝对运动1.含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1.含义: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2.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三)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四)时间1.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特点:一维性(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五)空间1.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2.特点:三维性(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六)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二、意识1.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①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3.能动作用(1)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三、联系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2.特点:(1)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4)条件性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3.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四、发展1.含义: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4.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分标准: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6.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1)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7.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五、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一)矛盾的同一性1.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二)矛盾的斗争性1.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2.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1.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2.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四)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五)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六、量变质变规律1.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3.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4.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5.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①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②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七、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2.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3.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1.含义: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2.基本特征:(1)客观实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2)自觉能动性(有目的)(3)社会历史性3.基本要素:(1)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2)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3)价值关系5.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二、认识1.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反复性和无限性:寻求真知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感性认识1.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2.形式:(1)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感性认识和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2)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3)表象: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再现(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3.特点:直接性、具体性(二)理性认识1.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2.形式:概念、判断、推理3.特点:间接性、抽象性(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和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真理1.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1)唯物论:客观性①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2)辩证法:①绝对性: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②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③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3.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50bb630580216fc700afd90.png)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划分的根据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哲学,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这样的提法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能够很直观、很精辟地了解其中的基本内容,然而,我认为这样的归纳和概括不能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内涵,也容易对其中的理论产生歧义,这是不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全面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制定、正确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社会经济形态思想的提出等。
当然,唯物史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即不是认识论,可以叫做历史认识论或历史哲学,是探讨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因为研究历史就涉及到历史领域其它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美学、伦理学等等。
但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某门学科的论述及其观点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它们都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服务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某一方面的运用和表现。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如《神圣家族》、《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都不存在“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一直强调自己“新的科学的世界观”的完整性,在他们的著作里,从未把自己的学说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更不会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对周遭的事物更多的是采取批判的态度,他曾明确说过:“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f0460309b89680202d82571.png)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章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理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优秀成果,是科学上的最新成就。
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构成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在哲学方面,(?1.1—?6)(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1.1—?3)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4—?1.5)列宁认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说明,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研究人类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及其物质活动。
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马克思证明了社会关系的制度取决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经济结构1转变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2ccc1210a6f524ccbf85d4.png)
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第7-9页)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看教材第12页)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参看教材第12-15页)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34ae4a0029bd64793e2ccb.png)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3】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①两种对立的发展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5】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表现是哪些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7】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9】为什么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3)是否坚持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1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重点
![马克思主义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5bca848762caaedd33d4d3.png)
马克思列宁主义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历史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吧哈德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同盟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雏形。
受同盟的信任和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思想理论正是诞生的标志。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发展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哲学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科学的确定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哲学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矛盾的缺陷,建立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哲学使命上,马克思主义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是为根本任务。
特别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史上实现了变革。
马克思主义之前所有的历史观都是从人们变动的思想中,变动的政治中去寻求历史变动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探究人们思想的来源和政治变动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5、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上述的两大发现是相互联系的,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他所产生的资本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有空想变成了科学6、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第一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135eafe2bd960591c67784.png)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990f12cc7931b765ce15e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知识点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4、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5、联系及其特点。
6、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关系,方法论意义)。
7、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
8、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真理及其客观性。
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
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及其构成(划分及其依据)。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关系及所提炼相关重要知识点)。
6、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
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两面性。
第四章1、商品(概念、二因素及关系)。
2、劳动二重性(概念及关系、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枢纽”)。
3、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价值量(概念、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5、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6、货币本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如何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7、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8、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10、资本两种形态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
1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联系与区别)。
12、个别资本的运动(资本循环概念、三个阶段、三种职能、正常进行的条件)。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fc08adc5022aaea998f0f75.png)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相关知识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从哲学革命开始的。
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积累了大量的人类智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有根本性的缺陷。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缺陷是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各派唯物主义哲学则带有朴素的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这些哲学都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更不可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尤其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影响比较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方法却是辩证的。
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带有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的缺点,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剥掉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清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杂质,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并且贯彻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融为一体,从而创立了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造成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https://img.taocdn.com/s3/m/fa3f4ee5856a561252d36f20.png)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和乔∙威 ∙弗∙黑格尔(1770-183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 (1772-1823)
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创新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 卫李嘉图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 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 产关系; 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 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即阶级关系; 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 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 论和剩余价值论。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论,它着重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问题,其核心 是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的科学归纳和 总结,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考察社会和 生产的理论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社会和思 维的综合探索和客观发展规律所作出的前瞻性归纳和展 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家:法国的圣西 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 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 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 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 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 பைடு நூலகம்,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 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 物主义。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 ,“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 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古代朴素辩证法: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肯定否定规律中重点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
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5]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最佳答案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
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从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领导群众夺取胜利。
《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
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③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3.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意识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
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
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的含义客观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但基本的有3种 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起物质都遵循的规律,具有确定性。
(属于唯物主义) 2.世界向我们主观表现出来的,世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
(属于唯心主义) 3.“绝对精神”的内在规律通过世界外化。
(属于唯心主义)6.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
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
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