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性天气过程
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三大对流性天气)
地理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揭秘三大对流性天气)什么是对流性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演变剧烈、破坏力极强的对流性灾害天气。
在暖季(夏半年),当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处于不稳定状态、空中有充沛水汽、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形成“(强)对流性”天气。
它们的常表现为伴随雷暴现象的8级以上对流性大风、每小时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或冰雹(通称“雹子”。
由空中落下的冰块,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
注意“冰雹”与“霰”不同——霰音同线,或称“雪子”,是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龙卷风及飑线等。
这些天气系统不仅尺度小、生命周期短,而且气象要素(特别是气压差)水平梯度很大,天气现象剧烈,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由于其“来得急,变化快”,使得强对流成为最难预报的天气类型,成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时事链接近期(中国)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与往年相比较为异常——前期(4月上旬以前春季月份)偏少,但进入4月中旬以后明显高发,极端性增强。
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西伸北抬,春夏之交(4、5月份)的华南(两广)季风雨消失不见,季风雨带明显北移。
暖湿气流(水汽)、太阳辐射(热量)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三重因素影响,不稳定条件非常强,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条件。
近期,造成江浙赣鄂等地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剧烈的原因(根据浙江气象服务中心的结论)如下:一是西太平洋副高发力增强,雨带北抬到江苏南京一带。
二是副高内下沉气流造成浙江等原降雨区阴云渐消,阳光普照,气温猛升,水汽蒸发,造成近地面高温高湿,闷热异常,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三是临近傍晚副高进一步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多地释放,引起副高边缘,对流猛烈发展,先是单点发展,后由点连片,形成江浙赣鄂近期罕见的强对流天气。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对流性天气过程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对流性天气过程天气是大气系统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其中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气象状况。
天气的变化是由大气的物理过程所引起的,而天气学就是研究天气变化的科学。
其中,对流性天气过程是天气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流性天气过程是指在大气中形成对流环流的过程,其中包括强烈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以及它们所带来的降水、云、雷电等现象。
对流性天气过程通常发生在较为暖湿的气团中,由于气团内部的不稳定性和外界的刺激,导致上升气流的形成。
对流性天气过程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需要有一个热源,例如太阳辐射可以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对流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湿度,水汽的蒸发可以提供上升气流所需要的热量。
最后,需要有一种上升的机制,例如地形的隆起或强大的热对流可以促使空气上升。
在大气中,由于地表的不规则性和地形的差异,气团的稳定性也会不同,从而引发对流性天气过程。
当较为湿热的气团受到地表的加热,气团内部的温度会上升,使得气团变得不稳定。
随着气团的上升,地面上方的冷空气会下沉,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系统。
而上升气流在达到饱和后会形成云和降水,降水过程中释放的潜热又会进一步加强气团的上升。
对流性天气过程的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
其中,观测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观测云型、降水量、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可以获得对流性天气过程的一些基本信息。
此外,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也可以提供对流性天气过程的相关数据,例如雷达可以观测到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卫星可以观测到云的形态和发展。
除了观测外,天气模式是研究对流性天气过程的重要工具。
天气模式可以通过复杂的数学方程描述大气的运动和热力过程,从而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通过对模式的数据输出进行分析和诊断,可以了解对流性天气过程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在对流性天气过程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尺度上的变化。
对于较小尺度的对流系统,如雷暴和阵雨,通常采用雷达和卫星观测的数据进行研究;而对于较大尺度的对流系统,如台风和冷锋,需要借助于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和天气模式的模拟。
太热下雨的原理
太热下雨的原理太热下雨的原理是气象学中的一种现象,称为对流降水。
对流降水是指由于地面受到强热源的加热,产生强热对流,形成大规模的对流云团,并伴随着降水的一种现象。
太热下雨的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加热: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光中的辐射热能照射到地表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导致地面温度升高。
2. 地表加热导致对流运动:当地表温度升高后,空气受热空气的影响,变得较轻、密度较小,与周围空气形成密度差。
由于密度差,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下沉,形成对流运动。
3. 对流云的形成:热空气的上升引起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形成了对流云。
对流云的云顶高度越高,云层内的水汽含量越高,此时的云为积云。
4. 积云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在热空气上升过程中,云体不断聚集生长,形成了较为庞大的积云。
当积云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云顶已进入高空,并停留在冷凝水汽高度的正下方。
5. 对流云顶冷却形成云滴:云顶停留的高空中温度较低,冷却了云顶附近的水汽,使其凝结成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在空气中运动并逐渐生长,形成云滴。
6. 云滴形成降水:当云滴生长到一定大小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云滴开始下落。
当云滴足够大时,不再被上升气流维持在云中,而是以降水形式从云中落下,形成了降水。
综上所述,太热下雨的原理是由于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加热,使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加热后,气体发生对流运动,形成了对流云。
当对流云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云顶停留在高空中,降低了温度,使云顶附近的水汽凝结成云滴。
当云滴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开始下落形成降水,从而太热下起了雨。
这种对流降水的原理是天气系统中核心的过程之一,对气候和水循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17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3 物 理 量 场 及 能 量 配 置 分 析
3 1 动 力 场 分 析 .
沿 2 _。 33 N作 等 纬度 剖 面 .6日 2 1 0时 ,广 西 西 部 的正散 度场 分别 处 于 7 0 P 0 h a附近 以及 9 5 P 2 h a以 下 . 层 之 间有一 负散 度场 自西 面 8 0 P 两 5 h a往东 延 伸 至, 至广 西 中部时 , 负值 区消失 , 7 0 P 在 0 h a以下 均 为
7 0P 0 h a正 散度 场 向上发 展 至 5 0 P ,6日 2 0h a 1 0时 在
80P 5 h a往东 延 伸 的负值 区 . 时 广 西东 面 的 中低 层 此
负 值 区相 贯 通 , 致 广 西 中 、 部 8 0 P 导 东 5 h a以下 均 为 负值 区控 制 , 负值 中心位 于 广西 中东 部 , 度一 强 6至一
速南 压至 华南 沿 海 。地 面 1 0时静 止 锋位 于南 61 2 3
正 散 度 场 ,而 广 西 东 部 的正 散 度 场 则 主要 分 布 在
7 0P 0 h a至 9 5 P 2 h a之 间 ,其余 高 度 层均 受 负值 区控 制。 越往 东 面 , 高层 负 值 区减弱 越快 , 9 5 P 自 2 h a以上 为一 强盛 的正 散度 场控 制 :7日 0 1 8时 , 西西 部 的 广 高 低 层 散 度 场 配 置 与 1 3 0 6 1 8时 基 本 相 同 , 但
从 天 气 形 势 、 星 云 图 、 理 量 分 析 、 量 配 置 、 普 勒 雷 达 资料 等 多方 面对 个 例 进 行 分 析 、 卫 物 能 多 寻找 各 自的特 征 。
关键词 : 量线 ; 能 中尺 度 锋 生 ; 三体 散射 ; 界 弱 回 波 区 有
会昌县7月18~1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会昌县7月18~19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摘要:通过对2011年7月17日20时到18日20时的(200hpa、500hpa、700hpa、850hpa及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和地面风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8日20时到19日08时会昌县对流性暴雨产生过程是在热带低压倒槽和西风带低槽东移,配合中低层低压、切变的背景下产生的。
关键词:热带低压,倒槽,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一、过程概述2011年7月18日08时—19日08时(24个小时),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我县普降喜雨(有11个乡镇日雨量>25毫米,其中有4个乡镇出现了暴雨),以麻州镇85.4毫米为最大,周田镇7.2毫米为最小,24小时全县平均降雨量为29.7毫米。
地名18日08时—19日08时雨量(mm)地名 18日08时—19日08时雨量(mm)汉仙岩16.2 富城54.5筠门岭17.4 永隆26.6周田7.2 麻州85.4右水19.2 县城51.9高排40.7 珠兰26.7晓龙34.3 庄口11.5站塘40.0 庄埠11.5中村29.3 白鹅11.5洞头14.0 西江29.0清溪16.1 小密51.5图1、18日08时-19日08时雨量表二、天气形势特征分析(200、500、700、850 hpa及地面)1、200hpa分析从图1,17日08时200hpa流场图上可以看出,在江西南部到福建中总有一个辐散区,说明该区域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而我县正处在此区域内。
2、500hpa天气图分析。
对17日20时和18日08时500hpa进行分析,亚欧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中伟度环流平直,多小槽活动。
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有一低压,在云南和贵州有一小槽移动。
18日08时,低压槽与云贵一带的浅槽合并,并在福建西部到广东东北部有一低压倒槽的存在。
我县处于高空低槽和热带低压倒槽之间。
3、700hpa天气图分析对17日20时和18日08时700hpa进行分析,17日20时700hpa 在赣州东面与福建交界处有一闭合低压,至18日08时低涡已经消失。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对流性天气过程
02
湿度逆层
当低层湿度高于高层时,形成湿度逆层,导致水汽在低层累积,为对流提供水汽条件。
大气不稳定性的原理
抬升条件的原理
抬升机制
抬升是形成对流天气的重要条件之一,如山脉抬升、锋面抬升等。
抬升强度
抬升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影响对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水汽是形成降水的重要物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湖泊等。
水汽来源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对流性天气过程
目录
对流性天气概述 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原理 对流性天气的观测与预测方法 对流性天气的防御与应对措施 对流性天气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对流性天气概述
对流天气是指由于地表加热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包括雷暴、阵雨、冰雹、龙卷风等。
定义
根据对流强度和影响范围,可分为一般对流天气和强对流天气。
数值预报在预报对流性天气中的应用
04
CHAPTER
对流性天气的防御与应对措施
预防为主
综合减灾
分级负责
社会参与
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预防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关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降低灾害风险和减轻灾害损失。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防灾减灾的主体责任。
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在天气预报中已开始应用,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提高预报精度和效率。
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有望实现对流性天气的精准预报和预警。
前景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制定统一的预警信息发布标准,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和管理。
强对流天气现象有哪些
强对流天气现象有哪些强对流天气现象有哪些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
这种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
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的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形成原因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强度剧烈,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对流性灾害的天气。
是由空气强烈的上下垂直运动产生的各种天气集合体。
强对流天气注意事项1、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
2、人不要站立在电灯下。
3、尽量不要拨打、接听手机和座机,或使用电话线等上网。
4、不宜用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5、远离建筑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6、雷雨来临前时,要把线路断开,并拔下电源插头,别让电视机、电脑等引雷入室,损坏电器乃到引发火灾事故的发生。
强对流天气的危害在强对流天气到来的时候,市民需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御工作,减少户外活动。
强对流天气是有一些危害的,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有什么危害?强对流天气有哪些灾害?下面是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有所帮助。
强对流天气危害大体上可将其归纳为风害、涝害、雹害。
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出现,对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飑线、龙卷风和雷雨大风最突出的气象要素之一是强风。
尽管飑线的水平尺度小,但在其影响的范围内都将发生强大的风、雨灾害,可导致树木折倒,房屋掀翻,瓦砾飞行,人畜受伤受害,庄稼倒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因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加严重。
强对流天气灾害与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其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强对流天气应对方法;如何预防暴雨天气1、畅通水道防堵塞。
2021年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21年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摘要:2021年5月10-11日,江西北部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强对流天气,共有39个国家站出现了暴雨天气,其中有6站出现了大暴雨,本次过程以分散性短时强降水为主,同时伴随强雷电,局部伴有冰雹和雷暴大风。
南昌昌北机场从10日14:50开始出现雷雨天气,一直持续至11日10:50,中间间歇时间总长不超过5小时,实属罕见,本次过程降水量达61mm,期间以短时强降水伴强雷电为主,共造成30架航班备降返航,60余架航班取消。
通过分析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天气形势配置可以看出,本次过程主要是500hPa短波槽东移配合700hPa和850hPa 西南风急流强辐合所造成。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冰雹;天气形势一、实况分析2021年5月10-11日,江西北部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强对流天气,共有39个国家站出现了暴雨天气(如图1),其中有6站出现了大暴雨,本次过程以分散性短时强降水为主,同时伴随强雷电,局部伴有冰雹和雷暴大风。
南昌昌北机场从10日14:50开始出现雷雨天气,一直持续至11日10:50,中间间歇时间总长不超过5小时,实属罕见,本次过程降水量达61mm,期间以短时强降水伴强雷电为主,无明显大风(短时出现了最大阵风11.3m/s)。
本次过程共造成昌北机场30架航班备降返航,60余架航班取消。
图1 2021年5月10日08时-11日08时江西省24h降水量分布从昌北机场雷达回波演变可以看出,10日14:50本场开始出现强对流单体,之后逐渐弥漫至整个终端区,到了夜间22:30主要的强回波基本位于本场以南,但本场仍能看到很明显雷电,直到11日01:30以后,本场无对流回波,03:00以后,有一东北-西南向强回波带自西北向东南移动影响本场,本场维持了近3h的强雷雨天气,之后回波带南压,但08:30本场附近仍不断生成强回波单体,一直持续至10:30以后本场雷雨结束。
二、天气形势分析从10日08时的中尺度分析图(图2a)可以看出,江西处高空槽前及低层切变南侧的暖湿气流中,低空急流(850hPa)和超低空急流(925hPa)主要在湖南东部辐合,700hPa急流伸展至赣北,为江西北部地区输送充足的水汽,同时从10日08时南昌站探空图(图2b)可以看出,上干下湿明显,CAPE=894.3J,CIN=0J,DCAPE=0.6J,K=34.8,SI=-1.5,0~6km垂直风切约10m/s,说明后续南昌有强对流发生可能,但雷暴大风可能性较小。
2016年6月30日湖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2016年6月30日湖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2016年6月30日,湖北省发生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类似的天气事件。
首先,我们对该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观测数据,当天湖北省整体气象形势比较复杂,传统天气系统分析法难以完全把握。
然而,通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主要的特征。
首先,该天气过程的主要特点是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降雨量较大,局部地区出现了暴雨,给当地的交通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同时,强对流天气还带来了强烈的雷暴和大风,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通过数值模拟来更深入地分析该天气过程。
数值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大气运动和变化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和预测信息。
根据湖北省气象局的数值模拟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该天气过程期间,湖北省上空存在较强的气旋运动和垂直上升运动。
这些运动导致了大气的不稳定和水汽的上升,从而形成了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另外,模拟结果还显示了该天气过程期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包括副高、冷空气的切变线和低涡等。
通过对该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比对,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这表明数值模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和预测强对流天气过程。
然而,我们也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模拟结果对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些不足可能是由于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不准确性和初始条件的误差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2016年6月30日湖北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该天气事件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然而,数值模拟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数值模拟方法,以提高对类似天气过程的预测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继续加强对天气过程的观测和监测,以提供更准确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和预报能力。
2019年7月6日泰安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2019年7月6日泰安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布时间:2021-08-09T15:03:25.607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6月作者:许长山[导读] 本文通过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等有关资料,对2019年7月6日出现在泰安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展开分析。
泰安市气象局许长山 271000摘要:本文通过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等有关资料,对2019年7月6日出现在泰安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展开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泰安市强对流天气主要由冷涡产生的,中低层有切变线相配合,产生了大尺度抬升运动,高层干冷空气与低层暖湿平流相叠加,产生了“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性越来越强,非常适宜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进而促进了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泰安市强对流天气出现过程中处在暖低压区,并且7月6日08时,泰安分布着中尺度辐合中心,有风向辐合,辐合抬升运动非常强,推动了不稳定能量的触发以及释放。
与此同时,白天近地层大气在不断变热之后也会导致不稳定层结的发生发展。
在水汽、动力、不稳定能量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泰安市发生了此次强对流天气。
关键词:泰安市;强对流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引言强对流天气现象涉及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以及龙卷风等类型,极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泰安市隶属于山东省中部泰山南麓,地理坐标处于116°20′—117°59′E,35°38′—36°28′N之间,总面积7761平方千米。
泰安地处鲁中山区的一部分,总体地势由东北朝西南倾斜,境内丘陵、山地、平原、洼地以及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泰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光温同步,泰安市夏季经常会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所以,为了有效防御冰雹、大风、雷雨等强对流天气,必须要加强对泰安市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规律的分析。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
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引言: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是一种常见但又极具破坏力的天气现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对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预测方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因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湿度: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需要足够的水分供应,高湿度为其形成提供了条件。
2. 气温和锋面:气温的变化是形成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不同温度的空气相互接触时,就会形成锋面。
锋面对流引发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了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
3. 上升运动:大气中的水蒸气通过上升使其冷却,形成云和降水。
当气流发生上升运动时,会加速空气的上升和冷却,从而进一步促进云的发展和降水的形成。
二、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过程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锋面聚集:冷暖气流相互接触,形成锋面。
锋面附近的空气发生剧烈的对流,聚集了大量的水蒸气和能量。
2. 云的发展:空气通过上升运动使其冷却,水蒸气凝结为云。
云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云层不稳定,为进一步产生降水做好准备。
3. 降水的形成:随着云的发展,云粒子不断增大并与空气中的冷空气发生碰撞,形成冰雹和雨滴。
这些冰雹和雨滴不断增大,最终以冰雹和暴雨的形式降落在地面上。
三、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测方法预测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降低灾害风险和保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气象卫星:通过气象卫星观测大气中的云系和云图,分析云的演变趋势和形成情况,从而判断出可能发生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区域。
2. 雷达:雷达可以探测到大气中的前兆信号,如大尺度的气旋演化和雷电闪电活动。
通过分析雷达图像,可以预测发生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概率和程度。
3. 气象模型:气象模型是基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和湍流传输理论建立的数值模型。
一次局地对流性秋季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
t o
ma e g a e e u n e e u n y a lil me so d a l ss Th e u t h we h t t e fe ue is o k r d s s q e c s f q e c nd mu t e di n ine nay i. r p e r s ls s o d t a q nce f h r Guia g a p ae x r me d o g n r r u h n r c n 8 e s moe t n t a au fr c n 0 y n p e r d e te r u hta d mo e d o g t i e e t5 y a r ha he me n v le o e e t5 0 r y a s I o d s a o e fe u n iso r u h n r a e b i u l n e d o g tmoe s v r h n fo d Fo e r . n f o e s n t r q e ce fd o g tic e s d o vo sy a d t r u h r e e e t a o . l h h l r
( . uzo l aeC ne, uyn 5 0 2 2 G i o ntueo u ti u n i n et 1 G i uCi t e t G iag5 0 0 ;. uz uIstt f h m r h i Mona o sE v o m n n r
a dCi ae G i n 5 0 2 3 G i n t rlg a B ra ,G i n uzo 5 0 2 n l t, u a g 0 0 ;. uy gMe oo i l ue u uy gG i u5 0 0 ) m y 5 a e oc a h
南信大气象学考研必备:《中国天气》习题课答案 副本
第一章寒潮天气过程1、何谓西风指数?Rossby把35°~55°之间的平均地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
实际工作中把两个纬度带之间的平均位势高度差作为西风指数I。
2、何谓指数循环?西风环流的中期变化主要表现为高低指数交替循环的变化过程,称为指数循环。
3、什么叫长波、超长波、短波?西风带长波辨认的方法有哪些?超长波:波长在一万公里以上,绕地球一圈可有1~3个波,生命史10天以上,属于中长期天气过程;长波:也称罗斯贝波,行星波。
波长3000~10000公里,全纬圈约为3~7个波,振幅10~20纬距,平均移速10个经距/日以下,有时很慢,呈准静止,甚至向西倒退;短波:波长和振幅均较小,移动快,平均移速为10~20经度/日,生命史也短,多数仅出现在对流层的中下部,往往迭加在长波之上。
西风带长波辨认的方法:①制作时间平均图;②制作空间平均图;③绘制平均高度廓线图;④分析长波的结构和特性。
4、写出长波波速公式,并指出其推导的假定条件,说明其物理意义。
长波波速公式:C=u¯-β(L/2π)^2,又叫槽线方程、罗斯贝波速公式。
假定条件:假定大气运动是正压和水平无辐散的,流型具有正弦波形式且宽度很大,南北无变异。
物理意义:相对涡度平流-V·▽ζ的作用:使槽栋移;地转涡度平流-βv的作用:使槽西退;波东进还是西退取决于-V·▽ζ和-βv相对重要性。
5、何谓长波调整?广义的长波调整包括长波位置的变化和长波波数的变化,一般仅把长波波数的变化及长波的更替称为长波调整。
长波调整是与长波稳定相对立的概念,长波稳定时,大型环流很少变动。
6、何谓上下游效应与波群速?上下游效应:大范围上、下游系统环流变化的联系,称为上下游效应。
上游效应: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接着就以相当快的速度影响下游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
下游效应:当下游某地区长波发生显著变化后也会影响上游环流系统发生变化,称为下游效应。
天气过程
单站冷空气强度等级标准 冷空气强度 过程降温 温度负距平绝对值 ≤3 4 ≥5
一般冷空气 强冷空气 寒潮
5~7 8~9 ≥10
过程降温: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 最低值之差。 温度负距平: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 日所在旬的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
4/51
寒潮出现的时间 最早:9月下旬 最晚:5月
西伯利亚气团 (蒙古高压)
江淮气旋
D
江淮静止锋 (梅雨锋)
热带太平洋气团 (副高)
21/51
华南前汛期
华南前汛期:每年4~6月
华南前汛期盛期:5月中旬~6月上旬 雨量高值带:武夷山~南岭南麓 华南沿海 锋前暖区暴雨,夜雨显著
22/51
华北、东北雨季
华北、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
特征:①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②降水局地性强,年际变化大 ③降水时段集中 ④暴雨与地形关系密切
50/51
飑暴:以强烈阵风为主的强雷暴
41/51
强雷暴天气及其成因
大风(飑)、冰雹、龙卷 ㈠ 飑: 1.含义:伴随强风暴云来临,气压涌升, 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增大的突然发作的 强烈阵风。飑是强阵风的意思 。 2.形成的原因:下击暴流到地表面向四周 散开。
42/51
㈡
冰雹:
1.含义:直径大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物。
高纬度地区:阻塞形势(阻塞高压) 中纬度地区:较平直的西风气流,浅槽东移 副热带地区:带状副高,脊线:日本南部~华南
鄂霍茨克海 阻塞高压 乌拉尔山 阻塞高压
120°E 副高脊线
稳定的 低压槽
19/51
③ 低空(700、850hPa等压面)
西南涡
D
江淮切变线 西南低空急流
丽江机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天气过程预报思路总结
DOI:10.15913/ki.kjycx.2024.07.042丽江机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及天气过程预报思路总结田孟坤,代冰冰(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丽江机场,云南丽江674100)摘要:利用丽江机场自动观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等分析了2020-07-21发生在丽江机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洋面暖湿空气为强对流活动提供了充沛水汽,槽后弱冷空气的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中低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地形抬升对此次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在强对流天气发展过程中,周边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合并增长、生消交替,使得强对流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而成熟单体减弱为层状云降水区,使得降水时间增加。
关键词:强对流;短时强降水;航空气象;天气过程预报中图分类号:P458;V3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7-0148-03丽江机场坐落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三义村,位于东北西南向呈“V”字形的丽江坝子(小盆地)与大理州鹤庆坝子接合部,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四季不分明。
机场20号跑道航向为197°,与跑道平行两侧均为高山。
由于狭小的山谷地型,机场净空条件差,飞行程序复杂,每年的7—9月午后的雷暴、积雨云(CB)、浓积云(Tcu)等为影响丽江机场飞行安全和航班正常的主要航空气象要素。
1 过程概述2020-07-01夜间至2020-07-02凌晨,丽江机场经历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对流天气期间雷暴持续近7 h,中到大降水持续30 min左右,过程降水量为39.2 mm。
此过程中丽江机场气象台共发布6份特殊天气报告、2份大风天气警报以及1份强对流天气警报,导致6个航班备降返航,部分航班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误。
2 环流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分析2020-07-01T08:00的500hPa高空图上,中高纬度地区有低压带,中低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青藏高原东部至蒙古高原地区为高压脊,副热带高压西侧588线位于115°E附近,东北地区为较强的东北低涡,短时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
《对流性天气过程》PPT课件
精选ppt
16
雹暴的结构
以严重降雹为主的强雷暴,通常称为雹暴。 雹暴的结构与一般超级单体风暴不同的是, 其伸向前方的悬垂回波已经下垂围成一半 圆形的弱回波区,这种前悬回波包围的弱 回波区称为有界弱回波区,这是特别强烈 风暴的一种特征。
精选ppt
17
雹暴的结构
雹暴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特点是弱回波后部 的回波墙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这是强 烈的上升气流所造成的。
精选ppt
14
精选ppt
15
雹云的特点
1) 斜升气流强度较大,最大在15m/s。 2) 最大上升速度及水分累积区的高度一般在0℃
层以上,因此水分累积区中的水滴都是过冷水滴。 形成“冰雹生长区” 3)水分累积区的含水量较为丰富,一般不小于 15-20g/m3。干增长和湿增长。 4) 有宜于形成“雹胚”的环境。雹胚可以是尘 埃或云中的小冰晶等。在弱回波区与悬垂回波交 界处为“胚胎帘” 5) 云内0℃层的高度适当。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1
围的空气会被降落的水滴拖曳而下,形成下沉气 流。下沉气流中有雨滴的蒸发降温,更加速下沉, 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并存。 在下沉气流上方,上升气流仍贯穿云体,但以中 层为最大,风速基本上在15m/s以下 3、消散阶段:下沉气流占据了云体的主要部分。
精选ppt
4
当雷暴单体 在成熟阶段 时会出现雷 雨、大风、 气压涌升、 温度骤降等 天气现象。
第三个特点是云顶表现为庞大而光滑的圆 顶状高达15.5km这是活跃强风暴的特征,说 明其上升气流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多单体风暴
由许多较小的雷暴单体组成,但有一个统 一的垂直环流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