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14.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15.古书注解术语:①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②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属于,往往在以具体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③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④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俩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讯”;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也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这俩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⑦读若,读如:这俩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于说明假借字。
16.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7.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
18.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指在唐初形成一种以将就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近体诗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诗体的正宗。
19.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20.犯孤平: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犯了孤平,一般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某个平声字,使平,仄声字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问答题:
1、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书是墨子的门徒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53篇。清末有孙治让的《墨子闲诂》最为详审。
2、庄子名周,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文章想象力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郭象五家,现存的只有郭注本十卷(郭象《庄子注》)唐代有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3、荀子名況,是性恶论者。《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大多数是他亲手所写,小部分出于门人之手。《荀子》有唐代的杨倞作注《荀子注》,现在通行的是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4、《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也称《吕览》。思想以儒、道为主,兼采墨、法、名、农各派的学说。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
※XX三书:《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5、《韩非子》现存55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散文严刻峻峭,周密细致。
6、介词、连词
①介词是一种虚词,同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合成为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状语、补语,来表示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常用的有“以、于、为。之”。其中“之”既可以判断为介词也可判为连词。
②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者句子的虚词。常见连词有“与、而、以、则”。
7、句首语气词“夫”、“唯”、“其”
①“夫”:可以用于句尾表示感叹;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引起下文(且夫、故夫、若夫、今夫。。。。固定格式)
②“唯”(维、惟):用在句首,提示引出主语或时间,表示期望的语气;用在句中,主要引出谓语的作用,带有提示肯定语气。
③“其”:表示推测语气,加强祈使语气、加强反问语气。
8、词头、词尾
(一)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他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意义,只表示词性。(1)“有”:用于专有名词前(朝代、国家、部落);用于一般名词前;用于形容词前。(2)“其”:作词头时,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前
(3)“言、于、薄”:作词头时,只能出现在动词的前面
(二)词尾
(1)“乎、焉、如、尔”:作词尾时,作用和“然”字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