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的质量管理哲学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要点& PDCA循环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
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
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
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
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
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戴明质量管理十条原则
戴明质量管理十条原则戴明为美国企业制订了14条转变管理的原则(The fourteen poi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戴明管理方法可谓良药苦口,因为他对经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自己,甚至要改头换脑。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Createconstancyofpurposeforimprovementofproductandservice)。
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二、采用新的观念(Adoptthenewphilosophy)。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Ceasedependenceonmassinspection)。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
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
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四、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Endthepracticeofawardingbusinessonthebasisofpricetagalone)。
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零件或服务五、持之以恒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Improveconstantlyandforeverthesystemofproductionandservice)。
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语录
1.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
明博士
2.用诚信打造脊梁,用产品质量铸就辉煌。
3.产品质量以我为本,我以产品质量为荣。
4.谁狠抓质量,谁就能掘到“金矿”。
5.视人类健康为己任,以质量第一为生命。
6.质量,立业之本;管理,强业之路;效益,兴业之源。
7.戴明被誉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他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方式,企业高级管
理者必须对质量负责,并且质量培训应该从组织的最高层开始。
8.设计是质量的源头,质量是成功的.保障。
9.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绝不是检验出来的。
10.ISO——勇于创新——品质系统→设计/发展、生产、安装与售后服务之品
质保证模式。
——郭台铭
11.ISO9001——勇于创新——品质系统→设计/发展、生产、安装与售后服务
之品质保证模式————郭台铭
12.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生产出来的,这就是管理哲学的核心。
13.重视质量生产,参与质量管理。
14.一人疏忽百人忙,把好质量更顺畅。
——作者:廖志辉
15.质量即免费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点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点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
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
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1950年,戴明对日本工业振兴提出了"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质量占领市场"的战略思想。
八十年代初,他受命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唐纳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来到底特律。
那时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日本竞争对手的冲击而"内出血",正步履维艰地挣扎出"Pinto"质量事故的厄运。
Pinto 事件是福特汽车公司在现在的轮胎质量事件之前的一次最大的质量事故。
戴明提出长期的生产程序改进方案、严格的生产纪律以及体制改革。
戴明博士将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引入美国产业界,以检测和改进多种生产模式,从而为后来杰克·韦尔奇等人的六个西格马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同当今许多质量管理法不同的是,戴明不仅仅是在科学的层面来改进生产程序。
戴明用他特有的夸张语言强调:"质量管理98% 的挑战在于发掘公司上下的知识诀窍。
"他推崇团队精神,跨部门合作,严格的培训,以及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
这些观念远远超前于八十年代所奉为经典的"能动性培养。
"然而,戴明一直自觉地保持着一个局外人的身份。
正因为如此,他的观念和方法才那么有效,同时又富有争议。
个头很高的戴明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在大庭广众对业界大腕出言不逊,可工人和工程师们却对他崇敬有加。
业余时间,戴明喜欢谱写教会礼拜歌曲。
戴明赢得了众多首席执行官的爱戴,但也常遭白眼。
戴明、朱兰等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品质管理]戴明、朱兰等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1.戴明的质量理念戴明(W.E.Deming)是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和咨询,对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的普及和深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来他在美国传播在日本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
1980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
戴明在主要观点是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地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
他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认为一个公司要想使其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是:(1)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2)采用新观念;(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8)排除恐惧;(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采评价员工;(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2.朱兰的质量理念像戴明一样,朱兰(J.M.Juran)作为美国的著名质量专家,曾指导过日本质量管理。
他在1951年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Juran Quality Handbook)。
(1)朱兰关于质量的观点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
在《朱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的定义是:①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
②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戴明的十四要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念——专家之言一、戴明的质量管理学说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
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戴明博士生于1900年10月14日。
直到80岁,也就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出他的新闻专辑"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If Japan Ca n…Why Can't We?)之后,他的祖国--美国才终于发现了这位旷世奇才。
戴明的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以下就是其主要内容: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
全面质量管理——爱德华兹·戴明
全面质量管理——爱德华兹·戴明W·爱德华兹·戴明被广泛地认为是质量管理领域的先驱思想家。
他对日本战后经济改革是最具影响力的催化剂,但是直到最近,他的思想和实践的价值才被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认可。
生平及简历戴明1928年在耶鲁大学获数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以后的10年中,他致力于数学、物理学和统计学的演讲和写作。
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他才熟悉沃尔特·休哈特的工作,沃尔特·休哈特当时正试验着将统计分析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
戴明对把休哈特的技术运用于非生产活动,特别是办公室、政府和管理活动很感兴趣。
戴明1939年加入美国人口普查局,之后他将随机过程控制应用到人口普查的工作当中,使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在此期间,他还对工程师和设计师讲授他和休哈特的随机过程控制进化方法。
对于战后日本的人口普查来说,戴明作为一个专家提出的意见是很有帮助性的。
这一时期,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世界上其他地区很“嫉妒”美国的产品;美国看来似乎不需要戴明的新观点。
另一方面,日本认识到,按照国际标准来说,他们的产品质量低劣。
而且,在战后,他们承担不起生产后检验所带来的原材料浪费,所以日本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
在日本,戴明参加了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他给日本人讲解统计方法和全公司的质量管理,一种现在称之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
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才注意到戴明在日本取得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出版物介绍戴明的著作和他的影响。
1980年在美国研讨会上,他谈到西方式管理应当从整体上进行转变。
1986年,出版了《转危为安》一书,这本书讲述了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变化的思想和实践。
1987年,英国成立了英国戴明协会,自此他的观点在英国也获得了认同。
1993年,戴明去世。
主要思想戴明的工作和著作与其说是由技术构成的,倒不如说是由管理哲学构成的。
他致力于质量和对质量持续不断的改进。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是指戴明(W. Edwards Deming)所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也被称为Deming的14个管理观点。
这些原则旨在提高组织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以下是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
1. 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目标和方向,以便依据目标进行管理和决策。
2. 采取系统化的方法:将管理视为一个系统,通过相互关联的过程和活动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3. 采用长期的视角:长期的质量改进需要持续投入和支持,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目标。
4. 采纳科学的方法:基于数据和证据制定决策,避免凭个人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
5. 增加知识和技能:持续培训和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组织的质量和效率。
6. 采用现代方法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工作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7. 优化团队合作:建立团队合作的文化,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8. 消除恐惧:鼓励员工主动参与质量改进,消除对变化和创新的恐惧。
9. 打破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和沟通机制,消除各部门之间的分隔和障碍。
10. 消除指标导向:不仅仅依赖于指标和数据,要综合考虑质量、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11. 促进持续改进:不断寻求和实施质量和效率的改进措施,
以逐步提升组织的绩效。
12. 采用员工参与的方法: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和决策过程,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投入。
13. 优化供应链: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机制,确保供应商的
质量符合要求。
14. 采用持续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质量管理理念
和技术,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2010年03月06日星期六 21:07《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
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
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
第一条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
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
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
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
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
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
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
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领导职责的十四条》一. 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久使命和愿景最高管理层不能仅仅看到短期目标,眼光要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方向去,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
全面质量管理——爱德华兹·戴明
全面质量管理——爱德华兹·戴明·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以改善质量和减少白费。
·进行培训和再培训。
·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监督的目的是引导和关心人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驱除每个人的惧怕心理,以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为公司工作。
·打破部门之间沟通的障碍。
研究部门、设计部门、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必须像一个团队一样紧密合作,预见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取消对职员设立的口号、标语和目标,因为它们不一定有助于实现特定目标。
·取消数量化的标准,应当第一考虑质量和方法,而不单单是数量。
·排除阻碍职员自信的障碍。
·对治理层和职员都进行有效地教育和再培训。
·切实采取措施推动上述13项的进程。
治理层和职员应当精诚合作。
这些原则不仅是关于过程和质量操纵的,它们依旧一样的治理原则。
“十四要点”奠定了戴明作为一个质量治理运动先驱者的地位,同时它也吸引了关怀质量之外的其他听众。
对爱德华兹·戴明的评判没有人能逃脱批判,专门自然地,戴明也不例外。
有些人批判他说,他的方法关于改善产品有效,然而不鼓舞制造和革新。
还有些人说,他的方法在生产新产品或者开拓新市场时不是有效的。
其他人——专门是朱兰,另一位质量治理专家,指责他过分依靠于统计方法。
然而,20世纪80年代戴明在美国的演讲中一次又一次地指出了对错误统计类型的不当的过分关注。
他反对只关注生产率和操纵的一些数字,主张关注关于质量的更多证据。
这一观点被汤姆·彼得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间采纳。
戴明激起了人们对他反对通过目标治理和业绩评判进行治理的专门大爱好。
类似地,他关于兼顾全部职员的态度使人们认为全面质量治理是一种关怀的哲学。
然而,矛盾的是,他对降低成本的关注被认为是企业缩小规模的缘故。
尽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戴明大加赞扬——不仅是因为他在日本的成就,而且是因为他的关于质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美国在今天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还在使用他的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爱德华兹·戴明
W·爱德华兹·戴明被广泛地认为是质量管理领域的先驱思想家。
他对日本战后经济改革是最具影响力的催化剂,但是直到最近,他的思想和实践的价值才被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认可。
生平及简历戴明1928年在耶鲁大学获数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以后的10年中,他致力于数学、物理学和统计学的演讲和写作。
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他才熟悉沃尔特·休哈特的工作,沃尔特·休哈特当时正试验着将统计分析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
戴明对把休哈特的技术运用于非生产活动,特别是办公室、政府和管理活动很感兴趣。
戴明1939年加入美国人口普查局,之后他将随机过程控制应用到人口普查的工作当中,使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在此期间,他还对工程师和设计师讲授他和休哈特的随机过程控制进化方法。
对于战后日本的人口普查来说,戴明作为一个专家提出的意见是很有帮助性的。
这一时期,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世界上其他地区很“嫉妒”美国的产品;美国看来似乎不需要戴明的新观点。
另一方面,日本认识到,按照国际标准来说,他们的产品质量低劣。
而且,在战后,他们承担不起生产后检验所带来的原材料浪费,所以日本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
在日本,戴明参加了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他给日本人讲解统计方法和全公司的质量管理,一种现在称之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
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才注意到戴明在日本取得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出版物介绍戴明的著作和他的影响。
1980年在美国研讨会上,他谈到西方式管理应当从整体上进行转变。
1986年,出版了《转危为安》一书,这本书讲述了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变化的思想和实践。
1987年,英国成立了英国戴明协会,自此他的观点在英国也获得了认同。
1993年,戴明去世。
主要思想戴明的工作和著作与其说是由技术构成的,倒不如说是由管理哲学构成的。
他致力于质量和对质量持续不断的改进。
公正地说,他的管理哲学影响更为广泛。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戴明学说简洁明了,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 e m i n g ' s 1 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具体内容如下: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是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 .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还是生产制造。
6 .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
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
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
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
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
戴明管理理论十四要点
戴明管理理论十四要点引言戴明管理理论,又称戴明管理法则,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爱德华·戴明(W. Edwards Deming)提出的一套管理思想和方法。
戴明管理理论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持续改进以及组织文化的培养。
本文将详细介绍戴明管理理论的十四个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1. 建立持续改进的哲学戴明管理理论的首要要点是建立持续改进的哲学。
组织应该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优化和改进其业务流程和产品。
持续改进应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由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实践。
2. 采用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戴明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组织应该将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和互相影响的系统,而不是将其分割为独立的部分。
通过系统思维,组织可以深入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全面的改进。
3. 打破功能区隔戴明认为功能区隔是组织中的一种常见问题。
传统组织结构往往将各个部门和职能划分得过于细化,导致沟通、合作和决策效率低下。
为了打破功能区隔,组织应该建立横向团队,促进不同职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4. 建立目标导向戴明管理理论强调制定和追踪明确的目标。
仅仅追求日常工作的完成是不够的,组织应该确立长期和短期目标,并为达成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目标导向可以帮助组织集中精力,提高绩效。
5. 优化业务流程戴明提出,组织应该不断优化其业务流程。
通过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并识别问题点,组织可以找出改进的空间,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优化。
优化业务流程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质量。
6. 采用数据驱动决策戴明管理理论主张采用数据驱动决策。
组织应该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来支持决策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7. 培养全员参与戴明认为,质量是全员参与的结果。
组织应该培养并激励全体成员参与质量管理。
每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在质量改进和团队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条原则
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条原则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条原则是由质量管理领域的权威、美国质量管理之父威廉·爱德华·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所提出的。
这十四条原则旨在帮助组织实现持续改进和卓越质量,它们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和其他组织。
以下是对戴明质量管理十四条原则的详细解释:1.建立和维持清晰的目标:明确组织的目标,并确保每个员工都理解和致力于这些目标。
2.采用系统思维: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明确各个部门和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优化整个系统。
3.采用持续改进的理念:持续地寻找改进的机会,并实施改进措施,以确保质量和绩效的不断提高。
4.雇用和保持资质高的员工:通过培训和发展,确保员工具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绩效和贡献。
5.采用均衡的管理:避免走极端,保持合理和谐的管理方式,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组织的长期发展。
6.采用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数据和事实做出决策,不仅减少主观判断和猜测,还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7.采用合作和共赢的理念:鼓励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8.着眼于长期发展:不仅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还要考虑组织的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
9.重视供应商关系: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在质量和成本上实现共同提升。
10.避免指责和责备:以团队为单位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个人间的指责和责备,促进合作与学习。
11.清晰的目标和预期:明确地定义组织和员工的目标和预期,以便于评估绩效和进行持续改进。
12.支持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创新想法,给予他们发展和实践的机会。
13.整体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融入到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确保质量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14.建立和维护学习的文化:鼓励员工和组织进行持续学习和提升,以应对变化和挑战。
这十四条原则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持续改进和卓越质量,它们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强调员工的参与和领导者的角色,帮助组织建立并保持高效、高质量的运营模式。
戴明质量管理全面的思想
戴明质量管理全面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戴明的名字,同全面质量管理紧密相连。
他从统计学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入手,经过多年摸索,为质量管理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在戴明眼里,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过去所有的质量管制办法,都无助于质量的真正提高。
他认为,以用户满意为宗旨,是质量管理的起点。
他关于只有高质量才能降低成本的断言,对质量、成本、生产能力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论证,从而彻底改变了质量研究的传统观念。
他提出的质量管理十四要点,在企业管理思想上具有突破性意义,尤其是他关于系统问题和变异问题的区分,在质量管理的方法改进上具有重大作用。
日本的战后经济崛起,戴明是首位功臣。
由他主持的四日谈,也对促进美国管理转型影响巨大。
而戴明同德鲁克之间的学术论争,对于管理学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有着相当影响。
管理世界由量向质的转变,学习型组织在质量管理中的体现,在戴明的思想中有代表性的反映。
不了解他的人,会被他所起的社会作用所折服;了解他的人,则会为他思想中的哲学光辉所感召。
威廉。
爱德华兹。
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1900-1993),是一位在美国成长起来的质量管理学者,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勤奋而有效的抽样调查专家,同那些成千上万为政府效劳的专业雇员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戴明本人,他来到日本,在战后日本的经济重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业绩,大师的地位由此奠定。
随着日本经济对美国的进逼和威胁,美国人开始重新打量戴明,并把他的思想“引进”回国内。
一代名师,在日本和美国的经济互动中“左右逢源”,走向世界。
在美国本土的成长戴明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依阿华州的苏城(Sioux City),他的父亲是个农场主,但并不富有。
从小戴明就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习惯,以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
他打工的范围很杂,包括傍晚点亮街灯、扫雪、为饭店打杂、清理床铺等等,什么都干。
质量管理戴明十四要点
戴明的质量管理十四要点包括:一、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二、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三、停止依靠一次性的大批量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做到内建质量。
四、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五、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六、树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生存发展并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七、接受新的理念:管理者必须直面挑战,领导变革。
八、不要将质量依赖于检验。
通过从一开始就使质量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从而消除大量检验的必要性。
九、不要只是根据价格来做生意,要着眼于总成本最低。
十、持续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以提高质量与生产率,并不断降低成本。
十一、建立工作岗位培训:所有员工都需要培训和知识,以便能正确、有效地工作。
十二、提升领导能力:不只是管,领导意味着帮助人员、机器更好地工作。
十三、消除恐惧,使每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地工作。
十四、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团队协作。
以上就是戴明的质量管理十四要点的主要内容,这些要点对于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戴明的质量管理
忽视企业文化和人的因素可能导致质量管理措施难以实施,影响质量管理的 效果。
缺乏对创新和变革的关注
戴明质量管理主要关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对创新和变革的关注不足。
缺乏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可能导致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
确定目标
设定明确的质量目标
制定具体的质量计划
确定质量标准和衡量指标
设定质量改进的目标和计 划
收集和分析数据
确定数据来源: 收集与质量相关 的数据,如生产 过程、客户反馈 等
制定数据收集计 划:明确数据收 集的目的、方法、 频率等
实施数据收集: 按照计划收集数 据,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析:对收 集到的数据进行 整理、分析和解 释,找出质量问 题及其原因
缺乏对技术进步的关注,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缺乏对组织文化和员工激励的关注,可能导致员工缺乏创新精神和变革意识。
过于依赖专家和外部咨询
戴明质量管理强调专家的重要性,可能导致企业过于依赖外部专家。
外部咨询可能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质量管理方案与企业的实 际需求不符。 过于依赖专家和外部咨询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能力不足,无法持续 改进。
企业需要培养内部质量管理人才,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戴明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融合其他管理理论和方法
戴明质量管理 与六西格玛管 理的融合
戴明质量管理 与精益管理的 融合
戴明质量管理 与全面质量管 理的融合
戴明质量管理 与敏捷管理的 融合
戴明质量管理 与其他管理理 论和方法的融 合
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和人的因素
应用:在质量管理中,用于识别关键质量问题和改进方向
戴明论质量管理
戴明管理学在服务业:
戴明的管理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服务行 业,为服务行业提高质量服务,达到到又 好又快的目标提供了指南。
又好又快的服务——服务行业的质量管理
举例:医疗业的管理十四原则: 1.建立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2、采纳新哲学 3、要求进料质量,提出统计证明;必要时,采取矫正行动。 4、与供应商涉交,要求提供管制证明 5.持之以恒的提高生产和服务。 6.重新组织训练架构。 7.提高监督。 8.祛除恐惧。 9.消除部门间的障碍。 10、取消那些要求员工做的更好的数字目标、口号和海报 11、消除设定配额的工作标准(通常称为每日工作量) 12、大量开办统计技巧方面的训练课程。 13、制定一个有活力的计划,以新技巧重新训练新员工。 14、在最高管理层中建立一个构架,以便每日推动上述十三项要点。
在本书第一部分(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 向你指出如何转型.如何在最高管理层领 导下提高质量和生产力。戴明博士提出了 一个新的管理理论架构,提出十四项管理 要点(14 Points for Management)及七种恶 疾的疗法,并以丰富的实例,从顾客、员 工、管理层及政府的角度进行探讨如何克 服质量大敌
日本的觉醒
戴明的管理理论最先在日本实行
戴明主要思想理念—管理十四要点
1、提高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不变的目的。 2、采用新观念。 3、停止靠检验来提高质量。 4、废除以最低介竞标的制度。 5、不断地提高生产与服务系统,以提高质 量与生产力,从而成本也会不断降低。 6、建立在职训练制度 7、建立领导体系
在管理理论界戴明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对 工业历史的影响使其他人只能望尘莫及; 戴明博士对于管理的影响就如同美国开国 元勋华盛顿之于公众良心一样,是指引的 先知,也是有力的推动者。戴明的“七项 致命恶疾与各种障碍、十四要点”质量管 理方法改变了日本企业的历史命运,也改 变了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其观念不但成 为日本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也影响 了往后其他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明的质量管理哲学- -
Tag:质量管理哲学
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享誉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
要的影响。
戴明学说简洁易明,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
理论基础。
戴明的"十四要点"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
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
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
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
正确
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
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
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
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
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
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
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
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
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
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
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
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
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
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
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
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蝗因素
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
由于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
一切训练都应包括基本统计技巧的运用。
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PDCA循环
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其为"戴明环"。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蜍程序,告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①P(plan)计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D(do)执行。
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③C(check)检查。
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
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action)行动(或处理)。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
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如图所示(略)
2.大环带小环
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如图所示略)
3.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
升的过程,如图所示(略)
4.统计的工具
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
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和"七种工具"。
四个
阶段就是P、D、C、A;八个步骤是:
①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②分析质量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
③分析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④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
--达到什么目标?
--在何处执行?
--由谁负责完成?
--什么时间完成?
--怎样执行?
⑤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
⑥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
⑦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⑧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通常,七种工具是指在质量管理中广泛应用的直方图、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相关图、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等,如图所示(略)
戴明学说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说明了质量管理与改善并不是个别部门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层领导和推动才可奏效。
戴明学说的核心可以概括为:
1.高层管理的决心及参与;
2.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
3.通过教育来提高质量意识;
4.质量改良的技术训练;
5.制定衡量质量的尺度标准;
6.对质量成本的分析表认识;不断改进运动;
7.各级员工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