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美时间观比较与分析
摘要:时间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群体所塑造的不同时间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因此,本文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中美时间差异进行对比,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模式,其目的在于分析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削减对时间观的误解,达成最佳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时间;差异;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元时间和多元时间模式作者简介:柳亚萍(1991-),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一、引言时间既是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极其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时新的迷。
人类对死亡的先天认识,对青春和衰老的体验,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却不可断定,以及我们日常对实践的分配和工作地计划――这一切都跟时间有关(李光伟 1987:481)。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要去认识的。
霍尔于1959年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指出每个文化都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中无法达到成功有效的沟通。
本文从:对线性( linear)时间观和循环性( circular)时间观、对“过去”( past)“现在”( present)“未来”( future)的时间态度、和对一元时间( monochronic- time m- time)和多元时间( polychronic- time p- time)的模式――这三个前提来比较中美时间文化差异,意图最大化地消解文化活动中的误解和冲突,分析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带来的偏见。
二、线性时间观和循环性时间观有学者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开门见山,陈述主题,然后描述细节,这是线性(linear)思维;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结为隐晦曲折,含沙射影,再进入主题,这是螺旋式(circular)思维。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时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 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反过来, 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 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因此它作为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 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社交场合当人们互相握手时, 无须等他们开口, 从双方伸手的先后、握手持续时间的长短, 我们就已对他们的身仹、相互关系和社会地位略知一事。
同样地, 如果双方约定10 点谈判某一合同, 而一方姗姗来迟却不作仸何道歉, 这往往表明其缺少谈判的诚心,或者认为谈论此亊的时机尚不成熟。
虽然时间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认知概念, 但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 历史地理环境不同, 各自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人们赋予时间的意义和利用时间的方式也就不可能没有差异。
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迚行交际时, 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 就会对人们的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使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试图对东西方文化在时间态度与时间行为方面的差异作些探讨, 并分析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収展和文化交流的密切, 两种时间观的嬗变与融合。
一圆式时间观与线式时间观东方以农耕为主的与自然界迚行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一直在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这种田园文明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把世界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由此形成东方社会“天人合一”的圆式时间观念。
这就意味着, 时间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协调, 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恒周期性圆弧式或螺旋式迊动, 如昼夜交替, 季节的往复, 月仹的轮流, 年龄的更迭, 植物周期生长, 农时劳作更替, 都有圆周式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迊动这种四时轮回、循环不已的时间观使得东方人在时间上显得很富有, 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 做什么亊都不着急。
如教师上课, 一个重要内容没讲完, 可以再拖一段时间再下课; 中国婚宴请柬上的时间很少有人去遵守, 赴宴早到者与晚到者相隔有一个小时乊长, 一场宴席可以持续两三个小时。
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时间观念之比较与启示
| 中外互鉴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时间观念之比较与启示□关丽宏/文时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哲学领域重点研究议题之一。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对人类的交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东西方文明持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行为。
该文将从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分类,时间观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高跨文化交际效率[1]。
1 东西方时间观念之差异霍尔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所处这种文化的语言也有巨大差异,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语言”[2]。
关世杰(1995)在《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一书中,从三种时间观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观念,直线式时间观念与环形时间观念以及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3]。
贾玉新(1997)认为,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属于过去时间导向、圆式时间以及多项时间。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观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属于未来取向、线式时间以及单项时间。
以下是东西方文明中不同的时间取向分类总结。
1.1 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取向观Kluckhohn&strodbeck 把时间划分为了三种,分别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4]。
具有过去时间取向的民族文化比较重视历史和传统,以史为鉴,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见证人类的起源及发展。
过去时间取向者相信历史会为未来的决策提供有效指导。
中国文化属于此类时间取向,因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
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均属于此类时间取向国度。
现在时间取向尊崇这一时间取向的人们注重当下,专注现在。
伊斯兰文化属于现在时间取向。
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着眼于将来,勇于挑战推崇创新。
其中,最典型的属于美国文化,美国人着眼于美好的未来,开创新的事物,形成了以未来时间取向。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其中必然存在着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社会在交际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交际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习惯用语。
中西方社会文化对待礼仪和礼貌的态度也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追求实用和效率。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讲究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礼节,往往需要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否定或伤害他人。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中西方社会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非常珍贵,需要高效利用。
人们往往比较看重时间的准确度和限制性,遵守时间的约定很重要。
而在中国,时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强调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时间的延伸和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那么强调准时和晚到的问题,而是注重情感沟通和信任的建立。
中西方社会的环境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西方,人们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对绿色环保的意识比较高。
而在中国,由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祖国观念、思想、观念和伦理观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音乐节奏的差异语言和音乐在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音乐中,通常采用多重节奏和复杂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情绪和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抒情和纯净的情感,强调音乐的自然和平和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东西方文化中时间观的差异
时问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认知概念和交际手段, 但分属于 不同文化的人由于所处的地理、 历史、 社会环境不同, 思维方
时问 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 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 用时间的方法。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一般而 言。 历史传统悠久的民族注重过去。 采取过去时间取向; 而历 史相对较短的国家和民族则往往采取现在或未来时间取向。
中国是个有着 500 0 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所以人们 在时问观上采取过去取 向。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 化历来重视传统。 重视历史。 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 在行事的重要参考。法 国学者路易 ・ 加迪在《 文化与时间》
一
书中提到“ 对祖先, 甚而那久远的死者的尊敬、 赞美和崇 式不同, 形成的时间观和安排使用时间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也就是说。 时间这一客观实在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形式的 拜。 在中国人心理和行为中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过去时间 ”
中图分类号 : 4 G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9 5 ( 0 6 0 - 0 80 1 7 - 9 l 2 0 ) 40 5 - 3
时间观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 , 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表
达思想、 传递感情 、 交换信息, 具有自身独特的交际功能。美 国人类学家 E T a 曾这样说过: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 . .H l l 。 活本性的话, 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时间并不像英国人 类学家所描述的仅仅是一种习惯 , 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
反映。它从…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反 过来, 一定的行为又反映特定的时间观。 传递有关时问观的 某些信息。时间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因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会本能地使用自己 的“ 时间语言” 与对方交流。 而且还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处 理安排时间的方式是正确的。这必然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 的差异、 误会甚至于冲突。所以我们应该比较研究不同文化 在时间态度和时间行为方面的差异, 并分析它们对跨文化交 际的影响, 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效果
国际汉语教师-21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4 跨文化交际
老板, 来两斤苹果。
。。。
(我先来的)
三. 时间观念——单向与多向时间习惯(1)
好的。嘿!王先生, 好久不见!最近好吗?
我最近很忙啊! 给我来个西瓜吧
好!稍等一下!
单时制文化的人们通过计划和预约来控制 时间,在一段时间里只做一件事,强调准时、 预约和最后期限。而多时制文化中的人认为时 间是围绕生活的,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做多件事 情。工作经常被打断,计划也经常改变。
错“,也要引导学生,用大格局去想问题,用跨文化的”第三双眼睛”
看世界。
分析. 案例中的师生交流出现了什么问题?
1 师:下面我们用“像……一样”句型来说句子。那个学生像猫一样……,怎么样呢?
生1:像猫一样性感。 生2:像猫一样邪恶。 师:不是。那个学生像猫一样安静,轻手轻脚地走进教室。 师:他像什么动物一样勤奋? 生:他像狗一样勤奋。 师: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奋。 师:他睡觉睡得很香,像什么一样? 生:像木头一样。 师:他睡觉睡得像小猪一样香。
中国的时间观:
两种都有,前者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 比较重视过去,但直线式思维没有西方强;
在伊斯兰文化中,时间观念是重视现在的,认为未来属于真主阿拉, 不愿意预测未来;
而在美国,人们受到的是向前看的教育,一定要着眼于未来,印度 教徒和佛教徒也有将来的时间取向,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文化适应
一. 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四个阶段 P102
一. 蜜月期
刚到新环境一两 个星期,兴奋而激动, 新奇而有趣,对新的 文化持有正面的态度。
三. 恢复期(调整阶段)
可以接受和理解当地文化, 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外语 能力提高了,也有了当地朋 友,感觉一切都还行。
二. 挫折期(沮丧阶段)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全书要点总结
跨文化交际一.绪论典例:丝绸之路;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五四学西影响因素:交通通讯技术;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简洁的定义: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胡文仲最全面的定义: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性交流的过程。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在交互的情景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
——TingToomey,1999特点:面对面;差异性;易起冲突;大多为善意冲突;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挑战与收获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兴起:美国诞生:霍尔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霍尔是人类学家,他对跨文化交际学的五大贡献:侧重微观;对非语言交际的界定;强调非语言交际中的无意识层面;对差异采取接受和非价值判断的态度;采用学员体验式的跨文化训练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时间:20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课程开发;专著出现;协会成立;专业期刊创刊1966 美国匹兹堡大学最先开课;70年代约200所学校开课《跨文化交际读本》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Samovar ;Porter《跨文化交际引论》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don ;Yousef均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1974年“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SIETAR”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1972年;东京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als ,197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77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成熟标志: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Gudykunst(2003)总结了跨文化交际的15种理论,如:不确定性的减少理论;文化身份的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归因理论;跨文化交际网络理论、适应理论、文化尺度理论---提供理论框架Bennett(1998)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领域存在两种学派:理论-理论学派主要阵地:传播学理论-实践学派侧重应用和跨文化训练如: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商务管理跨文虎交际学的理论基础:Hart(1999)经调查,对其影响最大的学科: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最早影响三大贡献:1、文化定义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3、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平等无贵贱)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主研:主观文化、文化适应研究(模式、策略、休克)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与礼貌策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主要阵地和学科归属贡献:建构跨文化交际理论Gudykunst:陌生人理论;焦虑-不确定性的减少理论;TingToomey:文化身份的协商理论;面子协商理论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人类学背景:观察、访谈心理学、社会学背景:量化大规模数据调查语言学背景:话语分析(文化含义和使用规则)综合:以实证研究为主、尤其是量化的方法客位(旁观者视角)(一般文化)(系统外部)(创建文化模式)主位(从圈内人的角度)(特殊文化)(系统内部)(发现文化模式)如: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斯图尔特与贝尔特《美国文化模式》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20世纪80年代引入胡文仲等学者最先介绍北外、哈师大、福建师大最先开课1995哈工大召开中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集中研究: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国民性、价值观、非语言交际影响著作: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总之:起步晚;范围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是跨文化语用学,实证性研究少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祖国文化2、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建立在异域环境教汉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Fantini(2006):与异文化的人们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中西时间观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反映
另一方面是因为深深扎根于美国人 心目中的 “美国梦想”。 美国是一个民族
10
XINWEN AIHAOZHE 2009·5(下半月)
理论探讨
“大 熔 炉 ”, 汇 集 了 世 界 上 各 色 人 种 , 他 们 怀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 己的抱负,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 的将来。
此外,美国人的时间取向与他们的宗 教信仰也是分不开的。 在美国,基督教占 着统治地位, 基督教倡导人们相信未来, 相信上帝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基 督教的原罪说认为, 人之初犯了原罪,失 去了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 难,因此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 越才能有希望。 这也促成了美国人一切向 前看的将来取向时间观。
尊重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 本文对中西文化时间观差异的比较, 并非要判定孰优孰劣,而是要帮助我们了解 这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 更好地克服跨文 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 增强跨文化意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 程的推进,文化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现象不胜枚举。 为了提高交际的有效 性,我们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跳出自身 文化氛围,确立国际化视野,自觉排除文 化差异的干扰,理解他国的时间观。 相互尊重文化习俗。 跨文化交际本身 就是一个对异文化的认识了解过程,不宜 对彼此的观念意识做好坏评价,交际双方 应当培养移情能力,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 去体验、去思考,谅解对方因文化差异而 引起的“冲突”“冒犯”。 当出现意想不到的 情况时,要随机应变,而不可固守某种交 际模式。 如:对于做事的最后期限,美国人 严格遵守, 并认为这是一种良好品质;而 中国人则往往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不应规定得过于僵化。 那么我们中国 人就应该充分理解、尊重美国人守时的习 惯;而美国人也可以考虑能否更加灵活一 些,赋予自己更多的人情味。 摒弃民族文化中心观念。 我们每个人 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文化是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分析摘要:随着中美关系的日益发展,中美两国的日常往来越来越频繁。
时间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两国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
本文主要对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取向进行对比,分析文化交际中由于中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流障碍。
关键词:中美跨文化交际;时间观一、时间观的定义时间观是指对时间的合理使用和安排。
它涉及对时间的各种认识和认识的过程,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时间观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因素,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因素。
它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时间的态度,也揭示了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分析(一)一元时间观和多元时间观1.多元时间观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强调多元时间观。
所有的农业活动都是根据月份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而进行的,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时间是灵活的,所以他们可以随意使用时间。
他们倾向于在一定时间内做很多事情,因此他们的行为不受时间和时间表的限制,要做的事灵活多变的,大多数人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快节奏的生活,因此很少有人匆忙做出决定。
他们不习惯制定计划,因为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计划的实施。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他们的行为充满灵活性,但缺乏效率。
2.一元时间观相反,美国人对时间的认知是单时的。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时间是不可回收的,所以他们主张在特定的时间段做一件事。
他们更注重时间和时间表。
他们要做的事严格按照他们的日程安排,注重严谨性。
在某种程度上,单向时间观支配着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日程安排,应该先做什么,最后做什么都在他们的日程表上。
他们强烈的时间意识与美国的社会形态密切相关。
一方面,美国人追求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利益。
另一方面,在一个相对残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在日程上。
因此,美国人追求的是高效率,但有时却很僵硬。
文化视角中的中外时间取向差异
文化视角中的中外时间取向差异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外文化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分析了不同时间取向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如何来处理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关键词:过去取向未来取向时间观跨文化交际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属于时间的取向问题,属于心理时间观范畴,是指不同文化分别对过去与未来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过去与未来所赋予的意义及重视程度。
在非语言交际各要素中,关于时间的使用,它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
可见,从文化视角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加以比较,有利于了解不同文化所持的时间观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来自这一文化深沉结构方面的障碍。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选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和美国来论述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过去取向的特征是,在该文化中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经验,信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而在将来取向的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面向未来,信奉“希望只存在与未来”。
中国和美国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分别属于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时间观。
(一)在语言中的反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
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反映,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甚至担当着保留民族身份的重任。
中西方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可以从人们对“老”(old)的态度上得以体现。
在英语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救)等。
有人说美国没能成功地将老人群体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
因此,人们会普遍认为美国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少没有得到像中国的老人那样的尊重。
可见,美国人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
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用“old”,到了非要用“old”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old”,如“senior”、“aged”、“veteran”、“elder”等。
跨文化交际之中泰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时间观念
誉校董的很遗憾的因病过世,学校要求中 常情况下如何与别的成员交际的知达寺庙的 中国人来说我们可跪拜父母表示对父母
当年度有七位志愿者老师来到学校 时候被指引到遗像下要求老师和遗像开 的感激之情,但是如今时代基本没有跪拜
开展中文教学,基本情况是三人任教幼儿 心的合照,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位同事 老师的情况,中国老师看到和自己年级相
的掌控比较严格,与人约定的时间尽量避 的情况之前先和负责的老师询问清楚我 情,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贸然做此行为
免迟到,最好在约定的时间之前一点时间 们要做的事情以及他们在这种场合时他 伤害了学生的感情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在
到达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如果有情况迟到 们有什么纪念活动,在充分了解后,如果能 这样大的活动之前,我们要先向同事询问
部,两人小学部,两人初、高中部。学校要进 开心的在寺庙四处合影并拉上志愿者老 仿的学生跪着来到自己面前双手奉上花
行每年度的郊游活动,要求中文老师全天 师开心的合照。
篮很吃惊,也随即认为自己无法接受这样
.陪时同间Al。是l前早一上R天i五g学点h校三t开s十大,R由会e于宣s志布er愿约v者定e老出d.师游住的
(二)案例分析
的大礼。对于泰国人尤其是泰国学生来说,
这种情况是由于跨文化交际造成的, 老师在他们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在拜师
在学校里面在五点二十左右就到操场等 在中国人眼中,参加葬礼是非常严肃的事 节这一天以这样的方式向老师表达尊敬
候,实际情况是第一辆大巴车六点四十到, 情,即使不是直系亲属也是逝者的亲朋,对 之意是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当中国老师
同造成的。时间的价值取向影响了人们的 影是保留住最后的幸福时光。
在准备赴任的时候就要了解目的国家的
第二章 文化价值观与跨文化交际
(二)用语方面的差别 低语境的交际者不注意非言语传达的信息。他们认为 交流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交流。他们知道一些非言语行 为,比:表情和声调,但是对他们而言,这些只是修饰他们所说 的。他们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这 就意味着他们常常没有注意到正在和他们交流的人的地位 、其他人没有说出来的话、没有用言语表达的社交期待这 些因素。通常高语境的交际者理解这些语境信息的意思是 没有困难的。当他们看见低语境的交际者不能或没有对语 境信息做出回应时,他们会认为低语境的交际者不体贴他 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
本然-成为取向文化强调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提高 ,这种发展和提高的动力(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物质财富, 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能力的价值并 不一定是别人也认可的,只要对自己来说重要即可。
在行动取向文化中,人们倾向于用外在于个人的标准来 衡量人的成就。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行动的价值 ,(认为人应该积极行动)。
高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意义的传递很大一部分并不完全依 赖语言; 信息的表达可以通过暗示、身姿、甚至沉默来完成。 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头 衔、所属社群)和社会关系等也会影响意义的传递。 由于在高语境文化中,意义部分地蕴含于语境之中,意义的表达 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人们更重视一件事是“怎样”被说出来的,而 不是说了“什么”,非言语线索在交际中受到高度重视。 这是因为,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他 们有共同的经历和经验、有共享的信息网,有一套共同遵守的完备的 社会礼仪规范。因此,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 不需要更深入的背景信息的。
而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所以高语境中的交际者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发挥语用推理能力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停顿中去寻找意义
时间观念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论文
时间观念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论文时间观念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论文预读: 摘要:1时间观念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支配方式.时间观念能够反映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涵.因此,来自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如果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的了解,理所当然地以本国的文化准则和时间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2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2.1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取向观中国人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并且重视传统.因此,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人们在行事时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以史为鉴.相对而言,人们对未来则不太感兴趣,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受到这种时间取向的影响,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经验、默守陈规.西方人则主要采取未来的时间取向.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他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秉持着未来取向的时间时间观念,西方人敢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中西方在这一时间取向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古装电视剧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关未来题材的各种科幻大片却层出不穷,倍受欢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对“老”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意味着有年龄、有经验,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却并不被认同,“老”很可能被理解为能力衰退.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年龄成为了一个人们忌讳的话题.2.2环形与直线形的时间观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可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关世杰,1995).环行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呈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例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岁的更迭以及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等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葛志宏,2004).受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及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时间观以环性的时间观念为主.例如,古代的纪年方法是以皇帝的帝号或庙号来记列,汉语的语法中没有时态的变化,等等.这样的时间观念使得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不够准确.约好的赴宴时间往往不能够按时到达;还经常会使用一些诸如“一会儿”、“不久”、“马上”、“半天”之类模糊的时间概念,让人捉摸不透.相对而言,西方人则倾向于采取直线形的时间观念.他们认为时间呈一种线形的单向持续运动,从过去到现在、流向未来,并且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因此西方人十分珍惜时间,视时间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生活节奏较快,做事讲究计划和效率,赴约时按照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2.3多向与单向的时间观霍尔(Hall)曾把不同文化群体对时间的使用分为两种范畴:一种遵守多向时间制,另一种遵守单向时间制(Hall,1982).中国人以整体综合性的思维见长,趋向于采用多向时间制.这种时间制把时间看成是分散的,认为同一时间内可以做很多事,且不一定受计划和安排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例如,人们可以同时和不同的人谈话,或是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做自己的事,甚至可以没有经过事先约定就去拜访亲友.西方人则偏向于采用单向时间制,强调按照计划在某一时间做某事,讲求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时间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主宰.另外,他们对待期限和约定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不遵守预约或突如其来的到访往往被视做不礼貌的行为.2.4重开头和重过程的时间观中西方人在时间序列的选择方面,有着各自的不同之处.中国人重过程,喜欢按事物进行的过程来排序,从大到小,一切事情都循序渐进;西方人重开头,从小到大,把时序最近或最重要的事物排在前面,予以强调(韩银燕、钱鑫,2006).在这一方面,中西方人写日期和写地址时各自所用的排列方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人写日期,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来写.美国人先写日,后写月,再写年,与中国人写日期的顺序正好相反.中国人写地址,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从国家写到门牌号;而西方人则相反,从小到大,把范围最大的放到最后.受各自时序观念的影响,中西方人在言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讲话喜欢兜圈子,往往在话题的最后才会点明其用意.例如,如果要说不好听的话,之前也会先说一些好听的话以起到缓冲的作用.而西方人说话讲求实际,直截了当,不喜欢绕弯子,也不会以长时间的闲谈来营造氛围、建立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当了解和注意的地方.3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时间观念所作的比较分析,为了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不同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3.1了解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首先应当对对方的文化有一定基本的了解.时间观念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也应该有所了解.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对时间的态度及其使用时间的方式,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交际行为,从而将由时间观念的差异所带来的误会和不快降低到最低限度.3.2尊重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如果一味要求对方按照本民族的文化来改变其时间观,那么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因此,在交际时,当对方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时间观时,不宜做好坏评价,而应予以宽容和谅解.3.3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验、去思考,试着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相互认同和接纳,才能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地进行.3.4解释如果因为时间观念不同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单靠一方对另一方采取容忍的态度,未必能解决问题,应当适时地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时间观念,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言行及思维方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4结语根据原创论文统计数据分析,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反过来,不同的时间观念又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并塑造了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当对彼此时间观念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理性认识并尊重对方的交际行为,从而尽量避免因时间观念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和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中国和西班牙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
中国和西班牙跨文化交际中时间观的差异
中国和西班牙在时间观念和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中国和西班牙时间观的几个主要差异:
1. 时间观念的强调: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被高度重视和尊重。
准时和按时完成任务被认为是一种表现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行为。
相比之下,在西班牙文化中,时间经常是灵活的,重在享受当下。
准时不像中国那样强调,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放松。
2. 时间观念的灵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守时”和“过程”的思维模式,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完成任务,尽量避免违反预设的时间安排。
西班牙文化中倾向于更加灵活,强调人际关系和自由度。
西班牙人可能更多地注重工作之外的社交活动,愿意在与他人交往中花费更多时间。
3. 时间使用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中,时间通常被视为有序和线性的,需要进行规划和利用。
然而,在西班牙文化中,时间更加自由流动,重在享受当下,有时可能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
因此,西班牙人可能更倾向于享受和放松,而不是严格按时完成任务。
4. 商务和社交场合中的时间观念:在商务场合,中国人可能更加重视准时和效率,注重会议的安排和时间的利用,尊重他人的时间。
相比之下,西班牙人可能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交流,可能会更多地花费时间在社交活动上。
他们可能更关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交谈中的个人联系和情感连接来建立商业合作。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西班牙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彼此之间也会逐渐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时间观念。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彼此,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良好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之对比分析
关键 词 : 文化 交际; 跨 时间观 ; 文化 差异
引言
一
、
时间是 人们在认 识和 改造客观 世界 的过程 中逐渐 形成 的。人 们 的时间观 一旦形 成后 ,其 言行就 不知 不觉地接 受它 的制约 与支
( 黑龙江省 技 工教 师进 修学院 )
2 8・ ・ 0 97 2 0 .
【 新】 l理 高 I 刨 论 地
让 自我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流
●刘 卫 靖
随着寄宿 制中学 的数量急 速增加 , 学生 于接 受的管理 体制 。最初 , 们 实行老 师值 随 着学 校 规 模 的扩 大 和 学 生人 数 的 增 加 , 我
制与一元 时间制。
1过 去 时 间 取 向(at oin ̄in与 未 来 时 间 取 向 ( tr— r ps— r t o ) e a t f ue oi u —
e tt n nai ) o
这种 时间取 向的 差异所导 致的 另一个具 有代表 性的 差别是两 种 文化 中“ ” 后 ” 前 与“ 的指代 有很大不 同。 中国人仿佛 是面对 着过 去看 问题 。 因而有 “ 无 古人 , 无 来者 ” 前所 未有 ~后继 有人 ” 前 后 “
生 管理 难度 大 , 求高 。 要 责任 重 。许 多学 校 至 星期 五之 间 的某一 天值 日任务 ,小组 长 我们 实行 一种 新 的管 理模 式 ,既 能够 培养 食 宿舍 、 场 学 生对 学校 的 自豪感 ,培 养学 生 的社会 实 操 都 在探 索学 生管 理 的新路 子 。我校 多年 以 将 本组 的老 师分 至教学楼 、 堂、
配 。反过来 , 一定 的言行又 反映一 定的 时间观 , 传递关 于时 间的某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2023年10月目录一、课程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2)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一)课程目标 (3)(二)课程要求 (4)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5)(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5)(二)教学内容组织构架 (6)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8)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9)(一)教学实施 (9)1.教学理念 (9)2.教学模式 (9)3.教学方法与手段 (10)4.学法 (11)5.教学实施过程 (12)(二)教学实施保障 (14)1.师资保障 (14)2.教学资源保障 (14)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时:64学分:4适用专业: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导游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开展跨文化旅游交际活动的基本素质,达到有效解决各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的职业要求。
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后续课程有:旅游英语、英语口笔译实务、目的地和客源国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任务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礼仪,经由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指导下主要国家交际的介绍、理解和必要的运用,以培养学习者开展日常交往、接待、策划、谈判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十二个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探析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
探析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不仅仅是语言方面、思维模式方面和行为习惯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体系的千差万别。
这些观念上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些差异也造成人们在相互理解和交际过程诸方面的困难。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形式与内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因地域、历史渊源和背景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及言谈举止。
因此,重视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是新时期形势发展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而且是全国英语教学本身经过长期实践,从经验教训中得到的重要结论。
现代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信仰、态度、等级、宗教以及各种观念的综合。
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说文化影响已深埋于人的大脑皮层之下,成为集体潜意识。
我们从生到死,谁都摆脱不了文化的制约。
因此,我们不可能改变异国文化群体的各种观念,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探索,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本文仅从时间观、空间观、价值观、民族传统观、宗教信仰观等方面探讨东西方文化在各种观念中的差异。
一、时间观时间观念是跨文化交际中涉及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时间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看法。
时间概念不仅意味着一个民族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态度和看法,而且也涉及到一个文化对时间的重视程度。
美国人总喜欢向前看,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追求变革、反对传统、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已成为西方人的时尚。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更注重过去,因为过去意味着历史、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
东方文化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产生了对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百般珍视。
时间观念的另一方面是守时。
守时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行为,如你不遵守时间,你就被看作是傲慢,是没有责任心。
当被问到“what time should we have to dinner?”时,美国人会有两种回答。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作者:杨峰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14期摘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行为。
人们的时间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到时间观念的制约和支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其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本文从时间意识和使用时间习惯着手,对中西时间行为进行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间观;单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跨文化交际时间观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和支配。
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深深地潜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易为人们觉察。
在交际时人们容易把自己的时间观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发现差异,就会觉得怪诞或无法理解。
本文对时间行为进行跨文化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
一、时间系统文化时间观主要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根据霍尔的理论,世界上存在三种文化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技术时间。
指的是用科学方法精确地测量出时、分、秒等时间长度。
如天文学中的年就有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1秒多一点儿)、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9.54秒)、以及近点年(365天6小时13分53.1秒)。
技术时间是与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过程关系不大。
(2)正式时间。
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
具体地说,它是指特定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
人们一般把时间划分为世纪、年代、年、季、月、周、日、时、分和秒。
但是,有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则把时间与月亮的圆缺和庄稼的生长季节等自然事件相联,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中就形成了农历中“二十四节气”。
正式时间通常不会带来交际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摘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行为。
人们的时间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到时间观念的制约和支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其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本文从时间意识和使用时间习惯着手,对中西时间行为进行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间观;单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和支配。
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深深地潜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易为人们觉察。
在交际时人们容易把自己的时间观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发现差异,就会觉得怪诞或无法理解。
本文对时间行为进行跨文化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
一、时间系统
文化时间观主要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式。
根据霍尔的理论,世界上存在三种文化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
(1)技术时间。
指的是用科学方法精确地测量出时、分、秒等时间长度。
如天文学中的年就有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1秒多一点儿)、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9.54秒)、以及近点年(365天6小时13分53.1秒)。
技术时间是与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过程关系不大。
(2)正式时间。
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
具体地说,它是指特定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
人们一般把时间划分为世纪、年代、年、季、月、周、日、时、分和秒。
但是,有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则把时间与月亮的圆缺和庄稼的生长季节等自然事件相联,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中就形成了农历中“二十四节气”。
正式时间通常不会带来交际障碍。
(3)非正式时间。
是指人们笼统地提到的时间。
它最为复杂,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也主要表现在这类时间之中。
当某人说“得要一会儿”时,你只有对他十分熟悉并了解这句话的语境时才知道“一会儿”意味着多长时间。
不同文化对约会“准时”所定的标准不尽相同。
英、美人的标准是5—10分钟,阿拉伯人的标准是半小时,而意大利人是两小时。
非正式时间的用语与技术时间和正式时间的完全相同,但词义却常常是随情况而异,因而会给交际带来困难。
了解一种文化成员是怎样对待非正式时间,就可以获知这一文化的时间意识。
二、时间意识
所有人类都一起共享着时间,生活在现在、回忆着过去、梦想着未来。
但是,每种文化对于时间的看法却是不同的。
时间意识可区分为直线式、变通式和轮回式三种。
直线式时间的文化把时间看作一条直线,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
时间在行进、在
流逝,一旦消逝便无法挽回。
时间有始有终,是一种宝贵的物品。
出身于此类文化的人关注未来,使用时间精确到每分每秒。
人们不喜欢迟到,因会打破计划影响随后的安排。
不喜欢打扰,想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
北美和西欧的人们通常视时间为直线式。
变通式时间的文化不太愿意对时间严格地加以计算和控制。
时间是种无限的资源,打扰
是可以接受的。
人们对关系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时间计划的重视。
人们倾向于关注现在。
当人们需要获得关注或是关系需要加以培养时,时间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把持或滥用的主观物品。
南欧,地中海沿岸国家,及南美视时间为变通式。
轮回式时间的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迂回的和可重复的。
时间的变化协调于自然状态,
时间始终沿着自身运动的永恒周期性圆弧式或螺旋式运动,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年龄的更迭,农时农作更替,都有圆周式。
时间掌管着生命,人类无法控制时间,生命周期控制着人们,人们必须与自然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此类文化的人特别注重过去,因为人们认为自己可能从过去找出很多联系。
轮回式文化的例子包括亚洲、非洲以及北美土著的大多数文化。
三、时间习惯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之差异还表现在如何使用时间方面。
霍尔把世界各国使用时间的习惯分为两种范畴,即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
1. 单向时间制
习惯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但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一种
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观念。
人们倾向于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习惯。
为了利用好时间,人们精心地安排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工作日程,制定时间表,确立优先考虑的问题,要求做任何事都严格遵守日程。
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守时。
多次迟到的人被看作是难以信赖,是对对方不尊重,对事情不重视。
北美、西欧、北欧都是单向时间习惯。
2. 多向时间制
时间被看成是发散的,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
多向时间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讲人情味。
多向时间制讲究时间使用的灵活性,倾向于做长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允许做多种事情。
在一些多向时间制的文化中,不注意遵守时间,不允许时间的限制妨碍事情的完成。
亚洲大部分国家,拉美,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都属于此类时间制。
单向时间制与多向时间制的差别只是程序之异、轻重之别,并无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
四、中西方文化时间观差异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属于轮回式,采用的时间体制多与多向制相近;而西方人视时间是直线的,采用单向时间制。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维度对比中西方文化时间差异。
1. 时间价值
尽管中西方在使用时间的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中国文化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同样,英语中也有: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等类似习语。
但相对地讲,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而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而美国人是时间的奴隶。
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基督教的影响,其主流文化是直线方
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地意识到过去、现在和未来,把重点放在将来。
英语中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在语法中表现明显。
西方的纪年方法从公元元年开始,一直向前计数。
中国传统文化中,直线式和轮回式的时间观都存在,但前者占主导地位。
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
中国的直线式时间观不如西方强。
汉语语法中没有时态的变化。
传统的纪年方法是以皇帝帝号或庙号计列,如嘉靖三十六年,对不通晓中国历史的人,其时间的前后概念是模糊的。
霍尔说: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脱单向时间的铁腕的控制。
时间完完全全地编织人们生活的网络。
在英语中,time可与这些动词搭配:buy, sell, save, spend, waste, lose, measure等。
有关“准时”或“及时”的词语很多:punctual, on schedule, on time, on the minute, to the minute, on the hour, in time等。
汉语中强调准时的表达较少,寻常百姓口中的“太阳落山了”,“一顿饭的工夫”反映出农业社会缺乏很强的时间观,时间概念模糊。
2. 时间安排
属于单向时间制的西方人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若干段落。
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
由于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做一件事,因此特别讲究计划的周密性。
不能在期限内完成规定事情的人经常会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人,应受到轻视。
商务活动中,美国人严格遵守双方约定的最后期限,并且把它写进合同中,运用法律手段来要求双方遵守所订期限。
即使社交活动也不例外。
美国人在举行家宴时会发出这样的邀请:Open house: 3:00----5:00pm Sunday.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它严重违反了中国人的好客传统;趋向采用多向时间制的中国人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每一个步骤常是依据周围环境随机决定,因而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
这表现在社交活动时提前预约较少,走亲访友经常是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打招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情形在西方国家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