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案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究《晋灵公不君》课程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华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明确晋灵公不君和赵盾为“古之良大夫”的表现。
2.引导学生从儒家“礼”的角度看待文中各个人物。
3.理解董狐“书法不隐”和赵盾“为法受恶”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经典纵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这部经典中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
什么是《左传》,它是春秋三传之一,请同学们齐读下面这段介绍:《春秋》三传: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更好地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
其中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也就是说,《左传》是《左氏传》的简称,是用来解释《春秋》的。
那么《春秋》又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呢?请同学们齐读: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经由孔子编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也就是说,《春秋》是一部史书,经由孔子之手编撰。
二、自读经典,赏析人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这篇课文中的事件,在《春秋》中就有叙述:“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1.大家在这个句子中读到了什么信息?时间(秋九月乙丑),人物(晋赵盾、晋君夷皋),事件(弑)。
大家知道这个“弑”的意思么?(杀?——以下犯上,臣杀君,子杀父)。
赵盾是谁?大家回忆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课文注释第9:晋国的正卿(相当于相),谥号宣子。
2.赵盾贵为一国之相,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晋灵公被杀,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分别找出赵盾和晋灵公做的事情,并用四字词语概括。
(2分钟)赵盾:A.骤谏灵公B.盛服将朝C.善待灵辄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赵盾——敬君、敬业、爱民、恪守臣道孔子认为:赵盾——古之良大夫晋灵公:A.厚敛雕墙B.弹丸观辟C.杀宰过朝D.假言纳谏E.患谏贼之F.伏甲嗾獒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晋灵公——不君贪婪、荒唐、残暴作者认为:晋灵公——不君(君:行君道,不君,不像个君主)三、层层深入,探讨义理1. 按常理说,赵盾这样一个“好”人,是“古之良大夫”,会不会做出“弑”君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那他有没有?请同学们齐读以下文段,在史实中找答案: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3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3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内容1.文本研读:《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
2.课外拓展:了解晋国国君的评选、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宗法与爵制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左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
2.理解“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哲学思想,掌握其在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与影响。
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了解古代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家族权力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文本研读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先通读一遍《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导读: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情节。
3.词语解释:解释不懂的古汉语词语(如“君不君,臣不臣”),帮助学生理解。
4.意象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理解来推知情节、描写人物形象。
2. 课外拓展1.晋国国君的评选: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晋国国君,晋国的继承制度。
2.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介绍晋国贵族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活动。
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4.宗法与爵制:解释宗法社会中的家族权力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介绍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针对《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2.统一测验:出题人为本学期的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的总编,由他出一份试卷,测验学生的成绩。
3.个性化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所做的研究和讨论,进行个性化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2.教师需要摆脱对于教材的依赖,鼓励学生仔细读原著并把故事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
3.课程内容应该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并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能力。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学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整体感知《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答案:A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未知母之.存否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案3
《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历史著作,在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记录着各个朝代丰富的历史,还承载着中化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
从先秦散文到二十四史,无不彰显出古代史学家们那种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和优良传统。
而《左传》就是这样一部史书。
老师: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学习过没有选自左传的文章?学生:学过。
烛之武退秦师。
曹刿论战老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出自《左传》的文章《晋灵公不君》。
板书题目《晋灵公不君》老师:那左传相传是谁写的。
学生:左丘明。
老师:为什么而写的?学生:为春秋做注解。
老师:哪个字当注解讲?学生:传。
老师:《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还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
它把《春秋》的“大事记”的形式,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
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像“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句话,但《左传》的作者却把它写地曲折跌宕,血肉丰满。
老师:谁来解释一下题目学生:晋灵公不行君道。
不像个君王。
老师:晋灵公不君,结局是?被杀,被谁杀了?赵穿。
但春秋里记载的却是“赵盾弑其君”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探知咱们还得回归课文。
(一)检查一下字词。
请看大屏幕:重点看橘色的字体。
看这些词的意思掌握住没有。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
'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
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晋灵公不君》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累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指引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研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课假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有关读物、大视线三部分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有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适当,叙事流利,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亮,较鲜亮地表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课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 的辩证认识作为教课的重点。
“有关读物” 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册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批案例说明直书的难能难得,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传统。
“大视线”所选翦伯赞《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显的,文章对古代史册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必定量的文言知识累积,可经过工具书和讲解理解文意。
语法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认识,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挺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下手难点打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 以教师解说和学生自学相联合,重申文言文的朗诵,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特别是文言词语的累积,要能越过语言的阻碍,掌握作品所反应的思想实质和深刻内涵。
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过程:课前预习:仔细阅读课文及说明,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虑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一、导入:由回想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如《左传》、《史记》文学知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一样的见解:一种是它是解说春秋的一部史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春秋笔法《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十四》《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
(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二曰志而晦。
(隐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
(实录)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题解1、出处《左传》(《春秋左氏传》)2、灵:谥(shì)号。
《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③《晋灵公不君》优质教案
《晋灵公不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1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春秋笔法的内涵【知识链接】一修身名句1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2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二、文学常识简介一、作家作品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三、文体常识1.《左传》的编纂特色《左传》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著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
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主的道德品质,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灵公的生平简介。
2. 文章内容梳理:《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重要事件。
3. 文章主题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思考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与晋灵公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一些关于晋灵公和其他历史君主的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对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1教案
教案
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文字非常透彻地揭示春秋笔法的特点,即以礼来衡量人物行为,用一字来褒贬人物.这段文字解释的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庄公和共书段是兄弟,庄公阴险毒辣,共叔段贪婪愚蠢.共叔段不像兄弟,所以只说他的名字.他们如二君争斗,庄公战胜,所以称做"克".庄公作为兄长,本富有教诲之责,但他却放纵段的恶行,以便可以诛杀他,所以只称他的爵位.不说出奔的原因,是因为两人都有罪.都有过错.
直书: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这段记载了齐太史兄弟和南史的事迹,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实录事例,称为太史简和董狐笔并美,说明中国的史官都秉承着公正的态度,只会写下事实,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修改他们笔下的历史,他们是群可爱的人,可以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史实。
2、总结归纳,提炼观点
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
春秋笔法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3课 晋灵公不君 教案4
《晋灵公不君》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设想:课堂教学紧扣《晋灵君不君》,而“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这两篇都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
教学过程:一、单元知识介绍:何谓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史学知识简介: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能够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通过思考探究,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3)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的深入分析。
(2)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有深入了解。
(2)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2. 学生准备:(1)预习《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准备思考问题和观点,以便参与讨论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为学习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晋灵公不君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4. 思考探究:(1)学生思考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探究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和后果。
(2)学生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历史教训,并反思其对现实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yì n sǒ 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yí
课文预习检测
一、注音 ③鲜克有终 新鲜 ⑤不食三日 食之 二、通假字 ①而观其辟丸者 ②寘诸畚 ③衮服有阙 ④亡不越竟
④舍于翳桑 ⑥倒戟 舍其半 倒影
课文预习检测
• • • • • • 三、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 晋灵公不君 ②晋侯饮赵盾酒 ③提弥明死之 ④食之,舍其半 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课文预习检测
•
• • • •
梳理故事情节
→晋灵公有不君之举 →士季进谏,灵公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愧,触槐自 杀 • →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 逃脱 • →赵穿杀死晋灵公 • →史官赵盾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 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赵盾:忠 仁 晋灵公:不君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代表, 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之道, 作者宣传的是一种儒家思想.
• 三. 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作者是 怎样达到这个效果的? • • • • • 叙事艺术 1、语言简明,形象生动 2. 详略结合 3.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 情节曲折,插叙
春秋笔法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 孔子删编《春秋》时采用的方法。 1、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 的态度。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法观来衡量历史人物 和事件,达到“褒贬劝惩”的目的。 3、直书 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史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 礼法(史义),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 标准来写.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
坚持原则的直书史实。
2、总结归纳,提炼观点
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
春秋笔法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
【素材积累】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案2
《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第二节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二、理解课文:1、文章标题“晋灵公不君”,纵观全文来看,晋灵公君“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
(贪婪)(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荒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3课《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品味《左传》高超的叙事艺术。
3.辩证认识“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历史撰述原则。
过程和方法目标:1. 以经典阅读为中心,对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钻研讨论。
2. 学生自主研读,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客观评价“春秋笔法”这一历史记述原则,积极联系实际,掌握研读史书的方法,同时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历史智慧。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依据课文注释阅读史书的能力,尤其基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对《左传》高超叙事艺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本单元重点“春秋笔法”这一中国史家撰述原则和表现方式未必理解。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
学习难点: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大致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历史。
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创造了晋国霸业。
那么,几十年之后,到了晋文公之孙——晋灵公,他还会延续或创造如此的霸业么。
不急,学了本课,自有分晓(二)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
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如《左传》、《史记》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另一种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无关,原因有三:一是两者记载的时间下限不同。
前者纪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前464年。
后者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
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左传》使用夏历,对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详细,而《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国的历史。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齐读第一段,指名读其余段,注意以下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宣子田于首山田---畋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反不讨贼反---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2、指名用一句话概述全文内容。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3、重点词句巩固1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
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
“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
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
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
“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
衮,衮袍。
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ní)贼之。
患:厌恶。
之:代骤谏。
贼之:杀赵盾。
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
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
夫:指示代词。
那个。
獒(áo):猛犬。
10斗且出。
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
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
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其我之谓矣。
大概是说得我吧。
强调:“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三、分析人物: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如下几件事上?由此可以看出晋灵公是个什么样的人?(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
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文中有三个武士很生动,说说你喜欢谁?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忠信两难,明辨是非,舍生取义。
鉏麑当时就死了,死前的内心独白从何而知?“悬揣”——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符合人物性格,合理解释结果,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历史“带入感”。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
晋灵公不仅没有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
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提弥明勇猛善战,而且讲究策略。
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
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
这可谓是大孝。
灵辄是在提弥明在与甲士们搏斗中出场,他本是灵公的甲士,却反戈一击,救出了赵盾。
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
在灵辄此次出场前,作者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一段往事。
灵辄则是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四、探究1、文章最后借孔子对董狐和赵盾评价表明作者的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境乃免。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这就是古代历史叙述的方式和技巧——春秋笔法,阅读教材P28加深理解。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
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
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2、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
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
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
这是其“博”。
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3、谈谈本文是如何表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
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
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
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
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
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
”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
《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
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六、练习:课本P29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我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学习时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文本的注释很详尽,学生早读边读边理解,基本可以疏通文意,课上帮学生总结一下文言知识就可以了。
授课时从人物形象入手,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有益于后面“春秋笔法”的讲解。
另外,文本中所体现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也有必要给学生讲讲,因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