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修辞
8. 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 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加词 句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怀古
杜牧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 ·吴志》的 史实:“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 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 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5. 委婉(婉曲) 6.讳饰
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 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用委 婉曲折的言词烘托或暗示本意,这就是委婉。 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讳饰也是属于委婉的一种修辞格。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 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 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 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发联 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 “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3. 衬托(烘托)
1.正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孤舟” 来衬托“嫠妇” ,加强悲凉、哀怨的气氛, 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箫声和歌声 的凄婉与动人。
3. 衬托(烘托)
1.反衬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8. 用典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突出表达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反问、设问等。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表达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更生动形象的描写效果。
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如"、"似"、"若"、"如同"等。
比如《红楼梦》中的描写:"野烧如脉纹大见,砧秋似花子朗月明"。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来达到强烈的感触和表现力。
在古代文言文中夸张手法常用的语词有:"极"、"尽"、"无比"、"千万"等。
比如《白鹿原》中的描述:"屋顶之上,人的团体和畜群凡是攘攘之物,视之不过像蚁群或蚕群,犹如一个个不可捉摸的微黄光点"。
三、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用相对的、互相呼应的语句或词语来强化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对偶手法有:对仗双绝、对仗叠券、对仗回文等。
比如《诗经》中的对偶表达:"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思考,达到强调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反问手法包括:"何"、"孰"、"安能"等。
比如《论语》中的反问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必有倪。
"。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思考,创造一种悬念,以实现修辞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设问手法包括:"何者"、"几何"、"何以"等。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代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诗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诗意,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等,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具体的诗词示例来解读其表达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诗词中应用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某种含义。
比如在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将山与时间相联系,使诗句更富有意境。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或行为,使其产生活动或感受的修辞手法。
例如在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白尘下散归来否?江南故人今在否?”将白尘、江南等非人事物赋予了具有人的属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修辞艺术目的而对事物夸大其词或言过其实的表达方式。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妲己的美艳:“罗帏翠袖摇金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反问反问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提出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让读者思考。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战国策,何人更扬腰?宛转石相投,户部尚书归梦少?”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时事动态的思考和对官场现实的疑问。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对比、平行或排比等手法,使诗词的结构更加对称,美化诗歌的表达效果。
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影落窗纱理欲奇,风还清夜月已斜。
”对偶的方式使诗句呼应起来,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六、借物抒怀借物抒怀是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思想感慨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描写月色与家乡的思念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文常用修辞手法
古文常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文学中用来修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
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古文更加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运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中所表达的含义。
比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里将泥土形容成了一条曲折的山路,通过比喻,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山路的险峻和曲折。
2. 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进行过分的渲染,以达到强调、烘托或夸大效果的手法。
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说:“人耳朵之壮,可以任五音之声;人气之壮,可以任百疾之害。
”这里对人的耳朵和气的壮大进行夸张,以突出人体的韧性和抵抗力。
3. 对偶对偶是指在句子结构上使用词语或句型的对称排列,起到强调和平衡的作用。
比如,在《庐山谣》中,李白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神仙何事云横洞。
”这里的“庐山东南五老峰”和“神仙何事云横洞”就构成了对偶的结构,使整个句子更加平衡美观。
4.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比如,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使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和“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排比句,通过重复和对比的手法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
5. 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运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或感情。
比如,在《诗经·唐风·丘中有麻》中,诗人通过用丝绸制作成的麻布来比喻一个女子思念心切的情感:“蔽芾甍疏,阻害多庠序。
言多属辞,多辞则无译。
”通过比兴手法,把思念的情感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以上就是古文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使用,并且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表达出诗词中的美感和意境,古代诗人们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1. 比喻:古代诗词常常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意境或情感。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将草与人的离别感进行比喻,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无常的主题。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将太阳和黄河拟人化,表达了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壮丽气象。
3. 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春晓》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描绘初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对仗:诗词中的句子常常通过平仄、韵律等方式进行呼应和对比,形成对仗的韵律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形成了音韵上的呼应。
5. 对偶:通过词语的对仗、意义的对比等方式形成对偶,使作品更加韵律和协调。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异乡”和“异客”,以及“佳节”和“思亲”形成了对偶。
6.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我心”通过夸张手法,形容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7. 排比:通过将一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击力。
例如《将进酒》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和“白云间”,以及“孤城”和“万仞山”形成了排比结构,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这些方法既能够丰富诗词的表达形式,又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古诗的修辞手法
古诗的修辞手法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还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常用的比喻手法包括拟人、拟物、拟景等。
比兴: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示其相似之处,常用的比兴手法包括夸张、借代、反复等。
比拟:通过对诗歌中的事物进行细致而准确的描绘,来表现事物的内在特点和情感,常用的比拟手法包括形容、象征、拟声等。
排比:通过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将一系列的事物或情感并列在一起,以突出其中的关系和差异,常用的排比手法包括并列、对偶、反问等。
赋比兴:通过将诗歌中的事物进行人性化的描写,以突出它的特征和情感,常用的赋比兴手法包括拟人、拟物、拟景等。
借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社会环境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常用的借景手法包括借物、借景、借史等。
对仗:通过使用相同的音、韵或语法结构,将诗歌中的内容相互呼应或对比,以表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常用的对仗手法包括平仄、押韵、对偶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被使用,使古诗拥有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
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是
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有很多,包括以下几种:1.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象征、夸张或隐喻的修辞效果。
比如唐代杜甫的《春望》中写道:“芳草碧连天,晴日暖凝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把美景比喻成连绵的碧草和凝脂的阳光,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2. 比拟: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行比较,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
比如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怀旧》中写道:“银霜净砌成墟落,玉钩斜挂户绳头。
”这里通过比拟把帷幕挂钩比喻成宝玉,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寂寥和深沉。
3. 对仗:古诗文中往往采用对仗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声、字、韵、句式等方面的对立或相同,以达到平衡、调和或反衬的效果。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描写就采用了对仗的方式,通过颠倒顺序的说法,表现了壮丽的景色和浩渺的河流。
4. 借代: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或象征,以代替原本的事物,以传达某种意境或感情。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云生处有人家,参差荇菜连天涯。
”这里白云和荇菜都是对人们生活的象征,通过借代的方式,表达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5. 叠词:通过重复使用相近的词语,以强调或增强描述对象的特点或感情的强度。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通过叠词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幽静和荧光的飞舞。
以上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它们丰富了诗文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含义。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盘中餐,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思乡的情怀。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其具备人的形象和特点。
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被拟人为“双泪落君前”,使琵琶具备了人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描述对象的夸大处理来达到一种强调或者夸张的效果。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万里长江似细细发”来形容自己的思绪万千,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
四、借景借景是将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引入到描述中,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主题,将长城、河流等景物融入其中,使整篇诗歌具备了诗情画意。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将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和衬托,以达到强调、对比和对立的目的。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强调自己对学识的追求和才情的高尚。
六、排比排比是将相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强调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使用了排比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平衡。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景、对偶和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诗词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手段,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在古代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比喻比喻是以感官的相似性为依据,用某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比喻通常运用于形容词或动词之前,如“如”、“似”等引导的句子,例如:“月如银盘”、“山似苍龙”。
二、夸张夸张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来产生夸张的效果,旨在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雷声如击天门”、“山高水长”。
三、对偶对偶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对称的语言结构或含义,以突出主题或加强修辞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并列排列,例如:“风卷秋林,雨打楼船”。
四、排比排比手法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排列在一起,以加强修辞效果和节奏感。
排比常见于古文散文或骈文中,例如:“双宿双飞燕,凤迳凤池鱼”。
五、借代借代手法是指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以便于表达作者的意图或增强修辞的效果。
借代常见于古文中的虚词或词组,例如:“岁月催人老,春风吹万花”。
六、反复反复手法是指重复出现某种词语或句子,以加强修辞效果和强调主题。
反复常见于诗歌或演讲中,例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设问设问手法是指在句子中提出问题的结构,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力。
设问常见于议论文或说明文中,例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应该继续努力?”八、修辞增效修辞增效是指通过一些修辞手法,加强表达方式,使文言文更加动人和凝练。
修辞增效常见的方法包括熟语、双关、借音、反复和对仗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使得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描述事物,并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同时,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也要注意理解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用法和作用。
只有准确理解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品味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借代、反复、设问和修辞增效等。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总结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总结修辞手法是古诗文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技巧,通过精巧的修辞手法,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表达情感,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下面将总结一些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相似但本质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某种意义。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光”就是对“地上霜”进行的比喻,用来描述床前明亮的月光。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或行为,使其具备与人类相似的人性。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的“银烛”就被赋予了“冷”这个人类的特质。
三、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代替语来代表某一事物或概念,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比如在杨万里的《临江仙·滔滔黄河,百折不回翻身乐》中,“滔滔黄河”指代的是黄河的长流不息,表达出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过分的渲染和夸大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比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双兔傍地走”夸张地形容杨玉环的美丽和动人。
五、对仗对仗是古诗文中常见的韵律手法,通过在相邻的词语或句子中使用相近的词汇或音韵,以达到修辞的目的,使整个文体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比如在杜甫的《赤壁》中,“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前后对仗,使整首诗音调和谐。
六、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一系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以达到修辞的效果。
比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和“小弦切切如私语”就是通过排比呈现琵琶奏出的不同音调和声音。
七、借景借景是通过取自然景物来揭示人情世故或抒发情感,以达到修辞的效果。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借助自然景物的宏伟壮丽来表达作者的感叹之情。
总结: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仗、排比和借景等。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供参考和学习。
一、象征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以便更好地描述和抒发主题思想。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被形容为“花容月貌”。
2. 拟人: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感觉,使文章更富人情味和亲切感。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夸张手法1.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和放大,以突出形象,产生夸张的效果。
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 对偶:通过对比的手法,以加强修辞效果。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对仗手法1. 对偶:将句子的前后部分意思、字数、节奏等进行对称和平衡。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反复:通过在相邻句子中交叉使用相同的字句,产生对称的效果。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排比手法1. 同音排比:通过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韵,来加强修辞效果。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同义排比:通过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加强修辞效果。
如“既往不咎,既来之则安之”。
五、反问手法通过提出疑问来表达肯定的观点,以加强言辞的效果。
如“融融冬阳,洒在薄冰上,怎能不消?”。
六、叠词手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词组或词形,达到强调的效果。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七、夹叙夹议手法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议论和评价,以增添文章的深度和感情色彩。
如“昔时的辉煌,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八、拟声手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和动作,来形成生动的描写效果。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九、反复手法通过多次重复相同的词句或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藏在诗词里的修辞
藏在诗词里的修辞整理古诗中常用的20种修辞手法及例句如下:01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0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03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04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周敦颐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05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例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06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手法。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可以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王勃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古诗的创作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它通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所描绘对象的特点。
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锐利和神奇,仿佛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了细细的柳叶。
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愁”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和深沉厚重。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或思想,使诗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敬亭山拟人化,说山与人相互欣赏,永不厌倦,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谊。
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当作人,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仿佛是春风吹绿了江南的大地。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名句,用“三千尺”来形容瀑布的高度,让人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仿佛那瀑布真的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而下。
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白发,极言愁绪之深。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它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在韵律上和谐悦耳,在内容上相互映衬。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对“长河”,“孤烟直”对“落日圆”,勾勒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壮阔。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 王勃《咏风》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2.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7.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李益《宫怨》)8.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杜甫《古柏行》)四、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清·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例:1.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7.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丘逢甲《离台诗》)五、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镂”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一个冷的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于上面烘托充分有力,故对“那人”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的品性,读者却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所在了。
这首词就是运用了衬托手法,前后刻画了两个对照鲜明的画面,但这两个画面主次地位却很分明,前面的画面实际上只是为后面“那人”的出现提供背景,作品的主题则完全是寄托在“那人”身上的。
六、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例: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垓下歌》)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诗》)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4.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七、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例: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4.洞房昨夜庭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5.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酬朱庆余》)八、通感(移觉)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
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林逋的《梅花》诗:“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也是通感手法。
再像“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香的清淡。
杨万里《怀古堂前小梅渐开》:“绝艳元非着粉团,真香亦不在须端。
”“真”是意觉,是嗅觉通于意觉。
如韩愈《芍药歌》“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韩愈的《南山诗》写南山的石头的各种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雉叫)”,“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
这就把写石头的视觉同听觉(惊雊)、触觉(火熺)、意觉(相恶)相通,不光写出各种石头的形状,也写出诗人对各种石头的感情了。
例:1.谭元春《舟闻》:杨柳不遮明月愁,尽将江色与轻舟。
远钟渡水如将湿,来到耳边天已秋。
2.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 白居易《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九、设问借问话的语气来表达意念,可加强文句语势。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十、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十一、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