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的认识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因数和倍数。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数,找出这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各组汇报结果,互相交流,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难点1. 发现并运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

2. 归纳总结并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彩色粉笔、学生计算器。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并请他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除得尽,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除得尽,说明这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的关系。

例如,8除以4得2,我们可以说4是8的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数之间存在倍数的关系,那么这两个数之间是否也存在因数的关系呢?步骤二: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 提示学生:我们可以先从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开始探究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尝试,找出36的因数,并将找到的因数写在黑板上。

3. 提示学生: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能不能找到一些规律?4.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其中1和36分别是它的最小和最大因数。

5.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总结的规律填写“一个数的因数”一栏,然后学生将填写的结果与同桌核对。

步骤三:归纳总结规律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的关系,那么这两个数之间是否也存在倍数的关系呢?2.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是的,两个数之间存在因数的关系,则这两个数之间也存在倍数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呢?4. 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入手,然后通过乘以不同的整数,得到这个数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案5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5篇

《因数和倍数教案》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明白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透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工具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迁移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佳爸是佳佳的爸爸,佳佳是佳爸的儿子。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回见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平米,认识这些吗(课件出示:0,1,2,3,4,5)这些自然数。

(课件去0)去0后这又是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

)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1、理解整除的好处。

(1)出示例1,在前面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683=22306=5197=2595=1.8268=3.252010=22121=1639=7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分类所得:第一类122=62010=2306=52121=1639=7第二类83=2295=1.8197=25268=3.25(3)观察发现,合作交流。

观察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2、理解因数、倍数的好处。

122=6中,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由此可知:(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总结归纳(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和24361375258196、教学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18的因数有1、2、3、6、9、18。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优秀3篇)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倍数和因数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16÷2=85+6=1118-6=12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

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

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含义。

2. 能够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3. 能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个数字卡片,上面写着一个数。

2. 教师准备一个白板和黑板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上面写着一个数,比如12。

教师将数字卡片展示给学生,并问道:“大家看到这个数字吗?谁能告诉我12的因数和倍数有哪些?”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慢慢找到12的因数和倍数。

Step 2: 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因数”和“倍数”两个单词,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因数是指可以整除一个数的所有小于或等于它的正整数,倍数是指可以被一个数整除的所有整数。

教师通过几个例子详细解释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如解释12的因数是1、2、3、4、6和12,倍数是24、36、48等。

Step 3: 计算因数和倍数(15分钟)教师通过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因数和倍数。

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写下一个数字,让学生计算它的因数和倍数。

例如,写下15,让学生计算15的因数和倍数。

引导学生使用试除法来找因数,使用乘法运算来找倍数。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计算它的因数和倍数。

学生应该与组员一起讨论并找出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各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并重点强调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比如:“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它的因数吗?”等。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道课堂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1、口算:10÷5=16÷2=12÷3=100÷25=220÷4=18×4=25×4=24×3=150×4=20×86=学生口算师: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新授】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问: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 是N和P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1

因数和倍数教材分析《倍数和因数》是小学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

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

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卡片纸、课件一、智力竞猜,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出示脑筋急转弯题:一条船上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请问船上至少有几个人?我们把他们称呼为小李、大李、老李,你能以大李为中心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的关系吗? 能单独说是大李是爸爸,小李是儿子吗?教师说明:不仅人与人之间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数与数之间也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想不想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新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一)、操作实践1、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的因数一共有( 2 )个.
2、下列说法对吗?为什么? (1)8是倍数,2是因数。 (2)32是5的倍数。 (× ) ( ×)
(3)42能被7整除,42是7的倍数。( √ )
(4)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 )
巩固提高
1、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
这个数是( 12 )。
2、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
都是 60,这个数是( 60 )。
3.判断对错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 ) × (2)48是6的倍数。(√ ) × ) (3)在27÷4=6…3中,27是4的倍数。 ( (4)36是6的因数。( ) × (5)9的倍数只有18、27、36。( ) ×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 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整除: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 且没有余数。
3、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 这些数都是( 自然 )数。
进入新课
12÷2=6,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 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 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 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 难点:认识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约7分钟)
• 1、认真阅读教材5页。 • 2、根据自学来填空:
• • ①12÷2=6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12÷6=2 ( )是( )的因数, ( )是( )的倍数。
• ②巧记: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相互来依 靠,永远不分开。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教案设计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教案设计

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并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区分,因此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关注以下两点: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

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

(板书重点知识)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发展。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1)》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以及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难点: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的掌握,以及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和例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情景,如小明的生日聚会,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邀请了一些朋友,而这些朋友的人数是2的倍数,那么小明至少要邀请几个朋友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如数字1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与因数》(课件) (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倍数与因数》(课件) (1)

如果把乘法算式变为除法算式,你 能找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 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
根据乘法和除法 算式,都可以判 断倍数和因数。
下面哪些是7的倍数?
√√
除法
方 7÷7=1 法 14÷7=2 一 17÷7=2······3
25÷7=3······4 77÷7=11
乘法
方 法 二
7×1=7 7×2=14 7×3=21 7×4=28 7×5=35 7×6=42 7×7=49 7×8=56 7×9=63

7×10=70 7×11=77
找一找
7的倍数有: 7, 14, 21, 28, 35, 42, 49, 56,63,70 ……
8的倍数有:8,16, 24,32, 40,48,56,64,72,80,88,96 ……
思考:1.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什么?有最大的倍数吗? 2.你能找得完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吗? 3.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如:0.7×4=2.8,你能说0.7的4倍是2.8, 但不能说2.8是4和0.7的倍数。
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75是25和3的倍数 25和3是75的因数 75÷3=25
20×5=100 100是20和5的倍数 20和5是100的因数 100÷5=20
4
9 9×4=36(人) 4×9=36(人)
7
5 7×5=35(人) 5×7=35(人)
4×9=36(人) 4
9×4=36(人)
9
9表示每排的个数,36是总数,所以9是36的因数。 4表示排数,36是总数,所以4是36的因数。
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36是9的4倍,所以36是9的倍数

人教版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集体备课研讨发言记录

人教版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集体备课研讨发言记录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五、新旧教材的对比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六、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关系因数和倍数例1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偶数2的倍数的特征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质数和合数例1 找100以内的质数七、教材建议本单元建议6课时左右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

现在的具体做法:(1)出示情境图:(两排飞机,每排6架)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以2x6=12为例,从数学的角度看,可以说2是12的因数,6是12的因数。

反过来,还可以说,12是2倍数,12也是6倍数。

根据“4×4=16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此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3个概念:①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

②能够根据算式灵活的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③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及除法算式中的倍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出错的现象,用大量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例 1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 2 教学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例 3 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景,直接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看、去思考,而不再是时时处处都依靠生活阅历来帮助理解。

依据概念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也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在生疏倍数和因数以及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加强探究力量和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三〕学习目标1.结合对整数除法算式的分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正确推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在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探究力量,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四〕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五〕学习难点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口算12÷28÷330÷619÷79÷526÷820÷1021÷2163÷9〔2〕请依据计算的结果把上面的算式分分类。

〔二〕课堂设计1.谈话引入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对,我是你们的教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在整数除法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2.问题探究(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①理解分类标准出示课前口算题目。

师:你们是怎样分类?预设 1:〔分类标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①12÷2=6 9÷5=1.8 26÷8=3.25 20÷10=221÷21=1 63÷9=7 30÷6=5②8÷3=2......219÷7=2 (5)预设 2:〔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①12÷2=6 20÷10=2 21÷21=1 63÷9=7 30÷6=5②9÷5=1.8 26÷8=3.25 8÷3=2......219÷7=2 (5)学生汇报后,比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导分析预设 2 的分类,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归为一类?9÷5=1.8 也可以写成9÷5=1……4。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课件
我是( 12481632 )
你发现因数和倍数之间有 什么关系?
二 探究新知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说倍数和因数时,必须要说 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三 对应训练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26和13
81和9
4是24的因数 13是26的因数 9是81的因数 24是4的倍数 26是13的倍数 81是9的倍数
说一说第一类的每 个算式中,还有谁 是谁的因数?谁是 谁的倍数?
二 探究新知
第一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20÷10=2,20是10和2的倍数, 10和2是20的因数。
30÷6=5,30是6和5的倍数,6 和5是30的因数。
二 探究新知
第一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30÷2=15 30÷5=6
30的因数有:
1 , 2, 3, ,5 ,6 ,10 ,15 。30
三 对应训练
36的因数有哪些?
36÷1=36 36÷2=18 36÷4=9 36÷6=6
36÷3=12
36的因数有:
1 , 2, 3, ,4 ,6 ,9 ,12 ,18 。36
四 课堂小结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 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 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3.用1,2,3,4,…去除这个数,得到的整数商和 除数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2 因数和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一 复习导入
计算下面各题。
12÷2=6
8÷3=2…… 2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件+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1)(共24张PPT).ppt

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件+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1)(共24张PPT).ppt

第四部分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P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数?
4和24
26和13
24÷4=6, 4是24的因数, 24是4的倍数。
26÷13=2, 13是26的因数, 26是13的倍数。
学以致用 (P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数?
75和25
81和9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
探究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
12÷2 = 6
8÷3 = 2……2 30÷6 = 5
19÷7 = 2……5 9÷5 = 18
26÷8 = 325
20÷10 = 2 21÷21 = 1 63÷9 = 7
五年级数学下册(RJ)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 因数与倍数(1)
目录 CONT ENTS
第一部分
情景导学
情景导学
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快速计算出得数。
15÷53= 45÷05= 90
04÷01= 0÷54=
0
18÷6= 10÷320=
05
100÷100= 24÷1 12=
2
第二部分
想一想,今天学的“倍数”与以 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数的“倍数”也是相对于“ 因数”而言的,是数与数的关系 ;而“倍”是数量之间关系。
五部分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 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 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数和倍数例1》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例1》课时教学设计

呢?
4.在数学王国里,在整数乘法中也存在
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这节课,我们
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活动意图:
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本课时的学习切入点。

环节二:自主探究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1中的算式。

(课件不出示算式答案。

)
师:来,我们一起口算一下。

2.观察算式特点,并进行分类。

课件出示分类结果。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研究第一类算式。

这类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共同探讨,发现这类算式的特点:学生活动:
1.学生口算,课件呈现计算结果。

2.学生分组讨论整理。

3.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
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5.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加深对因数、倍数的理解。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够主动积极地发表个人观点,形成“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因数和倍数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课件,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算式并分类。

(出示课件)2、师: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呢?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分成两类)4.师:引导学生理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那么,因数和倍数又有那些关系呢?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呢?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引入,直接进入主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因数倍数的关系。

1、引导学生理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从意义中可以知道,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概念,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既不能说谁是倍数,也不能说谁是因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因数的异同:在同一道乘法算式中,二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它可以是小数、分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它只能是整数,不能是小数、分数。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

《倍数与因数》教案(优秀3篇)《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某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某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某=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例2及练习二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 8÷3=2......2 30÷6=5 19÷7=2 (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2)分类。

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8÷3=2 (2)
19÷7=2 (5)
9÷5=1.8 26÷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二、新课讲授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
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
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的倍数,6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是18的因数;
18÷2=9, 2是18的因数;
18÷3=6, 3是18的因数;
……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
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
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
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

(36的因数:1,2,3,4,6,6,9,12,18,36。

)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30的因数36的因数
1,2,3,5,6, 10,15,30 1,2,3,4,6,
9,12,18,36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