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青少年是儿童转变为成人角度的过渡时期,对人的成长意义十分重要。

同时随着社会的开放,我国的离婚率逐渐升高,由此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数量逐年增加。

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心理状况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怎么处理这种问题,就变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研究现状由于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伴随人们自身认知意识的苏醒及其中国妇女影响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转变,中国近年来的离婚率也逐渐递增,单亲家庭子女的青少年人群数量也相应增加。

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思维方式、日常生活方面乃至行为中,往往会与其他家人对青少年来说有着不相同的表现。

而这些特定的生长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持续上涨,对离异率以及由之所产生的单亲家庭教育和年轻生长发育时代的孩子,造成了难以忽略的负面影响。

一.单亲家庭概念界定单亲家庭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即指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抚养者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但对于单亲家庭中子女的范围界定却不太明确。

《婚姻家庭大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单亲家庭概念里的子女年龄,只是笼统的提出处于未婚状态没有界定。

而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不同的国家标准不同,或16岁,或18岁)或未独立(正在学习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90年代,中国离婚率一路走高。

2017 年8月3日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在2007到2016年这十年时间,中国离婚人数累计达3062.8万对,累计增长率为98.1%。

离婚率的持续上升正是导致我国单亲家庭儿童的数量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

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离婚这一种。

按单亲家长的性别划分,可分为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

按单亲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离婚式单亲、丧偶式单亲、未婚式单亲、分居式单亲和领养式单亲这五种家庭形式。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发展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针对离异单亲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国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这问题,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试论单身女性生育权文献综述

试论单身女性生育权文献综述

试论单身女性生育权文献综述政法与历史系03级3班梁莹莺一、引言2002年11月1日,吉林省人大颁布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正式实施。

该条例的第30条第2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手段生育一个子女。

这个条例的出台,引起了对单身女性生育权问题的广泛讨论。

而2003年底,卫生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实施试管婴儿技术中,禁止给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单个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显微授精以及在此基础上演进的各种新技术)”,堵上了“独身女性生育试管婴儿”的大门。

到底何谓单身女性生育权?保护单身女性生育权是利是弊?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的社会里,这些非主流人群的利益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试图对有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介绍,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二、单身女性生育权中的“生育权”的定义2001年,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规定“公民有生育子女的权利”,然而,对于单身女性的生育权应如何定义,却引发了学术界极大的争议。

1. 学者汤擎在2002年法学杂志第12期中发表的文章《单身女性生育权与代际平等》中就指出:单身女性的生育权并无法律依据,根据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在我国享有生育权的主体是公民。

但是,此处的公民应当理解为作为夫妻一方的公民个人,而不包括未婚者。

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从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来看,该规定的内涵是夫妻双方享有生育的权利,但必须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显然,宪法所规定的计划生育的义务是建立在夫妻共同享有生育权基础上的,只有共同享有权利,才可能共同履行义务。

而学者刘志刚则在《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发表的〈单身女性生育权的合法性----兼与汤擎同志商榷〉一文中指出:生育权并不是一种宪法权利,宪法中确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并不能必然地推导出他们就因此而享有生育权。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摘要单亲家庭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单亲家庭现象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综述单亲家庭的特点、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引言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位家长和其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加,因此单亲家庭现象备受。

单亲家庭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献综述1、单亲家庭的定义和特点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位家长和其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根据单亲家庭的形成原因,可分为离婚、丧偶、未婚生育等。

单亲家庭的特点包括家庭结构简单、家庭资源有限、家长角色单一等。

2、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其次是学业和行为问题,如成绩下降、行为偏差等;最后是社会适应问题,如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

3、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积极影响尽管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存在,但也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在独立性、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方面表现更佳。

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能更倾向于寻求外部支持,表现出更高的社交技能。

4、单亲家庭研究的现状和争论焦点当前单亲家庭研究主要围绕单亲家庭的特点、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支持策略等方面展开。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如何有效干预和支持单亲家庭。

5、单亲家庭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单亲家庭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单亲家庭的现状和问题,而实验研究则能够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实验研究发现,为单亲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提高其学业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结论单亲家庭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综述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综述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单亲家庭,无论是单亲妈妈或是单亲爸爸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也都希望把最好、最多的的爱给予孩子。

即使这样,他们也会担心在缺少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或者说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尽量让孩子健康发展呢?第一,父(母)必须是个成熟的人,个性要独立、开朗、快乐,并乐于关照自己的孩子;这就要求父母本人的人格健全。

第二,父(母)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住房要宽一些,因为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父(母)各自的空间;这样利于孩子有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离婚的父母彼此要包容、相互认同,不会出现相互间的埋怨、冷漠与隔绝,双方要在孩子面前维持一种亲情;父母的“反目成仇”最容易让孩子失去对人及感情的信任。

第四,要让离家的父(母)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父(母)的;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都是由于不让和另一方父母交流、接触。

第五,孩子的生长环境尽量要在宽松、不受歧视的社区或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有什么异样,不会感到自卑和羞耻。

第六,要尽量扩大孩子的亲友系统,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及其他亲属多沟通、来往;大家的关注和爱护会弥补孩子内心对爱的缺失。

第七,照顾孩子的父(母)不要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重心,因为这样会丧失孩子的自主能力,觉得父(母)是亏欠他的,反而会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及与人的交往模式。

如果上面这些条件都具备的话,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倘若缺少两、三项,基本上也无大碍;如果缺少三项以上,未来孩子的发展恐怕就不好预测了。

所以说,单亲家庭并非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康,若是具备以上的七点,我相信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

--论离婚式单亲家庭与青少年犯罪(2006-05-13 21:21:26)转载论离婚式单亲家庭与青少年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单亲家庭,是社会学的概念,其含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1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单亲家庭文献

单亲家庭文献

单亲家庭文献研究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研究课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则从近些年才开始对单亲家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这与我国今年来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单亲家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是息息相关的。

下面对国内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遵循单亲家庭的概念和结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单亲母亲的顺序。

(一)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与结构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有关单亲家庭的概念,西方学者有如下的几种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

(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

《单亲家庭》一书的作者埃利斯k凯施莫认为单亲家庭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一人,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的家庭”。

我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龄以及单亲家庭子女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没有年龄划定,只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18岁,也可能高于18岁,甚至20岁、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为独立。

(刘鸿雁)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我国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

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是“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关于家庭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归属感的文献综述家庭是我们工作的后花园,经营好它,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使我们的身心能够舞动,也才能给我们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走一段家庭心灵之旅。

【案例展现】案例一:刘xx,32岁,独生女,一名普通初中教师。

七年前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大她两岁的李xx,彼此对对方产生好感,关系相处很好,恋爱一年后结婚。

李xx也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机关干部,家庭条件很不错。

恋爱时,两人关系非常好,但结婚一年后开始不断因为一些小事吵架。

刘xx觉得李xx不会关心人,他经常和朋友出去吃饭喝酒,而且几乎每次都过了半夜12点才回家,刘xx为此事和李xx吵了很多次,但不起作用。

李xx也觉得刘xx不会体谅人,他每次回家都很累了,刘xx不管明天有没有重要的事,不管他累不累,只要生气,一定要和他大吵一架才肯罢休。

刘xx每次吵架都会对李xx说:“你从来不了解我的感觉,也从不关心我。

”听到刘xx这么说,李xx在一边一言不发。

他很生气,他觉得自己对刘xx很好,好多事情都顺着她,他不明白为什么她还会这样讲。

刘xx生气时希望李xx能解释或者安慰她,她只希望听到李xx说:“我错了”,但每次李xx坐在一旁什么话都不说,只是抽烟,刘xx觉得他不爱自己了,越想越生气,越生气就越希望李xx能和她理论。

时间长了,李xx越来越害怕回家,刘xx也感觉李xx离她更远了。

案例二:下面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爱旷课”的学生的咨询片断。

(在咨询中该学生画的一幅家庭动力图)图画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家人的关系:孤立、冷漠,各自为阵。

孩子一个人看电视,爸爸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报,妈妈站在旁边生气地挥着手骂人。

……咨询师:骂谁?求助者:两个都骂,她整天就知道骂。

“小东西,不好好读书,整天想着看电视”,“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准备扫垃圾啊?”还有更难听的。

咨询师:妈妈表扬过你吗?求助者:没有。

咨询师:从来没有?以前小时侯也一直骂你?求助者:她会说,你这种人有啥值得我表扬?咨询师:爸爸呢?求助者:他就整天知道忙,有个机会说话也全是大道理:要好好读书,不要贪玩……我听听就要睡着,不过倒是不骂我。

”单亲家庭“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研究背景:当今社会离婚率的提高以及意外事故增加,导致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也就引起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同龄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研究原因: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独承担抚养责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

据有关社会学家估计,进入2000年后我国大陆的离婚率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由此便产生对单亲家庭所引起的心理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人们发现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与双亲家庭子女有很大差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在教育界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

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况研究综述如下:一、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对子女人格情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Beck抑郁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对139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子女都较少的体验到完整的家庭情感温暖和理解,且离异家庭中45.51%的子女有不同成程度的自杀倾向。

李翔和朱相华对334名中学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发现,消极的养育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焦虑。

抑郁、敏感、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一部分还会产生躯体化和敌对情绪。

二、心理健康马迎教等采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2单亲中学生和122名双亲中学生进行调查,单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完整家庭的学生。

由此,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周敏娟等应用SCL-90、EPQ、社会回避苦恼量表等调查110名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人格、社交、学习等状况,得出离异家庭学生不良心理、社会交往及学习困难发生率高,应对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和监护人心理状况等影响他们的再适应能力。

李学容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187名离异单亲子女和931名完整家庭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表现的较为广泛,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多个方面,并且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也非常明显。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摘要:单亲家庭日益增多成为全球性社会现象,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文献,从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多个维度探讨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同伴关系、自我认知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潜在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并非必然劣于双亲家庭儿童,其发展轨迹受到多种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

本文最后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交往;情绪调节;同伴关系;自我认知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

单亲家庭是指由一位父母独自抚养子女的家庭,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离婚、丧偶、未婚生育等。

单亲家庭的出现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关注的焦点。

学前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建立人际关系、发展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因此,探讨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综述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二、单亲家庭类型及研究现状单亲家庭并非一个单一的、同质化的群体,其类型多样,包括母亲单亲家庭、父亲单亲家庭以及其他监护人单亲家庭等。

不同类型的单亲家庭,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目前,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广泛,但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一些局限性:•样本规模及代表性:许多研究样本量较小,难以代表单亲家庭的整体情况,且样本的地域、文化背景等差异也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缺乏纵向研究和实验研究,难以深入探讨影响机制。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目录一、相关概念 (2)1.1单亲家庭 (2)1.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2)二、研究历史 (2)三、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四、导致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不良发展的因素分析 (3)4.1家庭关系失衡 (3)4.2单亲家庭儿童自我心理失调 (3)五、应对策略 (4)5.1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4)5.2加强亲子沟通,增强交往意识 (4)5.3注意对单亲子女的性别角色教育 (4)六、总结 (4)参考文献 (5)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摘要: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是安全的、快乐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然而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所表现出的问题却相当严重。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其以后的学习、人际交往有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面对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儿童,我们有必要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使每一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身体健康、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相关概念1.1单亲家庭中国人口学者刘鸿燕认为单亲家庭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2.子女应有年龄界限定,以成年为标准;3.子女的婚姻状况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则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或分居式单亲家庭。

1.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指儿童在社会和家庭影响下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社会行为的过程。

儿童社会化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中国近年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揭示单亲家庭的发展趋势,探讨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对单亲家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接着,对单亲家庭的形成原因、结构特点、家庭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包括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单亲家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发现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婚姻观念的改变,单亲家庭的数量和比例逐渐上升,对子女成长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加强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和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也需要注意到单亲家庭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单亲家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单亲家庭,即由单一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结构,其发展历程与社会变迁、政策调整、家庭观念演变等密切相关。

在中国,单亲家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解体,核心家庭成为主流。

同时,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未婚生育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个人主义思想的抬头以及婚姻观念的转变,单亲家庭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

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单亲家庭在社会地位和认同感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完整的双亲家庭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单亲家庭往往被视为不完整、有缺陷的。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亲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使得单亲父母在抚养子女、就业、住房等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单亲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单亲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关于单亲家庭的论文都有哪些参考文献?谢谢分析单亲家庭学生易成为问题学生的主客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结合年龄特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几点对策。

当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大批出现。

在这部分学生中,差生比例往往高于完整家庭。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这些学生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

二是由于家庭失去管教,孩子流向社会,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是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失误。

在这些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一些恶习,此外还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按其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忧郁类:由于自卑,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

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第二、散漫类: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第三、多疑类: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

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第四、霸道类: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

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

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

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也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问题。

如何教育父母离异的小学生优秀论文单亲家庭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无外乎有: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同情等。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

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的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对儿童的早期社会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概述国内学者对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文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气氛几方面进行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说明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一些特点。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综述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①。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②。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目录一、相关概念 (2)1.1单亲家庭 (2)1.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2)二、研究历史 (2)三、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四、导致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不良发展的因素分析 (3)4.1家庭关系失衡 (3)4.2单亲家庭儿童自我心理失调 (3)五、应对策略 (4)5.1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4)5.2加强亲子沟通,增强交往意识 (4)5.3注意对单亲子女的性别角色教育 (4)六、总结 (4)参考文献 (5)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献综述摘要: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是安全的、快乐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然而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所表现出的问题却相当严重。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其以后的学习、人际交往有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面对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儿童,我们有必要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使每一个儿童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身体健康、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相关概念1.1单亲家庭中国人口学者刘鸿燕认为单亲家庭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2.子女应有年龄界限定,以成年为标准;3.子女的婚姻状况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则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丧偶式单亲家庭、离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式单亲家庭或分居式单亲家庭。

1.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指儿童在社会和家庭影响下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社会行为的过程。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献综述○1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出现并成为潮流。

人们在追求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更多的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将改变,离婚再也不是所谓的“伤风败俗”“丢脸”的事,反而成为了很多家庭解决矛盾的最终办法……如下图:(表1)可见:中国的离婚率近几十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至1997年我国的粗离婚率○1已是1982年的2.3倍,离结率○2是1982年的2.6倍。

进入21世纪,从2001年起中国的离婚率就持续增长。

09年更达到同比增长10.3%的地步[1] ,离异家庭在既家庭结构关系上变化,给子女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子女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精神异常等心理疾病。

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单亲家庭也会让孩子的独立能力得到锻炼,结合已有的此方面的资源,现将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 单亲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即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而在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或年龄在16-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起生活的父亲或母亲所组成的家庭”[2]综合起来我认为单亲家庭应着重强调两点:○1由单一的父亲那或母亲一方抚养;○2子女未婚或未成年,即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中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3](二) 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消极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社会化开始的场所,是他们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时期,西方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的主要的依恋对象。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摘要: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旨在帮助这群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家庭类型,尤其是在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单亲家庭。

然而,单亲家庭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健康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注意并积极应对。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分析1. 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支持和父母的陪伴,容易出现孤独、无助和失落等负面情绪,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

2. 学习压力过大在单亲家庭中,母亲或父亲往往要承担双重角色,既要充当父母又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

子女则面临着过重的学业负担,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和考试复习,无法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导致学习压力过大。

3. 社交能力不足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无法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和互动,无法享受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时光。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往往也面临着来自同伴的排斥和孤立,社交能力不足。

三、教育对策探讨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单亲家庭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注,与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孩子缓解孤独和无助感。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鼓励其去尝试新事物和挑战困难。

2.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需要得到额外的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为这些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家庭、社区等机构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爱护。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的原因
公共政策理论
错位理论
文化理论
单亲家庭的原因
公共政策理论 Public policy theory
主要倡导者是查尔斯· 默里,他认为,单亲家庭 的大量增加是社会福利政策的直接结果。
美国政府福利救济: 对依附性子女的家庭援助 ( 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简称AFDC )为包括 女性单亲家庭在内的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提供现金补助、医疗补助、 住宅补助及食品券。这项实施长达 6 0年之久的福利计划在美国影响 深远。在许多美国人心中, AFDC 成了福利的同义语。自AFDC实施 以来, 美国社会恶评不断, 认为 AFDC导致女性单亲单纯依赖福利, 无 心工作, 成了福利的寄生虫。
过渡阶段的干预
家庭结构的调整
医生可以对在重组系统中什么是可能的积极内容 进行交流。重点必须放在家庭的优势和它的作为一个 完整的功能和健全单位的能力。
网络干预旨在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利来去分担 缺席父母共同抚养责任,并会使母亲得到暂时休缓和 财政援助,而且还会增加对儿童的情感支持。
过渡阶段的干预
家庭结构的调整
过渡阶段的干预
谢谢聆听
19
过渡阶段的干预
在离婚或分居后,许多母亲为主的家庭需要为损 失而哀悼,包括减少经济来源。他们需要重新建立家 庭仪式,以及面对时间管理和结构转变或过度依赖父 母的儿童等问题。
过渡阶段的干预
经济状况
将近90%的单亲家庭都是母亲领导的(美国普查局, 1986)。她们的平均收入,即使这些母亲用所有时间进 行工作,也只有她们独立抚养的男性同行的50%(美国 人口普查局,1985)。因此,在离婚或分居后,日常生 活的责任增加,往往会伴随着经济下滑。家庭成员通常 会为父亲的缺失而哀悼,减少收入和降低生活标准;频 繁地牵涉到家庭、邻居、朋友,以及两个单亲家庭的地 位丧失。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个父亲或一个母亲独自抚养子女的家庭。

由于离异、丧偶、未婚生育等原因,单亲家庭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种家庭形态的特殊性使得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上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扰。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

首先,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缺乏安全感。

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使得他们在情感上感到孤立和无助。

其次,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尊心低、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由于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支持系统,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此外,单亲家庭子女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逃学等。

他们常常因为缺乏监督和指导而陷入不良行为的误区。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单亲家庭子女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有些子女能够适应并克服困境,展示出更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影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因素。

家庭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

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因素则包括社会支持、教育资源等。

社会的关怀和帮助能够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克服困境,获得更好的心理发展。

鉴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关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需要关注和了解子女的内心需求,积极参与子女的成长与教育。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单亲家庭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教育中的困难。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克服心理问题,实现健康的心理发展。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关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研究背景:当今社会离婚率的提高以及意外事故增加,导致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也就引起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同龄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研究原因: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独承担抚养责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

据有关社会学家估计,进入2000年后我国大陆的离婚率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由此便产生对单亲家庭所引起的心理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人们发现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与双亲家庭子女有很大差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在教育界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

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况研究综述如下:
一、家庭教育
家庭的教育对子女人格情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Beck抑郁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对139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子女都较少的体验到完整的家庭情感温暖和理解,且离异家庭中45.51%的子女有不同成程度的自杀倾向。

李翔和朱相华对334名中学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发现,消极的养育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焦虑。

抑郁、敏感、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一部分还会产生躯体化和敌对情绪。

二、心理健康
马迎教等采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2单亲中学生和122名双亲中学生进行调查,单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完整家庭的学生。

由此,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周敏娟等应用SCL-90、EPQ、社会回避苦恼量表等调查110名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人格、社交、学习等状况,得出离异家庭学生不良心理、社会交往及学习困难发生率高,应对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和监护人心理状况等影响他们的再适应能力。

李学容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187名离异单亲子女和931名完整家庭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表现的较为广泛,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多个方面,并且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也非常明显。

然而,有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却恰好与之相反,杨丽等对63名单亲大学生和189名双亲大学生进行了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对方式问卷,结果发现,两组各量表因子分均无明显差别。

SCL-90各因子、精神病性(p)以及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都与单亲时间呈负相关,单亲时间越长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同时这项研究也分析了可能的原因:(1)单亲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强,是同龄单亲群体中的特殊部分。

(2)大学生已成年,文化层次较高,单亲时间很长,所受的影响已经淡化。

(3)研究对象中父母离异者少(仅占24%),家庭气氛和谐,所受心理影响小。

三、语言和行为
Bohm B为了探讨离异家庭儿童言语功能进行了此项试验。

他对28名来自离异家庭在10-13岁的男孩和26名完整家庭的男孩进行访谈,分析其语言的连贯性、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结果发现,来自离异家庭的男孩语言不连贯,反应能力差,情感处理不到位,并在其他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这说明离异家庭的男孩相较之下更缺乏安全感。

Liu X等对58名离异家庭儿童和116名完整家庭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和教师版)调查儿童行为,父母版问卷的总分及各因子分,除了躯体症状外的其他症状离异家庭儿童均高于对照组。

教师版的总分。

社交和注意力问题的发病率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都说明单亲家庭孩子在语言和行为上存在更多的问题和缺陷。

四、心理干预的研究
周敏娟等探讨干预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个性特征和不良心理影响的问题,综合干预包括个体心
理治疗、家庭辅导和学校支持等系统等方式,干预时间为12-18个月,干预前后应用SCL-90和艾森克EPQ人格问卷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测试。

得到的结果是:离异家庭青少年的个性尚未定型,可塑性大,给予他们及时、多层面的干预,可以改善不良心理和偏差性的个性。

另外,Woolwich S A 等应用两种干预方式对离异家庭儿童的精神进行干预并追踪6年,共有218个家庭的15-19岁青少年参与。

这两种凡事分别是以母亲为主的会谈和以母亲与儿童为主的会谈,结果表明,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减少减少精神障碍的症状,降低外显问题的水平,减少酒精、药品的滥用。

因此,对单亲家庭子女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其实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心理、行为上的障碍与问题的。

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对子女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究其原因应该是由于家庭结构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由此而引起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失衡,有些父母又会因此也产生消极状态,或忙于支撑家庭生机而较少关注孩子心理、行为、感情上的变化和成长,没有及时的对孩子给予正确恰当的指导和干预,于是,本就对失衡的家庭失去信心的孩子更加消极,人格发展也会出现不健康的状况。

参考文献:
李翔、朱相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 .20(5).598-599
马迎教、许建国、曹聪、等.单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配对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63-1064
周敏娟、姚立旗、汪力勤、等.110例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卫生及适应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4):358-360
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20:80-82
周敏娟、姚立旗.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交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54-655
Bohm B.Differences in the Speech of 10 to 13-year-old Boys from Divorced and Non-divorced Famil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motional Attachment[J].Folia Phoniatr Logop.2004.56(1):41-50
Liu X ,Gou C ,Okawa M ,et a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 in Chinese Children of Divorced Parents[J].J Am Acad Child Adolese Psychiatry .2000,39(7) :869-903
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综合干预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个性个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43-344
周敏娟,姚立旗,王蕾敏. 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社会支持度的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87-89
(10) Woolwich S A .Sandler I N .Millsap R E .et al .Six-year Follow-up of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of Divor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2.288(15):1874-18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