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层清理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层
(1)寒武系
①羊坡组(∈1?y)
下部为含石榴石斜长变粒岩、斜长而云变粒岩与含石榴石斜长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互层,夹少量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部分变粒岩含十字石;上部及中部以二云石英片岩和含石榴石斜长二云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斜长二云片岩、变粒岩。与上覆的陇巴组呈断层接触。原岩应为石英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组合,属次深海类复理石建造。顶部未见顶、底部多被中、基性岩脉侵入。
②陇巴组(∈1?l)
上部以深灰色、褐灰色绢云母石英千枚岩为主,夹绢云母千枚岩及少量变质石英粉砂岩;中部以深灰色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为主,夹很少的绢云母石英千枚岩;下部以深灰色、灰黑色炭质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与黑色炭质板岩互层,向下炭质板岩增多。底部与羊坡组成断层接触。该组整体颜色较深,下部灰黑色为主,向上变为深灰色-褐灰色,下部的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是划分该组的主要标志。
(2)石炭系
分布于测区北片区西北角。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及大理岩、少量碎屑岩,有时夹基性火山岩,根据岩石化学分析,相当于海底火山喷发产物。产大塘期生物化石。与晚泥盆世白云岩呈整合接触。
(3)三叠系
①上兰组(T2s)
分布于北起兰坪县黄松,南至乔后井,弥沙河以东,石钟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内,1964-1966年间,任纪瞬等、云南省第一区测队曾称其为“维西群”,其后,于1972年云南地层表(初稿)更名为“江尾塘组”。前者划分为下、中、上三段,分别归入下、中、上三叠统。后者仍引用上述层序,单据1967年以后采取大量化石,划入中三叠统。剑川县上兰剖面及洱源县龙底村剖面后,认为上兰剖面相对来说比较理想,故建议用“上
兰组”一名,以代表本图幅内的中三叠世地层。
上兰组包括两大部分:下部(即下段)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愈向下,粒度总的愈渐加粗。上部(即上段)以粘土质及灰质沉积为主。其中灰岩所占比例自下而上逐渐增加,单层厚度亦逐渐增大,与下部地层一起构成了一比较完整的海进旋回。灰岩中常具连续状或断续状泥质条带,条带间距一般3—5cm。靠下部以薄层灰岩最为特征,其层厚往往仅达0.1—0.3cm,经层间滑动,造成美丽的小褶曲构造。这类薄层灰岩在挤压较强的江尾塘-岩曲村一带尤为常见。
②攀天阁组(T2p)
灰白色、灰绿色片理化流纹岩、块状流纹岩、英安质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夹少量板岩。在兰坪一带以英安岩、流纹质英安斑岩和英安质安山岩为主夹火山角砾岩。为一套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北部局部地区上部则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与下伏上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歪古村组为不整合接触。
③歪古村组(T3w)
歪古村组下部以紫红色为主的一套板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砾岩;上部以灰绿色为主的板岩夹石英砂岩、灰岩、泥灰岩。早期为河湖相,晚期为滨海潮坪相。与上覆三合洞组灰岩为渐变过渡关系。本年度试填图和剖面测制(上兰锯木厂)发现上兰组可以粗略划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为细砾岩-粗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的多个沉积旋回,中段为灰黑色炭质板岩-粉砂岩和粗晶灰岩;上段主要为黄褐色和黄褐色长石石英杂砂岩和岩屑石英杂砂岩。基本可以与原石钟山组岩性组合对比,即歪古村组一段相当于原石钟山组一段,歪古村中段相当于原石钟山组二段和三段,歪古村上段相当于原石钟山组的四段。故本次工作将原石钟山组划归歪古村组。下伏地层为攀天阁组火山岩。
④三合洞组(T3s)
为一套灰、深灰色灰岩夹泥质灰岩、泥灰岩、砂岩。在兰坪一带由灰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组成。剑川的石钟山。兰坪的月亮坪一带等地还含有石英圆粒灰岩及硅质条带灰岩。属前滨海-近滨相沉积。与下伏歪古村组板岩、上覆挖鲁八组黑色页岩均为整合关系。本组含丰富的双壳类,菊石化石,兼有少量腕足类、腹足类、珊瑚、介形类和牙形石。时代为晚三叠世Carnian期。
⑤挖鲁八组(T3wl)
为一套深灰色、灰黑色板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核,与下伏三合洞组、上覆麦初箐组砂岩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该组颜色普遍较深,以泥质岩和粉砂岩为主,含炭质钙质和铁质结核,
属滨海潮坪相至浅海相沉积。富含双壳类和菊石类化石及少量珊瑚和植物化石,时代为晚三叠世Canian-Norian期。
⑥麦初箐组(T3m)
本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为一套灰绿色-灰黑色粉砂岩夹泥岩、炭质页岩煤线或煤层。底部常见几十米厚的灰色砂岩整合于挖鲁八组页岩之上。东部月亮坪—石钟山地区厚度较小,据剑川县白岩子煤矿区资料,该处仅厚250m。西部金顶—弥沙地区,厚度显著增大,在干江剖面上厚达890.3m,并有自北而南增厚之势。根据前人资料,本组富含双壳类、以及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植物和少量腕足类化石,属晚三叠世Norian-Rhaetian期。
(3)侏罗系
②花开左组(J2h)
花开左组广布于图幅中部地区,为一套海路交互相沉积。
花开左组下部为厚层泥岩与灰紫色细粒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常见细砾岩;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泥岩、钙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灰绿色泥灰岩、紫红色等杂色泥岩。在挂登北部花开佐组上部为灰紫色(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中部为紫色厚层状细砂岩夹泥岩,下部为泥质粉砂岩与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30米左右的青灰色-灰黄色泥岩、泥灰岩。该组以上部黄绿色泥岩与坝注路底部紫色粉砂质泥岩为界。
盆地东缘的剑川石花坪附近,其下部曾一度发生石膏沉积。本段化石稀少,所见者均为陆相辩鳃类。(以上化石均采自剑川县兰花坪
—岩曲村一带)。花开左组上段是本区中—新生代红色地层中一重要的标志层。
③坝注路组(J3b)
坝注路组是一套厚度较大,岩性比较单调的陆相红色地层,广泛出露于测区中部。由于露头较差,或者构造破坏,在测区范围内一直未能找到完整的剖面。下部岩性岩性较单一,为紫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粒-中粒砂岩夹不稳定细砾岩。岩石一般含灰质,时具灰绿色团块。细砂岩层在下部多呈厚十至数十厘米的薄层出现,在上部单层厚度多大数米,并与其上粉砂岩、泥质岩成若干韵律层。此外,紫红色灰质细粒岩(砾石为泥灰岩、灰岩、胶结物质、灰质及泥质物),在本组内亦常见及。本组厚度估计1000m 左右,单盆地西部澜沧江沿岸因上覆白垩系景星组超覆,厚仅83.4m。该组以上部的紫色泥、粉砂岩与上覆景星组砂岩为界。
(5)白垩系
①景星组(K1j)
指平行不整合于坝注路组之上,整合于南星组之下的一套以浅色碎屑岩为主夹杂色泥岩的地层。底部为灰色钙质砾岩或粗砂岩;中部以灰色、灰白、浅灰黄色厚层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及少量泥灰岩、含砾砂岩;上部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本组以浅色夹灰绿色、紫色泥岩或成不等厚互层为特色,粗细相间的沉积韵律发育。普遍含有大量云母碎片和植物碎屑,泥岩中富含钙质及其结核,发育大型单向斜层理和和楔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