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微专题3
《人口城市与交通》PPT课件
![《人口城市与交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077e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8.png)
-
全国卷 Ⅰ·T3
全国卷Ⅱ·T1
全国卷 Ⅱ·T1、2
-
全国卷 Ⅰ·T4
-
-
-
命题预测 (1)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人口 增长、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城市分布及图文材料,
考查城市区位及功能分区、城
考点四 交通 布局及其影响
全国丙 卷·T36(2 )
全国卷 Ⅰ·T4、5、 T37(2)(3)全 国卷Ⅱ·T36
2、对规划中的①、②两条线路 ,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理 由。(8分)
1、作用: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1分) 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有利 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分)
2、(只答①线或②线方案,没有说明理 由的不得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①线方案。 理由:①线与②线比,①线所经地区地 形较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 (2分) ①线所经的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 济效益较高。(2分)
②线方案。 理由:②线与①线比,②线所经地区 占用耕地较少;(2分) ②线所经的城市较少,人口较稀疏, 征地费用较低。(2分)
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人 表述,其他同学补充。 (限时六分钟) 第一组:2016年 第二组:2015年(1)(2) 第三组:2015年(3)(4) 第四组:2014年(1)(2)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
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8、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 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堂小结: 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表格、坐标图、 结构图等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及城市化 (工业化) 问题 措施。雄安新区的 功能 北京(发展 问题 措施)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bbb5a840852458fb770b566a.png)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的一般过程?
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根本原因,一般途径?
归纳提升 70% 1、三个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30%
2、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 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途径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苏南模式” (我国) “温州模式”。
8.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 (部分)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 Ⅰ、战略区位重要。(即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 人。 材料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部分铁路交通示意图 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 材料三: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空间结构图
考纲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 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 别
2.城市空间结构即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 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 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布 局的影响
17.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 开封、新乡、焦作、许昌、顶山、漯河、 济源等在内共9个城市,区域内人口密 度达66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密度 最大的区域之一 (1)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基础是什么? (1)便捷的交通,特别是省会 郑州的交通枢纽作用显著。 (2)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你认为中 原城市群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②交通便利,铁路、 劣势:①与其他城市群相比,认知度不高,优势不够明显;②整体竞争 高速公路均呈网络状,京广线、陇海线呈“十”字形在郑州相交,多条 力弱,产业层次低;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低;④资源 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且有十多条高速公路在建或待建;③城市密集度和 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人口密集度都比较大。 (3)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学案.docx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学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317cff0daef5ef7bb0d3c42.png)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
价值引领备考定向
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典型例题剖析指导
(2020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
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
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试题情景试题以人口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人口出生率、年龄结构、人口增长的特征等。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通过人口统计示意图判断2010年该城市的人口特征。
综合思维:通过图文材料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人口出生率的计算、人口结构的成因、人口发展趋势等。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
知识整合技能提升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①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
②根据国家类型(空间):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韩国、新加坡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第1部分 专题6 人口、城市和交通
![第1部分 专题6 人口、城市和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e0ac17adb4daa58da1114a14.png)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地理
专题导图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五
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
高频考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法一 创设学习情境和人口统计图考查人口数量, 的变化
【典题印证】 [2018 海南卷,10—11]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 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 2017 年常住人口达 6 254.8 万人,比上年增加 59.3 万人。2001—2017 年安徽 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 长率保持在 0.6%~0.7%。据此回答 1—2 题。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地理
专题导图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五
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地理
专题导图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五
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
1.2005 年和 2010 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 该省当年( B )
专题导图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五
备考指导 高频考点: 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人口迁移 3.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 4.城市体系与城市化 5.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地理
专题导图 高频考点一 高频考点二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五
高频考点三
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五
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
材料显示,2013 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 0.7% 以 上 , 但 “ 该 省 人 口 自 然 增 长 率 保 持 在 0.6% ~ 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口外 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故 C 项正确,A 项 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 老龄化问题,故排除 B、D 两项。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27页PPT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2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99c859ce2f0066f4332219.png)
下图为我国某省近三十年来四个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图
回答(1)~(2)题。
(1)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年份④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 )
A.人口年龄结构合理促进经济发展
B.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经济发展
C.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1)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 政支出日益增加,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 要的劳动力。其次,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 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再 次,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 不变,经济发展停滞。 (3)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等会形成各种 社会问题。 (4)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容易造成国防兵力不足。
迁入明显减少的省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江苏
人口增长与影响
[例1] (2019年天津河西区质检)图一是我国某省人口情况图,图二是该 省2000年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该省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增长)的曲线是 ( )
A.a
B.b
C.c
高考二轮地理: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考二轮地理: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ac385408ad51f01dc381f135.png)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知识网络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2020·全国卷Ⅲ)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
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
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
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A.2001-2005年B.1991-1995年C.1981-1985年D.1971-1975年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D.生育观念转变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解析】第1题,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故选D。
第2题,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
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 错误。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
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
故选C。
第3题,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
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d019454ca45177232f60a25d.png)
2.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图中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同期 “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 前安徽省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明显,故C正确、A错误。 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排除B、D。
(3)人口性别比失调 带来的影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应对措施: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4)少子化的影响 造成未来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导致教育、儿童服务等产业 衰落。
真题研究
(2018· 全国文综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 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 半年以上) 的人 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
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源自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解析
答案
(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解析
B.天津市
高考地理-专题06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考地理-专题06人口、城市与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9c834b810029bd64783e2c71.png)
专题06 人口、城市与交通图Ⅰ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预测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Ⅰ图Ⅱ1.图Ⅱ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Ⅰ预测符合的是( )A.①曲线B.②曲线C.③曲线D.④曲线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A.2010—2020年B.2020—2030年C.2030—2040年D.2040—2050年答案:1.A 2.B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
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读图,完成3~5题。
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3.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 A.1950—1960年B.1960—1970年C.2000—2010年D.2040—2050年4.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5.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A.①③④ B.①③⑤C.②④⑥ D.②⑤⑥答案:3.B 4.B 5.D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据此完成6~7题。
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②→① D.③→①→②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答案:6.D 7.C“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共136张PPT)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六 人口、城市和交通(共1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4b0779580216fc710afd0b.png)
1.导致甲、乙两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
素是 ( )
A.教育水平
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
D.生育政策
2.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 采取的措施是 ( )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结合人口性别比的概念 以及甲乙两国的地理特征可知:甲为西亚产油国,石油 开采与加工吸引大量外籍男性劳动力输入,导致人口 性别比畸高。乙国是南亚人口大国,人口性别比比出 生人口性别比低,说明因经济欠发达,有较多的男性劳 动力劳务输出。第2题,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有利于解 决乙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2014·全国卷Ⅰ·T10、11)图1显示某国移民人 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1,完成3、4题。
3.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 增长特征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故选A。第4题,结合 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 算出来。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3 200 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1 500万;1950 ~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6 000万;1970~1990 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约为5 000万。比较可知,1950~ 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选C。
【高考感悟】 1.命题规律:以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 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多为 选择题。 2.解题关键: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推 理做出判断,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综合分析。
高考地理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六人口城市及交通
![高考地理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六人口城市及交通](https://img.taocdn.com/s3/m/9a57bd5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c.png)
促进社会融合
加强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沟通交流,推动 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D
04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 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分析
城市规划不合理、私家车数量增 长过快、公共交通不足、交通管 理水平落后等。
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提高道路通行 效率。
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应用前景
要点一
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要点二
应用前景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通过集成应用 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对交通网络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交 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公交优先等,有望为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的不断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流动人口特点及影响研究
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
流动人口具有数量庞大、来源广泛、流动性 强、居住不稳定等特点。他们往往在城市间 或城市内部频繁流动,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服 务带来挑战。
影响研究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 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繁荣 ;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和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03
02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不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密集,欧洲 、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相对稀少;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 升,乡村人口比重逐渐下降。
人口迁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规模不 断扩大,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演练
命题角度一 结合区域背景,考查交通方式选择及布局原因(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9·北京文综)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下图为学生手绘的
设计图。读图,回答下题。 1.甲面中绘有多水运条件缺乏
√C.交通需求量大
D.人口迁移频繁
解析 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图示区域交通需求量大,故建有 多座大桥,方便通行,故C选项正确; 跨海建桥,建设成本应较高,故A选项错误; 图示区域位于珠江三角洲,水运条件并不缺乏,故B选项错误; 大桥两岸人口、货物流动频繁,但并不等于人口迁移频繁,故D选项错误。
具体表现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 交通干线扩展 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 空间形态变化
详细内容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 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 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
2.交通线区位选择分析的一般思路 (1)宏观选线方面
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 程量。
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 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因地制宜:如铁路、
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在山区可选择沿等 高线延伸或呈“之”字形线路;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 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 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解析 根据经纬度等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长白山区,是我 国最大的林区之一,但该区域工业和商品农业不发达,所以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 是为了向外运输原木,A项正确,B、C项错误; 河谷两岸地区到处是石材,开挖、运输石材没有必要将铁路线修到海拔较高的河 流源头地区,D项错误。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微专题1 人口结构、人口迁移 微专题2 城市与城市化 微专题3 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微专题3 交通运输布局与影响
考情考向
KAO QING KAO XIANG
交通运输方式 (2019·天津文综,14)(1)罗兹市为了充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 和布局的变化 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______。 对聚落空间形 (2)中欧班列的运行,为我国相关港口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为 态和商业网点 什么? 布局的影响 (2018·北京文综,3)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3.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 灾害的发生。
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 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a.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解析 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原木的主要供应地,近些年由于长白山区森林被大量 砍伐,林木资源日益减少,加上保护河流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一些地区禁 止森林采伐,因而运输需求量减小,铁路几乎废弃,D项正确。 设施陈旧、运速太慢会催生新的铁路的修建,但不会使整个区域铁路废弃,A、B 项错误; 线路过密只会加剧运输线路之间的竞争,部分线路可能因竞争力弱而废弃,但不 会全部废弃,C项错误。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解析 据图示河流、山峰等信息可知,该区域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地势中部 高、四周低,等高线应与河谷走向垂直,三条铁路线主要沿着三条河谷修建,A 项错误、B项正确; 山脊线不会沿着河谷地带分布,C项错误; 山麓海拔较低,而图示铁路线在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地区也有分布,D项错误。
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 ⑤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线的修建,
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真题体验
例题1 (2019·全国文综Ⅰ)如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 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通线、 点的区 (2018·全国文综Ⅱ,5)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位因素 (2018·北京文综,8)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2017·全国文综Ⅱ,37)(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
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2019·全国文综Ⅰ,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2019·全国文综Ⅰ,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主要交 (2019·全国文综Ⅰ,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通运输 (2019·北京文综,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方式,
(2018·海南地理,22)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 影响交
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b.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所
以要沿交通线分布。 c.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
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2.交通线区位选择分析的一般思路 3.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
主干精讲
真题体验
预测演练
主干精讲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2.交通线区位选择分析的一般思路 (1)宏观选线方面
①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a.资源开发与调配。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 c.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交通网的完善。 e.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