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产卵场调查监测进展

合集下载

赣江下游丰城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调查

赣江下游丰城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调查

第41卷第6期 2020年 11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Vol.41,N o.6N o v.2020DOI:10.15928/j.1674 - 3075.2020.06.013赣江下游丰城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调查郭琴U2,高雷1,潘文杰1,欧阳珊2,陈大庆1,刘绍平1,段辛斌1(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2.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5 - 6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锿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

结 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 215粒,仔鱼12 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

估 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 ><10|!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 X 108粒,鱼苗径流量2.82X 108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 X10s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 X 108粒,鱼苗径流量0. 04 X 108尾。

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月上、中旬。

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鉤u r-gewia/M 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 月,银鲴argew化a)、编(Paraftramfs、赤眼蹲a r W a i/w)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

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调查发现一处新的“四大家鱼”产卵场。

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关键词:赣江下游;丰城江段;鱼类资源;四大家鱼;产卵场中图分类号:S93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 3075(2020)06 - 0106 -07赣江是人鄱阳湖五大河流之首,具有复杂的淡水生物群落,是鄱阳湖水系的重要水生生物柄息地和繁殖场所,对鄱阳湖以及长江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Liu et al,2017)。

漓江鱼类产卵场

漓江鱼类产卵场

漓江鱼类产卵场、越冬场专项调查周解雷建军(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因其兼收桂林山水之灵气而举世闻名,为世人关注。

据2005年国家及地方的报刊、电视等传媒频频报导:“漓江原来有的150多种鱼类现在只剩10多种了,种类锐减80%以上……”,为什么漓江鱼类资源衰竭得这样明显和严重呢?有必要从诸多影响与制约因素找原因,而鱼类的生殖与栖息环境,制约着鱼类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有必要对漓江鱼类的产卵场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

历时半年,经沿江测量踏勘,访问了数十专业渔民,把漓江从桂林市木龙渡下行至阳朔县84KM河段主要的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1.1 漓江主要经济鱼类及繁殖习性1、鱼类种类的组成漓江自然条件优越,鱼类资源种类繁多,盛产有各种名贵鱼类。

根据调查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漓江共有鱼类142种,隶属于8目、20科、86属,其中鲤科鱼类有86种占61%;其次鳅科13种,占全江9.2%;平鳍鳅科鱼类6种,占全江4.3%;其余14种合计为20属36种,共占全江25.5%。

在这142种中,常见经济鱼类有青鱼、草鱼、赤眼鳟、鳊、倒刺鲃、光倒刺鲃、鲮鱼、岩鲮、南方白甲鱼、鲤、鲫、大眼鳜、刺鳅类、胡鲇、鲇、黄颡鱼等40多种。

还有大眼华鳊、餐、银飘鱼、光唇鱼、棒花鱼、墨头鱼、南方马口鱼、鱲类、鮈、桂林似鮈、鳑鲏类以及鳅科等小型鱼类。

2、主要的繁殖习性由于漓江水浅流急,地势陡,河谷险滩多,使经济鱼类产卵场一般都比较分散,基于不同的产卵繁殖习性要求,除鲤、鲫、大眼华鳊等产粘性卵的鱼类可在干流、支流的静水缓流的区域产卵外,其它大多数的产低粘性或漂浮性卵的经济鱼类,如南方白甲鱼、光倒刺鲃、倒刺鲃、赤眼鳟、鳊、银飘鱼等,则选择在漓江的中、下游的沙滩、深潭、河谷的激流中产卵。

不同江段主要产卵鱼类有明显差异,如渔谚“白骨(长臀鮠)不过兴坪角”,经考证果真如此,这种无鳞鱼兴坪以上的漓江河段极少发现。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_鱼类调查方法_标准之浅谈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_鱼类调查方法_标准之浅谈

《河南水产》2012年第3期综述·专论·调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我院陆续开展了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及多项涉渔评估项目,鱼类组制定了相应的鱼类调查方法,在进行诸类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再完善的方案都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鱼类调查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方法及标准,鱼类组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制定出《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实施方案鱼类调查部分的实施方法、标准》。

本文以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鱼类部分的调查方法、标准和实施之方案为基础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同行今后开展鱼类调查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鱼类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实施标准、调查结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现将调查的组织形式、调查方法、实施标准展述如下。

1鱼类调查的组织形式鱼类调查是在河南渔业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及技术实施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的一项科研工作,一切调查工作以《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渔调方案》)为工作基础。

根据《省渔调方案》设定的采样断面(点),单靠鱼类组几人无法按《省渔调方案》要求完成鱼类调查工作,应该在进行鱼类调查时构建一个组织机构,即以鱼类组为骨干、其他调查小组协助及市(县)水产科(站)人员参加的一个鱼类调查工作组。

鱼类组负责制定《省渔调方案》鱼类调查部分的实施方法、标准并把实施方法、标准打印成册,下发到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

在进行现场调查之前由院领导小组召开一次涉及有关市(县)渔业部门领导和鱼类调查工作组成员参加的工作协调会,在会上院领导进行河南省渔业资源调查的动员报告,首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并把鱼类调查这项工作安排在当年度工作日程中;鱼类组负责《鱼类调查部分实施方法、标准》的释解,使市(县)水产科(站)鱼类调查工作组每一位成员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按照《省渔调方案》要求圆满地完成鱼类调查任务。

松溪河松溪县境内鱼类资源调查报告

松溪河松溪县境内鱼类资源调查报告
3 . 6 厘米 为主 。
2 . 调 查方法
重。
调查方法按 《 内陆水域鱼类 资源调
查手册 》进行 ,对抽样 的渔 获物 进行分类 、计数 、称 二 、结果
1 . 种类 组成
调查 共采 集到鱼 类 6 4 种 ,隶 属 1 6
河而建 ,阻断 了鱼类 的洄游及产 卵 。大坝建成后 ,造 成库区及其下游水域 生态 环境的急剧变化 ,随之而来 鱼类饵料 生物 的种群 结构和其 生物量发 生 巨大变 化 , 库区浮游生物将从河流型 向湖 泊型转化 ,浮游藻类 的 生物量将增多 ,浮游动物将在库 内显著增加 ,底栖动 物l 的 种类组成变化显著 。松溪河 鱼类 区系组成也发生 巨大 变化 ,如 洄游 性鱼 类 因高 坝 的阻 隔无 法溯河 洄
氏薄 鳅 、沙 鳅 、 胡子 鲇 、长 体 鳜 、 圆尾 斗 鱼 等 l 6
种 ;增 加 小鲸 、餐 条 、圆吻鲴 、细鳞 斜颌 鲴 、彩石
鲋 、 中华鲭 鲅 、纵 纹缨 口鳅 、斑 纹缨 口鳅 、江 黄颡 鱼 、鳗尾缺 、加 州鲈、尼罗罗非鱼 、沙塘鳢 、叉尾 斗
鱼 、攀鲈 、乌 鳢 、点纹颌 须绚 等 l 7 种 ,特 别 是凶猛
福 建南平 市水产技 5 3 0 0 0
基金项 目:福 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的重点 水域 渔业资源调查专项项 目 资金。
性鱼 类减少 较多 。外 来物种 有 :加州 鲈 、东 北银鲫 、 团头鲂 、莫桑 比克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等 。 2 . 个体较 小,年龄偏 小 主要经济鱼类为细鳞斜 颌鲴 、厚唇 鱼 、大 眼华 鳊 、鲫鱼 、 黑脊倒 刺 囟 巴 、唇 鲳、鲤鱼等 ,主要经济鱼类个体较 小,年龄结构主要 集 中在 l ~2 龄。 3 . 渔获量稳 定 根据 调查,每位渔 民每天渔获量 基本 保持 在 1 0  ̄3 0 千 克 ,平均 每位 渔 民年 渔获 量稳 定在 2 1 1 3 千克 。原因 :松 溪河 实现 溪河养 殖 使用权 和捕捞权承包管理 ,溪河 渔业经济状况较好 ,除鱼类 捕捞 量 稳定 外 ,毛蟹 、青 虾 、 贝类 等捕 捞 情况 也稳 定 ,仅毛蟹收入每年就可达 1 0 0 万元 以上 。 4 . 溪 河小 水 电站 建设 ,直接 破 坏 了鱼 类洄 游通

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渔业资源是指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鱼类、贝类、虾类等各种水生生物资源。

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渔业资源的健康状况,进行渔业资源的调查与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一、渔业资源调查渔业资源调查是对渔业资源分布、数量、种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渔业资源调查,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渔业资源的状况,为渔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方法(1)渔业资源调查常用的方法包括定点调查、定区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定点调查主要通过选取一些固定的调查点位,对渔业资源进行定期监测。

定区调查则是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对每个小区域进行调查。

而抽样调查则是通过随机选择样本点进行调查,以获取整个调查区域的信息。

(2)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渔业资源调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获取渔业资源调查所需的大范围的数据,无人机则可以用于进行渔业资源的精确监测。

2. 调查内容(1)渔业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渔业资源的数量、分布、种类和规模等。

通过对渔业资源数量的调查,可以了解资源的总量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对资源分布的调查,可以确定适宜的渔业开发区域。

同时,对于不同种类资源的调查,也有助于科学制定渔业管理措施。

(2)此外,渔业资源调查还应包括对渔业生态环境的评估。

渔业资源的生存与繁殖需要依赖适宜的生态环境。

通过调查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渔业资源的健康状况。

二、渔业资源监测渔业资源监测是对已开展渔业活动的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

通过渔业资源监测,我们可以了解渔业生产的情况,及时掌握资源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监测方法(1)渔业资源监测主要依靠船舶观测、渔业渔政部门的巡查以及远程传感器等手段。

船舶观测可以通过定期派遣渔业调查船舶,对渔业资源进行实时观测和采样。

渔业渔政部门的巡查则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非法捕捞行为。

环评案例真题分析1水利水电

环评案例真题分析1水利水电

水利水电总结2013堤坝式水电站,发电为主,兼顾城市供水和防洪一、指出本项目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回答)1、A江特有鱼类及其产卵场2、A江库区河段及建成后的库区3、电站下游B市现有的两个取水口及7个工业企业取水口4、需搬迁的居民区及安置点二、本项目运行期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1、大坝阻隔2、水文情势的变化3、库区淹没4、低温水5、气体过饱和三、本项目是否需要配套工程措施保障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说明理由。

不需要。

由于是堤坝式水电站,正常发电时下泄的水量可以满足下游生态用水。

拓展—确保水库下游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措施:设置生态泄流底孔、生态泄流表孔四、指出施工期应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

1、施工废水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后回用2、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化处理后回用于场地绿化或洒水降尘3、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并达标不得排入水体4、施工场地尽可能远离河道5、施工期间的固体废物及时处理,不向河道内弃土弃渣及生活垃圾6、加强施工期间的水土保持扩展1:指出营运期宏观上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的措施1)划定水库环境保护功能。

2)控制过度渔业养殖。

3)及时清理库区漂浮物4)严禁库区两岸陡峭山体开垦农田,完善库区两岸农田排水渠系5)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入库。

6)库底清理时提出水质保护措施7)下泄水温影响下游农业生产和鱼类繁殖、生长,提出水温恢复措施。

扩展2:若下游饮水井不移入库区,工程上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城市用水安全?1)下放足够量的水,确保供水量。

3)采取严格措施保障库区水质达标。

2)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4)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尽可能回用扩展3:对鱼类,应采取哪些方面的调查及采取哪些必要的保护措施?调查1)鱼类的种群结构、生理生态特性。

2)除库区产卵场外其他产卵场分布3)鱼类生境现状,洄游特性。

保护措施:1)确保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满足鱼类生活2)若淹没区为唯一产卵场,则考虑大坝重新选址,否则应考虑划定保护区3)根据洄游特性,设置过鱼设施。

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邓昕;邓中磷【期刊名称】《动物学研究》【年(卷),期】1997(18)1【摘要】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一种洄游性的鲟科鱼类,平时生活于海洋,亲鲟成熟后溯游到江河里繁殖。

在长江葛洲坝修筑以前,中华鲟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江段。

60—70年代中期,一些科研单位对上游中华鲟繁殖群体及产卵场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撰写出版了《长江鲟鱼类生物学与人工繁殖研究》(1988),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也于1971年首获成功。

葛洲坝枢纽建成以后,中华鲟繁殖群体被阻隔于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围绕大坝对中华鲟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其物种保护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中华鲟的资源动态进行了持续多年的监测,开展了多项研究。

本文对上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予以综合报道。

研究结果表明,建坝后滞留于宜昌江段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结构年际间相对稳定,成熟雌鲟的卵径、绝对和相对繁殖力等指标与建坝前无显著差异;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具备中华鲟产卵所需的水文、底质等基本条件,自1982年以来,每年都有中华鲟的产卵活动发生,主要的产卵场稳定;1983年起采取严格禁止商业捕捞和保护产卵场等保护措施后,长江河口地区中华鲟幼鱼资源显著回升,中华鲟亲鱼的成熟比例也显著增加,达到45%—92.6?【总页数】8页(P113-120)【关键词】鱼纲;鲟科;中华鲟;保护生物学【作者】邓昕;邓中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63【相关文献】1.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英文) [J], 邓昕;邓中粦2.任重道远砥砺前行拯救活化石中华鲟——《中华鲟保护生物学》简介 [J],3.秦岭羚牛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J], 李安宁;邱菊;郑燕;李一丹;郭睿;贾康胜;雷颖虎;昝林森4.朱鹮保护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王晓宇;昝林森5.黑琴鸡(Lyrurus tetrix)生物学研究进展(Ⅱ)——繁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J], 张录强;李春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陕西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黄河陕西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33黄河陕西段漂浮性鱼卵鱼类产卵场的研究黄河陕西段现发现的13处产卵场均为产粘性鱼卵的产卵场还没有发现漂浮性鱼卵的产卵场文献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黄河陕西段生活有产漂浮性卵的鱼类草鱼长春因此应该有产漂浮性鱼卵的鱼类产卵场自然环境条件下水温超过18产卵盛期温度21523即开始产卵水温达到1828时间以上应该在5月下月的时间产卵场的水流速度大于等于025鱼卵处于漂浮状态浮性鱼卵产卵场应该在陕西段的上游考虑到水的流程到孵化出苗时间约最少需110150此时5月下旬黄河上游的流量在495月份流量大约在820以三门峡水库为推算的起点大概产卵区间应为648km而从天桥水库到三门峡水库距离为764km因此可能产卵的区间为天桥水库以下120km的区域内
洄游通道 1 处 ,并对环境 变化 和鱼类种群结构变化原 因进行 了分析 ,提 出了渔业 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
关 键 词 :黄 河 ;渔 业 资 源 ;调 查 中 图分 类 号 :¥ 9 3 2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0 - 6 9 0 7 一 ( 2 0 1 5 ) 0 2 - 0 0 9 7 - 0 5
东镇 入 河南 ,全 长7 1 4 k m。河 宽 4 1~ 6 2 0 m,河 流
落差 5 1 6 m, 比降 0 . 7 2 % 0 。黄 河 龙 门一 潼 关 俗 称
“ 小 北 干流 ” ,长 1 3 2 k m,河道 宽 5 0~ 6 0 0 0 m,该
河 段水 流散 乱 ,河 流游荡 不 定 ,东西 摆动 频 繁 ,有 “ 三 十年 河东 、三十 年 河 西 ” 之 说 ,也 是 黄 河 陕西
( 陕 西省水 产研 究所 ,西安 7 1 0 0 8 6 )
摘要 :2 0 1 3年 4—1 2月对 黄河陕西段鱼 类资源 进行 了调查 ,调查 显示黄 河陕 西段现 有鱼类 5 5种 ,隶属 7目 1 5

汉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

汉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
收稿日期: 2005 07 03 基金项目: 长江水利委员会项目资助 ( 200302) 作者简介: 李修峰 ( 1964 - ) , 男, 高级工程师。 E- m ai:l hb lix iu feng@ 126 com
10 6
大连 水产 学院学 报
第 21卷
1 材料与方法
1 1 断面设置
于 2004年 5月初 ~ 8月中旬, 在汉江中游干流的襄樊、沙洋城区两处设卵 ( 仔鱼 ) 的固定采集 断面, 并在支流唐白河和干流不同江段上进行流动采集。采样期间水温为 16 0~ 30 5 。
rem ove to form er
/ km
/ km
35 0 14
四大家鱼 four m ajor Ch in ese
carp s
经济鱼类 comm ercial
fish
赤眼鳟
0
3255
小型鱼类
sm al l f ish

尾银

蛇鮈


合计 to ta l
7505 3301 10806 14061
新甸 朱集
济鱼类分别减少 89 97% 和 80 17% ; 干流王 甫洲和襄樊的 2个重要 经济鱼类 产卵场 与支流 唐白河 12
种经济鱼类的产卵场消失, 而小型鱼类产卵量 增加 9 48倍 。汉江中 游经济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
关键词: 汉江中游; 漂流性卵; 鱼类; 产卵场
中图分类号: S931 1; Q958 12; TV697 2
2 1 2 产卵类型 根据鱼卵吸水膨胀后的直径 ( 称为膜径 [ 1] ) 、外观、色泽等性状, 可以将 2004年 汉江中游产漂流性卵的鱼类按产卵的类型划分为以下两种: 纯漂流性卵, 如 四大家鱼 、长春鳊、 赤眼鳟、吻鮈、蛇鮈、细尾蛇鮈等; 微黏性漂流性卵, 如翘嘴红鲌、银鮈、 条等。还可根据卵膜径 将其大致划分为: 大卵 ( 吸水膨胀后膜径大于 4 5 mm ) , 如青鱼、草鱼、鲢、鳙等; 中卵 ( 膜径为 3 5~ 4 5 mm ), 如赤眼鳟、翘嘴红鲌、长春鳊等; 小卵 ( 膜径小于 3 5 mm ) , 如银鮈、蛇鮈、细尾 蛇鮈、中华沙鳅等。此外, 如 四大家鱼 均是在水位上升、流速加快的时段产卵, 水退即止; 赤 眼鳟、长春鳊、中华沙鳅等是在涨水瞬时或 1~ 2 d后产卵, 水退后仍继续产卵, 水位退至最低前 1~ 2 d结束; 银鮈等是在退水时开始产卵, 产卵过程一直持续到下一次洪峰前 1~ 2 d; 银鮈卵为双层卵 膜等, 这些均是初步区别鱼卵所属种类的依据。

松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调查报告

松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调查报告

松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调查报告一、引言松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我国南部,地处山区,气候湿润,环境优美。

该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其中鱼类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了解该保护区内鱼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鱼类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鱼类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捕捞和水质采样。

我们选择了保护区内的不同水体,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捕捞,同时也采集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三、鱼类种类经过本次调查,我们共记录到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种类有20种,包括鲤鱼、鲢鱼、鳙鱼、鲮鱼、鳜鱼、鲈鱼、鳊鱼、鳜鱼、鲱鱼、鲮鱼、鳊鱼、鲢鱼、鳙鱼、鲈鱼、鲑鱼、鳜鱼、鲤鱼、鳊鱼、鳙鱼、鳜鱼。

其中,鲤鱼和鲢鱼为数量最多的两种鱼类。

四、鱼类数量和分布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鱼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保护区内的湖泊和河流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鱼类数量相对较多。

而高山区域则由于气候条件恶劣,鱼类数量较少。

此外,鱼类在不同季节的数量也存在差异,春季和夏季是鱼类繁殖的季节,数量相对较多。

五、水质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对保护区内水体的水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的水质整体较好,pH值、溶解氧含量和水温等指标符合鱼类生存的要求。

然而,部分湖泊和河流的水质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六、鱼类保护措施建议鉴于松山自然保护区内鱼类资源的重要性,我们提出以下保护措施建议:1.加强水体的保护,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确保鱼类生存环境的良好。

2.建立鱼类保护区,划定禁渔区域,保护鱼类的繁殖和生存空间。

3.加强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掌握鱼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鱼类保护的意识,减少非法捕捞行为。

七、结论通过本次鱼类调查,我们对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保护区内鱼类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加强对鱼类的保护,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护和发展。

海南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调查

海南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调查

海南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调查黄 丹,王 霞,陆美环*(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海南 海口 570228)[摘 要]工程建设项目对流域水生生物影响较大,特别是洄游鱼类。

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丰富,属于万泉河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域。

为工程建设过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在跨河工程前对万泉河雅寨至大乐村河段,重点针对乐天大桥工程的上下游河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对流域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优势种和单位捕捞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雅寨至大乐村河段采集到鱼类共68种,隶属于12目,35科,58个属。

其中,鲈形目和鲤形目的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和27%;调查区域共有广东鲂、鲤、条纹狭鰕虎鱼、尼罗罗非鱼等13种优势种;鱼卵、仔稚鱼隶属于3目5科,其中鱼卵有5科14属14种,仔稚鱼有5科14属14种。

[关键词]雅寨水域;鱼类资源;保护调查[中图分类号]S9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24)04-0098-0074-07万泉河是海南岛第三大河,发源于五指山麓,全长156.6 km ,流域面积3 693 km 2,万泉河流域是海南岛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流域内物种资源异常丰富。

万泉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地处万泉河琼海段,总长度为54 km ,其中核心区长度为19.44 km ,该段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河流水面宽阔,河水较深,气候温和、光照时间长,具备优越的鱼类生长条件,有重点保护花鳗鲡、尖鳍鲤等珍稀、濒危鱼类资源[1],也是万泉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三场一通道”的关键区域。

近年来万泉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高速公路、大型桥墩、桥梁、水库水坝及河道疏浚等涉水工程建设对流域水力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有水电站63座,装机容量达149.16 MW ,已开发量占其技术可开发量的比重达到66%[2]。

万泉河下游江段在历史上是花鳗鲡重要的洄游通道和栖息地,但随着嘉积大坝等多座大坝的建成,花鳗鲡在万泉河的洄游过程已被影响[3],多年来只保留着零星的分布记录,已严重影响其生态功能。

模糊综合评价广西桂平东塔鱼类产卵场水质状况

模糊综合评价广西桂平东塔鱼类产卵场水质状况
Li — hu uc n
( 广西水 产 研究所 , 西南 宁 5 0 2 ) 广 3 0 1
( a gx s r n tt t Na ni Gu n i 53 0 Gu n iFihe y I s iu e, n ng, a gx , 0 21, na Chi )
摘 要 : 据 2 0 年 广 西 桂 平 市 东 塔 鱼 类 产 卵 场 水 质 调 查监 测 结 果 , 择 溶 解 氧 ( 依 09 选 D0) 高锰 酸 盐 指 数 ( O ) 、 C D 、 总 氮 ( N)总 磷 ( )个 代 表 性 指 标 作 为 评 价 因 子 , 照 《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8 8 0 2 》应 用 模 糊 T 、 TP 4 参 地 GB 3 3 —2 0 ) , 综 合 评 价 模 型对 该 产 卵 场 水 质状 况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果 表 明 , 产 卵 场 水 质 为 V类 , 符 合 天 然 鱼 类 产 卵 场 水 结 该 不
f z y o p e e ie v l a in u z c m r h nsv e au to m o e wa us d o v l t t wa e q l y dl s e t e aua e he t r uai of h fs t t e ih
r p o u to p t The r s ls s o d t a h tr q l y o h p wn n o n s t e e r d c in s o . e u t h we h tt e wa e uai f t e s a i g gr u ds wa h t ca s ls V . whih ddn’ e h t rq a iy r q r me t fna u a ih s a i g g o d nd c i tme tt e wa e u lt e uie n so t r lfs p wn n r un s a

鱼类检测年底工作总结报告

鱼类检测年底工作总结报告

鱼类检测年底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水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水产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鱼类检测工作在年底时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估,以确保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鱼类检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我们加强了
对水域环境的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了一些污染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其次,我们对捕捞的鱼类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分析,确保了市场上鱼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水产养殖场的监管和检测工作,提高了养殖水体的质量和鱼类产品的品质。

然而,总结工作也同时揭示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我们在水域环境监测
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区,需要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和技术手段。

其次,对于一些新型污染物质的检测和分析能力还需要提升,以应对环境污染的新情况。

最后,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水产养殖场的监管和检测工作,确保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水域环境的监测和调查,完善监测网络和
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治理污染源。

同时,我们也将加大对新型污染物质的检测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以保障水产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水产养殖场的监管和检测工作,确保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的来说,鱼类检测工作在年底时的总结报告表明了我们在水产资源管理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揭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鱼类检测工作,为水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种精确定位鱼类产卵场位置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精确定位鱼类产卵场位置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精确定位鱼类产卵场位置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华彬,余春雪,杨盈
申请号:CN202110433077.8
申请日:20210421
公开号:CN113111956B
公开日:
202205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确定位鱼类产卵场位置的方法,通过实测产卵期该河道范围的水文水动力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相似性将所有测点划分到k个类簇中,考虑了不同水文水动力因子对鱼类产卵的影响,避免对鱼类产卵场定位的主观性。

在现有大致产卵河道范围的基础上,实测鱼类产卵场流场等水文水动力数据,分析了鱼类产卵场水文水力学特征,对比鱼类产卵期对水文水动力因子的需求,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该河道范围划分为k个类簇,对比每一类簇影响因子的特征与鱼类产卵期对各种影响因子的需求,确定某些类簇比较适合鱼类产卵,不只是纵向确定产卵场的范围,并在横向上确定鱼类产卵的位置。

申请人:东莞理工学院
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大学路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苏州言思嘉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刘巍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淮河青、草、鲢、鳙及鳊鱼产卵场的调查

淮河青、草、鲢、鳙及鳊鱼产卵场的调查

淮河青、草、鲢、鳙及鳊鱼产卵场的调查
佚名
【期刊名称】《水产学报》
【年(卷),期】1981(005)004
【摘要】三十年来,淮河流域兴建了大批水库和闸坝,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水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报道了对变化后淮河青、草、鲢、鳙、鳊、秦鱼类产卵场所进行的调查;对鱼卵、鱼苗的流量和成色,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及变迁情况,产卵场的环境和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作了介绍。

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淮河径流调节后家鱼产卵场依然存在而且分布广泛,特别是蚌埠闸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对淮河、洪泽湖及运河以西各个湖泊经济鱼类的资源补充起了一定作用。

为了保护资源,本文提出应对蚌埠闸、老铁桥下和信家湾——王咀子三处的产卵场规定禁渔期的建议。

【总页数】7页(P361-3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鲢-鳙-青-草亲鱼的高产繁殖技术 [J],
2.一龄鲢、鳙、草、鳊鱼种的培育(上) [J], 唐玉华;
3.一龄鲢、鳙、草、鳊鱼种的培育(下) [J], 唐玉华;
4.一龄鲢、鳙、草、鳊鱼种培育技术 [J], 郭兆俊;唐玉华
5.鲢、鳙、青、草亲鱼的高产繁殖措施 [J], 翟洪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资源量的调查和分析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资源量的调查和分析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资源量的调查和分析罗佳;姜伟;陈求稳;刘德富;唐锡良;涂志英;石小涛【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3(043)005【摘要】为了解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食卵鱼的资源量,于2011年8-12月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利用三层流刺网张网采集渔获物样品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显示:采集渔获物共有24亚种,分属于3目5科,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共有14种,未发现外来物种.食卵鱼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所捕获渔获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捕捞量占总捕捞量的79.31%;在11月份的捕获物中,食卵鱼的捕捞数量足过10月和12月的2~8倍;在中华鲟产卵期间,食卵鱼的日捕获量达到最高峰.【总页数】4页(P27-30)【作者】罗佳;姜伟;陈求稳;刘德富;唐锡良;涂志英;石小涛【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三峡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宜昌443100;三峡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宜昌44300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4【相关文献】1.葛洲坝下游江段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类资源量估算 [J], 虞功亮;刘军;许蕴玕;常剑波2.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 [J], 杜浩;危起伟;张辉;王成友;吴金明;沈丽3.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卵苗输移过程的数值模拟 [J], 王悦;杨宇;高勇;韦章平;齐亮4.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初次水下视频观察 [J], 杜浩; 张辉; 陈细华; 刘志刚; 危起伟; N.MIYAZAKI5.葛洲坝下游江心堤对中华鲟产卵场河道动能梯度影响 [J], 李建;夏自强;王远坤;李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19, 6(3), 135-139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ojfrhttps:///10.12677/ojfr.2019.63018Progress in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FishSpawning GroundsHaiyan WangManagement Center of Coastal Port Industrial Zon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ongying ShandongReceived: Sep. 3rd, 2019; accepted: Sep. 18th, 2019; published: Sep. 25th, 2019AbstractSpawning ground is the place where fish, shrimp and shellfish mate, lay eggs, hatch and raise the young.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aquatic organism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pplementing fishery resources. The spawning grounds of fis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pawning methods, the nature of their egg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xternall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f fish spawning grou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fish resources in China.KeywordsFish, Spawning Ground, Survey, Monitor鱼类产卵场调查监测进展王海燕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临港产业区管理中心,山东东营收稿日期:2019年9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25日摘要产卵场是指鱼虾贝等交配、产卵、孵化及育幼的水域,是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场所,对渔业资源补充具有重要作用。

鱼类的产卵场和它们的产卵方式、卵的性质以及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鱼类产卵场调查监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鱼类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王海燕关键词鱼类,产卵场,调查,监测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鱼类可以通过产卵、受精、发育、生长补偿由于自然死亡和捕捞而减少的数量。

补充量的大小与亲体数量、产卵场和栖息地的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是鱼类长期以来对栖息地环境形成的一种适应性。

研究表明鱼类幼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很差,容易造成自然死亡,因此产卵场的外部环境,如气候、水温、海流、盐度、营养盐、饵料丰度、敌害生物量,对补充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3]。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产卵场的时空分布、资源增殖等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4][5]。

2. 国外产卵场调查国外海洋生物学家从十九世纪开始进行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丹麦、挪威等西欧和北欧的国家。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研究开始于对鱼卵仔稚鱼种类鉴别、生物学特性(孵化时间、发育战略等)的观察和描述,例如英国的Holt E. W. L.,德国的Guitel F.等海洋生物学家利用人工受精孵化的方法,鉴定了英国附近海区大部分(约为80%)硬骨鱼类的卵子和仔鱼。

二十世纪初,幼鱼拖网的发明,推动了稚幼鱼的早期发育的深入研究,例如Hjort J.研究发现大西洋鲱鱼类资源数量的变动和仔、稚鱼数量有关,特别是和卵黄吸收后期仔鱼成活率密切相关,而天然饵料的丰度是决定卵黄后期仔鱼的存活率的关键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对指导大西洋鲱种群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完成了多数北欧鱼类的早期发育阶段的描述和鉴定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科学家普遍采用鱼卵、仔鱼的调查数据来估算鱼类资源,并计算当年的最大允许捕获量,尤其是在北欧的鲱鱼、沙丁鱼和鲐鱼,美国和日本海的沙丁鱼,以及太平洋鲐鱼、太平洋和大西洋鲱鱼等鱼类资源利用等方面[1]。

此外,国外非常注重在较大范围海区的鱼类资源的调查工作,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鱼类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例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鲐鱼、沙丁鱼等产卵场的调查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而且,国外普遍采用较大规模的国际联合调查,如印度洋国际合作调查(IICE)、热带大西洋国际合作调查(ICITA)、东部热带太平洋海洋学研究(EASTROPAC)、黑潮及临近水域合作研究(CSK)。

还有一些地区性的调查活动,如加勒比海及其临近水域合作研究(CICAR)以及中大西洋北部分的合作调查(CINECA)等等。

这些调查活动,使得科学家掌握了重要经济鱼类的早期发育情况,为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种群恢复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近年来,随着资源衰退和气候变化,国外学者对产卵场、鱼卵仔稚鱼转运机制并对产卵场调查站位设计、评估模型构建、数据库建设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3]。

3. 国内产卵场调查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产卵场调查方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但总体而言,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国内的调查研究在调查持续时间、覆盖范围、调查频次、调查方法等方面存王海燕在一定差距。

1) 淡水鱼类产卵场调查①四大家鱼产卵场国内对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较为关注,特别是对工程建设后,产卵场变化关注较多,研究范围涉及长江中游、汉江中游、赣江中游等区域四大家鱼产卵场。

段辛斌等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特征如产卵种类、组成特征、产卵场分布、产卵场规模、环境因子均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长江中游产漂浮性卵鱼类产卵场保护措施[6]。

此外,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队、王尚玉等也对长江水系四大家鱼产卵场进行过调查[7]。

李修峰等对汉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进行了调查,根据当时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经历时间乘以江水平均流速估算鱼卵漂流距离,确定产卵场位置,并根据鱼卵数、水流量估算了产卵规模,分析了产卵场变化、苗(卵)资源下降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建议[8]。

此外,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周春生等在1976~1978年对汉江中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进行过调查[9];刘健康等、李修峰等对个别种类产卵场进行过调查[8][10]。

刘彬彬等对赣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发育时期推测了发育时长,分析了产卵场变迁,水利设施对产卵场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措施[11]。

此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任百洲等曾对淮河产卵场进行过调查[12]。

②葛洲坝中华鲟产卵场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的美誉。

国内许多专家对其产卵场水文、地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表明产卵场的水流速、水温、地形、敌害生物等对中华鲟亲鱼的产卵等繁殖活动、仔鱼成活率均有影响,并依据数据建立了一系列的水文学模型、产卵场模型等[13][14][15]。

研究表明金沙江下游的老君滩以下至长江上游的合江县以上约600 km江段是中华鲟传统的产卵场。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中华鲟传统产卵场被放弃,而在葛洲坝下游长约7 km的主河道中形成了新的产卵场,表现了中华鲟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16]。

其它区域的一些产卵场调查包括千岛湖黄尾密鲴产卵场调查[17]、赣江鰣鱼产卵场调查[18]、红水河下游鱼类产卵场调查[19]、建溪徐墩河段黄尾密鲴产卵场调查[20]、白沙长河银鱼产卵场调查[21]以及保安湖产卵场调查[22],这些调查范围较小,调查持续时间也较短。

2) 海洋鱼类产卵场调查我国海洋鱼类产卵场的调查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采用直观方法进行产卵场的调查,调查海域从北往南,从渤海、黄海,一直到东海、南海。

这一阶段进行的调查,规模普遍较小,且主要针对于大宗经济鱼类的产卵场,例如渤海小黄鱼(1952~1962),烟威渔场鲐鱼,海州湾鱼类,海礁带鱼,北部湾渔场,此外,1958~1960年进行的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是该时期唯一的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且调查内容包含鱼类的早期发育情况[23]。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近海海洋鱼类产卵场调查,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大宗经济鱼类的产卵场,例如吕泗渔场小黄鱼,浙江近海多种经济鱼类,岱巨洋大黄鱼,东、黄海鲐鲹鱼和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23]。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进行跨省市多部门联合(尤其是海洋科研院所)的较大规模海洋鱼类资源调查工作,不但对我国主要大宗海洋经济鱼类的产卵场进行了调查,也对其早期生活史进行了研究。

在此之后,福建各单位联合在闽南渔场开展调查也包括鱼卵、仔鱼的内容;在南海还开展了中、西沙群岛渔场的鱼卵、仔鱼调查。

邓景耀等对渤海湾虾产卵场进行过专项调查。

我国目前海洋渔业资源的许多重要王海燕数据都是来自这一时期[23]。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较少,主要有八十年代末期、2008~2010年开展的山东近海产卵场调查,金显仕等曾对2000~2004年山东半岛南部鳀产卵场进行过专题调查,林龙山等对2003~2007年间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产卵场进行过调查[24][25][26]。

调查显示,相较于六七十年代,我国近海鱼类产卵场受人工捕捞影响较大,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坏,亟需进行资源保护及修复。

基于这些调查,国内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基本掌握了黄渤海产卵场范围、产卵群体、产卵期、鱼卵仔稚鱼种类密度、产卵场环境条件等部分资料,但在目前黄渤海渔业资源大规模衰退、群落结构明显改变、产卵场及产卵场的资源条件已发生较大程度改变的情况下,目前掌握的资料已不能满足产卵场保护及修复示范区选划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