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糖类代谢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目录
(一)糖代谢 1. 糖酵解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BPG)旁路
2.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目录
血液中的电解质则大部分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 机盐
正离子有:Na+、K+、Ca2+、Mg2+; 负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血浆中Na+、Cl-的含量最多;细胞内则含K+、HPO42最多。 体液的电中性是由于各种体液内的正、负离子荷电总 量相等 在血浆中,Na+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在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 子。 血浆中Na+、K+、Ca2+保持适当比例,维持着神经肌肉 的正常兴奋性。
因CO2形成的H2CO3,解离后使H+浓度增高,故CO2对O2饱和度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H+浓度的改变而实现的。 CO2和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时,也能解离出H+以影响Hb 对O2的亲和力。
2GSH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H2O2
6-磷酸 葡萄糖酸
NADP++H+
GSSG
2H2O
目录
(二)脂 代 谢
成熟红细胞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通过主动 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的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 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
目录
第十一章 糖类
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职高专“十一五”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医用化学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的结构 (二)果糖的结构
与葡萄糖类似,果糖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 与葡萄糖类似,果糖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 水溶液也具有变旋光现象。 水溶液也具有变旋光现象。 H
6 1
CH2OH O 5 H HO H
4 3
CH2OH
2 5
6
1
H
H
4
H
O CH OH 2 OH
3 2
OH
1 2
OH
H
HO
CH2OH C C C C O H OH OH
HO
OH
α-D-(-)-呋喃果糖 H
OH
H
3 4 5 6
α-D-(-)-吡喃果糖
6
H
6
CH2OH O 5 H HO H
4 3
OH
2
H
H
5
O OH OH
3 1 2ຫໍສະໝຸດ CH2OHH4H
CH2OH
1
D-(-)-果糖
HO
CH2OH
OH
H
OH
H
β-D-(-)-呋喃果糖
β-D-(-)-吡喃果糖
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职高专“十一五”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医用化学
第一节 单糖
二、单糖的化学性质 (一)单糖的差向异构化
在弱碱作用下,醛糖和酮糖能互相转化 在弱碱作用下,
CHO C C C C HO C C HO H H C C C H CHO C C C C H HO H H OH H OH OH OH H OH OH HO HO H H H H OH OH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一、内容提要肝是人体多种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体内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肝的物质代谢特点1.肝的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特点(1)糖代谢肝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脂类代谢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协助脂类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肝是进行脂肪酸β–氧化、脂肪合成、改造及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肝是合成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的重要器官,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或其它组织利用。
(3)蛋白质代谢肝在人体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包括全部的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大部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结合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前体等;肝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类,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主要在肝生成尿素。
2.肝在维生素、激素代谢的特点(1)维生素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K、B1、B2、B6、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肝可将很多B族维生素转化为相应辅酶或辅基。
(2)激素代谢许多激素在发挥其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降低或失去其生物活性,此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二)肝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水溶性和极性增强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生物转化的物质①内源性:系体内物质代谢产物,如氨、胺、胆红素等,以及发挥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神经递质等;②外源性:系有外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毒物、色素、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5
E SH S O C CH2 OH CH CH3
SH SH
2
E S
CoASH
COCH3
ACP
ACP
ACP
S
COCH2COOH
加氢 NADP+
缩合
E SH S O C CH2 O C CH3
3
β-酮脂酰-ACP合酶
4
NADPH+H+
ACP
CO2
(四)由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
1、启动
CH3CO~SCoA CoASH
1、有利的一面 (1) 酮体具有水溶性,生成后进入血液,输送到 肝外组织利用; (2)作为燃料,经柠檬酸循环提供能量。 因此,酮体是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 如:禁食、应急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 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 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过多消耗。 长期饥饿时,酮体供给脑组织50~70%的能量。
4、还原
NADPH+H NADP β -酮酰 —SH —SH OH E ACP还原酶 E ACP—S—COCH2CHCH3 ACP—S—COCH2COCH3
+ +
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此反应。 脂酸生物合成中所需的NADPH大部分是戊糖磷 酸途径供给的,有些来自苹果酸酶反应。
5、脱水
—SH E
(二)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1、脂肪酸合成起始于乙酰-CoA转化成丙二酸单酰 - CoA,该反应是在 乙酰-CoA 羧化酶作用下实现 的。 2、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是脂肪酸合成中 的限速步骤。 3、乙酰CoA羧化酶的组成 包括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生物素羧化 酶、羧基转移酶3个亚基,辅基为生物素。
食品化学(谢明勇)11-第11章 次生代谢产物
第11章次生代谢产物
主要内容
●11.1 概述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萜类化合物
●11.4 生物碱
●11.5 其他次生代谢产物●11.6 本章小结与思考题
知识点
✓了解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命名及其生物合成途径;食品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性
✓掌握次生代谢的概念,及其在食品中的作用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的结构分类及其理化性质
✓了解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分析方法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的结构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作用
11.1 概述
✓11.1.1 次生代谢的概念
✓11.1.2 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与命名
✓11.1.3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11.1.4 食品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性
回目录
11.1.1 次生代谢的概念
初生代谢
在植物、昆虫或微生物体内的生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柠檬
酸代谢,生成生物体生存繁殖所必需的化合物,如糖类、氨基酸、脂肪酸、核
酸及其聚合衍生物(多糖类、蛋白质、酯类等)、乙酰辅酶A等的代谢过程。
所生成的物质称为初生代谢产物。
次生代谢
次生代谢是以某些初生代谢产物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特殊生物化学反应
生成表面上看来似乎对生物体本身无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多
酚类等,它们被称为次生代谢产物。
回本节。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CTP
血红素合成 ALA合成酶
血红素
(2)变构酶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 变构效应剂可通过非共价键与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构
象改变(T态和R态)或亚基的聚合、分离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式; 变构效应剂常常是酶的底物、产物或其他小分子中间代 谢物。 变构调节过程不需要能量。
(CH2)4CO HS Co
OH
AO
CH
3
CO
P
丙酮酸脱氢 酶
O CH HC TT
S
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酶
C C S Co
H3
A
H SH
(CH2)4CO OH
2 3
HP
S
(CH2)4CO OH
S
S
FAD H2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 D
丙酮酸氧化脱羧
NFAA
D+
NADH +H+
乙酰 丙二酸单 β-酮脂酰转移酶 酰转移酶 合成酶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物质代谢的整体性 物质代谢的可调节性 组织器官代谢的特色性 不同来源代谢物代谢的共同性 能量储存的特殊性 NADPH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当量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 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根据激素作用受体部位不同,激素可分为:细胞膜受
体激素和细胞内受体激素。
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1.应激状态下的代谢调节
应激是机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感染、中 毒、剧烈的情绪变化等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生物化学课件糖类代谢(共84张PPT)
丙酮酸氧化脱羧
• 基本反应: • 糖酵解生成的丙酮酸可穿过线粒体膜进
入线粒体内室。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 化下,生成乙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CO
2
丙酮酸 脱羧酶
TPP
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D
乙酰硫辛酸
二氢硫辛酸
个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聚合 而成。呈螺旋结构,遇碘显紫蓝色。 • 支链淀粉中除了(14)糖苷键构成糖 链以外,在支点处存在(16)糖苷键 ,分子量较高。遇碘显紫红色。
(2).纤维素
• 由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的 直链,不溶于水。
(3).几丁质(壳多糖)
• N-乙酰-D-葡萄糖胺,以(14)糖苷键 缩合而成的线性均一多糖。
四、三羧酸循环(TCA) 五、磷酸戊糖途径(PPP/HMP)
六、其它糖进入单糖分解的途径
动物细胞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胞饮 中心体
细胞膜 细胞质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吞噬 分泌物
内质网 溶酶体 细胞膜
植物细胞
细胞壁 叶绿体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一、葡萄糖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
H2C-COOH
H2C-COOH HO-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C-COO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HO-C-COOH H C-COOH H2C-COOH
CO -COOH CH -COOH CH2-COOH
第十一章 糖类代谢--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反应中间物是酶结合的烯醇化合物,反应是可逆的,由浓度控制。由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受磷酸戊糖支路的中间物竞争抑制,如6-磷酸葡萄糖酸。戊糖支路通过这种方式抑制酵解和有氧氧化,pH降低使抑制加强,减少酵解,以免组织过酸。
3.磷酸化 6-磷酸果糖被ATP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3.生成乙醇:在酵母菌中,由丙酮酸脱羧酶催化生成乙醛,再由乙醇脱氢酶催化还原生成乙醇。
五、其他单糖
1.果糖:可由己糖激酶催化形成6-磷酸果糖而进入酵解。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比果糖大12倍,只有在脂肪组织中,果糖含量比葡萄糖高,才由此途径进入酵解。肝脏中有果糖激酶,可生成1-磷酸果糖,再被1-磷酸果糖醛缩酶裂解生成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由三碳糖激酶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醛,进入酵解。
三、能量变化
C6H12O6+2Pi+2ADP+2NAD+=2C3H4O3+2ATP+2NADH+2H++2H2O
有氧时2个NADH经呼吸链可产生6个ATP,共产生8个ATP;无氧时生成乳酸,只有2个ATP。在骨骼肌和脑组织中,NADH进入线粒体要经过甘油磷酸穿梭系统,在细胞质中由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将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返回细胞质。因为其辅酶是FAD,所以生成FADH2,只产生2个ATP。这样其还原当量(2H++2e)被带入线粒体,生成FADH2,进入呼吸链,结果共生成6个ATP。
三、转运
1.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有协助扩散系统,通过一种载体将葡萄糖(或半乳糖)与钠离子转运进入细胞。此过程由离子梯度提供能量,离子梯度则由Na-K-ATP酶维持。细菌中有些糖与氢离子协同转运,如乳糖。另一种是基团运送,如大肠杆菌先将葡萄糖磷酸化再转运,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供能。果糖通过一种不需要钠的易化扩散转运。需要钠的转运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要钠的易化扩散被细胞松驰素抑制。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重点试题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解读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一、知识要点代谢调节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通过调节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根据生物的进化程度不同,代谢调节作用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是通过细胞内酶的调节而起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则有更复杂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都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所以,细胞内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酶的调节是从酶的区域化、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三个方面对代谢进行调节的。
细胞是一个高效而复杂的代谢机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的转化。
细胞内的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功能上虽各不相同,但在代谢途径上却有明显的交叉和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代谢的复杂性要求细胞有数量庞大、功能各异和分工明确的酶系统,它们往往分布在细胞的不同区域。
例如参与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存在胞浆中;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与核酸生物合成有关的酶大多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酶主要在颗粒型内质网膜上。
细胞内酶的区域化为酶水平的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体内酶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酶合成速度和酶降解速度进行调节。
酶合成主要来自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可以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与运输和翻译水平上进行调节。
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感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诱导物和辅阻遏物可以调节基因的开闭,这是一种负调控作用。
而分解代谢阻遏作用通过调节基因产生的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促进转录进行,是一种正调控作用,它们都可以用操纵子模型进行解释。
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P、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组成;转录后的调节包括,真核生物mRNA 转录后的加工,转录产物的运输和在细胞中的定位等;翻译水平上的调节包括,mRNA 本身核苷酸组成和排列(如SD序列,反义RNA的调节,mRNA 的稳定性等方面。
11糖代谢
糖代谢一、填充题1.水解淀粉的酶类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2.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氧化、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也叫 EMP 途径。
3.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氧化反应。
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产生ATP的反应。
4.EMP途径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烯醇化酶催化甘油酸-2-磷酸的分子内脱水反应,造成分子内能量重新排布,产生高能磷酸键,后者通过酶的作用将能量传给ADP生成ATP。
5.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只能产生 2 分子ATP,而有氧分解可以产生 30(32)分子ATP。
6.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7.丙酮酸脱氢酶系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它所催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是葡萄糖代谢中第一个产生 CO2的反应。
8.TCA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柠檬酸。
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是该循环的主要限速反应。
9.TCA循环中有二次脱羧反应。
10.TCA循环中大多数酶位于线粒体基质,只有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
11.糖酵解产生的NADH·H+必需依靠磷酸甘油穿梭系统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才能进入线粒体,分别转变为线粒体中的 NADH 和 FADH2 。
12.经长期进化后,高等真核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被精确地局限在细胞的特定部位,戊糖磷酸途径在细胞的细胞质内进行,糖酵解过程在细胞的细胞质部位进行,TCA循环在细胞的线粒体部位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细胞的线粒体部位进行。
13.通过戊糖磷酸途径可以产生 NADPH 和磷酸戊糖这些重要化合物。
14.糖异生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15.糖酵途径中的三个调节酶是己糖激酶、二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16.合成糖原的前体分子是 UDPG ,糖原分解的产物是 G-6-Pi 。
17.磷酸果糖激酶是酵解过程最关键的限速酶。
18.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磷酸化酶。
化学生物学 第十一章 生物代谢
糖原合成的途径
2,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是指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 的过程。糖异生作用由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主 要是在肝脏中进行,其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途径 的逆过程。
在糖酵解中有三个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因 此,这三个逆反应需要由不同的酶催化进行。由 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两个反应的逆 反应,是由两个特异性的磷酸酶(磷酸酯酶)水 解磷酸酯键完成的。而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 其逆反应包括两个反应,分别由丙酮酸羧化酶和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催化。
反应(6)
3-磷酸甘油醛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下脱氢 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此反应是在NAD+ 和磷酸存在下进行的,NAD+是脱氢反应的氢受 体,磷酸起分解硫酯键和形成新高能磷酸酯键作 用。
反应(7)
1,3-二磷酸甘油酸与ADP作用生成3-磷酸 甘油酸和ATP
反应(8)
3-磷酸甘油酸的变位反应,催化这一反应 的酶是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变位的产物为 2-磷酸甘油酸。
然后,以糖原为引物,在糖原合成酶催化下,UDP-葡萄 糖中的葡萄糖以-1,4-糖苷键与引物相连,生成比引物糖 原多一个葡萄糖残基的多糖。通过不断的循环,即可得到 大分子量的糖原。
此过程合成的-1,4-葡萄糖多聚体再在分枝酶作用下,发 生4 6 糖苷键转移,形成具有1, 6-糖苷键的有分枝的糖 原。
1.糖酵解
糖酵解在细胞胞液中 进行(无氧条件), 是葡萄糖经过酶催化 作用降解成丙酮酸, 并伴随生成ATP的过 程。 它是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 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糖原的磷酸化
• 细胞内糖原在磷酸化酶和脱枝酶催化下形 成1-磷酸葡萄糖
反应(1)
催化该反应的酶为磷酸己糖激酶。凡是能够催化 ATP的磷酰化反应的酶称为激酶。激酶一般需要 Mg2+或其它二价金属离子激活。
糖类代谢PPT课件
吸收速率
不同糖类的吸收速率不同, 如葡萄糖的吸收速率较快, 果糖较慢。
吸收部位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但结肠也有一定的吸收功 能。
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饱腹感与饥饿感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 糖。
饱腹感激素如GLP-1和饥饿感激素如 ghrelin对食欲的调节。
肝糖原与肌糖原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 血糖稳定,肌糖原则储存葡萄糖。
感谢观看
THANKS
三羧酸循环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为34分子ATP,其中1分子ATP来自乙酰 CoA与草酸乙酸结合的反应,其余33分子ATP来自其他三个步骤催化的 反应。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定义
氧化磷酸化是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方 式。
氧化磷酸化步骤
氧化磷酸化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催化的反应。电子传递链将 NADH和FADH2的电子传递给氧,生成H+,同时生成ATP。
02
糖原的合成需要限速 酶
糖原的合成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激素 、血糖水平等。因此,糖原的合成速 度受到限制。
03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相 互制约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血糖水平升高时,糖原的合成增 加,而在血糖水平降低时,糖原的分 解加速。
蔗糖和淀粉的合成
蔗糖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贮存光合产物 的形式,也是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形 式。蔗糖合成酶是蔗糖合成的关键酶。
化的反应。
三羧酸循环
01
三羧酸循环定义
三羧酸循环是线粒体内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反应,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
要方式。
第11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代谢调节教学文案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代谢调节一、选择题1、糖酵解中,下列哪一个催化的反应不是限速反应?A、丙酮酸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己糖激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2、磷酸化酶通过接受或脱去磷酸基而调节活性,因此它属于A、别(变)构调节酶B、共价调节酶C、诱导酶D、同工酶3、下列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途径不在线粒体内进行的是A、三羧酸循环B、脂肪酸β氧化C、氧化磷酸化D、糖酵解作用4、关于共价修饰调节酶,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这类酶一般存在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B、酶的这两种形式通过酶促的共价修饰相互转变C、伴有级联放大作用D、是高等生物独有的代谢调节方式5、阻遏蛋白结合的位点是A、调节基因B、启动因子C、操纵基因D、结构基因6、下面哪一项代谢是在细胞质内进行的A、脂肪酸的β-氧化B、氧化磷酸化C、脂肪酸的合成D、TCA7、在乳糖操纵子模型中,操纵基因专门控制是否转录与翻译。
A、结构基因B、调节基因C、起动因子D、阻遏蛋白8、有关乳糖操纵子调控系统的论述何者是错误的?A、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也是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形式B、乳糖操纵子由三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启动子何操纵基因组成C、乳糖操纵子有负调节系统和正调节系统D、乳糖操纵子负调控系统的诱导物是乳糖9、下列有关阻遏物的论述何者是正确的?A、阻遏物是代谢的终产物B、阻遏物是阻遏基因的产物C、阻遏物与启动子结合而阻碍基因转录D、阻遏物与RNA聚合酶结合而阻碍基因转录二、是非题(在题后括号内打√或×)1、共价调节是指酶与底物形成一个反应活性很高的共价中间物。
2、在酶的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中,常伴有酶分子亚基的解聚和缔合,这种可逆的解聚/缔合也是肌体内酶活性调节的重要方式。
3、细胞的区域化在代谢调节上的作用,除了把不同的酶系统和代谢物分隔在特定的区间,还通过膜上的运载系统调节代谢物、辅酶和金属离子的浓度。
4、操纵基因又称操纵子,如同起动基因又称启动子一样。
第11章物质代谢途径的关系与调控ppt课件
4、共价修饰与级联放大
共价修饰——有些酶分子肽链上的某些基团,通过共价联结或脱 去一个基团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基团的联结或脱去是通过另外的 酶的催化而实现的,酶活性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共价修饰 。
常见的修饰方式有以下几种: 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去乙酰化、腺苷酰化/去腺苷酰化、 尿苷酰化/去尿苷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
第二篇 代谢篇
第11章 物质代谢途经 的相互关系与调控
11.1 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一、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的相互关系
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糖代谢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碳源和能源:如糖分解过程中可 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经TCA循环产生—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 它们均可经加氨基或氨基移换作用形成相应的氨基酸。另外,糖 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供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之用。
TCA循环 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酮戊二酸
—酮戊二酸
苹果酸
氨基酸
乙醛酸循环 琥珀酸
蛋白质
生酮氨基酸 生糖氨基酸
乙酰乙酸 丙酮酸
脂肪酸
甘油 乙酰辅酶A
脂肪
丙二酸单酰辅酶A
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糖与脂类物质也能相互转变:
糖
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脂肪酸
脂类
甘油 脂肪酸
—甘油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胰1
凝
乳
蛋
白 酶
1
原
的
激
活1
13 14 15 16
13 14 15 16
14 15 S S
13 14 15 16
A
B
146
149
245 Pro-CT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重点试题第十一章代谢调节解读
第十一章代谢调节一、知识要点代谢调节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通过调节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根据生物的进化程度不同,代谢调节作用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是通过细胞内酶的调节而起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则有更复杂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因为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都是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所以,细胞内酶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酶的调节是从酶的区域化、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三个方面对代谢进行调节的。
细胞是一个高效而复杂的代谢机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的转化。
细胞内的四大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在功能上虽各不相同,但在代谢途径上却有明显的交叉和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代谢的复杂性要求细胞有数量庞大、功能各异和分工明确的酶系统,它们往往分布在细胞的不同区域。
例如参与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和脂肪酸合成的酶主要存在胞浆中;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与核酸生物合成有关的酶大多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酶主要在颗粒型内质网膜上。
细胞内酶的区域化为酶水平的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体内酶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酶合成速度和酶降解速度进行调节。
酶合成主要来自转录和翻译过程,因此,可以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与运输和翻译水平上进行调节。
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感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诱导物和辅阻遏物可以调节基因的开闭,这是一种负调控作用。
而分解代谢阻遏作用通过调节基因产生的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P促进转录进行,是一种正调控作用,它们都可以用操纵子模型进行解释。
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P、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组成;转录后的调节包括,真核生物mRNA 转录后的加工,转录产物的运输和在细胞中的定位等;翻译水平上的调节包括,mRNA 本身核苷酸组成和排列(如SD序列,反义RNA的调节,mRNA 的稳定性等方面。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编写)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二、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二、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
生命体都是由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基本物质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虽然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机体代谢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生命之所以能够健康延续,并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体内、外环境,除了具备完整的糖、脂类、蛋白质与氨基酸、核苷酸与核酸代谢和与之偶联的能量代谢以外,机体还存在着复杂完善的代谢调节网络,以保证各种代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糖类、脂类及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均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尽管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乙酰CoA是它们代谢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它们代谢的共同途径,而且都能生成可利用的化学能ATP。
从能量供给的角度来看,三大营养物质的利用可相互替代。
一般情况下,机体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或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主要为肌肉蛋白),糖是机体主要供能物质(占总热量50%~70%),脂肪是机体储能的主要形式(肥胖者可多达30%~40%)。
机体以糖、脂供能为主,能节约蛋白质的消耗,因为蛋白质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
由于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有共同的代谢途径限制了进入该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总量,因而各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又相互制约,并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来调整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代谢速度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若任一种供能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通常能代谢调节抑制和节约其它供能物质的降解,如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依赖葡萄糖氧化供能,而脂肪动员及蛋白质分解往往受到抑制;在饥饿状态时,由于糖供应不足,则需动员脂肪或动用蛋白质而获得能量。
《糖类代谢 》课件
糖类代谢的调节机制
神经内分泌调节
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协同 作用,调节血糖水平。
糖原质量调节
胰岛素和葡萄糖调节糖原的 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维持内 部状态稳定。
代谢功能修复
呼吸氧化磷酸化代谢过程中 少量ATP产生,缺氧和能量 短缺可以通过ANS调整血糖 使细胞正常代谢。
糖类代谢和常见疾病
糖尿病
糖代谢失调导致的慢性代谢性 疾病。
肥胖症
正常代谢功能失衡导致能量摄 入和消耗之间的差异过大,引 起体重增加的症状。
牙齿腐烂
口腔中的细菌在糖类的作用下 筛选出有害酸类,对牙釉质进 行破坏性作用。
总结和提问
糖类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调节机制
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代谢
失调会导致疾病。
知识提问
你是否了解糖类代谢造成的疾病?
2
小肠
胰岛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确保身体的正常功能。
3
血液循环
单糖进入血液后,运送到细胞中使机体产生活动所需的能量。
糖类代谢的重要途径
1 糖酵解
将糖转化为能量产生的过程。
2 糖异生
将非糖类物质转化为糖,提供血糖持续稳 定的途径。
3 糖元循环
4 糖原质量调控
保证葡萄糖内糖原合成、 分解和使用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
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是我们身体的基本代谢过程之一,对于人体能量供应及调节具有重 要的意义。
糖类的分类和组成
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是最常 见的单糖。
双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是最常见 的双糖。
多糖
淀粉、糖原、纤维素是最常见 的多糖。
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1
嘴巴和胃
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中尤为重要。胃酸破坏酶,短小的 多糖和双糖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单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糖类代谢第一节概述一、特点糖代谢可分为分解与合成两方面,前者包括酵解与三羧酸循环,后者包括糖的异生、糖原与结构多糖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还有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糖代谢受神经、激素和酶的调节。
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组织,其代谢情况有很大差异。
脑组织始终以同一速度分解糖,心肌和骨骼肌在正常情况下降解速度较低,但当心肌缺氧和骨骼肌痉挛时可达到很高的速度。
葡萄糖的合成主要在肝脏进行。
不同组织的糖代谢情况反映了它们的不同功能。
二、糖的消化和吸收(一)消化淀粉是动物的主要糖类来源,直链淀粉由300-400个葡萄糖构成,支链淀粉由上千个葡萄糖构成,每24-30个残基中有一个分支。
糖类只有消化成单糖以后才能被吸收。
主要的酶有以下几种:随机水解链内α1,4糖苷键,产生α-构型的还原末端。
产物主要是糊精及少量麦芽糖、葡萄糖。
最适底物是含5个葡萄糖的寡糖。
在豆、麦种子中含量较多。
是外切酶,作用于非还原端,水解α-1,4糖苷键,放出β-麦芽糖。
水解到分支点则停止,支链淀粉只能水解50%。
存在于微生物及哺乳动物消化道内,作用于非还原端,水解α-1,4糖苷键,放出β-葡萄糖。
可水解α-1,6键,但速度慢。
链长大于5时速度快。
4.其他α-葡萄糖苷酶水解蔗糖,β-半乳糖苷酶水解乳糖。
二、吸收D-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可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不能消化的二糖、寡糖及多糖不能吸收,由肠细菌分解,以CO2、甲烷、酸及H2形式放出或参加代谢。
三、转运1.主动转运小肠上皮细胞有协助扩散系统,通过一种载体将葡萄糖(或半乳糖)与钠离子转运进入细胞。
此过程由离子梯度提供能量,离子梯度则由Na-K-ATP酶维持。
细菌中有些糖与氢离子协同转运,如乳糖。
另一种是基团运送,如大肠杆菌先将葡萄糖磷酸化再转运,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供能。
果糖通过一种不需要钠的易化扩散转运。
需要钠的转运可被根皮苷抑制,不需要钠的易化扩散被细胞松驰素抑制。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肌肉和脂肪组织是通过被动转运。
其膜上有专一受体。
红细胞受体可转运多种D-糖,葡萄糖的Km最小,L型不转运。
此受体是蛋白质,其转运速度决定肌肉和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的速度。
心肌缺氧和肌肉做工时转运加速,胰岛素也可促进转运,可能是通过改变膜结构。
第二节糖酵解一、定义1.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有氧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酵解生成的NADH则经呼吸链氧化产生ATP和水。
缺氧时NADH把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2.发酵也是葡萄糖或有机物降解产生ATP的过程,其中有机物既是电子供体,又是电子受体。
根据产物不同,可分为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乙酸、丙酸、丙酮、丁醇、丁酸、琥珀酸、丁二醇等。
二、途径共10步,前5步是准备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三碳糖,消耗2分子ATP;后5步是放能阶段,三碳糖生成丙酮酸,共产生4分子ATP。
总过程需10种酶,都在细胞质中,多数需要Mg2+。
酵解过程中所有的中间物都是磷酸化的,可防止从细胞膜漏出、保存能量,并有利于与酶结合。
ATP磷酸化,产生6-磷酸葡萄糖。
反应放能,在生理条件下不可逆(K大于300)。
由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需要Mg2+或Mn2+。
己糖激酶可作用于D-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一个调节酶,受6-磷酸葡萄糖的别构抑制。
有三种同工酶。
葡萄糖激酶存在于肝脏中,只作用于葡萄糖,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别构抑制肌肉的己糖激酶Km=0.1mM,肝脏的葡萄糖激酶Km=10mM,平时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时5mM,只有进后葡萄糖激酶才活跃,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浓度,葡萄糖激酶是诱导酶,胰岛素可诱导它的合成。
6-磷酸葡萄糖也可由糖原合成,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催化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
此途径少消耗1个ATP。
By 湖风微竹/716-磷酸葡萄糖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水解,此酶存在于肝脏和肾脏中,肌肉中没有。
6-磷酸葡萄糖生成6-磷酸果糖反应中间物是酶结合的烯醇化合物,反应是可逆的,由浓度控制。
由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受磷酸戊糖支路的中间物竞争抑制,如6-磷酸葡萄糖酸。
戊糖支路通过这种方式抑制酵解和有氧氧化,pH降低使抑制加强,减少酵解,以免组织过酸。
6-磷酸果糖被ATP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是酵解的限速步骤。
是别构酶,四聚体,调节物很多,ATP、柠檬酸、磷酸肌酸、脂肪酸、DPG是负调节物;果糖1,6-二磷酸、AMP、ADP、磷酸、环AMP等是正调节物。
PFK 有三种同工酶,A在心肌和骨骼肌中,对磷酸肌酸、柠檬酸和磷酸敏感;B在肝和红细胞中,对DPG 敏感;C在脑中,对ATP和磷酸敏感。
各种效应物在不同组织中浓度不同,更重要的是其浓度变化幅度不同,如大鼠在运动和休息时ATP含量仅差0.8ug/g肌肉,不能改变PFK活力,而磷酸肌酸浓度变化大,效应也大。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由醛缩酶催化,有三种同工酶,A在肌肉中,B在肝中,C在脑中。
平衡有利于逆反应,由浓度推动反应进行。
生成西弗碱中间物。
DHAP生成磷酸甘油醛DHAP要转变成磷酸甘油醛才能继续氧化,此反应由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平衡时磷酸甘油醛占10%,由于磷酸甘油醛不断消耗而进行。
受磷酸和磷酸缩水甘油竞争抑制。
以上反应共消耗2分子ATP,产生2分子3-磷酸甘油醛,原来葡萄糖的3,2,1位和4,5,6位变成1,2,3位。
化G-3-P+NAD++H3PO4=1,3-DPG+NADH+H+由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产物是混合酸酐,含高能键(11.8千卡)。
反应可分为两部分,放能的氧化反应偶联推动吸能的磷酸化反应。
酶是四聚体,含巯基,被碘乙酸强烈抑制。
砷酸盐与磷酸竞争,可产生3-磷酸甘油酸,但没有磷酸化,是解偶联剂。
NAD之间有负协同效应,ATP和磷酸肌酸是非竞争抑制剂,磷酸可促进酶活。
肌肉收缩开始的几秒,磷酸肌酸从20mM下降到10-5mM,使酶活升高;随着乳酸的积累,ATP抑制增强,酶活下降。
72By 湖风微竹 / 731,3-DPG+ADP=3-磷酸甘油酸+ATP 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需Mg 。
是底物水平磷酸化,抵消了消耗的ATP 。
3-磷酸甘油酸变成2-磷酸甘油酸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需镁离子。
DPG 是辅因子,可由1,3-二磷酸甘油酸变位而来。
机理是DPG 的3位磷酸转移到底物的2位。
DPG 无高能键,可被磷酸酶水解成3-磷酸甘油酸。
红细胞中有15-50%的1,3-DPG转化为DPG ,以调节运氧能力。
在氧分压较高的肺泡,亲和力不变,而在组织中亲和力降低,可增加氧的释放。
PEP由烯醇酶催化,需镁或锰离子。
反应可逆,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产生一个高能键。
F —可络合镁离子,抑制酶活,有磷酸盐时更强,可用来抑制酵解。
ATP由丙酮酸激酶催化,需镁离子,不可逆。
是别构酶,F-1,6-2P 活化,脂肪酸、乙酰辅酶A 、ATP 和丙氨酸抑制酶活。
有三种同工酶,L 型存在于肝脏中,被二磷酸果糖激活,脂肪酸、乙酰辅酶A 、ATP 和丙氨酸抑制;A 型存在于脂肪、肾和红细胞,被二磷酸果糖激活,ATP 和丙氨酸抑制;M型存在于肌肉中,被磷酸肌酸抑制。
丙酮酸激酶受激素影响,胰岛素可增加其合成。
三、能量变化有氧时2个NADH 经呼吸链可产生6个ATP ,共产生8个ATP ;无氧时生成乳酸,只有2个ATP 。
在骨骼肌和脑组织中,NADH 进入线粒体要经过甘油磷酸穿梭系统,在细胞质中由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将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返回细胞质。
因为其辅酶是FAD ,所以生成FADH2,只产生2个ATP 。
这样其还原当量(2H++2e )被带入线粒体,生成FADH2,进入呼吸链,结果共生成6个ATP 。
其他组织如肝脏和心肌等,通过苹果酸穿梭系统,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还原草酰乙酸,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草酰乙酸。
不过草酰乙酸不能通过线粒体膜,必需经谷草转氨酶催化生成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才能返回细胞质。
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酶的辅酶是NAD ,所以可生成3个ATP 。
四、丙酮酸的去向1.生成乙酰辅酶A:有氧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和CO2。
2.生成乳酸:乳酸菌及肌肉供氧不足时,丙酮酸接受3磷酸甘油醛脱氢时产生的NADH上的H,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生成乳酸。
LDH有5种同工酶,A4在骨骼肌,B4在心肌。
A4以高速催化丙酮酸的还原,使骨骼肌可在缺氧时运动;H4速度慢并受丙酮酸抑制,所以心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生成乳酸,而是将血液中的乳酸氧化生成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还可由肝脏氧化生成丙酮酸,再通过糖的异生转变为葡萄糖,供骨骼肌利用,称为乳酸循环或Coli氏循环。
3.生成乙醇:在酵母菌中,由丙酮酸脱羧酶催化生成乙醛,再由乙醇脱氢酶催化还原生成乙醇。
五、其他单糖1.果糖:可由己糖激酶催化形成6-磷酸果糖而进入酵解。
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比果糖大12倍,只有在脂肪组织中,果糖含量比葡萄糖高,才由此途径进入酵解。
肝脏中有果糖激酶,可生成1-磷酸果糖,再被1-磷酸果糖醛缩酶裂解生成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由三碳糖激酶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醛,进入酵解。
2.半乳糖:在半乳糖激酶催化下生成1-磷酸半乳糖(需镁离子),再在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催化下与UDP-葡萄糖生成UDP-半乳糖和1-磷酸葡萄糖,UDP-半乳糖被UDP-半乳糖4-差向酶催化生成UDP-葡萄糖。
反应是可逆的,半乳糖摄入不足时可用于合成半乳糖。
3.甘露糖:由己糖激酶催化生成6-磷酸甘露糖,被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进入酵解。
第三节三羧酸循环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一)反应过程:5步,第一步不可逆。
1.脱羧,生成羟乙基TPP,由E1催化。
2.羟乙基被氧化成乙酰基,转移给硫辛酰胺。
由E2催化。
3.形成乙酰辅酶A。
由E2催化。
4.氧化硫辛酸,生成FADH2。
由E3催化。
5.氧化FADH2,生成NADH。
复合体有60条肽链组成,直径30nm,E1和E2各24个,E3有12个。
其中硫辛酰胺构成转动长74By 湖风微竹 / 75臂,在电荷的推动下携带中间产物移动。
(二)活性调控此反应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收到严密调控: 1.产物抑制:乙酰辅酶A 抑制E2,NADH 抑制E3。
可被辅酶A 和NAD+逆转。
2.核苷酸反馈调节:E1受GTP 抑制,被AMP 活化。
3.共价调节:E1上的特殊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无活性,水解后恢复活性。
丙酮酸抑制磷酸化作用,钙和胰岛素增加去磷酸化作用,ATP 、乙酰辅酶A 、NADH 增加磷酸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