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新认识-从指南到临床

合集下载

肝性脑病2024指南

肝性脑病2024指南

定期到医院进行肝功能、神经系统等方面的 检查。
03
慢性肝性脑病管理
慢性期临床表现及评估
临床表现
慢性肝性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智力减退、构音困难、记忆下降、思维迟钝等,严 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精神 症状。
评估方法
对于慢性肝性脑病的评估,主要包括神经心理学测试、血氨水平监测以及肝功能 评估等。神经心理学测试可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血氨水平监测有 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肝功能评估则可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肝肾综合征预防
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避免使 用肾毒性药物。
及时处理并发症
一旦发生并发症,应立即采取 相应治疗措施。
康复期管理与指导
饮食指导
生活指导
逐渐恢复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 保持营养均衡。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 绪波动。
用药指导
定期随访
按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和相互 作用。
治疗效果有限
传统治疗方法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有限,部 分患者病情难以控制。
复发率高
肝性脑病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肝性脑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药物治疗新进展
研发新型药物,针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提高 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策略选择
01
乳果糖
乳果糖可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降低血氨水平,是慢性肝
性脑病的一线治疗药物。
02 03
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常用抗生素包 括新霉素、甲硝唑等。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应谨 慎使用。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中注意患者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以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举止反常,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

严重者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甚至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2.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是指无啁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如数字连接试验等)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二)体格检查一期患者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tremor);二期除有扑翼样震颤外,尚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Babinski征阳性;三期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有抵抗,锥体束征常呈阳性;四期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

(三)辅助检查1.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常增高。

在急性肝脑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昏迷前期和昏睡期主要出现每秒4~7次的0波或三相波,有的也出现每秒1~3次的d波。

昏迷期两侧同时出现对称性高波幅慢波。

3.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亚临床型肝性脑病诊断价值较大。

4.心理智能测验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型肝性脑病有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以下情况可做出诊断:(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有明确的肝性脑病的诱因。

(3)(4)明显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5)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但需与临床上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1.消除诱因合理及慎用麻醉、镇痛、催眠、镇静等类药物,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度冷丁、速效巴比妥类药物,及时控制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避免大剂量使用排钾利尿和短期、快速放腹水,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肝性脑病的名词解释

肝性脑病的名词解释

肝性脑病的名词解释肝性脑病是指由肝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由于肝病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在肝脏正常代谢与解毒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清除而产生的。

以下是肝性脑病的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1.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肝性脑病,是指肝脏功能不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系列症状与征象。

2. Ammonia: 氨,是肝脏分解蛋白质时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

在肝功能减退时,无法将氨转化为尿素进行排泄,导致血液中氨浓度上升,刺激脑部神经细胞,引发肝性脑病。

3. Astrocyte: 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脑内的支持细胞。

在肝性脑病中,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释放出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的物质,进一步加重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

4. Cerebral edema: 脑水肿,是指脑组织中的液体聚集导致脑部肿胀。

在肝性脑病中,由于氨中毒及其他代谢产物的累积,导致脑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增加了脑内压力,影响神经功能。

5.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神经心理症状,是指肝性脑病患者出现的精神和情感异常表现,包括认知障碍、精神紊乱、情绪不稳定等。

6. Asterixis: 抖颤,又称“肝性脑震荡”,是肝性脑病患者常见的体征,表现为手腕和/或足踝的快速、不自主的手控抖动。

7. Stigmata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慢性肝脏病体征,是指与慢性肝病相关的一系列体征,如腹壁静脉曲张、脾大、黄疸等,常见于肝性脑病患者。

8. Lactulose: 乳果糖,一种通便药物,被广泛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

乳果糖能增加肠腔内的酸度,抑制氨的吸收,帮助排除体内的氨,并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9. Protein restriction: 蛋白质限制,是肝性脑病的饮食治疗措施之一。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减少氨的产生,并降低体内氨的负荷,有助于控制肝性脑病的发展。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CDD
file:///C|/html/神经内科/肝性脑病.html(第 5/5 页)[2008-4-27 17:11:06]
D 并发症: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蜘蛛痣、肝臭、肝 C D 脾肿大、腹水、腹胀和腹痛等。
实验室检查: 1.多数患者有贫血、蛋白尿及肝功能异常。 2.血氨测定 80%~90%的患者血氨升高,通常超过117.4μmol/L(2mg/
L)。
file:///C|/html/神经内科/肝性脑病.html(第 3/5 页)[2008-4-27 17:11:06]
并发症如脑水肿、肝肾综合征、肺水肿等。
D 2.降低血氨浓度 ①限制蛋白质摄入,给予低蛋白或无蛋白饮食,注意补 D 充热量,每天不低于1500cal(1cal=4.1868J);②应用有效抗生素抑制肠道细 C 菌繁殖,减少氨产生,新霉素1g口服,4次/d,亦可用卡那霉素等;③减
少肠道氨吸收用50%硫酸镁40~60ml导泻或盐水清洁灌肠,或口服乳果糖 20g,3次/d,清除肠道毒素、蛋白质及消化道出血后积血;④加强氨转换 用谷氨酸钾与谷氨酸钠1∶3合剂23~46g,或精氨酸10~20g,或醋谷胺(乙
file:///C|/html/神经内科/肝性脑病.html
3.血中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降至1~1.5以下,提示病情严 重。 其他辅助检查:
1.脑电图 是较敏感诊断指标,临床症状及脑电图改变常与血氨水平呈正 相关。昏迷前期出现阵发性双侧同步性高波幅慢波,随昏迷加深出现对称 性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少数出现三相波。
3.控制精神症状 如躁狂可用氟哌啶醇,幻觉及妄想可用舒必利
(sulpiride),禁用巴比妥类、吗啡类及吩噻嗪类药物。
预后:本病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数月后死亡,部分患者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目前存在争议问题探讨
蛋白质摄入量的限制
尽管限制蛋白质摄入是降低血氨的有效措施之一,但过度限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力 下降等问题,因此如何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仍需进一步探讨。
降血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机
目前降血氨药物种类繁多,但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并 确定最佳使用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
改善肝功能
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 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改善肝功能,减轻肝性脑 病症状。
其他治疗方法
人工肝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
通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方法清除 体内有害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 胞再生创造条件。
针对患者出现的其他症状如疼痛、发 热等,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肝移植
对于严重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可考 虑进行肝移植手术,以恢复肝脏功能 。
04 患者管理与预后评估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推荐低蛋白、高热量饮食,减少 氨的产生及吸收。同时,保持足
够的维生素、矿物质摄入。
戒酒
严格戒酒,避免酒精对肝脏的进一 步损害。
控制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一旦感 染应及时治疗。
定期复查与随访策略
肝功能检查
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 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
深入探讨了肝硬化导致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强调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诊疗流程的优化
介绍了针对肝性脑病的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优化措施,有助于 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临床实践应用推广价值评估
指南的临床实用性
本次指南解读内容详实,贴近临床实际,对于指导医生制定治疗 方案和患者自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aasldeasl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aasldeasl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3. 应提供均匀分布至整天的少食多餐或液态营养补充剂以及睡前夜宵 (GRADE I,A1) 。
4. 对于不能耐受膳食蛋白的患者,口服BCAA补充剂可使患者达到和维持 所推荐的氮摄入量(GRADE II-2,B2) 。
谢 谢!
指南要点
根据严重程度,HE分为:
包括轻微 肝性脑病的
WHC
国际HE和氮 代谢学会
说明
轻微 I级
心理测试或精神运动速度/执行
功能测试的神经心理学改变或
者没有精神改变临床证据的神
隐性
经生理改变
(Covert HE,
CHE)
·不重要的缺乏意识
·欣快或焦虑
·注意力缩短
·加法或减法的计算能力减退
·睡眠节奏改变
2019 AASLD/EASL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肝病科
2019年
肝性脑病的概念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 性肝功能衰竭或各种门-体分流(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ng)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并排除了其他 已知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
指南要点 二、治疗
对OHE的药物预防及治疗
9. 并不推荐常规预防性治疗( 乳果糖或利福昔明) 用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 流术(TIPS)后HE的预防(GRADE III,B1) 。 10.在诱发因素( 感染和静脉曲张出血) 已经得到良好控制,或者肝功能或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可停止预防性治疗(GRADE III,C2) 。
·嗜睡或冷漠
·对时间的定向力障碍
II级
·明显的个性改变 ·不恰当行为
·运动障碍
·扑翼样震颤

肝硬化肝性脑病实训报告

肝硬化肝性脑病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提高我们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能力。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掌握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3. 学习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实训内容1. 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诱发因素等。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氨升高,导致脑内氨浓度升高,进而干扰神经递质代谢,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2. 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阶段:(1)轻度: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等。

(2)中度: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扑翼样震颤、锥体外系症状等。

(3)重度:表现为昏迷、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3. 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脑炎等。

4. 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1)去除诱因: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营养支持等。

(2)药物治疗:降氨治疗、抗病毒治疗、镇静药物等。

(3)人工肝治疗: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浆滤过透析等。

(4)肝移植:适用于难治性肝性脑病患者。

5. 实训操作本次实训模拟肝硬化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包括:(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病情。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意识、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电解质、血氨等。

(4)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5)药物治疗:模拟药物治疗过程。

(6)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肝性脑病名词解释释

肝性脑病名词解释释

肝性脑病名词解释释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由肝功能衰竭导致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肝性脑病主要通过肝脏对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毒素在血液中累积,进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肝性脑病通常发生在肝硬化患者身上,但也可能发生在其他肝病患者中。

肝性脑病的病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肝脏对血液中的氨、芳香族氨基酸、低聚肽等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

正常情况下,肝脏通过分解氨为尿素,将其排除体外,以维持体内氨平衡。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氨在血液中积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氨在大脑中转化为毒性物质,干扰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导致大脑功能异常。

肝性脑病的症状各异,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昏迷不等。

早期症状包括行为和思维的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

随着病情恶化,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协调障碍,扑翼样震颤,口吃,意识障碍等症状。

最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进入肝昏迷状态,需要紧急治疗。

肝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氨测定、血肌酐测定、肝功能检查、腹腔穿刺等。

MRI扫描和脑电图也可辅助诊断。

治疗肝性脑病的首要目标是清除体内毒素,并恢复肝功能。

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限制蛋白摄入、使用抗生素清除肠道中的细菌,以减少氨的产生,以及使用轻泻剂促进氨的排除。

对于肝功能衰竭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

预防肝性脑病的方法主要是治疗原发性肝病,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

对于已经发生肝性脑病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限制蛋白摄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并遵循药物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总的来说,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主要病因是肝脏对血液中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毒素在体内积累。

肝性脑病的治疗主要是清除体内毒素,并恢复肝功能,预防方法主要是治疗原发性肝病。

肝性脑病的新认识

肝性脑病的新认识

运动能力降 低 、 济 失调 、 腱 反射 增 强 和 体 位 反射 受 损 等 = 共 深
特 别 应 注 意 震 颤 和 共 济 失 调 , 要 排 除 伴 发 的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如 但
展 变 化 。 然 而 , 固有 肝 病 也 可 能 存 在 分 流 。 分 流 昕 致 精 神 异 无 常 与 肝 硬 化 代 谢 异 常 引 起 的 精 神 表 现 难 于 区 分 。 “ 性 H 是 急 E”
运 动 功 能 受损 等 。 在 检 查 患 者 精 神 状 态 时 , 须 仔 细 评 价 其 意 必
识 水 平 、 意 力 、 检 查 者 合 作 能 力 及 完 成 指 令 速 度 = 颅 神 经 注 与 通 常 无 异 常 . 患 者 可 出 现 轻 度 躁 狂 或 构 语 障 碍 :运 动 系 统 异 但
( ) 微 型 HE 的 诊 断 轻 微 型 H 诊 断 有 语 义 ( e ln 二 轻 E sna — t ) 事 实 (a ta) 方 面 问 题 。 在 语 义 水 平 , 心 理 测 试 异 常 i 和 c fcu 1两 其 但临床神经精 神检 查基 本正 常 ( 检 查深 度 而定 ) 视 :心 理 测 试 比 观 察 更 敏 感 , 心 理 测 试 是 非 特 异 性 的 . 临 床 检 查 正 常 但 但 对
确定 大 脑 有 缺 损 的患 者 不 十 分 敏 感 :在 事 实 水 平 , 从 两 个 可 可 能 的 层 次 来 解 释 轻 微 型 HE 这 个 实 体 。 首 先 . 微 型 HE 是 个 轻
不 同 的 疾 病 , 不 是 发 作 性 H 也 不 是 持 续 性 HE, 具 有 独 立 既 E, 它
HE和 精 神 状 态 持 续 异 常 的 患 者 。 若 对 H 命 名 标 准 化 , 解 E 将 决 这 些 不 同命 名 , 使 HE 的 临 床 研 究 和 治 疗 趋 于 规 范 。 根 据 也

【病理生理学】肝性脑病

【病理生理学】肝性脑病

【病理生理学】肝性脑病一、肝性脑病的概念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肝功能异常的神经异常综合征,一般包括:认识、感觉、运动、行动、行为和生物调节功能异常。

肝性脑病分为A型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肝性脑病;B型,无内源性肝细胞病变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肝性脑病;C型,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或门体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

C型又分为3个亚型:①短暂性肝性脑病,很短时间的谵妄发作。

②持续性肝性脑病,指持续出现影响社会交往和工作认知障碍,又可分为轻微性(1级),严重型(2~4级)和依赖型肝性脑病3类。

③轻微型肝性脑病,由于其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为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分期:①1级,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欣快、轻度意识障碍。

②2级,嗜睡、时空定向不准确,轻微性格改变,行为异常;③3级,昏睡、定向显著障碍,但对言语刺激有反应;④4级,昏迷,对语言刺激或有刺激物反应。

二、肝性脑病的机制1. 氨中毒学说(1)血氨增高的原因1)氨的生产增多·肠道产氨增多:血氨主要来源于肠道产氨,肠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以及尿素,可分别被肠道细菌释放的氨基酸氧化酶和尿素酶分解而产氨。

·肌肉产氨增多肝性脑病患者可产生明显颤振,躁动等症状,此时肌肉活动增强,使骨骼肌肉活动增强,使骨骼肌肉中腺苷酸分解增强,肌肉产胺增加。

·肾产氨增多: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胺可在谷氨酰胺酶作用下产氨。

氨可弥散减少,生成NH+4减少,NH3弥散入血增多,也可使血氨增高。

2)氨清除不足:肝功能严重障碍时,一方面由于代谢障碍使ATP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鸟氨酸循环障碍,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增高。

(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3)氨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

2.假性神经递质说(1)脑干网状结构与清醒状态的维持: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中的第2级神经原纤维,上行通过脑干时,发出侧入脑干网状结构,并与其神经元发生突触连系,然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几次神经元而上行,向大脑皮质弥散性投射纤维。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分流量的手术,主要包括球囊阻断分流道和限流支架植入
术等;(7)肝移植~是根治症状性肝性脑病的方法。
4结论
近几十年来,对肝性脑病的研究有很多进展。轻微肝 性脑病现在得到广泛关注,临床医生对诊断肝硬化患者轻 微肝性脑病的意义有了更多认识。世界胃肠病会议对肝性 腑病临床表现的分类达到了共识,但是目前肝性脑病的发 病机制仍不够确切和完善,治疗策略仍有限,需加深对病理 生理学和临床表现的了解,完善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发展 更新、更安全、耐受性更好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l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满意解释肝脏异常、神
作者单位:322300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
下,菌株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进行,一方面可以验
证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当治疗方案出现 偏差时可以及时纠正。检验科在得到耐药金葡菌
本资料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进入前6 位,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和庆大霉素,分 别为55%和43%,丁胺卡那霉素41%,其余药物
参考文献
1 Hazell AS.Butterworth RF.Hepatic encephalopathy:all update of patho- physiologic:mechanisms.Pro Sec Ex Med.1999,222:99~112. 2 Jones EA.Ammonia,the GABA
一般先进行经验治疗,而后在患者症状未见好转 时,进行菌株培养和药敏试验,这样所得的产B一 内酰胺酶或超广谱8一内酰胺酶耐药株比例相对 于卫生部抗生素耐药监控所得数据要高,对抗生 素敏感性普遍低。为了提高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 水平,在进行经验治疗时,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分期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分期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分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杨昭徐肝性脑病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肝病,一个是脑病称为肝性脑病。

所以临床表现有一部分是肝的疾病,肝性本身的表现是肝硬化的表现。

肝硬化有肝功能失代偿和肝功能代偿期的表现。

对肝性脑病来说,在肝功能代偿期,如果开始出现肝性脑病,可能是亚临床的肝性脑病阶段,或者现在大家统称的清醒肝性脑病。

对于临床型的肝性脑病,临床已有明显的肝病称为临床型的肝性脑病。

今天第一部分重点看一下肝硬化的表现;第二部分再讲解脑的表现。

一、肝硬化表现如幻灯 3 上几幅图所示:一位慢性肝病的患者,脸是发黑的,肝脏从大体解剖上看是像结晶状的结果,右面的图都是肝大有腹水,腹壁表面有静脉曲张,这都是很极端的肝病,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肝性脑病是非常严重的。

大多数情况,没有这样的典型改变,还是很好确认的。

先把手伸出来看看,是不是朱砂掌,与几根指端部位是发红的,皮肤在上腔静脉分布的皮表都可能发现蜘蛛样的红的蜘蛛痣。

这都是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一)失代偿期1. 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1 )全身症状特别早期的时候是乏力,觉得很疲劳,两个腿总是软软的。

体重下降,不明原因下降。

面色晦暗,表面是干燥的发灰暗的,眼球可以看到瞳孔,已经不是白了,有一点泛黄,也可能有黄疸病。

病人可能有发热,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可能有低热、中度发热,一些发热的物质在肝的里面不能够灭活,所以可能影响体温中枢出现低热的现象,这都是全身的改变。

( 2 )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有腹泻、腹痛、贫血。

也可能有血液系统的改变,出血或贫血。

因为凝血物质都是在干细胞里面制造的,所以肝功能的时候,凝血物质减少,所以容易出血。

肝脏病时有脾大症状,脾大是破坏血细胞的,会出血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减少也可以发生贫血。

血小板少也容易发生出血,出现凝血过程的,所以肝病的病人出血和贫血是常常发生的。

不仅仅是消化系统本身的症状,同时是血液系统的损害。

( 3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是肝掌蜘蛛痣,雌激素使血管扩张,正常的情况下,肝病的病人肝功能减退了,雌激素在肝脏里面失去作用,因为肝功障碍不能灭活,雌激素相对水平较高,可以使周围的小血管发生血管扩张。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性脑病管理(全文)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性脑病管理(全文)

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性脑病管理(全文)肝性脑病(H E)是由急、慢性严重肝功能障碍或门静脉-体循环分流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重那么出现昏迷。

HE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说明,肝衰竭所致肝脏解毒功能降低,以及门-体侧支循环形成或分流术后,来自肠道的氨等有害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并至脑组织是导致HE的主要原因。

根据HE 的严重程度,将HE分为隐性HE和显性HE。

患者的病史、病症体征、血氨检测、神经心理学测试、颅脑影像学等可协助诊断HE ,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改善HE预后的关键。

为了促进HE诊疗的规范化,为HE诊断、治疗和临床管理提供最正确循证医学证据,由欧洲肝病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的HE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于2022年6月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

为了让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及时了解这一指导性、实践性文件,现将本指南推荐意见简介如下。

本推荐意见由专家小组在审查和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估、打分、审核、并作出推荐。

证据等级评估参照牛津医学中心证据分级标准,将证据分为5个水平(level of evidence , LoE 1~5),质量分为高、中、低3级,将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I)和弱推荐或开放式(H)两种。

推荐意见1: HE分型包括A型(在急性肝衰竭基础上发生)、B型(由门体分流所致)和C型(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显性HE分为复发性HE和持续性HE ,复发性HE是指显性HE在6个月内发作22次,而患者如果在两次发作之间未恢复至基线时的表现,那么定性为持续性HE。

精神改变的严重程度、任何确定的诱发因素以及门体分流的存在均应记录,因为这些因素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LoE 5,1)。

推荐意见2 :当至少存在时间定向障碍时(即West Haven分级22),应采用West Haven标准对HE进行分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肝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对于HE标准化的定义。

对于HE特异的诊治方法还处于积累阶段。

美国胃肠病学会实践标准委员会于2001年发布了《肝性脑病的实践指南》[1]。

2002年,美国肝病学会发表了《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诊断及定量分析》[2]。

至此,HE的定义、命名和分类才逐步标准化并被应用于临床。

在2010年,印度国家肝病研究学会发布了关于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诊疗共识[3],把对MHE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点。

我国HE发生率为10%至50%不等,约40%住院肝硬化患者存在MHE[4]。

为此,为了规范我国HE的预防和诊治,并帮助我国临床医师在HE诊治实践工作中做出合理的决策,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联合肝病学分会根据国际上有关HE的诊治指南于2013年共同发布了《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5](以下简称中国共识)。

欧洲肝病学会和美国肝病学会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慢性肝病时HE的实践指南》[6](以下简称欧美实践指南),旨在提高HE的临床研究水平以及对HE患者的管理水平。

1HE的临床分类和分级中国共识和欧美实践指南对HE的临床分类仍然沿用了1998年第11届世界胃肠病大会推荐的HE分类标准,即按照病因不同,将HE分为急性肝衰竭导致的A型、由门体静脉分流术或分流导致的B型以及由肝硬化导致的C型。

A型HE是发生在急性肝功能衰竭基础上,多无明显诱因和前驱症状,进展较为迅速,可在起病数日内由轻度的神经心理改变迅速陷入深昏迷,并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脑水肿有关;B型HE与门体静脉分流术或分流相关,不伴有肝功能障碍;C型HE有肝硬化的背景,可伴有门静脉高压或门体分流。

B型和C型的临床表现相似,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性格、行为改变,言语不清、木僵、甚至昏迷,通常伴有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5,6]。

由此可见,中国共识和欧美实践指南均参照病因对HE进行了分类,而与中国共识不同的是,欧美实践指南则提出应将HE视为一个连续的从大脑认知功能受损到意识昏迷的完整过程。

为此,欧美实践指南根据HE时程对HE 发作、复发和持续性HE进行了定义。

HE复发是指时间间隔为6个月或以内的HE发作,持续性HE 是指行为改变持续存在,夹杂着显性HE的复发[6]。

中国共识参照肝性脑病West-Haven分级标准将HE分为0级、1级、2级、3级、4级,并参照SONIC分级标准将MHC和1级HE归为隐匿性肝性脑病(C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CHE),将2、3和4级HE定义为显性肝性脑病(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OHE)[5]。

欧美实践指南则参照West-Haven分级标准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将HE 分为CHE和OHE,CHE包括Ⅱ级、Ⅲ级和ⅣHE,肝性脑病的新认识-从指南到临床陈东风,孙文静【关键词】肝性脑病;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672-5069.2016.01.005New concep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from guideline to clinical practice Chen Dongfeng,Sun Wenji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Daping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China 【Key words】Hepatic encephalopathy;Diagnosis;Therapy作者单位:400042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第一作者:陈东风,男,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重庆市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

E-mail:chendf1981@OHE包括MHE和Ⅰ级HE[6]。

2HE的诊断与临床评估中国共识与欧美实践指南均提到在诊断HE 时,应首先排除精神疾病、代谢性脑病、颅内病变和中毒性脑病等,然后再根据基础疾病,将HE进行分级,并参照West-Haven分级标准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5,6]。

此外,与中国共识不同的是,欧美实践指南还特别指出,在对HE患者进行诊断描述时,应描述其分型、分级、发作时程以及有无诱因,比如“HE,C型,3级,复发性,有诱发因素”,也可将其心理测试的表现进行补充描述[6]。

中国共识中还首次为HE 建立了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流程,这一流程也充分体现了在诊断HE的过程中,应着重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分型、排除诊断标准以及神经心理学改变在诊断MHE中的重要作用[5]。

在对HE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时,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肝功能试验、血氨水平检测、神经心理学测试、头颅影像学检查等。

肝功能试验用于评估肝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HE的经典发病机制与氨代谢平衡紊乱有关。

但是,血氨水平升高对HE诊断和疾病评估的价值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中国共识指出血氨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确切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动脉血氨水平分压与血氨浓度可较好反映HE 病情的严重程度。

然而,我们在临床中可以观察到,约69%非HE患者血氨水平升高,而部分3级甚至4级的HE患者血氨水平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因此,欧美实践指南除了提及血氨水平升高并不增加对HE诊断、分期以及疾病评估的价值,还特别提出对于正常血氨水平的患者应给予重新评估诊断,以判断是否存在MHE或CHE。

同样,头颅影像学检查也不能增加对HE的诊断和疾病评估,但中国共识和欧美实践指南均推荐对于疑似HE患者应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其目的是排除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5,6]。

有研究指出,部分HE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不易于区分,且这部分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至少增加5倍[7]。

神经心理学测试对于识别MHE和CHE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类测试方法包括数字连接试验(Number connection test,NCT)、数字符号试验(Digit symbol test,DST)、线追踪试验(Line-tracing test,LTT)、点系列试验(Serial-dotting test,SDT)、连续反应时间(Continuous reaction times,CR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等。

但由于NCT、DST等测试方法容易受到受试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8]。

有学者将NCT、DST、LTT和SDT相结合,以其与正常对照组相差的标准差来计分,即肝性脑病心理测量评分系统(Psychometri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core,PHES)。

该评分系统诊断MHE 的阈值为-4分,其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100%。

对同一患者人群进行重复测试的可靠性为0.81,且其结果无显著的学习差异[9]。

因此,有学者推荐将PHES作为诊断MHE的“金标准”[10,11]。

此外,Das et al[12]建立了用于评估认知、记忆和心理受损情况的心理测试,即心理肝脏测试(Mind and liver test,MALT),其用于诊断MHE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9,重复测试的可靠性高达0.89。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关注如何建立有效的、简便的、可靠的诊断MHE的心理智能评估系统。

此外,用于HE的诊断方法还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临界闪烁频率(Critical fliker frequency,CFE)等。

但由于HE患者的EEG改变并非为特异性的,因此EEG用于MHE 的诊断仍具有争议。

现临床上较为少用,多用于科研。

CFE也是一种用于神经心理测试的方法。

有研究指出,用CFF对HE患者进行治疗后评估显示患者的认知功能恶化减轻[13]。

3HE的治疗HE是急慢性肝功能严重损害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因此,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尤其是对MHE和CHE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对于一次OHE发作后,欧美实践指南推荐应进行二级预防,而对于肝硬化患者,除非具有发生HE 的高风险,否则不需要对OHE进行一级预防[6]。

3.1病因与去除诱因治疗病因治疗是治疗HE的原则之一。

对于A型HE患者,需检测颅内压,并给予降低颅内压的治疗措施;对于C型HE患者则是建立在肝硬化基础之上的治疗。

通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的营养支持、减少肠道来源的有害物质等治疗措施,提高HE治疗的有效性;对于B型HE 患者,并不推荐予以常规预防性治疗。

我国的大部分HE患者均有急慢性肝功能损害或肝硬化的背景,而大部分发生HE或MHE的患者均有一定的诱因。

因此,寻找诱因对于HE的治疗尤为重要。

欧美实践指南对OHE的诱发因素按照频率进行了降序的排列。

OHE发作的诱因依次为:感染、胃肠道出血、利尿剂过量、电解质紊乱、便秘和不明原因;OHE复发则依次为:电解质紊乱、感染、不明原因、便秘、利尿剂过量和胃肠道出血[6]。

3.2减少肠道来源的有害物质HE的发病与肠道来源的氨的产生和吸收,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

乳果糖、肠道非吸收抗生素、门冬氨酸-鸟氨酸、支链氨基酸、微生态调节剂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靶点和环节,减少肠道来源的有害物质的产生,而发挥治疗作用。

乳果糖是治疗及预防HE的临床常用药物,为肠道不吸收双糖,通过酸化肠道以及减少氨的吸收,达到预防和治疗HE的目的。

中国共识和欧美实践指南均推荐其为治疗和预防HE的一线药物[5,6]。

由于HE患者的发病机制还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因此可通过肠道非吸收抗生素达到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减少肠道氨的产生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为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在肠道不易吸收,能有效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

有Meta分析认为,利福昔明治疗HE的疗效与肠道不吸收双糖相同,且耐受性及安全性较肠道不吸收双糖更好[14]。

但另有Meta分析报道,利福昔明治疗HE时患者耐受性较肠道不吸收双糖更好,但在疗效方面利福昔明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15]。

中国共识肯定了利福昔明等肠道非吸收抗生素在治疗HE中的作用,欧美实践指南则将利福昔明推荐为用于乳果糖预防OHE复发时的添加治疗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