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3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的古诗三首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全诗内容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全诗内容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3.《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全诗内容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中,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一般。

诗人把君山比喻成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足见诗人构思的奇特和想象的丰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优质课件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优质课件

结构:上下
音序:P 部首:皿
组词:棋盘 盘山公路
书写指导:舟字首撇要短,
造句:小明的盘子里已经空了。
第二笔是竖撇要长,中间一 横稍长,上下各有一点。
多音字
mó(磨炼 磨难) hé(和气 和睦)
磨 mò(石磨
和 磨坊)
hè(唱和
和诗)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和】 【镜未磨】 【遥望】 【青螺】
书写指导:右上边四笔要
小、写紧凑,下边的午和 造句:遥望远山,一片生机盎然山。中间一竖是一笔。
学习生字
yín
白银 银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钅
组词:银两 银花火树
造句:妈妈的耳环是用白 银做成的。
书写指导:右上边横框要 窄、里面有一短横,竖提 的竖要长,捺上边有一短 撇。
学习生字
pán
盘子 盘
17.古诗三 首 --望洞庭
目 第一部分 课前导入 录 第二部分 生字学习
第三部分 课文浅析
第四部分 课文赏析
第五部分 课文拓展
壹 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我国名山大川众多,景色秀 丽神奇,畅游其间,让人觉得诗 情画意,不禁浮想联翩起来。今 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位诗人,一同 去欣赏洞庭湖的朗朗清月的雄姿 吧!
延伸问题
《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 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根据诗意,想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洞庭湖静美、和谐。
延伸问题
《望天门山》《望洞庭》都是作者从不同视角描写天门山 和洞庭湖的,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说说它们 有什么区别?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洞庭湖中的君山岛
洞庭湖中的君山岛
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 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 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恰似白银盘子托着一个青青的田螺。
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 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相互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没有一丝风, 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
白遥 银望 盘洞 里庭 一山 青水 螺色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 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 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刘禹锡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盘里/ 一青螺。
潭湖 面光 无秋 风月 镜两 未相 磨和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 镜::和铜镜谐,,比协喻调洞庭湖水面表风特平现点浪洞静庭的湖 未:没有 磨:磨拭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 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 拭过的铜镜一样
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 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 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 彩的融合了。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指湖面。 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镜未磨: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 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 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诗意:水面波平浪静,没有一丝风,就好像铜 镜未磨。
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 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遥望洞庭山水色 遥望:远远的望。 山水色:山和水一片翠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案2教材来源:《望洞庭》。

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17课《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17课《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新知导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 的北部,是我国第二 大淡水湖。八百里洞 庭,烟波浩淼。水天 相接,朝晖夕映,气 象万千。湖中有君山 ,山上有诸多名胜。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知背景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新知讲解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 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 容。《竹枝词》、《柳枝词》和 《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 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 《刘梦得文集》。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 磨。遥望/洞庭//山 水翠,白银/盘里// 一青螺。
读古诗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 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 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 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 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 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 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 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 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知作者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三年级上册语文 精讲古 诗17课 《望洞 庭》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新知讲解
记拼音
jìng mó cuì luó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新人教版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新人教版

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 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四句。 思考: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联想到白银盘、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君山在这 湖中就好像一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
课堂小练
《望洞庭》这首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
“白银盘”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青螺”指的 ( 山水的色彩美 )。
是( 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
课堂小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望洞庭
[唐] 刘禹
湖光/秋月/两
潭面无风/镜
遥望/洞庭/山

白银盘里/一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句。 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 那是怎样的景象?
看到了湖光、秋月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
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二句。 思考: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凝望 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人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模糊、朦胧
课文讲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3首古诗望洞庭怎么背?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3首古诗望洞庭怎么背?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3首古诗望洞庭怎么背?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全诗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如果你想背诵这首古诗,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理解诗意:在背诵古诗之前,先理解诗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

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古诗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从而更容易背诵。

2. 多次重复:重复是记忆的关键。

多次重复朗诵古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古诗的内容。

3. 分段背诵:将古诗分成几个段落,逐段背诵。

先背诵每一段,然后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直到能够完整地背诵整首古诗。

4. 创造联想:将古诗中的形象和场景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有趣的联想,可以帮助你更容易地记忆古诗。

5. 听录音或看视频:听古诗的录音或看相关的视频,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更容易背诵。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第十七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景色的古诗,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
下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审美观念,即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PPT课件(正稿)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PPT课件(正稿)
pán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组合作,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月光互为映 衬,显得非常和谐。湖面一点风也没有, 平静得就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铜镜一样。
资、沅、酆四水。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
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中期诗 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但他一生仕途并不顺畅,多 次被贬,《望洞庭》是在他被贬赴 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 望洞庭湖写下的千古名篇。
与同学交流。 2.画一画美丽的洞庭山水。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八百里洞庭 水天一色
遥望洞庭 水是眼波痕 山是眉峰聚 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3
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古诗主要
1.解有哪诗些题方法? 2.知作者
望洞庭
3.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
水湖。洞庭湖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
t庭í(ng 家庭)
tán
wèi
潭(泥潭) 未(未来)

yáo
pán
磨(磨破) 遥 (遥远) 盘(盘子)
望洞庭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古
诗,读通顺,注意划出古诗的节奏。
tínɡ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t潭án面 无 风 镜 w未èi磨mó 。 y遥áo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比喻洞庭湖。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17课《望洞庭》人教部编版(共20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精讲古诗-17课《望洞庭》人教部编版(共20张PPT)
诗的大意:
好似洁白银盘里 托着一枚青螺。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 磨。遥望/洞庭//山 水翠,白银/盘里// 一青螺。
读古诗
课堂练习
洞庭湖上月光和 水色交相融和,湖 面风平浪静如同未 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 山水苍翠如墨,好 似洁白银盘里托着 一枚青螺。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 与月光融为一体。 诗的大意: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 色交相融和,
新知讲解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比喻洞 庭湖湖面平静, 湖中景物迷蒙。
诗的大意:
湖面风平浪静如 同未磨的铜镜。
新知讲解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山水翠:一作“ 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 的君山。
诗的大意:
远远眺望洞庭湖 山水苍翠如墨,
新知讲解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白银盘:比喻洞 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 螺。用来形容洞 庭湖中的君山。
比喻 请你找出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本体:潭面;喻体:没有磨过的镜子
悟诗情
课堂作业
1、诗中首句的”和”的意思是:
和谐,指水色与月色融为一体。 2、诗中对洞庭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 它是 白银盘 。 3、诗歌第一句表现湖面的 开阔辽远 , 第二句表现夜晚湖面的的 平静 ,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 翠绿 的君山, 第四句在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

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 “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 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 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 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 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 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湖,留 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 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生动的比喻,使全诗读来更有 趣味。
解诗意
如何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字?
湖光与秋月两者融合在一起,月光如水,水映 月光,水月澄洁一色,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 之美!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 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形近辨析
看准形近字
磨(mó)磨炼 魔(mó)魔鬼 靡(mí)风靡
遥(yáo)遥远 瑶(yáo)瑶琴 摇(yáo)摇晃
形近辨析
看准形近字
银(yín)银色 垠(yín)无垠 眼(yǎn)眼睛
盘(pán)盘子 监(jiān)监考 盆(pén)面盆
学会写字
jìng
镜 镜子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钅 组词:铜镜 穿衣镜 书写指导: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第 二《
望 洞
部庭 》

认新字
朗读诗歌
pán
望洞庭
yǔ xī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mó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wèi
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音辨析
读准多音字
mó 磨难

mò 磨坊
形近辨析
看准形近字
镜(jìng)镜子 境(jìng)境界 竟(jìng)竟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写字详解
•盘 • 总笔画数:11画 • 结构:上下结构 • 拼音: pán • 组词:盘问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guojia 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 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我会认
tínɡ wèi mó
pán
庭 未磨盘
会写字详解
•镜 • 总笔画数:16画 • 结构:左右结构 • 拼音: jìng • 组词:镜子
会写字详解
首联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望洞庭
Hale Waihona Puke 湖、月两相和洞庭秋色宁静柔和
潭面如镜
水面如白银盘
洞庭山水
宽广壮美
君山如青螺
谢谢
•未 • 总笔画数:5画 • 结构:单一结构 • 拼音: wèi • 组词:未来
会写字详解
•磨 • 总笔画数:16画 • 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 拼音: mó • 组词:磨练
会写字详解
•遥 • 总笔画数:13画 • 结构:左下包围结构 • 拼音: yáo • 组词:遥远
会写字详解
•银 • 总笔画数:11画 • 结构:左右结构 • 拼音: yín • 组词:银行
望洞庭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tang代诗人,被白居易称 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 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 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hunan省北部,changjiang南岸,为 zhongguo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 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 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 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