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课件 (共42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 课件 (共42张PPT)

• 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手法,
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 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 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 通感: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写
**多音字辨析:
纤(xiān)纤腰 (qiàn)纤手 曲(qū)曲折;曲尽其妙 (qŭ)曲高和寡 差(cī)参差 (chā)差强人意 (chà)差劲 (chāi)差役 脉(mò)含情脉脉 (mài)一脉相承 颤(chàn)颤动 (zhàn)颤栗 荷(hé)枯荷听雨 (hè)荷枪实弹 薄(bó)如履薄冰 (báo)薄饼 (bò)薄荷
理解赏析关键字词的方法
1.解释该字的本义和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果该字用了手法,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3.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月光 高

优朦 雅胧 素 淡
色塘 上 月

月影 低
内容
层次
角度
特征
树木 荷 远山 塘 四 路灯 周




朦 胧 黯 淡
蝉声 蛙声

• **探究一:在第4—6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中,你最喜
欢的语句有哪些?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从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选词炼字等角度进行分析,体会文章 情景交融的妙处)。
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提升鉴赏散文语言的 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文准确、生 动的语言,学习鉴赏修辞手法和重要词句,学 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提升感受美的能 力,享受美的愉悦。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PPT课件(新人教必修二)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PPT课件(新人教必修二)

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 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 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 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 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 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 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 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 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 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 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 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 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 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 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 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 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 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 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了一个尖儿——节节高起——陡然一落—— 渐渐听不见了——忽又扬起——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pptx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pptx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③理出各段内容。 第 1 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 2 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 3 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 4 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 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 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 2 自然段是 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 么能抒发所谓“独处” 之情呢?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 2 自然 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 段便浑成一体了( 再 次证明第 3 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 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 受 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小结: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 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 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布 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 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 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 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 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 4 段。 ③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层次来写的?各有何特点? 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 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1 荷塘月色 .pptx精编课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1 荷塘月色 .pptx精编课件

首 页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中描写的荷塘就在 清华园。这一年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 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 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第一单元
-1-
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辅之以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以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 定风物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这类散文或描摹山川名胜、描写地域 景致、叙述特定事物,或在游览参观、寻踪探微中托物言志,一般 因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描写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 流露,深深吸引读者。学习写景状物类散文,对于拓展人文视野、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人格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单元所选 三篇文章,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但具体看来,却各有侧重:《荷塘月 色》以精彩的景物描写备受赞誉,景物的层次与色彩很好地表达了 作者的情感;《故都的秋》表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最让 人称颂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都洋溢在故 都的秋景中;《囚绿记》采用了象征手法,在对常春藤的歌颂中表 达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
首 页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他曾表白:“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 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年7月 的一个静谧月夜,作者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到清华园古井堂附近 的荷塘小径散步,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瞬间领悟到了“独处的妙处”。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 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现实的扰乱、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的 反映。《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这种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21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课件(21张PPT)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 有状态美
荷塘中的月色
杨柳 画
人的动作,仿佛无形的 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 有情趣,表现了作者沉 醉于景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中的月色
叶花 洗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和鲜艳, 富有色彩美.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漂浮虚幻.
▪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 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 内心感受。
(二)学写美句
以“冬天,雨”为描写 对 象,写一段话,至少运用一种 修辞,表达下面一种情感。
1、喜悦 2、忧愁
五清散文 鲁迅散文 郁达夫散文
老舍散文 梁实秋散文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 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 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 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 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 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 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 眨呀眨的。
▪ 2、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 3、达到的效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者使 文章更生动形象,增强艺术性等。
月下荷塘
1、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 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2、比喻、(通感)拟人 3、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 涩、风致
月下荷塘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 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 言氛围。
月下荷塘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殊 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 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 “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 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 出了宁静的氛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嗅 觉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视 觉

相通 和谐
名(

听 觉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99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99

荷波
像闪电 霎时 凝碧 脉脉
(比喻)
大纲 心情
朗诵
荷 塘
荷塘上的月光作者 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的 月
直接描写
如流水 泻 (动)
薄薄的青雾 浮

间接描写
似牛乳中……似青 纱
黑影 倩影 (静)
大纲
作者对荷塘四周又是
荷 塘Leabharlann 怎样进行描写的呢?四

路灯光没精打彩的,像
渴睡人的眼
灯光 蝉鸣 蛙声
(静)
(动)
返回主页
心情
心里颇不宁静流 露淡淡的哀愁。
返回主页
情感脉络
心情
月下荷塘的景色 和荷塘上的月光,使 作者流露淡淡的喜悦。
大纲
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荷塘四周
主页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 《荷塘月色》作者通过记游塘赏 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是有 声画,画是无声诗。”用如画般 的景色来描写自己的心曲。
大纲
心情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江南采莲 西州曲
心迹
心迹
采莲是江南的旧
俗,那时一个热闹
的季节,也是一个 风流的季节。
惦着江南
心情
月下独处感受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烘托 作者的内心世界。流露淡淡的 喜悦之情。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荷香月色好了。
心情
心情
暂时超脱,笼罩着诗情 画意的荷塘与月色,流露 淡淡的喜悦。
足迹
荷塘月色 心 迹
心情
颇不宁静
主页
情感脉络
颇不宁静 暂时超脱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主页
足迹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43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1 荷塘月色  课件(共43张PPT)

塘 河塘
(2)搪
搪塞

糖 糖果
嬉 嬉戏 嘻 嘻嘻哈哈 (4)熹 熹微 禧 福禧
导记·晨读晨练
3.词义理解
(1)点缀:___加__以__衬___托__或__装___饰__,__使___原__有__事___物__更__加___美__好__。__ (2)斑驳:原___指__一__种___颜__色___中__杂__有___别__的__颜___色__,__这___里__有__深___浅_
薄.荷 bò
⑥脉一 脉.脉 脉.相 含情 承
mài mò
导记·晨读晨练
记·晨读晨练
本 课 读·边学边思 栏 目 开 写·行读行写 关
2.辨形组词
惦 惦记

(1)掂 掂量 踮 踮脚
缀 点缀 辍 辍学 (3)啜 啜泣 惙忧 心 惙惙
记·晨读晨练
本 课 读·边学边思 栏 目 开 写·行读行写 关
荷塘月色
记·晨读晨练
本 课 读·边学边思 栏 目 开 写·行读行写 关
荷塘月色
——苦闷心灵的彷徨和呐喊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点字词,背诵本文描写荷塘的名句。 2.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
系;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 高洁情怀。 3.练:学习通感的手法。 4.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导记·晨读晨练
主题积累
记·晨读晨练

文人爱荷
读·边学边思
课 栏
1.有关“荷花”的名句
目 开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写·行读行写 关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四、记住成语
[识记] 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运用] 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原因,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 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 (2)入夏,蓊.蓊.郁.郁.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 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 )
[学海金指针]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背诵描写荷塘的名句。 2.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作者档案馆]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 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改名“自清”。上大学时, 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 诗坛。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 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1948 年 8 月病逝于 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 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幽僻·幽静·宁静 同:都有“安静”的意思。 异:“幽僻”指环境幽美偏远,强调地方偏僻。“幽静”指环境幽雅寂静, 强调没有声响,非常安静。“宁静”不仅能用于环境,还能用于心情。 例句:(1)在弯弯的、________的乡村小道上,感受冬天乡村的诗情画意。 (2)春节诗会在江苏古镇——同里举行,众明星的加盟让这个________的江 南古镇热闹不已。 (3)远离城市的喧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体会生活的________与舒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课件43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课件43张PPT
2.清廉。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 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 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
3.吉祥、吉利,莲称荷,与“和”谐音。 古代有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何 (荷)清海宴(燕)”图,喻为天下太平。
4.爱情。我们都知道莲藕的丝很长,牵扯 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有 人说“某人和某人藕断丝连”,其实就是 说男女之间还有联系,也即我们所说的藕 断丝连。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 乐美。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 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散文代表作:《背影》《春》《绿》《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章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 实感
荷 塘
月 色
关于月亮的诗文: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关于荷花的诗文: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 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月 的
1.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 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1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与影在荷塘及其附近组成的奇妙图案,进而使整个荷塘笼 罩着一层浓厚的扑朔迷离、超世脱俗的氛围,为作为主体 形象的荷花,创造出一个净化和升华了的典型环境,一个 通体澄清略带几分冷清气氛的艺术境界。这一典型环境和 艺术境界,与作者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静静不受干 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取得了和谐的统一。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 现的是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仔细品读全文,可以 看出,这清新美丽、宁静幽深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 难所。
) )
答案:1.xiè 2.wěnɡ 3.sēn 4.duó 5.mí 6.zhuì 7.sè 8.shà 9.hān 10.qiàn 11.fàn 12.yì 13.zhào
14 . jū 15.hé hè 16.qū qǔ 17.chǔ chù 18.nuó nà 19.chàn zhàn 20.āi ái 21.mò mài 22.cī chā chà chāi
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 1946 年 7 月,朱自清先生 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惊和悲愤 ——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 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 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 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 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 贵情操。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
17.处独 妙处 处. .( (
) )
18.娜袅娜.娜拉.((
) )
19.颤颤 颤. .动 栗( (
) )
21.脉脉 血.脉 脉.( (
) )
20.挨挨挨..着打(( 参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思考导学】
1.从全文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什么作用?如果不写心情,光去写月光与荷塘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2.课文中用了很多比喻,类型也不少,请举例说说比喻所起的作用。

答案: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

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

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

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

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为什么?
答案:略(这要依据同学自己的爱好去品味)
4.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
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合作讨论】
例如第1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

“心里颇不宁静”与后文“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更表现了作者想追求宁静、幽雅、干净、自由的理想愿望,通过“不宁静”到“宁静”是
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的感情变化是这样的: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情景交融之处:
①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②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有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
③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研究性学习】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是国家提出的一门新兴的课程。

因此,我们在每篇课文之后专设“研究性学习”栏目,目的就在于从每篇课文的延伸做起。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大家也一定很想多了解其人及其作品。

下面提供了一些背景、研究资料,希望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读室、书店等场所,甚至到清华园荷塘去实地考察,以期更广泛地了解朱自清其人其文,并相应写出研究性的文章。

可参考的题目: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重游清华园的荷塘》
《朱自清与他同时代的作家》
《朱自清在清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请依据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行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

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

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三、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

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

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

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

而我们的阅读、欣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

因此,强调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四、《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

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

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

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

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
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

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锤炼。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

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

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