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本文以粤北围龙屋为例分析了当古村落民居与城市化相遇时面临的四点问题:第一,村落的文脉正在遭受城市化的冲击;第二,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在居住空间中遭到了西方西方思潮的挑战;第三,城市化侵蚀了村落居民的公共空间;第四,古村落因为人口流失和经济压力正在日渐衰败。自建国以来对于古村落民居保护我们已建立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古镇等生态旅游项目来推动村落经济收益。现令又有“住进老屋”、家宅自改等新兴保护方式正在转变着乡村

居民的居住观,有望让“水土流失”的年轻人重新回归?l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古村落民居;问题;传承;发展

粤北围龙屋,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典型的客家防御式建筑――围屋,它以它特有的建筑形式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但是当科技迅猛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与古村落文化相遇时,有诸多问题就此显现。

一、面对城市化进程。古村落民居面临的问题

(一)古村落文脉正在遭受城市化的冲击

当下中国多数的城市都在进行城市化建设。当大量的思潮和信息科技成果不断涌入到我们的面前时,城市完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风格,现代的高楼大厦完全背离了我们的

“中国特色”。建筑作为综合陛最强的文明产物,包含文化

的内容最多。以粤北围龙屋为例,在它独特显著形式的背后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因为有了天灾人祸,客家先民经过了五次大迁徙,在移民中逐渐形成了团结、保守、节俭、稳重的精神特征。因为这一切的文化信息所以才造就了这种防御性极强的建筑形式――围屋的诞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围龙屋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向我们介绍“它们是谁”?城市化会让城市与乡村变得一样。但我们不能只有一种建筑、一种服装、一首歌谣,这就是我们尽力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本。

(二)古村落文脉正在遭受城市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对中国住宅的营造有着决定性指导

作用的。儒家思想的以“仁”制天下、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禅宗的“空”讲求平静安详的精神状态深刻影响着中

国人对景观的认识。其审美的特征自然是要求具有“自然”的品质,注重人精神的参与,既讲实用,在情感上又要有所归属。在空间构成上讲求气韵、意境。在环境构筑上要让人感受真实的安慰境像。在粤北围龙屋中不但有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布局,神圣的中轴线。而且客家文化和汉文化在这种建筑中兼容并蓄,两种文化同时出现在围屋宗祠的装饰中。客家人自己因为从小受到自家哲学观的影响,即使他们再次分奔离西,但都会以同样的文化养成继续生活下去。五凤楼、四角楼、土楼虽然都在各自不

同的地方屹立,但仍保有客家防御性建筑的基本特征。

西方思潮中的现代主义讲求实用,并不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少就是多”的原则将人禁锢在一个水泥方盒子

之中,来节约建筑的占地面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新思潮、新技术进入景观设计领域时,在视觉和精神上都还不成熟的我们表现出莫名的兴奋与怀疑。对新奇事物全盘接受,将自己的传统规划方式、思想弃之一旁。大家不把古建筑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大多数认为村里的老房子就是落后的表现,现代的建筑才是先进和发达。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人们毅然的老房子全部拆掉,换上了“洋气”的新屋。以本土文化特制的消亡来换取国际文化风格的植入,从历史角度看是不理智和论证不充分的结果。

(三)城市化侵蚀了村落居民的公共空间

中国现代化进程,让城市与乡村逐渐拉近了距离,更让农村人意识到“距离感”的魅力。陌生化带来的好处,让迷失与孤独的农村人全盘接受。于是你就会看到现在在梅县围龙屋的不远处已经散罗着密密麻麻的小砖瓦房。它们已代表着当代中国农村的“新力量、新变化”。从封建社会到新中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传统围屋代表了大家族式、集体式的生活的方式。这些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的生活―“熟人的社会”。而改革开放之后,更多的乡民并不愿意住在这种不适

用的围屋里。拥有一个三口之家的小楼房,意味着更多的个

人空间,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更少的邻里纠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注重小家庭的私密性,而传统的客家建筑讲究放长式的大厅堂,讲究宗祠和公共空间的样式,好像已经失去了它的魅力和权威。

(四)古村落因为人口流失和经济压力正在日渐衰败

现在在梅县,我们只能看见老人和小孩。无论与谁闲聊,当谈到他们的子孙或父母,都有类似的故事一儿女出门打工、爸妈进入工厂。当代中国农村的中坚力量都不在家。年轻的客家人后裔们,成群结队的进入东莞、惠州的工厂。他们毅然抛弃蛮荒、艰辛的乡村、迁徙进入工业化的南方城镇。这次迁徙不是离乱而是脱贫。掘金成功后,他们还会如祖先一样。保护那些他们身份记忆,历史文化认同的围屋吗?真正的乡村建筑早就不住人了。这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孩子一旦上学老人离去,最后的中国乡土民居就面临着真正的死亡威胁了。那时候将没有人愿意再住进围屋了。老人、高楼、突兀而触目。双重映照了中华民间文化的最后箱底――古村落正在日渐衰败了。

二、古村落民居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从建国到21世纪初我国对古村落民居的保护

古村落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我们对它的态度当然是以保护为先。在建国之初,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提出了“修旧如旧”的观念,完善和修

复一些历史文化的遗址。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以民资、地方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等作为出资的对象,在一些聚落都建立了乡村博物馆或是风景名胜。在经济因素、美学考虑、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这些失落的文明进行确认。生态旅游、景观房产或是功能混合区这些词汇比比皆是。

无论这些保护的措施是否有利,但文明不会没落,可能会再度吸引那些“水土流失”的年轻人再度回到农村。在自己的文化记忆的地方创造经济效益,使自己的本土文化习惯不那么快的流失,慢慢的沿续。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没有进行全面理性的科学充分论证之前,必须持有对本族(或本国)文化保护的信念,而且要最大形态、最大限度的保护,否则将会失控。因为我们已经毁坏的太多了。(二)21世纪之后,古村落民居发展的新观念

现在面对古村落民居发展比较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挽留村庄中年轻人的“水土流失”;二是当古老的村落民

居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时,我们如何转变观念挽救古老的乡村建筑,或是采用家宅自改的新方式来改善村民们的生活。针对于这两个问题,现在以出现了比较合理且新颖的解决方式。

1.对于“水土流失”的年轻人而言,除了古村落文化旅

游能产生经济效益外,当地特色产业的大规模产业化经营可能会很大程度上吸引人们回到乡村。对于设计师而言,为当地产业设计相关建筑和景观乃是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