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振宇 第二章 第一节 认知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6课时理论环节学时数:36课时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和有关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的课程。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能够运用有关的理论来解释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初步学会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1.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3.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4.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3.学前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痛觉的发展4.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5.幼儿观察的发展6.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3.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4.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4.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4.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5.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6.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7.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8.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3.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4.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5.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6.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7.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8. 幼儿口语的培养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4.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5.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6.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1.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2.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4.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5.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6.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2.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3.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5.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3.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2.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5.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四、学时安排五、考核(一)主要考核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4.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5.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6.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7.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8.幼儿视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9.幼儿观察的发展10.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2.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3.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14.想象概念及种类1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16.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7.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18.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9.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20.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2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2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24.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25.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6.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27.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28.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29.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30.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31. 幼儿口语的培养32.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3.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4.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3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36.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37.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38.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39.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40.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1.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42.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3.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4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45.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46.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8.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9.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5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5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5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5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54.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或心理现象: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以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P2-6)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2、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大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4、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第一,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5、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11-18页)(把这个地方的研究方法自己看仔细点)可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实证研究法又可具体表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6、什么是实证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7、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有哪些分类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方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硕—考试大纲--教育学院-学前教育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2
学院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学前教育(045118)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学前教育学(906)
参考书目:
《学前教育学》(第三版),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具体分值会根据情况适度调整)
学前教育学 150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
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
第三节学前儿童智育
第四节学前儿童德育
第五节学前儿童美育
第五章0~3岁儿童的教育
第一节 0~3岁儿童教育的意义、任务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章第一节感觉和知觉课件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
(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部分
整体
(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部分
与 整体
(三)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你能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吗?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月明星稀” 感冒后吃东西索然无味 辣会引起痛的感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一)感觉的特性
1.适应 适应可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
实例
暗适应
视觉
明适应
感受性
听觉 :参加舞会开始声音大,适应后便没那么大了
• 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 验来理解当前知觉对象,并 用词标识出来。
• 幼儿看见图中人物形象能理 解他们的角色,这与知识经 验有关。
(四)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其知觉对象 的映像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总结
谢谢欣赏!
2.对比 同时性对比
感觉对比 相继性对比
先
后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4.感受性的训练
教育和训练:调音师、品酒师
• 教师如何利用适应对比规律组织幼儿的活动? • 当班上的幼儿喧闹时,教师是提高嗓门还是带头轻声说话? • 当幼儿看书的地方变暗,教师对之置之不理,仍让孩子在
暗处看书,对吗? • 教师制作教具或组织活动时,要注意颜色对比规律的应用,
第二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拇指和它指抓握
拇指和食指捏米 花 撕纸
从瓶中倒出小球
常模年龄
1.0
2.5 4.7 5.5 5.8
6.4
6.2 6.9 8.9
9.1 13.4
成熟早期年龄 成熟中期年龄 成熟晚期年龄
1.9
1.8
3.2
3.9
3.1
4.2
5.5
3.0
4.4
7.4
常模年龄
10.1 13.2 12.3 28.3 28.3 31.1 34.1 17.1 27.0 28.9 28.9 27.6 12.9 20.9
成熟早期年龄 成熟中期年龄 成熟晚期年龄
7.9
9.6
10.9
9.8
12.4
13.8
10.7
11.7
13.0
19.0
24.2
31.9
21.1
24.2
31.9
呢?” • “准是下累了。” • “为什么会打雷呢?” • “黑云脾气坏,爱吵架。”
.
• “月亮为什么有时胖、有时瘦呢?” • “它有时候听妈妈的话,好好吃饭;有时淘气,不好好吃饭。”“爸
爸为什么爱看电视上的足球赛呢?” • “因为他自己不会踢。” • “大熊猫为什么走路都慢腾腾的?” • “跟它们的爸爸妈妈学的。” •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 • “因为它们老想吃树顶上的叶子。” • “汽车的四个轮子赛跑,谁是冠军?” • “往前跑。前面的轮子是冠军;倒车时,后面的轮子是冠军。”
3—4岁孩子的思维活动要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第一,在做中想、在活动中思考 例如,画画 第二,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 例如,说反话
学前儿童心理学1-2讲概述ppt课件
蒙台梭利---中国儿童之家/
陈会昌-儿童心理网 /phparticle/index.php 教育部幼儿心理健康与咨询网 /course/yejk/
4
主要内容
专题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学说 学前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 学前儿童想象、言语和思维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意志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个性
记忆表象的特点:形象性和概括性
记忆的分类
[例:苹果]
根据记忆内容来分类: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的不同来分类: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是否需要意识提取来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游戏,如何辨别语言和物体的
。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
临床性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9
1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相关概念
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岁)心理发生发 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在 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形成中都呈现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 点和规律。
3
主要学习参考资料
网络资源:
中国学前教育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
儿童心理学:/site.php/word) 摇篮网 /
11
2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为今后更好的进行幼教工作和开展幼教研究工作
打好基础
如何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提高幼儿教育的 想一想 效果?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一章
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心理活动形成学说介绍(二)脑结构及功能分区(三)脑的机能接收分析1、大脑机能综合贮藏发布2、大脑活动基本形式:反射⑴概念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吸手行为、唾液分泌等)⑵分类①概念条件反射②具体信号③抽象信号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
主要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具有物质本体;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是脑。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
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周围现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影响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
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
即使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那也不是头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
这种想象的东西仍然是现实的反映。
所以心理现象的产生不能没有反映的器官,即脑;也不能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现实。
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以映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
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
幼儿关于柳树的知觉,是所看到的柳树反映于头脑时产生的映象。
因此,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
映象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相像,它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
(案例分析)印度狼孩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
一个人假如和人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
世界各地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而幸存的“狼孩”、“豹孩”等,当他们被人捕获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篇一: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概念: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一)语音的发展特点: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PPT课件
二、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1、智慧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一个子阶段(0-1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 第二个子阶段(1-4个月)是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个子阶段(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个子阶段(10-12个月)是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 协调的时期。 第五个子阶段(12-18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阶段。
11
4、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儿童 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与亲子活动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善于对 孩子话语做精细化的母亲也有利于自传体记忆的精细化。同时 儿童自传体记忆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5、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 学术界公认只有当儿童出现自传体记忆时,才标志婴儿期记忆 缺失阶段的结束。记忆恢复现象反映幼儿记忆过程中另一类可 能的遗忘曲线。表现为幼儿在学习某一材料后不能马上完整的 再现熟记的材料,而是过一段时间后记忆才得以完善。真正的 遗忘要在达到高峰后才开始。
第六个子阶段(18-24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阶段。
17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
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个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 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 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 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6
(五)方位知觉 儿童的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儿童左 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6岁) 第二阶段:儿童能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 例如,儿童能辨别自己对面那个人的左右等。 第三阶段: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一阶段, 儿童完全掌握了左右的相对性。 (六)多通道感知 过去人们认为,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 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加以 综合。但是,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在出生时已经具有多通 道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 间的联合。
2024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全套教学精彩课件
2024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完整全套教学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感知运动发展第二节:认知过程发展3. 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第一节:情感发展第二节:社会性发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过程。
2.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前儿童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分析感知运动、认知过程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阐述情感、社会性的发展规律。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环节的重点知识,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请分析一个实际案例,阐述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2. 答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略。
实际案例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专著。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学前儿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心理发展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与实用性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幼儿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小组讨论幼儿心理学的任务及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心理学。
深刻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即“知其然”。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四、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五、幼儿心理学的任务
六、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
课堂中运用了较多的图片,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小节内容的讲授,学生对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教师讲解为主,上课时应注意协调好师生互动的时间与频率。
三、心理现象及心理过程的分类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四、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六、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一)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的儿童观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 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 认知过程 4. 情感过程 5. 意志过程 二、 填空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_ 、 __________________ 、 的现象,但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的现象。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是研究 __ 及其 的科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 年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类。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 的过程。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 过程。
8. ________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 —_____ ,心理学称为 ___________ 。
、选择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
四、判断 1. 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 )2. 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 )4. 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 )5.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二节-情感PPT课件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1
2
3
4
5
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和发展 情绪和情感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心 理价值。
第一,人类婴儿具有先天情绪反射,是人类长期进 化中保留下来的适应能力,是新生儿与成人最初的交往 的“明码”,是今后情绪、情感发展的起点;
第二,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是 对个体本能需要的加强和放大,也是各种复杂社会行为 的信号;
7
表3-1 儿童情绪发生时间表 对于新生儿来说,情绪的引起基本上由于生理的需要和防御本能的需要,是一种先天的条
情绪类别 痛苦 厌恶 微笑
兴趣
社会性微笑 愤怒 悲伤 惧怕 惊奇 害羞
轻蔑 自罪感
最早出现时间 诱因
经常显露时间 诱因
出生后
身体痛刺激
出生后
出生后
味刺激
出生后
出生后
睡眠中,内部过程节 律反应
17
看脸色行事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等设计的一个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利用视崖装置同样也可以研究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研究者将1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装置中间的平台上,还是由母亲 站在装置的一边鼓励婴儿拾取一个玩具。当将玩具放在“浅侧” 时,婴儿很容易取得玩具,当母亲站在“深侧”一边,而将玩具 放在“深侧”的“断崖”处,婴儿的深度知觉使他对爬向“深侧” 的行为和取得玩具的目的产生了犹豫。显然,这个犹豫是环境的 不确定性造成的。于是,婴儿抬起头看妈妈的脸。这时,如果妈 妈的面部表情是正向的肯定和鼓励,婴儿则消除顾虑,爬向“断 崖”处取出玩具。如果母亲的面部表情是负向的恐惧、畏吓,那 么婴儿就停止不前,不去取玩具。可见,社会性参照作用直接影 响了儿童的行为。
第二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认知研究的新方法)
1.习惯化(概念、实例)
2.去习惯化(概念、实例)
教学反思
由于本章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知识点增多,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能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学情分析
1.本节知识点内容特别多,感知觉又是重中之重,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2.学生有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储备,对问题的理解上面大有进步;
3.根据幼师班学生的性别和性格特点,可以适当运用实践操作法进行新授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多通道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的意义、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的危害以及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区别;
“感觉剥夺”实验。
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过度溺爱、过多限制、包办代替活动。
以上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适度的刺激有利于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索环境的热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婴儿提供多样化的刺激。
2.感觉轰炸
概念: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生活中的例子:
过早要求幼儿上过多的培训班,
给幼儿太多的玩具、视觉刺激
讨论:你还见过类似的事情吗?
列举现实生活中多通道感知的具体实例。
谈一谈:你对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观看“印度狼孩”视频资料。
加深理解多通道感知现象。
通过讨论,理解自我效能感。
进一步理解感觉剥夺的危害。
活动三:
调动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知觉恒常性 我们感知周围环境时,知觉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但当知觉条件不 断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婴儿头一年心理发展中,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恒常性(包括亮 度、大小、形状恒常性)。 (八)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 展具有显著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感觉剥夺的研究中表现得尤 其明显。当前的问题除了感觉剥夺外,还有相反的情况,我们把 它称为“感觉轰炸”。许多人急于“开发”婴儿的智力,用各种刺激集 中轰炸婴儿的感官,对婴儿进行早期训练,这些既伤害儿童的身 心发展,也伤害父母的正常发展。
(三)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 它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婴儿在视知觉上有明显 的选择性,这些选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 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此外,物体轮廓对比度也是引起婴儿视 觉偏好的有效刺激。 (四)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物理世界中,但视网膜上的成像只是两维 的。深度知觉实际上是依靠其他线索将两维成像转译成三维图像 的能力。视崖实验是关于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一、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视觉 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接近成人。 1、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视觉集中在物体上。 婴儿出生2个月表现比较明显,对鲜亮明亮的物体, 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为意味深长的偏好。 2、视敏度 视敏度(俗称视力)是指从一定距离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新生儿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力对象进行有效聚焦 ,因此,他们的视敏度比成人低。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像成人那 样对物体聚焦。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达到20/100,2岁儿童的 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3、颜色视觉 一般认为,婴儿在4个月开始起,开始对颜色有儿兴奋。 一般来说,女孩颜色辨别能力比男孩强。
1、幼儿期主要的思维方式是( )。 A.抽象逻辑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具体逻辑思维
2、皮亚杰认为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是获得了( ) A.知觉恒常性 B.方位知觉 C.深度知觉 D.客体永久性
1、B
2、D
(五)方位知觉
儿童的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儿童左 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6岁) 第二阶段:儿童能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 例如,儿童能辨别自己对面那个人的左右等。 第三阶段: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一阶段, 儿童完全掌握了左右的相对性。 (六)多通道感知 过去人们认为,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 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加以 综合。但是,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在出生时已经具有多通 道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 间的联合。
记忆策略是个体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取的手段,以及对 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儿童的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无 策略阶段、部分策略阶段、策略效果脱节阶段、有效策略阶段 这四个阶段。 (1)无策略阶段。 (2)部分策略阶段。 (3)策略效果脱节阶段。 (4)有效策略阶段。 1)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性策略。 5)提取策略。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 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 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 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点特点: (1)具体性和形象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 所谓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 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 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 助人脑的最高产物——概念来完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点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尤其低年级儿童,他们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 与直接可以感知的对象相联系。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是不自觉性与自觉 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4、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儿童 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与亲子活动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善于对 孩子话语做精细化的母亲也有利于自传体记忆的精细化。同时 儿童自传体记忆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5、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 学术界公认只有当儿童出现自传体记忆时,才标志婴儿期记忆 缺失阶段的结束。记忆恢复现象反映幼儿记忆过程中另一类可 能的遗忘曲线。表现为幼儿在学习某一材料后不能马上完整的 再现熟记的材料,而是过一段时间后记忆才得以完善。真正的 遗忘要在达到高峰后才开始。
2、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影响 由于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智慧(思维)结构有它本身的特异性 ,因此,教育就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和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 段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 个结构的不断建构。但是实际告诉我们,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发 展是重要的,但又不是无限和万能的。教育不能够超越发展阶 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3、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 在儿童的发展中,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 公认的。通过皮亚杰对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语言是构成逻辑 思维的必要条件,这两个观点的论证得出了并不是思维与语言 是彼此独立、各不相关的,而只是说它们不能彼此解释和相互 归结。
三、后皮亚杰时期的认知研究 在皮亚杰之后出现了许多新观点,但是直到目前为止都不足以动 摇皮亚杰的理论体系。 1、表征和概念 儿童之所以获得客体永久性,是因为当物体在儿童的视线中消失 后,儿童头脑中依然保留物体的表象,我们把物体表象在头脑中 的保存称为表征。最近研究指出,婴儿的表征能力早在客体永久 性出现比皮亚杰所说的早,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一、婴儿的记忆 婴儿具有记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客体永久性” 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 早就有记忆,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 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 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 其次,婴儿的回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婴儿能寻找视野种 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已经具有回忆。
(二)听觉 1、听觉敏感 新生儿出生后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的差异(差异包 括声音的强度、频度、持续时间及定时)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最典型的反应事低频声音对婴儿的安抚作用。儿童对语言的听觉 敏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其速率在不同的年龄却各不相同。 2、听觉定位 婴儿的听觉定位表现为U型发展。早期的定位是一种皮层下的原 始反射,后期则来自于皮层相对成熟的反应,具有更多的认识功 能。 3、听觉偏好 婴儿早期就能辨别言语和非语言,而且婴儿特别注意人的嗓音, 尤其是女性的嗓音,对自己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婴儿的这种反 应能鼓励母亲与婴儿交谈,提供更多的关注和爱,有助于婴儿自 身情感、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4、听觉辨别 儿童的听觉影响着语言的获得、思维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所以成人要高度重视保护儿童的听觉器官和听觉功能。
1、直觉行动思维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在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 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 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 的早期(幼儿园小班)。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 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 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二、幼儿的记忆 1、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由于幼儿期整个心理水平的有意性都较低,幼儿的记忆很难服从 于某一有目的的活动,而更多地服从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加上幼 儿所掌握的记忆方法有限,因此,幼儿的有意识记较弱,而无意 识记占主导地位。幼儿的无意识记与材料的性质有关。直观的、 形象的、具体的、鲜明的材料容易引起无意识记。无意识记虽然 与材料的特点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幼儿的兴趣、情绪的强 弱和态度。无意识记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理解力的记忆,幼儿年龄 越大,理解力越强,认识范围越广,因而无意识记的相关页是不 断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幼儿的有意识随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 的提高和改进而不断发展。 幼儿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在发展。但是,两 者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意识记发展的 速度增长得更为明显。材料难度越大,随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 果的差别就越小。
2、推理和解决问题 皮亚杰以后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通常比皮亚杰所说 的要更早有理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儿童的类比推理中 。
1岁婴儿的类比推理实验
三山实验——她看见的山是什么样的? 这是皮亚杰为了了解儿童是如何理解他人头脑里的认识而设计的“三山实验”。让被试 坐在三山模型前,问他对面的女孩所看见的山是什么样的,请被试从不同方面拍摄的照 片中选出一张对方心目中的三山模样。处于不守恒阶段的儿童总认为对方所看到的山就 是自己所看到的那样。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 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 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 思维和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 事物的依赖,是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 式运算阶段。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3、再认和再现 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记忆,包括两种信息提取的方式:再认和 再现。儿童很早就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它也随着年龄的增 长而不断的提高。 许多学者还发现,当需要解决的任务难度提高时,个体再认 能力更明显地表现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个体的再现能力随 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在年龄大的儿童再现时对外在线索 的依赖,比年幼儿童要少。根据个体再现时所提供提示线索 的不同,分为线索再现和自由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