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俗文化系列之传统节日篇教学设计两课时
《传统节日》教案
《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习俗和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源。
2. 准备相关的实物道具,如灯笼、粽子等。
3. 准备足够的学习材料,如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2.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每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该节日的了解和体验,讨论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制作与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窗花、包粽子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3.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手工艺品的制作质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艺人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直观感受。
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展览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传统节日》教案
《传统节日》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节日》教案1活动设计寒假将至,无意之中我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寒假到了,我们要过一个节日,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他们摇摇头。
我告诉他们是春节,对于春节现在的孩子知道的越来越少了,我想通过这节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对春节的认识。
活动目标1、认识新年、喜欢新年、盼望新年,发展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2、体会新年的气氛,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扮节日氛围。
3、知道新年是哪一天,了解新年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用完整话表述春节的故事。
2、制作礼物。
活动准备1、有关新年的图片ppt。
2、橡皮泥、彩纸、剪刀、胶水若干。
3、以往过新年时的照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将幼儿慢慢带入活动室。
(活动室内的窗户上贴满窗花,棚顶上挂满彩条,门上贴上春联、福字、活动是前方挂几挂鞭炮,放《过新年》的音乐)1、你看到了什么,跟我们平时的活动室有什么不一样?2、想想这些东西在什么时候会看得到?3、看到这种场景,听到这个音乐你有什么感觉?二、基本部分。
1、讨论过年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小朋友每年都是怎样过春节的?2、出示ppt课件,帮助幼儿加深一步理解春节。
(1)春节的由来,知道我国人民善良与纯朴。
(2)春节的习俗,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及文化传统。
3、音乐游戏,放鞭炮。
(1)播放《恭喜发财》的音乐,教师将身体蜷缩并发出爆炸声展开。
(2)指导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
4、春节趣事。
(1)教师出示自己过年时的一张照片向幼儿讲述自己过年时的趣事。
(2)指导幼儿说己照片中的内容及趣事(3)引导幼儿用完整话叙述春节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团圆)5、迎新年、送礼物。
新年快到了,我们要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小朋友可以动手做一做。
新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民俗节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民俗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传统民俗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掌握与每个节日相关的一两个重要俗或活动;3.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的尊重和喜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介绍各个传统民俗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主要俗或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春节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和意义;2. 春节的主要俗: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或道具引入春节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2. 介绍春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春联、年画、鞭炮、龙狮等与春节相关的物品或俗;4. 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春联或年画,让学生亲身参与春节的传统俗。
第二课时:清明节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2. 清明节的主要俗:扫墓、祭祖、踏青等。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或道具引入清明节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2. 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怀念祖先和重视生命的节日;3.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扫墓、祭祖、踏青等与清明节相关的俗;4. 带领学生进行清明节的模拟活动,比如在教室里摆放一个小的纸墓碑,让学生研究如何祭祖和扫墓。
第三课时:端午节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2. 端午节的主要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或道具引入端午节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2. 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避邪的节日;3.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俗;4. 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让学生亲自体验端午节的俗。
第四课时:中秋节教学内容:1. 中秋节的起源和意义;2. 中秋节的主要俗:赏月、吃月饼、灯谜等。
闽南习俗第一二课时
第一课时、第二时闽南传统节庆之春节、元宵节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闽南传统节日,了解家乡风俗特点。
2、体会闽南传统节日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二、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家乡风俗特点,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三、课前准备:收集传统节目的代表图片及相关的材料。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流程(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主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庆吗?谁来说说看?(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等)2、提示课题——闽南传统节日之春节、元宵节。
3、闽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城市。
闽南的传统节庆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节庆,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节庆风俗。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闽南春节的风俗。
(二)、感受多彩的春节1、小组讨论“我们是如何过春节的?”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了解年、守岁、拜年、贺岁及家乡过春节时的一些习俗(如:贴福字、贴对联等)。
(三)、比较闽南地区与区外的春节风俗1、请班级老家闽南地区外的孩子说说自已是怎么样过春节的?2、讨论非闽南地区与闽南地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
(四)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相应的补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
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
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
闽南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某“红包”,即“压岁钱”。
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
新中国成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
闽南年年都举办“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
(五)了解元宵节:1、热热闹闹的春节过去之后,迎来的另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你们是怎么过元宵节呢?有什么习俗与大家分享分享。
2、生畅所欲言。
3、师做出补充: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2.介绍与每个节日相关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
3.分组讨论各个节日的原因、意义、民俗文化,并撰写小结。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2.学生能够分辨各种节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
3.学生能够对各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进行探究、总结并归纳。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的探究和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和迷茫。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课前学生自学预习、提问答疑。
3.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学资源1.课本和教辅资料。
2.PPT和视频资料。
3.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特点和重要意义。
第二步:讲解传统节日(30分钟)教师依次讲解每个节日的名称、时间、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三步:展示民俗文化(30分钟)通过PPT或者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所对应的民俗文化、习俗和风俗,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象征。
第四步:小组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组,探究各自分配到的节日,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探究其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习俗,并撰写小结。
第五步:课堂展示(20分钟)引导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介绍自己研究的节日的相关内容,并让其他小组进行提问、交流和补充。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穿插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
2.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习俗。
3.学生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朱化民主编. 中国民俗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2.赵孝成编著. 四季节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等词语。
-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学生能够分析并体会文中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分析并体会文中传统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等。
- 体会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 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 朗读法 -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4. 写作法 - 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时间安排]) - 播放一段关于传统节日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3. 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故事、美食等相关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实践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4.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将实践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1. 综合实践活动—中国传统节日2. 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实践探究要求等。
七、作业设计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3.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
文化底蕴。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3.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为识字课文,仍然需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引导学
生巩固多种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可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 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 果。
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传统节日》
部编版 2017 年
章节 识字第 2 课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
写“节日、春节”等 10 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 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再读:学习课文,读出节奏,找出节日顺序 分段落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练习朗读、说话 1.学习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一春节, 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在 干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 几月几日呢?最后再交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应该以 一种什么语气读这一个节日。 2.学习其他节日时和学习春节的方法相似。 3.拓展延伸: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说一说你是怎 么过节的?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在充分诵读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 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感悟主动去寻找想要探索的答案,激发学 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中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 位。让学生通过图片和生活实际或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朗读训 练。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足的是课前 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够。
2024年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
2024年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传统文化》第四章《传统节日》,详细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和腊八节等八个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诗词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八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八个传统节日的识别、习俗的了解以及相关诗词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传统文化》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八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3. 诗词鉴赏选取与八个节日相关的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分析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4.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节日的了解和诗词鉴赏能力。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某个节日,讨论如何庆祝,从而加深对节日习俗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传统节日2. 内容:春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元宵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清明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端午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中秋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重阳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冬至:起源、习俗、诗词鉴赏腊八节:起源、习俗、诗词鉴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分析《静夜思》、《登高》等诗词中的节日文化内涵。
2. 答案:(1)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有祭祖、拜神、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起源于周代,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2)《静夜思》:通过描述中秋月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福州民俗文化系列之传统节日篇》教学设计(两课时)
福州格致中学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成果观摩课《历史文化古城》(1课时)教学设计〔省颁课程选修I(B)〕授课教师:杨莹指导教师:黄小平骆志煌授课班级:省颁课程选修I(B)高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班授课时间:2012年3月21日上午第3节授课地点:高二(4)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世遗的遴选标准;了解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特点、文脉传承与保护、申遗后发展等情况;通过“日昇昌”了解中国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情况,掌握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联系本土——三坊七巷,让学生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的观念,激发其爱国爱乡的情怀,自觉继承、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教研课题】历史选修Ⅰ(B)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研究【重点和难点】1.重点: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2.难点:古城建筑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内涵【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破旧的古建筑模型,随之毁掉这个模型,再让学生恢复其原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明白毁掉文物容易,恢复其原貌绝非易事,初步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是介绍遴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二是介绍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特点、文脉传承与保护、申遗后发展等方面,学生理解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三是介绍福州三坊七巷修复及申遗工作进展情况,创设情境,组织几位学生现场模拟“三坊七巷申遗”,由此认识福州三坊七巷申遗的价值体现。
四是总结平遥古城与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
请学生对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开放意识和扩散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课利用梁思成语“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总结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古建筑既是政府行为,更是每一位公民职责的观念,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传统节日》教案(15篇)
《传统节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节日》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等15个生字,会写“转、贴”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的识记和书写。
2、流利朗诵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入新课1、小朋友们,春节刚刚过去,你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收红包、逛花市、拜年、贴春联……)2、小朋友们的节日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像春节这样的在我们国家流传了很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读音(传: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多种形式读童谣1、请学生借助拼音,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好课文。
2、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板书),童谣有两个的特点,一是顺口,二是有趣。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语言比较简单,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很押韵哦。
所以你们不知不觉地就齐读到一起去了,就是你们不知不觉的齐读就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了。
(所以小朋友们刚刚齐读起来啊特别好听)。
3、齐读。
4、请生自由练习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女比赛读读看。
6、小组赛读:一个句号是一句,这篇课文正好有八句,我们有八列小火车,一列读一句,看看那一列小火车开得。
7、快读:大家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提高难度了可不可以?这次我要加快速度读,你听:春节到……(快速读)。
这次还是男女生比赛,但注意要快而不乱,看看男生快还是女生快(读乱了就打住接上重新读)。
8、慢读:快的读好了,我们还能再升级,怎么升呢?这次我们要读得慢一点。
(范读)听出来了吗,老师把每一句后面押韵的字拖一点声,想学吗?(齐读)9、数传统节日:这首童谣告诉了我们哪些传统节日?(课件节日变红)重阳之后转眼又到新春,中国人就是这样按照这个顺序在庆祝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中度过一整年的。
《传统节日》公开课教学设计 (两课时)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并知道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
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家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2.在学生对课文产生疑问的时候,辅以相关资料(图片、课件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传统节日里的不同习俗。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要求会认的15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4.知道我国各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难点:知道我国各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自制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读懂课文。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在悠扬的乐曲中,课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画面,请学生欣赏。
2.动情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吗?(板书课题)二、课前检测,有效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出示本课词语和短语,进行课前检测。
传统贴窗花元宵大街小巷祭扫赛龙舟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热闹(1)同桌互相读词语。
(2)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
师相机正音:“舟”,读“zhōu”,不要读成“zōu;“赏”读“ shǎng”,不要拼成“sǎng”。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案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授课对象:初中或高中的中文课程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3.学习和掌握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2.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3.分析和讨论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2.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的了解和想法。
第二步:知识讲解(30分钟)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分析和讨论一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如包饺子、赛龙舟、观赏月亮等;3.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
第三步:活动小组讨论(30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深入研究;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该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该节日相关的民俗活动;3.小组成员彼此交流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四步:展示和总结(20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理解;2.整理和总结学生的发言,总结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3.提醒学生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第五步:作业布置(10分钟)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民俗文化的作文;2.提示学生可以从起源、发展、民俗活动等方面展开写作。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理解;2.通过学生的作文,评价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增加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直观感受;2.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格致中学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成果观摩课《旅游规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设计〔省颁地理选修I(B)课程〕授课教师:刘晓桦指导教师:张燕翎、廖德和授课班级:省颁地理选修I(B)课程高二《旅游规划》班授课时间:2012年3月21日上午第3节授课地点:高三(1)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初步学会旅游景区规划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提炼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观念。
【教研课题】案例分析中拓展视野【重点和难点】1.重点:旅游景区规划的方法2.难点:1、福州三坊七巷景区的开发潜力分析2、厦门鼓浪屿景区的保护系统规划【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一段景区视频,引出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课件展示关系图二、讲授新课1、教师以“广东仁化丹霞旅游风景区”为例,分析景区的具体规划方法:景观资源综合分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旅游活动特点分析景区规划的内容开发潜力分析游赏系统规划服务系统规划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旅游活动组织规划保护系统规划分期实施方案规划通过展示图片,应用材料,让学生理解景区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案例讨论:A. 厦门的鼓浪屿景区:①景观资源综合分析②保护系统规划B. 福州的三坊七巷景区①景观资源综合分析②开发潜力分析学生分两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分别让两组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加以点评。
通过对三坊七巷开发潜力的分析和厦门鼓浪屿提出的保护规划,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扩散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课通过3个景区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和方法,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外拓展学生应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对鼓山旅游风景区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旅游规划》(2课时,第2课时)选修3 旅游地理撰稿教师:刘晓桦授课教师:刘晓桦授课班级:省颁地理选修I(B)课程高二《旅游规划》班课堂实录背景:《旅游规划》是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中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第一节内容。
是学校的开设的选修I(B)的课程,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开拓视野。
实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旅游规划的第二课时,请大家先来欣赏一段景区的风景。
(视频播放丹霞1)。
[讲授新课]看完这个视频,大家觉得这个景区的风景怎么样?岩石独特,风景优美。
那么,这么优美的风景,怎么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提升它的品位和效益,这就需要对整个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那景区的规划是怎么进行的?(点)首先,要对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然后对它的外部条件加以调查和评估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对它的发展进行总体定位,根据定位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那么,旅游中的六要素我们上一节课已经讲过了,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帮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旅游的六要素包括哪些?(学生回答,提问或群答)食、宿、行、游、购、娱。
(板书)旅游的六要素:食、宿、行、游、购、娱安排设计好六要素,就可以对景区进行以下的具体规划。
下面,(点)我们就以刚才视频中看到的丹霞山景区为例子,一起来学习一下景区的具体规划。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丹霞地貌?请大家一起来观看这段视频。
(播放视频丹霞2)(点)从这个视频中,我们简单的认识了丹霞地貌,我们知道它的岩层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丹字就应了这个红色,水平的红色砂砾岩,经过流水的塑造和重力的崩塌,形成巍峨独特的地形。
那么,(点)对于这个丹霞景区的规划,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先对开发条件进行分析。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规划,先来看开发条件分析的第一个景观资源的分析。
一、广东仁化丹霞旅游风景区的规划1、旅游开发条件分析(1)景观资源综合分析对于资源的分析、评价,我们在以前的课上已经学过了,(点)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几张图片来分析丹霞山的景观资源有哪些价值?大家可以根据这几张图片并结合课本55页的图4.3下面的那段话,来分析一下丹霞山景观资源有哪些价值?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景观资源综合分析——资源价值提问2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讲完点)(点)(2)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丹霞山发展30多年以来,到现在已经开发了许多的景点, 并建设了相应的配套设施。
(3)旅游活动特点分析这个景区的旅游活动特点表现为以节假日“一日游”为主,其中外国游客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4)开发潜力分析第四个方面,板书 *开发潜力分析——开发潜力可以从旅游的六要素进行分析:食、宿、行、游、购、娱。
不同的景区开发潜力的侧重点不太一样,对于丹霞山景区来说,它还有哪些可以开发的潜力?(点)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提问3)丹霞的周边还有许多其它的景区,可以通过便利的交通与别的景区相连,开拓“游”的项目。
游带动了,就自然会带动当地的“购”。
(点)同时丹霞景区中有一条锦江蜿蜒其中,适于开展水上漂流娱乐、登山野营、体验民俗风情等娱乐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丹霞山景区的开发潜力还是很巨大的。
(点)[承转]在对景区的开发条件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景区开发进行规划。
2、旅游开发总体规划1)游赏系统规划在旅游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游”。
所以,首先对游赏系统进行规划,拟出一个景区的主要景点、游览线路。
在此基础上,规划其它五个要素:食、宿、行、购、娱,让它们更好的为“游”服务,这就是服务系统规划。
2)服务系统规划3)旅游活动组织规划这六要素都规划好了,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一次旅游活动的组织。
4)保护系统规划每个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问题?那我们就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保护的措施。
(板书)*保护系统规划对于丹霞山而言,经过了30多年的开发,随着游客数的不断增多,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办?(提问4)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加强管理监督, 防止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植被破坏——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营造风景林;古迹被损——对被破坏的建筑和珍贵文物古迹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5)分期实施方案规划根据旅游业发展要求和实际投资能力, 在每个时期开发一部分景区。
以上,老师以丹霞山景区为例,介绍了景区规划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那么,实际上由于每个景区自身的特点不一样,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可能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举的例子,自己来规划一下两个景区。
(点)这两个景区,共同讨论的一个方面都是景观资源的分析,第二个方面:由于三坊七巷景区的全面开发是近几年的事情,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我们侧重于对它的开发潜力的分析。
而厦门鼓浪屿景区是一个开发比较成熟的景区,但是随着这几年入岛人数的不断增多,出现了一些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规划这个景区的时候侧重于保护系统方面的规划。
我们分组来进行,我左手边的4组同学分析福州的三坊七巷景区,我右手边的4组同学分析厦门鼓浪屿景区。
首先,我们来看两段视频,了解一下这两个景区的概况。
(播放视频鼓浪屿、三坊七巷)大家可以根据刚才老师分析的思路,结合视频和手中的第2页景区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一会派个代表来阐述你们讨论的结果。
材料中的图片如果看不清楚的,在幻灯片上也有滚动播放,大家可以看幻灯片。
(图片滚动播放)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学生发言前图片关掉。
二、福州三坊七巷1、景观资源综合分析(1)美学价值(2)历史文化价值——名人、古建筑中国古代、近代名人;明清建筑博物馆;名俗文化:花灯、纸伞、角梳、闽剧小结:有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2、开发潜力分析可以从旅游的六要素分析:食:让传统美食与现代美食布局合理;宿:民居旅馆;行:人力车;游:民俗文化怎么开发,比如说可以举办民俗表演;寿山石、花灯、纸伞;某些景区还未充分开发,可以继续开发;购娱:水谢戏台、影视基地;本山传媒艺术总监参观三坊七巷,“刘老根大舞台”在三坊七巷设剧场。
三、厦门鼓浪屿1、景观资源综合分析(1)美学价值: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海滨浴场,亚热带的风光(2)音乐家的摇篮(3)历史文化价值:建筑博物馆小结:有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2、保护系统规划(1)人多:环境破坏;限制上岛人数,实行通票:从8元到300元(2)建筑:年久失修——危房;不荒废,建家庭旅馆——破坏了外观和内部结构。
(3)街边小摊:加强规范管理,制定法律法规,让鼓浪屿的景区地位更上一层楼,申遗成功。
[总结新课,拓展]本节课我们通过3个景区案例的分析,知道了一个景区的规划大体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同学们可以根据今天学习的分析方法和思路,选一个自己熟悉的景区,做两个方面的规划。
我们在下一节课时进行展示和交流,也作为这一章节评价的依据。
《旅游规划》(2课时,第2课时)选修3 旅游地理撰稿教师:刘晓桦授课教师:刘晓桦授课班级:省颁地理选修I(B)课程高二《旅游规划》班教学反思《旅游规划》是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中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第一节内容。
是学校的开设的选修I(B)的课程,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开拓视野。
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为原则,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气氛中理解复杂的地理原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案例分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选取了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三坊七巷和鼓浪屿,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提炼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贯彻了学校一贯提倡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如在让学生规划鼓浪屿景区和三坊七巷景区时,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分小组规划,老师归纳,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规划的几个方面,学生通过资料、图片和视频材料分析,既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又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基本上会从几个方面规划一个景区,实现了原设计中的注重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本节内容没有教材,因此在自己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处理不是很到位。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些问题的提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
在最后几个问题的讲解过程中,提问的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