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ok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ok

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2、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教学重点1、推导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和规范性。

教学准备实验1(1):药匙、硫磺、燃烧匙、酒精灯、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实验室制取)实验1(2):一个大烧杯、两个小烧杯、吸管、紫色石蕊试液,热水(或酒精灯、三脚架和石棉网)实验2(1):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实验2(2):药匙、蒸发皿、生石灰、水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中除了陨铁以外,没有现成的铁,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钢铁是怎么来的呢?同样自然界中也很少有现成的硫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是自然界没有的,那这些物质又是怎样来的,才是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新课】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实验一:硫和氧气1、观察硫的状态,颜色等外观;2、在空气中点燃硫粉,观察现象;3、在氧气中燃烧硫粉,观察现象。

讲述: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工业上最重要的污染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要注意它的处理,可以用氢氧化钠来溶解它而除去,化学方程式为:(略)。

通过以上实验,修正策略说明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闻燃烧后的气体气味,讨论。

并做现象的对比和文字记录,写好化学方程式。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单质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结论: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

实验二:二氧化碳和碳酸的相互转化1、在滴有紫色石蕊试剂的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有对照实验。

2、将变红的上述实验溶液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问题: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缺陷,你能把这个实验更完善吗?展示:一个比较严密的实验设计(ppt)(观察并记录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CO2+H2O==H2CO3H2CO3== CO2↑+H2O)结论:非金属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酸。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第一节:科学探究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

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与操作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4节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4节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纯净物的一些特性。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2、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观察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感受小组合作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5、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2、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实验仪器和药品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如:煤、水、食盐、水晶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探究1、将全班学生按每五人一组进行分组。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3、小组内部讨论后将答案写在方格纸中。

4、将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把各小组的卡片进行展示,并让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小组分类的依据。

5、教师给出一些分类的例子。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黄绿色:氯气紫黑色:高锰酸钾(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3)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三、讲授物质的分类1、提出问题,让各小组学生比较以下物质的不同:氧气与空气,蒸馏水与盐水,纯金和矿石。

2、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3、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4、结合教材进行讲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全套学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全套学案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一课时)知识点1、物质分类例题剖析例1:固实验室中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为了区分它们,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

你认为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的是( )。

A.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B.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较大的是饱和食盐水C.分别加入少量食盐晶体,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D ,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能看到钠离子的是饱和食盐水精析:能否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区分开来,关键在于选项中的试剂或条件能否使两者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因为饱和食盐水能导电而蒸馏水不能导电,故A 选项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因为饱和食盐水的密度比蒸馏水大,所以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饱和食盐水较大;由于食盐水是饱和的,所以它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而蒸馏水则可以溶解食盐;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物质的微观世界,观察不到两者的区别,所以不能区分。

其实,区分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用蒸发的方法,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将一木块投入两种液体中,浸入体积较大的为蒸馏水;放一新鲜的蔬菜菜梗,菜梗变萎蔫的是饱和食盐水;取两份体积相同的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沉下去的一端放着的是饱和食盐水;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饱和食盐水等。

解答:D基础过关1、请从一氧化碳、氮气、食盐、熟石灰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1)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 ;(2)日常生活中用来调味和防腐的是 ;(3)农业上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4)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气体氧化物是 .2、右图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示意图。

(1)实验开始时,应该向试管中先通一会儿氢气,再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这为了 ;(2)反应完成时,应先 ,等试管冷却后再 ,这是为了 。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在这个反应中,氧化剂是 。

3、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能在下图圆圈中填写适当物质的化学式,使得连线两端的物质能相互反应,且分别反映出单质A 、化合物B 的三条不同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3节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教学目的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3、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4、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5、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和取代反应。

2、难点:通过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探究归纳法、对比总结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机物。

同学们,你们认识的有机物有哪些,它们都有什么用途?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讨论两分钟,等一下将请同学介绍一下你们生活中的接触到的有机物。

2、展示各种生活中的有机物。

3、刚才大家提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有机物,那么什么是有机物?组成有机物的元素主要是哪几种?醋酸、CO、CO2是有机物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CO、CO2、碳酸盐、碳酸、金属碳化物、氰化物(CN-)、硫氰化物(SCN-)等除外。

1、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大多数有机物都有什么共同性质呢?讲述: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难溶于水,可燃烧,熔沸点较低。

现在我们就通过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来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天然气、沼气、瓦斯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甲烷的性质。

2、甲烷的性质(1)甲烷的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甲烷的化学性质CO三、生物中的有机物有机物是是生物体各组织的主要成分。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各组织的新陈代谢,都需要各种有机物的参与。

糖类、蛋白质、脂肪等都是人体内基本的有机物。

四、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的高分子化合物,通常有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6节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6节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6节材料的利用与发展》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常识性了解“绿色”能源。

3、常识性了解记忆合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4、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初步认识新型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难点:了解材料的发展史。

课前准备1、教师:PPT,教案。

2、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材料的资料,并分类总结。

教学过程一、材料的发展历程提问:你们知道材料的发展是吗?哪位同学可以起来回答一下。

总结材料的发展史: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

二、新型材料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

包括: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1、光电子材料: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

2、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3、超级陶瓷材料:纳米陶瓷等。

4、新型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

5、新型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等。

6、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由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粒子组成的材料。

将宏观物体细分成纳米粒子后,它将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与普通材料有很大的不同。

①一般陶瓷脆性较大,撞击易破碎,而纳米陶瓷有很好的韧性,撞击也不易破裂。

②新型纳米油墨的色调更浓,书写的字迹色泽更好。

③将纳米铅粉末加入到固体燃料中,会使火箭推进器的前进速度增加好几倍。

三、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应,以减少废弃物向环境中的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第一节:宇宙与星际物质第二节:恒星与行星第三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知能力。

2. 使学生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多样性,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宇宙演化模型;生物进化挂图。

2. 学具:九年级科学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疑问。

2. 例题讲解:解析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实例说明恒星、行星的形成。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宇宙演化过程图,加深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理解。

4.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假说。

通过挂图、模型等教具,讲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5. 生物多样性与环保: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行星的形成过程。

2.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命起源假说;生物进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请谈谈你对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认识。

2. 答案: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二章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二章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3课) 九年级科学上: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变用教案浙教版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3课) 九年级科学上: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变用教案浙教版

课题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复习(3课时)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章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分类。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物质转化的规律。

知道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

3、通过本章的习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物质分类
2、物质转化的规律
3、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
器材
小黑板、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内容
本章知识点:
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物质组成
2、物质转化的规律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学生先看本章课
本P80的复习提

学生分小组
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3)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3、常见的材料
4、材料的发展
三、课堂练习:
作业本(A):P25复习题1、3、5、8、10题
四、布置作业
作业本(A):P25复习题A层 2、4、6、7、9、11、12、13、
14、15题
B层: A层的题目以及16、17、
18、19、20、21、22、23
学生练习
学生分层次



在本章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学生和学生的小组讨论来归纳和总结
本章知识点,并通过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本章复习可安排3课时,第1课时专门复习知识点,第2、3
课时进行练习。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1 力的概念与测量1.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4 动力学与牛顿运动定律2. 章节二:电学基础2.1 静电现象2.2 电流、电压和电阻2.3 欧姆定律2.4 串并联电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和电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串并联电路的分析。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电器使用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学部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

2.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如图,一个力F=10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求其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

(2)欧姆定律:一个电阻R=20Ω,接在电压U=12V的电源上,求通过电阻的电流。

作业答案:(1)水平分力:F1=Fcos30°=10N√3/2≈8.66N;竖直分力:F2=Fsin30°=10N1/2=5N。

(2)电流I=U/R=12V/20Ω=0.6A。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1节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1节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1节金属材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查阅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6节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6节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材料的开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局部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通过“用铜制备硫酸铜〞的探究,了解材料制造产生的污染及防治。

2.过程与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思考方案的可行性;能通过查阅资料解决科学学习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师昌绪的了解深化为国争光的思想和荣誉感;进一步树立绿色工艺、绿色化学的思想。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新型材料的应用难点:材料制造产生的污染与防治3教学过程3.1.1新设计一、引入通过观看2021 年2月27日举行的“2021感动中国人物---师昌绪〞片段,引入“新型材料〞。

二、新课〔一〕文明之路1.你觉得刚刚我们所讲的镍基高温合金等属于什么材料?合金、复合材料、新型材料。

2.什么是新型材料?指新出现或正在开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

包括: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3.你知道哪些新型材料?由同学们分组上台介绍本小组搜集的新型材料相关资料。

光电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4.以前为什么没有这些材料呢?材料的缺乏和相关技术的缺乏。

可以说材料技术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材料开展的历史:石器→陶器→铜器→青铜器→铁器→新型材料从古到今,可以说材料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飞速的开展,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问题——污染。

〔二〕和谐之路——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讨论杭州空气污染为什么这么严重?——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有关〔如:杭钢〕,根据规划,杭钢即将搬迁,那么搬迁就不会产生污染了吗?解决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改良工艺、优化“三废〞处理方法〕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反响,以减少废弃物向环境中的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平安和人体安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纯净物的一些特性;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2.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观察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感受小组合作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5.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2.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实验仪器和药品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如:煤、水、食盐、水晶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探究1.将全班学生按每五人一组进行分组。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3.小组内部讨论后将答案写在方格纸中。

4.将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把各小组的卡片进行展示,并让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小组分类的依据。

5.教师给出一些分类的例子。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3)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三、讲授物质的分类1.提出问题,让各小组学生比较以下物质的不同:氧气与空气,蒸馏水与盐水,纯金和矿石。

2.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3.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4.结合教材进行讲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与地球1.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2太阳系与地球1.3地球的构造与演变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1物质的分类2.2物质的性质2.3物质的变化第三章:生命科学3.1生命的起源与演化3.2生物的分类与特征3.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四章:能源与环保4.1能源的分类与利用4.2环境污染与治理4.3可持续发展【教学安排】共18周,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教案】第一周:宇宙与地球第1课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导入:通过讲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发展历程。

2.讲解: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的奥秘。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可能性。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太阳系与地球1.导入:讲解太阳系与地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2.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特点、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3课时:物质的分类1.导入:通过讲解物质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

2.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不同物质的性质。

3.互动: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时:物质的变化1.导入:讲解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讲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的条件。

3.互动:分组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周:生命科学第5课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1.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

2.讲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生命的多样性。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学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有关制取物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及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互相之间的转化,如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过程。

二、、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实验:硫磺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1)硫磺是一种黄色粉状固体;(2)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4)都生成一种有毒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实验结论:说明非金属能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铁粉与硫磺的反应。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四、金属的冶炼1、提问。

(1)你知道从金属矿物中提炼金属,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关键的一步是什么?(2)要将化合态的金属矿物转化为金属单质,有哪些方法?其实质是什么?2、金属矿物的冶炼步骤。

矿石富集——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3、金属冶炼的化学方法的实质。

利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4、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

(1)热分解法;(2)热还原法;(3)电解法。

举例讲解:不活泼的金属汞和银的氧化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单质和氧气;较活泼的金属如铁等和不活泼金属铜的氧化物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需用还原剂(焦炭、一氧化碳、氢气、铝)来还原;活泼金属如钠、铝等氧化物非常稳定,加热或热还原剂均无法使其分解,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即电解法使其氯化物、氧化物还原。

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 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稳固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消石灰之间的区别和互相之间的转化。

熟悉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物质物质变质的原理和离子的检验。

会自己设计实验、选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有序地进展实验、处理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经历“久置的石灰枯燥剂的主要成分〞的探究,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更全面的体验、理解和稳固。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感受确定物质的组成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实验态度和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新设计初三的复习阶段,复习课的效率非常重要。

但多数教师对上复习课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复习课很难上出新意,教师往往是对教过的内容重复一遍,教师觉得很机械,学生觉得很枯燥。

复习课效率低,教学效果欠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初三的教师应该有更多的创新的复习课堂,在新颖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探索了新问题,而且从复习中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

4学情分析学生对酸碱盐已熟悉掌握,对物质和离子的检验已了解并会应用,但利用学过的这些知识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够,对综合的实验探究还是有所欠缺。

5重点难点实验的设计和确定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探究6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探究久置的石灰枯燥剂的主要成分【准备知识】:①以下物质的化学式: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消石灰②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③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探究任务】:探究久置的石灰枯燥剂的主要成分石灰枯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枯燥的原理是什么?在空气中放置还会发生那些反响呢?一、提出问题:久置石灰枯燥剂里可能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呢?二、作出猜测:假设久置石灰枯燥剂里可能含有:三、设计实验方案:猜测中共包括几种物质?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几种物质的存在?四、实验验证:五、得出结论:该样品的主要成分是六、交流:1、这种枯燥剂能否反复使用,能否再生?2、你组内的实验在哪里需要改良?3、探究过程是?【归纳小结】: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方法有:【拓展】例题:称量16.5g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生石灰固体于烧杯中,参加146g10%的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响,反响过程中有气泡冒出,反响后称得此溶液质量为158.1g。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1节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1节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浙教版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八种物质的分类活动,90%学生能根据物质的外观识别金属与非金属,并能归纳出金属具有特殊的光泽、常温下大多是固体,大多是银白色等物理性质。

(2)85%学生通过区分A、B物体哪个是属于金属材料的实验设计进一步体验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

(3)通过列举常见金属的性质,80%学生能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推测其用途。

2、科学探究:体验A、B筷子是否是金属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初步建立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STSE:体会人类对金属的利用与科技、环境、社会的密切关联学情分析:1、金属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围绕各领域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训练过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具备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能力。

3、九年级学生已经逐步由具体的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但尚不稳定,仍需感性材料来辅助。

重点难点: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用途难点:金属的延展性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魔术引入,激发兴趣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台表演魔术:记忆金属在热水中变成不同的形状并讲述: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它可不是一般的铁丝,而是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

今天我们一起来寻找金属的一些性质。

(板书课题)活动2:学生活动,通过对物质分类找出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师讲述】:请同学们把实验盒里的大烧杯拿出来。

八支试管里有八种物质,它们分别是(汞、溴、铝、铁、锌、硫、碳、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如颜色、状态、光泽度等,根据这些特点快速的对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一】:任务一:对下列的8种物质分类,在任务单上写出分类依据。

方法一:根据来分方法二:根据来分方法三:根据来分[在学生汇报分类结果时进行补充:(可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1)金属与非金属外观上的区别:金属有金属光泽,而非金属没有光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

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第 1 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一、物质的分类方法板书设计(一)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1、物质分类的方法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无色:硫酸、氧气、醋酸黄绿色:氯气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液态:硫酸、醋酸气态:氧气、氯气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课题 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目标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

难点物质分类。

(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7 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

未知物质的特性1234567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加热熔化⋯⋯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 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走进科学第一节科学及其方法第二节科学探究2.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一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第三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2.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生命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物质变化为例,展示能量守恒现象。

通过观察生物,探讨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2.例题讲解: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

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

3.随堂练习: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板书要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性质、能量转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2.板书布局:左侧:列出章节、节右侧:详细内容、图示、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实验报告。

分析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答案: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能量守恒实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

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
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物质分类。

难点物质分类。

(二)新课教学
1、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

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非金属
金属光泽,大都银白有多种颜色
具有延展性没有延展性
可锻不具有可锻性
硬度通常较大硬度不一致
是良好的导电体一般不可以导电
是良好的导热体导热性能差
密度高密度低
熔点高熔点低
提问: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

金属的特性与用途: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

(三)教学反思
(一)引入新课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二)新课教学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
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二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二部分。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课型实验课时第4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