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在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公国。它们为了扩大地盘, 称王称霸——强化军阀统治,扩充军队——培养“忠顺”臣民,称霸政策效 劳的仆役和士兵——重视国民教育。 其重视国民教育的举措主要有:
⒈颁布义务教育法:
(1)萨克森公国在1557年、1580年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法令; (2)魏玛公国于1619年明确规定8-12岁儿童均需入学。 (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
路德派教育: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初等学
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也建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 科中学的前身;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又迅速控制了德国的大学, 使大学成为新教教义的宣传地。
虔信派教育:虔信派也很重视并坚持教育工作,他们着重于发
展德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据统计,到十八世纪初叶,在普 鲁士公国由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两千多所。虔信派教徒佛兰克 (1663-1727)在哈勒地方,开办了贫民免费学校、孤儿院、初 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使哈勒出现了地方教育体系。
⑵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平低,管理 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⑶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十八世纪初,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 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实科中学应运而生。德国实科中学比英国和法 国实科中学早一个世纪。
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学要中求等教育的发展
实科中学 18世纪后,德国出现了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 一种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有经济,建筑,采矿, 林业,技术,农业等传播近代实科知识的学校先后 建立,这些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数学、物 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同时 辅以绘画、制图为主 • 这些实科中学的出现适应了德国社会工农业生产的 需要,推动了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洪堡德教育改革:
18世纪德国出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潮,企图 以文化的发展来振兴德国,引起了德国社 会各方面的改革,1808年,洪堡德任德国 公共教育部长,开始了对各类教育进行全 面的改革。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补习教 育)洪堡德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 改进培训工作,在这一期间,一些教师(如 赫尔巴特 、第斯多惠、福禄培尔)被派往瑞士学习回国后或对德 国教育进行改革,或开办师范学校,推动了德国师范教 育的发展,当时德国师范教育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主 要有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自然、历史、物理、教 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神学等。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 早从教会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初等教育)
教一学、要教求育行政制度
• 1878年设立最高学务委员会,作为中央教育机 关,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后改名为教育部; 中央以下的省(具体教育事物)、县(查学员 )都设立教育局,同时,每所独立学校都设董 事会,负责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这样,从上 到下形成了一个相当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它 大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前期德国和美国的教育ppt课件
•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内容。P413 •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影响: 1、使得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
的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2、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8
总LOGO结:
提问:《魏玛宪法》的主要内容有哪几点? 1920年,召开了全国及爱与会议,内务部部长科赫强 调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为: 培养民族思想,增强名族的自尊心;培养集体精神, 加强集体的力量;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容忍的精神等。 提问:为落实这一任务所需的措施有哪些?
5
LOGO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初等教育 废除双轨学制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
中等教育 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阶段,使中学开始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在原来
(改革的多样 中间学校、文科学校以及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德意志学
性)
校和上层建筑学校。
青少年福利 1923年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以及德国各州的相应法律。
教师培养 青年运动
(20年代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培养高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培养(1924年起)
15
LOG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级学院运动
背景: ① 大学应当提高办学效率、进行高深知识探究; ② 公立学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机构有限的矛盾; ③ 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初级学院运动之父——哈珀 1892年,哈珀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学
院与高级学院) 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
10
LOGO 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现代第四节 德国现代教育
• 1892年进行改革,1901年正式确立三种 类型中学: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文实中学
学制9年
二、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1919-1933年)
(一)魏玛共和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 1、1919年《魏马宪法》
• 《魏玛宪法》规定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 想,明确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国家负责对各 类教育进行监督。
• 3、高等教育方面 •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 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 同时,德国大学也受到纳粹党的控制。
四、联邦德国(西德)的教育
• 1949年美、英、法占领德国西部,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占领 东部,称为民主共和国(东德) • 战后经济与教育处于瘫痪状态,主要是 恢复教育,直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 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4、职业教育方面 • 在职业教育方面,各州在全时制义务教育 之后,实施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机构包括:职业学校、专科学校、 职业基础学校、职业或专科补习学校等。 • 其体制比较完善,结构比较多样,对其他 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高等教育 • 这一时期,德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 发展。 • 其主要特征是继续坚持大学自治、教学 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 同时又提出要面向大众的要求,加强民 众高等学校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的发 展。
• 总之,这一时期,德国国民教育体系已经 初步建立,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了一定 程度的衔接,一些新型的高等学校出现, 这些都为德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 但是这一时期德国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也 出现了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 为以后纳粹时期德国教育演变为法西斯统 治的工具提供了条件。
3、青少年福利 • 在青少年福利方面,德国于1923年制定 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政府应为儿 童的身体、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 管理需要照顾的儿童、保护儿童免受剥 削、保护母子的健康而提供一定的教育 设施。
《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h
8
大学课程的设置:
1、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2、学生有相当的主动权; 3、毕业前必须通过在企业的实习; 4、学校提供大量出国交换学习的
机会;
h
9
第四节 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参考原则:
1、兴趣和能力; 2、职业方向; 3、就业前景; 4、移民前景。
h
10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 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 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 年轻人。主要学校分类有: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 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 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 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 以及科学和数学)
h
2
德国的教育体系:
•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4年(有的联邦州为6
年,后两年为定向课程Orientierungsstufe)
•
初级教育I Sekundarbereich I:小学结业后进入该
阶段
•
初级教育II Sekundarbereich II:衔接文理中学第
h
4
二、初、中级教育
1、Grundschule 2、Gymnasium 3、Gesamtschule 4、Realschule 5、Hauptschule 6、Fachschule
h
5
h
பைடு நூலகம்
6
h
7
综合大学(Universitaet)与技 术应用大学(Fachhochschule)的 差异:
德国近代教育
• 1642-哥达-学校规程
•
规定5岁入学;对缺课学生家长罚款
1717年—普鲁士—《普鲁士义务教育令》
普鲁士第一个强迫初等义务教育法 规 父母须送其4~12岁子女入学
对违反法令的父母予以惩罚
1763—普鲁士—《普通学校通则》
父母需将5~13岁儿童送入学校,违者罚款; 获得初等教育证书者取得受雇资格 冬季儿童每周上课六天,夏季每日上午上课 担任教师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
图书馆 1815
校徽
神学院院标 法学院院标
哲学院院标 农学院院标
德国新大学运动的意义
• ★开创西方学术自由之风 • ★开辟了大学的研究功能 • ★影响到欧洲其他大学的办学模式 • ★开始赋予大学新的使命
——对国家、民族、社会、 科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19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
• 社会政治的复杂性
1.大学的性质
• 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完善人格的机构
• 大学应具有独立性
•
不为经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作用
• 大学的非功利性
•
非职业教育
2.大学教育的原则
第一,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
发展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起来
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 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基础——学术自由
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 创设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学术环境
(二)泛爱主义教育与泛爱学校
• 泛爱主义教育: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的一种教育 思潮,主要受法国启蒙思想和卢梭思想 的影响,主张以人类的互爱为教育原则。 代表人物是教育家巴西多。
巴西多(又译“巴泽多”) (J. B. Basedou,1724~1790) • 1774—德骚——泛爱学校
• (Philanthropinum)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新教派控制教育的时期——路德派和虔信派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时期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立法:自16世纪就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 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2)设立教育管理机构 1787年普鲁士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 责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②泛爱主义学校运动
代表人物:巴西多 泛爱学校: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 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注重实用型和儿童的兴趣,以户外活动和 游戏为重要课程等。
巴 西 多 在 泛 爱 学 校 任 教
(2)中等教育——兴办实科中学 ① 文科中学 ② 实科中学 1708年虔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 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是最早的 一所实科学校。 ③骑士学院: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二、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19世纪前期——洪堡改革 1.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 (1)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颁布了《初等义 务教育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丰富和扩展其教学内容; (3)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
2.中等教育的改革 (1)文科中学 ①将原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 ③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2)实科中学 19世纪,实科中学发展迅速,主要职责 在于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但地 位低于文科中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于20世纪初跃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政治野心也显露出来,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最终成为战败国。
之后建立起魏玛共和国。
由于1929年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不久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统治的国家,使德国学校教育产生倒退。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又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基本上沿袭了以前德国的教育,特别是共和时期德国教育的传统。
进入九十年代,德国又重新统一。
所有这一切变迁对德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战结束后,德国于1919年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并通过了《魏玛宪法》。
在魏玛共和时期,德国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师培养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初等教育《魏玛宪法》要求废除等级的双轨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单一的学校系统。
凡6-10岁的儿童,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进4年制的基础学校学习,进行义务教育。
读完基础学校,可以到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4年,完成义务教育,4年基础学校再加上4年高等国民学校,构成了全部的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这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各阶级在享受初等教育权利上的平等,也为在根本上废除教育的双轨制奠定了基础。
2.中等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德意志中学的创立,是与德国教育中长期存在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紧密联系的。
在这里,德意志的文学、劳动、地理等课程特别受到重视,渗透着日尔曼民族沙文主义精神。
上层建筑学校,与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相衔接,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成绩优异者可以被选拔到上层建筑学校,继续学习六年,将来有资格报考高等学校。
3.教师培养德国一直重视师范教育,共和时期,小学教师由高等教育的师范学院培养。
师范教育从原来的初等教育轨道提高到中等教育轨道,只有中等学校毕业生通过严格考试选拔才能作为未来小学教师进行培养。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
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选择辍学,高 等教育阶段也有较高的辍学率,这成为德 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移民和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德国教育需要更好 地融入多元文化,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 求。
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教育体系正逐 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教会学校,德 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立 学校和私立学校。
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重建
教育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教育系统遭 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
在战后,德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教育改 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理念影响
在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援 助,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美 国式教育理念。
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各 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机会,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职业人群的学习需求。
德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德国教育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但地 区间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体 系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能需求和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 进个性发展,为高等教育和职业
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形式
包括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等类 型,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定义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提供学 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 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10
二、二战后德国的教育发展
(一)《总纲计划》 (二)《汉堡协定》
(三)《教育结构计划》 (四)《2010年议程 》
11
(一)《总纲计划》
1959年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 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
1、初等教育:基础学校教育(4)+ 促进阶段教育(2)。 2、中等教育:主要学校、实科学校 和高级中学 。
9
(五) 高等教育国际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高等学校、众多学 术组织广泛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 仅与中国合作的项目 有363 个。高等学校几年前提出并坚持用英语授课, 利用高 校不收学费的优势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
近年来, 在德的外国学生数量增长很快, 从1977 年的5 万 人, 1991 年的10 万人, 1997 年的15 万人, 到2003年的23 万 人,2011年首次突破25万人。目前高校中, 外国学生占学生 总数的11%, 其中前3 位的分别是: 中国2.4万人, 俄罗斯1 万 人,奥地利8000人。
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 对学生进行扩展的普通教育。大部 分以中等学校毕业结束, 具有升入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 里深造的资格。
文理中学一般为9年制, 从5 年级至13 年级, 对学生
进行深化的普及教育。毕业生可获得直接升入高等学校深造 的资格。课程包括语言—文学 —艺术、社会科学、 数学 —自然科学 —技术3 个领域, 除此, 必修课 还包括宗教课和体育。
人才; 4、走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5、加强教育决策的政策咨询, 扩大高校
办学自主权利。
16
17
2. 强调革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建设精英大学 4. 集中资助重点研究领域 5. 改革贷学金制度 6. 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 7. 增建全日制学校
德国教育
(二)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
四、二战后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1964年的《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 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 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
3.统一学校名称。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 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2.联邦德国特点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 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
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
育管理的多中心。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 的。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 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 一定的影响。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 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 宿学校几乎没有。 (7)与中小学相反,联邦德国各地区的 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 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 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 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二)1970年的《教育结构计划》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 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 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 等 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 个 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 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第二阶段包 括第
(一)泛爱主义教育思潮
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 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目 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 握实际知识和健康乐观的人 。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第九章 德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本章框架ຫໍສະໝຸດ 索教育行政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初等教育:路德义务教育;泛爱运 动;洪堡德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中学;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柏林大学;高等工业学 校;专业学院。
第九章 德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重点:泛爱运动;洪堡德教育改革;柏林大学;
高等工业学校。
教学要高求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早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9所大学,这些大学的特点是注重 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同时也开始强调接近实际 生活和对学术的探讨。大学开设的科目主要有神学、古 典语言和文学、历史、政治学、哲学、法律等。另外一 些实用的学科也受到重视,如数学、物理、地理、和实 验课等。后来又创办了一些新式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推 动德国的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高求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工业学校:
19世纪初,德国的工业技术发展惊人,参加这些部 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高度科技知识,为此,出现了 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它传授 的知识以实用为主,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是 直接为生产服务的。
教学要高求等教育的发展
专业学院: 继高等工业学校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专业性学院, 台采矿,农业,军事,军工等学院,总之,19世纪德国 的高等学校发展得较快。 技术教育:从1812年起开始受到重视,从1820年开始 技术教育和工业学校改由商工局领导,在25个行政区各 建一所地方工业学校,学制2年。 重视职业教育成为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外国教育史03-德国教育的发展(上)PPT_52
• 背 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对外实行扩张主义侵略政策
• 要 求:急需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
为帝国利益而战的士兵
• 措 施:1892年《普通学校法》
•
6至14岁为初等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
18岁以下就业青年继续受职业补习教育
第二,削减文科中学和古典学科的比重 增设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焦 点:古典课程PK现代课程
•
因宪法(《魏玛宪法》)在魏玛
•
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而得名
•
共和国时期国民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
较大幅度改革了旧学校教育制度
•
对此后的教育改革有深远的影响
1.初等教育
•
废除双轨制;建立单一学校系统
•
八年义务教育
•
6~10岁儿童—4年制基础学校
•
10~14岁青少年—4年制高等国民学校
•
少数—中学—大学
•
• 实 质:容克贵族PK资产阶级
• 实 施:1892年中等学校改革
•
减少文科中学古典语言课程分量
•
实科、文实中学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课程
•
中学加强德语、德国历史等科目教学
• 目 的:培养“德意志精神”的民族主义者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
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
•
1919~1933德国的共和政体
进步学者被流亡、关进集中营 大学成为纳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宣传工具
(3)大学的教育内容被改造
体育、种族学—最重要教学科目 哲学、历史学、法学等改造成纳粹党工具
(4)大学精神被庸俗化
大学生精力用在希特勒青年运动等活动
中德教育制度比较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7
德国的中学
德国的普通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9年级结束之后,每 周四天在企业学徒,一天在职校念书,三年之后考试出徒, 成为一名电工、厨子、泥瓦匠或售货员等等。当然,你也 可以两条腿走路,给自己多一条出路,9年级后,再继续 努力上一年——10年级毕业。10年级的毕业文凭则意味着: 一,获取了上高中的资格。二,获取了相当于实科中学毕 业的中等毕业文凭(Mittlere Reife)。后者意味着,可 以进职专,相当于我国的中等专科学校。前者意味着,下 一个目标是Abitur——高中毕业文凭。在德国,高中文凭 亦即高等学府的入学资格证书。
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门槛主要是高中毕业考 Abitur 。
最新版整理ppt
10
考试(Staatsexamen)和教会 考试三种毕业考试形式,授予不同的毕业资格。毕业考试 和毕业论文通过以后授予学位。学位主要有以下四种:
工程硕士学位:Diplom-Ingenieur,或Diplom-Ingenieur(FH), 特指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毕业生文凭。除了工科学 位以外还包括理科、经济、社会科学、人文及艺术学科等。授予 这类学位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专业及相关知识。一般要求修完 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国内也其称为主专业和副专业(Hauptfach und Nebenfach),这样毕业生就业范围广。获得硕士学位后,成 绩优秀者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最新版整理ppt
2
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五大阶段: 一、幼儿园阶段 (3岁起,非强制性)。 二、小学阶段(4年)。 三、中学阶段(5—9年不等)。 四、职校(3年)或高校阶段(4年以上不等)。 五、高学历或深造阶段。
一般来说,德国的小孩六岁入学,四年之后分流 定向。之后,或5年制的普通中学,或6年制的实 科中学,或8-9年的文理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 建立,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由
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 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1719世纪的教育是以德意志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为原型的。
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洪堡、康德等 新人文主义标榜发扬和学习古希腊文化中一切珍贵和有用的事物。 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的模仿。
路德派教育: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初等学
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也建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 科中学的前身;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又迅速控制了德国的大学, 使大学成为新教教义的宣传地。
虔信派教育:虔信派也很重视并坚持教育工作,他们着重于发
展德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据统计,到十八世纪初叶,在普 鲁士公国由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两千多所。虔信派教徒佛兰克 (1663-1727)在哈勒地方,开办了贫民免费学校、孤儿院、初 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使哈勒出现了地方教育体系。
18世纪后期,为了改变以往教会控制中高等教 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控制,各邦国专门设立了管理中高等教育的部 门。如普鲁士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 理其境内的中高等学校。
从此中、高等教育由国家管理起来,教育进一 步世俗化,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结束了宗教神学思想垄断大 学讲坛的局面,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也居有一定的地位。 改革的发源地在威登堡大学。它一方面注重学术探讨,开设历史、 政治、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学科,一方面注重讲授贴近实际生活的 课程,如物理、地理、数学及实验等,并提倡用德语进行教学,突破 了拉丁语、希腊语的教学。
⑵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平低,管理 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⑶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十八世纪初,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 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实科中学应运而生。德国实科中学比英国和法 国实科中学早一个世纪。
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讲授数学、力学、物理学、自然、天文、地理、绘图等,这是西方教 育史上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⑴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教师地位低。由仆 人、手工业者(裁缝师、鞋匠)、残废军 人等兼任;
国外:1806年普法战争,拿破仑战败了德国诸 侯,强迫小邦合并,宣布工业自由等一系列资 产阶级的改革。
泛 爱 主 义 教 育 : 代 表 人 物 巴 西 多 ( J.H.Bacedow 1724-1790);他深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让儿 童自由发展。在1774年,他创办了“泛爱学校”;这 是一种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学校。
继威登堡大学之后,1694年成立的哈勒大学、1734年成立的哥丁根 大学,这些新大学在使教育贴近生活,接近实际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总体而言,大学的贵族性很强,只收文科学校毕业生。表现出教育 的双轨制特点。 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学校教育表现出国家主义,民族性特征。
国内:出现巴西多、洪堡、赫尔巴特等一批教 育家
在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公国。它们为了扩大地盘, 称王称霸——强化军阀统治,扩充军队——培养“忠顺”臣民,称霸政策效 劳的仆役和士兵——重视国民教育。 其重视国民教育的举措主要有:
⒈颁布义务教育法:
(1)萨克森公国在1557年、1580年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法令; (2)魏玛公国于1619年明确规定8-12岁儿童均需入学。 (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
(一)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⒈17-19世纪初叶,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家。70%农民 ⒉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的自由主义运动。 (二)富有革命的传统
十六世纪初,德国就爆发了影响整个欧洲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三)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1834年,联邦中的十八个邦,以普鲁士为盟主,成立了关税同盟,结成 了一个密切的经济区域,从而促进了德国的工商业发展,德国棉织品生 产到1848年时比1836年提高大约50%。重工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19世 纪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继此之后,泛爱学校在德国各地纷纷出现,形成了泛 爱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可说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启蒙教育运动。
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虽然向往革命,
但不敢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而 “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来伴随 现代各国的发展” (马克思语) ;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便
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它与泛爱主义学校运(17世纪—18世纪初) (二)各公国分权管理教育时期
(18世纪初—18世纪末)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使新教教派在德国(尤其在北部)占据 绝对优势。当时新教派,为了扩展新教的势力,都极为重视教育 工作,把初等教育作为向底层居民灌输新教教义的有力工具。
此后,实科中学相继在其它城市出现,文科中学也添设了实科班或专 科。
实科中学的开办是国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是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 近代科学兴起趋势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育中古典主义倾向的冲击。 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 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 管理人才。但近代,德国实科中学始终未能争得与古典文科中学的平 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