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定价策略】从生产成本分析今后粮食价格走势
浅析粮价上涨原因
![浅析粮价上涨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d69023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6.png)
浅析粮价上涨原因【摘要】粮价上涨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全球需求增加、生产成本上升、气候变化影响、政策因素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变化等多个方面来分析粮价上涨的原因。
全球需求增加导致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上升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价波动,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变化也会直接影响粮价。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粮价上涨的复杂原因,为未来粮价稳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粮价上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积极应对粮价上涨带来的挑战,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关键词】粮价上涨、全球需求、生产成本、气候变化、政策因素、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总结、提出1. 引言1.1 导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
近年来粮价上涨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粮食价格的波动不仅仅影响着农民的生计,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面对粮价上涨的压力,人们开始关注其中的原因,希望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本文将从全球需求增加、生产成本上升、气候变化影响、政策因素和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变化等方面,对粮价上涨的原因进行浅析。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原因,可以更好地了解粮价上涨的背后机制,为未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引起更多人对粮价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2. 正文2.1 全球需求增加全球需求增加是导致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加和经济发展,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减少,粮食生产面临一定的压力。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间粮食的贸易也越来越频繁。
一些国家依靠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全球粮食市场的需求增加也直接影响着粮价的走势。
2023年粮食价格运行情况与走势预测分析方案模板
![2023年粮食价格运行情况与走势预测分析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754cd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3.png)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粮食价格的总体情况。根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数据,2022年全球粮 食价格指数平均为134.5点,比上年上涨了5.9%。其中,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71.7点,上涨了5.6%;豆 类价格指数平均为129.7点,上涨了8.6%;油料价格指数平均为154.4点,上涨了4.7%。这些数据表明, 全球粮食价格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仍存在一些波动。
具体来看,稻谷和小麦价格分别为每吨2650元和2550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跌4.3%和3.5%;玉米价格为每吨 2750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4%。总体而言,2022年粮食价格运行情况稳定,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2023年粮食价格运行情况与走势预测
1. 现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市场供需总体平衡,粮食价 格总体呈稳定回升趋势,预计2023年粮食价格将继续保持稳定。 2. 通过对市场需求和供应的综合分析,预测2023年的粮食生产 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预计产量将有所增加,从而进一步稳定市 场供应,对粮食价格的上升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ChatPPT Generation
TEAM
THANK YOU
分享人:Andre
PART 02
02
粮食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Grain Prices
数据
1.2022年粮食价格保持稳定
农业部发布报告指出,2022年粮食价格运行情况保持稳定,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
2.2022年粮食价格稳定,稻谷和小麦价格下跌,玉米价 格上涨
未来粮食价格走势预测
1.粮食价格攀升,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成推手
农业部发布《关于数据,2022年粮食价格运行情况与走势预测》报告,预计未来粮食价格将继续上涨。报告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气 候变化的影响加剧,粮食生产的压力逐渐增大,粮食价格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导致了粮食需求 的增加,进一步推高了粮食价格。
农业分析报告的农产品定价策略
![农业分析报告的农产品定价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34704a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d.png)
农业分析报告的农产品定价策略随着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农业企业在产品市场中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确保农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力且具有稳定性,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农业企业的收益,农业分析报告的农产品定价策略至关重要。
一、了解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在制定农产品定价策略时,首先需要准确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
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消费者对各类农产品的偏好、购买量以及价格敏感度等因素,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的定价策略。
二、考虑成本因素农产品的成本是定价策略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农业企业需要全面了解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赁费用、农资投入、劳动力成本等。
在定价时,应确保产品价格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合理的利润。
三、综合市场竞争环境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定价策略中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环境。
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价、品质和市场份额等因素,农业企业可以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定价策略,并避免价格战对企业造成损失。
四、考虑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在定价策略中,农业企业需要根据产品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时间,以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价格水平,以实现最大的收益。
五、注重品牌建设农产品作为特色农业的代表,品牌建设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定价能力至关重要。
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宣传、产品质量保证等方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从而为产品定价提供有力支持。
六、灵活调整定价策略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政策、市场波动等。
农业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信息,灵活调整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确保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和竞争力。
七、加强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的定价策略需要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促进产销衔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农业企业可以与政府部门、农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优化流通环节,降低产品价格。
第五章第三节农产品定价策略
![第五章第三节农产品定价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e93239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f.png)
第五章第三节农产品定价策略农产品定价策略是农业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户的收入水平。
在农产品定价策略中,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供应状况、成本价格以及政策环境等各种因素,以制定出合理的定价策略。
本文将从定价要素和定价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农产品定价策略。
一、定价要素1.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农产品定价的基础,包括生产、流通和销售成本等各个环节的费用。
在制定农产品定价策略时,需要对成本价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确保产品的定价不低于成本,否则将会导致农户亏本经营。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潜力。
决策者需要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以便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
3.供应状况供应状况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供应过剩,价格往往会下降;如果供应不足,价格往往会上升。
农产品定价策略需要综合考虑供应状况,以确定合理的价格区间,避免价格波动过大。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农产品定价策略的重要参考因素。
政府的价格干预政策、关税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都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决策者需要及时了解政策环境的变化,以便根据政策导向来制定定价策略。
二、定价方法1.成本加成法成本加成法是指在农产品的成本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利润率,从而确定最终的销售价格。
这种方法适合于生产成本较为稳定的农产品,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使用较为合适。
2.市场供需法市场供需法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和供应情况的变动,来调整产品的价格。
当市场需求高于供应时,价格可以相应上涨;当市场供应超过需求时,价格可以相应下降。
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需求和供应变动频繁的农产品。
3.竞争定价法竞争定价法是指根据市场竞争情况来确定产品的价格。
当市场竞争激烈时,决策者可以选择降低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份额;当市场竞争不激烈时,决策者可以选择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定价技巧与策略分析
![定价技巧与策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fccf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c.png)
定价技巧与策略分析定价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正确的定价技巧和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竞争优势并最大化利润。
下面将分析一些常见的定价技巧和策略。
1. 成本导向定价:这是最简单的定价方法之一,即根据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来确定价格。
企业需要确保产品的销售价格能够覆盖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获得一定的利润。
这种定价方法比较保守,适用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但可能会忽视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2. 市场导向定价:这种定价方法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来确定价格。
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购买能力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定价策略。
例如,高端奢侈品市场的产品通常会定价较高,因为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3. 差异化定价:差异化定价是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定价。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将产品或服务划分为不同的版本,并设定不同的价格。
例如,软件公司可以推出基本版、专业版和企业版,分别面向个人用户、专业用户和企业用户,并给予不同的功能和支持,以此实现不同定价。
4. 定价策略:除了上述的定价技巧外,企业还可以采取一些定价策略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例如,折扣定价策略可以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例如打折促销或特价优惠;捆绑销售定价策略可以将产品或服务打包销售,以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滞销产品定价策略可以降低价格,以清理库存并获取一定的销售收入。
总之,定价技巧和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情况和消费者需求来确定。
不同的定价方法和策略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效果,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定价效果。
定价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需要不断跟踪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定价技巧和策略在现代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地位直接受到定价决策的影响。
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选择合适的定价技巧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农产品市场定价策略如何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
![农产品市场定价策略如何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https://img.taocdn.com/s3/m/6ce024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f.png)
农产品市场定价策略如何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农产品市场中,定价策略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不仅能够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市场定价策略的制定过程,以及如何制定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
一、市场调研和分析在制定农产品的定价策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到当前市场上同类农产品的价格水平、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非常重要。
二、成本分析和利润预测农业生产中,成本是决定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制定农产品的定价策略时,需要进行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可以包括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包装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等各个方面。
同时,还需要对农产品的预期利润进行评估和预测,确保定价能够覆盖成本,并且实现一定的利润。
三、品质和附加值定价除了成本因素之外,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也是决定定价的重要因素。
如果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或者具备一定的附加值,那么可以适当提高产品的定价。
例如,如果农产品获得了有机认证或者地理标志认证,其品质和信誉度会得到提升,因此可以在定价上进行适当的提高。
四、竞争定价和差异化定价在农产品市场中,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也需要考虑进去。
如果市场上存在一些具有类似特点和品质的竞争对手,可以采取竞争定价策略,即和竞争对手保持一定的价格差距。
此外,也可以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通过在品质、包装、服务等方面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附加值来争取消费者。
五、定价策略的灵活性和调整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制定定价策略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可以考虑设置弹性定价或者时段定价等策略,以应对市场的波动和需求的变化。
定期评估和调整定价策略也是必要的,确保定价策略的有效性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制定一个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市场定价策略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进行成本分析和利润预测,考虑品质和附加值因素,以及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同时具备灵活性和调整的能力。
从稻谷成本利润调查透视粮价新趋势
![从稻谷成本利润调查透视粮价新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d687f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6.png)
从稻谷成本利润调查透视粮价新趋势王海林;黄玖辉;贾爱民;柳易【摘要】@@ 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是国家制定价格政策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粮食局的部署,四川省2010年选取邛崃、富顺、广汉、三台、阆中、长宁、渠县、巴中、安岳、仁寿等10个中籼稻主产县(市、区)作为调查对象,每县(市、区)各选择了10个农户,共100户调查样本,对2010年中籼稻产销和成本利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期刊名称】《粮食问题研究》【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3页(P13-15)【作者】王海林;黄玖辉;贾爱民;柳易【作者单位】四川省粮食局;四川省粮食局;四川省粮食局;四川省粮食局【正文语种】中文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是国家制定价格政策的重要基础。
根据国家粮食局的部署,四川省2010年选取邛崃、富顺、广汉、三台、阆中、长宁、渠县、巴中、安岳、仁寿等10个中籼稻主产县(市、区)作为调查对象,每县(市、区)各选择了10个农户,共100户调查样本,对2010年中籼稻产销和成本利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2010年四川省水稻种植面积2999.1万亩,稻谷总产量1540万吨,平均亩产1027斤,商品率40%。
被调查的10个县(市、区)共100户农户,中籼稻种植面积2332亩,总产量258.93万斤,平均亩产1110.33斤,每亩成本653.56元,平均销售价格106.29元/100斤,每亩补贴35.07元,每亩平均利润376.53元,成本利润率57.61%。
呈现出亩产稳步增加、生产成本下降、粮价大幅上升、收益显著增长的特点。
2010年被调查农户中籼稻平均单产为1110.33斤/亩,比2009年1013.8斤/亩,增加96.53斤/亩。
主要原因是四川省稻谷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稳定性,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加之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在内的灾后重建项目进度加快,工程效益逐步显现,稻谷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开展粮食生产成本分析报告
![开展粮食生产成本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93e88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3.png)
开展粮食生产成本分析报告粮食生产成本分析报告一、引言粮食生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分析粮食生产的成本结构和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报告将对粮食生产的成本进行分析。
二、成本结构分析粮食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植费用、农药、化肥费用、农机具和农业技术等成本项。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对这些成本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 种植费用:种植费用包括种子费用、种苗费用、播种费用、土地租赁费用等。
这些费用占据了粮食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种子费用和种苗费用往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农药费用:农药费用是保障粮食生产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支出,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农药来防治害虫和病害,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化肥费用:化肥是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农田肥力的重要手段,化肥费用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4. 农机具费用:农机具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负担的重要工具,农机具的购买和维修费用成为粮食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5. 农业技术费用:农业技术包括农作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技术、灌溉技术等,农民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来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影响因素分析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农民决定粮食生产投入和收入的重要依据,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种植决策。
2. 政策支持: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度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农民在政策支持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3. 自然环境:天气和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天气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粮食生产成本。
四、对策和建议针对以上的成本结构和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 提高农民的综合技术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种植、管理、防治等相关技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粮食品种选育、农药、化肥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球粮食价格飙升:根源、影响及对策
![全球粮食价格飙升:根源、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e7e3e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c.png)
全球粮食价格飙升根源、影响及对策引言饥饿是粮食的最佳佐料。
——苏格拉底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粮食危机已经远离了全球大多数国家,它仅仅继续困扰着一部分最不发达国家。
然而自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飙升证明我们错了。
各种基础粮食产品的价格急剧上升,这恶化了全球最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可能将更多的人口拖入贫困,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出,当前的粮食价格危机不仅意味着七年的全球减贫运动成果毁于一旦,[1]而且可能将低收入国家中新的1亿人拖入贫困。
[2]2008年初至今,已经有37个国家因为粮价上涨导致食品短缺而发生骚乱,海地的总统因此下台。
[3]相对于石油价格危机而言,粮食价格危机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更加息息相关,有着更加深远的社会政治经济含义。
何况,目前全球经济同时面临着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双重冲击。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发达国家央行普遍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基准利率长期保持在历史低位。
而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则依靠商品和石油出口积累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资金,将全球长期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此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初期都经历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以及各国旺盛总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开始进入上升周期。
如图1所示,从2003年起,国际原油和金属价格开始加速上升。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上涨了327%,国际金属价格指数上涨了227%。
[4]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前者从2006年初进入快速上升阶段。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国际粮食价格指数上涨了77%。
虽然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不如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但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图1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飙升从四种最重要的粮食产品来看(见图2),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大米价格上涨了193%,玉米价格上涨了180%,大豆价格上涨了158%,小麦价格上涨了109%。
市场价格分析报告:分析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趋势
![市场价格分析报告:分析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e06c26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7.png)
市场价格分析报告:分析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趋势摘要:市场价格是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对企业和消费者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一、引言市场价格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价值体现,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了解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趋势,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定价策略,提高竞争力。
二、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1.供需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往往下降;当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市场价格往往上升。
2.成本因素:生产成本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
包括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等。
3.竞争程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当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采取降价策略,导致市场价格下降。
三、市场价格的趋势分析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导致市场价格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购买力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价格往往上升。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市场价格的下降。
3.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减税政策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市场价格下降。
四、市场价格分析工具1.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市场行情,包括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消费者需求等,有助于把握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趋势。
2.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市场价格数据,找出价格的规律和周期性变化,预测未来价格的走势。
3.成本分析:对生产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确定成本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
五、案例分析:手机市场价格变化趋势以手机市场为例,通过对市场价格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趋势: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手机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市场价格也呈现下降趋势。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推动高端手机的价格上升。
2.品牌竞争: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可能采取降价策略,导致市场价格下降。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97cf4f7348d7c1c708a145c4.png)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与预测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它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粮食作物的重要地位,而粮食价格是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系统地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规律性、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粮食价格的波动影响了农户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而农业收入是农户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种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到农户的纯收入,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农户增收程度、生产积极性以及农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
粮食价格不可以太低,至少不可以低于通货膨胀率,否则农户的利益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受到损害。
另一方面是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
粮食价格的变动,对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品的价格、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民消费水平以及财政、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等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物价总水平,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因此粮食价格又不可以太高,至少不应该高于城市消费者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城市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即一方面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维护消费者利益,确保城市居民生活与消费的稳步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基础产品,粮食价格的波动和市场运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粮食价格问题不仅对农户收入、农业自身的生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使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价格水平以及整个物价总水平产生波动。
因此,粮食价格的调控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大局的关键。
有效把握影响粮食价格的各种因素,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和预测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根据模型结果来调控价格并制定有效措施,既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迫切要求,对于引导粮食市场健康运行、保障粮食产品供求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fef2ab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1.png)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随着人类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不断增长导致了粮价上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种问题涉及到农业、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首先,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增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人工成本、种子与化肥等物资成本、管理维护成本。
人工成本是指农民因为劳动而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种植、施肥、农药使用、采摘等工作。
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成本是粮食生产最大的成本之一。
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区劳动力逐渐变得匮乏,导致人工成本不断上涨。
而物资成本不断上涨的原因在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价格也不断上涨,这使得农民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管理维护成本则是指管理粮田的成本,其中包括电费、水费、维修费等等。
这些管理成本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积累起来也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负担,进一步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成本。
其次,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有以下方面。
首先,成本增长会加大粮食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购买粮食时要花费更多的钱。
其次,成本增长可能会导致农民因收入不足而减少粮食的生产,从而减少供应量,进一步促进粮价上涨。
再者,成本的增长也会加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而使得他们陷入长期的贫困状况,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农民的生产信心和农业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化肥和种子等物资的价格,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进而保障农民的收入。
其次,可以大力地发展合作社等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产品流通成本,或者通过政策资金等优惠政策资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可以尝试大力推广高新技术的使用,实现粮食生产自动化,使得经营管理和生产效率提高,降低人工成本。
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后,我们不难看出,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是复杂的,并且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决。
中国粮食生产成本收益与价格分析
![中国粮食生产成本收益与价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e8139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0.png)
中国粮食生产成本收益与价格分析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l1卷第3期第30—38页中国粮食生产成本收益与价格分析一,粮食生产成本基本特征于保平陈健鹏本报告分析所依据的主要是《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7》,以下涉及成本收益的数据,凡是引自该资料的,不再一一注明.根据对3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玉米)成本的变动分析表明,在l978~2006年间,中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实现转型,粮食生产成本的基本特征,也越来越与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趋于一致.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生产成本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中,曾经占有主要部分的传统生产要素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使用数量相对减少,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二是与石油相关的现代化生产要素, 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比重越来越大,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三是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逐步朝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方向发展.首先,用工数量显着减少,已经由l978年每亩33.3O个,减少到2O06年每亩8.68个,减少大约74‰只是由于全国统一核算的劳动力工价由0.80元/日,上涨到l6.90元/日,人工成本才由占生产成本的47.57%,下降为40.33%.与此同时,畜力使用也由1978年占生产成本的5.23%,减少到2o06年占2.19%.农家肥由1978年占生产成本的12.00%,减少到2006年占2.00%.人工成本,畜力和农家肥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合计为44.52%,而l978年的比重则高达64.80%.由于畜力和农家肥的使用也需要劳动力,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化,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工成本的迅速提高,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模式的加速转型.其次,生产模式转型之后,粮食生产越来越石油化,也就是向”石油农业”转化.中国粮食生产能够转向”石油农业”,其基本前提是以廉价石油,天然气为基础.其中,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成为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用以代替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昂贵的人力,畜力等生产要素.显而易见,在世界石油供给稳定,价格变动不大时,粮食成本中和石油相关的部分,变动幅度也不太大.但是,一旦出现石油价格大幅度变动时,中国粮食成本中和石油相关的部分一定会随之大幅度变动.当然,这种变动在时间上略有滞后. 第三,与中国相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更快,”石油化”程度更高,而土地规模远远小于欧美国家,粮食生产成本与价格,早就稳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尽管在1994年之后,粮食生产成本与价格曾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并不十分稳定,1995~l998年间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4.5亿吨,特别是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创记录的5.123亿吨后,粮食生产成本与价格又逐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中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大约8%,中国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将近20%,土地越来越稀缺必然体现高成本.中国粮食总成本由l978年每亩58.23元,增加到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l1卷第3期20o6年的444.9o元,增长6.64倍,同期,土地成本由每亩2.23元,增加到68.25元,增长29.61倍!人多地少导致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加上劳动力价格在继续提高,现代化生产要素即将不再廉价.因此,在为了粮食安全保持国内粮食生产高自给率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最终很有可能也将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一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以化肥为主的现代化生产要素,已经是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分析.1998~2006年的8年间,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中,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由l95.62元增加到224.75元,仅增长14.89%,然而,其中化肥费由64.43元增加到86.81元,增长34.74%,农药费由8.25元增加到16.15元,增长95.76%,机械作业费由20.38元增加到46.73元,增长129.29%,排灌费由12.84元增加到16.79元,增长30.76%.化肥,农药,机械和排灌四项费用相加,2Oo6年已经占生产成本的44.20%,而l978年则仅占16.14%.表1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情况表(单位:元庙)年份199819992Ooo2OO12I加l22Oo32帅4200520o6生产成本331.63321.15309-22308.o4319.37324_3O341-38363.0o376.65物服费l95.62192.72182.87179_39189-32186.6420o.122l1.63224.75化肥费64.4362.7557.3754.7657.2757.9371.4484-3186.81农药费8.258.698.128-318.709.22l1.55l4-3816.15机械费20.3821.2222.8522.7923.7824.0931.5837.7346.73捧灌费12.8414.9815.67l5.5014.77l4.7215.0115.2716.79注:物质与服务费用在表中简化为”物服费”,机械作业费简化为”机械费”.从各年度数据不难看出,增长主要是在2o03~20o6年间,而这正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几年.2o02年和20o6年,中国粮食生产每亩化肥的折纯用量分别是20.9O公斤和20.96公斤, 基本持平,但是同期化肥费却由57.27元增加到86.81元,增长51.58%.就主要化肥品种而言,除了磷肥价格略有下降外,氮肥,钾肥,复合肥的价格均有比较大幅度提高.尽管每亩化肥折纯用量没有增加,但是由于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复混肥用量在增加,磷肥,钾肥用量保持稳定,氮肥用量在下降,化肥的整体使用效率在提高,加上粮食品种改良,植保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因素的正面影响,20o6年每亩粮食产量4o3.90公斤,比2o02年的358.3O公斤,增长12.73%.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一2o08》,由于2007年国内化肥价格基本稳定,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不多,出售价格上涨,中国粮农收益增加.2007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481.06元,比上年增加36.16元,增长8.13%;每亩净利润185.18元,增长19.50%.每50公斤成本56.91元,增加3.52元,增长6.59%;每50公斤出售价格78.82元,增加6.84元,增长9.50%.按照中国常年粮食生产情况,第四季度国内化肥销售属于淡季,海关执行化肥淡季出口关税,国内化肥价格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2o07年进入第四季度后,由于世界化肥价格大幅度上涨,吸引国内化肥出口显着增加,最终,2007年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合肥出口量分别比上年增加2.8倍,3倍,1.5倍,2倍以上.但是,2008年l~6月,氯化钾进口量比上年同期下降51.4%,’K复合肥进口量下降65.6%.2008年3月份国内生产尿素,磷酸二铵,三元素复合肥零售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0.1%,53.5%,45%.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物价处3月份测算,由于化肥价格上涨,影响2008年粮食成本每公斤增3l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11卷第3期加4分钱.另外,由于粮食,石油价格上涨推动,种子,农膜,农用柴油等价格上升,机械作业费和雇工费将明显提高,预计20o8年每亩粮食总成本将达到525元,比上年增加大约50元,增长l0%左右;每50公斤总成本62元,增加大约6元.由于中国化肥总体上国内生产不足,需要依靠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化肥进口国.有些化肥品种进口量相当大,例如磷酸二铵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比重曾经达到7O%左右,氯化钾进口比重曾经达到80%多,Ⅻ)K复合肥进口比重也超过30%.仅仅因为化肥使用淡季,世界市场价格高就大量出口化肥,包括国内短缺的磷酸二铵和复合肥;而化肥使用旺季,国内亟需的化肥品种,进口量却下降,其结果必然推动国内化肥价格的加速上涨.化肥进出口相关企业,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国家对企业的短视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另外,有情况表明,中国化肥相关企业有外资参股,影响其经营决策.如果情况属实,应该有相应的法规或是临时出口配额,约束化肥企业,避免其在进出口贸易中无视国内化肥价格变动,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用肥.20o7年12月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化肥生产,控制化肥出口,加强价格监管,力图缓解化肥价格涨势.但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在2008年7月前一直在上涨,7月中旬最高价格达到每桶147美元,只是进入8月份以后逐步下降,最低曾达到35美元左右,化肥价格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2008年中国粮食成本最终达到的水平,高于发改委当年3月的测算.根据当时测算的成本给与粮农的补贴,很难弥补成本上升增加的支出.2o08年9月1日,国家将氮肥及合成氨特别出口关税上调至150%,实施至l2月31日,在此期间,其他化肥及化肥原料继续征收1o0%特别出口关税.这一措施或许有助于抑制化肥出口,只是来得晚了,中国粮食的主要用肥阶段基本结束.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目前极为短缺的水资源,应该列入成本以加强合理配置的,却迟迟未完全列入.例如,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215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但是,直到2004年中国才将水费作为排灌费的子项列入粮食生产成本,2004~20o6年,每亩水费均未超过7元,这与中国目前水资源短缺亟需节约用水的现实,相去甚远.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该在完全核算水资源成本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水资源按成本收费.为了尽可能延缓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增长速度,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保证国内所需化肥的稳定供给,严格限制化肥出口,避免化肥成本的过快增加.二是加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机械作业的水平和效率,减少人工的使用.例如,早在199O年中国台湾水稻生产每亩用工就不足2个,而大陆2006年水稻每亩用工是l0.37个,继续减少用工量,则生产成本可以得到降低.二,粮食价格变动特点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的生产成本一直在逐步增加.三种主要粮食(稻谷,小麦,玉米)每5O公斤的总成本,由1978年11.46元,增加到2oo6年的53.39元,年递增率为5.65%, 而同期农民出售粮食每5O公斤的平均价格,由l1.O3元增加到71.98元,年递增率为6.93%. 因此,除了个别年份如l978年和2000年粮食出售价格低于总成本外,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是能够获得收益的.但是与整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非农产业和就业的收益相比较,种粮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而种粮的比较收益却越来越低.32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l1卷第3期目前在中国生产粮食的农户中,有不少农户只能满足家庭的粮食需求,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出售.而仍然有商品粮出售的农户,往往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基础上,再根据对粮食市场价格的预期,以及粮食不同品种储存难易程度,决定粮食出售时机和数量.每个粮食年度内,农民最终出售粮食的平均价格,对新的粮食年度的生产,具有比较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中国粮食商品率在50%左右,因此中国三种粮食的生产,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要粮食价格不出现连续多年的明显下降(如1996~2001年),三种粮食的总产量就能够基本稳定,再通过国家各级储备调剂丰歉年,供给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改革开放3O年,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粮食价格与世界粮食价格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1978~1984年,由于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农业迅速发展,在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后,中国三种主要粮食具有比较高的自给率,而粮食的进出口贸易比重不大,中国国内粮食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相互影响比较有限,国内粮食价格总体上低于世界粮食价格.199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轨制”并轨,实际贬值大约5O%,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明显高于中国国内价格,影响粮食进口,却有利于粮食出口.特别是当年日本稻谷减产,中国为了抢占日本市场,出口日本数十万吨大米.因此,国内粮食供应出现偏紧,l993~1995年两三年间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逐步超越国际价格.粮食价格的上涨,本来就有利于粮食生产,恰好在这时候,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质疑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消除国际上的疑虑,中国连续几年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产量逐年增加,粮食实际上已经供大于求,国内价格从1996年起逐步下降.国家敞开收购粮食,库存大量增加,在价格走低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顺价销售.世纪之交,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面临的是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粮食生产大国,以低于中国国内的价格,大量出口小麦到中国(当时中国小麦国内有缺口且价格高,而稻米供求基本平衡),形成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有可能导致中国粮食产量减少,自给率降低,同时,大量低价农产品也将涌入中国.当时,甚至估计将有200o多万农民无法以农业为生,被迫向其他产业转移.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所幸当时中国小麦价格已经下降到世界粮食价格之下,稻米价格也低于实际到岸价格.因此,除了大豆和植物油进口大增外,大量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的局面并未出现.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 中国粮食成本与价格的变动,日益明显感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项目20o2年2003年2O04年2O05年20o6年2o07年农资生产价格指数100.5l01.4110.6l08-3101.5l0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2101.2l03.9lO1.8101.5104.8粮食平均出售价格95.6l14.8125.195.2106.9l09.5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一2008》.2002~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一般均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种情况表明,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农资价格影响粮食生产价格.相反,粮食平价出售价格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因此,将33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1l卷第3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增长,简单归因于粮食价格的上涨,是颠倒了因果关系.世界石油价格迅速上涨,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等价格也迅速上涨,本身对粮食生产成本就已经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石油价格上涨,进一步刺激美国,欧盟,巴西等更加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在相当程度上,又挤占和影响作为口粮供给的那部分粮食种植面积. 此外,2006和2007年,均有粮食生产大国受气候影响减产,世界粮食库存水平下降到18% 的警戒线以下,在以上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幅度上升.在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尽管中国稻谷,小麦,玉米供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短缺,价格却很难完全不受影响.中国在20O6~2007年出现全国性的粮食价格上涨,其中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因为国内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未出现重大问题.进入2O08年,由于供求基本稳定,出口粮食受到限制,国内粮食价格已经远远低于世界粮食价格.在2O08年国际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的同时,中国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国际粮食价格在峰值时,部分品种曾高出中国粮价的2倍多.目前,国际粮价大幅回落,接近中国粮食价格. 三,粮食生产成本收益与价格相互影响中国粮农在付出成本之后,所收获的粮食中,大约50%最终要在市场上出售,获得现金收益的主要部分,是要用于次年购买生产资料.因此,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价格产生影响,而价格的变动又反过来影响粮农的收益和投入,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如何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动,使粮农在相对合理的价格上,获得应有的收益,是保持比较稳定的粮食生产与供给的关键.在2004年版指标体系中,有关粮食收益实际上存在两类指标,一类是”产值一总成本一净利润”,另一类是”现金成本一现金收益”.表3199O~2006年粮食净利润与成本利润率情况表(单位:元庙,%)年份净利润成本利润率199056.2639.37199134.3322-30199244.0o26.86199392_3351.7Ol994190.7379.681995223.9169.591996155.6740.05l997l05-4l27.30199879.2920.66199925.586.9020HDO一3.22.0.89200139.43l1.2520024.86ll3l200334.219.072004l96.5049.692005122.5828.8420o6154.9634.83注:限于l990年之前资料不全,数据未列入表中.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l1卷第3期如果采用前一类指标分析,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物价处分析,粮农的成本利润率应该在大约40%.但是实际上199O~2006年粮农的收益起伏变化非常大.从净利润看,2Ooo 年最低为每亩一3.22元,1995年最高为每亩223.91元;以成本利润率衡量,同样是20o0年最低为.0.89%,l994年最高为79.68%.如果采用后一类指标,以现金为主体现粮农的收益,成本变化相对小一些,收益变动仍然比较大,粮农同样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预期.表4199O~2o06年粮食现金成本收益情况表(单位:元庙)年份现金成本现金收益现金纯收益l99083.35115.8032.45199185.89l02_37l6.48199289.62118.1728.55199399.4617l_4571.991994142.43287.67l45.241995l78.32367_35189.031996202.69341.68138.9919972O2.57288.8986-321998211.38251.764O.381999219.94176_3243.622000197.12155.84.41.282001l93.12196.923.8O2002203.56171.70.31.862003l99.782ll-46l1.682004218.01373.94l55.9320o5228.8O318.8090.o020O6243.19356.67113.48注:表中现金纯收益=现金收益.现金成本,该指标非资料原有指标.为了满足中国13亿人口的消费需求,我们需要粮食生产逐年稳定增产,但是,作为农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粮食生产,粮农收益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粮食生产的现金纯收益1999~2003年连续5年接近零或为负,因此,世纪之交中国粮食总产量出现连续3年下降,并于2003年达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最近十年有大量耕地转为非农用途.耕地大量减少,使中国想依靠国内生产解决粮食,棉花,油料等所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已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了.尽管如此,客观地看,近中期内中国以立足国内生产为主,保障粮食安全,仍然是可行的.中国三种粮食的生产能力,应该能够保持比较高的自给率.也就是说,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不在于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而在于粮食价格.在农民粮食生产成本节节上升的情况下,粮食的市场价格,能不能保证农民在水稻,小麦,玉米生产上有足够的收益,从而引导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大多数年份中国小麦产不足需,基本上是净进口国.35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11卷第3期恐怕没有多少人敢于设想中国能够迅速实现小麦自给有余.特别是1998~2o03年连续6年, 中国小麦生产处于净利润为负的局面,分别为每亩.6.22元,一12.O6元,一28.78元,.27.50 元,一52.67元,一3O.28元,农民很难有积极性扩大小麦生产.然而,20o4年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后,每公斤由大约1.13元增加到大约1.49元,增长大约32%,农民获得比较高的净利润(每亩169.58元),麦农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2004~2007年小麦产量连续4年增产.全国小麦产量由2o03年的8649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0986万吨,增长27%.目前不仅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小麦需求,而且近两年还是净出口.另外,由于近几年中储粮实行托市收购,小麦的库存量也是充足的.中国于2004年开始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掌握粮源比较成功的政策实施,就是2O06年以来全国范围的小麦托市收购,国家实际收购了小麦商品量的7O%~80%.因此,在当年全球小麦减产,价格大涨之时,保证了国内小麦的需求.政策成功的原因,一是由于最低收购价比较合理,相当于成本利润率在30%左右.尽管成本利润率为40%,更能提高麦农的积极性,但是,实施托市收购,已经表明小麦供大于求,30%的利润率麦农也能够接受.二是托市收购完成之后,国家掌握充足的小麦,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拍卖销售,满足国内小麦需求,必要时可以适当出口,调控就比较自如.相比之下,1998年国家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未能成功,就在于不分粮食品种的实际供求状况,一律敞开收购而最终并未掌握主要的优质商品粮源,国家粮食库存的大约5O%是当时质量比较差的早籼稻.同时国际粮食价格明显低于国内价格,无法通过出口调剂缓解库存持续增长,国内价格又在逐步下降,也无法实行顺价销售.最终,国有粮食企业亏损严重,不得不实施重大改革.最近几年在水稻方面,同样是以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定价偏低.例如2O06年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确定为0.72元/斤,而当年中籼稻实际出售价格将近0.74元,晚籼稻价格将近0.82元.粳稻最低收购价0.75元,实际出售价格将近0.90 元.当年,粮食价格处于上涨中,并非供大于求,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难以启动.2008年,由于早籼稻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稻农预期的价格很高,根本没有托市收购的可能,中国水稻第一主产省湖南,收购价已经提高到0.90元/斤以上,稻农仍然”惜售”.如果要仿效小麦,在水稻方面通过托市收购掌握粮源,首要条件是选择适当的品种,早籼稻是稻谷中品质比较差的,主要是在外务工者口粮和食品工业用粮,并不适合国家长期库存,这一点过去已经有深刻教训.粳稻和晚籼稻可能更适合作为托市收购的品种.其次,必须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才能实行托市收购,2007年黑龙江实行粳稻最低收购价,就是在当时当地供给充足,一时外调困难,价格已经下跌,托市收购稳定了当地价格和稻农收益.第三,在最低收购价的制定时,必须根据不同稻谷品种的生产成本,加上适当的成本利润率,定价过低,稻农不接受.因此,稻谷托市收购的实现,还有待于更好的政策设计.四,粮食相关补贴影响分析在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中,农业税的取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税金属于物质与服务费用中的间接费用,2002年中国粮农实际农业税支出最高,达到每亩25.63元,比重占生产成本的8.03%.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使粮农的税金支出为零,同时还有许多涉及农民的税费取消,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还使国家与农民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11卷第3期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不仅如此,几乎与取消农业税同时,中国还开始给与农民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多项补贴,20o7年补贴总额已经达到513.6亿元. 20o8年已经超过1O28亿元.实行补贴以来,仅仅四五年时间,补贴额就已经翻了两番(4 倍)多.显然,给予农民的补贴,今后只能逐年增加,几乎不可能减少.这种补贴方式,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属于”黄箱”补贴,对于中国来说,补贴上限是农业总产值的8.5%,这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以2Oo7年农业总产值48893亿元计算,目前中国能够给予农民的补贴总额,是大约4156亿元.随着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补贴总额也将增长.1997~2007年的10年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47%,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增长,10年后,中国农业总产值将达到大约10万亿元.补贴的上限可以达到8500亿元左右. 按照补贴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02O年,中国给予农民的补贴总额,不会突破上限.目前,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韩,中国台湾,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均获得大量的补贴,而正是大量补贴使得农民获得足够的收益,收入水平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相当,粮食供给才能得到基本保障,其中美国和法国还是粮食主要出口国.当然,欧美的补贴,前提是部分土地实行休耕,与日韩,中国台湾不同.从最近几年的粮食生产形势看,种粮补贴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作用还是正面的,至少是减少了农民的种粮成本.但是,中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人口仍然上亿,粮食播种面积在l0多亿亩,即使是各种补贴增加到目前的补贴上限4000多亿元,平均到每个粮农或者每亩粮田,也不过几百元,补贴不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l5%,不用说和美国,欧盟农民相比较,就是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农民比较,比例仍然是很低的.即使在十多年后,。
中国粮食的价格趋势
![中国粮食的价格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f0f107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d.png)
中国粮食的价格趋势中国粮食的价格趋势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粮食的价格经历了多次波动和变化,而且会继续受到农业产量、需求变化、政府政策和全球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分析中国粮食的价格趋势。
首先,农业产量是影响粮食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农业产量对粮食价格影响巨大。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天气灾害如旱涝、冻害以及虫害等也会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其次,需求变化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
特别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各种粮食品种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一需求增长会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此外,政府政策也对粮食价格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供应和控制价格。
例如,政府通过定价、储备、进出口等手段调控粮食市场,以确保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对农业提供财政支持,以稳定粮食价格。
最后,全球市场也会对中国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因此,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中国粮食价格。
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供求关系以及货币汇率等因素都会对中国粮食的进口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全球性粮食危机和粮食价格上涨,加剧了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
总结来说,中国粮食的价格趋势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问题。
农业产量、需求变化、政府政策和全球市场等方面都会对粮食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并研究这些因素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粮食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以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
![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37681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1.png)
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
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粮食价格呈现出持续波动的趋势。
一方面,中国政府实施的粮食收储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措施对粮食市场起到了一定稳定作用。
另一方面,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导致粮食价格波动较大。
以下是一些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1. 天气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容易导致产量下降,从而推高粮食价格。
2. 国际市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因此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粮食价格也有一定影响。
3. 农业政策调控:我国政府通过粮食收购政策、粮食储备以及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控制等手段来影响粮食价格,但是政策的变化和执行效果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波动影响。
4. 市场供求关系:粮食产量的增加、减少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如果供大于求,粮食价格会下降;反之,粮食价格会上涨。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简单预测其未来走势。
政府的农业政策和市场供求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天气因素和国际市场的波动
也会给粮食价格带来不确定性。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a92e1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d.png)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粮食生产经营成本也在逐渐上涨。
这种成本上升不仅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了影响,也会影响到粮价的走向。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生产劳动力供给不足,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
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使用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
二、资源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水源、化肥等资源的支持,这些资源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土地资源的紧缺、水资源的短缺等都影响了粮食生产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得粮价不断上涨。
同时,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粮食生产所需的资源也会相应提高成本。
三、技术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的技术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也增加了技术成本。
这种技术成本的上涨,也会进一步推升粮价。
四、市场竞争成本上升除了生产成本的上涨,市场竞争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粮食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个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也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并且这种成本还需要由消费者来承受。
总之,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增长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成本上升会直接导致粮价的走向上涨。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对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消费者对优质粮食的需求。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28df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8.png)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一、本文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格的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和预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回顾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研究的现状,指出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接着,文章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结合我国粮食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粮食价格波动的预测模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各因素,包括供需关系、生产成本、国际市场动态、政策因素等。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规律和特点,为政府制定粮食价格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粮食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粮食市场将实现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天气、政策、市场需求、国际贸易状况等。
历史回顾表明,我国粮食价格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显著的波动。
从历史回顾的角度看,我国粮食价格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价格开始逐渐放开,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次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国内粮食库存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
随后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粮食收购价、实施粮食直补等,以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
从现状分析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总体保持稳定,但仍存在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等。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也在稳步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对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分析
![对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aeb418b90d6c85ec3ac6ec.png)
对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分析作者:何选荣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12期[摘要]强劲的需求增长和趋减的粮食供给将推动我国粮食价格持续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立足于增加国内供给,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以稳定未来中国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价格走势分析持续上升粮食的供求关系对粮食价格的形成及走势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的需求呈加速态势,但粮食的供给却因耕地的减少、全球气候的变暖和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而呈减少趋向,供不应求必将推动我国的粮食价格持续上升。
一、我国粮食价格走高的原因分析粮价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看待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下面做一点分析。
(一)强劲的需求增长强劲的需求增长主要包括生物能源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将推动我国粮食价格一路走高。
1.生物能源的迅速发展使粮食需求增大,进而推动未来粮食价格上升。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较为宏大的中长期生物燃料发展规划:美国计划到2012 年使生物燃料乙醇的产量提高到3000万t,2017年达到1.2亿t; 巴西计划到2012年生产燃料乙醇3000 万t,并计划到2020年使其占到汽油总消费量的20%;欧盟计划在201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8%,2020年提高到10%。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0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如果美国、巴西、欧盟和印度等国按预定目标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将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约30%。
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粮食产品用于替代能源的生产,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这是玉米等粮食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是继巴西、美国之后全球第3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国。
据悉,随着燃料乙醇的逐步推广,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量从2003年的7万吨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132万吨,如果按每3.3吨玉米产1吨燃料乙醇折算,仅2006年就消耗玉米436万吨。
行业价格走势与成本分析
![行业价格走势与成本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e638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d.png)
行业价格走势与成本分析1. 引言行业价格走势与成本分析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市场价格的观察和对生产成本的评估,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竞争情况和产品定价策略。
本文将探讨行业价格走势与成本分析的重要性,并从实际案例出发,详细分析行业价格走势和成本因素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2. 行业价格走势分析行业价格走势是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需要仔细考虑的因素之一。
了解行业价格走势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市场需求的强弱、竞争对手的行动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行业价格走势:•上涨:行业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往往会上涨。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适度提高产品价格,增加利润空间。
•下降:行业供应超过需求时,价格可能会下降。
此时,企业需要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以保持竞争力。
•稳定:如果市场供需相对平衡,价格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竞争力和市场需求来制定定价策略。
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行业价格走势,建立市场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以作出正确的价格决策。
3.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企业决策的关键一环。
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能够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定价策略,并为盈利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
直接成本是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间接成本是与生产间接相关的成本,如设备折旧费用、办公室租金等。
在成本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别。
固定成本是与生产规模无关的成本,如租金、管理费用等。
变动成本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
了解成本结构和成本构成的变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产品定价的灵活性。
通过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在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并获得更高的利润。
4. 案例分析:电子产品行业以电子产品行业为例,我们来分析行业价格走势和成本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4.1 价格走势分析在电子产品行业,价格走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原材料供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价策略】从生产成本分析今后粮食价格走势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从生产成本分析今后粮食价格走势南华期货研究所张一伟我国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逐步化解是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改革的初期,恢复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林毅夫先生在《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一文中给出的统计数据,1978年~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
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若以生产反应函数估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为42.2%,提价的贡献为16.0%。
1985年,国家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
让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按合同价格把粮食卖给国家,余下的部分则可以自由上市。
1986年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提出,适当减少合同定购数量,扩大市场议价收购比重。
在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的同时,1990年10月中央在郑州建立了小麦批发市场,此后,9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一批较为规范的农贸市场在全国各地红火起来,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为最终取代主要农产品的计划调拨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正式宣告了粮价双轨制的结束,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虽然现在的粮食市场基本上是放开的,但国家仍采取最低收购价格、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利用国家储备和进出口等政策减缓国内价格波动和人为干预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手段对粮食乃至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
我国粮食产量近几年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值,为5.29亿吨。
但国家从2007年以来确不断提高三种粮食作物(小麦、稻谷、玉米)的最低收购价,并对农业生产进行巨额补贴。
这是为什么呢?而今后粮食作物价格还会继续攀升吗?本文仅从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今后粮食价格的走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农业生产的成本。
一般来说,农业生产的成本主要分为六部分,一是土地费用;二是土地耕作费用;三是种子费用;四是化肥和农药费用;五是农机费用;六是运输费和人工费。
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人工费用,其次是土地费用和租种费用。
近几年来,农资、农机的费用大幅增加,加起来已经超过人工费用(见图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成本大幅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大幅下滑,已经开始威胁我国的粮食生产。
因此,国家从2006年起每年都在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以不断抬高粮价,保护农业的种植积极性。
图一、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组成数据来源: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南华期货研究所表一、国家对小麦、稻谷的收购价变化白麦红麦混合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2 72 752 79 822 92 95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南华期货研究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成本明显增加。
从国民经济核算宏观数据看,近10年来,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年均增长7.6%,近几年增长加快,2004~200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2.7%。
从农产品成本调查微观数据看,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平均每亩总成本(含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由2002年的370元上升到2007年的481元,年均增长5.9%。
蔬菜亩均总成本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4.6%。
2008年粮食亩均总成本将达到575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20%左右。
2007年三种粮食的种植现金收益仅为404.58元。
以户均10亩计算,年收益仅为4045.8元;而种植蔬菜类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则是种植粮食的3倍以上。
同时由于进城打工的年收入是种植粮食作物的4倍以上,因此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非常低下。
表二、三种粮食作物平均成本收益情况项目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375.26 411.24 591.95 547.60 599.86 666.24总成本370.40 377.03 395.45 425.02 444.90 481.06净利润4.86 34.21 195.50 122.58 154.96 185.18现金成本203.56 199.78 218.01 228.80 243.19 261.66现金收益171.70 211.46 373.94 318.80 356.67 404.58数据来源:农业部、长城证券、南华期货研究所图二、2007年河南省部分农产品种植收益比较(元/亩)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南华期货研究所二是成本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农业外部成本如物质和服务费用支出增长加快、份额提高;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土地流转现象增多,使得土地成本比重提高。
2004~2007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物质和服务费用年均增长6.4%,占总成本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以上;近10年来,土地成本年均增长8.1%,所占的比重由10年前的9%上升到现在的17%;而劳动力成本则由10年前的4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32%。
三是石化工业品投入明显加快。
农业越来越依赖石油、机械、化学工业品的投入。
2007年每亩粮食化肥支出91元,比2003年增加33元,年均增长12%,到2008年已经达到126元,增长38%;化肥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由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20%左右。
农机作业费用也由2003年的24元上升到2007年55元,年均增长22.9%;农机作业费占总成本的比重也由6%上升到12%。
“石油农业”正悄然而至。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肥用量最高的国家,是化肥第一消费大国。
据有关部门估计,粮食增产中的30%来自化肥贡献,农药挽回的粮食损失达15%。
中国化肥用量为4124万吨/年,农药120万吨/年以上。
并且我国不同类型化肥的使用比例非常不合理(见图三、图四),导致土壤营养的破坏性变化和化肥使用的不科学,用占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全世界30%以上的氮肥。
然而,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严重的土壤、地下水、河流、湖泊污染。
化肥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制造出来的,在国际、国内能源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农资产品也随着水涨船高。
从2007年以来,农资产品价格的增幅就一直快于农产品价格十几个百分点(见图五),导致农业成本大幅提高。
随着我国对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能源价格将会不断提高,这将急剧抬高农业税呢国产价格。
例如实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按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作业用油为3345万吨计算,每升燃油消费税增加0.70元,每年农业生产成本至少增加279亿元,农民将成为直接受损的群体。
2009年中央财政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至少要在995亿元以上,才能覆盖改革的成本。
而实际上,我国政府今年对农资的综合补贴才756亿元(见图六),有39亿元的缺口。
这将进一步吞噬农业种植的利润。
图三、国内外化肥施用量的比较数据来源:FAO、美国高盛公司、南华期货研究所图四、三类化肥的使用比例比较数据来源:FAO、美国高盛公司、南华期货研究所图五、农产品价格与农资价格指数比较数据来源:农业部、商务部、南华期货研究所图六、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数据来源: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南华期货研究所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成本不断提高,而我国粮食流通市场价格受到国家的管制,粮食价格长期低于国际价格(见图七),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效益明显下降。
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加快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走势。
2007年三种粮食平均出售价格比2004年上涨了8%,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净利润下降了16%。
农业增加值率(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59%下降到57%。
2008年粮食亩均净利润约为150元,比去年下降20%,仍比2004年低,甚至还低于1996年。
根据北京大学卢峰教授的研究结果,我国三种主要粮食的实际价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路下滑,2000年后有所回升,但远低于改革初期的水平(图八)。
这显示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导致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不断下滑。
图七、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价格的溢价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Bloomberg、南华期货研究所图八、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价格不断下滑来源:北大卢峰《全球粮价走势探讨的中国视角》图九、种植三种粮食作物的收益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南华期货研究所另外一方面,我国的耕地情况非常不容乐观,不论是人均耕地还是平均产量,都低于国际水平(见表三)。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42%,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少于欧美农业大国。
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平均产出远低于发达国家,与他们相比,我们耕地粮食平均亩产相差150~200公斤。
表三、人均耕地面积国际比较数据来源:FAO、南华期货研究所而2008年11月国家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提出,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在15.5亿亩以上,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单产达到650斤/亩,2020年达到700斤/亩。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认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只会不断提高,不会降低。
因为不管是人力成本还是农资、农机等成本,都会在今后一两年内不断提高,尤其是人力成本。
因此为了达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5400亿公斤的目标,提高农业生产利润,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是必不可缺的。
而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粮食价格。
也就是说,首先,国家会不断提高最低保护价;然后,要放松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管制,允许粮食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
因此,我们长期看好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
表四、中国粮食供求预测2 E 2020E需求量 5.13 5.13 5.25 5.73 总产量 5.02 5.28 5.13 5.40 供需缺口-0.11 0.15 -0.12 -0.32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谢谢阅读!!! 随心编辑,值得下载拥有!专业│专注│精心│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