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史纲要下册:(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含两套,解析版)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虽然有着严格的长幼制度,即长子继承全部,幼子什么也得不到,但在继承权上却又规定,女儿有继承权,外戚也有继承权。
这简单导致( )A.封君封臣直辖性的效忠关系B.大诸侯跨国领有土地的现象C.父系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D.王权衰落和地方割据的加剧2.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这说明( )A.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B.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C.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特权D.庄园法庭维护佃户的利益3.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旺盛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瓦解 B.教皇激励市民自治C.城市完全摆脱领主限制 D.早期资产阶级出现4.“在这里,基督教统治着一切。
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这段文字描绘的是( )A.中世纪的欧洲 B.罗马帝国时代的欧洲C.古希腊的城邦 D.亚历山大时期的欧洲5.至今仍矗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权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
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 A.阿克苏姆王国 B.亚历山大帝国C.古代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6.《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是查士丁尼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的。
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皇帝的吩咐就是法律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7.“以零号填补个位、十位、百位……的空白,进位法简明精确”,评述的对象是( ) A.阿拉伯数字 B.《罗马民法大全》C.中国的造纸术 D.高丽词章之学传播8.下图所示的符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独创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9.“1453年,折服者折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起先了。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含答案)
——(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27.(1)出现了由国王、贵族、骑士、市民等共同参政的等级代表会议(或等级君主制);但该制度尚未成熟,骑士和市民并不固定参加会议;尽管王权在不断增强,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力量在增长;国王或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是否让骑士和市民持久参政犹豫不决。(注意上下两题答案的对应性)
A.13世纪B.15世纪C.17世纪D.19世纪
22.奥斯曼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的那个世纪,西欧社会正值
A.采邑改革开启B.君主专制正走向衰落
C.封建制度产生D.新航路开辟拉开帷幕
23.“国家并不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政治单位,国王的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广大民众只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领主。”材料所体现的中世纪欧洲政治格局的特点是
A.前5世纪希腊B.3世纪罗马C.13世纪西欧D.19世纪英国
4.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B.以儒学为官学C.以科举选拔官员D.孔庙与祭孔典礼
5.13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等级代表会议的与会者不包括
A.教会贵族B.世俗贵族C.城市市民D.自由农民
6.“新教徒”“Protestant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rotestari”, 意指 “抗议”和“宣称”,其抗议的主要对象是
17.默罕默德宣布在攻城战中除了城市本身,城中的一切财产,包括居民和金银财宝都属于胜利的将士。而守城全体居民举行全城祈祷仪式,索非亚教堂圣像被抬上城头。以上这一场景记叙的是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检测题(含答案)
《中古时期的世界》检测题一、单选题1.某地,地主将耕地划分为三大区块,或春耕,或秋耕,或休耕;为了恢复地力,休耕的土地种植豆科植物等绿肥。
农家使用地主提供的农具与牲口,共同耕作。
村庄另有许多共同的设施,如马厩、作坊、烤坊、牧场、林地及宗教场所。
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曾普遍地存在于A.四世纪的埃及B.七世纪的希腊C.十三世纪法兰西D.十五世纪的中国华北2.从1世纪开始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他们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城市共和国。
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城市市民已经转化成为资产阶级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开始大规模解体D.为西欧社会逐步转型提供了条件3.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民所无法想象的。
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
材料所述现象最早当发生于A.中世纪初期的西欧B.中世纪初期的东欧C.中世纪后期的西欧D.中世纪后期的东欧4.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
这一事件反映出A.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5.下列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6.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某城的描绘:(它)是一座极大的城池。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中世纪早期,西欧实行封建制度,此制度得以形成和维系的基础是( )A.关系与财富B.种族与阶级C.土地与契约D.宗教与习俗2.领主可以用来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地方是( )A.领主自营地B.农民份地C.元老院D.庄园法庭3.1215年6月,在强大的压力下,英王约翰在兰尼米德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被后世誉为“现代社会法律体系根基”。
这是因为《大宪章》( )A.迫于压力而签署B.代表资产阶级利益C.确立君主立宪制D.限制了君主的权力4.恩格斯曾经指出,(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是指( )A.君权神授观念B.人文主义思想C.基督教神学思想D.自然法精神5.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政治权利的获得。
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A.土地所有权B.投票选举权C.城市自治权D.自由贸易权6.拜占庭帝国曾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但其自身也无法避免衰亡的历史命运。
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 A.阿拉伯帝国B.奥斯曼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D.罗马帝国7.据《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了,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
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形成博大缜密的法律体系B.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益C.留下重视证据的法治传统D.初步具有“契约”思想8.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在( )A.8世纪中期B.9世纪中期C.10世纪中期D.11世纪中期9.下列对奥斯曼最高统治者苏丹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宗教领袖②国家和军队的主宰③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④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游牧民族。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卷(含答案)
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
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请简述这些差异。
三、材料分析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巩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进行贸易,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6.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10.人类最初的文明仅限于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这些地区的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农耕文明的优势包括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④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主要由于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卷(二)(含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单元检测卷(二)(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在世界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的时间段大致为( )5—15世纪公元前5—5世纪1—10世纪公元前6—15世纪2.(2024·重庆名校联盟高一联考)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
”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A B C D3.(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中)西欧封建制是一种以社会契约关系为基础,把权利的分配和土地的分配联系起来的等级责任制。
随着土地所有权的分割,领主对农奴行使独立的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并拥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实际上并不受国王或其代理人的管辖。
由此可推知,西欧的这一现象( )易使政治上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推动民族国家兴起不利于强化贵族阶层的政治权力减少了封臣的义务4.(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10世纪以后,英国林肯城的市民通过与封建主谈判、赎买、武装暴动等方式,从英王亨利二世手中得到特许状,赢得了一定程度的城市管理权。
这可以用来佐证西欧的( )城市自治王权衰落封君封臣制强大民族国家形成5.(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盟高一期中)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使得庄园中的农民逐渐失去了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民(奴)缴纳迁徙税和购买劳役豁免权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
这些状况( )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化致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减弱了王权对社会的控制推动了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6.(2024·浙江余姚中学高一质检)《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题(含答案)
C.成文法代表了平民的利益D.注重维护法律程序的公正
20.某一时期,欧洲各地开始出现一种团体,成员须学习古典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与人文学知识。后来,法学与医学逐渐成为重要学习科目。该团体当是
A.修道院B.行会C.等级会议D.大学
21.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
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的根本
23.“将国家掌握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这是指
A.西周 封邦建国制B.拿破仑 民法典
A.农民阶级B.封建贵族阶层C.市民阶层D.工业无产阶级
8.欧洲近世的文明有三个来源:封建制度、希腊哲学、耶稣教。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A.封建制度—希腊哲学—耶稣教B.希腊哲学—封建制度—耶稣教
C.耶稣教—希腊哲学—封建制度D.希腊哲学—耶稣教—封建制度
9.依据史实,下面表格中的①②应该是
A.封建等级;分裂割据B.君主等级;民族国家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16.《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综合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如图描绘的是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其中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
下列选项中对“三种人”描述正确的是( )A.骑士通过封君封臣制直接为国王服务B.农民在庄园中需要为领主服一定劳役C.农民在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在土地上D.僧侣需要向基督教会缴纳什一税2.下图为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大化改新”后( )A.政府机构更加精简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豪族地主转化为官僚 D.武士集团力量壮大3.日耳曼马尔克村社标志性的政治制度是自由民大会,一切重大事情,包括罪犯的审判都由自由民大会集体决定。
庄园出现以后,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往往合二为一。
初期的庄园法庭,裁决者是法庭全体出席人,这显然是村民大会的遗风。
材料表明( ) A.庄园具有一定的自治传统 B.庄园法庭随着城市发展而建立C.庄园法庭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D.庄园法庭主要维护庄园主利益4.早在伊斯兰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阴影之下”。
《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重视宗教信仰 B.阿拉伯商人与各国贸易频繁C.阿拉伯商人的经营种类多 D.阿拉伯人被鼓励从事商业5.1453年,日本向明政府进贡时,使者携带的附进物数量相比于1433年大幅度增加,明政府委派“牙人”(中间商)居间估计其价值,此后立即调整收购政策,将贡物的给价大幅削减。
这表明当时( )A.对外贸易急剧扩大 B.朝贡使明政府获利丰厚C.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D.朝贡贸易已有市场意识6.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穿越撒哈拉沙漠前往麦加,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朝圣”。
此举有利于( )A.争夺东非霸主地位 B.提升国家和王室威望C.控制环印度洋贸易 D.延缓伊斯兰文化传播7.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韩国有襄阳、扬州、江陵等地,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测试
A.制定主体不同B.法律地位不同
C.高丽王朝模仿汉朝推行土地国有D.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日维护朝鲜独立
2.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以《古兰经》为信仰经典,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宗教是( )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道教
3.埃及衰落后,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天哪一地区兴起
A.塞内加尔B.利比里亚C.安哥拉D.埃塞俄比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罗马人由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王政时代”,罗马城邦的管理组织民众大会、元老院和“王”管理罗马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罗马古老的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在“王政时代”的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实行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少将罗马人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场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产生。
C.适用对象不同D.理论依据不同
10.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在先后征服哪些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A.西亚和北非B.巴尔干和东南欧
C.西亚和巴尔干D.北非和东南欧
11.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
A.“条条大道通罗马”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D.“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1.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
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但他们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
材料反映中古时期西欧()A.罗马帝国日渐衰败B.农奴人生自由得到保障C.庄园经济自给自足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2.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
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实用和职业性是其显著特色。
这反映了当时()A.城市商业社会的需要B.社会世俗教育的普及C.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D.宗教改革成效的显著3.有学者统计了英格兰若干郡的27个庄园13世纪至16、17世纪之间的租金变化,结果表明,在这三百多年间,租金基本是稳定的。
这种现象()A.说明了农村经济结构稳定B.加速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C.根源于资产阶级反抗斗争D.导致农村贫富差距极端化4.1040年,米兰城的中小贵族和工商业者联合起来,赶走了大主教。
1045年,在出身贵族的人民领袖兰佐内的领导下,米兰城内的小贵族和城市工商业者开始融为一体,他们的联合被称为“和平联盟”。
上述现象()A.导致天主教会迅速衰微B.瓦解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C.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D.呈现了王权逐渐加强的趋势5.13世纪时,一个德国男爵同时从20个封君那里领取土地,有的封臣甚至有43个封君。
这一现象()A.对封臣忠诚度是一种考验B.源于城市工商业逐渐发展C.反映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D.表明封君封臣制难以维系6.“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是楔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
但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下列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教会统治逐渐衰落B.城市自治权逐渐增强C.农奴制的日益盛行D.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7.公元8世纪中期,某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课时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45分钟100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20分,共60分)1.如图是英国庄园示意图,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接经营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所有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土地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活来源【解析】选D。
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内领主直接经营的是领主自营地,领主土地收入归领主所有,佃户要为领主提供劳役服务,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A、B、C说法均不符合史实;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符合史实。
故选D。
2.(2020·泰安高一检测)教皇盖拉西说:“治理现世有两大系统,一为教士的神权,一为君主的君权……君主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
”这种观点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神权大于王权B.王权大于神权C.王权与神权地位平等D.国王毫无权力【解析】选A。
根据材料“君主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可知,体现了君主必须通过教主向天主负责,说明神权大于王权,故A正确。
3.中世纪时,西欧的很多城市掀起了自治斗争,主要斗争的对象有( )①教会②世俗封建主③资产阶级④市民阶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A。
西欧的城市是在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随着城市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一些城市的市民与教会、封建主进行斗争,来争取自治。
故本题选A。
【补偿训练】下列关于中古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B.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均采取了起义的方式C.市民阶级形成,后来从中分化出了早期资产阶级D.西欧城市的市民阶级比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级强大【解析】选B。
中世纪西欧城市,有的通过谈判,有的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装暴动赢得自治权。
所以B的说法不正确。
故本题选B。
4. (2020·海口高一检测)与其他文明相比,希腊保留城邦小国林立的局面时间很长,而且是在这种城邦体制下达到了其文明的繁荣昌盛的高峰。
这说明城邦( )A.具有独立自主特征B.最终演变为大国C.有利于文明的发展D.促成了民主政治【解析】选C。
新教材适用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质量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其次单元质量检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湖北联考)在中世纪西欧,庄园主与具有肯定权利和义务的农奴保持充分的接触,从而对生产过程有一些真实的了解。
因此,体力劳动获得了一席地位,并受到敬重,这是古老的奴隶制文明所没有的。
这种现象( C )A.导致封建经济的瓦解B.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C.有助于生产技术进步D.推动契约关系的形成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
材料说明白中世纪西欧庄园主对生产的重视,这是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C项正确;生产技术进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其瓦解,解除A项;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王权会得以加强,所以会推动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解除B项;材料与契约关系的形成没有逻辑关系,解除D项。
故选C 项。
2.(2024·广东广州)1535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立了检查牛津高校和剑桥高校的皇家委员会。
委员会迫使两所高校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全部的“教皇契据”、高校地产和其他财产清单。
这一做法( B )A.使新教成为英国国教B.加快高校世俗化进程C.促进城市教化的兴起D.使高校成为科研中心解析:时空是1535年(英国)。
据材料“委员会迫使两所高校交出从前从教皇那里获得的特许状以及全部……”,可知英王通过设置皇家委员会,加强对高校的干预和监督,打击了宗教对高校的影响,强化了世俗王权,加快了高校世俗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高校的干预,无法得出英国国教的信息,也无法得出城市教化的相关信息,解除A、C两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高校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解除D项。
故选B项。
3.(2024·湖北期中)1376年,查理五世规定饰有三朵百合的徽章为王室徽章,具有王室血统的全部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
15世纪晚期,查理八世规定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章,王室一般成员只能佩戴饰有两朵或一朵百合的徽章。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茂名高一检测)公元8世纪西欧推行的封君封臣制,改变了过去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
接收封地的豪绅显贵,必须提供自备马匹武器的骑兵,上下之间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
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制()A.以土地为纽带维系政治关系B.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C.导致社会缺乏秩序动荡不安D.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实践经验【深化点拨】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容易形成西欧社会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2024·南昌高一检测)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
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A.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C.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D.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3.中古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A.巩固了天主教对西欧国家的控制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结束了西欧政治的分裂割据状态D.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深化点拨】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4.(2024·天津高一检测)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
这表明()A.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解体B.市民联合以争取城市自治C.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D.国王依靠市民来治理国家5.有学者说:“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封建社会外的异己力量而出现的……正是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测评B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其次单元测评(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个拥有9个封臣的封君本人或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的封君又是另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
”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大化改新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C.罗马教廷的统治D.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答案:B2.封建庄园制度盛行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征之一。
下列对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A.庄园中的耕地均由农奴集体耕作B.高校主导着庄园农户的精神生活C.城市兴起对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D.庄园是封君封臣制存在的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故C项正确。
庄园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夫份地组成,农夫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解除A项。
教会主导了西欧人的精神生活,解除B项。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故D项错误。
3.庄园法庭档案记录:下列诸人不得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行为侵扰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牵走牲畜,从今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某人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
这表明法庭维护( )A.领主利益B.贵族利益C.佃户权益D.公共秩序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这些规定涉及的都是公共秩序方面的内容,说明庄园法庭维护公共秩序,故选D 项。
4.12世纪30年头以后,欧洲的一些地区起先出现“市政官”。
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
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
以上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A.城市自治B.殖民扩张C.君权神授D.三角贸易答案:A解析:中世纪,欧洲很多城市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自治权,可以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自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故选A项。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达标检测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达标检测(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说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 )A.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B.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C.基本上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D.无法实现中央集权局限明显【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封君封臣制适应了中古西欧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君封臣制对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作用,没有涉及封君封臣制的局限性,排除D项。
2.“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
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
”这段材料反映了( )A.庄园经济是开放式经济B.庄园商品经济高度发达C.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D.庄园是发达的经济实体【答案】C 【解析】材料“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反映出中古时期欧洲的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故C项正确;庄园经济封闭性较强,排除A 项;庄园经济并不发达,而且其经济形态不是商品经济,排除B、D两项。
3.纵观整个中古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的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作为中古时期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
这反映了中古时期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 )A.有限王权的传统B.国家结构的松散C.民主政治的确立D.权力分配制度化【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议会的限制,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故 A项正确;中古时期后期,英国的王权得到加强,国家结构相对紧凑,排除B 项;中古时期的英国并未实行民主制,排除C项;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含两套)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
”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A.雅典城邦B.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中世纪西欧解析:选D通过材料“去教堂做弥撒”“领主”“农奴”可知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现象,故D项正确;雅典时期并没有教堂出现,排除A项;罗马帝国时期领主不会为农奴提供晚宴,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奉伊斯兰教,不存在教堂,排除C项。
2.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这表明庄园法庭()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解析:选C由材料“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表明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
3.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
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双方互相支持反对教会,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故C 项正确。
4.“昔日无关紧要的城镇如巴黎、伦敦和科隆等在1100至1200年间规模大致增加了一倍,1200至1300年间又增加了一倍。
”这表明当时()A.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改变B.欧洲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C.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D.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晚期欧洲一些城镇规模持续增大,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规模增大,并不能表明城镇数量迅速发展壮大,故B项错误;城镇规模扩大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5.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A.王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解析:选B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统治一切的社会,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
材料中“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说明当时的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故B项正确;中世纪教权大于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教权高于世俗权力,不是国王权力的来源问题,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A.政治地位提高B.生活条件改善C.社会矛盾缓和D.法律束缚减弱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故A 项正确。
7.13世纪的很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它们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铸币、军事防卫以及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利。
以上内容表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A.工商业者的集散地B.教皇控制的领地C.相对自治的共同体D.领主控制的庄园解析:选C材料强调了自由城市里市民获得了较多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是随着西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市民阶层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自治权,表明中世纪的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古C项正确。
8.《罗马民法大全》中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
”这反映了罗马法()A.关注人身安全B.强调诉讼程序C.倡导公正公开D.重视物权保护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可以得出,罗马法关注物品财产,罗马法重视物权保护,故D项正确,排除A项;强调诉讼程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倡导公正公开与材料中保护物权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
9.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记载:“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 A.罗马帝国实行君主专制B.王权法丧失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重视法律的传统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王权法”可知,皇帝的决定是有法律依据的,说明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故D项正确。
10.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A.伊斯兰的传播B.科学进步和发展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解析:选C伊斯兰教倡导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团结,因此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
11.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分别是()A.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B.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D.蒙古帝国和沙皇帝国解析:选A根据题干“穆斯林世界”“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可知,信仰伊斯兰教的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故A项正确。
12.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
这表明()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D.王室积极谋求中日国家对等关系解析:选B由材料“八省百官”制、“国郡里”制、“食封”“俸禄”等信息可知,日本仿效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王室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故D项错误。
13.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
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
”这反映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解析:选C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 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D项排除。
14.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家馨说道:“绍纳人自从进入了津巴布韦高原以后,他们采取了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提供了很多剩余的产品,这样他就可以供应更多的劳动力来建筑伟大的石构建筑。
”材料可以证明()A.津巴布韦生产力发展状况B.津巴布韦国家建立过程C.津巴布韦经济发展模式D.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解析:选D材料的逻辑关系:绍纳人进入津巴布韦高原——采取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供应更多劳动力建筑石构建筑,而“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屋”,或“受敬仰的石头城”,材料信息内部的逻辑关系证明了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故D项正确;A、C两项仅为材料信息的一部分,未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故A、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津巴布韦国名的历史由来而不是国家的建立过程,故B 项错误。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
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影响了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于是因地制宜,建造“浮动园地”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12分,共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
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
”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材料二15世纪前伦敦工商业并重,17世纪贸易约占全国贸易量的80%。
纽卡斯尔有一半的生活用煤运到伦敦,1580年至1640年,自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增长了14倍。
17世纪中期,伦敦商人普利面向全国各地商人批发呢绒。
16、17世纪,伦敦出口呢绒至少占全国的70%,出口谷物量也居第一位。
伦敦进口的商品有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所需原材料等。
1700年,伦敦约占全国总进口的80%,这些货物从伦敦再送发到各地,有不少商品是从伦敦进口后经过加工再度出口。
海外贸易商人以伦敦为基地,积累的财富也安置于此。
伦敦还有面向全国市场的丝织业、钟表业和金银首饰业,以及造船、兵器制造和玻璃制造等大工业生产。
——摘编自刘景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城市经济职能的变化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在16、17世纪发生的变化。
(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发展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