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新修改)

合集下载

多元史观 阐释历史

多元史观 阐释历史

多元史观阐释历史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从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史观还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的特点:首先,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历史的视角思考历史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评价

历史的视角思考历史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评价

历史的视角思考历史事件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评价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的发生与变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个体的参与,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本文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事件的多维解读和评价。

一、政治角度政治角度是解读历史事件的重要视角之一。

政治力量的冲突和转移常常成为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例如,二战期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和冲突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战争爆发。

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事件可以被视为政治力量之间斗争和博弈的体现。

通过分析政治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政治动因和影响。

二、经济角度经济角度是解读历史事件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经济因素在历史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通过经济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可以揭示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推动作用。

同时,经济角度还可以从资源分配、经济政策等方面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出经济因素对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三、文化角度文化角度是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视角之一。

文化因素既能够影响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能够被历史事件所影响。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于宗教、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文化角度来解读历史事件,可以揭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四、社会角度社会角度是解读历史事件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由于当时的封建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公引起的。

社会角度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变迁对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五、个人角度个人角度是解读历史事件的最为直接和个性化的视角。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会有所偏重和倾向。

个人角度可以从个体经历、认知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入手,通过了解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立场,来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多元史观教学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多元史观教学探究

目前,受新课改和多元史观的影响,新版教科书的编写也一改过去那种单一史观的内容,课程的编写也采取了与多元史观匹配的相关内容,在教科书编排体例结构、历史内容以及历史辅助知识的选择上均反映了多元史观的知识。

把多元史观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具备把握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能力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对我们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能力。

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应及时更新丰富史学知识。

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平时注意积累丰富史学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史学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有货文自成”,只要教师自己腹中有“货”,才能有好“货”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受益。

二是具有把握教材的能力。

历史教师必须对教材要有透彻的理解能力,教材是客观的,理解是主观的,而这里所说的理解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发现”能力,还包括教师的“加工”能力。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双慧眼,要能够发现教材中蕴藏的适合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具有一双巧手,能够把教材中蕴含的适合运用多元史观教学的内容和教师自身具备的史学修养巧妙结合起来,把“死”的教材通过自己的再加工、再创造,使得多元史观的教学变得“活”起来,生动起来。

三是调整教学设计。

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教学,和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这两者在教学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教学,教学设计非常简单,老师设计起来也轻车熟路,老师教起来很轻松,因为有大量的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和优秀教案可以参考。

而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现有的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已经不再适合多元史观的教学,需要历史教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而这些设计往往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必须要历史教师自主设计,创造性地发挥。

二、对教材要合理运用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纽带,是两者之间教与学的最佳载体,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内容。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 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 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 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 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 合。12分)
整体 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关键词
从分散到整体发发展演进的过程。
交往、联系
世界市场
全球化
区域化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
关键词
物质文明
横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信息文明
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
范围 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是和人民生 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件 历史
近(现)代化史观 民主化、工业化、科学化
全球史观
世界市场、联系、全球化、集团化
文明史观
农业、工业、政治、物质、精神文明…
生活史观 生态史观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例题1
用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查韦斯: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 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
——革命史观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 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观点 评述
信息 说明
2016年新课标卷1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
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 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 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 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 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学会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问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学会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问题(含答案)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一、文明史观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明清时期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建立起来。

2.古希腊、罗马文明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从14、15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立起来,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文明也逐步建立起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使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辉煌灿烂。

4.社会主义文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随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1.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答案 B解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

• 谢谢您的观看!
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熟记关键词语
了解具体史实
利用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事件”
例一:用多元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变的转折点。
例二:用多元史观解读 “罗斯福新政”
革命史观——“新政”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是资本主义 制度自我完善的表现。
评价“历史人物”
孙中山 (1866—1925)
例二:用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查韦斯: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 绝的先锋 。
——革命史观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加强了世界 的联系。
——全球史观 克罗斯比 (美)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 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社会史观与文明史观
例三:用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革命史观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 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近代化史观认为: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 腐观念,对中国工业、国防、军队、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例四: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利用多元史观

2022年【课件】多视角、多种史观评价历史问题

2022年【课件】多视角、多种史观评价历史问题

多视角、多种史观评价历史问题1、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个人现代化:独立、平等、开放、参与文化现代化:世俗化、观念理性化2、文明史观:以“文明〞为研究的立足点,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各种文明有强弱之分,有大小之分,但并无优劣之分。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内涵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假设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全球史观成认不同历史时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中心,开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开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终点,突出文化多远共存的合理性以及人类各区域文明之间交往互动的历史推动意义。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结构和进程,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5、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各种灾难的根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

拯救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

因为它们是把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用多种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解读辛亥革命1、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1)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结果:①早期工业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促进中国早期代工业化,也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早期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促进了早期政治民主化,它们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各阶层对清王朝的失望。

③早期教育近代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革新运动成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育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④早期思想近代化进程促进辛亥革命:林魏新思想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为主的思想解放,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社会进化、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推动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①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民主化的重大突破。

③颁布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民主化、法制化的丰碑。

④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⑤教育上,兴办新式学校,改革教育内容,促进教育近代化。

⑥社会生活上,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2、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1)辛亥革命是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结果: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方文明的数次碰撞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缓慢过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加速了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促进了代表工业文明生产力的近代机器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创办了一批传播工业文明文化的新式学校,培育了一批接受工业文明下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些都为辛亥革命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
巩固训练
2、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19C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通晓语体特点,理清语脉走向
能够理解词语在材料中的含义
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能够把握材料的结构层次
能够把握材料表现的观点和态度
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
历史材料分析的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新修改)

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新修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广东佛山章强邱伟研究近年来各地的历史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史学常识及史学理论,特别是史观问题的成为学科热点考查之一。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把它放在不同的史观下,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探究。

所谓史观,又称史学范式,就是指考查、评论历史时所持的视角。

视角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史学范式解读【革命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2、视角: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

其标准简而言之就是有利于革命的,肯定之,不利于或反对革命的,否定之。

3、典型例题:例题1、“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

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A.文明史观B.阶级斗争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 B。

毛泽东提出古代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符合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的视角。

【整体史观】1、概念:即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视角:从全球范围内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其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3、典型例题:例题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A.唯物史观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 B。

研究世界历史强调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属于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专题一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专题一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事件

1
典例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
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
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 A.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B.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从现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从材料信息“它标示着以商品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内容涉及整个社会 的各个领域 ( 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 式乃至思维方式 ) ,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 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 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 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各国各地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 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5.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 “眼光向上 ”, 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 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小事”。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 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 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 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全球史观: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
成部分,推动了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社会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多元史观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多元史观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多元史观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反思及应对策略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李玲摘要: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及考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历史学科高考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从过去相对较单一的历史观去分析问题发展成为运用多元史观去解读历史。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多元史观来解读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客观规律。

一方面,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去适应高考,更高的层面,可以为学生完善历史观,具有完整独立的人格,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提供帮助,同时为其成长成材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多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一、高考的新变化及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反思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注重多元历史观的运用。

多元历史观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历史,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更多角度去全面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身为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一方面应及时总结在过去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取得的不足,另一方面应加强探索如何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从多元史观的视角中统领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史观”应用于教学实践。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乃是客观存在;但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则是历史学家心灵劳动(或活动)的结果,是要取决于历史学家的人生体验的。

”[1]所以历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对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和立场(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民族立场)、不同的背时代景、史学家自身的人生经历,甚至史学家自身所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均会影响到其对历史事物的评判标准产生差异。

而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为多元史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由于传统史学、历史教材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对近代历史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些人物比如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人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等的历史性评价存在相同的问题。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历史教学也在不断转化和更新,其中多元史观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多元史观意味着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研究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引入多元史观,从而对学生提高历史思维和素养,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多元史观,能够更全面地展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为官方史观,教授的多为朝代的更迭或重大事件,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历史背景等方面较少关注。

如果引入多元史观,那么便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历史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历史的各种方面。

例如,讲述黄河文明时,可以引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引入多元史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传统的单一史观的教学方式大多为教师导入,学生被动接收信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若采用多元史观的教学方法,就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避免了教师单方面灌输,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意识。

例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引入天朝田亩制度、民间信仰传统、外来侵略等多种因素,让学生不仅知道历史事件,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背景。

最后,在辅助教材的选取上引入多元史观,能够繁荣历史教育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材有着单一性,基本为正统纪年体系,推崇国家权威和统一性。

对于该教材,学生难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并对历史事件发展背景和人物命运有深入的思考。

如果引入多元史观的辅助教材,如历史学的研究论文、文献资料、地方志志书、不同作者的历史小说等,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的多元性,并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历史时期等有更清晰的思考和多维分析。

总之,多元史观的引入,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增色添彩,更全面地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欲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生态史角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造成资源大量开采,自然环境严重污染
【例四】运用多元史观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现代化角度
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社会史角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
生态史角度
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改变了生态环境
文明史角度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瓦解自然经济,使中国从农业文明逐步融入世界工业文明。
社会史角度
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如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
唯物史角度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例二】运用多元史观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现代化角度
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整体史角度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文明史角度
促使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社会史角度
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大众传媒与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唯物史角度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还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自己如此类推啦)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见下表:
【例一】运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新视野多维度下史料选取和运用策略探索

新视野多维度下史料选取和运用策略探索

新视野多维度下史料选取和运用策略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历史学研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不同于过去简单的历史事件描述,现代历史研究更加注重多维度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

在这样的历史研究背景下,如何选取和运用历史史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视野多维度下史料选取和运用策略进行探索,希望对广大历史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发。

一、多维度下史料选取策略在新视野下,历史史料的选取需要考虑更多的角度和维度。

传统的历史史料选取主要以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主,而在新的历史研究视野下,历史史料的选取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和综合性。

以下是一些多维度下史料选取策略的探讨。

1. 文化史料的选取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灵魂,文化史料的选取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在选择文化史料时,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宗教信仰等。

在研究一个时代的历史时,可以选择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文化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探讨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史料是研究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在选择社会史料时,应该多方面考虑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等级、社会习俗等。

可以选择那个时代的人口统计资料、宗族谱系、社会关系网络等社会史料进行分析,从中了解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思想史料是研究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选择思想史料时,可以多角度考虑当时的哲学、宗教、科学等方面的思想文化。

可以选择那个时代的哲学著作、宗教教义、科学发现等思想史料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当时的思想风貌和文化氛围。

1. 反思史料的运用在运用历史史料时,应该注意对史料的反思和审视。

历史史料本身并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通过人的选择和加工所形成的。

在运用历史史料时,需要注意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反思,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除了叙述事件的经过,还应该对史料的来源、真实性、立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

游戏结束了。
——《东史郞日记》
问题:亲爱的同学,你读完了有什么感受?
材料三:
2005年3月19日,这位日本老人 (东史郞)在卢沟桥上的沉沉一 跪,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日 本人,懂得反思与承担。直到 2006年1月3日过世,这位94岁 高龄的日本老人一直在为染血 的双手忏悔、弥补。
我想对你说: 对东史郎等勇于反思的日本平民,我想说…… 对执迷不悟的日本右翼势力,我想说…… 对饱受苦难,终于迎来新生的中华儿女,我想说…… 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对象,说说你最想告诉他们的话……
㈠ 以相近指向史料阐明问题
一个历史结论可以用几则同类型的材料从同 一角度加以说明或论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历史 结论产生较强的认同,而且特别信服或是引起新 的思考。
案例:“辛亥革命的影响”教学
史料一:中山先生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
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
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 分析论证问题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三、评述与建议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
如何运用不 同历史资料
通过阅读分析、概 括提取、解释推理
通过选择鉴别、比 较分析、综合探究
提炼历史观点 论证历史结论
◆运用史料开展课堂教学是最具有历史学科特点 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 的重要标志之一。
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视频)
———顾维钧
回顾方案二:如何运用不同的史料论证历史结论
㈠ 以相近指向史料阐明问题 ㈡ 以不同指向史料造成冲突 ㈢ “呼应”与“铺陈”

有关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有关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有关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利用多元史观进行历史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必要趋势,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的运用以及学生多元史观意识培养的现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过程,对于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不断提中学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元史观;中学历史;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106-01引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方法被引入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在取得新的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史观是历史学研究中的角度,是指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是对待历史问题的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有别于革命史观的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开始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历史与社会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这既符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1简析多元史观想要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这个观念,首先要清楚这个观念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要求,这个观念成为当前主流的观念,这个观念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角度去看历史的发展,将各个国家的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历史的发展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

在教学中,多元史观包括文明史观、近代史观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2多元史观在历史课堂中的现状对于教师来说,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该观念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也很少接触新鲜的观念,导致教师对于这些观念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阻碍了该观念在课堂中的应用。

我国的历史教育深受苏联史的影响,很多教师不能改变固有的思想,不能很好的开展多元史观的教学。

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任务与考核成绩的影响,都将课程重点设置在对书本知识的讲解上,讲解的角度也比较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影响学生历史观的学习。

3多元史观的积极作用3.1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积极思考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以及思考,以便独立解决更多的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史观下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广东佛山章强邱伟研究近年来各地的历史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史学常识及史学理论,特别是史观问题的成为学科热点考查之一。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把它放在不同的史观下,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探究。

所谓史观,又称史学范式,就是指考查、评论历史时所持的视角。

视角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史学范式解读【革命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2、视角: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

其标准简而言之就是有利于革命的,肯定之,不利于或反对革命的,否定之。

3、典型例题:例题1、“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

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答案: B。

毛泽东提出古代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符合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的视角。

【整体史观】1、概念:即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视角:从全球范围内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其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交往、联系。

3、典型例题:例题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答案: B。

研究世界历史强调从整体上进行考察,属于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2、视角: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判断其是否具备近代社会特征,即是否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符合一方面即可认为该事是有利于近代化的。

3、典型例题:例题3、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管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就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溢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A、革命史观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答案: C。

洋务运动的主张却包含着溢出旧轨的趋向,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故这里作者所持是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一部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也称平民史观。

2、视角:顾名思义,是研究社会的历史,其关注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等。

3、典型例题:例题4、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答案: A。

晚清社会变迁(动荡时代、社会剧变)中的知识分子、绅商、学生与军人集团历史研究视角,符合社会史观的特点。

【文明史观】1、概念: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历史2、视角: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纵向分为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3、典型例题:例题5、人类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人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文明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文明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文明史观/侵犯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文明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文明史观/文明相遇答案: D。

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依据文明史观,欧洲工业文明与美洲土著农业文明相遇碰撞。

【多元史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着重考查新史观,以突出历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和多元研究方法。

多元史观就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把它放在不同的史观下,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探究。

例如,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如上海],我们就可以从多种史观出发多角度进行理解与评价:①从革命史观角度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此外,从生态史观角度看,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城市,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看,一方面破坏了中国沿海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列强对外侵略、畸形崛起的表现。

二、专项实战演练1、有人认为,世界近代史可以从巴黎公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这种分期所体现的史观应该是()A.革命史观B.现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2、下列是对孙中山先生的几种评价,请判断他们分别是依据何种史观?3、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其“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评价根深蒂固,这是站在革命史观的角度看的。

下面请分别从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鸦片战争”。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8分)5、(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5分)(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6分)参考答案:1、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根据革命史观的特点,可以判断出答案。

2、甲:革命史观;乙: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丙:社会史观;丁:全球史观。

(点评:该题是让学生学会从多元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

)3、现代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全球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了解并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

(点评:该题是让学生学会从多元史观来评价历史事件。

)4、选①革命史观: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4分)选②整体史观: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分)5、(1)评价高的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