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优秀课教学设计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ec7186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18.png)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诗人在延安生活过,病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
诗人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沿岸的巨变,展望沿岸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革命年代了解不多,教学时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同时学生也对陕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地方方言。
目标确定①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②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扣住题目,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活动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
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设计意图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比读诗歌,初探情感基调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选读诗节。
3.听读《回延安》视频朗诵,读准字音,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朗诵的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字音:糜子(méi) 登时(deng) 油馍(m 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2)节: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例如:(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94881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8.png)
四、说教学
过程设计
学习活动四:拓读
为了使革命老式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我让学生课前访问祖父辈,或查找相 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旳内涵。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并阅读关于延安旳诗文, 在课上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旳乐趣,感受成
功旳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合适旳点拨。
3.竞赛鼓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
用多种形式朗诵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旳参加热情
和学习爱好。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有关写延安旳诗文,读一
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旳延安精神。
三、说教学 措施与手段
教学手段
新课程原则旳精神,即在学生 旳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三个方面旳共同发展。教学 措施详细如下:
三、说教学 措施与手段
教学措施
1.朗诵法。学习诗歌旳基础和要点都在于朗诵。基
于这一点,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旳朗诵,在朗诵
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旳智慧,
要求: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并把握好诗歌节奏和情感。 讨论:1、给每部分取个三字小标题;
2、全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旳感情呢?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 祝延安。
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旳无限喜悦和对延安、 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旳无比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 过程设计 学习活动三:品读
一、说教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利用比兴、夸张、拟人等 修辞手法来体现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旳伟大 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7ec4e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d.png)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
3.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4.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5.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入一(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同学们会想起什么呢?老师会想起那黄土高原,想起那黄土地上的农民,想起那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革命家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情谊。
今天,我们学习《回延安》,一起感受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导入二我看同学们大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不一样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一种民歌,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之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借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朗读诗歌,概括内容1.朗读诗歌,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
共五章,结构清晰。
请大家朗读诗歌,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回延安,抒写回到延安,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之情。
第二章: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话延安,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四章:看延安,描绘延安新风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章: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景,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朗读诗歌,归纳诗歌主题。
(朗读要求:一要大声,二要情绪饱满,三要注意不同诗章情感的差别,四要根据课前标记进行朗读训练。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7ac08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3.png)
第2课《回延安》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三、教学设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体会作者感情。
四、教学方法: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品读情感。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
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体会“红色之都”——延安,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又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宝塔山,雄伟的古城延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7df2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0.png)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a8450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d.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超越个人对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大我"的革命情怀。
2.深度感知“信天游”的语言特色,理解并运用“比兴"手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可从介绍革命圣地延安导入,也可从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所作)导入,还可以从陕北民歌“信天游”导入。
2.学习字词。
本课生字难字不多,词语的意思不难,教师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不断强化正确读音,为背诵全诗做准备。
以下红色字的读音可以向学生强调:羊肚(dǔ)登(dēnɡ)时羊羔(ɡāo)糜(méi)子脑畔(pàn)眼眶(kuànɡ)灯盏(zhǎn)油馍(m ó)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诗歌学习以朗读为主,在反复朗读中把握主要内容。
这首诗较长,初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本诗分为五章,大声朗读课文,分别概括这五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章: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章: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章: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章: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 )初步理解。
学生梳理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呈现。
教师可以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从1940 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延安,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情感。
(3 )这首诗要求全诗背诵,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看看能背诵多少;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试着背一背,为全诗背诵做准备。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a7ac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02.png)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347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c.png)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49ef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d.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回延安》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学会通过诗歌分析,提炼关键词语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和简短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诗歌《回延安》。
让学生分享对延安的了解和感受,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网络资源等工具自主解决词汇问题。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方向正确。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其他描写延安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创作与延安相关的诗歌或短文,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2080e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e.png)
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回延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过对延安的热爱。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回延安》,请大家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一)预习检查小组长进行预习检查。
(二)了解大意师:请大家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生朗读。
师:请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说说是认识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生进行概括师指名学生板书。
师出示答案对照。
三、诵读诗歌,赏析语句师: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归纳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
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生放声自由读。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
开始吧。
生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进行展示。
师:炽烈的情感更需要独特有力的语言形式来展现,这就是民歌的生命力,这就是《回延安》震撼我们的魅力所在。
低下头,沉入字里行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现民歌情感与形式奥秘的有心人。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1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6405021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7.png)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探究信天游形式特点,理解其作用。
3.分析延安母亲形象,体会诗人深情。
4.了解信天游的发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
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yì)县(今枣庄市)人,诗人、剧作家。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并与当地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
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挚的感情。
代表诗作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三、写作背景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四、信天游让形式自由起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浏览诗歌,观察诗歌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诗歌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两句为一节。
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
明确:节奏自由,形式活泼;节内押韵。
分组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全读齐读诗歌。
小结: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五、信天游让内容直白起来1.朗读诗歌,思考: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②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b0a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故乡延安,与故乡人民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
课文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资料,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20a25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3.png)
(完整版)《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e62b7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0.png)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回延安》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拓展内容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回延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写作工具,促进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回延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回延安》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62eec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7.png)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③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教案学案4篇
![《回延安》教案学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e9d94a168884868662d621.png)
《回延安》教学案教学建议一、结构思路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二、思想感情诗贵在有激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ff5a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b.png)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延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b955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0.png)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二、探索新知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背景链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文体知识---介绍信天游《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写的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本节押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认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词语解释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环节一:课前自学准备
步骤1:明确课标要求
步骤2:课前自主学习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环节二:课堂教学展示
步骤3:课堂互动探究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
1.
2.
1.
“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
“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
2.第二节中,“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深深情意。
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由此自然过
3.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场景的?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延安的乡亲盛情接待诗人的场景表达炽热的感情。
如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等。
接着,诗歌描写了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亲人团聚的亲切。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展现
4.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排比、比喻。
主要使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蓝天大明镜”,表达了作者浏览新城
5.第四节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和对延安
6.作者在第五节中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此节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
这首诗的叠字运用得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颜色的,请从诗找出十几个叠语,并加以分类,体会这些词语的特色。
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叠字词语的大量使用,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生动地描写出亲人团聚的热烈场景,品析其特点。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是从视觉来描写的,通过富有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的,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了来相见的人之多,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步骤4:课堂学以致用
环节三:课后反馈总结 步骤5: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步骤6:课后教学反思
1.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2.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感受主题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让他们感受浓浓的亲情,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从而完成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