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现象的传播学解读作者:陆旻旸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6期
【摘要】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向各领域延伸,媒体作用正在不断发展和更新,而广大弱势群体话语权问题越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以社会调查和文本分析为基础,对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现象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弱势群体表达自身观点的权利。通过本界定相关重要概念,通过社会调查和文本分析来透视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弱势群体;农民工;话语权;大众传媒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两极分化也成为了现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条件问题不但生活没有基本保障,连发出群体声音的话语权也没有发挥到位。除了缺乏参与发出内在声音的条件和机会外,他们应有的媒介话语权被漠视和挤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信息弱势群体,并且这种现象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本文将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弱势群体话语权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以期构建提升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一、概念的界定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物特征的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二零零二年三月,国家总理朱镕基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的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通常意义上,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处于困境中的农民、社会和经济地位不断边缘化的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城市边缘群体(包括城市老弱病残人群和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往往是无力摆脱困境的弱者,或者是游离于社会中心之外、为生存而挣扎的边缘人。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本文对其的定义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
话语权:现代思想家福柯对是这样说的:“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陈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这样,一个社会团体或社会群体,如果不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传播到社会中去,就不能确定该团体的社会地位,不能被其他群体所认同。最后,就失去了该团体的话语权。
话语权简单的来讲就是说话的权利,也可以认为是掌握社会舆论的权利。在传播学中,有很多理论的核心就是大众是否真正掌握了合理的话语权。比如社会责任理论,它主张“每一个人只要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他就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可以说的场合”,它的核心就是掌握话语权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设置与分析
(一)问卷设置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现状,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针对广泛的样本人群做了问卷调查。
为了取得合理的判别数据,被调查者较均匀地分布在大中小型城市的市区和郊区,年龄在25~70之间,除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客观性,也能较客观地体现出地域、年龄差异等要素对调查报告的影响。
问卷实际发放数量400份,全部回收。问卷调查的问题有25个,主要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大众从媒体中获得的农民工印象;二是大众对农民工的媒介话语权现状的认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弱势群体在传播工具的运用上远远不及经济条件好的群体(图2-1)。从调查看,弱势群体经济实力匮乏,这大大限制了他们话语权的发挥。特别是从收入调查表看,收入与话语权成正比,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看,如果没有经济条件的支持,自身生活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说话语权问题。
2、弱势群体媒介使用时间相对较少,选择媒介的自由度低。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弱势群体连接触媒介的机会都很少,更谈及不到如何运用了,比如对于有的弱势群体来说,连电视、报纸都是稀有媒介资源。如此一来,信息接受量少,懂得运用的就少,特别是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如果弱势群体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就更不会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3、弱势群体对获得信息的渴望程度与信息资源获得的差异。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受众也拥有想了解外界情况变动的欲望,但是受学历和收入的限制,有些弱势群体根本没有能力接触到和理解到高层次的信息,更无法游刃有余地运用手中的话语权。比如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报纸、媒体逐步增多,但是在农村市场很难延伸,更无法传播到农民自身,传播末端受众的局限性是最大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印证了大家的普遍印象,即弱势群体在传媒领域同样是“弱势”。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已较为固定,弱势群体已经制度化、定期化、凝固化。这个现象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二零一零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就弱势群体问题做了特别指示:“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的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多
数。”新闻媒体肩负着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使命,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的表达途径畅通无阻,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和表达的平台,特别是可以公开、有效表达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社会中得到更大的社会保障和权利,是媒体行业的应有之义。
三、弱势群体媒介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分析
1、问卷分析
表4-1整理了问卷中有关大众从媒介中是否能够听到农民工声音的调查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在参加调查的人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较少在媒体上听到农民工的声音,剩下的被调查者非常少听到农民工“发声”,由此可见,弱势群体的媒介失语已经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2、文本分析
在文本样本的选择方面,笔者抽取了一份较有影响力、发行量较大的报纸《扬子晚报》作为样本,收集整理了该报去年一年所有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将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提取出来,并统计了相关词汇分别出现的频率。如表4-2: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在报道农民工的问题时,使用的词汇多为灰色的,评论的角度都是居高临下的,通常带有嘲讽或同情的角度,更没有变换身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这些词汇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上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媒介形象被不同程度地歪曲或丑化了,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现状分析
从问卷和文本的分析结果来看,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现状不容乐观。
1、大众媒体很少对弱势群体进行系统关注和报道。传统主流媒体,由于媒体的综合竞争日趋激烈,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拿报纸来说,不管是传统的时政报纸、都市报纸等,还是新兴的财经报纸,他们都是追求的高端定位。传统的主流报纸媒体,如一些党报、宣传性报纸都是正面报道,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大多是政策宣传、政绩表彰或者是领导人活动等,视角几乎都来自上层精英阶级。以农民工报道为例,媒体永远是站在了政府的立场,去看待农民工问题,所报道的内容很多是夸奖政府的正面行为,农民工并不是以主体的位置出现,而是作为被关心者、被慰问者、被帮助者存在,即农民工所扮演的角色总是被拯救者。
2、社会传媒资源对弱势群体不公平的对待。作为社会大众传媒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它的话语权理应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然而,在当今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大众传媒必然向少数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