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二、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五、教学过程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六、教学内容:一、教育目的的涵义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根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

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

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来确定。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 学会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a. 教育目的的定义b.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a. 普遍教育目的b. 特殊教育目的c. 阶段教育目的3.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 社会需求b. 个人发展需求c. 教育目标4. 教育目的的实现情况分析a. 教育目的实现的指标b. 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c. 教育目的实现的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

2. 课件: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制定依据等。

3. 案例材料: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育目的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分类和制定依据。

3. 案例分析:分析教育目的实现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目的实现的方法与途径。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评价教育目的实现的状况。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教育目的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 评估方法:a.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教育目的实现情况的能力。

c.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区分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教育改革与教育目的:探讨教育改革对教育目的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教育目的进行教育改革。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一个成功实现教育目的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2024年《教育学》教案-(目录版)

2024年《教育学》教案-(目录版)

《教育学》教案-(目录版)教案《教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5.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

6.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教学难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3.讲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阐述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以及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育学》知识要点

《教育学》知识要点

《教育学》知识要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原理和方法、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

教育学的知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实践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以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证教育学两大类,其中理论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实证教育学则主要关注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问题。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品德、身心等各个方面的素养。

2.教育学的方法:教育学通过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3.教育学的原则:教育学遵循多元发展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学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了解人类教育的演变过程,从中获取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探讨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等问题,为有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3.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的功能和角色。

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关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5.教育评价学:教育评价学研究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评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教育和发展提供依据。

四、教育学的应用:1.教育实践:教育学通过研究和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育原理,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

2.教育:教育学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

3.教育政策:教育学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学科,其知识要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教育学的应用等方面。

《教育学》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是指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和要求,它对于教育过程起到指导和激励的作用。

教学目的既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认知目标。

在教育学中,教学目的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背景和教育资源等因素。

教育学认为,教学目的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首先,教学目的应该明确、具体并且具有可测量性。

明确的教学目的可以提供学生学习的方向,具体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教学策略,可测量的教学目的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教学目的应该与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相适应。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因此教学目的应该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最后,教学目的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可操作性意味着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教学目的应该与学生的学习发展相一致,不能是一时的和表面的。

在教育学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理论知识。

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准确理解教学目的,并且有能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操守。

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积极践行教育道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关怀学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是接受教育的一方。

在教育学中,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还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学生应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主动地获取和构建知识。

学生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科学主义(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130—141)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教育学 第4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4章 教育目的
1、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 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 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2、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三个方面 3、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 育、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身心卫生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关系因素(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反映)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不能超出能力范围,又要在最近发 展区内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2)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3)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三、我国教育的目的
(三)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灰姑娘的故事
四、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重点掌握:五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一)德育:
四、全面教育的成部分
五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 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 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话人大代表范谊:“希望2010年取消高考”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 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教育目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2. 教育目的的分类3. 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4. 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5.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制定原则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2.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制定原则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目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教育目的的分类、制定原则以及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和现状。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教育目的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育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教育目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教育目的分类和制定原则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对我国教育目的演变和现状的了解程度。

d. 学生对教育目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3.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育目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相关章节内容。

2. 案例材料:关于我国教育目的实际应用的案例。

3.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教育目的的论文和书籍。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辅助教学。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社会现实根源: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时 期,个人本位论盛行,用于反对现实社会,期望改 变社会;社会比较稳定时期,社会本位盛行,以社 会来约束人,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教育学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学教育目的》课件

个人本位主义
个人本位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 个人的自我价值和潜能,强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 行为训练和强化,塑造人的行为 习惯和反应模式,培养人的自我 控制和适应性。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 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强调人的 情感、价值观和意义感,培养人 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
强化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和 发展。
关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帮助 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 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教育目的的个性化
尊重个体差异
教育目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 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 发挥学生的特长。
问题。
教育目的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 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 受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制约。
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主要是国家或 社会,是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共同
要求。
教育目的的分类
总体教育目的
由国家制定,具有全局 性和普遍性,通常体现 为对人才类型和质量规
格的要求。
具体教育目的
针对不同教育领域或层 次的具体要求,是对总 体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具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目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能力。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育目的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 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考点1.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考点2.教育目的的地位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的核心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4.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考点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行为,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3.调控功能: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4.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5.评价功能: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考点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5.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6.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考点5.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考点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培养自然人罗杰斯,马斯洛,康德,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2.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公民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巴格莱3.宗教本位论教育为宗教发展服务,培养宗教人士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4.生活本位论教育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生活服务,培养会生活的受教育者斯宾塞,杜威5.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6.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做他们活动的舞台。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被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源的。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 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 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人才奠定基础。”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 培 养 德 、 智 、 体 全 面 发 展 的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 ” (1990 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 划的建议》)
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 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 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 教育活动。
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 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2.2006年,第十届人大二十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儿童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3.2010 年 ,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10— 2020)》强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3。”
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 实现的目标,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 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 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 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三、教育目的的功 能
2.“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 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 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
3.“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 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 论
1
2 3 4 5
一、新中国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回 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念 形成社会化 、 开放化教育
《中华人 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 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立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 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 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 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 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 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工作的服 务方向,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 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 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 则等。
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较为明确,是全部教育 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而教育方针在“办什 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突出。 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属于? 教育方针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功 能
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
2 3 4
5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学说,它的 主要观点有哪些? 2.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二、学生的主要权 利
三、学生的义务
补充:教师职业形 象
11.“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邓小平在景山学校的题词)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确立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
1.1957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 始了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当时社会上曾出现一种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一些人看 来,似乎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只要传授知识技术就可以了,所谓 全面发展就是掌握各种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国务会 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首次提出的教育方针)
二、我国学制的发展历
程壬寅学制 1902 首次颁布
癸卯学制 1904 首次执行 壬子癸丑学制 资本主义性质 壬戌学制 美国为蓝本,长期
三、当前我国现代学制的改 革
四、义务教育制度
1986 颁布 2006 修订
五、终身教育制度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的特点
教育的对象
自我教育主体
发展中的人
一、新中国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回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念 形成社会化 、 开放化教育
《中华人 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 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立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 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 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 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 都对新一代寄予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 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 标准要求)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 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同年 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4.“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 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 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明确指出:“所有 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 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 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定》)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 神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 据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 系
灵魂和统帅
德智
前提和支持
综合各育 动力作用
劳体 美
物质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五、素质教育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 念
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 素
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 展
标志”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 型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 能力的教育。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灵魂和统帅
德智
前提和支持
综合各育 动力作用
劳体 美
物质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讨论:全面发展是否等于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全 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 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 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