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案例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案标题: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文化和历史背景;2. 学习描述和比较不同胡同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习胡同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描述胡同的词汇和句型;3. 学习比较不同胡同的特点。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老北京的小胡同;2. 胡同地图和相关介绍资料;3. 学生绘制的胡同地图和描述。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老北京的小胡同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胡同是什么吗?胡同有什么特点?知识讲解:1. 介绍老北京的小胡同的定义和历史背景;2. 展示胡同地图,讲解不同胡同的位置和特点;3. 教授描述胡同的词汇和句型,如窄、曲、砖瓦、灰色等;4. 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不同胡同的特点,如胡同的长度、宽度、建筑风格等。
实践活动:1. 分组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胡同地图和相关介绍资料,选择一个胡同进行观察和描述;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绘制该胡同的地图,标注重要建筑和特点;3. 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和句型,写出对该胡同的描述;4. 学生展示自己的胡同地图和描述,其他组员进行评价和提问。
总结反思:1. 总结学生们对胡同的认识和学习成果;2. 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胡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胡同文化;2. 邀请当地居民或专家来校分享关于胡同的经历和故事;3. 让学生设计一个胡同旅游宣传册或网页,介绍胡同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合作精神;2. 评价学生的胡同地图和描述是否准确、详细和富有创意;3. 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老北京的小胡同的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4老北京的小胡同》word教案 (3).doc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导入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萧乾。
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
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教学过程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2、积累若干词语:羊倌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弄堂(二)能力目标1、逐渐培养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2、逐渐养成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3、逐渐培养辨别和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好处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于胡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2、认识作者主张保留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观点、主张3、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运用上(重点)2、着力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家,关注文化萧乾(1910.1.27 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 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重点剖析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多方面的描写,扩大学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认识。
能力目标:在分析作者描写老北京小胡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意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思路,重点剖析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多方面的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搜集关于北京胡同的照片、图片、文字,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受。
有条件的学生做成PowerPoint文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步骤:1.请学生放映演示文稿,结束自己了解到的胡同的相关信息2.请学生就国内外的著名建筑举例子,引入本课。
二、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作者写了老北京小胡同的哪几件事?小组学生书面完成,并回答以上问题,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写板书,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第一部分(1~3段),总括写自己对老北京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儿时的玩具--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逮蛐蛐,捉蛤蟆。
第三部分(11~13段),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
通过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学生自学思考,填写表格,并回答如何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北京的小胡同弄堂国外平房伦敦慕尼黑美洲狮城阳光指数保护情况这样对比,突出了老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也更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教师写板书,小结以上问题三、拓展延伸1、学生阅读《四世同堂》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的小胡同。
2、学生介绍胡同的相关知识3、学生就北京胡同的拆、留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胡同文化,感受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设计附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
2.了解北京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
2.北京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思考北京胡同的变迁。
2.引导学生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视频。
3.一些胡同老字号的文化和故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出示北京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学生对北京胡同的了解和印象。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北京胡同的兴趣。
Step 2:学习胡同的历史和特点教师通过PPT和课件,给学生讲解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比如北京胡同的起源、胡同的结构和布局、胡同的发展和变迁等。
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对北京胡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Step 3:了解胡同文化和生活教师介绍胡同的文化和生活,比如胡同老字号的特色、胡同里的人情味、胡同里的传统手工艺等。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和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Step 4:思考胡同的变迁和保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同的变迁和保护问题。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北京胡同的老照片,让学生对比现在的胡同,思考胡同的变化和影响。
教师激发学生思考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Step 5:总结和展望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胡同的特点和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北京胡同的文化。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了解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和特点,进一步了解了北京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通过胡同的历史,学生了解了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并且通过故事和图片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胡同的文化和生活。
通过思考胡同的变迁和保护,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不过,在引导学生思考胡同的保护和传承时,教师可以更具体地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实例。
此外,通过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4老北京的小胡同》word教案 (3).doc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导入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萧乾。
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
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教学过程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老北京的小胡同》学案第二课时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4、夏天,我还经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第四板块:主题探究
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题要点:(1、先答从哪句话看出来的?2、寄遇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稍做分析。)
第五板块:我有疑难
第六板块:第八板块:我的创作(感受、诗歌、三句半、歌曲、舞蹈等)
《老北京的小胡同》学案——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老北京的小胡同》
授课时间
第一板块: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
1、作者对北京小胡同抱有怎样的感情?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表述。
2、作者留恋北京小胡同的什么内容?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象大概都是灯下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第三板块:品味词句
老北京的小胡同 优秀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积累文学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字音
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环节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的高楼鳞次栉比的排列在这座城市,胡同作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代表却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那么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小胡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翻开语文书,我们一起随着萧乾的这篇《老北京的小胡同》来领略胡同文化的风采。
老北京的小胡同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有关于老北京的文章,作者是北京人,所以语言具有京味儿特点。文章写到了北京胡同生活的一些事物,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文化的好机会,另外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一些修辞手法,在课上要着重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几乎没有住在胡同中的,所以导致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明确写作手法的作用
了出来。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是要读出作者所描述的那种韵味却很困难,哪位同学能来试着读一读?
②儿时的玩具
简单、便宜,但乐趣无穷
“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儿时的玩具都是很简单的,有的甚至是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这些玩具都很便宜,却也可以带来不少乐趣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吃吧。”这是一句非常口语化的语言,“太(哎)太”的发音十分具有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作者利用破折号将声音的拖尾表现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教案《北京的胡同》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2、了解__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怀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寻“根”的一种表现。
教学过程:1、__的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A、叫卖声是老北京时代的一大特色。
B、从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内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从文中的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如:少爷、小姐、老爷、太太。
D、从胡同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锔盘锔碗”,现在还有吗?从12自然段的“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刚才同学们都是从作者所写的胡同生活来推知作者所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们不妨再读__的5—10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胡同生活?(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比较陌生,展示几张北京胡同的图片。
)A、胡同里的叫卖声。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到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丰富,和谐(或有趣、安宁)。
B、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看看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__,1993年,当时作者已是83岁的高龄,回忆起儿时的胡同生活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如数家珍,此处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生活的喜爱之情。
】(并穿插落实一些生字词的读音。
)3、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文中回忆这些胡同生活?明确:A、作者通过对老北京的胡同一两个生活侧面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眷恋。
B、更因为北京的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
(难点:引导学生品读__开头三段,明确北京的小胡同也是作者的“根”之所在,简介美国黑人的《根》,引导学生思考“根”是什么?往大处说,祖国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4老北京的小胡同》word教案 (1).doc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2、积累若干词语:羊倌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弄堂(二)能力目标1、逐渐培养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2、逐渐养成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3、逐渐培养辨别和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好处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于胡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2、认识作者主张保留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观点、主张3、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运用上(重点)2、着力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家,关注文化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三、学习理解课文,鉴赏作品美质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老北京的小胡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老北京的小胡同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2.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怀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寻“根”的一种表现。
教学过程:1.文章的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A、叫卖声是老北京时代的一大特色。
B、从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内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从文中的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如:少爷、小姐、老爷、太太。
D、从胡同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锔盘锔碗”,现在还有吗?。
从12自然段的“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刚才同学们都是从作者所写的胡同生活来推知作者所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们不妨再读文章的5-10自然段。
《老北京的小胡同》原文阅读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
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是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从五七干校回北京。
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
大约三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门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
当然﹐样子全变了。
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小学的崇实(今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又拍了一张。
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
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
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__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下《老北京的小胡同》PPT课件
2、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 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 第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着眼 于全文阅读,抓住散文描述的要点来概括。 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特点有两个:
丰富,和谐(或有趣、安宁)。
3、阅读第⑨、⑩段,用一句话 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3、阅读第⑨、⑩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4、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⑨段中“大摇大摆”一词, 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5、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 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 在100字以内)
1、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①段画 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 提示:第1题考查对关键句的把握,从而 体会文章的感情线索。第①段画线句子 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第④段中与此意思 相近的一句话是:
• 第3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能力。答题时抓住 两段中“那时”“夏天”这些表示时间的 词语可以概括为:
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 回忆儿时游戏之乐)。
4、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⑨段中“大摇大 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按下面步骤进行回答: • ①明确“大摇大摆”一词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 ②这个词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 ③这个词极其所在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沪教版七下《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1
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萧乾。
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
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
曾任职于《大公报》。
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教学过程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
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对于我们上海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有点陌生的,但上海有很多具有自 己地方特色的弄堂,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熟悉、亲切,更有 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代表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一.课前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关知识。
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 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学生会出现很多思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机 会,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 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一句话,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去的话,就等于没去 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对,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冯雪梅的 文字去领略一下北京的胡同。三.探究感悟:
1师:北京胡同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北京的胡同 ?
2师:作者在描写胡同时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满着一种美感。比如对北京胡 同中晾衣绳的描写,对推车卖货的老人的描写,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点评。
3师:细读文中描写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让作者留恋?
1师:文中除了描写北京的胡同之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
《北京的胡同》教案
《北京的胡同》教案 篇1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了解作者笔下的北京胡同; 朗读、品味文中生动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从而了解北京的胡同。 3、学生结合文中作者的描写谈自己对北京胡同的感受。 (学生自由言,教师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家乡 的小巷? 2、全班交流,并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1、仿照例句“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的 格式,写两句话。 2、为什么“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而“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 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北京的胡同》教案 篇2 1.知识目标: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 抒情的方式。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老北京的小胡同》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带你走进七年级下学期的北京课改版教材中的《老北京的小胡 同》单元,探索传统胡同文化与北京的独特风貌。
背景介绍
1 北京课改版
北京中小学教材的改革,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2 七年级下学期
此单元是七年级下学期课本内容的一部分
3 《老北京的小胡同》
通过故事介绍老北京的小胡同文化
学习一些老北京话的词汇和说法,增加交流技巧
3-
-
教学目标
1 了生对传统
价值观的认同
理解故事情节与背景,
通过故事了解胡同文
认识角色和主题
化,分享北京的特色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
与魅力
节,让学生了解和接
受传统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通过故事了解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了解胡同的历史、特点和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掌握一些北京方言和表达方式
故事梗概
1 故事情节简介
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孩子的故事
2 主要角色介绍
通过角色的互动展现胡同文化与价值观
3 故事背景描述
描绘了老北京的街景和生活方式
文化体验
小胡同的特点
狭长曲折的胡同巷道,具有独特的社交和文化氛围
北京的传统建筑风格
传统四合院和飞檐翘角的特色建筑
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展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
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教案范文(精选4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教案范文(精选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胡同》范文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2、了解文章通过一两个生活侧面,反映老北京小胡同里生活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理解老北京的小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我”怀念北京的胡同生活,也是“我”寻“根”的一种表现。
教学过程:1、文章的题目是“老北京的小胡同”,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作者又为何称北京胡同为“小胡同”呢?A、叫卖声是老北京时代的一大特色。
B、从孩子们的玩具和游戏内容也能看出是老北京。
C、从文中的一些称呼可以看出,如:少爷、小姐、老爷、太太。
D、从胡同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锔盘锔碗”,现在还有吗?从12自然段的“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看出北京的胡同也是“窄窄的”小胡同。
2、刚才同学们都是从作者所写的胡同生活来推知作者所写的是“老北京”的小胡同,我们不妨再读文章的5—10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胡同生活?(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比较陌生,展示几张北京胡同的图片。
)A、胡同里的叫卖声。
(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到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丰富,和谐(或有趣、安宁)。
B、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看看作者是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1993年,当时作者已是83岁的高龄,回忆起儿时的胡同生活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如数家珍,此处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生活的喜爱之情。
】(并穿插落实一些生字词的读音。
)3、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文中回忆这些胡同生活?明确:A、作者通过对老北京的胡同一两个生活侧面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眷恋。
B、更因为北京的胡同是作者的“根”之所在。
(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开头三段,明确北京的小胡同也是作者的“根”之所在,简介美国黑人的《根》,引导学生思考“根”是什么?往大处说,祖国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案例
光新学校初中语文组昂静
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老北京的小胡同》,所属学科:语文,适用年级:七年级,对应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风俗世情单元,第一课时。
课文作者: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名萧秉乾、萧炳乾。
是作家、记者和翻译家。
二、教材分析:课文通过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描写了老北京小胡同里丰富、和谐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情,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总写作者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在此出生,在此长大,在此认识世界,这里令人难忘。
第二部分(5——10段)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5——8段)写老北京小胡同的各种声音,主要是叫卖声,并通过叫卖声表现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丰富与和谐。
(9、10段)主要回忆作者在小胡同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
两个侧面表现了胡同丰富、和谐的生活特点,也体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11——13段)通过对比说明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表达作者对城市建设中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以及保护北京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
三、学生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能读出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留恋之情,但胡同文化隐藏于叫卖、儿时游戏等日常生活之中,比较难以理解,以及从作者笔下的胡同生活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学习对生活场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方法。
2、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课文所表达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资源说明:
七、教学反思:
1、探索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思路。
写了什么——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写作对象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内容想要表达什么,以一连串的彼此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思路。
学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以典型课文为抓手,通过类似文本几次的课堂阅读经历,最终让学生懂得如何独自阅读记叙类文本。
2、梳理作者人生经历,作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
预习作业中请学生根据1-4段的内容,整理出萧乾年表。
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的?通过后文的阅读,同学们体会到作者没有因为家境的贫穷而感到自卑,相反他是玩出了品味,玩出了乐趣,玩出了满足。
回扣萧乾年表,让同学们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接着顺理成章地梳理了1——4段与后文的关系:胡同中长大的我,在胡同中生活了17年,它浸润了我,滋养了我,使我逐渐养成那种乐观、豁达、能够在任何的境遇之中都优哉游哉的生活态度,并且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始终用这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胡同是我出生并长大的地方,胡同是我的世界,胡同是我认识世界开始的地方,胡同是我的根,胡同给了我仲夏夜之梦的快乐,所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魂魄都在那小胡同里转悠!胡同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胡同就是我的生命之根!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既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更告诉了我们胡同对自己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