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案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案例

光新学校初中语文组昂静

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老北京的小胡同》,所属学科:语文,适用年级:七年级,对应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风俗世情单元,第一课时。课文作者: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名萧秉乾、萧炳乾。是作家、记者和翻译家。

二、教材分析:课文通过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描写了老北京小胡同里丰富、和谐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情,以及保护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总写作者与老北京小胡同的关系——在此出生,在此长大,在此认识世界,这里令人难忘。第二部分(5——10段)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5——8段)写老北京小胡同的各种声音,主要是叫卖声,并通过叫卖声表现老北京小胡同生活的丰富与和谐。(9、10段)主要回忆作者在小胡同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两个侧面表现了胡同丰富、和谐的生活特点,也体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三部分(11——13段)通过对比说明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和留恋之情,表达作者对城市建设中拆除胡同做法的遗憾,以及保护北京胡同,保护文化传统的愿望。三、学生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能读出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留恋之情,但胡同文化隐藏于叫卖、儿时游戏等日常生活之中,比较难以理解,以及从作者笔下的胡同生活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学习对生活场景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方法。

2、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课文所表达出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资源说明:

七、教学反思:

1、探索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思路。写了什么——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写作对象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内容想要表达什么,以一连串的彼此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思路。学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以典型课文为抓手,通过类似文本几次的课堂阅读经历,最终让学生懂得如何独自阅读记叙类文本。

2、梳理作者人生经历,作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预习作业中请学生根据1-4段的内容,整理出萧乾年表。

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的?通过后文的阅读,同学们体会到作者没有因为家境的贫穷而感到自卑,相反他是玩出了品味,玩出了乐趣,玩出了满足。回扣萧乾年表,让同学们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接着顺理成章地梳理了1——4段与后文的关系:胡同中长大的我,在胡同中生活了17年,它浸润了我,滋养了我,使我逐渐养成那种乐观、豁达、能够在任何的境遇之中都优哉游哉的生活态度,并且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始终用这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胡同是我出生并长大的地方,胡同是我的世界,胡同是我认识世界开始的地方,胡同是我的根,胡同给了我仲夏夜之梦的快乐,所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的魂魄都在那小胡同里转悠!胡同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胡同就是我的生命之根!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既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更告诉了我们胡同对自己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