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相关论文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改善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许多景区周边的乡村,因为受到景区开发的影响,其人居环境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优化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成为了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1.景区开发对乡村环境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乡村地区成为了景区的周边。
不少景区开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乡村的人居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景区开发项目的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问题。
景区的游客和人员流动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如垃圾排放、环境污染等。
2.乡村人居环境的问题在景区边缘型乡村,由于受到景区开发的双重影响,乡村人居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景区的吸引力,周边的农民也加入到了旅游服务业中,农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受到了挤压。
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不少乡村居民还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1.科学规划景区开发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景区对乡村环境的影响,应当科学规划景区开发。
首先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景区内的资源进行开发,尽量减少对周边的农田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要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游客流动,减少对周边村庄的扰乱。
2.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可以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应当加大对乡村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还可以加强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医院等,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3.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为了解决乡村因景区开发而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和农民就业问题,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鼓励乡村居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摘要】我国目前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郊型乡村旅游,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景区边缘乡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景区旅游容量的压力,优化景区环境等.本文针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原则,并以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为例,提出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即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要整合资源与景区形成互补;在功能定位上,实现景区观光、乡村休闲;在布局模式上,实现景区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在建设与管理上,要实现相互参与和团结合作的双向模式.%Study on rural tourism in our country currently mainly concentrates on rural tourism in suburb type and study on edge type of scenic spot is relative less. Development of edge of scenic spo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dge of scenic spot, at a certain degree it' 11 alleviate pressure of capacity in scenic spot and optimize scenic spot environment etc.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of edge of scenic spot,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edge types of scenic spot, and takes rural tourism around Yellow Mountain scenic spot for example,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n edge type of scenic spot. That is, government should play leading effect on treating both relationship; it needs to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format complementary with scenic spot on developing products; it needs to implement sightseeing in scenic spot and leisure in rural on locatingfunction; it needs to revalidate linkage development between scenic spot and rural on layout model; it needs to realize two-way of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on 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4)002【总页数】5页(P186-190)【关键词】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黄山风景区【作者】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1 问题的提出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位分布主要有城郊型[1]、景区边缘型两大类型[2,3].中心地型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出现[2],还存在一种老少边贫型[3-5].上述区位模式中,城郊的乡村旅游最为发达和典型[3],目前国内对城郊型乡村旅游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城郊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6-12]、存在的问题[13]、市场特征[14]、空间模型[15,16]等问题的研究和例证,而对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如麻学锋提出关于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17],董红梅等提出旅游景区与其周边农庄社区的协调发展研究[18].我国大部分自然风景区主要分布在农村,但实际上很多风景区一般都成立管理委员会独立经营.风景区边缘型的乡村虽然与风景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上存在着紧密关系,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管理和政策滞后等原因,许多景区与其边缘型乡村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合理分工的有机整体[18].章锦河(2007)认为风景名胜区缺乏与周边居民利益协调的相应机制与政策,形成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效应,影响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重大问题[19].风景区边缘型乡村的旅游开发可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可以缓解风景区旅游活动强度和旅游容量的压力,优化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再次能够带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大旅游发展的格局.2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分析2.1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现状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以黄山风景区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着力打造“环黄山乡村旅游圈”.黄山风景区边缘的乡村主要包括汤口镇、耿城镇、谭家桥镇、焦村镇、甘棠镇(见图1).受云谷寺索道和太平索道的影响,目前游客主要从汤口镇(南大门)和耿城镇(北大门)进入黄山风景区,汤口镇和耿城镇乡村旅游开发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谭家桥(东大门)现有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和上海市干部疗养所,旅游接待设施集中且档次较高,其他乡镇的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滞后.黄山风景区边缘各个乡村特点相对突出,如表1所示.由于黄山风景区有独立的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风景区一元化发展模式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快速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风景区与周边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联系.黄山风景区由于旅游容量的限制以及接待设施的过分集中,已经面临着迫切的拓展要求,以及和周边地区整合发展的需要,同时,风景区相对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需要通过和风景区外围景点和资源的整合,形成产品功能互补、资源设施互补的格局.目前,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的开发基本上还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阶段上,各个乡村特点突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与风景区整合开发将丰富黄山旅游的内容,塑造黄山旅游新形象,形成大旅游局面.2.2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图1 黄山风景区主要边缘乡村分布简图Fig.1 Distribution of main villages on edge type of yellow mountain scenic spot表1 黄山风景区主要边缘乡村旅游地特点分析Tab.1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main rural tourism attractions on edge type of yellow mountain scenic spot(乡)镇村落名称特点开发情况寨西山野风光古朴野逸少量农家接待设施芳村千年古村落,徽派民居集中且保存完好未开发汤口山岔翡翠新村被安徽省建设厅列为“小康住宅建设示范新村”,是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接待设施较完善耿城辅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餐饮沟村峡谷、瀑布风光开发中城澜万亩棉油茶观光基地未开发民主农家乐餐饮,甘棠镇通往太平湖、西递、宏村必经之路农家乐餐饮甘棠兴村千年古村落,生态环境良好开发中庄里庄里新村获社会主义新农村首批达标示范村称号农家乐餐饮西文知青文化(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接待设施较完善谭家桥长源江家农庄,内有几十栋徽派别墅农家乐旅游接待罗村乡村田园风光优美未开发陈村未开发焦村距离黄山西大门票房近,区位优势明显;有大型寺庙翠微寺峰景竹海、田园风光、皖南古村落未开发2.2.1 管理体制未理顺,和风景区对接少由于黄山风景区有独立的管理委员会,与边缘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对接少,缺乏整体的整合与协调,如在管理上,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各自为政;在开发上,黄山风景区面临着强客流量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资源很多处于闲置状态.黄山风景区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和升级,这对周边乡村旅游开发是个极好的发展机遇.2.2.2 产品缺乏系统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景点开发密度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形式单一,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替代性竞争.在产品开发上主要集中在峡谷类旅游资源(如谭家桥镇的石门峡、耿城镇的金珠源等),由于开发的产品差、规模小、差异不大,易出现同质化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在农家乐餐饮接待上,秉承了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征,但没有针对游客需求进行适当的改良和创新,不能满足游客的饮食需求;在住宿接待上,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条件有所改善,但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缺乏特色和创意,差异性小.2.2.3 功能定位不准,民俗文化挖掘不够边缘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以观光为主,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含量.对能反映乡村内涵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底蕴和氛围,如轩辕车会、跑马灯、庙会等民间节庆和聚会活动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对农事、农娱等参与性的项目开发较少,造成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等项目上,产品形式单调、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高层次需求.2.2.4 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人才缺乏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制约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边缘乡村作为分流景区客源的重要旅游地,在配套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与景区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乡村的道路、环境、住宿、供电、供水等硬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有待改善.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本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教育和相关培训,服务质量还有待改善和提高.3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策略3.1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的原则3.1.1 市场依托性原则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某一世界级或国家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初期,依托景区在市场上已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初级服务和设施,中远期随着市场需求层次的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开始渐渐成熟.因此,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之初,要深入了解景区客源的来源与构成,以景区客源市场的需求为主要导向,中远期依托资源优势和市场规模,开发深度体验型和文化型类产品,形成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场.3.1.2 主题突出性原则乡村旅游开发在理念上要批判“破旧立新”,开发的根基应该是“三乡二土”,即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乡土特色和本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要“守旧创新”[20].因此,保持与城市及景区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即要保留乡村原真性,突出乡村主题,营造乡村旅游的物质和非物质意境,切忌过度城市化和商业化,提高与城市及景区的区分度,保持特色鲜明的乡村主题.3.1.3 功能互补性原则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基础,分别从资源、景观、经营等方面体现[21,22].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要以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深入挖掘与景区互补的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种类的旅游产品,诸如乡村民俗、乡村节庆、乡村建筑文化等,功能上主要服务于核心景区,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核心景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圈层发展格局,与景区构成综合性的旅游区.3.1.4 产品差异性原则由于地域相近,文脉相似,景区周边各个乡村旅游地开发的旅游产品模仿和雷同较多,造成近距离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普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3].因此,在景区边缘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重特色的挖掘,乡村旅游地要差异开发和错位开发,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3.2 黄山风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开发策略3.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理顺景区和乡村的关系从行政划分上讲,景区一般都属于农村社区,因此在景区与周边的乡村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协同发展,将共同构成一个复合的旅游系统.景区边缘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从整体优化的思路出发,理顺景区和乡村社区的关系,引导景区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共赢发展的经营理念,通过科学管理规划,促进景区和乡村的共同发展.3.2.2 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与景区资源形成互补效应黄山风景区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殊荣的旅游区,品味很高.但很多游客却对黄山的文化感触不深,认为黄山以“四绝”取胜,缺乏人文活动和文化氛围.其实,与黄山风景区最为紧密的黄帝文化就蕴藏在其边缘的各个乡村之中.黄山因轩辕黄帝在此炼丹飞天后而改名黄山,而今,在仙源镇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举办的祭祀活动轩辕车会、谭家桥镇的轩辕黄帝游息之地黄帝源等均是黄帝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黄山风景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景区外围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与景区形成互补,另一方面扩大景区的文化、环境和空间范围,形成一个资源互补、设施共享、旅游产品丰富多样的大旅游地区.3.2.3 功能定位互补,实现景区观光、乡村休闲黄山风景区旅游容量的限制以及旅游设施的过分集中,已经造成旅游持续发展的瓶颈.而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分流旅游客流的作用.因此,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应准确定位,在全面了解和熟悉核心景区资源、市场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地要对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客源市场等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在功能定位上进行科学安排和全面部署,开发各具特色的街区、文化活动区和休闲体验区,让旅游者在景区观光,乡村休闲,扩充和完善景区的购物、娱乐、餐饮等休闲活动的功能,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形成景区、乡村旅游发展双赢的格局.3.2.4 景区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发展初期,核心区域控制边缘区域,边缘区域依赖核心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心区域扩散作用加强,将带动和促进边缘区域旅游发展,最终会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互赢的空间关系[24].目前黄山风景区和周边乡村在资金能力和开发水平上差异较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整合黄山风景区和周边乡村旅游的各个投资主体,联合开发和促销,通过景点的互补开发和周边乡村设施的完善,构建景区和乡村之间畅通的旅游廊道,把景区和周边乡村打造成为以黄山风景区为核心、以周边乡村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区,实现景区和周边乡村旅游的联动发展,形成大社区旅游格局.3.2.5 采用建设与管理的双向模式,加强相互参与和团结合作风景区和周边乡村相互参与的管理模式,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资源、资金、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风景区一般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上,而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人才匮乏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而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黄山风景区和周边乡村在建设与管理上,要相互参与、分工协助实现旅游联动发展.景区应加强对边缘乡村的辐射作用,主动承担或直接管理边缘乡村相关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边缘乡村要改变被动参与的状况,开发高等级、高品位的景区(点),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以及高端的商务会展等设施和服务,主动服务于风景区各方面的发展需要.相互参与、团结合作的双向模式也是未来景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表现在:由政府引导整合各个投资主体,促进景区和周边乡村景点进行联合,并提供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解决游客使用频度高的道路、食宿设施,再改善其他的如电话亭等公共设施,可适度缓解资金压力;旅游人才方面,可实行景区和乡村相互参与对方建设和管理的双向模式,进行人力资源整合.4 结语风景区和周边乡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而往往由于本身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后期行政的划分使两者虽然在空间区位上紧密相连,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却逐渐边缘化,这不仅不利于风景区的资源保护,也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周边乡村要积极接受风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与风景区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与建设配套设施,使风景区和周边乡村呈现和谐而又持续发展的区域旅游格局,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1]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0-62.[2]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90-93.[3]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3.[4]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5] 孟明浩,顾晓艳,蔡碧凡,等.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225-229.[6] 黄震方,侯国林.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2(4):103-106.[7] 陈文君.现代观光农业旅游——城市郊区旅游开发新景观[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0):134-138.[8] 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17(6):71-75.[9] 税伟,陈列,等.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3):97-99.[10] 杨建翠.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4(5):33-34.[11] 段礼娟.浅议城市近郊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J].财经界,2007(1):189-190.[12] 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13]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14] 栗路军,王亮.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2):67-71.[15] 王云才,等.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为例[J].旅游学刊,2000,(2):54-58.[16] 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J].城市问题,2003(6)68-71,45.[17] 麻学锋.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9-31.[18] 董红梅,王喜莲.旅游景区与其周边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07(1)51-54.[19] 章锦河,李佳佳,等.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72-375.[20] 刘聪,张陆,等.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批判[J].人文地理,2005,(6):60-63.[21] 黄成林.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390-394.[22] 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395-400.[23] 龙茂兴.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7.7.30.[24]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2(22):372-375.。
对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的论文
对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长阳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同时具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是发展具有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最佳选择。
文章通过对长阳旅游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长阳旅游资源和当地人发展旅游意愿的研究,结合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对策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将传统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
所谓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
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长阳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为灵魂的内涵,从而满足现代人体会特异文化的心里需求。
加之长阳保护很好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
这种独特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才能保持市场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内涵的原生态旅游。
一、长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一)非物质文化资源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长阳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县。
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节庆,是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对策探讨
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对策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的一个热门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是对城市生活压力的释放,也是对传统农业、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探讨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现状及对策。
一、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现状1.开发现状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政策扶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些地处发达城市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深厚的乡村地区,成为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热点。
在这些地区,村庄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游、特色小吃等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探寻乡村风情。
2.存在问题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隐患。
一些地方由于开发盲目,导致乡村环境受到破坏,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农村旅游项目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了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可持续性。
人才和管理水平不足,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人员。
乡村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不足,导致游客体验感不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和乱建乱占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引导游客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注重文化传承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为基础的旅游形式,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的特色文化。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建设乡村博物馆、修复古村落等方式,增强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注重发展规划与管理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发展规划与管理。
要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规划乡村资源的利用方式。
张家界景区边缘旅游地空间开发优化研究
摘要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开发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景区边缘地区城镇化深入推进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新命题。
景区边缘旅游地是边缘旅游地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是旅游空间待开发地区,同时也是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原生态风景等优质旅游要素集中的地区,是一定时期内地域性发展特征最为明显、边缘性特征和形象最为显著、旅游地开发问题最为集中、旅游开发最为迫切的地区。
由于我国在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开发研究方面存在缺憾,且在工程实践方面针对性不足,边缘旅游地规划设计仍然遵循传统旅游景区开发模式,致使具有边缘特性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人文空间保护不足,土地利用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干预的负面影响。
论文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研究对象,以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补充当前边缘型旅游地空间开发研究理论体系,体现多维发展的开发理念,引入社会调查方法、客观评价方法、网络数据采集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景区边缘旅游地在土地利用、社会感知、景观特征、环境容量、空间格局等空间开发关键指标方面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论文首先以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地发展为切入点,引出景区边缘旅游地空间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国内外边缘旅游地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实证角度明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对张家界旅游地空间开发进程进行纵向研究,初步总结了张家界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模式特征和开发问题。
继而在初步提出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环境保育、社会发展、规划设计四大方面提出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开发的基本问题。
然后针对以上四类问题分析生成原因,从核心—边缘旅游地空间关系的角度,明确了景区扩容、规划理念、利益依附、设施布局不均等、联系不紧密等多个方面的诱因,以此为前提从城乡规划学角度提出空间开发的优化策略。
论文的主要思路遵循“综述研究——现象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逻辑过程,按照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空间发展过程——景区边缘型旅游地的边缘性特征——边缘旅游地空间开发的局限性——深化总结问题并明确景区边缘旅游地空间开发的关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并总结问题生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浅谈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策略——以大慈岩风景区为例
目前 ,多数 旅行 社 开发 的主要 旅游 线路 都 是未 含 建德 大慈 岩景 区。2 1 年 千 岛湖 景 区 接待 游 客量 3 0 00 5 万余 人 , 而大 慈岩 景 区接待 游客 量仅 1 万余 人 , 中有 大量 游 客经 2 其
过 建德 直接 去 千 岛湖旅 游 。 大 慈 岩 景 区 的旅 游 人 数 和 经 营 收 入 有 逐 年 增 加 的趋
1 边 缘型 旅游 地 含义
边缘 型旅 游地 ( 又称 边缘 旅游 地 ) 指地 处某 一 强 势旅 是 游 区域 ( 圈层 ) 的沿边 地带 , 游形 象 不突 出 、 游经 济 发展 旅 旅
231 景 区缺 乏 营销 意识 , .. 宣传 力度 不够
由于受 经 济条
件 的制 约 , 区宣传 不 到 位 , 名 度不 高 , 景 知 又不 能 和 旅 行社 很 好 的协 调 ,造成 很 多旅行 社组 织路 线 时没有 把 大慈 岩景 区包 括在 内 , 去 大慈 岩旅 游 的游 客一直 较少 。 使得
杭 州 科 技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江 杭 州 3 6 4 l 浙 ¨ 0
摘
要: 随着旅游 消费结构 的变化 , 边缘旅游地正逐渐成 为旅游开发研 究的热点之一 。文章依据 建德 大 慈岩旅游景 区的基
本 状 况 和发 展 潜 力 , 出 大 慈岩 景 区 的发 展 策略 , 而加 强和 推 进 大 慈 岩 景 区更好 地 发 展 。 提 从
233 基础 设 施有 待 改善 , 游人 才 缺 乏 .. 旅 虽然 大 慈 岩风 景 区 自 18 9 4年开 发 以来 经 历 了二十 几年 的发展 , 基 础设 但
大慈 岩风 景 区是 富春 江一 新安 江一 千 岛湖 国家 级 风景 名 胜 区 中唯一 的山岳 景观 , 今 已有 70多年 的 历史 , 距 0 是集
基于SWOT分析的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开发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开发研究作者:庄元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2期摘要:旅游景区内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外迁,为景区边缘地带旅游配套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以国际知名管理学者史提勒提出的SWOT模型为依据,以包头市梅力更牧家乐旅游接待区为例,分析了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不利因素、发展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原则与开发策略,为该类型旅游接待区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F04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62-02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景区内部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内部接待基地的大量建设,严重降低了景区的价值,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的天子山、泰山的岱顶等。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也明确指出“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这些都反映出风景区尤其是核心景区内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外迁的趋势,这一方面保护了风景区的旅游景观资源,另一方面也为景区边缘地带旅游配套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是指在成熟的旅游景区边缘,结合核心景区、依靠当地旅游资源和景区稳定的客源市场而发展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域。
其在地域空间与客源市场上都明显表现出对核心景区的依附特性,但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是区别于景区的另类产品,能对游览景区之后的旅游者给予补偿,使其旅游体验更为丰富。
本文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包头市梅力更牧家乐旅游接待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景区边缘型旅游接待区发展提供依据。
二、研究区概况梅力更自然生态风景区(以下简称梅力更景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110国道712km处,是一处集山水、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是国家AA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
我 国风 景名胜 区面 临的 重大 问题 L 风 景 区边缘 型 乡村 的旅 游开 发 可 以满 足 乡村 自身 发 展 , 进 乡村 经济 1 . 促 的发展 ; 次可 以缓 解风 景 区旅游 活 动强 度 和旅 游 容量 的压 力 , 化风 景 区 的旅 游环 境 ; 次 能够 带 到 整个 其 优 再 区域 的发展 , 成 大旅游 发 展 的格局 . 形
边缘型的乡村虽然与风景区在社会、 经济、 文化和环境上存在着紧密关系 ,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但 管理 体制 不完 善 、 政府 管理 和政 策滞 后 等原 因 , 多景 区 与其边 缘 型 乡村存 在 发 展不 协 调 的 问题 , 有 形 成一 个 许 没 相互 促进 、 理分 工 的有机 整体 l . 合 1 章锦 河 (0 7 认 为风 景 名胜 区缺 乏 与周 边 居 民利 益 协调 的相 应机 制 与 20)
17 8
镇 和耿 城镇 乡村 旅 游 开 发 较 早 , 础 设 施 较 为 完善 . 家桥 基 谭 ( 大 门) 有上 海市 黄 山茶林 场 和上 海 市 干部 疗养 所 , 东 现 旅游 接待 设施 集 中且档 次 较高 , 他 乡镇 的 乡村旅 游开 发 相对滞 其
(0 G 3 3 9 . 1YJ 6 0 3 )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卢敏 (9 9一)女 , 韩 17 , 安徽六安人 , 硕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经济学研究 .
3 4卷第 2期
韩 卢 敏 , 华 富 , 俊 峰 : 景 区边 缘 型 乡村 旅 游 地 开 发 研 究 焦 李
风景名胜区边缘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发展研究--
Abstract:The rural area appears as a consumption space in the market, which alienates the original rural space. Especially for the maiginal villages in the scenic spots, the degree of alienation 他r exceeds that of remote villages. The rural space has chained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 alienation to complex space to Dali. For example, the March Street area is a problem—oriented, analyzii^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ing black" in the March Street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and aiming at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of the edge—type rural areas in scenic spots. It proposes a reasonab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life, ecology1' space, the promotion of rural "hematopoietic" functions,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scenic spots, and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development paths.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景区边缘型乡村是指接近景区的乡村,多数是旅游目的地和度假村。
这些地方的人居环境影响着景区的形象和旅游质量,因此,优化人居环境是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和旅游质量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现状、挑战和影响入手,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现状景区边缘型乡村受到了旅游业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和人居环境给人一种自然、淳朴、宜人的感觉,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独特的风貌被商业化和现代化所替代。
旅游企业和开发商在乡村地区大规模建设旅游设施、民宿、酒店等,房屋密集,人口大量涌入,给当地环境造成压力。
许多景区边缘型乡村存在布局混乱、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不到位,街道两侧垃圾成堆,道路狭窄拥挤,停车难度大,噪音污染严重,大量的涂漆和焊接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有毒物质被直接排放到空气和土壤中,给周围的居民带来了危害。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有效执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企业和小业主违规操作的现象。
二、挑战1.环境污染问题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口集中,旅游企业和开发商纷纷涌入,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工厂排放、机动车尾气、噪音、垃圾、河湖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环保法律的落实存在缺陷,加上环保意识不足等原因,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对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威胁。
2.土地利用难题景区边缘型乡村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空间有限,房地产和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
一方面,旅游投资规模和标准的提高,需要更高质量的土地资源来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使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难以长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准存在限制。
3.产业转型困难景区边缘型乡村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持,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使得地方经济发展存在困难。
这个问题尤其困扰那些大型开发商,他们常常使用传统的开发模式,效果不佳,产业转型与更新遇到了困难。
三、影响1.旅游形象受到影响景区边缘型乡村是旅游景区的门户,他们的形象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对这些地区的认知和评价。
全域旅游背景下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和推广,乡村旅游被认为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作为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的一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还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底蕴。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产品差异化不明显、营销手段不够灵活等。
有必要对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为推动乡村旅游在边境旅游试验区中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字数:204】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全域旅游背景下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分析乡村旅游在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地位和作用,发现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旅游在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挖掘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本研究旨在为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乡村旅游在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防城港市作为国家医疗旅游试验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乡村旅游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构建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作用。
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在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开发模式和经验,可以为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为其他边境旅游试验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景区边缘型乡村寻求宁静与自然。
由于发展不平衡、资源匮乏等原因,景区边缘型乡村的人居环境并不理想。
本文将探讨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要解决景区边缘型乡村的基础设施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景区边缘型乡村通常缺乏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政府应加大对景区边缘型乡村的投入,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条件;修建供水管道,提供干净的饮用水;修建电站,保证供电稳定。
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要改善景区边缘型乡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由于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景区边缘型乡村经常存在垃圾随意倾倒和污水废弃等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优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防止污水对环境造成污染。
要加强景区边缘型乡村的农业发展。
景区边缘型乡村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也相对较低。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要提高景区边缘型乡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景区边缘型乡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修建学校和医院,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加强乡村教师和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资,提高服务质量。
要优化景区边缘型乡村的人居环境,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农业发展,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还需要加强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促进居民的参与和共建共享,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景区周边的乡村人居环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景区所在地的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农村房屋老旧、道路狭窄、环境脏乱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也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何优化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分析现状我们需要对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进行一番分析,了解其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乡村人居环境缺乏规划和设计,导致房屋建筑风格各异、道路交通混乱、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2. 农村房屋老旧,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土木结构上,不仅影响了观光游客的观感,也存在安全隐患;3.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气等供给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和乡村居民的需求;4. 缺乏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导致景区周边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一直存在问题。
以上问题都是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亟需解决的难题,需要我们制定一系列的优化策略来加以解决。
二、优化策略1. 健全乡村规划管理体系为了优化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我们首先要健全乡村规划管理体系。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一是建立健全乡村规划体系,注重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保护;二是加大对乡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注重改善乡村环境和营造宜居环境;三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加强乡村的水电气等供给设施建设,确保游客和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要加强乡村交通建设,修建更加宽敞的道路,方便游客和居民出行。
可以建设一些公共设施,如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等,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3. 加强乡村建设管理乡村建设管理是优化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保障。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乡村地区度假或休闲,这也促使着景区边缘型乡村的发展。
景区边缘型乡村在吸引游客的也面临着人居环境优化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策略。
景区边缘型乡村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景区边缘型乡村位于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到达乡村的路况往往较为艰难。
应当着重加强道路的修建和改善,以提高游客进出乡村的便利性。
还可以加强电力、供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基本需求。
景区边缘型乡村可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景区边缘型乡村通常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乡村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
可以引入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概念,推动乡村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景区边缘型乡村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乡村可以发展农家乐、民宿、特色手工艺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
景区边缘型乡村可以加强社区治理建设。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基础。
应当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完善社区自治制度,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可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环境监督和环境教育等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和加强社区治理建设,可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可以提升景区边缘型乡村的形象和竞争力,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景区边缘型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居环境的优化对于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人居环境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乡村地区居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包括村庄的建筑、道路、绿化、卫生等方面。
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意义重大。
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景区,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优化的人居环境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发展过程中缺乏规划,乡村的建设存在无序、杂乱的现象。
许多乡村住宅建筑与环境不协调,缺乏整体美感。
部分乡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供电、道路等,给生活带来不便。
部分乡村卫生状况差,环境脏乱,垃圾处理不当。
由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地区乡村资源闲置,人居环境落后。
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点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加强规划建设,统一乡村住宅建筑样式,提高景区边缘乡村的整体美观度。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乡村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乡村卫生管理,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改善乡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乡村发展的平衡性,减少资源浪费。
在实施这些策略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环境。
加强与景区的协同发展,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共赢。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扶持力度。
景区边缘型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对于提升景区的魅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策略包括加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卫生管理和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保护环境、协同发展、宣传推广和政府引导。
论文:基于农村“景区化”建设的美丽乡村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农村“景区化”建设的美丽乡村发展对策研究——以德清县为例一、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述评(一)本课题研究意义1.顺势而为——脚踏实地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我县作为“两山”理论的实践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及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乡村振兴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推进美丽乡村的景区化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符合德清县发展规划。
2.顺势利导——攻坚破难做农业转型的践行者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我县五山一水四分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成功培育了以“洋家乐”为代表的高端民宿新业态。
同时,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敲响了全国第一槌,使集体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在改革理念的引领下,我县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后如何将改革成果扩大推广?景区化建设,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显然是一条好的出路。
3. 顺应民心——春风化雨做农民致富的引路人近年来德清县仙潭村依仗莫干山高端民宿的蓬勃发展,从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的偏僻小山村变成了山绿水清村民富的香饽饽,在外经商的人员、大学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
2017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9800元,其中仙潭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4万。
预计到2020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0000元,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全部突破200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推进景区化设计的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该项目的推进符合中央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有利于乡村休闲特色村的创建;有利于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有利于休闲农业新业态的丰富,有利于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6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7 No.6 2006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Dec.2006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麻 学 锋(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在古城“凤凰”品牌的带动下,凤凰核心景区边缘自发形成了边缘型乡村旅游景点,快速发展的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人力资源与之匹配。
但实地调查表明凤凰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旅游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乡村旅游乡土人才匮乏、乡村旅游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以及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旅游管理素养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凤凰县中图分类号:F75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013(2006)06-0029-0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是指在品牌景区的乡村地域内,利用核心景区周边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林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人文、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的资源环境所从事的观光、体验、休闲活动。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本质上是对核心景区的一种补充。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加速了核心景区旅游的产业集聚步伐,也提升了核心景区的竞争力。
发展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关键在于其人力资源。
一、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形势湘西凤凰肥地处湖南西部和湘、黔两省交界处。
它是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区域。
凤凰森林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这里有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使凤凰旅游业形成了一个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态势。
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并通力合作,形成了“大湘西旅游圈”,凤凰景区正处于这个圈的中心,旅游产业高速增长。
凤凰景区核心景点主要有: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和奇梁洞。
2004年凤凰景区共接待中外旅游者189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总收入2.9亿元,增长93.33%,主要景点的门票收入达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89%[1]。
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县农村依托旅游核心景区,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显现出旅游产业集聚效应。
凤凰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景点先后出现14处,目前仍然经营的有7处,尤其以山江苗族博物馆、麻冲老洞古苗寨、落潮井勾良苗族风情村为亮点。
以2005年为例,这些景点旅游收入分别达:120,206,90万元,带动的旅游从业人员分别为:105,120,86人,占所在村寨劳动力的比例分别大约为:30%,32%,28%。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广阔的乡村走向旅游活动的前台,乡村生态、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生活等成为了旅游活动的对象物,使旅游活动和产品系列更加丰富,旅游者所获得的体验更加全面。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凤凰的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转移载体。
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
但笔者实地调查发现,那些精通少数民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山区的村寨,从事少数民族民俗研究和实际工作。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凤凰核心景区边缘自发兴起的乡村旅游出现了单纯的“克隆”现象,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短暂,进而影响了凤凰旅游收稿日期:2006-09-12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4JJ40054;4JJ40055)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5D062)作者简介:麻学锋(1970-),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3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2月业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现状目前,凤凰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3.1万人,其中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5 000人。
凤凰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依托凤凰核心景区而自发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其最大卖点是苗族乡村民俗风情。
经过景区经营者的培训和旅游实践锻炼,凤凰乡村旅游人力资源较2003年最初兴起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严重不足。
1.乡村旅游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旅游人才匮乏不是凤凰所特有的现象,而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通病”。
2005年末湘西自治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5万人,年龄35岁以下占76.5%,属一支年轻的队伍;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24.5%,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13.7%,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才更是少得可怜。
笔者通过对凤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实地调查发现:凤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人(退休干部),中级职称5人(其中退休教师2人),初级职称7人(其中下岗重新就业4人)。
2.乡村旅游乡土人才匮乏凤凰是以苗族居民为主的区域。
2004年末凤凰县总人口37.41万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7.69万人,占总人口的74.02%,其中苗族20.21万人,土家族7.01万人。
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02%。
苗族人口优势目前并未转换成人才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苗族人才可谓凤毛麟角。
独特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离不开懂苗族民俗民风、有知识会管理的乡土人才的积极参与。
而目前存在的矛盾是,那些精通苗族风情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受过高、中等教育的苗族青年人不甘心扎根于苗区,从事苗族民俗研究和导游等实际工作。
3.乡村旅游人力资源构成不合理凤凰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由于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猛,核心景区旅游80%的从业人员是下岗工人和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处于核心景区边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更加参差不齐。
刚刚开始发展的凤凰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实在太少。
具体情况可以目前发展最好的麻冲老洞景区为例进行说明(表1)。
表1 老洞古苗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情况表工作类别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数/人平均年龄/岁表演 5.25 5033.42推销 7.45 1031.36卫生 3.35 2048.67基建 3.45 3247.35管理 9.15 1045.31从上表数据可知该村旅游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3年,旅游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22岁,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的趋势不符。
由此可见,老洞古苗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并且年龄太大,与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并不相符,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推销人员素质不高很难深入理解苗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并充分表达,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民族文化消费需求[2]。
4.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旅游管理素养乡村旅游经营专业人才知识缺乏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欠发达民族地区。
凤凰县依托核心景区发展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7月先后开发了14处,到现在还在经营的景区只有7处,可见景区的生命周期之短暂。
寻根溯源,其根本原因是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专业人才知识缺乏,不重视知识更新。
以目前经营业绩最好的山江苗族博物馆、麻冲老洞古苗寨、落潮井勾良苗族风情村为例进行说明(表2)。
表2 乡村旅游经营人员专业素质情况表景点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平均年龄专业培训山江苗族博物馆本科中文 65 否麻冲老洞古苗寨中师62 否勾良苗族风情村大专工民建 48 是在笔者所调查的景点中能将苗族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的只有山江苗族博物馆,但讲解人员既是经营者和管理者又是推销者。
繁多的事物和年龄原因使得经营者根本无力考虑创新,所设计表演的节目和展示的苗族文物多年没有得到更新,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不能得到充分展现。
同时,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营者没有一人系统学习过旅游第7卷第6期 麻学锋湘西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31专业知识,很难理解处于景区边缘的乡村旅游的定位,最终因盲目开发导致各个景点相互“克隆”,恶性竞争,进而影响了景点的生命周期和旅游产业集聚步伐以及整个景区竞争力的提升。
三、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旅游产业目前是凤凰的支柱产业。
当前,旅游人才紧缺,尤其是乡村旅游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凤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显得重要而紧迫,这关系到凤凰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1.促进各方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部门要配合项目开发,帮助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训规划,并争取与教育、农业、劳动、民政、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口合作,共同推进和实施。
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分级分类开展培训,重心在村寨,关键在带头人。
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
尤其是让带头人充分理解核心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本质上是对核心景区的一种补充[3]。
2.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坚持“以人为本”。
针对目前凤凰乡村旅游本土人才特别匮乏的实际,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乡村旅游本土人才,留住人才。
如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民族旅游课程,积极鼓励农村本土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参加旅游活动,多学习苗族民间的歌舞和其他表演节目并能懂得和表达出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同时对现有的旅游技艺人才应给予较高的报酬,把他们的报酬与一般群众的报酬档次拉大,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表演的氛围,对现有人员进一步加强培训,设法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导游人员,把教师、学生、寨内有文化的年轻人培养成能说会演的导游人员,鼓励他们取得合格的导游证书,并投入到旅游活动中去。
还应充分利用湘西自治州教育扶贫“9+2”模式,有意识地选派合格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旅游专业知识。
3.建立动态激励管理机制,激励相关各级党政领导抓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将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县直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赋予一定分值,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施动态激励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单项表彰奖励制度,每年年终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搞得好的部门和乡镇进行表彰奖励。
将乡村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列入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鼓励各级领导干部抓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同时,形成必要的压力机制,迫使相关党政领导不得不抓旅游人才资源开发。
年终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不得评定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表彰的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在一年之内不得同级重用或提拔使用,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切实搞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