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诵读
小学生教育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冲称象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武帝(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 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古文启蒙诵读30篇

小古文启蒙诵读(30篇)1.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注释】或:有的(荷花)。
荷梗:荷花的叶柄和花柄。
梗(gěng)。
茎:(jīng)横:横卧其名曰藕:它的名字叫藕。
其,它的,指“茎”的。
曰(yuē)。
藕(ǒu)断之有丝: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断,折断、掰断。
之,指藕。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荷花开放,有的荷花是红色的,有的荷花是白色的。
荷花的柄笔直地挺立。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茎横卧在泥土中,它的名字叫“藕”。
藕有藕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2.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其:它的,指菊花的。
爪:(zhǎo)。
或:有的。
赭:(zhě),红褐色。
耐:忍耐,经受得住。
既:已经。
惟:只、仅。
【译文】菊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四处飘溢。
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
它的颜色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赭色的、有的是红色的,种类很多。
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已经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3.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注释】尽脱:都脱落了。
尽,全、都。
顿:立刻。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凋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整个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返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奇妙的景观啊!4.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 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古文诵读(10)

1.盘古开天地——选自《三五历纪》天地混沌[hùn dùn]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译文:天地混沌一片,如鸡蛋样的时候,盘古就从其中生化了出来。
当盘古活到一万八千岁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天辟地,其使清轻者上升以为天,重浊者下沉以为地,而盘古在天地之中,一日九变。
盘古之神与天齐高,亦要与地阔厚。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故此这样的维持了一万八千年,故而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及其长大,2.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3.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dù]》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 而守株,冀[jì]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4.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文天训》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小古文诵读中段30篇

小古文诵读中段30篇言物篇第1篇杨柳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第2篇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第4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第5篇大雨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
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
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
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勤勉篇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第7篇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第8篇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少年中国说(节选)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经典小古文100篇(上)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 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经典小古文100篇(上)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 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古文诵读100篇

小古文诵读100篇言物篇第1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第2篇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第3篇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第4篇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5篇雪人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
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
有顷,日出雪融。
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第6篇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第7篇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第8篇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9篇雨雪霜露天热则下雨。
天寒则下雪。
热天夜有露。
寒天夜有霜。
雪为雨所变;霜为露所成。
雨雪霜露,随天之寒热而异也。
第10篇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第11篇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第12篇幼学琼林五岳五湖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
第13篇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
头大。
身短。
须长。
发秃。
耳、目、口、鼻皆全。
上轻下重。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第14篇湖四面陆地,水潴其中。
小者曰池,大者曰湖。
湖水深阔,巨舟可以往来。
水中产鱼虾,多菱藕,而灌田尤便。
故湖滨之田,收获恒丰。
第15篇孔融让梨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第16篇王戎七岁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篇目(100篇).doc-文档在线预览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篇目〔100篇〕.doc-文档在线预览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橘颂(屈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授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婷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术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久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4.国殇(屈原)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假设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5.木兰辞(《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 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学生推荐诵读小古文20篇

小学生推荐诵读小古文20篇三年级(5篇)1 乡村古文: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译文:乡下农民家,竹子做成的篱笆,茅草做成的房屋,邻近水边而形成村落。
水边有几棵杨树柳树,中间还夹杂着桃树和李树,两只飞翔的燕子在树丛间穿行,忽然高飞,忽然低落,来来去去非常迅速。
2 雪古文: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3 磨针溪古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
”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4 狐假虎威古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一天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三年级小古文诵读

三年级小古文诵读三年级小古文诵读姓名:言物篇第1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第2篇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第3篇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第4篇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5篇雪人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堆雪作人形。
目张、口开,肢体臃肿,跌坐如僧。
有顷,日出雪融。
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第6篇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第7篇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第8篇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9篇雨雪霜露天热则下雨。
天寒则下雪。
热天夜有露。
寒天夜有霜。
雪为雨所变;霜为露所成。
雨雪霜露,随天之寒热而异也。
第10篇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第11篇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第12篇幼学琼林五岳五湖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
第13篇不倒翁不倒翁,状似老人。
头大。
身短。
须长。
发秃。
耳、目、口、鼻皆全。
上轻下重。
以手推之,随倒随起。
第14篇湖四面陆地,水潴其中。
小者曰池,大者曰湖。
湖水深阔,巨舟可以往来。
水中产鱼虾,多菱藕,而灌田尤便。
故湖滨之田,收获恒丰。
智慧篇第15篇孔融让梨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第16篇王戎七岁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小古文诵读100篇(上):小古文,大智慧,闲暇来读读

缸中有⾦鱼,⼀猫伏缸上,欲捕⾷之,失⾜坠⽔中,急跃起,全⾝皆湿。
第11篇猫⽃黄⽩⼆猫,⽃于屋上,呼呼⽽鸣,耸⽑竖尾,四⽬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猫⾛⼊室,不敢复出。
第12篇幼学琼林五岳五湖东岳泰⼭,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中岳嵩⼭,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
第13篇不倒翁不倒翁,状似⽼⼈。
头⼤。
⾝短。
须长。
发秃。
⽿、⽬、⼝、⿐皆全。
上轻下重。
以⼿推之,随倒随起。
第14篇湖四⾯陆地,⽔潴其中。
⼩者⽈池,⼤者⽈湖。
湖⽔深阔,巨⾈可以往来。
⽔中产鱼虾,多菱藕,⽽灌⽥尤便。
故湖滨之⽥,收获恒丰。
智慧篇第15篇孔融让梨孔融四岁,与诸兄同⾷梨,融独择⼩者,⽗问故,融⽈,⼉年幼,当取⼩者。
第16篇王戎七岁王戎七岁,尝与诸⼩⼉游。
看道边李树多⼦折枝,诸⼉竞⾛取之,唯戎不动。
⼈问之,答⽈:“树在道边⽽多⼦,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第17篇称象曹冲,智意所及,有若成⼈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置象⼤船之上,⽽刻其⽔痕所⾄,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焉。
第18篇破瓮救友司马光幼时,与群⼉戏于庭前。
有⼀⼉,误堕⽔缸中。
群⼉狂叫,皆惊⾛。
光俯取⽯,急击缸,缸破⽔流,⼉得不死。
明理篇第19篇职业猫捕⿏,⽝守门,各司其事。
⼈⽆职业,不如猫⽝。
瓶中有果。
⼉伸⼿⼊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痛⼼急。
⼤哭。
母⽈:“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寓⾔篇第21篇龟兔竞⾛龟与兔竞⾛,兔⾏速,中道⽽眠,龟⾏迟,努⼒不息。
及兔醒,则龟已先⾄矣。
第22篇守株待兔宋⼈有耕者,⽥中有株,兔⾛触株,折颈⽽死,因释其⽾⽽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第23篇狐假虎威虎求百兽⽽⾷之,得狐。
狐⽈:“⼦⽆敢⾷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我,是逆天帝命也。
⼦以我为不信,吾为⼦先⾏,⼦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新75首(小字) 小学古代诗文诵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一年级下学期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五年级上学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经典小古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学生教育经典古文诵读篇目(四十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冲称象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武帝(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小学生兴趣班古文诵读三篇《爱莲说》《兰亭集序》《岳阳楼记》

姓名爱莲说 (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在全国第五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讲演朱文君引子:语言这棵树去年,李振村先生去美国,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职业敏感,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追问。
那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他认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
这位留学生15岁赴美再也没有回来,从高中到博士,14年光阴一路读下来,英语之流畅自不待言,但母语却出了点问题。
一起闲聊的时候,这位留学生时常找不到恰切的汉语词汇来准确表情达意,只好用英语词汇来代替。
难道15年的母语熏陶和滋养,居然抵不过14年的后天语言学习?或许是他的母语之树因为切断了与母语大地的联系,吸纳不到鲜活的营养,虽然还活着,但停滞了生长,成了侏儒。
可是,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
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
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一连串的追问,让李振村先生由此想到——“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
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
“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
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
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
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
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一句话:“众志成城,抗灾救灾”。
“众志成城”,多么有力量的一个词,多么鼓舞人心的一个词。
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
而这个词最早就出自先秦的《国语·周语下》:“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
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
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
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
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
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
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
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
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
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
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举个例子:《伊索寓言》是孩子们熟悉的。
不过,读的都是现代文版本。
其实,早在1840年,《伊索寓言》就被一位英国传教士翻译到了中国。
有趣的是,这位传教士是用文言来翻译的,让我们来读一读:狐与葡萄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
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
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
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
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
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
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听我读。
(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我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
因为这篇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如果说,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奏——舜耕历山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
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
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
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
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
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
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
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
下面,我以王翰的《凉州词》为例,先按平长仄短来读,再以唐调和常州调吟这首诗,请大家注意,不管曲调如何变化,平仄长短,依字行腔的原则始终不变(示范不同形式的读和吟)。
大家看,这样读多了,旋律不久就了然于胸了吗,一旦写诗,自然脱口而出,哪里要去想这一句到底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还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呢!文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平仄来吟,但也是依字行腔,尤其在南方,入声字的保留,使得吟文,也充满了音乐性。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注意“越”“岳”在南方读入声。
(示范吟诵唐调《岳阳楼记》第一段)古汉语讲平仄,现代汉语也一样,讲究平仄,就好听。
最简单的比如起名字。
前不久结束的南非世界杯,朝鲜队一名球星的名字,用汉语念叫“郑大世”,三个字都是仄声,不好听。
中国人绝对不会起这个名字,中国人起名,不管有文化没文化,名字尾音都喜平声或上声。
我们喜欢的一些现代作家,也无不在年少时期深受古汉语的浸濡。
虽其后用白话写作,但却保留了古汉语的音律和节奏。
远的不说,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有人说,汪老是能作文言文的最后一位作家。
可遍翻他的《全集》,并未发现他有一两篇文言作品,但为何会给人留下如此印象?看这段——‚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
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见《桥边小说》中的《幽冥钟》)好一个“一地浓荫,满阶黄叶。
”他在《钓鱼的医生》一文中还有“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一句,与之甚为呼应。
不怪黄裳先生要叹:“这岂非六朝小赋中的一联?写出了环境、气氛,既鲜明又经济,只用了八个字,以少许胜多许,而且读来有音节、韵律之美,真是非常有力的手法。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
最后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
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
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
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
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小学生读文言文并不难今天的小学教材,文言文几乎是空白。
因为,一提及文言,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字——难。
其实“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字——“怕”。
因为我们被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吓坏了。
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
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
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
这是其一。
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
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
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如果我没有教文言文,这话我也不敢相信。
但,进行了几年的文言文教学探索之后,我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
前面提到的文言版《伊索寓言》,我教学的时候,最后一个环节,请孩子们当堂将《蝉和狐狸》一文改写成文言文。
这是一个孩子的作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没有文言文,我借的这个六年级班,这是第一节文言课。
蝉狐(江苏)李晨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
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
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即此之谓也。
你或许不相信,你会说,这肯定是个优秀的孩子。
可能。
那再看——掩耳盗铃(上海)梁茜古有一人,名曰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