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鱼类学Ichthyologyppt课件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亚里士多德:《动物史》。描述了鱼类的构造、 洄游、繁殖,记录了115种鱼类。
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林奈的《自然系统》,记录了鱼类2600种。并提 出“双名法”。
7
我国鱼类学的发展成就
1、古代: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养鱼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2、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献文、张春霖等。 3、建国以后的成就:
各省区: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福建鱼类 志》、《云南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9
(二 )鱼类分类方面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朱元鼎《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 属新种的叙述》(1963) 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1977) 朱松泉《中国条鳅志》(1989) 成庆泰、郑葆珊主编《中国鱼类系统检索》 (1987):是我国鱼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二块里程 碑,共记录了我国出产的鱼类2831种。 孟庆闻《鱼类分类学》(1995) 《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
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就 在鱼类分类方面的研究成就 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8
(一)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
各海区: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 《东海深海鱼类》
各江河: 《长江鱼类》、 《珠江鱼类志》 《图们江鱼类》、《黑龙江鱼类》
17
圆口纲 Cyclosyomata
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 为无颌类。
现存种类不多,可分为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18
软骨鱼纲 Chodrichthyes
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 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 纲。板鳃亚纲包括鲨类和鳐 类,全头亚纲头侧有皮褶形 成的假鳃盖。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作为专升本的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内容:一、鱼类的分类鱼类根据其结构和进化关系被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 软骨鱼类:如鲨鱼和鳐鱼,其骨骼主要由软骨组成。
- 硬骨鱼类:如鲈鱼和鲤鱼,骨骼主要由骨质构成。
二、鱼类的形态特征鱼类的形态多样,但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流线型的身体,以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 鳞片覆盖体表,具有保护作用。
- 鳍,用于游泳和平衡。
- 鳃,用于呼吸水中的氧气。
- 侧线系统,用于感知周围水流和振动。
三、鱼类的生理机能鱼类的生理机能包括:- 呼吸: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 循环:通过心脏泵血,维持生命活动。
- 运动:通过肌肉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
- 生殖:多数鱼类通过产卵方式繁殖。
四、鱼类的生态习性鱼类的生态习性涉及其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包括:- 栖息地选择:不同鱼类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
- 食性:包括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等。
- 迁徙行为:部分鱼类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
五、鱼类的行为学鱼类的行为学研究其行为模式,包括:- 捕食行为:如何寻找和捕捉食物。
- 社交行为:鱼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防御行为:面对捕食者时的逃避策略。
六、鱼类的进化和适应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其进化历程和适应性表现在:- 形态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
- 生理的适应性:如在不同盐度水域的适应。
- 行为的适应性: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
结束语鱼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多个分支,还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紧密相关。
专升本学生在学习鱼类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鱼类的多样性、生理机能、生态习性以及行为学,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生物是水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具有无数令人惊叹的特征和适应性。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关于鱼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分类、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分类学鱼类分类学是研究鱼类物种分类关系的学科,根据形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将鱼类物种归为不同的科、属、种等级。
目前已知的鱼类物种众多,被分为两个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
1. 肺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特殊类群,包括肺鱼、蒙眼鱼等。
它们具有一对肺,可以在缺氧环境下换气。
肺鱼还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进行呼吸。
2. 辐鳍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主要类群,包括了绝大多数鱼类。
辐鳍鱼的鳍条由软条和硬条组成,可以用于稳定和控制游泳姿势。
二、解剖学鱼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鱼类体型:鱼类体型各异,从小巧的倾盆大剑鱼到庞大的鲸鲨。
鱼类的体型通常会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
2. 骨骼系统:鱼类的骨骼主要由骨头和软骨组成。
鱼类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附着提供支持。
3. 鳞片:鱼类的身体通常覆盖有鳞片,鳞片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鳞片的形状和结构因鱼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鳃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鳃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
鳃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以便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生理学鱼类的生理学研究探索了它们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呼吸系统: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鳃、鳃耙和肺等组成。
通过呼吸系统,鱼类可以从水中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鱼类的心脏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组织。
3. 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肝等组成。
鱼类学
绪1.鱼类学: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或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机能。
鱼类形态学是研究鱼类分类、鱼类生态和鱼类生理等分支学科的基础。
3.鱼类分类学: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各种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研究鱼类的命名、鉴别种类的方法、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等。
在研究捕捞技术、渔业资源状况和区划调查等工作时,鱼类分类学是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研究生态学、发生学、经济鱼类学等的基础。
简答:1. 简述鱼类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答:鱼类是脊椎动物。
在动物界中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要进化得完善、较高等。
但在生物进化史中,鱼类却是脊椎动物中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类群,距现在约有4亿年,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仅是近100万年之内的事。
虽然鱼类在地球上出现较早,但至今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如变温、鳃呼吸、鳍为运动器官等。
我们当今认为的鱼类应当有以下特征: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的脊椎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具有鳔。
鱼类在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
这一门包括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栖息条件很不一样。
仅就栖息环境来看,水中、陆上、泥土中、空中均有。
这门动物常以脊索的发达情况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
本门下分三个亚门,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亚门。
这一亚门的主要特征是内骨骼发达,头骨和脊柱已形成。
这里所指的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较原始的三个纲。
第一章1.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末缘)的直线长。
2.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3.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4.全长:由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
5.体长:由吻端至最后一尾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直线长。
《鱼类学》讲稿
鱼类学绪论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本分支学科,着重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的科学。
二、研究范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研究范畴又产生许多分支:主要包括:1)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2)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3)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光线、饵料、溶解氧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6)鱼类经济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此外还有鱼类遗传学、组织学、行为学、古鱼类学等。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1、国内状况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在内陆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生鱼有21700余种,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种左右,淡水鱼类约800种,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则是近百年左右的事。
我国学者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家。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解放后:1)分类区系方面: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调查,写出许多鱼类志:东海、南海、黄渤海鱼类志,长江、黑龙江、珠江鱼类志等,此外还有各地方鱼类志,如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
2)生态学方面:对海水、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鲇鱼等进行大量的生态学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路线,种群性状,种群变化等,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为发展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鱼类学
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及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鱼类分类学:研究各别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饵料、溶氧量、光线等)的关系鱼类生理学: 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所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假棘(硬刺):不分支而分节、坚硬、水煮两根鳍棘(硬棘) : 不分支不分节、强大坚硬、水煮一根软鳍鱼类: 仅1个背鳍,纯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棘鳍鱼类: 不止1个背鳍,由鳍棘和软条两部分组成腹棱: 淡水鱼的部分鲤科鱼类(鳊亚科、鲢亚科、鲴亚科等)的整个胸腹部中线或肛门前的腹部部分区域隆起的皮质棱突。
全棱: 指从胸部或胸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全棱。
如长春鳊、白鲢、餐条、银飘、鲌类。
半棱: 指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前具有腹棱,称半棱。
如团头鲂、花鲢、细鳞斜颌鲴、红鲌类等。
不完全棱: 凡在肛门前有少许腹棱(不达腹鳍基部),称不完全棱。
如银鲴、中华细鲫。
珠星: 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
在表皮的某些部位,一些细胞渐渐膨大,并聚集成“垫”,垫的上方最靠近外表的一些表皮细胞逐渐角质化,最后,这些细胞变成了内部充满角质而完全失去生命的角质物。
这堆角质物形似一种结节(tubercle),因为与繁殖活动有关,所以又称之婚配结节(breeding tubercle)。
珠星角质化了的结节,形状有点象帽子,罩在垫上。
帽子顶部的尖突程度不一,多数呈刺疣状,用手抚摸,感觉粗糙。
侧线:鱼类所固有的感觉器官。
在一般真骨鱼身体的两侧,各有一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线状构造。
鱼类学
经济利用:1.食用:鱼肉是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食品。
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类和矿物质。
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2.工业用:鱼肝油、鱼胶、鱼粉等作为工业原科、饲料和药品。
3.药用:海马、海龙等是名贵的药材。
4.观赏: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泽鲜艳。
只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池塘养殖新模式:咸化养殖、淡化养殖⏹咸化养殖:将养殖生物从淡水池塘转移到海水或咸淡水池塘进行养殖的生产方式。
⏹适宜咸化养殖的生物类型:1.原来生活在淡水水域,但能适应较广范围盐度的生物2.溯河或降海型生物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在海水或咸淡水池塘驯化原来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种类。
2.提高养殖品种的品质和价值——通过咸化养殖,提高原来在淡水环境中生长生物的食用品质。
⏹淡化养殖:将养殖生物从海水或咸淡水池塘,经驯化后在较低盐度的咸淡水或淡水池塘进行养殖⏹适宜淡化养殖的生物类型:1.原来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水域,但能适应较广范围盐度的生物2.溯河或降海型生物目的:1.增加养殖品种——通常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中的生物,其市场价格相对淡水生物要高。
2.提高生长速度——通常生活在高盐度海水池塘中的生物,其生长速度要比在咸淡水中慢。
海水盐度: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淡水< 0.5 ‰微咸水/半淡咸水/汽水域0.5-30 ‰咸水30-50 ‰卤水>50‰鱼类定义: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体披鳞片(大多数);终生在水中生活;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等。
⏹研究鱼类: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分支学科:⏹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解剖构造,了解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类型与其发展过程,阐明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绪论
(7)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 )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 二.鱼类学发展简况 1. 鱼类学形成历史 : 近一 、 二百年形成鱼类学 。 . 鱼类学形成历史: 近一、 二百年形成鱼类学。 3000年前有研究记载;公元前 年前有研究记载; 年 年前有研究记载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 开始科学地系统研究。《动物史》记录了115 。《动物史 德开始科学地系统研究。《动物史》记录了 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 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 (1) 从分类角度分为两个阶段: ) 从分类角度分为两个阶段: a. 人为分类法:将鲸等海中哺乳动物划归为鱼类。 人为分类法:将鲸等海中哺乳动物划归为鱼类。 b. 自然分类法: 自然分类法: 17世纪,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J.Ray and 世纪, 世纪 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 鱼类学》 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新的分类系统。 Willughby)著《鱼类学》,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
1957 311.6 1987 955.3 1996 2012.9( s)
1965 298.4 1989 1151.7 1997 2176.4( s)
1976 447.6 1990 1237.1 1998 2356.7( s)
2004.3
3.鱼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鱼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近些年来,许多鱼类学家已经从单纯的分类区 近些年来,许多鱼类学家已经从单纯的分类区 研究转向鱼类系统化的研究。 鱼类系统化的研究 系研究转向鱼类系统化的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分 析和生物化学、同位素扫描、数学分析等手段来 析和生物化学、同位素扫描、 辨别和分析祖征及离征, 辨别和分析祖征及离征,以探求鱼类的系谱及彼 此的亲缘关系。 此的亲缘关系。 2)研究方向:远洋渔业、栽培渔业、深海渔业及 研究方向:远洋渔业、栽培渔业、 海水增养殖业。 海水增养殖业。 三.鱼类在动物界的地位 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绝大多数用 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 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 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 官。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鱼类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呼吸系统
• 1、主要功能: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 2、呼吸媒介:水(液相-液相);氧量较稀薄且不稳定 • 3、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 • 4、呼吸器官必备条件: (1)具备十分丰富的血管
(2)呼吸器官的壁膜极薄,氧气能迅速通过
(3)有一适当的“机械装置”使水能不断的接触呼吸面
1、鳃的一般构造
2、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黄鳝:雄→雌 石斑:雌→雄
感觉与内分泌器官
感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听觉、嗅觉、 味觉和视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皮肤、鳞片(侧线鳞)
听觉:内耳(耳石)
嗅觉:嗅囊、嗅板 味觉:味蕾,分布很广 内分泌器官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后鳃腺、性腺、尾垂体
侧线鳞
•
•
在鱼体两侧,有一行(少数多行)被穿孔的鳞片,叫做侧线鳞。
侧线鳞是被侧线管通过的鳞片,每一鳞片内埋有一个短的侧线小管,小管的底部连着侧线管,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
侧线鳞
即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 ,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侧线的作用: • • 感知作用:侧线可以感觉水流的流速,从而调整自己的游速,保持在流水中的固定位置; 听觉:能感受内耳感受不到的低频振动,对寻找饵料和逃避敌害具有重要作用;在成群徊游时,鱼类还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到同 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例如:渔民在用围网捕鱼时,如果网的一角没有围好,或网的一处被冲破,那成群的鱼就 会从缺口中逃走。 • 触觉:侧线可以感知周围的物体,判断是否接近岸边或者缸壁。
2、辅助呼吸器官
《鱼类学》题库及答案
《鱼类学》自测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生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一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方,即下颌下方的一片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又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片:指骨鳞的上层结构,由骨质构成,是围绕鳞片中心一环一环增生所形成的隆起嵴。
8.角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骨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一行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片。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11.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齿或小棘。
12.珠星: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片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心。
14、外骨骼与内骨骼:位于鱼体外的鳞片、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骨骼。
位于鱼体内的骨骼为内骨骼,如头骨,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方,俗称脊梁骨,是由数量不等的椎骨相互连接而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二种。
16、红肌与白肌:红肌和白肌都属于大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高,富含肌红蛋白和多量的血液,呈暗红色,靠近水平隔膜,耐力强的鱼类较发达。
白肌不含脂肪,颜色淡白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口腔齿与咽喉齿:.着生在口腔内周围骨骼上的齿称为口腔齿,着生在第五对鳃弓扩大形成的咽骨上的齿为咽喉齿。
鱼类学讲义
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鳃孔 5—7 对,分别对外开口,无鳃盖(板鳃类),或每侧具 4 个鳃裂,外被一膜状鳃盖,其后方具一总鳃孔(银鲛 类);'=33、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wMM. 4、歪型尾;>nA\ 5、雄性具有由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Fvl 6、肠短,具螺旋瓣;+ 7、无鳔;Ea+\ 8、卵大而少,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1"4`& –(二)软骨鱼纲的分类 4T& 本纲分为两个亚纲:即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un`0 1、板鳃亚纲:分二总目 A (1)侧孔总目(鲨形总目):分 8 目,我国产 7 目:六鳃鲨目、虎鲨目、鼠鲨目、真鲨目、角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背腹轴(又称矢轴或第二轴):是自鱼体的最高部通过头尾轴,与头尾轴垂直,贯穿背腹的一轴线。V •3、左右轴(又称侧轴或第三轴):是贯穿鱼体中心而与头尾轴和背腹轴成垂直的一根轴线。)O1v 二、鱼类的四种基本体型 S/u(8 •1、纺锤形@ –最常见,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例如:金枪鱼、鲐鱼、青鱼、草鱼。K •2、侧扁形{F1 –硬骨鱼类中较普遍,大多生活在平静的水中、中下层水流缓慢的内湾及湖泊,其运动不甚敏捷,如团头鲂、长春鳊、 乌鲳、银鲳等。&wiDP •3、平扁形"9][ –硬骨鱼类中的鮟鱇、爬岩鳅、平鳍鳅,软骨鱼类中常见的鳐、魟、鲼等,它们大部分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VD •4、圆筒形(又称棒形或鳗鲡形)p!IBi? –如黄鳝、鳗鲡、海鳗等,具有这种体型的鱼类适于穴居,善于钻泥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但行动不甚敏捷,游泳缓 慢。+^!* 三、其它独特的体型 U)_w –1、带形 如带鱼。w0 2、箱形 如箱鲀。[O" 3、球形 如东方鲀。T0 4、海马形 如海马。 2ah5、箭形 如颚针鱼、鱵鱼、银鱼。47Q#k0 6、不对称形 如鲽形目鱼类。"I,$[H 7、翻车鱼形 如翻车鱼。(: 、热带鱼、龙鱼 #0 第二节 鱼体外形区分>e_)=~ •鱼类的体型任其如何变异,仍然可以清楚地区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主要部分。z&op:p 一、鱼体区分 YH' –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m,i 1、在圆口类和板鳃类等没有鳃盖的种类(如鲨、鳐),以最后一对鳃裂为界;qT 2、具有鳃盖的硬骨鱼类等(如鲤、鲈),则以鳃盖骨的后缘(不包括鳃盖膜)为界。[D"m –躯干部与尾部的分界:W\ 1、一般以肛门或尿殖孔的后缘为界限;#HdLeg 2、有些鱼类的肛门特别移向身体前方(如鲽形目鱼类),则以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为界。sErS@ –尾部是自肛门以后到尾鳍末端,包括尾柄和尾鳍。qfAMN 二、头部区分 pxspfO –1、吻部:头部的最前端到眼的前缘。Rzk(w= 2、眼后头部:眼后缘到最后一鳃裂或鳃盖骨后缘。|BU\ID 3、眼间隔:两眼之间的距离。;K1SV 4、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iNH 5、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cNPd 6、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LEY 7、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会合处。&Nm<5_ 8、颏部(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e 9、峡部:由喉部向前延伸,亦即颏部的后方。b;HD`o 三、可量性状 P37lH8 –1、全长──吻端到尾鳍后缘。f0 2、体长或标准长──从吻端到最后一椎骨(或尾鳍基部)。n.(zbz 3、头长──从吻端到最后一鳃孔或鳃盖骨后缘。uwgs 4、吻长──眼前缘到吻端的直线距离。3: 5、体高──指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度。_WC 6、眼径──沿体纵轴方向量出的眼的直径,即眼眶的前缘到后缘的直线距离。Y31 7、眼后头长──眼后缘到最后一鳃孔或鳃盖骨后缘。q6 8、尾柄长──臀鳍最后鳍条基部到最末一椎骨(或尾鳍基部)的直线距离。D'D@7J 9、尾柄高──尾柄最低部分的垂直高度。zk1 k 第三节 头部器官_5&. •鱼类的头型多种多样,但各种鱼类在头部着生的器官却无增减。头部主要的器官有口、唇、须、眼、鼻、鳃裂和鳃孔、 喷水孔等。BZ/Kd 一、口 c>;@_Z •(一)软骨鱼类的口 s^~ –一般位于头部的腹面,鲨鱼的口多作新月形;魟、鳐等不十分活泼的底栖性软骨鱼类,其口呈裂缝状。wd|') •(二)硬骨鱼类的口 TZE(N –可区分为上位口、端位口和下位口。De-+ 1、上位口 如翘嘴红鲌、麦穗鱼、鳓鱼、大眼鲷等。4K 2、下位口 如鲟鱼、密鲴、鲮鱼。<o 3、端位口 也称前位口。如鲢、鳙、海水的鲐鱼、马鲛鱼等。9i2v}3 二、唇:[q •唇是围绕在口边的一层厚皮,鱼类的唇一般不发达,生活在水底层的鱼类有比较发达的唇。板鳃类中有些种类在口角 有唇褶。n0B (F
鱼类学
绪论1.鱼类学: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史中,人们积累了生产和生活上的教训,总结了有关的知识,并逐渐开展对鱼类深入研究,渐渐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即鱼类学。
2.鱼类学分支学科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经济鱼类学、古化石鱼类和遗传变异方面的学科3.鱼类学形成历史1)公元前300年亚里斯多德《动物史》记录了115种爱琴海的鱼类,奠定了鱼类学研究的基础2)17世纪,英国的雷约翰和韦利比著《鱼类学》,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18世纪,瑞典阿悌弟明确了物种与杂种的概念,指出了同物异名。
瑞典的林奈著《自然系统》明确了双名制的命名法,奠定了动物分类学的基础。
19世纪,德国的穆勒提出的分类系统接近于近代分类系统。
他把鱼纲分成肺鱼亚纲、硬骨鱼亚纲、硬鳞鱼亚纲、软骨鱼亚纲和圆口亚纲。
3、相关文献:20世纪贝尔格《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1940年)。
前苏联学者拉斯和林德贝尔格著《现代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纳尔逊《世界鱼类》4、国内,鱼类学的研究简史(1)公元前1200年前,商代有鱼类知识的记载。
(2)公元前475年,越国大夫范蠡著《养鱼经》,(3)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36年),把鱼列为鳞部,计有鳞鱼31种,无鳞鱼28种,并隶列12科。
比林奈的动物系统命名法早200多年5、鱼类在动物界的地位鱼类: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动物,绝大多数用鳃呼吸,鳍由鳍条组成,是运动和维持平衡的器官。
大多数身体被有鳞,并大多数有鳔。
6、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鱼纲第一章鱼的形态结构第一节鱼的外部分区一、鱼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1、头部:2、躯干部:头部后缘至肛门(尿殖孔)的后缘。
肛门移至身体前部的,应以体腔的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椎骨为界。
3、尾部:二、头部各部位吻部、眼后头长、颊部、眼间隔、下颌联合、颐部、喉部、峡部第二节鱼的体型一、鱼类的三轴A.主轴、B.纵轴和C.横轴二.、鱼类的体型1. 纺锤型:如:金枪鱼、鲐鱼、马鲛鱼等。
鱼类学
鱼类学(一)鱼类学(1)同学们好,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内容包括鱼类的形态,鱼类的分类以及鱼类的生物学等内容。
现在我们讲第一讲,先跟大家介绍鱼类的形态与分类概要。
第一个问题,鱼类的形态,鱼类生活在水中,由于水环境及其复杂,就淡水水体而言,有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各种水体的环境彼此不尽相同。
鱼类在这些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其体型、体表及外部的某些器官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先我们看看鱼体的外部分区。
鱼类的外部可以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大家看图。
头部是从鱼体的稳端鳃盖膜。
躯干部是从鳃盖骨的后缘至臀鳍基部的起点,就是这个地方,这是躯干部。
这里大家注意,有些鱼类,到躯干部也可以这样说,是到肛门为止。
但是有些鱼的肛门前移,如果肛门前移的鱼类以最后一个躯指骨为界,这个是躯干部。
尾部呢,就是从肛门开始,到尾鳍的基部,这里是尾部。
这在尾部里面大家注意,臀鳍基部西点的末端,这个地方至尾鳍的基部,这一段我们通常叫鱼类的尾柄,这是头部的鱼鳍的分区三个部分。
那么整个头部呢,从侧面看,我们又可以把鱼鳍的头部分为吻部,是吻端至眼睛的前缘,这里是吻部。
眼睛的后面至腮盖骨的后缘,这一段我们叫做什么呢,叫眼头头部。
从鱼体的腹部看,那么它的头部又分为这几个部分,第一个颐部,颐部怎么样呢,是下颌两耻骨的联合处的后方,这个地方是颐部。
颐部的后方是峡部,峡部的后方是喉部,喉部的地方是胸部,胸部的后方是这里面就是腹部,这是头部的分区。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鱼体的测量。
鱼类的外部形态变化比较大,国内鱼类的测量方法和项目不尽相同。
硬骨鱼类常用的测量项目有下面一些测量项目,大家看图。
一个是全长,全长吻端至尾鳍的末端,这个之间的长度是全长。
第二个是体长,吻端至尾鳍的基部,这个直线距离是体长,体长也叫标准长。
头长是头部的长度,躯干长,躯干部的长度。
尾长,尾巴的长度,尾柄长是尾柄的长度。
眼后头长,就是眼后头部的长度,鱼体的体高是指鱼体的最大高度。
鱼类学-(绪论)
绪论
Welcome to Fish World
第一节 鱼类与鱼类学
终生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的定义
脊椎动物亚门
• 二、鱼类学
鱼类形态学 鱼类分类学 鱼类生物学
第四节 现生鱼类分类纲要
鲨总目
板鳃亚纲
鳐总目
软骨鱼纲
全头亚纲
总鳍总目 肺鱼总目
硬骨鱼纲 无颌类
内鼻孔亚纲 辐鳍亚纲
盲鳗纲 七鳃பைடு நூலகம்纲
盲鳗目 七鳃鳗目
硬鳞总目 鲱形总目 鳗鲡总目 骨舌总目 鲤形总目 银汉鱼总目 鲑鲈总目 鲈形总目 蟾鱼总目
鱼类学家还习惯于根据鱼类的进化程 度及共有的特征将鱼类归为“类”。这样的 “类”不是分类单位,可大可小,例如: 1、硬骨鱼纲可称为硬骨鱼类 2、鲤形目和鮎形目合称为骨鳔类 3、鳅科可称为鳅类
【完整】鱼类学资料PPT
鳍棘 不分成左右两半 假棘 用水煮分成左右两半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二、鳍的形态、功能和适应
背鳍Dorsal fin--位于背部,功能:维持身体直立和平衡,
有的种类一个D、有的2个D或3D,甚至有的后面有一个或若干个小鳍 (副鳍,如马鲛鱼),还有些鱼背鳍后方有一个富含脂肪的小鳍,称 脂鳍如鲑形目,鳕有3D 旗鱼、鮟鱇、鮣鱼、鲽形目鱼类、软鳍鱼 类、棘鳍鱼类
骨类的鼻瓣、鼻口沟、入水孔、出水孔,硬骨鱼多数头侧具2个鼻孔,少数1
个鼻孔,极少数鱼类没有鼻孔(鲀形目的少数种类,仅有嗅三节 鱼类的头部器官
鳃裂和鳃孔 腹鳍喉位--位置前移至喉部,如犀鳕科、鳚亚目
海如龙鮟、 鱇海、马棘、茄鲀鱼形、目鳐鱼、类魟鳃等孔。很小。
圆口类、软骨类头侧孔裂为外鳃裂,呼吸时水流:口
躯干部——鳃盖骨后缘到肛门(或泄殖孔后缘)。有些鱼类 (如鲽形目)肛门前移,则以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骨 为界,如果以肛门划化会失去自然的真实性。
尾部——躯干部之后。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 鱼体的外部分区
二、头部分区
吻部——眼以前的头部。 颊部——眼的后下方和鳃盖骨的后缘部分。 颏部——下颌联合的后方。 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 峡部——颏部和喉部之间(分隔两鳃腔的地方)。 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 鳃条骨——支持鳃盖膜的细长骨骼。 眼间隔——二眼眶的背缘正中距离。
颊部——眼的后下方和鳃水盖孔骨的。后实缘部际分上。是退化的鳃裂(胚胎时喷水孔和鳃裂一样;喷水孔内可见鳃 平扁形——1轴较短,2轴丝短)、3鳐轴长类。喷水孔较大,用于进水;鲨类喷水孔不大或无(不太需要);硬
骨鱼中鲟有小喷水孔。
第一章 鱼体的外部形态
第四节 鳍
鳍是鱼类特有的器官,用于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分奇鳍和偶鳍二类。各鳍是根据所在位置命名。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鱼类学
(1)什么是鱼类?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体披鳞片(大多数);终生在水中生活;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的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圆口纲:最原始的鱼类,骨骼全为软骨,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
现存种类不多,可分为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具上下颌,头侧有鳃裂5—7个。
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板鳃亚纲包括鲨类和鳐类,全头亚纲现存种类少。
板鳃亚纲——鲨形总目、鳐形总目全头亚纲——银鲛目硬骨鱼纲: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辐鳍亚纲—— 9个总目Ø 内鼻孔亚纲---肺鱼、矛尾鱼Ø 辐鳍亚纲---9个总目:硬鳞总目---多鳍鱼目、鲟形目弓鳍鱼目、雀鳝目真骨鱼类:软鳍鱼类:鲱形总目、骨舌总目、鲤形总目、鳗鲡总目棘鳍鱼类:银汉鱼总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蟾形总目硬骨鱼纲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1、如何划分鱼体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圆口类和板鳃类等没有鳃盖的种类:最后一对鳃裂具有鳃盖的硬骨鱼类:鳃盖骨后缘躯干部与尾部的分界:肛门或尿殖孔后缘比目鱼类: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
2、鱼体头部分为哪些部分?吻部、眼后头部、眼间隔、颊部)鳃盖膜:有鳃条骨支持。
喉部、下颌联合、颏部、峡部峡部是否与鳃盖膜相连接,在鱼类分类学上是重要的形态特征。
(看图)鱼类的体型:鱼类的体轴:头尾轴(主轴)、背腹轴(矢轴)、左右轴(横轴)。
鱼类有哪些体型?五种基本类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不对称形。
其他特殊体型: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翻车鲀形、箭形。
鱼类有哪些头部器官?各器官有何功能?1.吻:板鳃类和鲟类的吻一般比较发达。
颌针鱼、旗鱼、箭鱼的吻也很长。
功能:摄食、防御。
2.口:功能:鱼类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呼吸时水流进入鳃腔的通道。
口的形状、位置,主要与鱼类生活习性及食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1368-1644(明)
Ø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 料,总结了江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 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鱼病治疗。草、青、 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Ø 彭大翼在《山堂肆考》记载“凡海鱼,多以大噬小,惟 鲻鱼不食其类”。在台湾开始养殖遮目鱼。
Ø 1949-1957 Ø 1958-1965 Ø 1966-1976 Ø 1977 至今
1949-1957年 恢复和发展阶段
Ø 1957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118万t,比1950年36.6万t 增长了3倍,比历史最高水平1936年50万t增长了2倍。
Ø 1957年,海水鱼总产量达到21.4万t,1949年仅1万t。
Ø3、课程内容与体系
knowledge
fish
primary
technology
技术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病害防治 增殖 越冬与运输
4、鱼类增养殖代表性著作
Ø 1965,钟麟,家鱼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 Ø 1973,长江所,家鱼人工繁殖技术 Ø 1980,苏锦祥,鱼类学与海水鱼养殖学 Ø 1981,雷慧僧,池塘养鱼学 Ø 1992,张扬宗,中国池塘养鱼学 Ø 1992,刘健康,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Ø 1992,刘 筠,中国鱼类繁殖生理学 Ø 1996,史为良,内陆水域鱼类增殖学与养殖学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水库、湖泊施化肥养鱼技术 Ø 生物增氧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Ø 稻田养鱼技术 Ø 桑基、蔗基、菜基和杂基鱼塘及鱼、
畜、禽综合养殖技术
(四)海水鱼类养殖
Ø 中国海水养殖业的4次浪潮: Ø 20世纪50-60年代 以海带、紫菜为代表的大型海藻人
工育苗成功 Ø 20世纪70年代 以扇贝为代表的采苗和养殖技术大面
积推广 Ø 20世纪80年代 以对虾为代表的虾蟹(无脊椎动物)
工厂化育苗成功 Ø 20世纪90年代 以真鲷为代表的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
术突破、养殖生产方式改变(集约化、工厂化、深海 网箱)
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种类
Ø 黄勃海海区:鲆、鲽类,包括大菱鲆、舌鳎等。 Ø 东海海区:大黄鱼、黄姑鱼、真鲷和黑鲷等。 Ø 南海海区:斜带石斑、赤点石斑、花鲈、尖吻鲈、青
12% 12%
38%
二、水域条件
38%
河流
湖泊
水库
池塘
1760, 57%
1333, 43%
浅海、滩涂 内陆水域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Ø 公元前1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 鱼, 十一月”。
Ø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 “治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清1644-1911及20世纪初
Ø 屈大均 (1630-1696)《广东新语》记载咸淡水鱼类50多 种。
Ø 《南越笔记》(1744年) :“鲈以冬初从江入海,趋咸水 就暖,以后从海入江,趋淡就冻。” 指出鲈鱼有海、淡水 洄游特性。
Ø 1846年,里氏,《中国与日本海鱼类的报告》。 Ø 1928年,方炳文,《鲢鱼的鳃耙及鳃上器官》。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6学时 22学时 6学时 6学时 12学时 6学时 18学时 10学时
2学时 2学时
鱼类增养殖学 绪论
Ø一、鱼类增养殖学与鱼类增养殖业 Ø二、鱼类增养殖的水域条件 Ø三、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Ø四、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一、课程介绍
Ø 1、鱼类增养殖的概念
Ø 鱼类养殖
繁殖、生长
Ø 鱼类增殖
天然水域繁殖、 保护、人工放流
船陆上定居,落实养鱼基地,改捕捞为养鱼,扭转了淡水 渔区酷鱼滥捕、破坏水产资源的现象。 Ø 为解决城市人民吃鱼难问题,发展了城郊养鱼业。
1977年以来
Ø 鱼类养殖业高速发展的时期 Ø “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 Ø 全面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狠抓产品安全、重
视加工与流通 Ø 增养殖对象由近20种发展到80多种
四、我国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Ø (一)解放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经历的四个历史时期 Ø (二)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变化 Ø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四)海水鱼类养殖 Ø (五)鱼类增养殖方式的发展变化 Ø (六)鱼类育种、引种、移植驯化成就
四、我国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一)解放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经历的 四个历史时期
满足市场需求。 鱼类资源量
Ø 鱼类增养殖学 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
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Ø2、课程定位与任务 Ø定位 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Ø任务 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
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 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 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鱼类增养殖学
广东海洋大学
教学内容
Ø 绪论 Ø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Ø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 Ø 第三章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Ø 第四章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Ø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Ø 第六章 成鱼养殖 Ø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Ø 第八章 活鱼运输 Ø 第九章 鱼类越冬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85年深圳鳗鲡人工催产,孵化后仔鱼成活到23天。 Ø 1986年湛江鲑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7年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青
红斑”,经三年培育,子一代发育成熟,又与父本赤点石斑鱼进 行回交,获得子二代。 Ø 1990年人工孵化真鲷鱼苗获得成功。 Ø 1990年黑鲷人工繁殖与育苗成功。 Ø 1990年池养尖吻鲈人工繁殖与育苗成功。 Ø 1992年攻破30余年的鲻鱼人工育苗难关,其成果获1997年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1958-1965
Ø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
Ø 总结出“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 密、轮、防、管)
Ø 建立“养捕并举”的方针
1966-1976
Ø 我国养鱼业的徘徊时期。 Ø 1976年,全国淡水鱼总产只有105.6万t,比1959年减产
14%。 Ø 在这10年中,克服困难,积极发展养鱼生产。渔区连家渔
Ø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 石鱼陂”,以及《西京杂记》、班固《前汉书》的《武帝本 记》、《三辅故事》中都有记载 。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Ø 公元220年-618年(魏、晋、南北朝、隋),曹操《四时 食制》“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郭璞 《江赋》记载,“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 或商”。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②“又择其稍大而黑鳞者则去之,不去则仿其伤众,故 去之”清除野杂鱼,否则它们会造成养殖鱼苗的死亡。
Ø ③开始时,“著水不多,但陆路而行,每遇陂塘,必汲 新水,日换数度”。
Ø ④途中,“终日奔驰,夜不得息,或欲少憩,则专以一 人时加动摇。”
Ø 《京口寻》记载,“鲻鱼头扁而骨软,惟喜食泥,色鲻 黑故名”。
海养 1 21 15 80 67 764 791 860 974 106 113 121 淡养 10 57 55 101 121 110 123 132 142 151 159 169
年份
海养 淡养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鲤形目:鲤、鲫、青、草、鲢、鳙、鳊、鲂、 团头鲂、鲮、鲴、胭脂鱼、泥鳅等
曹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0年星斑裸颊鲷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2年深圳市获得红笛鲷人工繁殖成功,并能大批量
生产种苗。
(五)鱼类增养殖方式的发展变化
Ø 鱼塭养殖(北方称作港湾养殖) Ø 池塘养殖 Ø 水库、湖泊、浅海浮筏式网箱养殖 Ø 淡水鱼类工厂化养殖 Ø 稻田养殖 Ø 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 Ø 海水鱼类工程化养殖
Ø (1)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美国红鱼、鮸状黄姑鱼、鮸鱼、褐 毛鲿,浅色黄姑鱼和黄姑鱼;
Ø (2)鲷科的真鲷、黑鲷、黄鳍鲷和平鲷; Ø (3)鲻科的鮻鱼和鲻鱼; Ø (4)鮨科的花鲈、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和点
带石斑鱼; Ø (5)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断斑石鲈和三线矶
鲈;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的鱼类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95年人工培育的大黄鱼鱼苗培育成亲鱼,经人工催 产孵出仔鱼,获得育苗成功。
Ø 1996年南海海洋研究所获鬼鲉人工繁殖成功。 Ø 1999年南海水产研究所获驼背鲈人工繁殖成功。 Ø 1999年斜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0年湛江海洋大学获得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