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_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chóng)拏.(náo)长堤.(dī)B.张岱.(dài)更.定(gèng)铺毡.对坐(zhān)C.强.饮(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毳.衣(máo)炉正沸.(fèi)余舟一芥.(jiè)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拥.毳衣/蜂拥.而来B.客.此/客.死他乡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4.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人不知而.不愠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12*湖心亭看雪张岱•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d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
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
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心灵的振撼。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不劭(谙)世事劲松(jing) 呜咽(yb)• •⑵文屮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振扌感"•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震撼”。
(3)“厉”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
文中“凌厉”的“厉”意思为(C)A严格 B.严厉 C.凶猛(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示例:作为一座山,这不正是它的本分吗?2.2018年初,安徽遭遇罕见雪灾,但在朋友圈,你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们在晒雪景,而不是雪灾;人们或许会吐槽结冰,而不是断电断水。
你班为此开展以“雪灾•雪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
(1)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
据《江淮晨报》消息,“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新年初雪将大地银装素裹地装扮起来, 银白了屋顶,裹紧了树枝,恬静了平日里喧嚣的城市,也激发了合肥人的艺术潜力。
1月4日下午,安徽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张卫东、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韩斌铲雪后制作的雪人萌翻了路人。
这些猫狗校园创意雪人照片风靡朋友圈,逗乐了很多人,传递着冬日里的温情。
示例:“城会玩”——安徽人学酷萌雪人红了册友圈(2)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为这位交警写一段褒奖词。
安徽合肥,雪太厚,电线撑不住掉下来悬在半空中,早晨上班的车都堵在了路上,车辆疯狂鸣笛,响成一片,交警及时赶到,但又没有撑杆设备能把电线撑起来,情急之下,一位交警跳上公交车车顶,使劲抓起电线扛在自己肩膀上,拼命把电线往上提,直到超过车辆的高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2021年同步练习卷(附答案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1年同步练习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1.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③客.此______④及.下船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______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写出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和湖心亭的奇遇。
C.结尾“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景象。
本文和“链接材料”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具体分析。
【链接材料】月上吴山,雾霭溟蒙①,截然划湖之半。
洞箫于中流发声,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
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
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
有歌而和者。
(节选自《湖心泛月记》,有删改)【注】①溟蒙:昏暗,模糊不清。
2.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_湖心亭看雪》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3)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2年(有答案)同步练习卷(3)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湖心亭看雪》)(1)余挐一小舟________(2)惟长堤一痕________(3)拥毳衣炉火________(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3. 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4. 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余B.吾C.尔D.相公5. 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6. 古往今来,咏雪的文章和诗句都很多,请你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或两篇写雪的文章名称。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金陵三迁有感[宋]梁栋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赏析。
二.阅读理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二、文言文阅读4.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10.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所展现的景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测试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崇祯.(zhēn)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B.雾凇.(sōng)沆.砀(hàng)毳.衣炉火(máo)C.一芥.(jì)长堤.(dī)更.有此人(gèng)D.强.饮(qiáng)喃.喃(nán)铺毡.(zhā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及.下船②过犹不及.B.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C.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哀转久绝.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3)()是金陵人,客()此。
4.为句子选择恰当的翻译。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B.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B.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B.“祟祯五年”是采用皇帝年号纪年,“元丰六年”“丙辰中秋”都是如此。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
D.“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令尊”“仁兄”“高明”等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6.下列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B.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试卷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是日更.(gè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B. 雾凇.(sōng)沆砀..(kàng dàng)C. 惟长堤.(t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D. 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èi)2.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A.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余.住西湖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C. 非丝非竹.D.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 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客此(客人)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B. 上下一白(全)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 余拏一小舟(撑)强饮三大白(大杯酒)D. 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及下船(等到)二、填空题6.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是日更.(gēng)定拥毳.(cuì)衣炉火B.崇祯.(zhēn)五年雾淞沆砀.(dàng)C.余拏.(nǎ)一小舟与余舟一芥.(jiè)D.铺毡.(zhān)对坐莫说相公痴.(ch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余挐.一小舟[撑(船)]B.是日更.定矣(更多)上下一.白(全)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D.大雪.三日(雪花)拥.毳衣炉火(裹、围)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__,明末清初文学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文笔简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口口口”“口口口”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
(用原文句子填写)二、能力提升全练1.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2.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于茫茫天地间的深沉感慨。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3.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习题(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基础练习一、基础积累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芥2.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②余拏一小舟:③上下一白:④焉得更有此人: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了这些写“知己”的诗,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提高你在外出旅游时看见过雪景或雨景吗?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景色。
三、开放探究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写雪景,试将本文与之作比较,谈谈其异同。
参考答案【基础积累】1.①gēng②cuì③sōng④jiè2.①完了,结束②撑、划③全白④哪能 3.张岱4.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运用描写及修辞,语言流畅即可。
【开放探究】1.《白雪歌》写雪是为了表现边塞奇寒,烘托道别气氛。
本文写景则是为了表现自己孤高独傲、知音难寻的思想境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12 湖心亭看雪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uī)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D.更定(gēng)痴(chī)铺毡(zhān)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拏一小舟(3)拥毳衣炉火(4)独往湖心亭看雪(5)雾凇沆砀(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8)客此3.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湖心亭一点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与云与山与水与朱元思书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若夫日出而林霏开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C.见余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独往/湖心亭/看雪7.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文很多,如“,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笔下的夏日西湖。
秋天的西湖萧瑟飘零,“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冬天的西湖在张岱的笔下,“, ,上下一白”。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句子中,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B.溪深而鱼肥C.面山而居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9.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0.课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水”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11.《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你说说其表达的感情的不同之处。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12*湖心亭看雪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 下列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真相大白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不敢出一言以复/年复一年D.待君久不至,已去/一狼径去4. 下 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二、 填空题5. 学习了本单元的几篇“记”,大家提议开展主题为“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在活动准备阶段,为丰富活动形式,请你根据示例,再设计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示例:演唱“走四方”的歌曲。
我的设计:①________②________6. 用《湖心亭看雪》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课文《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填空。
①看雪的时间:________。
②看雪的地点:________。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季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12*湖心亭看雪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12*湖心亭看雪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测试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崇祯.(zhēn)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B.雾凇.(sōng)沆.砀(hàng)毳.衣炉火(máo)C.一芥.(jì)长堤.(dī)更.有此人(gèng)D.强.饮(qiáng)喃.喃(nán)铺毡.(zhā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及.下船②过犹不及.B.①上下一.白②长堤一.痕C.①是.日更定矣②是.金陵人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哀转久绝.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3)()是金陵人,客()此。
4.为句子选择恰当的翻译。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B.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A.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B.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B.“祟祯五年”是采用皇帝年号纪年,“元丰六年”“丙辰中秋”都是如此。
C.“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
D.“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令尊”“仁兄”“高明”等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6.下列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B.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第一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第二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迷于西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一、课内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A.崇祯.(zhēn)更.(gèng)定B. 毳.衣(cuì) 一芥.(jiè)C. 沆砀.(dàng) 长堤.(dī)D. 喃.喃(nán)毡.子(zhān)2.解释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1)是.日更定是: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是(2)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还(3)上下一白.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4)见余大.喜大: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4.将下列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而已。
6.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清晨(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0年同步练习卷(2)一、阅读1. 阅读文言文《西湖七月半》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②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舣(yǐ):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止见篙击篙________②席其上________(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译:________(4)下列对上文与《湖心亭看雪》内容比较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都在描写西湖,从体裁上来看两篇小品文,都属于游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写景上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粗线条地写景。
B.《湖心亭看雪》重在描写一处湖心亭;同时,两文的季节也大不相同,《西湖七月半》是讲夏天,《湖心亭看雪》是讲冬天,故浏览人一多一少,对比鲜明。
C.两篇文章都在写浏览西湖的经过,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但《西湖七月半》重点描写西湖七月半晚上热闹的情景,而《湖心亭看雪》重点描写西湖看雪景的经历和见闻。
D.《西湖七月半》着重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享受西湖美好生活的乐趣,而《湖心亭看雪》则用独往表现作者孤高的情趣。
(5)上文写文人雅士在众人散尽后享受西湖月夜的清雅情趣,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心境?2. 莲花洞①袁宏道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②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③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余尝谓吴山、南屏④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
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⑤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将⑥挽⑦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选自《四部丛书》)【注释】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净慈寺旁。
②须眉:指男子。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自南而北:映波、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④吴山:在杭州南郊,西湖东南岸上。
南屏:在西湖正南岸。
⑤孙内使: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
⑥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
⑦挽:牵引。
(1)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为:动词,是)B.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绝胜:远远胜过)C.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尝:曾经)D.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安:怎么)(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3)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如写亭,用“________”;写石头,用“________”。
(4)“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3. 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⑤,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④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为春为月]意思是春天的月夜。
②[夕岚]傍晚山间的雾气。
③[勒]抑制。
④[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⑤[夕舂]夕阳。
(1)对乙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B.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C.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D.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由断桥至苏堤一带B.客此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C.问其姓氏始极其浓媚D.是金陵人别是一种趣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4)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更”定,乙文中的“午、未、申”,都是运用了天干地支计时法。
B.甲文侧重于对景物进行白描;乙文侧重对景物特点概括介绍。
C.“湖中人鸟声俱绝”“惟长堤一痕”“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些加点副词鲜明表达出了天寒地冻的景象和作者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
D.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这“痕”“点”“芥”“粒”等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
(5)两文的作者,都有与一般俗士迥异的审美情趣。
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分别说出,“迥异”体现在哪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2020年同步练习卷(2)一、阅读1.【答案】只,名作动词,坐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
C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解析】参考译文: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
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
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解答】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
止:只。
②句意为:大家坐在上面。
席:名作动词,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句意为: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停顿为: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纵,放;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倒装,于十里荷花之中酣睡。
句意: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ABD.正确;C.有误,“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表明杭人白天游湖,“两文都只写夜游西湖”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
文章第一段写文人雅士在众人散尽后美丽的西湖夜景,第二段“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表明作者不随流俗,清高自赏,有些孤高的情怀。
答案:(1)①只;②名作动词,坐(2)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3)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
(4)C(5)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2.【答案】B亭子开阔,可以远眺。
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亭轩豁可望,玲珑若生,巧逾雕镂寄托了作者追求洗尽尘世污浊的风骨。
答案:【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解析】参考译文: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子开阔,可以远眺。
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
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
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
我曾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挖掘越多。
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得到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
噫!如果能使传说中的五丁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解答】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