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获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资助
“ 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的 ” 马克思主义等等 的研究; 另一方面, 一些学者把科西克、 沙夫、 科 拉科夫斯基、 实践派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 物纳 入西方 马克思主 义或新 马克思 主义的 研究 视野。 这两个主要方面的拓展使西方马克思主义 真正超越了地域性范畴, 成为立足于发达工业社 会的全方位批判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统称。 然 而, 尽 管 有这 些进 展 , 从现 有研 究 成果 来 看,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 究, 无论对其总体特征和理论定位的把握, 还是 对具体流派和理论观点的研究, 都大体停留于一 般评述的层次上, 缺乏理论深度和思想穿透力 。 究其原因, 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尚缺乏对于西
"#$ ” 定的综合,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恩格斯曾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改变世界等等的争论。 我们发现, 几乎所有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都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 原则, 但实际上, 却又往往面对着 学术性和现实 性、 理论和现实的二元分立和相互脱离, 充其量只 是对理论和实际的某些外在关联的表层描述。 在 某种意义上, 我们同意一些学者的断言, 目前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脱离现实和生活世界, 而且, 这种
领域的特殊性和个别性, 使之成为数学化和理念 化的无限自然世界图景中的一个案例。 结果导致 了生活世界和人的存在之被遗忘, 形成了以黑格 尔绝对理念为标志的泛逻辑化的理性主义对于人 类思想的专制。 不可否认, 这种以追求普遍性和宏 大叙事为特征的纯粹意识哲学或思辨理论哲学对 于人类意识和人类精神的自觉曾起过重要的推动 作用, 但是, 它在其 “ 自然科学化 ” 的进程中也的确 走入了远离生活世界、 否认差异性和否认人的自 由的抽象化的理论误区。 从哲学范式看, 马克思本人的学说不仅在研 究对象方面, 而且在研究范式上都属于真正意义 上的实践哲学。 马克思对于思辨哲学体系深恶痛 绝, 在研究人的实践和历史运动时从不把实践和 历史本身的运动机制抽象和提升为外在于历史、 高悬于历史之上的普遍逻辑和必然性, 而是立足 于揭示它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机制, 揭示实 践活动的自由本质和具体的社会制约条件。 马克 思在批判德国哲学时多次直指它的思辨意识哲学 “ 范式的弊端。 哲学, 尤其是德国哲学, 爱好宁静孤 寂, 追求体系的完满……就像一个巫师, 煞有介事
衣俊卿,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
西 方 马 克 思 主义 研 究 在 新 时 期 中 国 哲 学 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的几年 间,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全方位研究又开始 “ 升温 ” 。 从总体上看, 近期的研究依旧承继了 &$ 世纪 %$ 年代后期和 "$ 年代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特 点, 例如, 关于其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关 于其不同流派的评介、 关于其关注的重要问题的 梳理、 关于其特征的揭示, 等等。 相比之下, 新世纪初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 究的突出进展是研究视域的拓宽。 一方面, 许多 学者加强了 &$ 世纪 ’$ 年代后出现的新马克思主 义流派的研究, 例如, 对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
哲 学 研 究
么” 而缺少 “ 为什么 ” 维度, 或者强调自在性和给 定性的日常思维。 经验化思维方式习惯于固守习 以为常和给定的东西, 往往把普遍性的理论原 理、 原则、 理论结论当作亘古不变、 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经验固守下来。 因此, 日常的经验化和理论 的教条化是相辅相成的两各方面, 共同支撑着顽 固的抽象化的思辨理论哲学范式。 我们知道,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从根本上 〈 反对这种理论的 “ 抽象化 ” 的毛病。 马克思在 《 政 治经济学批判 〉 导言 》 中提出著名的从抽象上升 到具体的方法论。 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研究分为 “ 两个阶段, 在第一条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 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 ” 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那么, 什么是具体? “ 马克思强调, 具体之所以具体, 因为它是许多规
哲 学 研 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衣俊卿
内容提要
新世纪初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突出进展是研究视域的拓宽, 目前存在
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乏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哲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的认识。 在西方哲 学发展中思辨理论哲学范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开始向实践 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回归, 其中, 卢卡奇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 文化转向 ” 一方面具有 深刻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根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理性和文化精神演进的重要趋势, 通过把关于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文化价值的形而上的思考和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的文 化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理论范式。 关键词 哲学范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转向
"%$ ” 继续发展的前提, 就比无用更糟糕。 可见, 问题
的研究中, 把经典作家的结论和原则当作普遍有 效的经验, 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变的原理去 套用和剪裁现实的情形依旧比比皆是。 情形之二, 消解哲学维度的实证化的研究。 与 上述情形相对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极端上的 误区, 即完全丢掉哲学的形而上的反思维度, 或是 满足于对一些给定的理论进行论证, 或是停留于 对一些具体问题的非哲学的思考。 结果, 这种理论 联系实际把哲学从根本上消解掉, 变成与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等无异的实证研究, 不仅使哲学, 而且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都失去了 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维度。 情形之三, 表面化、 形式化的回归生活世界。 应当说, 很多研究者明确反对上述教条化、 标签式 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范式。 新时期中国哲学研 究的重大进步是自觉地回归生活世界的导向, 具 体表现在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哲学、 人学、 生活世 界理论、 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但是, 令人遗憾 的是, 由于我们目前的实践哲学和生活世界理论 还没有彻底实现从纯粹意识哲学范式向马克思的 实践哲学范式的回归, 所以, 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展 示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构想所具有的那种感染力 和理论深度, 大多数理论表述依旧呈现为关于实 践、 人的生存、 生活世界等等的一般特征的抽象概 括和理论描述。 结果, 人们没有把生活世界当作人 的实践活动在其中得以展开、 人的社会结构在其 中得以生成的意义结构和文化结构, 而是重新抽 象为思辨的理论范畴。 例如, 在关于人和实践的研
"&$ 状况不属于 “ 被边缘化 ” , 而属于 “ 自我放逐 ” 。 当
“ 然, 自我放逐 ” 并不是有意逃避现实的结果, 而是 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受思辨理论哲学的 抽象化范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化范式的双重 纠缠的结果。 可以列举几种典型的情形。 情形之一, 教条化、 标签式的理论联系实际。 “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 而 是它的最终结果; 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 和人类历史, 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 不是自然 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 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
并不在于理论研究的抽象方法, 而在于意识哲学 的普遍化和抽象化的范式。 理论研究, 特别是哲 学研究, 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合理的理论抽象; 关 键的问题既不在于理论研究是否应当进行抽象, 也不在于理论研究对象的选择, 而在于理论研究 的范式特征。 具体说, 当我们得出的抽象概念中 包含着 “ 许多规定的综合 ” 和“ 多样性的统一 ” , 当 我们的理论结论中包含着 “ 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 发展过程 ” , 那么, 我们的理论研究就是具体的; 而当我 们在普遍的 知识和 原理中 抽象掉这 些多 样性和过程性, 我们的理论研究就犯了抽象化的 毛病。 在这种意义上, 真正的实践哲学和文化哲 学范式的个别化研究方式的注重点正在于对 “ 许 “ 多规定的综合 ” 、 多样性的统一 ” 和使结论 “ 得以 成为结论的发展过程 ” 的突出强调; 而纯粹意识 哲学或理论哲学范式则往往在自然科学的普遍化 研究方式的统治下抽掉内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 对于目前我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 研究中的某 些严重 困惑和 窘境可以 有比 较深刻的认识。 例如,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 学术性 ” 和“ 现实性 ” 、 理论和现实、 解释世界
"&$ ” 象, 应用于研究社会, 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我们把视野转入中国语境看, 马克思主义哲 学演化过程中从实践哲学范式向意识哲学范式的 转换, 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和研究的消极 影响更甚, 形成了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 普遍的 “ 抽象化 ” 顽症。 究其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农 耕文明和自然经济积淀了特有的 “ 经验化 ” 的思维 方式和文化模式。 同西方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相比, 这种经验化的思维方式的突出特征是缺乏理性活 动的内在的自觉的反思性维度, 表现为强调 “ 是什
"%$ ” 地念着咒语, 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 但是,
一、 哲学范式转换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
通 过 对西 方 哲 学 史 和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演 进 历程的反思, 我一直强调哲学范式转换对马克思 学说这 种具有强烈 的现实 关怀和 价值追求 的实 践性理论的极端重要性 " # $ 。 在某种意义上, 目前学 术界关 于西方马克 思主义 的定位 和评价方 面的 许多争议, 以及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的激烈争论 " ! $ , 虽然折射 出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 但是, 对于哲学范式的 重要性都缺乏自觉的和足够的认识。 而实际上, 在很多时候, 对于哲学研究而言, 重要的不仅在 于研究什么, 更在于如何研究。 换言之, 如果在研 究范式上存在缺陷, 即使我们变换了对象和主 题, 问题依旧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这是因为, 哲 学范式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哲学分析方法, 而是指 哲学的总体性的活动方式, 它涉及到哲学理性活 动的各个基本方面, 是指哲学理性分析、 反思和 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 从 哲学 演化 的内 在机 制来 看, 我们 可以 说 , 从古希腊起,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哲学范式: 一种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 思辨 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 一种是关注生命的 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 前者强 调严密的理性逻辑、 普遍的真理和知识体系, 在 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后者强调 人的天职和使命、 正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理 论形态上表现为实践哲学、 文化哲学或社会哲学 等。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 特别是实验科学的发展, 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 “ 自然科学化 ” 的过程, 理论哲 学或意识哲 学范式 在很长 时间内成 为哲 学的主流, 它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因果现象、 必 然性、 线性决定特征、 还原性、 可计算性、 普遍性 等, 放大为统一的、 一元的、 无限的世界的普遍规 律, 由此建立起以理性逻辑、 绝对真理、 普遍规律 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 同时, 又通过 抽象化除去生活世界、 伦理道德世界、 人的历史
!
江苏社会科学
!""# 年第 ! 期
方马克 思主义所代 表的哲 学范式 转换的意 义的 认识。 例如, 一些人依旧不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 一些人接受西方 马克思 主义的具体 理论观 点而从 总体上对 其评 价不高等, 实际上都与人们固守传统哲学范式和 传统评价标准有重要的关联。 因此, 阐释西方马 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特点, 不仅对于深化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研究, 而且对于在新的文化历史条件 下展示马克思学说的当代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 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但是, 在我们
烈批判 了那种为理 论研究 寻找普 遍适用的 灵丹 “ ) “ 妙药 ( 莫里逊氏丸 ” 的作法, 他指出, 任何一种 社会哲学, 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 终结论, 只要它还在提供莫里逊氏丸, 它就远不 会是完备的;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空泛的结论, 而 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 过程, 就毫无价值, 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 已经知道了; 结论若本身固定不变, 若不再成为
经过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表述, 特别是经过列宁的 《 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和斯大林的 《 论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马克思主义不仅经历了体 系化, 而且经历了自然科学化。 结果, 在马克思那 里关于人和实践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分析, 到了后 来的哲学教科书那里, 失落了历史和实践的丰富 性, 很大程度上变成了 抽象的、 普 遍的原理和结 论。 在这一原理体系中, 人的实践、 价值和意义的 特殊地位, 以及个性和个别化方法的地位都往往 被忽略。 在斯大林那里, 人的活动是与自然无异的 “ 一种被必然性所支配的活动, 他断言, 历史唯物 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 生活,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