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doc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币区。如果让新英格兰地区成 为一个独立货 币区 . 就有可能在 2 O
世 纪8 年 代 初遏 制 该地 区的 经济 过 热 . 在 8 年代 末避 免 该地 区 O 而 O 的经 济衰 退 。
中 C为流通中的货币, 存款记为D, 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 R , d 超额
另一方面 .国内学者也对我 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有效 性和 区域 存款 准备金 为Et / F ,C D是现金漏损率 . R D是超额准备金率。 E/ 通 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陶长高 (0 2 2 0 )通过对 中国货币供应量指 过调 整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能够调节货币乘数 、并进一步影响货 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 等进行回归分析 .得 出货币政策对 国内 币供应量 。 但是 . 除了R 是影响货 币乘数的因素 . d 超额准备金率、 的G P D 、物价等走势有较强的影响力 .总体上来说存在有效性 。 现金漏损率也能够影响到货币乘数效应的大小。由于数据取得的
26 480 29 4
货币供应量
7 0 4 g0 69 O 9 9 5 30 09 0 1 4 ( 04 ̄151 0 19 9 0 18 7 9 0 l 4 1 0 36040 1 80 0 3190 5
1 50 0 80 7 0 0
东部地区
2 l 5 80 8 1 6 314 8 6460 : 2350 3 4 3 4 3 7430 67 2 42490 j9 6 482柏8 67
贝 可经 论 I 云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 币政策有效性 的影 响分析
一蒋 文瀚
【 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要】中 国不 同 区域 的经 济 发展 水平 存 在 着 明显 的差 距 。 本 文通 过 对 中 国 东 、 中、 西三 个 区域 共 1 个 省 市 的 经 济增 8 贷 币政 策 有 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而影响信贷供 给并进一步影响投 资和 消费需求 的货币政 策传 导机制。
3 微观 主体理性预期
2 世纪7 年代 中期 以来 ,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 卢卡 0 0 .
斯 为 代 表 的 理 性 预 期 学 派提 出 了 一种 以理 性 预 期 为 假 说 的基
[] 1 。利率工 具是重要 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 可 以通过
则 是 以市 场 的不 完 善 或 存 在 缺 陷 为 前 提 。
市 场 业 务 、再 贴 现 政 策 和 法 定 准 备金 制 度 , 即所 谓 的 货 币政 策 的 三 大 法 宝 。 () 择 性 的 调 控 工 具 , 又 称 为 质 量 性 控 制 2选
信贷渠道是指经济中的银行贷款与债 权和股票 的不 可完
斯 的I—L 模型的利率理论指当实行扩张性的货 币政策时 , s M 由于货 币供应量 的增加导致利率 的降低 ,资本成本 的降低 , 从而投资相应 的增加 ,促使产 出和总需求 的增加 ,最终导致 国民收入 的增加 。此外还包括预期渠道和汇率渠道 ,预期渠 道强调人们对利率所得和通货膨胀变化的预期 ,从而使得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效果减 小 。利 率是货 币渠道 传 导中的 关键因
信息 ,以达到使预期与经济变化趋势相一致的 目的 。”典型
政策最 终 目标 的过程 ,其 与货 币政 策 目标一起决 定着货 币政
■■■ 。、 ■■● 6 ●■■ ■查 垒 墨(7 ■ 一 4
PO PU LAR
金 融 檬 U 越


的例证 出现在 18 年 的夏天 ,因为有 关部 门提 出了 “ 98 价格 闯
全 替 代 时 ,货 币供 给变 化 影 响银 行 的 信 资金 的 可 得性 ,从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
国的货币流动性和汇率体系,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
政策等都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影响。

2. 内部因素: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的数
量和质量、货币传导机制等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
则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要滞后于政策预期。

3. 运作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机制也直接关系到货
币政策的效果。

例如,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信号、政策目标是否清
晰明确,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针对上述因素,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跟踪国际形势、经济指标变化,综合判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2. 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提升金融机
构的数量和质量,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研发和运用能力,使货币政
策工具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3. 加强监管和管理: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和实施的监管和
管理,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操作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公开,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落实的可视性和可预期性。

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2003年至2007年7月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 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

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

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地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

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

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

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

1.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由于货币主义理论的盛行,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用于控制通货膨胀。

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经过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检验,各国却发现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种种弊端,于是又先后放弃了货币供应量,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在实践中运行良好。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1.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2.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008年初以来由于受美国次级贷危机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再加上人民币购买力被低估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中国的经济过热,为此央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行。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利率,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其他利率产生影响,进而促使经济运行按照政策目标发展。

在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之间的传导存在一定阻滞。

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银行风险、资金面紧张等,导致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支持不足。

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促使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但由于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不愿意放贷,导致政策利率的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促进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

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设置贷款利率,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度,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同时,也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其积极传导货币政策利率的作用,避免贷款利率过高或过低。

此外,应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总之,虽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发挥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控作用,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不稳定性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货币政策是一种稳定和促进发展的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策略。

但这种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该文章将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中央银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例如,如果物价上涨,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这会导致消费者和企业减少借款和消费。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可以贷款更多。

这会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例如,一个利率调整实施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效果,这是因为其他经济变量可能会影响利率的效果。

其次,货币政策有可能造成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

在经济繁荣期间,由于利率低,债务和资本市场可以使财产增值。

然而,在经济下行期间,较高的利率可能导致利润下降,这会影响企业和股票市场,从而影响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此外,货币政策并不能控制所有经济变化,可能会对价格所起的作用局限性。

某些商品价格与货币政策无关,例如农产品和原油。

因此,尽管货币政策在决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局限。

货币政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因国家而异。

在发展中国家,务实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相反,在发达经济体中,低利率政策可导致人们更愿意购买股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投资,这可能会导致市场泡沫。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货币贬值,这可能会增加出口的竞争力。

因此,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态不同,中央银行必须掌握其国家特定的经济背景并采取相应对策,而这与其他地方采取不同的政策。

探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 新菲利普斯 曲线在我国不适 用 . 我 国工会发展不够壮大 ,工人对于工资的谈判能力和欲望都
长期无效性理论推理 出来的 , 认为货币政策会 因为预期的存在而
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不会带来经济增长 。现代货 币主义 的开 山鼻祖 较差 。附 加工人对工资的谈判 的新菲利弗斯曲线在我国并不适 弗里德 曼也认为只对短期产出有影响 ,以他的研究 ,货币供应增 用 。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在信贷规模扩大时可能不升反降。 长延时平均一年和一年半 ,就会引发通货膨胀。从现实来 看,货 从我国4 万亿刺激经济措施的效果来看, 0 9 1 月末 , M2 20 年 2 余
通货膨胀 ,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求 的货币量。但 压力 ,但 内销 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也会使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 流通 中的货币量并不一定是在发挥着实际作用的,及所谓 的货 币 机。综上未来我 国仍可能出现需求动力不足 的问题。
沉 淀 现 象 。 目前 国 内 的通 货 膨胀 预 期 大 都 是根 据 货 币数 量 学 派 的
楼市 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恰恰说 明居 民购买力不足相当严重 ,
其 原 因就 在 于 ,货 币 同质 的假 设 在 现 实 中是 很 难 实现 的 。货 流动性并非过剩 。除了政府的大项 目和大企业之外 ,实体经济依
币实际上具 有不 同的 “ 状态” ,在不 同时期货币政策对货 币供应 然缺乏流动性 ;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就会造成储蓄增多 , 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 ,不同时期的货币流量和货币 如 此等等 ,均说明当前流动性滞存短期 内难有改善。 存量不是 “ 同质”的,但统计数据掩盖了这种差异。在经济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通货膨胀是仅仅依据货币数量论的逻辑 时, 经济变冷 ,投放 出来的货 币相 当一 部分就会被 “ 冰冻”起来 , 主观推导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收紧货币信贷政策 ,将会导 就像水流遇到零度 以下的温度就失去 了流动性 , 流动性从过剩变 致实体经济中流动性 紧缺雪上加霜 。 三、政策建议 为紧张。特别是我 国居 民储蓄倾 向居高不下 的情况下 , 币沉淀 货 现 象就会更加严重 ,即 出现 了内需不足。而货币供给是完全 由货 2 1 年我国货币政策应加强稳定性,调结构,促增长。重点 00 币需求决定时 ,央行坚持经济发行 ,物价才会平稳 ,经济能够不 引导货币信贷投向实体经济,重点扶植农民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 受通胀或通缩的困扰。货币需求的确定不是一件易事 ,受货币不 以控制资本市场价格 ,提高 MO的增长 ,使货币真正流通起来。 同状态 的影 响使得货 币供 给很难确定是否是超 出还是过 少。 例 如 , 国2 0 我 0 8年初股市强劲时还在讨论如何预防流动性太多 , 如 何抑制通货膨胀 ,到 2 0 0 8年四季度受金融危机影响 ,许多流动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

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

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

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

(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争先贷款,目前企业长期大量负债经营已经给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风险,企业和银行自我约束力还比较差。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稳定价格水平的一种政策工具。

然而,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议的焦点。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价格稳定。

针对不同的经济失衡问题,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加息来遏制通胀、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增长等等。

但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一直得到肯定。

首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状况、政治环境、国际贸易等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相互关联,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时滞,即政策措施的实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经济变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领先时期对经济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以避免错过最佳的政策实施时机,使货币政策效果更加显著。

而第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渠道和证券市场等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的作用。

但是,传导机制的阻碍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失灵,政策效果难以实现。

比如,银行可能会选择保留资金而不是放贷,这样就会导致货币政策实施失去效果。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但是,货币政策仍然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和风险分析,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此外,货币政策也需要与其他政策措施相互配合,特别是要与财政政策相互补充。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是互补的,二者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价格水平的综合效果。

总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实现货币政策效果需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并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入手,提出国内货币政策运行机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必须结合进行以及汇率和利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提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将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同时将利率作为汇率机制的改革和发挥中的重要联动措施。

标签:开放经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协调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机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

开放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客观金融环境的变迁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必然要求国家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应选择和运用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

我国以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受当时开放程度不高的限制,仅仅注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均衡的作用。

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外部均衡的研究也应得到重视,力求在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实现内外均衡的有效结合。

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冲突的一般理论(一)米德模型对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解释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论述了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

由此,在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内外状况可以有表1所示的四种搭配(假定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的情形,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平衡)。

表1描述的第一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中央银行应该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失业;然而要改善国际收支的逆差却应该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总需求和减少对国外商品的进口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

同理,表1的第四种情形:为实现内部经济均衡,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与国际收支顺差相适应的却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问题日渐凸现。

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使用,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在此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经济数据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引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

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

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

紧接着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它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中国,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个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执行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执行策略1.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通常,央行可以通过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总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常规和非常规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整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者信贷和货币流动性等方面。

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央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等。

3. 汇率调节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进口和国际收支。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采取干预市场汇率的措施,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等外汇汇率,进而对外贸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策略1.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强调“稳中求进”,注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保持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还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

央行通过相关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指导,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调控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和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预期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首先将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卢卡斯进一步研究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中,预期同样在货币政策效率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

鲁德布施(Rudebusch,1996)研究认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帕洛维塔和维伦(Paloviita和Viren,2005)在对欧盟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研究中就强调了这一点。

欧菲尼德斯和威廉姆斯(Or-phanides和Willianms,2004)在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进行分析时也得出同样结论。

所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框架效率。

当前,由于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加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对未来通胀预期时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只能利用有限的过去和当前的信息做出有限理性预期。

这种有限理性预期既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也可能相背离,使心理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殊性加以研究,辅之以相应的措施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预期是普遍存在的,在进行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都是依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在预期的支配下,做出消费、储蓄、投资等决策行为。

(一)传统预期理论发展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人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在跨期选择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目前主要经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及理性预期理论等四个理论阶段。

其中静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时主要根据过去所获得的信息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凭经验办事。

外推型预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对公众情绪的考虑,认为任何时期的预期都等于前一时期的变量水平加上(或减去)一定比重的前两个时期的该变量水平之差。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公众能够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对每一时期的预期进行修正,改进之处在于加入隐含动态调整假设,但是未考虑未来因素对预期的影响,当宏观经济突然上涨至较高水平而呈现出不稳定时,适应性预期就暴露出未考虑到利用当前信息的缺陷。

穆斯、卢卡斯等人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克服了该缺点,认为公众在做出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会根据各种经济信息对当前的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期。

罗伯特和卡罗尔(Robert和Carroll)提出了粘性预期的概念;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亚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粘性预期理论,修改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完美假设,把“经济人”分为两组,一组是适应性预期,一组是理性预期,两组人群相互作用导致预期对行为影响产生粘性。

(二)货币政策异象分析根据理性预期学派观点,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对产量和就业也是没有影响的。

他们认为由于货币当局提高货币供给时,总需求曲线右移,具有完全理性预期的公众完全了解这个信息并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随即货币工资应该提高,总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结果市场很快再次出清,产量和就业就保持在自然率水平上未发生变动,只是价格上涨了而已。

但是按照此说法,公众认识到提高工资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为了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不会要求提高工资或者按比例提高工资。

虽然说工资提高会降低企业单位利润,但是如果总需求扩大了,则企业利润并不一定会减少,而且从长远看,即使利润减少了,如果市场份额扩大了,企业一般也是乐意的。

如果伴随着通胀水平和工资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且幅度超过了工资上涨的幅度,总供给曲线反而会右移,这些现象都与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相左。

(三)行为经济学对预期理论的延伸及扩展行为经济学有限预期理论建立在行为人“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之上,与粘性预期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人的预期不是理性预期,但是区别在于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社会人没有完全的理性和完备的信息,预期的形成不可避免要受到自身认知偏差和各种偏好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会形成一种有限的粘性预期,社会中并不能清楚地划分适应性预期人群和理性预期人群,即社会中所有参与者均为有限理性的“社会人”。

公众预期对决策的影响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具体要受各种启发式偏差及框架依赖的影响。

1.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将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概率运算转化为简单的认知判断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处理问题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和决策过程。

由于每个问题具体情境不同,因而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处理不同情境下的问题经常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如人们利用大脑中已有事物的特点对眼前所见的事物进行归类会产生代表性偏差;人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时,还会根据该件事情回忆的程度来判断,从而认为容易回忆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大,不容易回忆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这样就产生易得性偏差等。

2.框架依赖。

框架依赖是指个体在面临一些不确定问题时做出的决策会受到它的经验、习惯、知识结构及所生活的环境等框架的影响。

在框架依赖情况下,人们面对本质相同但是表现形式不同的问题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或解决方法,由于框架依赖所造成的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损失厌恶。

卡内曼和特韦尔斯基(Kahne-man和Tversky,197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等量的损失和等量的收益时,人们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同等损失和收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2.5:1,也就是说人们是损失厌恶(LossAversion)的。

另外还会导致公众自我控制问题,人们的时间偏好并不完全一致。

在决策早期时,会希望推迟该决策,而到投资决策晚期时,又会迫切地做出决策。

二、我国公众通胀预期特征及作用机理理性预期条件在我国来说并不成立。

理性预期要求人们利用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我国这个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国家来说,公众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认识和分析这些新的经济情况从而进行预期,这对我国的公众来说是有难度的。

(一)中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1.我国公众从众行为较严重。

人们对通胀的有限理性预期很容易导致“羊群效应”的形成。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经济环境相较发达国家更复杂,这加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预期的难度,对通胀的预期更为脆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公众就会迅速采取避险行动。

如2007年我国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都是受此效应的影响,再加上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致使避险资金与投机资金合二为一,成为资产和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最初,只是少数先知先觉者,首先意识到价格在未来会持续上涨,就会提前抢购,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抢购大潮中,“羊群效应”从而产生。

2.通货膨胀预期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会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期以达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事实上人们的预期不会在短期内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短期内很难改变。

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掀起了全国性的投资热潮,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大环境下,有效抑制了我国公众悲观预期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上行通胀预期逐渐形成。

4万亿刺激计划逐渐退出,人们的通胀预期并未及时调整,各地投资仍火热进行,房价等资产及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到了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进入贬值通道,公众不乐观预期逐渐形成,中央及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在相关领域进行政策调整,但是人们的通胀预期不甚乐观倾向短期内仍很难改变。

2015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仅增长7%,进出口总值下降6%。

从数据看,尽管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宏观经济形势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3.学习型预期只能部分解释通胀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学习效应能有效提高人们预期的准确性,提高预期有效性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获取信息,逐渐减少预测误差,并认为在这种互动的循环学习中,公众预期应该会达到均衡状态。

但事实上,公众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和信息的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处理大量信息,只有对不断获取的信息进行逐步地消化和吸收才能够形成系统性和稳定性的认识,因为人们没有这种完全的认知能力,所以学习型预期仅能解释部分通货膨胀预期。

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国家政策宣传、货币政策透明性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公众学习效应不甚明显,相反政府政策与公众沟通机制尚未畅通、媒体炒作及商家投机套利等现象,更加重了公众学习效应形成的难度。

(二)我国公众预期对行为影响的机理分析——以通胀预期分析为例1.公众对货币政策误读及误解。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观点,通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不会真正影响到实体经济,过多的货币不过是最终体现为物价的上涨。

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关键是要看市场的吸收情况和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但是现实是我国公众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这一点,反而由于政策透明性、沟通机制不畅通及自身有限理性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会将政策解读为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实际上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使货币贬值,同时刺激公众增加对货币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

自认为理性的人们会在央行采取宽松政策之前进行“对冲”或保值行动。

购房热购车热等现象正是“对冲”或保值行动的例证。

2.通胀预期造成资源错配和部分虚假需求。

公众形成的通胀预期,属于典型的有限理性预期,而通胀传统的破坏力诱发的过度反应,是产生这种有限理性预期的重要诱因。

以前的通胀实践表明,通胀对资源形成错配。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由于货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发生通胀,就会因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从而打乱市场机制的有效秩序,干扰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通胀也会对劳动力产生误导。

通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劳动力错误信息,把他们吸引到这些热门岗位上去,这些被误导的劳动力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胀是否继续进行。

通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胀的劳动力人数就越多。

因此,持续的通胀带来了更大的失业,而失业急剧增加又促发了更严重的通胀。

3.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助推通胀预期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加速,美欧日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致使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资本项目在未完全开放情况下仍然不能独善其身,我国每次通胀的形成都离不开相关的国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