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意图

合集下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材分析)(评析)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材分析)(评析)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修订本)第52、53页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另外,对教学题材进行了微调,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正确的求比值,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渗透数学文化,认识“黄金分割”,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引导观察:出示长5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和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

启发:哪个长方形看起来更舒服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师:这里隐藏着一个数学秘密,想知道吗?2、谈话: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可喜的成绩,夺得32枚金牌,(课件播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雅典奥运会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的五星红旗,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发自内心的说: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五星红旗看起来舒服吗?美吗?这跟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有关。

告诉你,五星红旗长9分米、宽6分米,如果要对它的长与宽作比较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让学生畅所欲言)4、筛选问题并板书(1)长是宽的几倍?3÷2=3/2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3=2/3 5、揭示课题:长是宽的几倍或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用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国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的,今天我们再学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这就是比。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比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意义的深入理解,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还需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地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2.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意义。

2.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比的定义、比的性质等内容。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运动员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意义。

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速度和路程的关系?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通过PPT展示比的定义,并进行讲解。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身高和年龄的比。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比的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3篇)《比的意义》篇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

(2)比的后项不能是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媒体: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引入:同学们,2008年的北京将要举办什么盛会啊?(北京奥运会),在上届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那么关于奥运会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播放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说出的资料中选出中国金牌数和俄罗斯金牌数:中国获得金牌32块。

俄罗斯27块。

你能列出算式表示中国与俄罗斯所得金牌块数之间的关系吗?(这里可能有学生列加减法,也可能会有除法。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比”的概念和基本运用方法,能正确理解并使用“比”的相关术语和符号。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比”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运用“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比”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确“比”是通过两个量的比较来表示大小关系的。

2.概念理解(1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比较、图片比较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境做出比较,了解“大于”、“小于”、“等于”等不同情况下的表示方法。

3.运用方法(20分钟)讲解“比”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如:用“:”表示比,用百分数、分数表示比等。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比”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比”的方法。

4.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身高是小红的1.5倍,小明的身高是1.2米,那么小红的身高是多少米?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使用“比”的方法。

5.总结与提高(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比”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比”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做练习,提高“比”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实物比较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比”的概念。

2.教学材料:包括课本、练习册等,用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

3.实物比较:如纸张、水杯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五、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

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情况:(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一)同类量的比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

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3.加强对比的计算和应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能。
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比的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树立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4.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计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比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注重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根据课堂所学,自己设计一道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并列出解题步骤。
2.提高题:
(1)课本第45页第4题,分析问题,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2)尝试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比较、水果的重量比较等,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3.拓展题:
(1)查阅资料,了解比在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并整理成一篇短文,与同学分享。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10篇)《比例》教学设计篇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比例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

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师:相机板书:3:5=2.7=4.5?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三、自主探索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比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比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没有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加深对比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概念和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意义和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案例、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图片、实物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假设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我们如何比较这两辆汽车的速度呢?2.呈现(15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比的读写方法和比与除法的关系。

比的读写方法:前项比后项,如60比80,读作60比80。

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doc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doc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221600)刘念泉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修订本)第52-53页。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2.理解并掌握比与比值的联系与区别,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3.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问题情境-:(多媒体显示)星期天,妈妈买了6个梨,12个苹果。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出哪些问题?(苹果比梨多多少个?梨比苹果少多少个?苹果是梨的几倍?梨是苹果的几分之几?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比较苹果和梨个数的?(前4个问题是比较苹果和梨个数的,其中前两个问题,是比较苹果和梨个数的多少,用减法;后两个问题是求苹果是梨的几倍或梨是苹果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

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凸显出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又把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分为表示相差关系的和相除关系的,既唤醒了沉睡的旧知,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2.问题情境二:(多媒体显示镜框图)长5分米、宽3分米。

要比较长与宽的关系,可以提哪些问题?(长比宽长多少?宽比长短多少?长是宽的儿倍?宽是长的儿分之儿?)“长比宽长多少,宽比长短多少?”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早己熟知,现在我们来研究:1.长是宽的几倍?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提问:要求镜框的长是宽的几倍?应该怎样算?(5:3=。

)宽是长的儿分之儿呢?(334-5=-)5揭题:长是宽的2,宽是长的9都是用除法计算比较的,比较相除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3 5 还有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比”。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及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水的甜度问题:一杯糖水用 20 克糖和 100 克水调制而成,另一杯糖水用 30 克糖和 150 克水调制而成。

哪一杯更甜?(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杯糖水的甜度,引出用“比”来解决问题。

2、新授(1)比的意义通过刚才的例子,讲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如,第一杯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 20∶100,第二杯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30∶150。

(2)比的写法和读法以20∶100 为例,讲解比的写法:中间的“∶”叫做比号,读作“比”。

20∶100 读作“20 比100”。

(3)比的各部分名称介绍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4)求比值让学生计算 20∶100 和 30∶150 的比值。

通过计算得出:20∶100= 20÷100 = 02;30∶150 = 30÷150 = 02。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5)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得出: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分数值。

区别在于: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3、巩固练习(1)给出一些比,让学生写出比的各部分名称,并求出比值。

(2)判断:足球比赛中的比分 3∶0 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材分析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富有教育意义的神五飞天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教学比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这是谁?关于杨利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生1:我知道杨利伟是航天飞行员。

生2:我知道杨利伟是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杨利伟叔叔就是乘坐“神州”五号飞上太空的,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比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比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比的定义、性质和应用的实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比较两杯果汁的浓度,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比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巩固比的知识。

《比的意义》教案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设计
《比的意义》教案设计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安排 • 比的概念及性质阐述 • 比例尺和百分比概念引入 • 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设计 • 评价反馈环节设置 •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 比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
探究比的性质。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比 的基本性质,并学会化简 比。
交流展示成果评价
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 果,包括对比的概念、读写方法
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互动交流
鼓励其他小组对展示成果提出问题 和建议,促进全班学生之间的交流 和互动。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展示成果和互动 交流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 评价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05 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设计
小组划分和角色分配
小组划分
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角色分配
每组设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明确各自职责。
合作探究任务布置
任务一
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通 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 概念,探讨比与除法、分 数之间的关系。
任务二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指导 学生正确读写比,理解比 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概 念。
分层作业实施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 难度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
拓展延伸资源推荐
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与比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数学故事、趣味比例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如数学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 以获取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今天带领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一节课,这节课要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

这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多,又抽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了引导语,预设应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状况。

在不同类量和同类量的比学习过程中,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升旗仪式行进中,3分钟走了330米,同学们的速度是多少?让学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计算之后,老师问速度还可以说成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之后,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与不同类量的比时,教师就忘了对两种量进行对比引导。

学生虽然知道了路程比时间,但是却没有引出进行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缺失了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比”的实际意义,这样成为了这节课的缺憾。

如果设计的时候进行对比题目形式呈现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如,五(2)班3分钟走了330米,五(3)班5分钟走了450米,你能说出哪些比?在第一个例题的基础上,学生会说: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

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比表示谁和谁的比,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3:5是五(2)班和五(3)班时间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时间的比。

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比中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发现3:5是时间与时间的比,330:450是路程与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3:5,330:450是相同类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类量的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

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见,教材的有序排列和呈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较的意义,在比较、除法、分数之间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比较级的含义,掌握比较级的读写方法,知道比较级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

(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题目简明扼要,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讨论,导入学生对理解比和认知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程的学习对象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5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5篇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5篇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

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

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

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

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

(板书:比)[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

(板书:4÷1=4:1)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4=1: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

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人,女同学人数是23人。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比2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意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及意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40、41页【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下打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初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在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身体上就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一起来探究人体中的数学奥秘!请看大屏幕。

图1 出示课件(见图)谈话:这是赵凡同学的一些资料。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赵凡的头部长25厘米,身长160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借助素材,引入概念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关赵凡同学头部长与身长关系的问题?预设:(1)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追问:怎样列算式?25÷160=继续追问:这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列算式怎么表示?预设:身长是头长的几倍?160÷25=小结:大家看,这两个数相除就表示出头长和身长之间的什么关系?预设:倍数(板书)(2)身长比头长多多少?你能列算式表示吗?160-25=135厘米谈话:这句话倒过来怎么说?预设:头长比身长少多少?小结:他用减法表示出了头长和身长之间的关系?谈话:通过对对赵凡头部长和身长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多少,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表示出头长与身长之间的关系——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意图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技能目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身边熟悉身体结构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用身体中的头部长和身长两个数量比较成为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出比的意义。

比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