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讲 大众传播(1)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丹《新闻理论⼗讲》重点整理新闻理论⼗讲第⼀讲新闻——叙述事实⼀.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的是让对⽅了解⼀件事,只要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各种符号传播⼀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为的⼀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的⾏为,所以宣传⾏为的中⼼不是接受者,⽽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种传播⾏为,可以相互渗透,⽽且有交叉的地⽅。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的是其中⼀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个⽅⾯:⼆.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然产⽣的、⾃在的意见形态。
在⼀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个⼀个⾮常具体的事实,⽽且往往与⼤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活传播结构有⼀下⼏个特征:1、信息内敛,⽂化内聚⼒是社会群体⽣存发展的依托。
传播学简答题总结(十)
传播学简答题总结(十)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1、什么是大众?大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话的社会群体,与既有的群体形态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2、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早期的大众社会理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的立场上队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肆认为,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
李斯曼主要从人是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
恐豪瑟则强调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
3、什么是“拷贝的支配”?试分析这个观点。
随着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是人们与大多数"实物"不可能保持着实际接触,要了解它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他当做实物的代替物。
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
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
第一条是利润原理。
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
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因为"拷贝原理"具有"利润原理"和"政治或宣传原理",所以他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一、概念题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
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传播学概论第十讲传播效果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十讲传播效果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58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新闻折射假说的提出者是()。
A.麦克劳德B.罗杰斯C.诺利-纽曼D.格伯纳2.“枪弹论”诸多研究中()研究的是广播剧对社会的影响。
A.佩恩基金会研究B.《火星人入侵地球》研究C.赫佐格广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D.美国伊犁县调查3.()将大众媒介看做是行为塑造、兴奋、放松及各种行为意图(如投票)的一个主要来源。
A.行为效果B.认知学习效果C.认知建构效果D.认知社会现实效果4.说服效果的研究者们使用()表示对于某些客体、个人、组织和符号的接近或回避的反应。
A.意见B.说服C.观念D.态度5.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理论。
B.刻板印象C.洞穴比喻D.新闻与自由D.拟态环境6.()理论涉及的是人们怎样通过得到的信息来学习并决定采用新产品或新服务。
A.社会认同B.宣传说服C.议程设置D.创新扩散7.通过操纵象征物来影响人们的行为的技巧被称作()。
A.说服B.宣传C.引导D.传播8.()将宣传定义为“个人或组织有意设计的意见或者行动,以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行动,达到事先安排的宣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A.拉斯韦尔B.坎特里尔C.杜威D.李9.两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10.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11.作为使用电影进行说服的军队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发现了研究说服系统理论的前景。
A.拉扎斯菲尔德B.罗杰斯C.霍夫兰D.塔尔德12.根据休梅克等人总结的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因素()。
A.媒介工作者和个人的影响B.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C.意识形态的影响D.受众议题13.1958年,美国学者诺顿·朗对议程设置理论进行了直接描述:“在某种意义上,()是设置地方性议题的原动力。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
拉斯韦尔是著名的政治学家,他的政治学说对当代政治学理论影响很大。 (1)生平和学术背景 风流儒雅的家庭,父亲是牧师,藏书很多,常与知名学者交往,如杜威就是他家的常客,可 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拉斯韦尔从小就思路敏捷,聪慧过人,早慧,十三岁时,他父亲就送了他一套哲学百科全书。 十六岁时就进入了美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又分别在伦敦大学、日内瓦大 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二十四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集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活动, 是传播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拉斯韦尔也因此一举成名。拿到博士学位后,拉斯韦尔受母校芝 加哥大学聘请,到政治学系任教。他教书并不受学生欢迎,不过他学生说,回想起来拉斯韦 尔给他们的启发和教益最大。(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评价一位教师,当然也不要简单 地评价一个人。) (2)对传播学的贡献 拉斯韦尔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总计达六百万言之多。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除了前面提 到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文外,还有一篇《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一部传 播学纲领性力作,是一张构筑传播学大厦的蓝图。 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所有的哲学都无非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因为柏拉图提出了哲学中的 大部分根本问题。同样,我们说所有传播学也仿佛是对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的注释,因为它提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内容。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 传播过程的要素。拉斯韦尔在文中提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谁)、say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产 生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五W模式。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
3、后期大众理论。
二战以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 豪森,从大众社会理论出发,考察了美 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认为,白 领中产阶层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的减 退、人际关系的冷漠孤立、社会权力的 集中、大众传播导致文化的平均性和流 动性等等因素,是美国现代社会各种病 理现象的根源。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
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等。 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无
组织性。 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
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 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 概念。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 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成员是流动的。大众的范围常常 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 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的。
大众的概念与特点
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 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 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3、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 的位置上。
4、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 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 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1、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 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 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权力精 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 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 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 多数”力量。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 中,谁就掌握了一切。
大众传播及特点
大众传播及特点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在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活动;(3)大众化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发展趋势:(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5)反馈的弱化强化(6)大众化媒体社会化媒体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与效果的学问,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其发展过程大致有几个阶段: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电视。
报刊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确是在19世纪30年代,其代表性的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经营向市场化运营向市场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报纸开始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出现了。
1838年,赛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
20世纪初,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研究人员康莱德在他的汽车房内装了一台试验发射机,向外发射无线电通信,他放了一张唱片,他原本目的是要改良无线电装备,但是确不自觉地成了第一个早期唱片地播音员。
第十讲大众心理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电子媒介在心理沟通中的作用: (比较文字媒介)
★感官性 ★一次性 ★刺激性 ★人际关系的淡漠性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第二节 流言和舆论
一、流言 (一)流言的定义与类型
1、定义:流言是指传路不明,传无 根据的言论。
流言,无根之言,如水之流自彼而至此。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2、流言与谣言
➢社会事件 ➢社会问题 ➢社会冲突 ➢社会运动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2、公众
➢有共同话题 ➢参与议论过程 ➢自发性与松散性 ➢有一定的层序性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3、意见
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 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 二是情感成分 三是意志成分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三)舆论的社会心理功能 1、舆论对于个人的影响
2、主观条件
时尚能否出现和普及, 与该社会中一般大众的时 尚意识的强弱有无密切相 关。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三、时尚的传播规律
➢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 正比
➢新奇性 ➢周期性变迁 ➢常态曲线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四、追随时尚的心理原因
树异于人——求新欲望 求同于人——从众与模仿
(社会榜样)
2、舆论的特征
➢ 自发性 ➢ 社会性 ➢ 合理性 ➢ 有效性 ➢ 公众性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二)舆论的结构分析
1、舆论对象 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
能够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 对待的社会事件。 舆论对象的特点:
功利性 新异性
第十一章 大众心理
舆论对象的四种形态:
第九章 大众心理
第九章 大众传播
四、信息环境的意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著名新闻工作者李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著名新闻工作者李 普曼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 普曼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 的问题。 因此,李普曼告诫我们,大众传播形成的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 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 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二战以后,电视发展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 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 数字化的变革过程,每一次发展都大大加 强了电视媒介的影响力。
电视媒介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 (1)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 道化时代,电视媒体的内容更丰富,选择 性更强;(2 性更强;(2)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 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高;(3 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高;(3)电脑 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4 和互动性;(4)卫星传输技术的普遍采用 使电视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的时代。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组织性 2、复制性 3、广泛性 4、两重性 5、单向性 6、制度性。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能力。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2、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舆论》第一章的 “身外世界与脑海图 舆论》 景”。 身外世界实际上是“ 身外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 不可思议的” 不可思议的”。 脑海图景是个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脑海图景是个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其作用在于把臆想的秩序及联系加诸庞 杂混乱、无所适从的身外世界,变无序 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 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可触可 见可思议” 见可思议”的环境。 脑海图景应是由媒介隐性功能建构的身 外世界的全貌,人们就是对这一虚性世 界进行感知、体验、经历和反应的。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十讲宣传与大众传播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56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你认为下面哪一项属于阿什德和约翰逊所说的“官僚式的宣传”?()A.国家制定的法律B.行业制定的法规C.广告商在报纸上投放的广告D.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作为大众的受众是一种()。
A.政治管理者视角B.商业经营者视角C.政治参与者视角D.文化精英视角3.耶鲁项目主要是针对下面哪一传播领域的研究?()A.大众传播B.组织传播C.人际传播D.国际传播4.耶鲁项目的研究者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其说服效果呈正相关的关系,他们将其称之为()。
A.休眠效果B.信源的可信性假说C.免疫效果D.主流化效果5.扎伊翁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仅仅通过重复某种刺激就能够导致实验对象对该刺激产生正面的评价。
他将该理论称为()。
A.传播/说服过程的输入输出模式B.认知不协调理论C.纯粹接触假说D.深思的可能性模式6.儿童食品应当选择在卡通片时段播放是()的体现。
A.大众社会理论B.顽固的受众C.受众商品论D.受众分化7.霍夫兰等研究者发现,传播者的性质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传播者与说服相关的性质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传播者的权威性和()。
A.社会地位B.受教育程度C.工作职位D.可信赖性8.下面哪一项不是埃吕尔认为个人有宣传需求的原因()。
A.分散的个体很难形成理性的意见B.现代社会中孤独和焦虑的个人需要融入群体以重建遗失的联系C.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精力有限,无法在众多信息中做出合理选择D.群体让个人产生崇高感,个人渴望从群体中获得认同9.下面哪一项不是乔姆斯基和赫尔曼所说的宣传模型中的过滤网()。
A.政府B.广告商C.商业组织D.行业自律组织1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群体归属对受众说服效果的影响?()A.群体其他成员的期望B.群体组织规范C.群体的强制性D.群体成员资格的重要性11.下面哪一项不是魔弹论的来源或基础?()A.本能心理学B.大众社会理论C.进化论D.传染理论12.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表明受众具有()。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社会大众传播-第十章-传播内容0403V2
• 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 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 约翰· 哈特利
• • • •
2、大众文化的特征: 流行性、商品性、通俗性、娱乐性 约翰· 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狂欢节的功能是解放并承认一种创造性的、 游戏性的自由。 • 大众在对文化产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具有 极大的创造力,消解了现代性意义上的宏 大叙事。
(二)怎么说
1、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品有自己的样式和风 格。
这是由传播制度、传播者的观念意图和传播理念、传播媒介渠 道、媒介组织的定位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 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普遍规律。 •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 ②防疫论 • ③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 ④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 • ⑤重复律
2005年,李宇春获得“超级女声”比 赛全国总冠军 ,同年10月登上美国《时代 周刊》亚洲版封面。2012年举行疯狂世界 巡演,获得韩国MAMA亚洲最佳歌手奖 。 2013年,凭原创作品《再不疯狂我们就老 了》获得EMA欧洲音乐大奖全球最佳艺人奖。 截至2015年,共举办24场个人演唱会。 2009年,李宇春涉足影视,主演了 《十月围城》《龙门飞甲》《血滴子》等电 影,凭《十月围城》获得香港导演会最佳新 演员金奖及亚洲电影大奖、亚洲影评人协会 大奖、香港金像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 新演员提名 。2013年,主演赖声川话剧 《如梦之梦》 。2016年,主演的电影《摆 渡人》。
• 二、法兰克福学派 •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 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 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 •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 行宏观的广泛的批判性研究 •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vs. 大众 文化(mass culture)
第七章 大众传播1(用)
• 二、电报、电影、广播 •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 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 的通讯社,它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 展起来的。
•
起源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 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 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 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 感应器)也已具备。 • 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 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 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 中获得了应用。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 电文直接指向字母。
• 4.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施拉姆誉为 “雷达功能”的是 D • A.社会协调功能 B.娱乐功能 • C.文化传递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 5.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是 A • A.娱乐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 C.文化传递功能 D.环境监测功能
•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学者称为“整 合功能”的是 C • A.环境监测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 C.社会协调功能 D.娱乐功能 • 7.大众传播具有强烈的 D • A.任意性 B.排他性 C.双向性 D.选择性
•
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他是一位 画家,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 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他4l岁那年,他从法国学 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 个神奇世界。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 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还说"不管电 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 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 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 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 回美国后,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 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 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 日地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 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 次失败。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然而, 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又为当 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失望中抬起头来。 他冷静地分 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 的方法来发送信号。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人类传播史
电子传播的意义
◆电子传播将信息的传递与物质的传递相分离,使
得以接近于实时传播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已经成 为现实。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
影像信息系统。
语言(传播)的起点 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起点
思考:
由于交流的需要, 语言产生于人类
社会化的进程中, 而后便成为人类 社会化以及整个 社会的复杂与扩 大化的催化剂。
口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 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 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事 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 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第三阶段 文字时代
公元前3500年
文字使人类脱离 原始蒙昧状态 而踏入文明的大门
文字的发明
文字起源于绘画,在有真正的文字以前往往都是先有“象形文
字” ——由图形符号组成的原始文字 。
汉字发明之前经历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此外,先民还在武 器、工具及劳动产品上刻画某些“符号”作标记。这些摹写事物的图画 被后世学者誉为“象形指事汉字之祖先”。
20世纪的最初十年,无线电广播已 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作为一项传播技 术,广播已经初具形态。
无线电广播成为一项社会事业,是在 一战结束后的年代才开始兴起的。
“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电视时代
1962年,第一颗通讯卫星 “电星一号”(Telestar-Ⅰ)发 射升空,从此电视节目可以直接 进行洲际传播,全球一村的局面 开始形成。
伯恩斯在《解读古秘鲁结绳文 字》一书中,猜测结绳上的色彩 和结构可能是现今安第斯山脉仍 在使用的盖丘亚族语的速记形 式。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郭庆光的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
定义: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
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
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意义:(郭庆光补充)(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居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它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在这一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1、认为她缺乏理论性,对关键概念定义太泛,认为它是一种搜集资料的策略。
2、极少有研究去寻求满足的前提。
3、认为使用与满足理论用自我报告来确定人们的动机,显得有些简单和天真。
4、认为它过于狭隘地集中于对个人的研究,忽视社会结构和媒介在该结构中的位置。
(对此鲁宾和温德尔提出了一种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依赖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使用与依赖模式将个人置于社会系统之内,这些系统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需要)5、该理论也受到了媒介霸权论学者的批评。
媒介霸权论学者认为,大众媒介的消息倾向于强化文化中的主导世界观,受众很难回避这种媒介提供的带有偏向的解读。
6、一些研究发现,受众之接触大众传播,并不总是高度精心的或目的明确的行为,因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挑战。
11第十讲大众心理现象
二、流言
流言和谣言有些不同,谣言是恶意 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 散布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 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 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 为传播。
二、流言
2、流言的类型 愿望流言:反映人们的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 梦想以及未满足的需求。愿望流言是凭常识就能推 测到这些流言将会有目的地、故意地传播给宣传对 象。 恐怖流言: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恐怖情绪。常见于社 会紧张时期(自然灾害、战争、政变等)以及人们 对某些事物产生明显的恐怖和悲观绝望的时候。 攻击流言:与恐怖流言相似,均产生于社会紧张时 期,通常起因于群体之间的矛盾,其作用在于制造 分裂。
一、流行
2、追随流行的心理因素: (1)从众与模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人视为乖僻、孤 独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人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周围环境, 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可供选择的最简便而又可靠的方 法,便是模仿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如周围人们的服装、 发式、行为、言语等,以适应环境。人们在追求与模仿 流行事物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安全感:既然这么多人 这样做,一定是合乎时宜的,一定是正确的,自己与他 们一样,也不会错,此即“从众”。所以,流行项目便 成了引导人们如何行动的模特儿。 社会上许多人竞相模仿某种新奇事物时,就逐渐形 成一种社会风尚——流行。模仿乃是再现他人的一定外 部特征和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动。
二、流言
(二)流言传播的特点 2、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3)同化:是指流言的接受者以自己的 知识经验、需要及态度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 言的内容,凡是他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就接 受下来,同时凭自己的想象对它进一步加工 (添油加醋)之后再广为传播。最后往往把流 言套到某一群体或某一人身上对号入座,使 流言内容与原来的事实相距甚远。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理论
什么是议程设置?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 “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Agenda Setting Theory
美 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
格伯纳认为: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 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 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 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 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 人们的现实观。
本质是传播媒介和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揭示——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
媒介客观中立的神话破灭
“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 往往取决于在某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群体。”
——李普曼《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和问题
意义
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了大众媒介的有力影响。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 响越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 和“强化”两种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 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 影响较小)
谁在设置议程?
谁是媒介议程的设置者?政府?公众?专家?媒体拥 有者?编辑?记者?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
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指出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 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带来的社会后果。ຫໍສະໝຸດ 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
传播学教程2 第十章_大众传播的受众
▪ (四) 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 大众社会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与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的。
▪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 ▪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
▪ (1)为什么“复制”
▪ 环境扩大,精力有限
▪ (2)怎么样“复制”
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即他所说的“利润原理”) 和政治压力(即他所说的“政治或宣传原理”)的双重 驱动下,大量低俗化的“拷贝”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使 大众沉溺其中并散失了批判力。
▪ 清认为,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 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 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和它们的垄断地 位;对来自传媒的种种刺激已经放弃了严 肃认真的态度,在玩世不恭和无可奈何的 心态主导下而自甘于消极、被动的处境。
▪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20世纪30年 代以前,极力贬低大众)
▪ 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政治家托克威尔——《美国 的民主制》:不顾正义只顾功利
▪ 19 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集群
▪ 20 世纪西班牙的奥特伽——《大众的造反》 (1930年):平庸者的集合
▪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 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众越来越受到压抑而被少数权力精英所利用,成
了走向法西斯极权的手段和工具。)
▪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 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 病理现象,美国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众传播的功能及其功能失调 (综合)
1、环境监视功能。 正:满足信息需要;加强社会规范; 授予地位;巩固统治;推动文化发展。 负:对社会体制潜伏的威胁;麻醉;文 化渗透与文化侵略。 2、社会协调功能。 正:设置议题;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负:助长顺从心理;减弱主动判断精神。 3、文化传递功能。 正:社会成员社会化;文化体系标准化。 负:降低平均教育标准;失去独创性。 4、娱乐功能。 正:权力扩展;大众文化; 负:低俗化;削弱精英文化。 5、经济发展功能。
传播者: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传播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 制和传播信息
传播对象: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内容性质:兼具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过程性质:单向性很强,反馈延迟、非直接 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媒介组织的政策和职业规范存在
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结构中。各国均有不同 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
《瑞丽服饰美容》,面向18-25岁的大学 女生和职场新人。它不仅发布最具影响力的服 饰美容潮流资讯,更提供权威性的自我形象塑 造提案和人生设计指导,同时也是认识自我、 塑造自我、进入社会、认知社会的杂志。
《瑞丽伊人风尚》,面向25-35岁的都市 职业女性。它推介潮流时尚,提供美丽秘笈, 鼓励女性拥有事业,追求幸福,完善自我,实 现身心和谐的生命质量,是21世纪指导都市职 业女性美丽与生活的杂志。
3、广播:1920s开始*,新闻、音乐、讲话、转播体育实况等 节目,商业化与公共服务并行;40年代后,家庭收音机的 普及率超过80%;二战后收音机日趋小型化、便携化
贡献:自广播始,大众电子传媒进入家庭。
电影的优点与不足
电影电影的特点是高品质,视觉性和逼真性, 大银幕,巨额投资和影院效果。 但它也有些缺点,如受时间、地点限制,周 期较长,缺乏连续性,内容局限于文艺等等。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 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 2、协调社会各部分。 3、传递社会遗产。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 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 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解释与规定功能。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功能。
本书观点:认为大众传播以19世纪30年代大 众报纸的出现为标志.
(一)大众 报刊与大众传播
1、15世纪40年代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和印刷机,成功地 印刷除了第一批油印《圣经》,施拉姆把这个日子成为 “庆祝大众传播开始的日子”
2、政党或政论报刊时期(观点纸)
这个时期的报纸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仍然不能被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伴随女性生命的每个阶段”,是瑞丽的出版理 念,也是瑞丽八年恪守的美好理念。在这一理 念指导下,瑞丽在中国首先提出“按年龄细分 目标读者”的期刊发展战略,建立起针对不同 年龄阶段、覆盖不同社会阶层的瑞丽系列期刊 群。
《瑞丽可爱先锋》,面向16-18岁的城市 高中女生,是中国少女的时尚入口杂志,更是 她们体验人生、追求梦想的亲密朋友。独特的 编辑部开放形式促进了编读之间的良好互动, 给予成长烦恼和学业重压之下的她们以真诚的 理解、平等的尊重和多样的引导。
Mass communication一词中,mass大致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三是指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由此可见,所谓大众传播无非是指媒介组织通过
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 这么一个过程。
• 美国传播学家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
• 数家迪斯尼公司的网站,如:Disney·com、
ABC.com、ABC news.com、ESPN.com等。
第一,影视娱乐。负责生产各种影片、动画 片、电视节目,录制和上演舞台剧
第二,媒体网络。公司的收入则来自出售节 目中的商业广告时间。
第三,主题乐园和游乐场。
第四,迪 相关消费产品。 斯 尼 公 司 产 业 构 成
(三)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
1、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192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WGY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 (2)1938年美国已有17座试验台播出电视节目 1941年NBC、CBS开始商业电视广播 (3)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就职时,约6千万人看到他 (4)1969年,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实况转播被发回地 球时,约1亿2500万人收看到了这一奇迹。 (5)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世界数亿乃至数十亿人通过电视 同时关注这一重大事件。
特点: 1、内容上以政论为主 2、发行对象主要是政治组织的成员和受其影响的部分群
众 3、发行量较小 4、价格昂贵
案例: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 《时务报》。是资产阶级改良 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 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 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 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 总主笔。
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 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了 《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 强》等一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 文章,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 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 一份报纸。
3、便士报(新闻纸)
什么是新闻?查里斯·安德森·丹那———曾任《太阳报》
都市新闻部主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名 言就出自此公之口;查理·德纳———曾任《太阳报》主编, 对新闻理论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认为:新闻是一种令人 惊叫的事情,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 都能成为新闻。
(三)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功能概括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
讯息和媒介》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 一般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 行了概括。他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 传递归入政治功能范畴,把社会控制、规范 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而 施拉姆的贡献主要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 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 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 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 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 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 郭庆光: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 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社会雷达(名词解释 中国人大2004研)
(四)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 俗口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 三项功能(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 1、社会地位授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由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大量提供所产生的精神麻 醉功能。
第十讲 大众传播(1)
内容提要
•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 能
1、定义;2、特点3、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1、报刊2、电报、电影、广播 3、电视 4、
互联网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一)定义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 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东周刊事件
11月3日下午,“裸照事件”受害人刘嘉玲 也勇敢地站了出来,
在演艺界人士的集会上公开发言,希望 香港传媒反思自己的专业操守。
4、报刊的优点与不足
报刊的主要长处 : 一是信息容量较大 ;二是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三是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四是细节性 ;五是解析性 。 报刊的不足之处: 第一,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与电视。 第二,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 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 第三,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这样,报纸的受 众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制。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1、电报:1938年 第一台电报机;1844年 第一条电报线 路。贡献:电报本身不是大众媒介,但是他为大众传播提 供了卡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
2、电影:产生于19世纪末, 1895年 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 院
贡献:融艺术、娱乐、商业与现代技术于一体,成为集生产、 发行、放映的大规模文化产业,继报刊之后创造了新的大 众文化。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 (三)电视与大众传播 • (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
二、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程
施拉姆的观点:认为大众传媒诞生于15世纪40 年代--50年代.其标志是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 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第一批 油印<圣经>
直接面对相对广大的、 以前截然分开的印刷
异质的匿名受众
和广播技术出现融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消息公开传播,通常 媒介由“稀有资源”转为
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
“丰富资源”
众为目的,其特征是 稍纵即逝
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 组织,或在复杂的机 构中运作,因而可能
从大众化的广播转向 对群体或个人需求量 身订做的“窄播”
便士报的特点:
1、报道社会事件和娱乐新闻;2、发行量大 3、 读者不限群体;4、广告收入是主要财源
报纸由政论报到便士报的两个转变
1、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
市场化运营 和企业化经营 资金主要来源 是什么?
2、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示例:霍林格国际公司2000年财务状况(单位:千美元)
迪斯尼公司 世界第三大娱乐公司
• 公司的媒体网络业务包括:
• ABC电视网络(ABC Television Network),
拥有226家附属的电视台;
• ABC广播网络,目前拥有超过8 900个节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