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汇总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前六句袭用《草虫》诗句。虢季子白盘铭:
“干尃 伐玁狁”,字从干,攻伐之意。南仲将
军顺带打了西戎。
《小雅》七十四篇,产生的时间,从 西周到东周的都有,以周厉王、周宣 王、周幽王时代最多。作者大多为统 治者上层人士。其音乐属于镐京、雒 邑王都地区。上述《出车》,可以看 出,要么是作者袭用《国风》的民歌。 要么是乐工拼凑《国风》的民歌。说 明民歌乃是诗人(乐人)重要的营养, 是诗歌的源泉。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 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 于役,茍無饑渴!
··

小 雅
采 薇
薇菜,即蕨菜,蕨类植物,凤尾蕨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生长于灌木丛生的阴坡和潮湿 谷地。每年春夏时节,地上萌发出的蕨菜青 嫩茎,蕨菜的幼芽、嫩芽可食用。今有“山 珍之王”的美称。
薇 菜
薇 菜
一二三章,写征戍不归的思家之苦
四五章回忆疆场奔走、战斗之劳苦
第六章,首四句,以景物烘托感情, 使情感溶化于景物。清王夫之《薑 斋诗话》说,四句“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叔齐,名致,字公达,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名允, 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之为伯夷。初,孤竹君欲 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也不肯继承, 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 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 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 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 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 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 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 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 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 阳山。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1 昆夷之患猃狁之难:《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四夷并侵,猃狁最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

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迁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

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

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

如《小雅·渐渐之石》采用全景式描绘手法,详尽道出出征途中自然景物的不断变化:“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以地形变化渲染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战士们行军的艰险劳苦,作战的危险紧张,以及他们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

《小雅·渐渐之石》三章诗反复诉说“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皆写东征将士辛苦不止的苦恼。

全诗情调雄奇沉郁、慷慨悲壮。

《邺风·式微》一诗是厌倦征戍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同时也借控诉国君反映了征战生活的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寥寥十八个字将从役者的悲惨遭遇和深沉怨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小雅·何草不黄》反映了经久不息的征战生活使士兵们愁怨交加。

当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全诗四章,皆以征途中所见景物如枯草、虎、狐等起兴,渲染岁月迟暮、万物凋零的生存环境,接下来便抛出一连串愤怒的询问:“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人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既描绘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征战荒野的凄惨图景,也反映了这种生活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烝,久也。敦
(dui)同蜎蜎。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回首征役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的凄苦
果臝(luo),
即栝蒌,瓜蒌,
葫芦。施(yi)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蔓延。伊威,土 蟞虫。蠨蛸,长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 腿蜘蛛,喜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背景可能是周公东征的战争。即 史称的三年践奄(今山东曲阜)
战争,本来是刀与枪的洗礼,血 与火的考验,但是作者写战争, 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而是写战 后归来的欣喜。(温柔敦厚也)
《豳风·東山》
徂,往。东山, 蒙山,奄国。慆
慆,悠悠。零,
落。士,同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从事。行阵衔枚。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蜎 貌蜎。,蠋蠕,动青綣虫曲。
后世名句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人。”“遥·出车
此为出征将士凯旋所作的诗。 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从古器物证 明玁狁事大抵在周宣王之世,而宣王之 后即不见有玁狁事。故此诗作于周宣王 时代。
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人 盼想夫象归妻的子情深景闺。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我 人征。,栗我薪的,那苦征菜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薪柴。意思是苦
瓜敦在苦柴上,
苦上加苦。喻妻
想象妻子的洒扫待归
子苦撑。自我不 见夫君。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仓庚,黄莺。于 归,出嫁。皇,
我來自东,零雨其濛。 毛色黄白相间的 马。驳,毛色红
采芑、采薇。 3、春秋战争诗:无衣、伯兮等。 (二)依内容分 1、描写抗击外敌入侵的; 2、描写因战争导致的闺中之思。

诗经中与周族有关的五篇史诗

诗经中与周族有关的五篇史诗

诗经中与周族有关的五篇史诗导言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记录了众多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中,与周族有关的五篇史诗是对周朝兴起和衰落过程中的历史与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本文将从《周南》、《召南》、《卫风》、《魏风》和《唐风》五篇史诗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为读者呈现这段悠久历史中复杂多变、瑰丽绚烂的画卷。

一、《周南》《周南》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包含九首律诗,各具特色。

这些古代歌谣和诗歌描绘了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其中,《桃夭》一诗描绘了周文王与众臣万民共建太平盛世的场景,展示了周族的辉煌与宏大。

二、《召南》《召南》是诗经中的第五篇,共有十四篇诗歌。

叙述了周武王夺取政权后筹建周朝的历史。

其中,《召车》一诗通过描绘武王征战南方的经历,展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奋发向前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周朝的辉煌发展。

三、《卫风》《卫风》是诗经中的第十七篇,共有十九篇诗歌,主要描写了周族人民在周朝初建时期的生活和民俗风情。

其中,《硕人》一诗以描绘勇士的形象,展示了周朝崛起时的强大和荣耀。

四、《魏风》《魏风》是诗经中的第十九篇,共有十四篇诗歌,大部分是讲述了战争、宴会和君臣之间的羁绊。

其中,《东方未明》一诗以对周灭商并建立周朝的壮丽景象进行描绘,反映了周王朝对于收复失地和扩张势力的追求。

五、《唐风》《唐风》是诗经中的第二十篇,共有三十一篇诗歌,其中大多以农田和社会风貌为主题,描绘了周朝初建时期的社会生活。

在这些诗歌中,《四月》一诗描述了夏王依赖天命而统治的景象,体现了周族对于君临天下的宏伟愿景。

结语通过《周南》、《召南》、《卫风》、《魏风》和《唐风》这五篇史诗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周王朝的兴起和衰落,更能体会到周族人民在周朝初建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这些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历史价值,为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人文价值。

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以此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诗经《周颂·武》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周颂·武》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周颂·武》原文|译文|赏析《周颂·武》这是一首歌颂周武王克商取得胜利的乐歌,整首诗气势高远宏大,是颂诗中的上品。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周颂·武》原文先秦:佚名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译文及注释译文啊!伟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丰功伟绩没有人超过!当然文王的功德确实很高,开创了一代基业建立周朝。

后继者先祖武王奉天承命,打败商王朝从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注释⑴於(wū):叹词。

皇:光耀。

⑵竞:争,比。

烈:功业。

⑶允:信然。

文:文德。

⑷克:能。

厥:其,指周文王。

⑸嗣:后嗣。

武:指周武王。

⑹遏:制止。

刘:杀戮。

⑺耆(zhǐ):致,做到。

尔:指周武王。

赏析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二成歌词。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

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

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

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

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

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

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

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

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

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

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战争诗是《诗经》中重要而富有成就的题材,有人研究统计认为,诗经中的战争诗有22首左右,约占《诗经》全部的十分之一,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本文将从《诗经》战争诗所反映的“厌战却不反战”这一现象出发,并从外部因素,民族心理,兵制政策,“人性”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的产生的根源,得出“厌战却不反战”是家国所需与人性所需之间无奈妥协的结论。

标签:厌战却不反战;兵民不分;人性;妥协公元前1046年,西周初立。

面对幅员辽阔的国土,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上层政权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

于是便划地分封,“七十一国并立”。

从镐京发出的“分封制”行政指令,便多多少少还带有氏族公社残留的影子。

既是脱胎于氏族公社,民族大义的雏形便寄寓在氏族残留的集体意识之中。

“国风”中的战争诗虽流露着强烈的离别愁绪,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主旨来说却“厌战而不反战”,抒发愁绪的同时也充斥着对外族入侵的仇恨,例如《国风·秦风·无衣》便已慷慨激昂的形式表达了抗击西戎入侵的决心。

即使是排除这类直接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都将战争之苦的矛头指向“猃狁之故”,《国风·豳风·破斧》则热切赞扬周公平叛,所以但凡涉及民族之战、正义之战,给百姓带来的家庭破碎、亲人离散固然不容忽视,然罪魁祸首的内外之分,即使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的百姓心中也有最明确的标准。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百姓有多么高的民族责任感,或是多么的深明大义,更多的则是周王朝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社会的影子。

《国风·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开头两句便写军容之威、士气之盛;《小雅·采薇》中“一月三捷”述战事之繁。

而在抵御外辱的绵绵战事里,仅靠将领的权威、政治的压迫远远不能消除士卒对生的渴望,在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尚处萌芽的阶段里,能够凝聚斗志的便是出身农民的士卒对这个大集体的认同。

诗经中战争题材的诗

诗经中战争题材的诗

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战争与和平》——《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埽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国风·豳风·东山【题解】《东山》的诗旨,大概是《国风》一百六十首,最少争议的一首,《毛诗序》说:“周公东征也。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意思是,周公东征三年,得胜而归,慰劳将士,而作《东山》。

是随军东征的周大夫作。

也有说是周公作。

【注释】 1. “我”:诗言开头的“我”字,在整个中国的文学史里最为独特,它触及到了诗意细微的内在,仿佛走在路上唯一的一个人,在天地之间直抒胸臆。

同时这个“我”字又把诗意延伸扩展到每个人,天地之变和一颗心灵的独一无二发生共鸣,让内在的生命感受展现出无垠博大的尊严,烘托出生命多态丰饶的壮美。

春秋以后,“我”的个人意志和情丝生发中生成的生命的独立意志,在中国的历史中,便不断被伦理、道德和政治的绳索约束、捆绑,在日渐窒息中艰难图存,忧思生哀。

2. 徂(cú):往,到。

3. 东山:东方之山,周朝所言东方,指的是今天山东泰山以南直到海滨的地域。

严粲①《诗辑》:“三监在周之东,周公自西徂东以征之,军屯必依山为固,故以东山言之。

”东山又指周公东征之地。

《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此处东山具体指今山东平邑县之东的龟蒙山(为山东第二高峰),也可能周公东征主要驻扎在奄国东山之下。

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

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

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探究《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的历史里都包含有战争的成分。

战争,是一个永久性地历史话题,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它自古以来就是维护生存的最高而又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便发生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争,而《诗经》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具有史诗性的著作,必然记载了大量有关战争方面的诗篇,它是我国先秦时期战争的历史见证者之一。

《诗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上下约五百年的历史。

其中,战争诗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约有三分之一约40篇是直接描写战争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诗经》中挖掘出许多精髓,深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与看法。

《诗经》中不乏有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其中对军队面貌的描写不占少数,如《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一首士兵的参军歌。

战士们整装待发,衣甲齐备,个个争先奋勇。

首句的一问一答,慷慨激昂,气势非凡,表现了士兵们愿意同甘共苦、共同浴血奋战的精神以及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

《无衣》全诗四字一句,仿佛响的鼓点,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充分表现了秦地战士们乐于战争、善于战争、崇尚武力的民族特点。

《诗经》中也展现了民族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采薇”所描写的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战士在归途中的感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大量关于战争的诗歌。

这些诗歌既是对战争的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意象和主题等角度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探析。

一、文化背景《诗经》的出现时期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由部落向国家转型的阶段,周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标志着这一历史变革的开端。

周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国家由许多的诸侯国组成,其间有等级之分,各诸侯国主要靠武力来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地位。

因此,《诗经》是一部以歌颂诸侯的功绩和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集。

战争在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

二、意象《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箭、弓、戈、矛、盾等军事武器,表现出各种战斗情形的惨烈和壮烈,以及士兵、将军等军人形象的英勇和威武。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战争时的状态和情感。

三、主题《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主题非常丰富,既有颂扬战争胜利的,如《邶风·击鼓》:“击鼓其促,荷楯启蛾;是用为’盛戎’,“群后保之。

”也有歌咏追忆沙场往事的,如《邶风·牧羊》:“曾不遑衡门,衣不解带;故不足与语,云欲何往。

",同时也有抱怨和反思战争的,如《周颂·蕲春》:“戎车既驾,公既坐此。

天子是求,于穆如此。

”这些不同的主题反映出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变化以及文艺创作的多元性。

总之,《诗经》中的战争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文化思想传承和演变的过程。

在掌握《诗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中的战争元素,更好地反映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瑰宝。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有哪些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有哪些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有哪些《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希望能帮到大家!《诗经》中战争的诗有哪些1《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

岂不怀归,畏此。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

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已经进了窝,太阳西落,羊群牛群纷纷下山坡。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六月》六月,部队快速前进,运兵船整装待发。

这四匹马又肥又壮,每个人都穿着远征队的服装。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浅析《诗经》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的风格

浅析《诗经》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的风格

浅析《诗经》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的风格《诗经》中有不少的诗篇是反映战争的。

在《诗经》的创作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斗争剧烈和社会动荡的年代,集中表现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以及中原地区与各夷族之间的侵略战争。

在那个时代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由于频繁的战争为《诗经》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诗经》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的分布非常广泛,不仅在国风中有出现,在大雅,小雅以及颂诗中都有分布。

本文主要以《诗经》中的《豳风·破斧》、《秦风·无衣》、《秦风·小戎》、《小雅·采薇》、《小雅·渐渐之石》、《小雅·何草不黄》、《小雅·出车》、《小雅·六月》以及《大雅·常武》、《大雅·江汉》等诗篇围绕着诗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情感上进行分析。

《破斧》记录的是随周公东征的士兵喜获生还的诗[2]。

诗中既从侧面刻画了战争的惨烈“既破我斧,又缺我析”“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又有对战争带给士卒的心理上的巨大影响的描写“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从诗的总体上分析,该诗共三章,通过重章叠句的手法,充分展示了战争之后喜获生还的士卒们对于战争留下的恐惧和灾后余生的欢乐庆幸的心情。

《秦风·无衣》是《诗经》的战争题材的诗篇中最为着名的一篇。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中有“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3]秦国由于地处西陲而经常与西方戎狄发生战争,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秦地尚武的民俗,所以诸如“秦俗强悍,乐于战斗[4]”在《秦风》中亦能得到体现。

因此多数人都把《秦风·无衣》看作是流传于军中的战歌[2]。

从诗篇的艺术特色上来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重章,起兴和反问的手法,使整首诗都充满了昂扬向上的乐观的精神。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诗经》中三首别具格调的战争诗

《诗经》中三首别具格调的战争诗

《诗经》中三首别具格调的战争诗作者:张金明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1期内容摘要:战争诗是《诗经》中重要而富有成就的题材之一,这些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它们别具格调,艺术魅力无穷。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格调有人研究统计认为,《诗经》中的战争诗有30首左右,占全部《诗经》的十分之一,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过的《诗经》篇目《秦风·无衣》《小雅·采薇》《王风·君子于役》等3首就属于这一题材。

它们别具格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鉴赏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无衣》——出征将士的豪迈战歌《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秦风·无衣》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首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典型的战争诗。

秦地,位于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一带。

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尚武著称。

当时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西周末年,王室内讧,与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

秦在地理位置上恰恰肩负着西北护卫周王室的使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一首秦民应王征召,相约从军的歌谣。

在《诗经》中像《无衣》这样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很少。

这首秦国军中歌谣,不仅在10首秦风中,而且在全部《诗经》中都很有代表性,写出了士兵之间的战斗友谊,张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是秦国将士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战歌,威武雄壮,有人认为简直就像《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鼓舞人心。

诗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战士们互相关爱、同甘共苦之情,生死与共、同仇敌忾之义。

也正因此,《无衣》一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为后人传唱吟诵不已。

《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

中华民族由于是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这在《诗经》中反映的是特别突出的,而且对此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卫国豪情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

因此,保家卫国是周人最为看重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子,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这是秦地军中战歌。

史书说秦俗尚武,这首诗反映出士卒保家卫国慷慨从军的壮志豪情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全诗三章,换字不多,重章叠唱,意思层层深入,突出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汽,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热情,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豪情。

士卒们激情奋发地唱着: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战袍。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汗衫。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的衣裳就是你的衣裳。

国家出兵打仗,赶快修好甲胄。

你我一块儿走向战场。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以及英勇献身精神,无论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力量所在。

《秦风·无衣》这篇作品不仅真实表现出士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标着着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再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这首诗一共六章,前三章写大将南仲带领士卒抵御玁狁,勤劳王事,克敌有功。

诗经中关于迫不得已征战的诗句

诗经中关于迫不得已征战的诗句

诗经中关于迫不得已征战的诗句(原创版)目录一、诗经概述二、诗经中关于征战的诗句概述三、诗经中关于迫不得已征战的诗句四、结语正文一、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有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被誉为“诗的故乡”和“古典文学的瑰宝”。

二、诗经中关于征战的诗句概述诗经中有不少关于征战的诗句,它们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

在这些诗句中,有的表达了英勇战斗的豪情,有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还有的则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情。

三、诗经中关于迫不得已征战的诗句在诗经中,有一些诗句描绘了人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身征战的情景。

这些诗句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身处战乱的无奈。

例如,《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他曾积极参与征战,但后来却因战乱失去了归宿,甚至失去了自己的马。

这让他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更加渴望和平的生活。

又如,《鄘风·蓼莪》中的“蓼彼莪兮,硕实荏染。

自彼成败,以至于斯。

哀哉莪兮,彼其之子。

维常之依,彼路斯行。

自彼成败,以至于斯。

哀哉莪兮,彼其之子。

维常之依,彼路斯行。

”诗人以蓼莪的兴衰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悲痛。

他为战争中受苦的人们感到哀痛,希望他们能够重新找到生活的依靠。

四、结语诗经中的诗歌,无论关于征战的还是其他题材的,都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

诗经里描写古代战争的诗词

诗经里描写古代战争的诗词

诗经里描写古代战争的诗词《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战争的诗经,方便大家学习。

一是“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

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

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

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

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

《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

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流血牺牲尚不可怕,无衣岂在话下!这颗爱国之心从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传达到我们的心中。

诗经大雅中,描述武王伐纣场景的诗篇

诗经大雅中,描述武王伐纣场景的诗篇

诗经大雅中,描述武王伐纣场景的诗篇原文是哪个?
《大雅·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
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

《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

《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豳风·破斧》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赞颂周公东征的诗歌,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而取得胜利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周公的感恩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豳风·破斧》诗词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释:斨:音枪,斧周公: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姬旦,周武王弟弟。

东征:是指周武王死后,封在殷朝旧都的武庚,以及管叔、蔡叔联合东方旧国反周,周公带兵东征,平息这次叛乱。

四国:天下四方的国家。

皇:通作惶,惶恐。

亦孔之将:死里逃生,也算大幸錡:音奇,矛属吪:音俄,动,化銶:音求,穿刺的兵器遒:音优,固,敛赏析:此诗共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

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尔怨恨深深。

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

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

”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

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周公率兵东征了。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

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

亦通。

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由于是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这在《诗经》中反映的是特别突出的,而且对此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卫国豪情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

因此,保家卫国是周人最为看重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子,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这是秦地军中战歌。

史书说秦俗尚武,这首诗反映出士卒保家卫国慷慨从军的壮志豪情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全诗三章,换字不多,重章叠唱,意思层层深入,突出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汽,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热情,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豪情。

士卒们激情奋发地唱着: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战袍。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汗衫。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的衣裳就是你的衣裳。

国家出兵打仗,赶快修好甲胄。

你我一块儿走向战场。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以及英勇献身精神,无论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力量所在。

《秦风·无衣》这篇作品不仅真实表现出士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标着着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再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这首诗一共六章,前三章写大将南仲带领士卒抵御玁狁,勤劳王事,克敌有功。

诗的大意是说:“开出我的车子,车子走向牧地。

打从天子所在,奉命来到这里。

召集御车的武士,叫他们装载武器。

如今国家多难,国难已是紧急。

开出我的车子,车子走向郊野。

龟蛇旗子高举,竿上牛尾挂起。

问那些龟蛇鸟旗,为何不飘扬翻飞?我的心惶惶不安,仆夫们面容憔悴。

天子命令南仲,到朔方筑起城墙。

车马浩浩荡荡,旌旗一片辉煌。

天子命我南仲,把城堡筑在朔方。

威名远扬的南仲,把玁狁彻底扫荡。

[余冠英今译]诗中描写了将士从都城出发,经过牧场走向战场,辛苦转战,不得休息的紧张战斗情况。

再如《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这首诗歌主要是写宣王命令召虎领兵讨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的战斗情况以及战后奖赏。

尤其是前三章写召虎受命征伐淮夷叛乱。

诗人以长江、汉水的波涛翻滚比喻士气的旺盛,江汉之水浪滔滔,将士东征士气高。

不是闲游图安逸,要把淮夷来征讨。

战车已经出动,彩旗高高飘扬。

不敢贪图安逸和舒适,讨伐淮夷是急务。

在那江汉水草边,周王令令召伯虎:开疆拓土辟四方,精心治理好土疆。

不扰民来不求急,王国楷模美名扬。

划定疆界理田地,一直到达南海旁。

这是表达为国家平定叛乱,开疆拓土的自豪情怀的诗歌。

再如《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诗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

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喻,“如震如怒”、“ 阚如虓虎”、“仍执丑虏”,“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

”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诗经》中的战争描写通常不独立成篇,多集中在一首诗中的一些章节,也不象《左传》一样重视描写细节,而大多是表现雄壮整肃的军容声势,场面宏大,气势不凡。

如《长发》第三章专述商汤伐桀“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易。

”《殷武》首章追述殷商军队攻打荆楚的过程:“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深人其阻,衰荆之旅。

”也都表现殷师强大威武,深人险阻之地,大获全胜的战斗情景。

通过《诗经》中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士卒爱国的情怀,同时也正是《诗经》表达出的爱国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

二、周公东征平叛周公,名旦(约公元前1179年——1110年),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是我国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文王在世时,曾仗斧钺随姜尚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武王继位,他赤心辅佐武王,牧野之战,他冲锋在前,进殷都朝歌时,他手执大钺冲入纣宫,召集殷众,宣告纣的罪状,释放被纣囚禁的贤人萁子和所有囚犯。

灭纣四年,武王病逝,太子诵,在襁褓中继皇帝位,即后来的成王,周公鉴于成王年幼,国家多难,担心诸侯叛周,所以不就封地鲁,而留在成王身边辅政。

这时心怀背叛之心的胞兄管叔煽动另外两个弟弟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说周公不就封,留在中央对幼主不利,一时朝野内外,议论纷纷。

周公无奈只好暂避到洛水隐居。

在《豳风·九罭》篇中描写了东人对周公的留恋:“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诗文抒发了周公忠而遭流言见疑,被迫避难,不能在朝辅佐成王,以及离别避地人民,人民难舍难分的留恋情怀。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如《尚书·周书·金滕》曰:“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史记·周本纪》也说:“武王病,天下未集,髃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

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从这些史料看,武王去世之后,周王朝建立不久,继位的君王年龄又小,殷商余孽蠢蠢欲动,作为武王之弟的周公,在灭商中建有殊功,且又深懂政治,由周公辅政将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而当时三叔勾结纣王之子发生叛乱,周公不得不带兵东征平息叛乱。

当时三叔挟纣子(武庚)禄父,以徐淮之众公开叛乱向新建立起来的周朝发起进攻,并且号召武王克商后安迁于洛汭的殷遗民,共同反叛朝廷。

刚建立的周王朝,处于严重的危难之中。

叛乱者又是成王的三位叔伯,成王幼小,国内不稳,天下未集,朝野上下意见不一。

“肆予告我友邦君,赵尹氏庶事。

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

于伐殷逋播臣。

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

罔不反回。

艰大,民不静。

亦惟在王宫邦君室。

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尚书·大诰》)战与不战,举棋不定。

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写了《大诰》檄文,布告天下,首先肯定了三叔武庚等叛乱的反动实质和利害关系,指出如让反叛蔓延,将“允蠢鳏寡,哀哉。

” (《书·大诰》)他清晰的料到这次反叛将给人民造成灾难,使无数人死亡,“伤人之妻,寡人之妇,伤人之子,亡人之父”,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情景啊!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评论说:“率土之滨而有二天子,害且无穷,而岂天理之正哉?故武王克殷,不更推戴禄父(纣王武庚),亦以奉天下之公理,不得复守一己之私义。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其次他以当时是神权统治的时代,机智的以“朕(成王)卜并吉”(《书·大诰》)号召朝野上下,说武王在世时宝龟卜兆曾“即命曰。

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现在果然蠢动,“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

予翼以于。

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书·大诰》)坚定了朝野上下平息叛乱的信心和决心。

周公严厉指出三叔之乱是“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

周公严厉指出三叔之乱是“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

在征得成王同意后,周公果断的亲自带兵东征。

《诗经》中《豳风·破斧》、《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诗歌都记述了周公东征的真实情况。

从当时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周公东征是在“杨柳依依”豌豆开花的仲春时节,带兵踏上东征平叛的征途的。

当时的形势是管叔鲜串通纣王子武庚禄父挟蔡叔度、霍叔处等联合淮夷、徐戎进行叛乱。

因牵扯到三叔,朝野或也有支持三叔而不真心响应平叛的;同时在殷纣子武庚一方,尚有殷复旧势力为之响应,因此这场平叛的战争足足进行了三年之久,而且涉及洛阳以东大半个国家。

战争进行的异常激烈和残酷。

自周都城镐直到洛阳以东修了周行大道以运军粮,按井田制编制了丁壮,全国青年踊跃服兵役。

当时周公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杀害、不虐待战俘,不调戏妇女,不抢人马牛、财物,严格执行命令。

在战略上对敌瓦解分化,歼其巨魁,胁从不问,以主谋管叔、武庚为重点打击对象,各个击破。

从《诗经》中的《豳风·破斧》篇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以及战士对这场战争的拥护。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诗歌三章运用重章叠唱的方式,记述了东征之战的艰苦,在赞美周公功德的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得以生还。

战争不管是正义的或是非正义的,都是残酷的,从《诗经》中反映战争的诗篇来看,即便周公东征,虽然拯救了新建立的周王朝,也拯救了四国人民,使国家避免了分裂,赢得了长久的和平,但毕竟牺牲了许多人,给这些为国牺牲的士卒的家属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痛苦。

即便当时参战的士卒,在这方面,他们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每当他们回想起牺牲的战友就心中无比难过,但他们也深知战争的胜利给后代带来了幸福。

正是因此,诗人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四国是吪”、“ 四国是遒”来歌颂,用“亦孔之将”、“亦孔之嘉”、“亦孔之休”来赞美。

“四国是皇”,《毛传》解为“四国,管蔡商奄是也。

皇,匡也。

”。

“ 四国是吪”,《毛传》解“吪,化也。

”“ 四国是遒”,《毛传》解为:“遒,固也。

” 《传疏》引《鲁语》韦注:“固,安也。

”但三年平叛战争也确实给人民带来生离死别之苦。

田园荒芜,战士渴望统一的安定生活。

《诗经》中的《采薇》、《东山》等诗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从《豳风·东山》和《豳风·破斧》等诗歌记述来看,这次东征时间是比较长的,战争进行的也是很激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