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zxls_20170509151647)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说课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黄巢起义》的相关短视频
2、师:根据视频可知,黄巢起义的爆发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那么原本盛唐的生平景象,为什么最后会爆发大规模动乱而走向衰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和分析材料,进行相互的讨论
学生: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方的北汉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用图片资料展示一些相关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二、黄巢起义
1、背景
师:说说唐朝末年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提示: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结果
师:在这种形势下,唐朝的结果最终是如何的?
提示:朱温(原为起义军将领)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后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最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简介
师讲述: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这段历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2、背景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安史之乱的背景
点拨:从内忧外患(统治者唐玄宗方面)、外重内轻(节度使Βιβλιοθήκη 力方面)、重兵在握(安禄山权力方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唐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分裂与更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2)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楚、吴越、前蜀、后蜀、南平、闽、南汉、南唐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安史之乱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❶教學分析➷知識與能力瞭解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和背景;瞭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把握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後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後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比,認識到統治者個人的作為,將直接影響歷史發展的軌跡,甚至導致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衰亡,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
2.從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唐玄宗後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❷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玄宗幸蜀圖》圖)講述楊貴妃的死: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饑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
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
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
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
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
此後,玄宗入蜀。
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這就是《玄宗幸蜀圖》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
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一)背景(原因):(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的畫像)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爆發的歷史背景?答案提示:1.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
2.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
3.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
4.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二)過程(多媒體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讀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学习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学习难点】安史之乱;唐朝的衰亡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万国尽征戎,烽火被[p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第一首诗描绘盛唐的升平景象,第二首诗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
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前后期情况差距如此大,是因为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一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三、预习导学(一)安史之乱1.背景:(1)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璐形势曰趋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________、行政权和________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________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_”。
3.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淹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3)将镇守西北地K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________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4.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__,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________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1)背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入新课: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惜》《春望》,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历史发展到古代世界的巅峰,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历史由盛转衰,本节课学习唐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设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生: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 1、概念“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
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做了30年皇帝天下太平,物产丰盈,玄宗志得意满,认为应该快快乐乐享受人生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生:重用奸臣;追求享乐;放权地方,重用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师设问:什么是节度使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4)历史地图作业将主要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图表绘制能力,以及对学生对唐朝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师将在作业批改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2.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平定叛乱的措施。
3. 唐朝衰落的表现,如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4. 唐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如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
答案: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主要有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2. 论述题: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3.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
答案: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加强边疆防御等。
4. 比较题:请比较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设立节度使等方面。
5. 应用题:请结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5. 掌握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②知道鉴真东渡的具体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②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杜甫曾经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安史之乱1.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他们把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PPT播放唐玄宗和杨贵妃画像)(>>>PPT展示大唐伎乐图)2.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PPT展示大唐伎乐图)唐玄宗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设计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人物及信息,知道其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及其影响;了解五代十国的大致结构。
学会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发展规律。
过程与方法: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法,结合本地学生基础较弱的实际,简化自学过程,适当增加补充讲解比重;下课前以PPT形式列出选择以及分析等题目,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之前已学习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而今学习唐朝的衰亡史,同学们要学会总结历史规律,并从历史中学习有益经验,以史为鉴,并作用于生活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情分析1、学生系西藏本地生源,对中原历史兴趣不大,为提高其学习兴趣,必须使内容上足以吸引人、讲授生动,适当时稍加诙谐;2、学生随意接触历史学习半年多,但其分析、理解、学习历史的能力仍处于极初级的阶段。
对此,应使教学内容简单化、重点化;3、部分孩子或不懂、或不懂半懂,这给讲授、指导造成极大困难。
个人办法:以注音和词语解释、语句白话化从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具重点:安史之乱的相关人物、黄巢起义;难点:安史之乱的成因、影响;五代十国。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案、课本四、教学过程导入: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话题开讲本课,依次对四人做简单介绍后,将重点放在杨贵妃即杨玉环这一历史人物身上。
较为详细的介绍杨贵妃及其身边的人物,而后话锋一转,指出她的身世结局。
设问: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这节课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这段中唐到晚唐、直至唐朝灭亡的历史。
首先,我们看本节第一子目录—安史之乱。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奠定本堂课上面学生自学积极的基调。
)(一)安史之乱自学模块:带以下三个问题阅读并找出答案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安史之乱的主要叛乱者有哪些?3、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以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方式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100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几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实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时空观念:知道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知道五代十国的位置及时代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了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等史事的基本情况。
历史解释: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中,了解不断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从五代十国虽然分裂但统一始终客观存在中,理解统一的大势所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安史之乱。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学生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再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起义爆发的原因。
同时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
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
(2)学生活动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积极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晚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教材内容涉及唐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朝衰亡的历程感到枯燥乏味,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唐朝晚期的历史场景。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历史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盛世的画面,如开元盛世等,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随后切换至安史之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
第五课。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6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张PPT。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见第8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见第9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影响:比较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割剧势力说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见第10张PPT。
课件展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见第11张PPT。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见第12张PPT。
过渡: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分裂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师:唐朝灭亡——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见第14张PPT。
教师提问:比较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式,回答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见第15张PPT。
学生活动,教师明确: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见第16张PPT。
课件展示:展示五代十国的地域情况。
见第17张PPT。
教师明确:实质: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消极影响: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人民苦难。
恢复发展: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统一的曙光: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改革,势力逐渐变强,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
见第18张PPT。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唐末,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状况及影响。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
1. 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答案:A
2. 滕州新闻网2016年3月11日文章: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
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答案:B
3.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以下五个政权。
按建立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后唐②后晋③后梁④后周⑤后汉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答案:C
4.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
4、感情提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5. 布置作业
(1)制作唐末历史的大事年表(时间、时间、影响)
(2)做同步学习
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安史之乱、(二)五代十国。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上台展示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对五代十国还有点不太理解,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仔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