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它不仅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也带动了以农村地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乡村现代化。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从城镇内部再造到城乡融合转型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城乡融合、产业升级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①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提升居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②以城市为龙头:新型城镇化将城市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在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城乡融合。
③强调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注重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的融合,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1. 打造文化城镇打造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方式,文化城镇可以让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给予城市居民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搬迁到乡村,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城市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可以包括城市道路、科技创新园区、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这些规划可以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实现产城融合,实现城市化与产业交融。
3. 互联网+城镇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进互联网+城镇化。
这一发展方式可着重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进行开发,帮助城镇尽快将传统模式转型为现代化城市。
4. 绿色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重视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重视绿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避免“浪费式发展”削减资源浪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已经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我们需要制定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方向。
目标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合理分布:通过合理的人口计划和城市规划,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使得各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对平衡,并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2.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城市发展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3. 优化城市功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发展向功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转变,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4. 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5.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方向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方面,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生活质量。
3. 推动产业转移和优化:加强对产业转移和优化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
4.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运行效率,提升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
5.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的平等参与和享受城市化进程的机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一、引言中国新型城镇化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并对其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分析。
二、现状与问题1. 城乡差距: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平衡。
2. 产业结构转变: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外流,传统农村经济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3. 地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相对较好地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则面临落后局面。
三、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1. 战略目标:a) 实现全民可持续居住条件;b) 探索适应当代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的宜居空间形态;c) 构建具有创造性特征并能够推动高质量增长的多元供给体系。
2. 路径选择:a)优先支持小规模县级中心或者乡镇发展,提升其功能和服务能力;b)推动城市群建设,形成以大中小城市为主体的多层次、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c)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集约用地。
四、政策措施1.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规划管理体系:a) 制定并完善国家级与省级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各个具体项目上。
b) 加强对县域内重点产业园区及特色小镇等开辟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2.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a) 提高交通运输网络覆盖率,在不同尺度上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
b) 完善水电气供应保障机制,确保资源充足且可持续利用。
3. 改革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政策:a) 推行“一证多址”登记方式,简化人口迁移手续。
b) 打破户籍限制,在公共教育、医疗等方面赋予平等待遇。
4. 发挥金融支撑作用:a)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城镇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b)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规模和类型的投资需求。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市群: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密切且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于彼此的城市组成,并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地理空间集聚体系。
2. 特色小镇:以特殊产业或者文化为核心,通过整村推进发展,在功能布局、建造风格等方面突出独特魅力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
城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更加智慧、可持续和平衡的城镇化,需要我们发展出一套好的战略和路径。
第一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质量和可持续性为核心,以城市治理和服务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为导向,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主要关注城市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注重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还强调城市治理和服务的重要性。
城市治理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城市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改善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增加居民满意度、促进经济发展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也关注人口集聚和空间结构。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紧密相关。
其次,城市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科技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科技创新应作为核心推动因素。
二、推进城市化三化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化融合是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三化融合将促进城市化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发展。
三、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策略。
当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如城镇化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域不断延伸等问题。
因此,应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变革,促进城市群和城市圈发展。
中 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究竟该如何选择呢?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就需要关注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保障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不仅要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更要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在城镇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在医疗方面,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其次,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对于一些传统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城镇化提供新的动力。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再者,要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镇发展的蓝图,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统筹协调。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边界和空间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
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保障能源供应和通信畅通,提高城镇的运行效率。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镇绿色发展。
加强对城镇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城镇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另外,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要点
新型城镇化要点一、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为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
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
五、中国城镇化“新”在哪里?(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均等待遇: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3)产业支撑: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
(4)土地征收:从“被代表”到“带资进城”。
六、“新型城镇化”包含四个协调: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协调;人口积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
七、“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1)农民土地(2)户籍制度(3)盲目造城八、“新型城镇化”旅游引导:首先,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
其次,是无污染的城镇化,从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
再次,是就地城镇化。
第四,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
九、“新型城镇化”推进措施:(1)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
(2)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迁移管理农村贫困人口: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口迁移问题,通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适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减少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通过发展城市产业和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新型城乡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建设智慧城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抓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管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推进城市化率提升: 通过加大城市化转型力度,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市化质量和规模的同步提高。
3.建设人文城市: 注重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建设人文城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附件:1.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2.国土空间规划方案3.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指以人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这为我国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体制机制建设框架,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仅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与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与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29 张维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一、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⑴基础设施的定义与重要性●基础设施的概念●基础设施对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作用⑵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目标: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原则:可持续性、先进性、适应性⑶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路径●交通网络建设●水、电、气供应系统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二、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⑴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⑵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优化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⑶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支持●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金融支持三、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建设⑴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⑵人居环境改善的路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优化●提高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⑶人居环境改善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宣传和教育四、农村城市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⑴农村城市一体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农村城市一体化的概念●农村城市一体化对农村发展的作用⑵农村城市一体化的路径●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⑶农村城市一体化的政策支持●提供金融支持●加强农村改革与政策创新五、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⑴城市治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城市治理的概念●城市治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⑵城市治理的路径●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⑶城市治理的政策支持●推进职能转变●加强法治建设附件:⒈城市规划图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表⒊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文件⒋人居环境改善实施方案⒌农村城市一体化实施指南⒍城市治理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基础设施:指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设的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公共设施。
⒉产业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行业的比重和组成情况。
⒊人居环境: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周围环境。
⒋农村城市一体化:指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2023版)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1 城市交通建设●提升道路网格化规划与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发展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等●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效率1.2 水电气供应建设●改造和扩建供水、供电和供气设施,提高供应能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能源调度和利用效率1.3 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城市绿化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城市生态公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二、产业结构优化2.1 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2.2 城乡产业对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值●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2.3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三、人才引进与培养3.1 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级人才到城市发展●提供高薪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人才创新能力3.2 培养创业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创业能力●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创业项目和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促进创业资源共享3.3 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创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供创业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风险四、生态环境保护4.1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2 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提升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4.3 强化环境监管与治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五、城市社会事业发展5.1 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公平入学政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5.2 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效率5.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保障基本生活附件:●城市交通规划图●城市绿化规划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人才引进政策文件●环境保护监测数据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和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因此需要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建设路径。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路径。
一、经济建设路径1.推动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和发展的重心,因此需要将产业转移和城镇化进行有机结合。
推进产业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2.强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城市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投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3.稳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应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措施的实施,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二、环境建设路径1.建立绿色城市:绿色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绿化环境建设、建立废弃物处理设施、减少排放污染等措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体系,并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3.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的资源循环利用有助于建设一个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通过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社会建设路径1.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城市人口的增长给住房和公共设施带来了压力,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让城市成为人民生活的幸福之地。
2.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城市应该成为健康的城市,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投入,加强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同时,增强城市的生命力。
3.倡导公平和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需要推广一种公平、公正、包容和进步的城市文化,呼吁城市民众以和谐和共存的方式共同建设城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学习心得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但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2.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准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3.注重环境友好发展。
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者:杨荫凯来源:《财经界》2014年第02期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应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00-2012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第一是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第二是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这是促使农民变为市民的本质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作业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
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
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
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
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
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
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
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习。
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传统农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是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生产率和较高收益,同时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随着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顶层设计,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等多个领域,正确选择和科学决断郊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传统城镇化道路形成的弊端,深刻把握“新”的内涵。
“新”在理念创新。
破解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吸取人类历史上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创新城镇化的理念。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树立新的城镇化理念。
不能是19世纪欧美城镇化在空间上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引;也不是20世纪拉美城镇化的人口过度聚集,城镇化关键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解决人的问题。
“新”在适应技术创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革命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过去那种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和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而呈现的工业集聚现象,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此影响到城镇化空间形态发展在未来的基本走向。
城镇发展的整体模式不再仅局限于交通线路而呈星状的廊道特征,而更趋向一种匀称状态,新型郊区地块更大,密度更低。
随着区域的专业分工和内部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城镇体系最优分布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原来的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逐步演化为网络化布局结构。
实际上,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已经多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这种网络化空间布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
“新”在制度创新。
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过程。
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按照市场的逻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带有的两大制度特征,也是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制度性约束: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度障碍及其背后隐含的福利因素筑就了城镇化的高成本门槛,造成了农民进城的阻力。
另一方面,进城农民与村集体的产权关系无法理清,无法有效处置在农村的集体资产,形成难以割断农村的财产脐带。
加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资源禀赋结构的约束,形成大量的结构性问题。
1.4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
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
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结合自己的专业,新型城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哪些机遇?
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城市管网将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在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情况下城市内涝逐渐消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少,城市污水的处理设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
于此同时,城乡农村的规划,建筑行业、市政行业也将在农村城镇当中得到普及,农村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将达到全面覆盖,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途径。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给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机动化并举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长。
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随之而来的是遍及全国的严重大气污染和常规环境污染,走低碳化的道路已然是迫在眉睫。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建立在以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实施的,而是在考虑各方面因素上,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的。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新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新的就业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